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21:28:07

艺术实践论文

艺术实践论文篇1

岭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数不胜数,千奇百怪,是中华民间艺术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岭南民间艺术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有粤曲粤器、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多年的粤菜、各种雕塑、房屋建筑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岭南文化中的南越古墓和开平碉楼以及村落都是世界遗产文化。广东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者更应该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加强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初中美术中融入的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把其发扬光大。传承好、创新好岭南文化,也是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

二、岭南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

既然在岭南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科书中以及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是那么的具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呢?怎样才能让岭南民间艺术文化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做贡献呢?

(一)岭南服饰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岭南服饰独具特色,少数民族的服装不仅具有岭南风情,还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岭南地区中服装文化的代表是瑶族和壮族的服饰。它们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装点各种金银首饰。在进行第四单元———静物画构图与色彩的初中美术教学中,首先可以教授同学们画静物画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把岭南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画静物画可以画人体模特,也可以画一些物品。老师可以收集具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或者是一些木屐让同学们作画。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还可以指导同学们认真领会画岭南服饰的真髓、岭南服饰的颜色搭配和意义。红色表达了岭南人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热情好客的性格,金银首饰的搭配展现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子女的祝福。木屐更多地为老一辈男士使用的鞋子。木屐看似不够严肃雅观,但是木屐展现了岭南人士的包容性。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就教授同学们观察服饰和设计服饰,这不仅会增加同学们对岭南服饰的认同,也教会了同学们具有宽广的胸怀,还可以教会同学们画静物图的技巧和对颜色的认知。

(二)岭南建筑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岭南建筑不仅丰富了中华建筑习惯和建筑资料,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向世界优秀建筑学习,取长补短,体现了岭南人士的积极好学。岭南建筑的代表是开平碉楼、瑶寨和西关大屋以及岭南民居。在初中美术老师教授“源于自然的启示”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把岭南建筑融入到美术教学实践中。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是夏季炎热,且长年多雨。而且在古代,这里的自然没有得到开发,野兽出没。到了清朝末期和战争时期,这里又土匪猖獗。所以,岭南的建筑以坚固的堡垒和圆形的寨子为主要建筑风格,为的是团结协作。岭南民间小居的房屋大都是向下的三角形,为的就是顺利排走雨水。那么,初中美术老师在教育同学们作建筑画时,可以启发大家要根据自然环境的启示以及人文风情学会设计建筑。如西关大屋多狭长为的就是通风,在美术设计上,任何美术作品它都要展现人文风貌。所以,岭南建筑可以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提供很多很好的参照物。

(三)岭南食物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岭南食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数粤菜。粤菜的核心就是清谈,以及老火靓汤。众所周知,一桌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把“色”放在第一位,可见颜色的搭配、形状的摆设对于菜的重要性。初中美术已经开始学习对颜色冷暖色调的搭配以及形状的设计。所以,把岭南食物融入到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说是绝妙的。粤菜的卤味,外形金红油亮,色泽明快,可以做成特色拼盘,也可单独成为一道看家菜。卤味能为菜肴添辉添色。在初中美术所学习的———发现与创造中,老师就可以很好地把岭南食物和食物器皿的设计融入到美术教学实践中。在美术课堂上,老师放映粤菜,让同学们找出它们色泽搭配的奥妙和形状摆设的特点,然后自己用画笔创造一盘食物。注意运用颜色和形状,在设计器皿时还有注意它和菜肴搭配的和谐性。由此可见,岭南食物对于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岭南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岭南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一是可以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可以启示同学们多多注意自己身边的美术现象,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或者是艺术创造寻找灵感,三是从国家、地方和教育层面展现了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更加有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初中美术教学实践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都是有利无害的。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授优秀的岭南文化,抛弃腐朽的岭南文化。只有这样,岭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服务。

艺术实践论文篇2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理念设置不明确,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课后学生自主进行绘画练习。在讲授理论知识之时,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生涩难懂,仅是凭教师讲述,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仅是书面的了解,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培养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下列具体措施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性,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学校的相关领导需对教学实践加以重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力度,明确基本的教学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如此,学校还应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感染,融入到实践过程当中来,与此同时,建设学习场所以及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设备,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专业的教学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

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极为重要,这一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实践能力。高校需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企业提供场所与项目进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进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社会的基本需求有进一步地了解。企业方面还应有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或开展讲座活动,业内的成功人士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宝贵的经验,供给学生参考应用。从学校的目前情况来看,低年级的学生因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不能获得实践机会,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应对企业的要求,实践机会更多。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

度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规范运行离不开一套缜密的完善制度,学校方面应确立相关实践教学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多方面征求意见,确立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对学习实践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学校方面也应严格执行教学制度,在一项新的制度颁布之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行,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性,这样才能够做到进一步的规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建设进程。在相关制度的形成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制定完善、规范的教学制度。与此同时,应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同步,传授给学生最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做到对于课本内容的活学活用,从而才能够做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达到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艺术实践论文篇3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维度共有三个:一是课程设置情况,重点分析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构成,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等二是实践平台建设情况,主要了解学校为表演艺术专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情况;三是师资结构情况,主要了解从事该专业的师资构成,包括专任与兼职师资比例、职称和学历等。

1、实践教学课时占七成,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特色

从调查结果可知,广东省5所高职院校的平均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重达到70%(见图1),这充分表明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在全国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均对实践教学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广东省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强调实践教学是顺应大势所需。由图1可看到,不同院校在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上仍存较大差异,最高值达到85%,最低值仅为56%,说明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对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仍存较大差异。

2、实践平台基础扎实,院校之间差异悬殊

从调查结果可知,广东省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全部都设有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平台建设总体投入大,面积广。实践平台建设及其配套设施是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整套有利于训练学生各项音乐专项技能的单一功能实训室和综合技能实训室。从全省范围来看,各高职院校对于表演艺术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视但院校之间的差异显著。以校内实践基地设备总值为例,最大值为1456万元,是最小值374万元的3.9倍;在校外实习基地数方面,最多的院校有19个,而最少的院校仅有1个,院校之间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性。

3、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雄厚

从调查结果来看,广东省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支撑充分。在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上,全省比例达到了1:0.95的水平,这表明这些院校引入企业或一线工作人员的兼职教师较多,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在专任教师职称分布上,高级职称比重达到38%,较高比例的高职称师资有利于支撑实践教学的改革;在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上,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41%,说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的师资学历层次较高,基础扎实,这批高学历的师资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二、改革对策

从前述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广东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得到高度重视,成效也较为显著。但从发展眼光来看,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仍存三大核心困境:一是实践教学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仍待完善,实践教学虽然课时较多,但效果不尽人意;二是实践教学平台使用效率有待提升;三是实践教学的师资能力仍需提升。结合调查分析结论,为进一步提升广东高职院校表演艺术实践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改革对策。

1、完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普遍处于分散状态,缺少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计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把保障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作为一项常规性教学工作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当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反映专业教学管理真实水平的核心内容。为此,建议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以演促教,以演促练,教练相长”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关键是把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化、流程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升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材建设、实施学生课外表演节目创作活动计划、开展校内实训实践等等。

2、提升实践教学平台使用效率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基本指标。在实践教学平台建成的基础上,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提升实践教学平台的使用效率。一是建立实践平台使用的管理制度,要坚持以资源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放开准入门槛,提升有限实践平台的使用效益;二是要促进资源的共享互通,要充分利用大学城、邻近学校的地理区位优势,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的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平台来培育学生。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在现有师资条件基础上,重点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双师型”型师资比重。一是要组织专业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具体表演实践,让教师有更多机会接受文艺市场,了解文艺市场对表演艺术学生的培养需求。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聘请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表演技能高超、熟悉地区和行业情况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训实习指导任务,充实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要继续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同时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结合时代需求,有计划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做到以赛促训,以赛强能。四是落实激励政策。要形成相应制度规范对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在晋职评优中优先考虑,从而促进教师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艺术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种文化;文化建设;实践基层;创新机制

一、大力开展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活动

2012年5月3日,宁波市江北区繁景社区活动中心。“阿姨,手再往上扬一点,对,就这样!”“动作可以再柔和一些,一起和我再做一遍。”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正在为基层文艺爱好的大叔大妈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动作。这是只江北区文化馆第三期“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一次普通的基层文艺培训授课。尽管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是丝毫没有减轻来自宁波市教育学院的“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们和基层文艺团队的阿姨们教学热情。这些大学生正在将自己编排的成品舞蹈《最炫民族风》教授给繁景社区舞蹈队的阿姨。针对这些基层舞蹈队的阿姨们年龄普遍较大,接受和沟通能力不强的情况,这些大学生下足了功夫,不仅将每一个细节和动作要领清楚明白地解释给她们听,还手把手地演示、调整每一个动作,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实践工作。不知不觉间,2个小时的培训课就结束了,这些“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们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向下一个社区。临走之前,她们还不忘叮嘱社区舞蹈队的阿姨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多加练习。

像这样的由文化馆组织的基层文艺实践培训,大学生们每周都要进行2次,每次4个课时。尽管培训有时十分辛苦,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但是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宁波教育学院文艺学生林娴婷这样说:“每每看到那些大婶、大妈满意欣喜的笑脸时,我们的心情总会变的十分感动。纵然是有一点的疲劳,有一点的烦躁,也会在那一刻雨过天晴,烟消云散。”

二、着力构建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机制

江北区文化馆自2009年开始深入实践“种文化”基层艺术培训以来,已经历经了5个年头。数年来,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指引下,江北区文化馆已建立起了以普及性培训、针对性培训、重点培训三种培训模式相结合的“种文化”基层文艺培训机制,数年间已发展培育基层文艺团队341支,在基层“种文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在面对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中,江北区文化馆逐渐感觉到,全区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基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仍有矛盾。从事文艺专业基层培训骨干的严重短缺,具体表现为文艺从业人才(或文艺爱好者)配备不足和当地文艺爱好者积极性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一情况,2010年12月,江北区文化馆联合区内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这一基层文艺培训实践平台,将高校的学生资源融入到基层“种文化”的培训中来,有效地解决了文艺培训人员缺乏与基层文艺需求之间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这是对基层“种文化”艺术培训的形式的拓展,在扩大培训范围,确保培训人员上,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文化馆为不仅为“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提供培训对象联系、培训技术辅导、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还协调各方,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保障基地长效运行。

三、充分利用基层文艺实践培训双向平台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是双向的平台,它既是一个在基层播撒文艺种子的平台,又是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魅力的平台。正如进入基层培训的宁波教育学院文艺学生周琴在自己的基层实践总结中所写的那样:在这几次实践中,不仅使我的文艺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还我让我逐步树立了信心,我渐渐地觉得,与他人交流沟通不再是一件让我害怕的事情。这样的实践,对我今后步入社会的交际、沟通、就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说“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也是一种共利“双赢”的创新机制。从基层文艺普及方面来说,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群众文艺人才匮乏,人民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方面来说,其为基层群众与高校大学生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拉近了广大群众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很好地实现了高校学生“学以致用、学为社会”的观念,同时也间接为高校促进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用理论只是知道实践,通过实践深化理论基础,不断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基层的锻炼更好地了解了自身和基层人民的需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大大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优化了人才分配模式,使基层群众和大学生共享由此带来的成果。

四、显著广收基层文艺实践培训成效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建立近三年来成效显著,共进开展了九期培训,累计参与实践的大学生人数达203人,基层文艺培训授课数达1840课时.培训基层文艺群众逾1700人。培训覆盖江北区7个街道1个镇总计23个社区(村)大学生实习基地在服务基层群众,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提高基层群众文艺鉴赏力,丰富人们日常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自4月10日开始2013年度(总第三期)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培训以来,已有30名大学进入实践基地平台,参与基层培训。在进入基层开展培训之前,大学生们先在文化馆进行集中培训之后,再由文化馆将大学生分别分配到各个街道社区、村进行种文化培训,第三期培训涉及江北区11个社区(村),到目前为止,培训成品舞5支,共计培训110课时。

基层群众对于这些“大学生艺术辅导老师”的到来反响热烈。江北区文教街道繁景社区是2010年最早一批接受大学生文艺培训的社区,今年在开展的三期培训中,有3名学生进入社区,为社区中老年舞蹈队开展包括舞蹈编排、教授在内的艺术培训,受到了社区群众特别是喜爱文艺的群众的极大欢迎。文教街道文化站站长王敏说:大学生进入我们街道社区开展“种文化”文艺培训,正在使我们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在培训中,能让群众享受到快乐、自信,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成果,这不仅是对基层文艺的推动,也能带动整个社区共建“和谐文明”的步伐。

五、结语

“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的建立,开创了基层种文化文艺培训的新模式,极大地丰富江北区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基层群众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使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文化惠民”的理念,为建立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层文化保障,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种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扩大培训的范围和参与的学校,规范政府引导,加强文化馆的业务支持,促使这个创新的培训平台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维松:论低碳经济的法律调整机制[J].理论学习,2010(5).

[2]柴发柏:浅谈农村基层文化建设[J].群文天地,2012(9).

艺术实践论文篇5

如何提高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其快速参与社会的实际工作?为什么高职教育增加了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课程,但是众多艺术专业毕业生在单位依旧缺乏实践能力?这些已经成为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引起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未完善,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本身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二,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未受到足够重视,学校无意营造形成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客观环境。

二、解决的方法

1.明确实践能力的概念

面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实践能力的概念有一个明确认识。实践能力作为一个范围极广泛的词语,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目前而言,很少有人能把实践能力的含义交代清楚。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实践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相对于学术界对实践能力的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赞同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维利教授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的主体是人,是人合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实践能力是人在具备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后,形成实践观念,继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

2.教育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传统的教育模式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路线,这就导致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能够满足理论课程的需求,片面地将理论知识的识记等同于专业实践知识的掌握,无法展开实践教学;即使展开实践教学,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无法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学生自身善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高职教师应从认识和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专业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中艺术专业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专业的艺术实践培训、到艺术设计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等。

3.授课方式的改变

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是1位专业教师对应30-60位学生。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很难全面、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接受能力。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大多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于这类课程,如果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明确,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把握不到位,那么教师在实践授课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做出相应改变,例如采取集体授课和逐一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把理论基础知识讲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每一位学生自己确立具体的实践课题,再进行逐一辅导。而且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例如创建QQ群、微信的方式进行灵活授课。

4.建立工作室制度

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并未得到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对此问题,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专业的专业工作室,例如木工工作室、陶瓷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印刷实验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设立的实际课题进行实践操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工作室建立之后还需要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便于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梳理实践环节的思路,解决遇到的困难,也便于工作室日常的顺利运行;同时,可以邀请处于一线的设计师或专业技师担任工作室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艺术专业领域的最近动向和发展趋势。

5.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加大实践课比重在建立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联系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实践课比重,使学生走出教室,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运营模式和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实践能力应用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设计的基础理论。

6.建立毕业生追踪体系

毕业生追踪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校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阶段的最新动向。对于毕业后在艺术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可以返聘到学校担任专业工作室的指导工作。另外,可以通过毕业生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确立更多、更丰富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能力是人在具备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后,形成实践观念,继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充分响应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同时,一方面应从理论的层面明确实践能力的概念、更新教育的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切实为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具体的部署和相应的调整。只有如此,艺术专业学生才能在日益紧迫的就业形势下找到合适的工作,高职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更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艺术实践论文篇6

(一)教学团队科研偏差严重

现如今,一些科研力量正在被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职业院校所重视,可是因为缺乏对其科研特点的准确认识以及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科研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有些科研项目直接是以课题为主,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实战合作,不管是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还是社会服务,能力都较为低下。其次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缺少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进而造成对实践教育专业特点的模糊认识,不能够以先进、多样的教学方式执行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各项职业教育的实践改革。最后是团队建设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在科研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教师单一教学行为,各个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寥寥无几,这是不利于各种实践教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的。

(二)教学团队合作效应低下

大部分教师没有团队意识,单纯地将重点放在了自身的教学内容上,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基本为零。所以虽然存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不能切实地将专业教学的合理性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造成整个的专业教学零散杂乱。与此同时,教师对整个教学团队的认同感低下,各个教师之间缺乏信任,也会对团队的奉献性和忠诚度造成影响,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工作中更加轻松,便安于现状,使得团队的集体绩效得不到彰显。

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互补,愿意共同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目标而开展的分工合作,彼此愿意互相承担责任的个体专业队伍。单从教师的层面分析,指的主要是对教师的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等的要求,也就是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团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覆盖面较广,在教学队伍建设上继续不同类型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加入,比如建造师、建筑师、设计师等。

(一)强化思政建设

从人本角度出发,强化教师团队的思政建设,指引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自觉遵守教师法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和责任。

(二)强化团队领头人培养

专业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队伍中,属于核心和骨干力量,也是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一定的教学范围中的学术成就和观察能力,能够切实把握住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使用其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带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容忽视。因此,最大程度地将负责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对其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能做规范化处理,另外一方面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保证其能够加入各种学术建设活动之中,承担青年教师的教学重担,并且以此有效地提升学校整体师资的教学能力建设。

(三)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以实践为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课堂表达能力,而且需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节能,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着人才质量培养,因此在团队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总之,以实践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双师专兼结合后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学校需要使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为实践育人教育添薪加火。

艺术实践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艺术概论;体验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

在我国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艺术概论》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专业所有课程中最为抽象和深奥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与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学生文化水平、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不吻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艺术概论》成为学生逃课率最高的一门文化课程。这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符。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有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等方面,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普通高校文化课程教学的传统方式。这一方式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而言,可能比较合适。但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则不太适合。高职的艺术生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的学习时间多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得他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有所不同。高职艺术生偏重学习艺术的实践技能,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直观性的、形象性的图像,而不喜欢抽象化、深奥化的理论。所以,如果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比其它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要差得多,课堂纪律也难以维持,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高职艺术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择与他们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还原情景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二)讨论问题式教学。现在的高职艺术生个性较强,喜欢凸显自我,喜欢发表言论。因此,可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深化。教师在讲解某一艺术理论之前,先设置问题进行导入,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最后进行深化总结。学生都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他们对艺术的一些理论性问题有过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只是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有过接触但不明其理的问题有了清楚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艺术的审美追求问题。这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从事艺术实践的体会和经验去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审美追求的问题,他们也可能思考过这一问题,但在他们的心里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理性的总结,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很热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比如说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审美的个性和共性,审美的当下性和终极性。学生的观念和看法的可能有偏差,等到学生的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比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深刻得多。

(三)自评作品式教学。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注重实践教学,他们一般都有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带来他们满意的作品,先组织学生鉴赏和评论,然后让学生结合所讲授的某一艺术理论进行点评,这样点评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比如说在讲授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这一范畴时,就可以采取这一方法。意境是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范畴,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范畴时说不清道不明。意境的特质在于“象外之象”,而什么是“象外之象”,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品中的“象”和“象外之象”。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总会希望通过艺术形象去传达许多精神追求,这些超越艺术作品形象本身的情思和意蕴就是“象外之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意境范畴。

通过以上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艺术概论》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艺术理论问题,又可让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开拓教学新境界。

三、师资素质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需教师来完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在高职艺术专业从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师,一种是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这两种教师在教授《艺术概论》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事美术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而偏重于理论知识,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则往往缺乏理论功底而偏重艺术实践经验。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文艺理论素养,而且还须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概论》课程教师的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设置,艺术理论虽然属于艺术学。但实际上,从事艺术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单位有哲学系中的美学专业,有中文系中的文艺理论专业,当然也有艺术系中的艺术学专业。就目前中国的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情况而言,在艺术理论领域卓有成就者包括美学、文艺学、艺术学专业的学者。许多美学和文艺学的学者在高校从事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理论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根据美学和文艺学的培养方案来设置的。在这些美学和文艺学的培养方案设置中,艺术理论课程中艺术实践教学的环节很少,甚至是空白。美学、文艺学的教师虽然精通审美、艺术哲理,但对艺术实践了解甚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有限。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如果不了解艺术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必然也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从艺术实践中提升艺术理论。实际上,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我国从事美学和艺术学研究的人,许多分布在艺术专业。反之亦然。这从我国目前许多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团体的成员组成就可得知。许多艺术学团体成员的身份是多样的,有哲学家,文学家,还有画家、雕塑家、设计艺术家、音乐家等艺术家等。所以,从事艺术理论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美学、文艺学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有深厚的艺术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问题。

艺术实践论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 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 转贴于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3]尉迟姝毅.论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7(3).

上一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