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16 14:43:37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1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重要论述,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结合全县发展实际,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全乡X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猕猴桃X亩,户均产业达到X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万元,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高出近X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三个重点,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突出因地制宜谋产业。我们深知产业发展,必须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因地制宜谋划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为此,我们邀请川农专家组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科学规划了X产业发展蓝图,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方向重点、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才形成了今天X村等村以X为主,X村以猕猴桃、折耳根为主的产业布局。

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强引领。

采取组织引书记、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示范、能人带动发展的“双引双带”工作措施,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我们集中精力、把握优势,打造了部级专业示范合作社—X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X”利润分成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发展X产业,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产品销售,打消村民后顾之忧。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X省质量·信誉·服务AAA合作社”、“X省绿色健康放心产品单位”,并被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带动群众种植X面积达X万余亩。

三是突出多元保障优环境。

产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农业产业,需要长期、逐步、大量的投入才能见到效益。为此,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硬件保障,为产业发展打造优质环境。目前,X—X、X—X等X条通乡公路全面油化,各村生产便道、便民路、微水池全面覆盖,电网、基站基本配齐,特别是X产业中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装备水平达到X%以上,各项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二)打好三张王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打好质量牌。始终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编制推广X苗木选育、水肥管理、理沟排湿等X个技术规范,《XX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全市第一项地方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覆盖率达100%。同时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为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全乡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X万余亩,X脆红李、青X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

二是打好科技牌。

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依托院社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2015年以来,先后与X大学、省农科院、省食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成功培育了“X牌”脆红李,研发了干红李子酒、李子醋等系列产品,集成X“一冷二熏三包四恒五回”适用贮藏保鲜技术一套,解决了X储藏保鲜的技术难题。

三是打好名气牌。

大力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成功注册“X”牌商标,X乡于2017年6月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把好三大方向,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一是推动X加工。争取对口帮扶资金X万元,再自筹部分资金建立起X深加工企业,该公司可年产年发酵型李子酒X吨,且实行X利益分成模式。目前生产的李子酒已上市开售,其散酒市场价约X元/斤、瓶装将达X元左右/瓶。接下来,我们将在X市区、县城区开设专卖点,同步在京东等线上平台进行售卖。

二是推动产品营销。

建成水果冷链集配中心1个,实现错峰销售,拉长销售周期。组建经营团队,通过网络+微商、电商、众筹、认养(订单农业)等途径全方位销售X等农特产品。2019年,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外销X600万斤、实现产值36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

三是推动农旅融合。

依托X产业优势,围绕环X产业园,修建骑游步道、露营基地、观光亭台,打造户外运动、婚纱摄影等产业基地;赴X、X等地考察学习农旅融合工作,充分学习借鉴农旅深度融合成功经验,深度挖掘X文化,打造脆X,修建XX,提升XX文化内涵;整体规划提升改造X村古村落,打造特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经营类项目,让游客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带来的“乡愁记忆。定期举办李花节、采摘节、美食节、摄影展等活动,全力宣传X、推介X,吸引更多游客游览X。2019年全乡农家乐仅餐饮休闲一项的户均收入就达X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是把握好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我们根据辖区内实际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区位交通等因素,以跳出X看X的站位、跳出农业看农业的思维,按照全域统筹、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和市场主导的原则,谋划好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发展思路清晰、视野开阔。

二是把握好基础配套与人文内涵的关系。

我们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着力加强硬件设施配套、增强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挖掘历史、赋予文化内涵,推进产业“接二连三”,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文化传承

党中央历来特别关注“三农”问题,总书记在党的报告别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下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时期的重要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支撑点,符合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双向流动的新态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对乡村发展短板的修补。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但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多样,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搞齐头并进的同步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1]。

1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听村、曼斗村概况

1.1曼听村

景洪市曼听村为西双版纳传统的傣族村寨,由于临近景洪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曼听村的土地被国家征收用于旅游开发[2]。曼听村具有天然式的村寨公园“曼听公园”,曼听公园据说是古西双版纳傣王国的御花园,已有1300多年历史,景区融合了“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傣民俗文化”三大傣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西双版纳大型佛教仪式均在此举行此外,曼听公园的总佛寺也是西双版纳小乘佛教中心。“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也是曼听公园的特别受欢迎的节目,这场晚会是云南首家集合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湄区域各国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晚会,同时也包括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6个西双版纳世居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民俗风情等传统民族文化表演。园内旅游音乐资源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晚会上的音乐外,园区内自然景观也在很多地方巧妙地结合了民族音乐资源,使得人们一进曼听公园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浓郁的园内主题—“傣民俗文化、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3]。曼听村寨的傣族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出租房子、到曼听公园打工、开傣味餐馆、到公司上班等[4]。

1.2曼丢村

曼丢村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近郊的嘎洒镇,是西双版纳州传统的傣族文化旅游村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浓厚的傣族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建筑、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曼丢村的建立有两种民间传说,一是相传有3位美丽的傣族姑娘在这一带放马时迷路了,在找水喝时发现曼丢村有水井,周围土地肥沃,风景优美,3位姑娘再也舍不得离开,就长久居住下来,繁衍生息至今。另一个传说:“曼”傣语翻译过来的意识是村或寨的意思,“曼丢”在傣语中的意思是“拎着的寨子”,在古西双版纳傣王国时期这里村寨的傣族人民专门负责为傣王宫官员出行拎东西,因此称其为“曼丢”。一进入村寨,就会看到许多傣族传统的手工作坊,人们在忙着织傣锦、缝傣衣、编竹箩、制陶器、打造银子等,此外在曼丢村还开设了许多傣味餐馆供游客进餐[5]。

2两个傣族村寨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村寨的物质文化方面即饮食、着装、房屋建筑。笔者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和访谈[6]。在物质文化方面,具体访谈和问卷结果如下。

2.1民族服饰

当今傣族传统服装仍具有独特性,但色彩和样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设计特点融合了泰国、老挝两国服装及汉族日常服饰。例如,以前傣族衣料多采用傣族传统手工自染、自织的布料,材料多为傣锦、棉麻,而现在基本从市场采购,材料也多为化纤、混纺、棉、麻、丝、毛等各种工业制成品。新一代的傣族人,从小进入汉化的统一学校、穿着统一的校服、说着统一的普通话,只有在傣族传统节日的时候才会偶尔穿上傣族的传统服饰,部分傣族村民因为本村是傣族传统文化旅游村寨,所以在工作中会穿上傣族的传统服饰。

2.2房屋建筑

从传统的竹制吊脚楼,演化出木制吊脚楼、砖木混合吊脚楼、混凝土吊脚楼乃至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曼听村整个村庄城镇化,很难见到传统的竹制、木制吊脚楼,连钢筋水泥的吊脚楼都难得一觅,仅仅从建筑的外观上能看到傣族传统人字形屋帽的外形,而房屋使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自己居住外多用来出租。曼丢村由于整村实施了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因此,仅保留了部分的吊脚楼,用于游客们参观。其余部分除了保留传统傣式傣楼屋顶外,都建成钢筋混凝土现代化建筑,使用功能和房屋格局均发生了变化。

2.3传统饮食

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傣族传统饮食也在发生着变化,多以其他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传统傣族饮食以糯米为主,但现在变成以饭米为主,但傣族节日中仍然食糯米。在原材料方面,因周边环境的变化,原材料来源从传统自然馈赠到购买于集市,但用料变化不大。饮食味道仍保留了传统傣族饮食味道,以“酸”“辣”“苦”为主,“剁生”仍是最受欢迎的菜。烹饪方式有所改变,在传统的傣族饮食烹饪方式“烧烤”“蒸”“舂”“剁”“拌”“煮”的基础上,增加了“炸”和“炒”两种方式,烹饪工具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使用电饭锅、电器灶、高压锅,这也导致食物的味道产生变化,大不如前。

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中央持续关注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连续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来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党的报告又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得农业实现升级转型,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生态宜居。结合以上两村寨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做好傣族村寨的整体规划与特色开发

传统傣族村寨是傣族民族文化长期传承和生存发展的生态空间,整体规划是对每一个传统傣族村寨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既要防止村民随意改建,丢失了傣族建筑的传统特色,又不能无序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种养殖业、手工业等多方向发展,各自为政,丧失了村寨的民族特色。同时,整体规划不是“千村一寨”,不能把所有的傣族村寨建成统一模式,要针对每一个村寨特有的民族文化亮点,打造属于“曼听”“曼丢”的专属发展模式。政府层面提供保护和建设的专项资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型企业、各类人士和民间组织投资、开发傣族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傣族村寨所特有的傣族传统建筑、傣医傣药、手工艺、饮食、歌舞、宗教、民俗、文献等要注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建立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对濒临失传的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传统技艺、民族古典诗词歌赋等应加强重点保护和传承,相关政府部门要有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3.2保护与开发傣族村寨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相结合

民族文化保护应与适度开发结合起来。保护不是一成不变,发展也不是完全改变,要在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基础上,赋予傣民族文化以经济属性,活跃文化市场,让傣族群众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享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的发展又会为传统傣族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结合傣族特有民族文化,使傣族群众在乡村振兴中重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保持传统傣族村寨本源性特质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村一产业、一寨一品牌,避免同时开发成“千村一寨”,避免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汉傣一家”。反之,对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日新月异的世界,古老的村寨早已不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竹楼没有了木楼还在,村寨进城了村民还在,舞还是孔雀舞、饭还是糯米饭,改变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不变的是傣民族文化千年的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古老的村寨早已不再是无人问津的破旧山村,而是充满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化村寨,虽然主楼没有了,但木楼还在,村寨进城了,但村民还在,舞还是孔雀舞,饭还是糯米饭,改变的是经济发展,不变的是傣文化千年的魂。

3.3保护和发掘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重视培养傣民族文化传承人,大力推进傣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转变

一方面,非遗项目是傣文化传承发展最具有标志性的代表,而傣族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傣医傣药、傣族歌舞、傣族织锦、贝叶经、章哈等,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抓住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大力培养一批傣族非遗项目和傣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掘出一系列傣族历史与文字专家、民间器乐演奏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民族服饰设计大师等,铸就一批傣族非遗项目和傣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做大做强非遗产业,把傣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傣族文化传承仅仅依靠个别大师、少数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传统文化与市场接轨,各级政府部门应着力引导民族村落培养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产业带头人,打造一系列傣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产业,做到村村有特色,寨寨有产业,家家有项目,开拓出傣族传统村寨的乡村振兴特色道路。

4结语

正所谓社会资本运用经济资本的投入,在通过文化资本,推动文化资本的发展,最终获得经济效益。曼听村与曼丢村在乡村振兴中,根据不同的村寨文化特色,探索出适合自己民族文化振兴之路。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傣族村寨特色文化的发展,探索出保护和传承傣族特色文化的现代乡村振兴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保护和传承了傣族文化,又给傣族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推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做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王章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村寨模式”研究———以黔东南45个民族特色村寨为样本[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01-107.

[3]艾菊红.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17(4):49-58.

[4]苏祖荣.多彩多姿的森林文化[J].生态文化,2014(1):57-59.

[5]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与森林文化产业[J].福建林业,2014(1):21-22.

[6]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体系的建构[J].福建林业,2013(6):87-89.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3

一、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以史为鉴,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打牢乡村文化振兴“火炬”根基强理论,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全镇各村以党史学习为契机镇领导班子成员及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讲“党史”专题党课,结合“三会一课”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我镇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37场次,集中自学32场次,党史教育专题学习交流会2场次,参会人员均撰写发言材料、心得体会。切实增强党组织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扎实开展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开展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机关干部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习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建设特色小镇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二、把握正确导向,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把握社会舆情。坚持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原则,提高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密切伊犁组工、霍城零距离、霍城先峰、霍城文创等主流媒体网站。及时搜集整理疫情防控出现的各类舆情信息,扎实做好宣传引导、舆情应对处置等工作。充分利用各村现有的宣传平台和舆论工具,广泛开展防控知识宣传。从严从实从快抓舆情管控。

二是重视信息报送。将新闻外宣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要求各村确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村的信息撰写、报送工作,信息由村负责人审核后报送至镇宣传办,由宣传办统一把关、审核。今年我镇创新考核机制,改变原来扣分制为保底加分制,变被动撰稿为主动撰稿。每个村信息考核在保底分数的基础上,月信息上报数量超过8条、每个村每周内宣采用任务为每周1条,外宣采用任务为每月1条;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给予加分鼓励。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萨尔布拉克镇良好形象

一是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开展县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新增文明实践站11个、文明实践所1个。文化墙5处,宣传栏11处,发放群众读本5052余份。村级农家书屋11个,全部建成并正常开放运行,农家书屋标牌、标识都悬挂到位,村内专(兼)职管理员都在岗,出版物都已分类、上架并造册登记,“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和“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都已上墙,借阅登记符合规范,开放时间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并组织开展了阅读活动37场次,其中读书、故事会9场次,讲座28场次,线下参与读书活动500余人。

二是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各类学习宣传、实践活动635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将民族团结与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有机结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更加强烈。

三是扎实开展审读工作。建立审读领导机构、压实审读工作责任、完善镇村审读机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对各类材料进行鉴别、评审、把关。截止目前,对汇报类、经验典型类、文化类、精神类材料,通过“三审三校”审核共计500余份。

四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成功举办了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传承红色革命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命诗歌(文)朗诵比赛、“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通话演讲、“党的光辉照我心·霍城人民心向党”普通话演讲比赛、新时代乡村阅读活动、“我的书屋·我的梦”阅读活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

四、坚持深入浅出,在用情“讲”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主题鲜明,创新宣讲模式。通过“行走的红色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巡回宣讲团,开展红色宣讲、现场教学、宣讲团讲解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打破了宣讲场所的“固定化”、宣讲内容的“同质化”、宣讲形式的“单一化”,为基层群众打造一堂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公开课。

二是坚持“理论+文艺”宣讲接地气。组织宣讲员和返乡大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11个村进行巡回宣讲11次、受教育群众达1200余人,霍城县巡回文艺宣讲团演出1次,到场观看群众75人、接受融媒体采访1次。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共庆百年华诞、共享伟大荣光的浓厚氛围。

三是坚持“文艺+宣讲”聚人气、有活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优美的阿肯弹唱和激昂的爱国歌曲,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草根艺人吾木尔别克·沙德尔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用自己对本民族乐器的热爱和执着让哈萨克这一传统乐器得到了传承。目前,吾木尔别克·沙德尔拜和他的伙伴们已经以“文艺+宣讲”的形式向牧民们演出5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800余人次。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打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形式。全面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安排农村电影,应该引导各村积极组织各类集体文化活动,如球赛、联欢会、文娱演出、戏剧表演等,将村集体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等相结合,生出各类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合理利用村文明实践站,举办各类宣讲;宣扬文明风尚、道德礼仪或是在文明实践站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如包粽子、做元宵、挂彩灯等:或是村歌比赛、农民画培训、刺绣比赛,剪纸比赛等。

2、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对现有的文化建设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各类优秀文化人才给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培训机制,有目的、有计划的选送文化工作骨干到相关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提高其文化知识与技能。鼓励本县户籍大学毕业生回到农村,和大学联合定向培养本县户籍的文化建设人。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及相应的政策鼓励。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拓展   农村   作文   优势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无论是视野还是语文素养都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结尾,指导的都很详细,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体验自然风光,畅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述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相反!--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诉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  

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发振奋之情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小麦玉米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富饶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扬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苦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农活"就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 

        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5

一年来,在区委统战部正确领导下,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1+474”工作体系要求,以区委区政府“123456”工作体系统领,勇于担当,很抓落实,积极推动两岸交往交流、经济合作,以“店小二”精神精诚服务、广拓资源,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先后参与“两岸文创学院”乡村振兴训练营、台湾专家***接待交流,参与全市“两岸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会务服务工作,为全市两岸交流做出贡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招商引资信息*条,成功引进项目*个,引进资金***万元,受到领导的好评,为品质市中建设献策献力。

一、理论学习方面

一年来,我不断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通过政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注重加强党对台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学习,加深对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奠定对台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提高对台工作的本领。一是加强政治学习。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及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注重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对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的准确理解,为做好各项对台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开展调查研究。整理撰写各类文件材料60多件,把理轮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破解难题的能力,提高对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努力参与两岸交流交往工作

一年来,努力参与两岸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合作。2月份,台湾青工会总会长***、台湾新北市议员***相继带队来我区参访。台办围绕区教育局着力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社会满意”的品质教育示范区的思路,积极对接台港澳各层次文化教育交流与发展协会,发挥“两岸城市教育论坛”作用,让更多的教育团队走出去、带进来,增强两岸四地文化教育的交融合作。帮助台湾大学生到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实习创业,通过丰富的活动深化了两岸四地各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增进同胞福祉,促进心灵契合,济台港澳两岸四地合作交流深入发展,助力“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

三、以“店小二”精神服务台港澳企业

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参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涉台港澳服务上以“店小二”精神全面做好跟踪服务,努力打造“店小二”服务品牌。2019年,深入台港澳企业走访,上门服务,全面梳理全区台港澳企业底数,了解企业情况。通过走访,掌握详实资料,并第一时间帮助台资企业***有限公司协调解决“冷却水塔配套设备制造项目”道路、厂区大门、围墙等问题,促进工程进展,保障项目下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协助***顺利完成了土地转让及后续服务工作。为台资企业***有限公司台籍员工解决生活难题。在全区开展“双百”企业联系活动中,走访***商业有限公司,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做到“企业动嘴,我们跑腿”,赢得企业赞誉。6月份,协调辖区台资企业参加2019年**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6月19日,积极参与***高峰论坛工作,为海峡两岸约400余位企业家、产业专家服务,赢得了市台港澳办好评。参加两岸经营者俱乐部2019年峰会、***高峰论坛、市台资企业协会联谊会,与30余家台湾企业、台商和两岸交流机构建立联系。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品质市中”建设的工作思路,积极参与**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协调省、市台港澳办协助我区举办“2019中国济南数字高峰会”,推动**台湾两地科技界、产业界、学术界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等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和产业合作。协助做好市中乡村振兴工作,3月份,赴上海参加台湾“乡村振兴”实战培训,宣传我区营商环境和招商项目。4月中旬,参与台湾乡村振兴及特色小镇产业打造专家、两岸经营者俱乐部***参与我区十六里河乡村振兴项目的策划提升。7月份,参与“***文创学院”乡村振兴训练营工作。挖掘资源,积极接洽引进***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引进项目2个,引进资金8186万元,超额完成任务。

四、延续台属联谊会工作

经过2018年充分筹备,2019年初,区台属联谊会顺利完成第七届换届工作,增选年青台属代表加入区台属联谊会,努力开展联谊活动,不断增加台属对市中更深的了解和支持,积极为品质市中建言献策出力。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和***促进济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19条措施”,着力打造市中服务台港澳企业品牌“店小二”,全面做好涉台服务工作。一年来,在涉台服务上及时协调处理涉台来信来电,切实维护和保障台胞台属合法权益。做好驻区台胞申领居住证工作,做好陆配家庭子女摸底工作,实施安心工程,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做好仲秋、春节走访工作,看望驻区台资企业、困难台属、台属联谊会骨干和陆配家庭台属代表,为他们送温暖送亲情。

五、扶贫攻坚和档案、党支部工作

根据区扶贫攻坚工作安排,台办和台办帮扶责任人签订了扶贫攻坚责任书,确定了脱贫时间表。根据***村和贫困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摸清作风建设薄弱环节,落实专项整改具体措施,以大无畏精神担负起扶贫开发的任务,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根据扶贫工作纪律要求和办事处工作安排,确保每年到户帮扶15次以上,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确保各项帮扶材料完善,帮扶措施摞晒到位。帮扶责任人熟悉各项帮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贫困户认可并满意。帮扶责任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入户帮扶,按时完成各项帮扶任务,入户帮扶笔记记录及时完整。

档案和内网信息材料工作。高标准整理归并台办档案资料,按照档案馆要求按时完成档案整理入馆工作。及时查收内网信息和办公室文字材料工作。

六、 廉洁自律方面

    一年来,严格按照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等各项纪律。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切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二是严格廉洁自律。严守法纪,严于律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是发扬优良作风。坚持组织原则,遵守组织纪律,大局意识,发扬风格,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七、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在学习工作中,自身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思想境界、工作标准不够高,抓落实的韧劲不够足,创新力度还不够大,工作思路有待进一步开拓。

2020年工作打算: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不移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政治引领适应新时代统战工作需要,增强政治觉悟,对党绝对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加强业务政策法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对中央民族宗教系列法规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精神的学习。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举措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15062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9ZCY242);吉林省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平台项目(项目编号:JZSJPT2020004)

作者简介:赵科乐(1991-),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普惠金融。

引言

2018年,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本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出总体要求和实施方案。然而,发展与改革过程是艰难的,必定面临着诸多困难,还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1职业教育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战略部署

1.1加大农村学生扶持力度

农村学生占据高考总数的大部分比例,因此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时也应重点服务农村地区的学生。加大农村学生招生力度。通过农村招生名额配给、设置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农村地区宣传招生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招生比例;设立农村学生奖励和扶助项目。针对贫困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区域等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助学金补助等专项扶持计划,减轻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压力。

1.2鼓励毕业生回村就业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0%,城镇人口增长近4倍,在此背景下农村年轻人数越来越少,因此职业院校鼓励毕业生回农村就业对于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至关重要。针对此情况,国家对于回到农业生产主体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享受就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格等机会,并通过设置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农技岗位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方式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回到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1.3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仍有4.5亿左右的农村常住居民,其中富余劳动力数量高达1.5亿人,存在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高技能人才欠缺等问题。因此,国家近几年开始实施现代青年农场计划、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等,使当地农民掌握职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提高生产品质和劳动生产率。

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举措

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规范性条文逐渐完善,各地区服务体系也愈加健全。在此背景下,各地职业院校也在纷纷努力,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当中,为当地乡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家老牌金融类职业院校,在当地被称作是“金融界黄埔,银行家摇篮”,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金融类顶尖人才。作为长春市一家金融类职业院校,学校近些年致力于乡村事业发展,通过培训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1重点到农村地区招生

在高考毕业季,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办教师、各学院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到吉林省内各县市及省外部分县市地区的高中进行招生宣传,使当地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学科分布、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情况,通过现场分发小礼品的方式加强与当地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另外,学校还建立微信群或QQ群,教师在群里根据群动态进行答疑,按照招生与宣传范围分派本校就读的学姐学长对于群里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通过线下巡回宣讲及线上解答等方式并行,来加强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以此扩大农村地区的招生人数,为乡村振兴培训优秀技能人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高职扩招的文件精神,增加了退役军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士、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招生群体,在高职扩招的大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使其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2.2定点对接帮困脱贫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是长春市知名金融类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时,学校与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永茂乡新胜村建立一对一帮贫扶困体系,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当地农村事业发展。学校到当地进行村屯卫生整治,通过捐赠专项村屯环境整治资金,用于全村环境绿化、卫生清扫等工作;学校领导在暑期带领部分教师进行“三下乡”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当地提出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学校围绕扶贫电商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模式,积极推进新胜村的花生进行产业链体系加工、品牌营销策划和互联网线上推广;学校委派自有教师在当地驻村,了解农村的发展和需求情况,基于当下农村存在的风险问题,讲解金融诈骗等扶贫知识,让教师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学校组织擅长书法、绘画的学生成立“翰墨韶华”书画社,驻村教师也会在工作之余进行书画教学,指导全村中小学生完成书画作品展示,从而提高村民素养,豐富农村生活,提升文化水平。

2.3加大贫困学生补助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学生顺利毕业,才能有效地完成人才的孕育过程,未来才可以为国家贡献力量。因此,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非常关注贫困学生的生活情况,并通过一系列方法来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贫困助学金。由学校学工处组织并建立具体细则标准,带班辅导员通过进行材料评审、贫困排序、小组商议等方式,每年认定一批贫困生助学金;学校统计建档立卡和贫困户学生获得助学金的详细情况,了解未获得的原因,确保主动申请的贫困生可以实现助学金全覆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成绩认定,择优给予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分发生活必需品。根据季节的调整,学校给每个班级配给一定的名额,分发棉衣、羽绒服、购书卡等,在生活上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学校根据现实情况不同,不定期给予一些额外补助,如边远山区特殊补贴、疫情期间无收入困难家庭补贴、少数民族专项补贴等。

2.4贫困学生创业培训

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多贫困学生存在不了解社会形势、不熟悉未来就业背景、未掌握就业创业知识及技能等问题。针对此,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组织部分贫困生免费进入专业机构组织的就业培训营,让其熟悉社会需求情况,丰富求职经验,为未来顺利找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学校招生就业办还不定期联系学校内部专业教师和校外知名机构,组织就业、创业相关的培训和专题讲座。另外,学校在近些年还与当地银行合作建立对口班级——励志班,采取学校和银行联合培养的方式,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和银行双方需求,分配到各地银行机构,在为学生解决就业的同时,也为地方输送了金融类专业人才,通过学生的专业知识服务金融机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5组织教师支教服务

众所周知,中西部是我国教育较落后的地区,为缓解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教中西部地区的文件和政策。作为长春市一家老牌学校,在振兴中西部发展过程中,学校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近2a学校先后有2名专业教师奔赴新疆开展教学援建工作,在特殊时期用自己的专业教学特长,到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支教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学校争光,更重要的是能够为边远贫困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教育来实现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

3结论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11]刘秀连.基于临县退耕还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探索.林业科技情况,2020(3):92-94.

乡村振兴发言材料篇8

统筹城乡发展,是对我国工业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实质上是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模式,以及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着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我国是在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中推进工业化的。长期的城乡分割政策,封闭的经济成长环境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后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规律认识的深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东北地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有明显的“东北现象”:一是虽然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协调;三是经济增长总体下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加,城镇失业率高。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偏重的经济结构、完全的国有企业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偏重的经济结构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原粮、原煤、原油、原木大量外运切断了农业、原材料工业与深加工业产业链的延伸;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地区封锁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光是工业的振兴,而是包括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振兴,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在更宽的视野上认识和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整改造振兴中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就东北地区而言,统筹城乡发展,当前要突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两大任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质是处理好振兴老工业基地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形成城市和农村互助互利、效益互补、利益共享、良性互动。

(一)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中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工业化,而是新型工业化。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增加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适应国内外市场多层次、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必将全方位、深层次引发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工业对农业的牵动作用和辐射范围大大增强。在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上,要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和畜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非农收入,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

(二)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城市化的关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简单迁居,而是几亿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带来整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目前东北三省城市化水平已达50%左右,按照国际经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而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振兴战略特别是首先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物质条件。振兴东北制造业具有三大优势,即大市场的优势,劳动力素质高和成本低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优势。我们的平均工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30至1/40,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优势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同时具备的。巨大的市场吸引将使制造业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如装配、零部件生产等具有规模效应,为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经济类型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创造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一旦这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农村发展融合起来,并以小城镇为载体,势必为东北地区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空前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三)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振兴老工业基地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一方面限制了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有利于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持续保持;另一方面振兴东北制造业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并且,制造业不仅可以造就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本身的发展对上游的林牧渔业、采掘资源业,以及下游的商贸、交通、通讯、金融、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预测,今后10至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吸收4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由此推算,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并考虑到工业加工产业链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可吸收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和规模将明显高于这个比例。

统筹城乡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解决“三农”问题,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资源动员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决定性作用,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统筹,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各级党委政府担负着统筹的历史责任,要把新的发展理念落在实处,用新的发展观来谋划改革,做到在统筹中发展,在发展中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权限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东北地区省和省之间、市和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要加强协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二,实行倾斜的区域产业政策,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东北地区既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又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东北经济区的崛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于增强国家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家对粮食主产区要实行特别援助政策,在政策取向上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通过财政、税收、投资、分配、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文化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反哺农村和农业。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必须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撑,包括战略产业振兴扶持政策、产业结构转换支持政策、企业改革改组促进政策、企业技术进步鼓励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资源型衰退产业援助政策等,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三,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保障制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解决“三农”问题最突出、最要紧、最困难的也是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为衡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标准,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都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资源利用上,注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在就业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突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消费需求,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第四,全方位扩大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给东北地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振兴老工业基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以开放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在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资源的同时,发展加工贸易,更多地吸纳就业。在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局面,提高利用内资的能力;鼓励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加强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两种资金的相互补充。

上一篇:记者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民政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