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23:57:50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1

关键词: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伦理教育 人才培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多类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人性化和人本化是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特点。特殊教育关注教育对象从出生到成人的全生涯持续成长,具体到基本的进餐、穿衣、如厕、动作、语言等点点滴滴,广泛至医疗、教育、社区、家庭、全社会的行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最终融汇、凝练于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欣赏。因此,特殊教育是人性化的职业,这一职业最需要爱,最能表达爱[1]。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特教师资的重任,特教师资的人性化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特教专业的要求,促进这一成长的渠道很多,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尝试构建“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服务为基本的切入点和载体,将专业伦理教育、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社会效益明显。

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陶冶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开阔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教机构师资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憾,受到他们的好评;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特殊儿童的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特殊儿童家庭和特殊学校的合作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与“特殊教育教师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求索与创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十五周年专辑,2005:52.

[2]陈秀编.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

[3]徐波.关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4).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2

德育的实施受其特殊性影响,难以落实,那么德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呢?简而言之,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其对德育的理解不同,就使得德育的真理性呈现多元化,阶级不同,所处的环境位置不同,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价值评定也不同。例如,有些人倡导“老黄牛精神”,认为人要保有实干精神老老实实地做事,而有些人认为做事应该讲究方法,不应该像老黄牛一样闷头蛮干。所以德育具有历史性,它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另外,社会纷杂错乱,学生很容易受错误的德育思想的影响,与科学化的德育思想产生分歧,或以此背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德育的难度。而且由于德育的内容囊括了多个层面,而且不稳定,所以这也相应地对德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德育途径也具有特殊性,是内容、方法、过程的附着物,加强对德育途径特殊性的研究,可以有效把握德育规律的特殊性,保证德育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中德育途径呈现特殊性

目前,德育领域人士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高职德育应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其重要问题,所以也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点,但是仅仅确定了德育目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面对德育途径这一问题。对于德育途径来说,人们常常将其与德育方法相混淆,这样的例子常常出现在德育的实践中,他们认为只要设定了德育目标、方法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在德育工作中,德育途径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是目标实现、方法顺利进行、清楚内容的主要渠道,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德育内容、方法、过程的承载体。可以说,在德育体系当中,德育途径繁复错杂,而且差异很大,它既包含客观性,又囊括了主观性。德育的客观性表现为德育途径在现实中是客观实在的存在物,但是这种客观性又因为德育工作者截然不同的认识及经验呈现出一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染上了个人对德育不科学的评判标准,极易推己及人,影响到接受德育的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科学地对德育途径加以认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对德育的途径以及体系进行整体的把握,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对高职德育途径的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这非常有利于德育途径发挥自身的优势。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其他学龄段的学生,都对应一个德育途径。而且这个德育途径还比较固定。就以高职德育为例,如果高职德育工作者有效地掌握了这条途径,那么就可以在德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地结合不同的德育方法、内容,对德育途径进行筛选使用。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功用,避免一些德育途径被闲置、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另外,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途径考虑的时候,会再次针对德育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使德育工作更加趋于客观性,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二高职德育的途径类别及其特殊性的运用

德育途径分为很多种,如果按照空间的特点分类的话,德育可被分为三大基本途径,即学校、家庭、社会。这样概括性的分类,比较笼统、空泛,没有具体的实践意义,所以本文就以高职德育为例,评析了德育途径的性质特点,将其分为课程、实践、组织、环境这四种途径。这四大途径本身都具有特殊性。

1高职德育课程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从高职教育课堂类这一途径来看,它与其他院校并无不同,其课程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为主。但是高职德育又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德育工作者在设定德育目标的时候要以此为着眼点,对德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从而将高职德育的职业性特点体现出来。而对于思想政治这一课程来说,它囊括了法纪、道德、心理、政治等内容,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正确职业观的指导下,增强道德意识,懂法纪、守法纪。

课程类途径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且这种德育存在在各个学科当中,教师应该怀有德育的意识,挖掘各个科目当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并将其提炼,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让学生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这种方式可以使德育的目标有效的实现。

2高职德育的时间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实践类途径主要侧重于实践,德育实践类途径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渠道。对于高职德育来说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本身的优势,将实习作为最重要的关口。对于一个合格的高职技术人员来说,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品德素养,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习。实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得到培养,并且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不断保持热忱的心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

除了以实习作为有效渠道,实现德育目标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德育实践类途径。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组织化的社会深入,让学生全身心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在内心当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它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教育活动等,德育工作者可以开展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其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活动主体具有体验性。德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社会活动的选择、开展,让其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一大环境,让其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沐浴”德育。

3高职德育环境类途径及其特殊性运用

可以说,环境像一个大染缸,对学生的身心有一定的熏染作用,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德育环境类途径。对于德育环境来说,总的可以分为人际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下,学生的个体品德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人际环境,它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构建了交往氛围,在高职德育中所指示的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在这些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生长趋向都会有所改变。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将这种关系利用起来,并建立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积极的影响。

再者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本文主要论述的方向是高职德育,所以主要来谈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文化环境的建设包括设施建设、环境净化、环境绿化,环境美化、风气建设这五个方面。设施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设施建设,这有利于德育的有效展开,为学生道德的培养提供了硬件设备、设施条件。宜人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会润泽学生的身心,塑造学生的品性、情操,所以大部分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营造,如开展大型的劳动净化校园,垒建花坛草坪,栽花植树,设山设水,办宣传窗,在寝室、教室等人流大的地方粘贴名人肖像,名人警句等,这些环境的营造让学生无意当中受到了心灵的沐浴、点化,是一种无意识的德育方式。最后是学校的风气,这一方面极为重要,它是学校树立给学生的无声无形的指示牌,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的整体走向。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尊师守道的良好风尚,科学合理的教学秩序、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学生身在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

4高职德育组织类途径及其特殊性的运用

对于高职教育组织类途径来说,它是以具体的目的和任务为依据而组成的团体。在高职院校中,这种团体主要是指党组织及学生团体组织。

在高职德育中,党工作作为核心力量存在,它是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告知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党工作建设,大力培养集道德、文化、理想、纪律于一身,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党委,党支部等高职德育组织,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

对于学生团体组织来说,它主要包括共青团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共青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群体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组织起来的群体活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另外,高职学生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他们以此为展示才华的舞台,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发展自身的兴趣特长。这样一来,学生将自己融入到组织活动中,其人格操守都得到了熏陶和发展。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德育途径特殊性的深入探究是德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也要对其有效的应用,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功能,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导航。

参考文献

[1]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董彩荣.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5]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6]卢明霞.浅谈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3

关键词:青春期; 道德教育; 心理咨询

《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道德是可教的,它具备相应的教育方法。然而依循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德育方法也有所不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其生理、心理的变化影响着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心理咨询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方法旨在辨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中此方法的不同效用的基础上,针对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结合其心理特征,构建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通过青春期道德问题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体现道德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发挥道德教育双主体的互动建构性,展现道德教育的“人性化”、“特殊化”,以期达到更好的青春期道德教育。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

11、12岁到14、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1]。这一阶段的个体处于身体发展的高峰期,身高、体重及面部特征变化迅速并趋于成熟;体内的大脑、心脏、肺和肌肉力量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生理机能迅速增长;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性得到不断的发育与成熟。而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迅猛却与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速度形成落差,引发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诸多矛盾,影响着青春期少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体现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关键性。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其道德的认知表现出明显的“能动性”。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的青少年对于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太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引导。由于身体迅速发展使青春期少年具有强烈的成人感,从而对学校、家长所教授的道德规范有所质疑、不愿听取“大人”的意见,处于一种相互抵制的情绪中;而心理存有的幼稚感却又使青少年渴望得到成人精神上的理解和沟通,故又表现出对于成人道德教化的接纳性。青春期心理的封闭性影响着青少年道德情感的良性发展。从生理变化而逐渐感知到自己“长大了”的青少年,开始感到内心世界的孤独和“没有人能理解”,特别是道德情感这一内心体验便成为青春期少年最隐秘的心事,对于善、恶、美、丑的评价态度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内心封闭的道德情感不仅蕴含着青少年真善美的理性情愫,也存在道德认识偏差下的畸形情感体验,成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隐患”。青春期性的发育与成熟也造成其心理上的怯懦感,加之中国传统教育的隐晦性,更是难以较好地理解性道德,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道德意志相对薄弱,道德价值观的发展还未稳固。在此基础上,青少年的德育行为容易表现出偏激态、无知态和矛盾态。这是造成青春期道德教育特殊性的身心发展原因。

青春期道德教育特殊性还表现在其思维能力发展对于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春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2]。此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够脱离道德现象本身而进行道德的逻辑判断;获得的科学思维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准确性发展,能够运用包含命题间推理、抽象概念等指导道德判断。正是由于青春期思维发展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较为特殊。纵观人的整体发展而言,青春期道德判断的正确与否往往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德育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相较其他年龄阶段的道德教育不同之处集中体现于道德判断的可塑性与发展性。

(二)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关键性

青春期一系列身心、思维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差异发展,把握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为关键,这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青春期道德教育关乎个体道德发展的方向性与层次性,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笃行。

青春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启发、培养和纠正的关键时期。继出生后1~3岁“我”之后,青春期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我怎么样”。关注自我形象的构建和自我评价。传统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很难引发学生的道德共鸣,他们更关注道德中的自己。以“自我”为核心的青少年,对于道德内容的学习和认知具有选择性和局部关注的特点。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那些有益于提升自我形象的道德认知;倾向于实践能够展现自我意识的道德行为;倾向于分享“我的道德怎么样”的道德情感。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感”正是道德教育的关注之处,也是道德教育方法发挥其功效的空间。

青春期是性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春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淆期”[3],性别角色的建立直接影响性道德的认知和发展。正确的认识性别角色,是性道德认知的起点;合理的理解青春期的性发育,是性道德情感的关键。同时,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反抗心理也是性道德、乃至整个青春期道德教育主要的影响因素。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得青少年强烈渴望享有“自我”、“独立”,突出表现在道德情感的明显波动和道德行为的“反抗”。学校、家庭中对于道德的教化使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被约束感”,企图以违反的方式挣脱这种束缚,恶性的“挣脱束缚”便直接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偏差。

青春期也是道德判断得以更好发展的关键期。由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处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道德判断体现出“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的定向[4]。青春期的个体大约有80%的人处于这两个阶段[5]。这一时期,青少年处理问题时往往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好孩子”的评定,缺乏对于道德本质、道德真相的关注,需要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这一引导作用的关键性体现于道德判断科学思维的建立和道德价值认识观的奠定与趋于稳定。

二、构建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

(一)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构建的意义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韦特默的《临床心理学》,隶属咨询心理学。不同学科背景下对于心理咨询的定义和侧重也是各异的。医学上的心理咨询侧重于精神异常人群的问诊和治疗;心理学上的心理咨询旨在通过咨询手段引导、帮助个体心理发展。本文所阐释的青春期道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是借助心理咨询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从心理咨询方法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是不同的。居于心理教育的心理咨询主要目的在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和治疗;处于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旨在道德知情意行的指导、帮助和教育。

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德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德育与心理学交叉的“结晶”,以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关键性为出发点,客观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弥补传统德育方法中过程持久、学生积极性不足、德育效果不明显等遗憾,构建适合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教育模式。作为道德教育模式建立的核心――德育内容,本文对此并不展开论述。主要依据1995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6]及现代德育重点课题进行相关德育内容的甄选,基本涵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信仰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内容。

(二)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

青春期道德教育心理咨询模式,是以德育内容为主轴和出发点,以心理咨询为两翼和方向进行的理性建构,如图1所示。心理咨询按规模可划分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7]。个体咨询有利于咨询师与求助者间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益于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特殊问题、难以公开的私密问题;团体咨询则侧重于团体情境下咨询服务的开展,借助团体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交流,甚至是争辩中认识自我、发现问题。

心理咨询两种方式在青春期道德教育中运用正是吸纳了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的各自优势,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进行道德教化,“分门别类”地完成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理想、信仰、品德,特别是性道德等内容属于个人道德范畴,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与排他性,通过个体咨询对青春期少年进行相关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尊重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还体现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师生建构性,实现“个性化”的青春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另一部分主题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劳动等,通过团体咨询方式进行德育较为恰当。这部分德育内容既是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发展和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个性化体现和本质内化。团体咨询方式下的相关道德教育,能够在“社会化”、“团体化”的情境下,更大限度地激发个体道德认知的统一、更大深度引发个体道德情感的共鸣、更大程度加深个体道德意志的稳固、更大广度监督个体道德行为的规范。

考虑到青春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与心理咨询两种方式本身的交互性,此模式的构建中也指出德育内容与心理咨询方式的交叉、互补。譬如性道德问题,从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角度出发,可选择个体咨询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广泛的性道德知识普及、情感熏陶出发,也可适当采用团体咨询的教育方式。

青春期德育心理咨询的模式,涵盖了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两种方式下的青春期道德教育,它们与传统德育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如图2、图3所示。较传统德育方式而言,德育的个体心理咨询不仅有别于传统道德教育下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式”道德教化,更体现出学生道德发展的主体选择性。个体咨询方式下的道德教育,学生既是道德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道德问题的“解决者”。师生互动咨询与生生交互咨询同时进行,双管齐下进行“点式”青春期道德教育。德育团体咨询方式则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补充和延展,在教师进行班级式德育的基础上,发挥学生道德问题的主体选择性与生生间道德发展的相互促进性,形成“团式”的青春期道德教育。“点式”和“团式”共同组成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任何一个德育模式的构建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和不断修正,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也不例外。在实际的青少年德育中,也存在与这一模式的一定程度上“背离”与“排斥”,展现出一些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漏洞和盲点,需要在此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美]弗拉维尔,[美]米勒,[美]米勒.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5] Sprinthall,N.A.,&Collin,W.A,(1995).Adolescent psychology

A developmentai view.New York:McGraw-Hill,Inc.

[6]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7]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5.7

[8] 朱晓曼.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______________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126-01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之一。特殊教育的对象特征以及需要特别设计的教学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特殊教育教师也有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特殊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需要数量充足、相对稳定、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1.特殊教育教师现状探讨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进行解释,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化发展被定义为:“通过系统的努力来改变教师的专业实践、信念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理解”,它“强调教师个体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教师生命质量的成长”。从群体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即职业专业化过程。在教师的个体和群体专业化发展中,教师的培养体系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2.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创新分析

2.1丰富课堂,让实践成为活跃因素

在普通的教学中提倡实践活动,如,师生讨论、情景设置、娱乐形式的授课等。“这些活动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度。特殊教育也是一样,也要用课堂的活跃度来实现课堂效率。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特殊教育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具有单纯性,所以通过光、声等效果更能对其产生强烈的震撼影响。比如对智障儿童的教学,在辅导学生认识动植物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很多相关信息呈现给学生,这要比教师单一通过讲述和人工图片快捷、形象得多,而且信息量大、汇总性强。最主要的是,以图文结合、图像和音乐的配合这种形式,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二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部分特教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差,有的知识内容要通过很多次客观记忆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乘坐公交车,“普通学生只需要口述就能让学生学会乘坐公交车”,但对智障学生却达不到目标。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亲身实践,比如用教室过道模拟公交车厢,教师扮演乘务员,学生通过多次尝试,就能掌握乘坐公交车的要领,达到教学目标。三是强化师生交流。特教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全身心投入,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一方面通过生动的语言,包括用标准的哑语动作来表达授课内容,其中在表达时要时刻耐心,用重复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另外,要用更夸张的语言动作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功能开发。另一方面,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很多学生十分敏感,又有很多学生心智不全、性格偏执,教师必须要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来引导学生走入课堂的教学正轨。

2.2强化师德建设

首先,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的培训。其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主管部门、特殊教育學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教师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和评优、评聘职称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违反师德标准的教师要严肃处理。第三,真正建立健全师德师风保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尊重、关爱特殊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师德师风保障机制。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分配、聘用、福利等个人利益挂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从事特殊教育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第四,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力度,创造有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优秀教师,尤其是在师德师风方面值得学习的表率人物,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给教师以信心感和主人翁意识。

2.3进行研修培训

每学年由主持人组织全体成员、学员,以参与式为主要方式、以课堂教学实例为主要载体,开展不少于1次的集中研修。通过培训研修,开阔教师视野,加速特教理念更新,明悉教育教学重点。在具体工作中,主持人通过组织全体人员研修、组长研修、分组研修、小组内研修,并选送人员参与国家、省、市、区级特殊教育研修培训等活动,完成“专题集中研修”各项工作任务,达到规定要求。

3.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殊教育教师质量的保障。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希望有更多学者了解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关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作者:宋满云

[ 参 考 文 献 ] 

[1]葛生卓.关于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及实践方式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3:130. 

[2]周丹,胡玉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42-144.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作者:李茜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3]邵秋香.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07):34-35.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 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规律;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29-02

1 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的要求

1.1 把握规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大家越来越普遍地认识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住事物的本质,是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任何违背客观规律,依据人的主观思维而盲目进行的行为注定要失败,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根本规律,按照其内在的本质联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反之,如果我们背离了其教学规律,其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起到负面效果。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也一样,也必须按照其自自身的客观规律进行。

1.2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其特殊的规律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在不同的阶段,接收知识的方式方法,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存在差异。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识别事物区别的方式。孩子小的时候,对成年人的话,具有极大的信任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会不断地对别人的观点或看法提出质疑,并试图自己去进行探寻或考察事物的真实规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时代不一样,其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也会发生变化。大家都普遍感受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和今天的大学生,他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这种年代间的显著差异,已经从以前以五十年、二十年、十年的区分区间,发展到了今天的五年、二年甚至一年。这些孩子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备特殊的教学规律

在高等学校,通常开设三类主要的课程,一类是属于事实判断类的课程,讲授的是事物的规律,求真是其主要目的;一类是属于价值判断的课程,讲授的是事物的价值,求善是其主要目的;还有一类是属于艺术判断的课程,讲授的是事物的美感,求美是其主要目的。由于三类课程的目的不一样,因此决定了他们所具备的不同的教学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兼而具备上述三类课程的特征,也就是它既要求学生求真,又要求学生求善,还要学生追求美。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定具备特殊的规律,我们只有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特殊的规律。

2 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殊规律的正确途径

2.1 教学目的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前提

教学目的,是对所有教学工作的方向性的规定。如果离开了教学目的,谈论教学工作的规律,就可能南辕北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但同专业性的课程相比,有其特殊的目的,就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相比,它也有其特殊的使命。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中,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包含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教学目的,就规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独传授知识的教育、也不是传授单方面知识的教育,而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知识的传授也包括道德的修养与法制的实践;是综合的既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还包括了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的教育。

2.2 教学内容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关键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必定是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既包括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如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还包括了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联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现在对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基本上都采用了相当的方式和方法,其效果在一定程度受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道德教育,就必须依据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来进行,这就是它的教学规律的重要依据;思想教育就必须依据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对于法制教育,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就必须按照法律思维、法律方式来进行。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之间,各有其特殊性,教育方式又必然存在着各自的特殊规律。进一步说,道德教育的方式,对于法律教育来说,不一定适用;法律教育的方式,对于道德教育来说,也不一定适用。对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其教学内容的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多,规律更复杂。我们仅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分析,如成长规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长规律教育就必须按照人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性进行,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人生设计,选择恰当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可靠的措施和解决不同的困难。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按照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殊规律进行。通过这一段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不但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其内容也十分广泛,因此,对其教学规律性的把握,必须紧紧抓住其相关内容的特殊性,试图超越这些内容寻求至上的教学规律,不但是十分困难的,也是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在现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中,是否存在整本教材和各章各节,都基本按照相同的方式方法、相同的教学规律在进行,是我们应该随时反思的重要问题。

2.3 学生实际是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实际。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及,同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生的同一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环境和时代,都有许许多的不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举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同样处于现代环境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对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态度上、学习需求上和努力的程度上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它是指引自己发展的十分重要的课程,有的学生会认为它只是考试必须通过的课程,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把它当作一门真正的课程。要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所处的实际,并根据这种实际去寻求实现教学要求的方式和方法。

特殊教育德育论文篇8

关键字:特殊教育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是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当代的教育者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整个的教学方向上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让这些特殊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几点,比如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又如动员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社会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应该密切配合学校,利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

二、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健全的校园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催人积极奋进,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才能达到更高的德育境界。

三、具体分析,分层次培养

同样是特殊学生,却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和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特殊学生的具体分析,按照年龄大概把学生分成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比如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被家长非常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的习惯和态度。所以在低年级的教育中,教师们应积极引导小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团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小学生们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年龄小的同学一开始就能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心理方向。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善自己,克服心理的自卑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一些能通过学生们的努力而完成的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中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们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特殊学生不但要克服身体健康上的障碍,更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打拼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意志品质,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地发展个人的素质,为适应社会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构建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学生比正常的学生更需要心灵和思想上的沟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更需要我们关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们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细心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纠正。特殊学校教室要掌握大量的心理保健知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通过丰富的活动让特殊学生更多地接触正常的学生,构建起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特殊学生觉得他们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上一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