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23:29:07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影视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美育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强调和凸显,影视鉴赏课程也逐渐走进了大学课堂。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民生学院自2011年起面向全院师生开设了影视教育课程,这其中包括了影视鉴赏、微电影欣赏、影视欣赏与心理健康等多门影视通识教育课程。由于影视艺术的大众化特点和影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影视鉴赏类公选课在我院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欢迎,产生了良好而较大的反响。但是当前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看片积极、听课消极,学生欣赏趣味与老师大相径庭,课时少、影片观摩数量与质量满足不了学生的观影需求,教师指导学生能力急需加强、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为切实实现本门课程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一)改变影视鉴赏课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影视鉴赏课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陈旧,应当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际,在突出素质教育思想性、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接受和认知,通过接收和认知,提升自身的鉴赏感知。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既不是无用的,也不是要培养出艺术家来,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影视鉴赏课教学应当主动承担起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层次,使其具备应对高品位艺术性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把那些沉湎于娱乐性影视作品的大学生引领到正常的审美情趣中来,自觉地进行理性的观赏和思索,多一些文化关照,多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审美愉悦。通过观赏影片,增加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展现多彩的生活图景,让艺术作品的艺术感召力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源泉。

(二)创建特色教学内容,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应容纳丰富和适当的教学材料。创建特色教学内容,丰富、完善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影视鉴赏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由之路。

1.注重经典作品和影视发展史的点线结合,彰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影视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从诞生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通过电影史和经典电影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电影艺术的认识,既要拓展影视发展史与影视作品鉴赏的比较研究,将影视鉴赏放在正在进行的影视发展“现在时”中进行学习、评鉴,又要侧重研究时代潮流与文化发展,将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影视艺术放在其生长孕育的大环境中,更能比照出其思想特色和艺术成就。

2. 兼顾经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艺术与通俗、公益与商业等作品,彰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气息。电影的艺术和技术处在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中,因此关注电影最新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分析当下的电影现象、鉴赏最新的电影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吸纳学生资源,师生共建特色教学内容;

将学生“自拍自演、自拍自导”的作品引入课堂,既贴近了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又使课堂妙趣横生,丰富了教学内容,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和网络平台,建设高效高容量的网络教学平台。

影视鉴赏课如果离开现代教育的支撑,就会变得单薄、没有生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有序。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影视鉴赏能力的获得和提高需要建立在鉴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之上,学期初,即可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多看作品,有目的性的选择影片欣赏。同时,在课堂教学之外拓宽学习途径。通过电影社团、微电影社团以及学生普遍运用的qq群、论坛、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搭建观影的平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外更进一步的感受影视作品的影视魅力和人文关怀。

在影视鉴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采取横纵向比较法、讨论法、观摩鉴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启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把影视学习和鉴赏同文化批评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尝试写作影视评论,尝试进行剧本制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等过程,让学生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设计个性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供学生选择,实现教学考核的多角度、多方位。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当如此,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衡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既考虑学生的考试情况,也要兼顾学生在课上、课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上及课下自主学习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影视评论的整体写作能力;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不能再将期末提交一份影视评论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因为它既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将影视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其实,要真正讲好这门课,真正发挥影视教育通识课程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聂芳,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2.罗丽娅,关于影视鉴赏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作者简介:李丽,女,讲师,1981年11月出生,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

影视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 影视艺术鉴赏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所有其他艺术的优势,作为近代科技的产物,它同时也是各种科技力量的综合,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艺术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影片《两只老虎》的观摩赏析,展现出人对动物和谐生活的破坏,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极为感人。又如电影《活着》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坚忍的性格,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对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除了要明确大学影视艺术鉴赏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搞好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视教学,放映影视作品或是片段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在观摩这些教师精心选择的教学材料时,却常常偏离学习目标,被精彩的影视世界所吞噬,背离了观摩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影院效应”的影响。电影观众学认为电影受传时存在一种“影院效应”,电影院的观赏环境使观众进入“梦境化的现实”,同时观众还有一种追求影院气氛,追求共赏的倾向,大家同喜同悲。影视教学中“放片子”,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注视着电视荧屏或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这种学习环境与电影院放映环境极为相似,如果任课教师调控不利,学生很容易受“影院效应”的影响。

2.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消遣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影视本身就具有教育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其中消遣娱乐功能又是主要的。影视的娱乐功能能够起到精神按摩的作用,对缓解学生工作学习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学生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寻找影视提供的娱乐,学生在观摩影视作品时很容易受娱乐心理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主要通过视听诉之于感情,而情感又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复杂的感情和理性的综合过程,必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视鉴赏时必然要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活动和艺术态度等;必然要分析影视创作表演手法和表现手段的运用;必然要分析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都需要主观理智因素的介入。由看热闹的外行,进入认知主体和审美主体状态,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两个转变。

1.角色的转变——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转变。拥有一定生活经验,同时具备联想和想象心理功能的人,无论他文化程度如何,“看懂”影视都是不成问题的。这种低层次的“看懂”与“审美鉴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学生影视鉴赏要求影视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进入审美层次的鉴赏,没有一定的声光电、色彩、构图和造型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素养,会影响学生对影视的全方位鉴赏。这是由影视的综合性决定的。

2.审美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也是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模式是只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学生影视鉴赏应从这个窄胡同中走出来,重视影视其他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鉴赏,才有可能全部解释影视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感知影视艺术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手段的运用才能使影视内容得以充分表现。

三、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影视艺术课程是视听艺术课程,要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影视艺术的魅力,光听教师讲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听、记、看、议、写,听即上课认真听讲,记即做好课堂笔记,看即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议即组织讨论影视作品,写即用学过的影视知识来写影评。

我们通过这五字教学法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设置的编排是符合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比较符合受教者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也确保了这门课有理论而又不失之空谈,有体系而又不失之枯燥,有观摩而又不失之放任,使学生既学到了影视艺术知识,又掌握了影视鉴赏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得到了切实的保证。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背景;既要按相关领域培养,又要注意尽可能按学科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先进性,又不要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使之适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首先,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但在课时的设置上不统一,应增加影视艺术鉴赏课课时,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能得到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其次,根据现在国内普遍的教学情况,理论性的影视欣赏课应该增加必要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兴趣,所以有必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兴趣。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需要其他课程配合,它需要特殊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其中很多内容需要依赖于听觉效果,因此教室要配有多媒体设备。

(三)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尽可能减少“影院效应”和消遣娱乐心理的影响,教学中播放影视作品时应注意:

1.目的明确,有问有答。让学生明确观摩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看、去思索。观看后,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宜短不宜长。选取的影视素材和播放的时间都应体现宜短不宜长的原则。播放影视片断过长时,一些学生开始时还能带着问题去观赏,时间一长,往往抵挡不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诱惑,而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不能自拔。

3.两遍播放法。第一遍让学生“随心所欲”,满足“视觉的渴望”,新鲜感过后,再看第二遍开始认知学习。在播放前简述故事梗概,主要情节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播放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过于“专心”情节,应学会“分心”,善于走进去,又要走出来,变被动为主动。

4.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艺术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作为艺术教育课程接受主体的学生,他们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作为施教者,在把握健康积极向上的主题的同时,还要让同学们通过课堂的鉴赏活动,去窥探美的世界,接受美的熏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影视作品中体会和学习场景人物所展示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服装、手势、语言、人物个性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其他形式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影视艺术知识的了解和优秀创作范例的审美解读,使受教者对影视作品构成的基本知识和影视艺术审美的方法有所掌握,并对影视观摩中的心理活动、知识储备和融合着诸多审美心理要素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所有培养,把握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法,即学会怎样去“看”电影,并从中获得教益。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全面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进而激发他们的人文追求,使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心灵世界更广阔、更深沉、更丰富、更美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探索科学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敏.开设影视鉴赏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3).

[2]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赵然.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影视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影视鉴赏;军校;思想教育;可行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195-01

对于军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利用影视鉴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影视不仅是一门易于接受、具有影响的大众艺术,而且是一门集娱乐趣味和思想知识的综合艺术,从陶冶情操和传播知识中体现“寓教于乐”的价值。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电影产业的繁荣以及人民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影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且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形态。面对当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影视市场,无论从影视作为消费产品的经济角度出发,还是从影视作为媒介载体的传播角度来看,又或者从其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角度而言,影视作品都需要我们采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对待和甄别,这就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审美鉴别能力。影视鉴赏是培养媒介素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影视鉴赏是包括欣赏与品鉴在内的影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艺术享受与心灵启迪,提高艺术素养,开阔心灵世界”。[1]影视鉴赏对于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军人具有一定的作用,文章先论述影视鉴赏在军校思想教育中的可行性,然后分析影视鉴赏影视鉴赏在军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一、影视鉴赏在军校思想教育中的可行性

首先,影視是集娱乐和教育为一身的综合艺术。影视作品既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来提供感官刺激和视听愉悦,进而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递一定的知识和思想。喜剧电影可以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放松和情感体验。例如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让观众在笑的同时也得到一些道理:人必须有信念,必须为自己喜欢的事去奋斗和坚持,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励志的电影可以令我们主动学习主人公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电影《焦裕禄》向我们展示了党员同志的形象和风采,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其次,与传统的说教形式相比,影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其独特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兴趣的情况下来传授知识和道理可以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这正是影视作品的一大优势。对于较单调的课本学习和课程教育来说,影视作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引人深思的悬念伏笔无疑更能够激起学习的好感和兴趣,同时能够给人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从而能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认和生活经验。

最后,影视艺术巨大社会影响力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又有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2]。影视可以说是一门利弊并存的艺术,在带给我们快乐和知识的同时可能隐形地向观众输入了一些不良的思想,例如血腥、暴力、残忍、吸毒等等。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影像包括了现实的生活百态或者人类的七情六欲、善与恶等等。为了避免影视带给我们的危害以及西方不良文化的输入,影视传播和欣赏的过程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智,更需要我们辩证地接受和吸收。综上所述,影视鉴赏对于普通受众尤其是军校生来说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影视鉴赏在军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影视鉴赏对于军校生来说具有审美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通过欣赏和解读优秀的红色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可以提高学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能够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学员的政治意识;也能够使得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情怀,进而培养和促使学员能够以严格的要求进行训练和学习,自觉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影视鉴赏可以提高军人的媒介素养和审美品位,从而提高军人在新世纪的综合素质,树立军人良好的形象。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影视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心灵和思维,而有针对性的影视鉴赏既可以避免影视艺术中不良思想对军校学员的危害,又能够积极引导他们对影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思想采取正确处理和面对的态度,从而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同时,影视作品也是时代生活和当今文化的浓缩和反映,影视鉴赏可以帮助学员很好地认识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趋势,从而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影视鉴赏在军校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影视教育既能够提高军校学员的影视素养和审美能力,又能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然而,如何在军校思想教育中发挥影视鉴赏的优势,那么作品的选取、教授者的引导、影视鉴赏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是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影视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实践论

[2]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3]杜甫.天末怀李白

影视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影视鉴赏 课程 艺术教育 任务 功能

随着互联网络与现代科技产品的迅速普及应用,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以往的读写时代逐步进入了视听时代。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各类影视作品,其中良莠掺杂,并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人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平常接触到的大多是流行时尚的东西,甚至是庸俗的东西,对真正代表人类文化精髓的影音作品却缺乏了解。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看懂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伯格曼、戈达尔、阿伦・雷乃等电影大师的作品呢?

影音作品能够直观地、形象地再现客观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也迅速地被吸收到影视艺术制作中来,使得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各种影视语言的充分结合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那神奇世界对青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影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在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更敏锐地观察世界,并能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这种教育与通过课堂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等重要,能够起到直接说教难于达到的效果。

当前,大专院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其中,影视鉴赏类课程如《影视概论》《影视鉴赏》《影视传播》等已经成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必开课程。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影视鉴赏课程应当完成的任务之一。艺术作品就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鉴赏中国电影,史可扬先生在《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中这样说道: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形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的,而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要想使学生领悟到优秀电影所蕴含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就必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同时建立起艺术和美的形象直观的概念。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是影视鉴赏课程不可回避的责任。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票房论英雄,但也从未缺乏过“主旋律”电影,“美国人在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观念通过好莱坞大片向全世界传播。个人英雄主义、金钱至上、追求感官刺激的思想也在其影视作品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内的部分影视作品为追求票房,越来越脱离现实,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象,这就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不仅不能鼓舞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会滋生追求享乐,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可以完成的任务。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影视艺术课程,说白了就是想看电影,同时也想对感兴趣的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有所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视鉴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梦幻制造者”――影视作品的深入分析,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及它的独特制作过程,给人们的想象力以极大的鼓舞和施展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尽情放纵、发挥;而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影视,对培养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调动并开掘科学与智慧等方面潜质,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影视鉴赏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诉求。对诸如“蒙太奇”“长镜头”等专业术语,应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注意选取影视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放映解析,应当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传达的关于人类自己的真实表述和美好想象,从而不断开阔眼界、接受教育、提升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

协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当前的网络时代,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接触者和参与者, 通过网络观看影视作品已成潮流。构建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建立有效的网络载体,引导师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影音信息,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生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建设融科教思想于一体的校园影视网站,可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使之成为服务于校园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

总之,影视鉴赏课需要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考,探索、寻求一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能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启发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其审美心理逐步趋于健全的教学之路,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其应当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于庆妍,王绍维. 影视鉴赏[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影视鉴赏论文篇6

“读者中心论”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接受的主体性。由于接受美学将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纳入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所以它必然不能如一般文艺理论那样只承认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必然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十分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读者中心论”带给音乐鉴赏教学最直接的启示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读者与文本”也就是学生及教师与音乐作品,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一种接受活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能被学生“接受”,这是音乐鉴赏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审美对象,才能很好地进入审美状态;对于不爱听的音乐,学生就会处于被动聆听状态,当然就很难论及审美了。在音乐鉴赏中,鉴赏者的主动参与和审美体验实际上也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丰富,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确立审美主体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主张,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接受理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多样化。

二、“期待视野”的启示

“期待视野”﹙或为“期待水准”﹚是尧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的是接受对象———作品的“客观化”﹙objectifica-tion﹚。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必须得到“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受,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就是期待视野。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是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既是阅读理解得以进行的基础,同时又是其限制。“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中的这些表现,在音乐欣赏中同样存在,具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期待视野”表现为欣赏者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存在于欣赏者潜意识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它的背景是很宽泛的,它涵盖了听众的生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等多种因素,接受者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地位、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不同,其审美接受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听众都乐意接受,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等因素都将影响听众对于作品的审美期待。例如,经历过抗战的老兵会对革命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代青年会对流行歌曲很敏感,可见每个时代的听众的“期待视野”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同属一个时代的听众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是时代背景造就了听众的“期待视野”,也可以认为是听众的“期待视野”影响着作品的时代风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期待视野”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审美期待,尊重其差异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的审美期待是存在差异的,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事实上教师是很难面面俱到的,要想做到音乐作品与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适度错位是很难把握的。过于复杂的音乐形式学生很难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了;过于简单又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良好审美体验的获得。纵然“期待视野”体现的是主体的个性化,但也并不是毫无共性可循,比如对大学生主体来说,他们至少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年龄基本一致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期待视野”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这样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学生的“期待视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对于音乐作品的接受及评价,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就是教师选择音乐作品,学生被动听听而已。首要的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同一个年龄阶段,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特点、心理特点、成长环境、审美趣味等因素差异,这些都将影响其主体的“期待视野”,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群体“期待视野”的共性特点以及个性差异。这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是很重要的,毕竟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载体,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召唤结构”的启示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之一伊瑟尔在创立接受美学理论之初提出来的基本思想,他在著述《本文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阅读行为》中对于“召唤结构”都有过详细论述。在伊瑟尔看来,文学作品存在许多“空白”和“未定点”,这些就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想象以填补和充实空白。在此过程中“空白”和“未定点”不仅仅是等待填充,而是倾向于达成作品与读者交流的可能性,用伊瑟尔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也就是说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对读者的一种召唤,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的一种动力因素。所谓“空白”和“未定点”就是作品中未明确写出来,是对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这恰恰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和对作品的多元理解。

(一)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

传统的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视教师讲解,忽略学生想象。教师生怕讲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其实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正是这种透彻的讲解和分析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想象。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说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对于作品的讲解要适可而止,在听音乐之前,要尽量少讲,要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艺术,再详尽的讲解也不如让学生亲自去聆听音乐。另外,在听音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插入解说,否则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也不符合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体验原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只是讲解的时机要合适,教师适时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完整地听完音乐之后,教师做归纳性讲解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多动脑,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良好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以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鉴于“召唤结构”,尊重学生审美理解的差异

接受美学认为,只要有主体的存在就有理解的差异。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越多,就越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主动参与作品的理解;反之,内容指向越明确,读者参与作品的主观想象就会越少。而在音乐鉴赏中,这种差异性会更明显。一方面,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使得音乐理解的空间更为广阔,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就是表明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音乐作品本体的内在意蕴具有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在音乐鉴赏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因此,主体的审美倾向有所不同,审美理解就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欣赏者存在个体性差异。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体系,对接受者具有召唤意义,而接受者也不是以空白的头脑来接受作品的,其主体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知识水准、审美趣味等方面都是可能导致出现审美理解差异的因素。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不同,在填补作品的“空白”和“未定点”的过程中,其主体的个性差异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也因此会对同一部作品出现多元审美理解。当然这种对于鉴赏过程中主体性原则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作品客观审美价值的忽视,只是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接受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审美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审美理解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即使审美理解出现很大误差,也不要以绝对性的对错做判断。对于音乐的感悟并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教师要以平等、友好、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对于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要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引导和修正。而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音乐鉴赏教学才得以有效进行;也正是在学生的审美理解的偏差修正过程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得以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以上基于接受美学视角,对音乐鉴赏教学做了简要探析。其实接受美学理论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当然不止这些,笔者只是略述了以上三个方面。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是音乐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参与者,更是协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其放任自流,不要忘记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音乐兴趣,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才会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无论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切不可偏颇。总而言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两者是相符相称、对立统一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辩证处理师生关系、教学什么与怎样教学的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结语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古希腊曾规定年满七岁的儿童必须进入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在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过“乐教”的主张。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第一个把美育与德、智、体相提并论,并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方法,其影响深远。同时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在传统观念里,把音乐当作教化的工具,把美当作善的附庸,重善轻美的观念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纵然积重难返,具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还是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的重心从认知方面转移到审美方面来,正确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性,以审美规律指导教学,追问音乐说了什么并不重要,要对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音乐鉴赏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教会学生与音乐打交道,在此意义上音乐欣赏永远没有终点。当下,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具体到音乐鉴赏教学中,就是要体现出以学生接受为本位,认识审美教育的真正意义,使审美功能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影视鉴赏论文篇7

关键词 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快速出台,让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了新的教学目标与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高中美术教师需要利用美术鉴赏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参与过程中感受美术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学习中了解美术基本知识,体验美产生的过程,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端正有积极作用。但新的美术教育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被一些因素所限制,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

1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1.1教学观念因素

在应试教育实施过程中,高中美术一直都被当成副科对待。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是其它所谓主科学科的陪衬。许多学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忽视了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实施。得不到重视,美术学科的地位就很尴尬,教师也没有热情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活动。高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大多数学生与家长在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正确的美术学习观念。这会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影响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1.2学生自身因素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如果自己以后不学美术专业,就没有必要学习美术知识。大多数学生缺少基本的美术知识,也没有掌握正确的美术作品鉴赏方法。在初中美术学习阶段,虽然课本上有美术鉴赏内容,但出于种种原因,教师只向学生传递了美术绘画技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高中,学生仍然不能有效鉴赏美术作品,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效率不高。另外,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鉴赏的手段,在老师引导学生去鉴赏某一作品时,会出现冷场情况。

1.3教师能力因素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认为美术技法教学最重视,一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画画,却忽视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不足,影响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加上美术学科一直不被重视,美术教师逐渐轻视自己的教育工作价值,很少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头脑中的知识得不到更新,甚至落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需求,自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加强对策分析

2.1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评价者。高中美术老师应当对教育角色进行转变,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转变课堂角色。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做思维运动。但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理念。认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用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当是美术鉴赏课堂中的知识传递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鉴赏活动的推动者。

2.2丰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手段

加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手段的丰富,会让学生有更好的美术鉴赏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爱上高中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设备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可以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界面上显示不同类型的信息。如果教师一直通过张贴作品让学生欣赏的方法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鉴赏教学活动,应当是形象的、生动的、快乐的、多变的学习活动。

比如在讲解《瓷器》的时候,如果教师要用实物教学,只能拿一些生活中的瓷器,但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瓷器作品发展过程的课件,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全面了解瓷器。或者,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欣赏瓷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学习积极性会提高,他们更乐于表达自己的鉴赏观点。

2.3应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手段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换鉴赏结果与美术意见。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期待学生与自己具有一样的想法,不能容忍任何个性化的意见。一些教师甚至会批评学生的独特想法,让学生认同大多数人的看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鉴赏看法,给学生空间去分享,也给学生权利去鉴赏。

比如在讲解《宫殿建筑》的时候,一些学生会感叹宫殿建筑的奇妙与宏伟,一些学生则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批判宫殿建筑。无论学生有什么样的鉴赏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用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教师更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出最好鉴赏意见,促进美术鉴赏课堂氛围的活跃。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将美术鉴赏教学活动视为高中学校落实审美教育的手段,能够扩大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意义。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认真思考每一个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因素,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美术鉴赏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1.

[2] 洪桂英.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199.

影视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摄影鉴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21-02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高校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其信息量也是比较闭塞的,导致了很多的高校生不能够充分的重视摄影鉴赏课,很多学生不能积极的、勇敢的去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及时有效地和摄影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就必须得要求教师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将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在当今,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为高校摄影鉴赏课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有力的因素,新课程改革主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每一个科目都是高考需要考察的科目,并且都积累学分,与此同时,还要求高校学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增添一些选修课,使高校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进行学分的积累。

二、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创新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摄影鉴赏课堂上氛围沉闷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今我国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这种理念很不相符,在摄影鉴赏课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讲台上权威的领导者,几乎或者几乎很少走到学生的中间考虑问题,与学生进行亲密的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走向了“两极分化”,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去认真地教学生们学习摄影鉴赏这门课程。

在艺术领域里,没有对摄影的答案进行一定的固定,而是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把自己对鉴赏摄影对象的理解当做标准的知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不是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独特见解和学生自己的观点。这就与这个例子是一样的。老师问同学:“今天天冷吗?”有一个同学答:“是冬天!”这是多么新奇而具有逻辑性的回答啊,可是却被这个老师义正言辞地否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去提高,无论世界再多精彩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眼里也会变得苍白,没有生机,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想象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在长以往的抑制下,选择不再萌生。

(二)学生对摄影课不重视

在我国,缺乏专业的摄影鉴赏老师和专业的摄影教师,他们大多数在摄影课的上课方法上存在弊端和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摄影课失去了兴趣。一方面,摄影课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摄影课很不重视,鱼龙混杂,把摄影鉴赏课当作是一门“游戏课”,在教学中“混日子”的现象比较常见。虽然当今摄影课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终究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由于我们的一部分摄影教师在从事摄影教育时过分强调摄影技法的传授,使学生认为学习摄影必须具备绘画天赋,从而使学生对摄影敬而远之,这也是学生上摄影课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摄影鉴赏课“性命攸关”

在我国,摄影鉴赏课程是高校摄影教学中必交的一门公共课,它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抑制以及人们认为摄影课教学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多大的用途,造成了摄影鉴赏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当做选修课程来看待,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由此,摄影教师讲课的激情就这么被痕迹不留地磨光,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充满兴趣、热情和期望,也无济于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课堂的气氛不高涨,枯燥沉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使得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情趣也无法得到发挥与提高。

(四)摄影鉴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摄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行为,追求的是与众不同和别出心裁的构思。如果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对诗的至高追求,套用到摄影领域,即“画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恰当无疑的。而对于摄影鉴赏课内容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有的摄影教师按部就班,总是依靠书本里面的概念和知识,使得摄影鉴赏课缺乏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就没有深刻领会到摄影鉴赏对象的本身含义,满足不了学生的欣赏欲和求知欲,造成了摄影鉴赏课堂教学陷入窘境,走入了下坡路。

三、发展与创新高校摄影鉴赏课策略

(一)创设情境演绎生活

新课程强调摄影的入文性,重视摄影与文化、摄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国摄影课程标准就明显的提出了摄影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发展。在摄影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摄影作品、摄影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化、摄影等的认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李白行吟图》中,作者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该如何解读这幅作品?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来表演情景剧。学生在回忆所学诗词的同时,还演绎了诗人李白吟诗作赋的情景,把诗人洒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理解了梁楷笔下的“诗仙”疏放不羁的个性。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摄影与生活“对话”,给予摄影教学一片灵性的天空。

(二)重视主体培养创新

虽然高校生在心理上较小学生、初中生成熟得多,观察问题也深刻得多,但他们爱面子,怕说错,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内不愿举手发言的习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让他们想说、敢说和愿说?学生在校学习,受到知识面有限、社会实践缺乏、收集资料途径少等条件的制约。因此教师不可过于注重探索结果的正确性,否则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

比如说在老师讲授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如果教师选择多幅学生较熟悉的中外绘画作品,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只会对那些不太熟悉的审美对象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对于《蒙娜丽莎》这幅画,学生们虽然知道,但不是太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与同学分享。“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这种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随着种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断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应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摄影鉴赏课的学习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课本外的实用性知识学习。课本和课堂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地方和途径,因此,高校摄影鉴赏课除了摄影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鉴赏中外各个时代摄影作品的起源知识,及相关联系知识点。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创造了各种活动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多种途径去吸取知识。并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与摄影有关的信息知识的网站或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自已收集信息的能力与兴趣。

比如说,在学期末考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进行绘画设计,设计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所学摄影知识自主设计实现从设计到作品的转变,这其中要涉及到许多设计、制作,造型的知识,难度较大。同学们为了要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就去主动地查阅有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也获得了不少过去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占有信息的能力。

(四)合作探索体验成功

普通高校摄影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探索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开展摄影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进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摄影鉴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例如第七课《人间生活》说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表现也会不同,本课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可了解其表现的差异性。小组长进行分工,成员之间明确个体责任后相互合作。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在自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和想法。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强化小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共学讨论之后,教师可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开展组间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各组的合作情况予以反馈,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合作学习为师生提供了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空间,有益于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摄影的兴趣,提高摄影素养,培养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摄影鉴赏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独创性, 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要让独创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就需要美育创新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摄影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摄影鉴赏和发展与创新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朝着光辉的明天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校摄影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冯丽.浅谈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

[3]尹少淳.分类摄影教学策略(关术教学策略系列之四).中国摄影教育2011.(1).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熊蕾译.对摄影教予的意见[M].湖南:湖南摄影出版社,2000.

上一篇:儿童美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