中医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20:04:02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1

由于受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人们观念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学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祖国医学,如今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地位,已经逐渐被西方医学所代替。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误解、怀疑,甚至排斥中医理论的现象。下面,笔者根据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中医理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

面对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医学理论,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西医的理论,因为它更贴近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而面对于中医理论时,学生多是感到困惑,很难理解,无所适从,认为中医“太玄”了,从而在学习中很容易对其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态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坚定对中医理论的信心。中医理论是在大量的“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还没有西医理论出现的情况下,为人类的健康、种族的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甚至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谬论,但是,中医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大量独特、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向人类证明了它存在的道理,展现出极大的魅力。因此,要学中医,首先就必须相信中医的理论。因为只有相信,才有可能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才会有所作为。

二、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学生之所以容易对中医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排斥的现象,是由于他们从小培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与中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是以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为主的教育,而这些知识,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对于在东方文化环境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则很难被当今的学生完全理解和接受。加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西医与中医课程是同时开设,这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医的思维。因此,在中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不急于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更重要的是重视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与西医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医理论是在长期对“活人”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中药直接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西医则是应用现代的生物、化学等理论,对实验室里所观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的微观现象以及动物模型的药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形成的。因而在思维上,中医是宏观的、整体的,而西医则是微观的、还原的。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心有藏神的功能,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如果按照西医的认知思维,就会提出:“为什么心会有藏神的功能?”其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体进行解剖,利用现有的设备对心脏分解、测验……最终得出结论“心脏没有藏神的功能”,而认为真正“藏神”的是人的大脑。但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对“心藏神”的功能却很好理解,因为人的神志变化,可以通过心的活动表现出来;而心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神志来反映:当人受到惊吓或感到紧张时,就会不自主的感到心跳加速;当“心气”不足时,人也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神志的改变。这些病症如果运用中医的镇惊、养心安神等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可以看出,同样是研究“心”,中医是把“心”放在“活人”这个整体上,从“活人”的外在表现这个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而西医则是把“心”从人体标本或动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心”分解成细胞、分子甚至更细微的成分,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在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上,中医跟西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中医的这种思维,或者用西医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是学不好中医的。

三、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生活”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的很多术语,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过数(下转第81页)(上接第77页) 千年的传承,如今还有很多在我们的口语中流行,只是人们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懂得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当我们在讲自己的想法时,总是会说“心想” “我心里想……”等等。如果依照西医的研究结果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很难理解。但如果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则是无可非议,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心有“藏神”的功能。

又如,在形容很生气的时候,人们总会讲“被气得吐血”,因为生气则怒,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有主升、主散、主动的特性。过度生气,则会使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上逆而致吐血。再如,我们在形容惊恐过度的情形时会说“被吓得屁滚尿流”,因为吓则是恐,中医认为“恐伤肾、恐则气下、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因此,受恐吓过度,会使人的“肾气”下陷而致大小便失禁。像这些例子,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加以留意、收集,以加深他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兴趣。

四、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从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结构来看,现在的学生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薄弱的。而中医的理论,与祖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却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医教学中,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他们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古代秀才所接受的教育,正是祖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熟读四书五经,熟悉阴阳五行,熟知天干地支……所以他们学起中医,就象在鸡笼中抓鸡一样容易。虽然这种说法在有些人看来有点夸大其词,但确实是反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性。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学医者的文化素养,也有过以下要求:“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至于五行休壬,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可见,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是很难学好的。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2

世界范围内医学人文教育之肇兴,始于有识之士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性倾向提出异议,并呼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416—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白求恩精神”、“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学人文特点。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从大的范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引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会迷失根本的方向,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导向和促进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该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指导。

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医疗职业道德问题、面对广大群众对优良医疗职业道德的渴盼、面对中国医改对医学伦理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医学伦理学研究者,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正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联手打造塑造医学生崇高心灵的优质学科群、课程群,是我们这一代医学伦理学工作者为人民健康尽其责、竭其力、建其功的崇局使命。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3

医学教育如何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增强医学生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以来,我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三个自信”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三个重要维度,各层次的教学都需要高度关注并在教学内容中使之不断拓展和强化,达到入脑入心、内外统一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梦;立德树人;三个自信

基金项目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资助项目(13JYⅣY42)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医学自身的神圣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不断凸显其特殊的教育诉求。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力量,其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教育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1]。党的十以来,我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了多方面的系统阐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应时展,更好地满足医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要紧紧围绕“中国梦”理想信念、“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三个自信”的创新成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充分利用中国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贴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资源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自信教育方面的理论优势等,提升育人实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思路,做到入脑入心,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视野。

1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凝聚中国力量而提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阐述中国梦的内涵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亮点。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史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不仅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也凝结着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使这种理想信念具有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感召力。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认知基础,以国史国情教育作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定情感支撑,使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把中国梦的理想与个人励志教育结合起来,在成长与成才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唯物史观建立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建立在社会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上,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3]中国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又与主体因素、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且符合医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与医学生理想信念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以这种理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易于形成医学生在人格、个性心理、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中国梦专题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中正确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自觉献身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其大医精诚的理想境界。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交流论坛中,医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在青春激扬的文字中描绘职业选择,放飞青想,让我们看到医学生的共鸣,也看到他们对职业理想的思考。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依然坚定和执着。学生在“医学生的中国梦”专题论文中这样写道:“尽管现在医患矛盾突出,但我从不后悔选择了行医这条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为每一个病人解除痛苦。以为医学就是简单地治病救人,后来才发现远非此,只有真正走入病人的灵魂,做他们的精神支柱,为病人解决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患才是真正医者所从事的职业。”“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生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的尊严,医学生中国梦是仁爱奉献之梦,是医术进步之梦。虽然现在我知道,医学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但我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我的梦想——为更多的病患缓解病痛、带去健康的福音。”

2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发展丰富自身。党的十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德性修养问题、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宝贵思想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其中就包括“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主要是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特征,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从生命的神圣性到济世救人的崇高性,传统医德形成自律、慎独、精诚、忠恕等规范要求和崇高境界。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丰富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医德的内涵,并结合广泛的现实基础,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文化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责任、敬畏、尊重生命的传统医德理念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3以“三个自信”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5]“三个自信”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命题,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坚定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不断地坚实其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实践动力和提升精神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依据课程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实施好衔接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手册》为各门课程融入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参考方案,内容包括范畴解析、教学建议、经典论述、名人名言、典型案例和参考文献等不同方面的教学资料,是实施核心价值观教学渗透的参考和依据。除了相关内容的渗透,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专题做重点宣讲,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开展讨论或演讲,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医学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理想,开展更加贴近、更加具体、更有成效的教学安排。如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与医德、医学职业精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医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学习、职业、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即提高了针对性又凸显了教学的理论内涵、实践价值。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三个自信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让医学生确立自信、明确方向,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历史责任感,强化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上讲话[EB/OL].(2011-12-13)[2015-10-20]./gzdt/2011-12/13/content_2018605.htm.

[2].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2015-10-20].

[3]朱仁宝,张晓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3):37-41.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2015-10-20].

[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4-26(01)[2015-10-20].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3-03

21世纪的高等医药学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大学生。一方面是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无论哪一方面而言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今天,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但它所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心理、经济、美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给医学带来困惑与两难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本质属性,重新认识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重新确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和教学改革目标,进而在医学院校的各类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凸现医学人文底蕴。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医学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医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科学和医学职业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医学的双重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首先,医学是科学,为人类的生命延续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具备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医学是人学,它以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为目的,医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是人。它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还是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医学的人性化决定了医学的人文属性。[1]医学的双重属性揭示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医学自身都过于强调医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人文性,忽视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实际效果,造成医患之间的隔阂,也使医学教育偏离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价值的轨道。

2.医学的目的要求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从医学职业产生之日起,就以救死扶伤、治疗疾病作为医学的目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认为医学不再以单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为目的,而是扩展到维护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病人,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这样描述医学的目的:“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做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医学目的新变化和健康的新定义要求全体医务工作者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理念,更好地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

3.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唤。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学的理解局限于医学单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功能,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治疗原则是以生物医学标准来体现的,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记载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救助;总是,去安慰”,[3]医疗服务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在于治愈疾病、缓解症状、解除痛苦、给予安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人文关怀。这种医学模式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理念、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也向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亟待解决的新命题: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以期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4.我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包含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以此为据,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依照《标准》的规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一项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要求。第二项是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三项是技能目标,包括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计划,包括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上所涉及的标准直接说明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仅限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有限的几门课程,因此,在医学专业课和其他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大力渗透医学人文思想。

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及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医学人文素质结构一般分为: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首先厘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理论性和丰富的综合性与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宏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及人生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是对医学生思想性、政治性、道德观、价值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在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中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逻辑相关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贯穿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

三、整体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下面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介绍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背景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指导思想与宗旨: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中辅以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达到专业与课程相辅相成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更新的今天,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围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这一中心来展开。而目前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有限,需要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新生入校,正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确立阶段,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部分章节,加入国家医改大背景、医学发展前景、中医药在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章节,例举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家致力于维护人类健康、献身医学事业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奉献医学事业的人生价值观。在道德观部分章节,加入医学职业道德内容,讲清人文性是医学的固有属性,有助于学生们从根本上认识医学,认识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树立“医乃仁医”、“医乃仁术”的道德理念。在法律观部分,讲清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理念,履行自己执业的义务,捍卫自己执业的权利。

3.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整体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其主导思想在于把知识学习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变更为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为外化为目标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具体说来,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模式。

在课堂授课环节方面运用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大力倡导的“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新思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这一部分,围绕“我的中国梦”、“我的中医(药)梦”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课前演讲,把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与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结合起来。

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更新的内容、更广的内涵。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过程中,有限的课堂教学在课下有了延伸,教师借助BB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从课程简介、课程沿革、教学参考书、拓展阅读到课程教学大纲、思考题、练习题到相关网站链接,这种在线交流有着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交互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新资源的应用,还有待师生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4.社会实践环节的总体设置。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5]这是因为实践环节能很充分的体现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遵循知识积累、情感融入、意志及信念养成、行为体现这一系列规律,经历了“内化”、“外化”两个重要阶段,而且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具体说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下的思想道德的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参观生命意义展室并随后进行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病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调研与讨论。例如,在参观生命意义展室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被映入眼帘的一份份遗体捐赠者的遗书所打动,再进一步了解捐赠者的事迹,留下了感动的热泪,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造福同胞,献身医学事业。这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评定体系的构建应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衔接。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应体现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这一指导宗旨。全程化考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不仅仅是课程结束时的结课考核,更应包括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成绩,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核、记忆性、概念性的文字考核,还应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行为及态度的体现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获取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评价。经过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结课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在课堂理论讲授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参与度、小测验、课下作业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及演讲成绩。期末结课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试卷中主观题及客观题成绩。平时成绩体现了日常表现,占主要部分。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侧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题着重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期末试卷体现出题型的多样化和科学性的特点,有利于从整体上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与实践性与医学人文课程的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改革、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养成医学人文素质,使学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医学人文情怀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何伦,王小玲.医学人文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9.

[5]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增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天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的一般项目,项目代码:C05-0305。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本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医学是人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重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医学生的需要。最大程度上满足医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关注和鼓励每个医学生,以医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将医学生置于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里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使医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执业生涯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行动理念。

实现教育理念人本化,我们首先要尊重人,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这种尊重不仅包括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权利、心理、爱好、情感、民族习俗等,还需要我们能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激励他人,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实现师生的心灵交流,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次要关爱人,“教育者要始终装着人,……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1]给医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自信的氛围,在教育、教学、科研的环节能体会到教师的“本”为学生,让医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被关爱、可信任,被重视,师生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

二、注重师资,建设教育队伍

师资质量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自觉加强教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还需要及时参加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真正能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为此,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有责任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成为有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设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应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尤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故而,建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两股力量的凝聚:一是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建设。

三、关注现实,拓展教育内容

1.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意识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教育的过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医学生的遗传特点(智力和体力等)、年龄层次、经验阅历、知识文化水平、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需求、主体认知、民族习俗等的不同,教师要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分类评价,尊重每个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个医学生足够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校内外集体活动、校内社团组织、科研组织团队等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课堂内外教育互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2.关注医学生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现实生活中的医学生,故而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要关注他们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多重压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效遏制其间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相关的贫困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自杀问题等屡见报端。医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矛盾。故而,“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渗透“三生教育”,让医学生学会珍爱、敬畏生命,走出生命困惑,避免暴力、自杀等类似事件发生;学会生存,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遇到危急突发事件时不会茫然无措;学会生活,掌握足够的生活技能,培养健康、多样的生活情趣。如此若能深入医学生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生在面临那些矛盾和问题时,他们自己就可以找到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四、结合专业,教学渠道多元化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必须备受重视。教师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兼顾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讲授过程中辅以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法有益于医学生分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以“多元教学法”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元导向”之目标,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

2.实现师生双向教育

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我党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对历史、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情,积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与此同时,教师要反观其教育教学的效用,重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医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层次、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理想信念、民族习性等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也不一,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促使教师需要多视角的层面去面对“学生的差异”和“差异的学生”,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力度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自信,进而让医学生信服,促教师进步。

3.渗透医学专业榜样的力量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专业教育直接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医学发展进程中,像《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经典医著,可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像麻沸散的发明、针灸技术广泛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技术等,能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忱;从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到现代名医华益慰、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等,他们不仅是医学专业权威,更是医学领域中的道德楷模。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展示过去的医学成就,简介专业领域内的名家典范,凸显名医大家的道德榜样力量,这样的点睛之说胜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长篇累牍,同时倍增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道德魅力。

五、搭建平台,扩展教育载体

1.校园文化教育

校训、校史、誓词、校园景观以及长廊文化等,承载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史载录了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程;医学生誓词、南丁格尔誓词是一种职业道德誓约;校园景观传承着学校和专业的人文历史;长廊文化展示着校园文化精神和形象。这些静态的视觉文化给人一种无形的道德鞭策力量,参与着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构建。这种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且展示着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会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

2.大医讲坛教育

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为龙头,开辟大医讲坛。大医讲坛即可邀请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家与医学生畅谈医学的真、善、美,也可邀请普通医者讲述其为病患解除痛苦,对病患关爱和体恤的经历,还可以邀约医界之外的各层人士诉说他们对医学医疗的期盼,或者分享各自领域中成就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医学生主动去品味大医精神,进而追求医德崇高、技术精湛的精神品质,立志做一个既精且诚的人间大医。

3.实践基地教育

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实践环节。历史革命纪念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典型示范村镇、街道社区、教学医院、养老院等都可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用历史革命纪念地承载的革命精神去鼓舞医学生,让典型示范村镇的新貌振奋医学生,带医学生去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亲临教学医院、养老院体验医学道德。通过这些实践基地的道德体验,让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还可创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结合医学生实际,开辟医学职业道德专题,让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交流,自主反思,实现自我教育。

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

医学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医学人文教育,旨在让医学回归人性,重铸医学的人文精神,传扬医学的道德价值。医学院校一般通过开设一些医学人文课程,像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来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课的教师通常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任。为此,教育教学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课的一致性目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导向作用,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底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塑造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基础导向功能,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去了解国情,认识国情,分析问题,树立为祖国医疗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医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就医学人文课而言,要传扬医学的人文道德价值,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树立人性化医疗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关爱人,尊重人,与人沟通,实施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行动;引导医学生步入医学伦理与法的殿堂,选择有人情味的医疗服务方案,使医学生渐渐走近人们和社会对医生的期愿:具有关爱、守护、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有精湛医术及高尚人文素养德医双馨的医师。

总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多种途径的探索,需要各个环节的衔接,需要不同要素的凝聚,共同作用形成一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2]郝文军.“三生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2):43-47.

[3]宋静,邓静萍.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55-356.

[4]李恩昌,程乐森等.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5]甘露,祝向东.综合性大学长学制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10.97.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将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病与人相统一,心理和情感融入疾病诊治过程当中,加强医患之间认知和情感交流[1]。因此,要求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级学科,肩负口腔的疾病预防、诊疗以及科研等,促进医学从注重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模式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此,就医学、口腔医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阐述。

1医学的特点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使命,要求对待患者用心如同用脑。“用心”与“用脑”是医疗过程中两条并行不悖的准则,“用心”追寻医学的人文属性,体现于敬畏生命、感知人性,体察患者痛苦,尊重患者权利;“用脑”追寻医学的科学属性,蕴含着对真理的探寻、对创新型的追求。医患沟通是用心和用脑的过程,双方的诚意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诚于中而形于外”。在共同的理念下,学习提高并应用沟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与人文两道光辉同时照耀下,医学的“善”之本性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医学的传承者,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由多种因素构成,比如知识、信仰、观念、意志和情感等,表现于气质、人格、修养及综合能力,属于内在品质和潜能。其内涵包括人文的知识、精神及行为三方面。其中,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是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行为则为具体行动和实践[2]。在医学中,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尊重患者生命、维护患者尊严。对临床医学生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医患之间和医际沟通方面人文素养不足,大多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不满意[3]。对某校口腔医学院本科五年级120人实习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90.8%同学认为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在校培养期间奠定了临床实习的沟通基础,89.8%同学认为人文素质养成与实习环境熏陶以及教师言传身教相关。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可以熏陶高洁人性,练就非凡灵性;科学有助于练就严密灵性,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交融,才可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完整人格的人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其必要性。

3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张大庆教授认为,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如文化知识传承、人文环境熏陶、社会实践活动、政策制度规约等实现。下面将从环境、教师、学生等角度讨论分析。

3.1校园文化

校园是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人文教育的主要环境[4],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体现了校园精神,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医学院设置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配置资源,并设置传播文化的广播台、学会、团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多专业、多个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思想的交流,文化素养相互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在课堂内外可持续的提升。

3.2医院文化

医院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的修缮、凝练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其中,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5,6]。在步入临床工作时,学生将已经积累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入医院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且利于医学生树立和巩固“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价值观,培养其人民服务精神。同时,提高储备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和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的院徽、院容、设施建设、网络、媒体宣传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都体现了医院的物质文化[7]。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医院的精神文化建立和传播[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位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精湛医术,具有端正的科研精神、高尚的道德。医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医院环境中实践,显性教育和隐性的教育相结合,融入医院人文环境,进而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9]。

3.3带教老师

就教师而言,其人文素养包括学识和人格魅力,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学识包括研究本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的价值观、审美等是学生构建人文素养的重要参照。教师要不断深入认识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实习带教老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实习生的良好医德、医风、人文素养等。因此,带教老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都将影响学生[9]。带教老师需要根据口腔专业特色,不断挖掘,把专业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相关的人文内容融合于专业课程当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融合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10,11]。当前,医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教授理论课和实验课,完成实习生和规培生教学等工作,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教育模式,如采用小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其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能力。

3.4医学生的学识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的熏陶和不断的实践。将优秀文化内化成气质、人格,成为其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12]。拥有医学执业的人文能力包括医德、医患沟通、心理适应、决策、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协作精神和运用法律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等的能力[13]。医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习期间,用心体会医学人文内涵,加强人文修养,接受、尊重和主动关爱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要尊老爱幼,增加同理心,才会发自内心地关爱并呵护患者[14]。并且,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包括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和教师们的沟通能力,等等,言行举止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逐步完善[15]。口腔专业的特点极其明显,从开始接诊患者,医生的言谈举止体现着文人和专业素养,有效的、明确的表达有利于病史的采集、病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而此过程中医生的耐心、细心、爱心、关心等会使患者缓解紧张的情绪,成为医患之间的剂,逐渐建立起对医生的信任,从教室内的书本知识学习到踏入临床实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的开端,面对病人,每位同学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和同学们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状况,因材施教,关心其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同学们树立作为临床医生的信心。综上所述,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提升需要从本科校园教育到临床熏陶,多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口腔医学生。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7

作者:于学芬 单位:山东省青岛优抚医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医文化”的定义是: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文化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文化是以中医学术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最大特点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中医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人们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知理念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整体性是中医思维的最突出特征。中医文化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系统观思想的源头。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曰人。”并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其他如运气学说以三阴三阳之气说明人体、疾病与自然的联系,以“六气源于一气”说明人体各种生命基本物质之间的联系,以“百病皆生于气”说明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等。中医文化的气一元论本体观,涉及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可有效阐释有关世界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把人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诊治的出发点。

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中和”是《周易》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8]。《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致中和。“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平为期,以和为重,极致中和,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中和”思想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是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无一不有[9]。但体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必须认识到,执中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斗争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应对疾病的积极手段,是体现人的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一个作用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中医学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养生、治疗学的理论核心。

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因此,“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医学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部过程,历代医家皆以“以人为本”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人命至重”,善待生命,注重养生,以“治未病”作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使人们摆脱疾病困扰得以健康长寿;关注人的精神心理,把生命个体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主导思想[10]。“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中医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的“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11]。“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提示医者要专心医道,寻思妙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持之以恒,方能临证不惑,救死扶伤。切不可浮躁偏执,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同时,还要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12]。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中医文化中的“道”和“德”是指人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以人为本”的解决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生命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

中医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3]任涛,李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3).

上一篇:机油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品牌策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