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5 11:15:23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 特殊儿童 性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伊始,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性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国外学者所意识。伴随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日趋突显,学者关注健康个体性教育课程开发的同时,日益意识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同样不可忽视,而对其实施正确有效的性教育有利于减少与避免与性相关的不恰当行为。特殊儿童中就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国内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六所培智学校进行性发育检查,结果发现其中男生首次遗精发生在11至20岁之间,智力障碍女生月经初潮在8至18岁之间。特殊儿童虽在身体成熟机制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但其性生理并非无法发展,有的甚至是与正常个体无所差异。

1相关概念界定

1.1性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对人类性教育作出了纲领性的决定,性教育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国内青少年群体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健康保健知识包括青春意识的正确引导等方面。

1.2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等类型。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类型。

2国内特殊儿童性教育现存问题

国内性教育起步相对国外较晚,且普遍仅涉及学前、义务、高中、职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特殊教育的研究则少之甚少。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有关智障者性教育以及相关研究仍留存大量空白。

2.1教育者性教育的认识偏差

特殊儿童最直接的教育来源――为父母另为特殊教育机构教导员,他们一方面秉持传统观念,认为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认知的滞后性,对性的认识是朦胧的,学校甚至特殊儿童父母正期望这种懵懂现象,生怕点破这层“窗户纸“而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另一方面家长与教导员虽对性教育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蜻蜓点水,究其缘由竟是生怕激起特殊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以身试之。

2.2特殊教育的“狭隘化”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使特殊儿童最大可能的融入并立足社会,而这种融入立足社会被众多学校和机构狭隘的理解为拥有一技之长,因此现今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学校或机构变相成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的课程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接受与其自身相关的性教育。

2.3课程开发与教材的缺乏

相较于正常儿童的性教育,国内外针对特殊儿童性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要少得多,从而导致相关课程开发与教材编纂长期呈现“空窗”状态,进而部分学校即使意识到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只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作罢。目前王雁、刘艳虹编著的《智力落后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在国内相较权威,其系统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资源篇。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更是寥若星辰。

2.4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

正如传统的性教育会变相为道德教育一样,特殊儿童出现的性心理问题通常由不恰当行为表现出来,而教育者通常借以道德品质来评判 ,甚至会采用呵斥、怒骂、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陈莲俊同样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缺乏专业知识以及性教育的技能技巧,是目前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大的困难之一。

3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现相关学者认为,性教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应针对年龄阶段、发育特点的不同,设置对应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Slaby与Frey将特殊儿童的性别认识发展过程分为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除时间上相对有些滞后外,其性发展阶段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针对其特殊性而制定完整的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3.1特殊儿童性教育目标

2002年的残疾人事例发表会上提出,应将传授解剖学生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预防性暴力、引导其适应社会生活作为特殊儿童的本质目标。刘灿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围绕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相关性教育规律,制定了三段性教育目标,分别为:低年段(7―10岁),主要是达到正确识别性别、自身生殖器官保护、掌握洗手间使用及排便方法等目标;中年段(11―13岁),主要任务是了解男女内生殖器结构、相互平等的男女朋友关系以及青春期相关知识;高年段(13―16岁),主要涉及预防、了解性道德法治等方面。

3.2特殊儿童性教育内容

根据特殊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大致目标,并结合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制定符合其需要的性教育相关内容。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性活动方面有一个普遍特点,那就是自我中心,因此在方面他们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上。比如说很多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时不回避他人,甚至在公共场合公开外露生殖器等。因此性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协助儿童建立起健康的性道德感与羞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周边环境群体的关系,从而逐步达到脱离活动中自我中心的状态。对应上述教育目标的三阶段,分别是低年段(7―10岁)区分男女之差、保护生殖器、男女卫生清洁知识;中年段(11―13岁)青春期健康知识、的正确对待、正确情绪管理、男女间正常交往;高年段(13―16岁)关于艾滋血液传播知识、不亲吻异性及外露身体、保护自己避免、拒绝色情影视。

3.3特殊儿童性教育方法

针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性教育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

(1)讲授法,这是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讲解的过程当中尽量语言浅显易懂,必要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幻灯片等作为讲解的辅助工具。

(2)情境游戏,设定相关的不同主题情境,通过角色中情境扮演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比如围绕害为主题的情境扮演游戏,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直观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防止害。

(3)学科交叉灌输,正如种华东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到,在现有课程中设立性教育相关的教学单元,并把教育内容融入到其他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性教育的理想效果。

(4)同伴学习,正常儿童间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同伴学习氛围,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班级中挑选并树立个别良好的行为榜样,教师对榜样行为加以言语辅之从而更好带动其他个体的效仿与学习。

4总结分析

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国内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现状调查与分析上,针对特殊教育中性教育课程开发极少。与此同时,特殊儿童的性教育还比较肤浅,只停留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怎样保护自身的层面。特殊教育中的性教育研究也较为宽泛与笼统,生理上同类与异类的特殊儿童应达到何种程度的性教育没有明确的界定区分。国内研究的对象普遍集中在特殊儿童中的智力障碍儿童、聋哑儿童,缺少以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等为对象的相关研究。恰恰近十年性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正是亚斯伯格症及自闭症,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关注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爱他们的性需求,尽量帮助特殊儿童掌握各种正确的性知识,使他们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总之,为了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应从定性研究、理念理论研究逐渐引申到更为科学的定量研究,并借鉴国外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特殊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谢明.对当前如何加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智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1).

[2] 沙洲.对智障者如何进行生育保健[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

[3] 田丽丽,刘旺.日本弱智学校中的性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0.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2

一、顺应国际特效教育与普通教育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趋势

国际特殊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着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医疗康复,教育训练和社会就业的一体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是特殊教育的最终归宿。所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是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他的终极目的就是力求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早期人们为了保障非正常儿童能够受到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把非正常儿童独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这些非正常儿童的成长,由于非正常儿童不和正常儿童接触交流,易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格失衡,使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在社会立足。进入80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为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非正常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室中接受教育,使这些非正常儿童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目前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业已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做得很成功。我国从1988年实行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的诠释。实施“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其关键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接受“全纳性教育”的思想,乐于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树立“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同时还要具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一方面是国情的需要,让更多的教师在普通学校兼顾特殊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国际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所以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是一个既利国又利民的好事。

二、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以及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的承诺,十几年来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兑现对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十几年不懈的努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义务教育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中央政府已承诺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五年内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不会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但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非正常儿童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低于40%,而且巩固率很低。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儿童的入学率。因此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目前国际通行的衡量普及基础教育的标准,已经把非正常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识之士考虑并着手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在校人数仅有五百多人,仅占非正常儿童的7%。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文已提到非正常儿童单独在一起学习、生活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采用随班就读的模式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如果每一所学校吸纳一定数量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不仅大面积的提高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促进非正常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扫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90%的非正常儿童要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非正常儿童全部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非正常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就读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前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全纳性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非正常儿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与正常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普通学校接纳非正常儿童入学就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要有爱心、耐心,同时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曾经对三十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几乎为零,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几乎为零,只有3%的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在问卷中近50%的教师不愿接受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一个有着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仅有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而且由于面临招生困难的困境,最后并入了其它学校。因此普通学校急需既精通普通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而目前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生,即掌握了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又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胜任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即省钱又省

力,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四、特殊教育的终极目的得以实现

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生具有了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一旦进入教学岗位,就能够很快地适应教学工作,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帮助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生活。众所周知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除了先天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非智利因素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制约非正常儿童成长,融入社会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非正常儿童学会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而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就读,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就能实现。非正常儿童要长大成人,要自立,要融入社会,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些需要有完善的人格,以及谋生的技能。而这些只有通过接受正常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如果非正常儿童从小就不能和他人交流,孤立、自闭,那么长大成人后也就不能够融入社会,没有自立能力,必将会被社会抛弃,会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负担。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孩子(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非正常儿童)都有一个完善的人格,都有谋生的本领,都能够自立于社会,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是为非正常儿童搭建了一个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的平台。他们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技能,而且更重的是学会与正常人的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中树立了自信,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独立生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利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五、解决了非正常儿童家庭最棘手的难题

非正常儿童家庭最棘手的问题,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我们曾经走访过许多非正常儿童的家庭,他们最担心的是孩子教育问题,孩子成年后能不能自立的问题。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他们的孩子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能和正常孩子交往。我们了解到这些家庭的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学习的是少数,大部分孩子要进入普通学校与正常孩子共班学习。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一些必要基本技能,不愿意或者做不好这项工作,导致许多非正常儿童辍学。如果普通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通学校都能够接受一定数量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那么非正常儿童也就和正常儿童一样快乐成长,那将会给千万个家庭带来幸福快乐,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3

一、班级氛围是影响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随班就读儿童中的弱智、听力障碍和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因素就制约着儿童的心智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在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的。心理环境即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情绪和个性特点等。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随班就读虽然给特殊儿童创造了良好的和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随班就读效果并不理想。于玉东、郑艳霞、王新在《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持有消极态度。86.6%的领导和86.4%教师不愿特殊接纳儿童。主要原因有,一、怕影响学校声誉和班级排名;二、对残疾儿童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三、管理难度大;四、缺少个人成就感。这种现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来自学校和教师方面的不接纳,造成了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中艰难的学习氛围,也给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设下了障碍。

现有随班就读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什么,那么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二、随班就读在班级环境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障碍:消极心理、依赖心理 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等。

2.情绪障碍:抑郁情结、恐惧情绪等

3.行为问题:多动、冲动、退缩行为等

4.人格障碍:过于溺爱、保护或过于冷漠、歧视的家庭气氛以及社会遗留的偏见都是随班就读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利因素,许多随班就读学生特别是智障学生自私、固执、幼稚、依赖性强、以个人为中心。他们往往缺少灵活性,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这些因素反过来也会阻碍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成为自身发展的瓶颈。

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提高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

(一)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融化特殊需要儿童内心坚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班级凝聚力、融化特殊儿童内心坚冰的有效措施。

1.尊重学生,把缺点当特点。当我们用对待普通孩子的方法,在特殊儿童身上行不通的时候,我们不妨多用疑问句,这样可以避免将您惯常策略强加给特殊儿童,用“这么做怎么样”来代替“这样做好”。孩子们就不会感到受强制。学生也有了说不的权利,同意的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多听听儿童的意见。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儿童把他们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儿童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消除抑郁情绪、克服焦虑心理。

2.多形式激励,提高儿童自信心。在随读生转化中,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课堂上,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调查研究后再发表意见。

(二)融洽同学关系,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克服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迄今为止,似乎我们总在讨论教师该如何从事班级管理,其实不然,在师生构建的教育共同体中,管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儿童的责任。教师只要在初期阶段劳神费力,而后便毋须事必躬亲了。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模仿――特殊儿童通过模仿普通同学,学得新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二抑制效应与解脱效应,因为班级内的团体规范,特殊儿童业已习得的不良行为会行为受到抑制与解脱。

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班级因素是同学。所以教师应指导同学在课上、课下对特殊儿童进行帮扶。老师在学习上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找到成绩相近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给特殊儿童以成就感;在交往上,发挥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主动和特殊需要儿童交流,给学生以归属感。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要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辅导计划,对特殊儿童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备课要把特殊需要儿童心理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要做到目标适宜、方法得当、伙伴适合、难度适中。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照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克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障碍。发现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才能。很多智障儿童、盲童和听力障碍儿童,在某一方面也有其先天的素质,我们教师应该多观察,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四、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

教育之中,最高级最有价值的是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价自我教育。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只有学会了自我教育,人才真正成熟。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教育,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认识自我,让他认识到自身的特点,生命的意义。面对学习的暂时落后,面对同学的暂时不解,面对嘲弄,不自卑、不气馁,自己在努力的实现生命的价值,优秀是我们最求的目标,但暂时“独特”是我们的权利。学会遏制自身的暴怒情绪,适度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其实是一种自我修正、自我锤炼、自我提高,它的最大特点是自己发现思想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这种教育既没有外力的推动,更没有他人的强制,因此需要清醒和自觉。特殊儿童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坦然接受,也坦然接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自身现有条件下,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班级管理论.上海交易出版社, 2004.

[2]促进小学随班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3]柯丹丽.随班就读弱智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

[4]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 2004.

[5]于玉东,郑艳霞,王新.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6-02

作为一名老师,教育学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然而,当一名特殊儿童出现在你的课堂中,说实话,许多老师都无奈地表示不知道怎么教,更不知道该教他们什么。在过去的两年里,在我的课堂上,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儿童——他,智力落后,有语言障碍,一般只能发出两个音节。课间活动精力比较旺盛,但一到上课,就萎靡不振,好像整天睡不醒似的,一坐下来就想睡。在平时的课堂上,只要他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我会借助简单问题让他回答,与他交流,并及时给予肯定。或是通过游戏、画画让他读简单的字词,但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将知识忘光光了。一次次的教学无果,我失望,我无奈,我挫败,渐渐的,有了放弃的念头。但我提醒自己,应该正视特殊儿童的教育,我开始反思……以下是我在教育特殊儿童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1.是否公平对待特殊儿童。当班里出现这样一位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我们老师就在他的脸上贴上了标签——“特殊儿童”。从本质上我们就将他与其他孩子分了类。渐渐地,班级里的同学,学校的师生们,就对他“特殊照顾”了。上课不用听、作业不用写、地不用扫、校徽不用戴、两操不用做等一些他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统统免之。因此,当我们与他们沟通时,常常出现了这样的回答,“我不会”、“我不用”、“我不要”等等。让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2.是否重视教育特殊儿童。回顾自己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教学方式来看,显然,教学结果是无效的。归根结底,是我的不重视造成的。我对特殊儿童的学习任务无目标、无要求,没有制定适合他的教学计划,没有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没有追踪他的学习成效。我只是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上,挤了几分钟给他,让自己觉得没有忽视他,而我更多的时间是教育其他孩子,让他们“吃饱”、“嚼烂”,忽略了小义的“吃不饱”、“嚼不烂”,最终导致小义在学习上“一无所获”。

3.是否关爱关注特殊儿童。“关爱特殊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站在教育事业的前线,我们意识到了,我们也做了许多事,只是我们做的不够。特殊儿童的特殊,还在于他们的家庭。这些特殊儿童的家长们,也是十分自卑的,不喜欢与他人讲述自己孩子的缺憾,也不希望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孩子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影子。当孩子无法从其父母身上得到重视,感受到爱。而老师与同学是除了其父母之外,与他接触最多的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那么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这些特殊儿童在随班就读时又该做哪些改变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一个,不管是正常或是特殊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虽然很大程度上带给我们老师一定的教学压力与难度。如何让特殊儿童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在校园生活中获得快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难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教育难题。

一、一视同仁,从接纳开始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教师要尊重特殊儿童,并对特殊儿童给予特别的关注。特殊儿童对于我们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可能无动于衷,对于我们给予的关心爱护可能毫无感动,但他们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爱。我们要抱着无私、不求回报的态度去爱孩子,成为特殊儿童的精神支柱。

(二)同学要理解这样的同伴

班主任、科任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做好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教育他们要主动与特殊儿童交往。孩子都有照顾弱小的心理,我们可以简单介绍特殊儿童的情况,让大家认识到特殊儿童的不幸,让他们以照顾弟弟、妹妹的方式与其沟通,交往。

二、因势利导,从激趣开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来组织学生学习,并化解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的知识,这样才能让特殊儿童或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较为清爽的环境中学得快乐,记得扎实。

2.直观教学,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特殊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差,感知事物往往以直观形象为主,其实大多数低段儿童也是如此,采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能较容易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展现出来,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直接的方式展现在他们面前。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降低难度,激发学习斗志。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在和其他孩子接受同等教育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他的教学要求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否则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特殊学生的教学质量要依照特教教学目标进行评估,可以从口头、书面、操作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要扩大,尽可能地接近合格线。

三、无私奉献,从关爱开始。

1.家校联系,关注成长。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学会自理,学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特殊儿童的家庭特殊,但作为老师,应尽可能的要让家长明白,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

2.赞扬鼓励,关爱心灵。特殊儿童入学后,由于学习能力差,经常遭受学习失败的打击,容易造成消极的想法,表现出厌学、畏惧等心理问题。然而,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鼓励与肯定。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特殊儿童的闪光点,哪怕是读对了一个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做好姿势,听课认真,都可以成为表扬的对象,及时在班里表扬,获得大家的认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使断翅的雏鹰也能在天空翱翔。特殊儿童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他们需要阳光,更需要雨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捧着一颗真挚的心,播撒一份特殊的爱,让沃土中的根儿茁壮,枝条更繁,叶儿更绿,花儿更美,果儿更甜![1]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智障儿童 随班就读 试点推广 教学策略 政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3-01

绪言

特殊儿童随班跟读教育可以满足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保护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特殊儿童随班跟读的教学模式才刚刚开展不久,很多资金和技术上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特殊教育中随班就读的作用

1.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智障儿童的义务教育

智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注重的问题,如果大量建设特殊学校来解决这些问题,会消耗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在短期之内难以实施。但是我国的中小学数量众多,规模比较大,如果每个普通班都能接受一名或几名智障儿童,就可以快速、大范围地提高智障儿童的入学率,促进智障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除此之外,有些特殊儿童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去读书的,如果他们可以就近入学,随班跟读,就可以排除这些难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还有一些智障儿童的家长担心孩子进入过智障儿童的学校,被贴上智障儿童的标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也希望孩子可以在普通学校里获得一个受教育的位置。

2.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结合

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普通教育获得融合贯通。随班就读可以使智障儿童受到最小的社会环境限制,让他们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实际教学中随班就读出现的问题

1.随班就读的支撑力不足

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制订了大量的法律和法规,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政府对特殊教育足够重视,但是除了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经费的资助,办学设备的更新都没有得到保障,这些情况在农村中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世界上的先进经验表明,一所成功的有全体接纳性的学校必须具备特殊教育的专门设备和教师配套设施,资源中心,这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教育计划。在我国,政府不能保证特殊教育的经费,这些配套的教育设施和技术人员更成为了一种奢望。

2.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把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班级中就读,并不等于满足了他们所需要的要求,因为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特殊原因,他们对获得教育的方式也有特殊的需求,除了接受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教育之外,他们还需要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获得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特点、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教育,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特殊儿童的数量也很多,特别是我国农村,有些班级的人数本身就很多,考试压力大,教师很难在分心去关心特殊儿童,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真正进行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

3.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

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只有少数分数高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更不用说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很可能被老师同学们遗忘,不能获得应有的关心,背负身心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很多特殊儿童不能完成学业。

4.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方式还很落后,很多老师使用“一刀切”的方法来管理班集体,不能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要求来制定学习计划,这种随班跟读的方法反而会耽误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有障碍,很多老师在面对升学压力的同时,认为特殊儿童没有潜力,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随班跟读的质量,不能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

三、改革教学,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思考

1.巧排位置,教学优先

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学习能力差,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情况,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获得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将每个儿童的特殊原因搞清楚,因地制宜地确定学生的课堂座位。

2.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可以保证特殊儿童获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个性化教学计划是基于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学业、社会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反映来制定的计划,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还需要考虑到他们分别适合怎样的学习方法。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做成表格,方便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反映来做出适当的调整。

3.最大程度上发挥助学伙伴与合作小组作用

特殊学生要想真正的融入到班集体当中,就需要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注,特殊儿童在进入班级之后,需要一到两名学生作为学习伙伴来帮助其学习和生活,课间可以陪同他们一起玩耍,从心理上给以他们关怀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4.发挥资源教师的作用

目前,我国真正受过特殊培训的教师并不多,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些教师资源,可以让具备特殊教育技能的教师带领普通教师进行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定期给普通老师做培训,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这方面技能。

5.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定期考核评估

我们反对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一样的考试,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刻意的迁就特殊儿童,不让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特殊的考核方法,不但对他们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还要对其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估是可以适当降低文化知识的比例,或者降低文化知识的分数线,更注重他们对社会的融入水平,这种评估方法可以调动特殊儿童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结果。

结语

在特殊儿童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爱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时刻记住,特殊儿童更需要我们的爱护和关心。让我们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让他们享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江海军.随班就读学生的灵丹妙药[期刊论文].现代特殊教育,2007(5)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特殊教育殊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给特殊儿童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是由杜威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断演变而来的。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真正掌握有效学习的规律,让儿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使其体会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生活化理论引领下,从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出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以及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借助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了解数学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对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做到快乐生活。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就生理角度而言,特殊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特殊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难以正确辨识物体大小及其具体形状,对于颜色的感知水平也较低;第二,听觉相对迟钝,听觉分辨能力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别;第三,触觉、痛觉及温度觉都不够敏感,难以清楚分辨物体软硬及粗细质地;第四,知觉速度比较缓慢,容量也相对较小。在知觉分化方面远远不足,区分能力较弱,而且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上述生理特征会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发展比较迟缓。通常情况下,特殊儿童的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力差。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存在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且注意范围比较狭窄。其次,记忆力差。几乎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记忆力差的问题,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记忆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最后,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以上的特殊儿童都出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还会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加重。此外,特殊儿童人群中的思维缺陷是常见问题。针对形象事物,特殊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则更低,最终会使其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总之,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普遍具有认识基础弱、认知水平低以及学习迟缓的特点,这就使其数学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等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所以说,积极探索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数学学习的多种影响因素,从接受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征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对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分配能力差、稳定性差、转移灵活度不够以及注意广度狭窄等。在数学学习中,特殊儿童因注意力缺陷容易导致无法持续注意所学习的数学内容。

三、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特殊儿童丰富其学习经验

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非常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确保特殊儿童学习数学时,通过情境进行数学的感悟,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化和情境结合的重要性,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情理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强化其生活感受

想要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理论的讲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培养特殊儿童的心智,启发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通过层次性较强的教学,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活动。特殊儿童的融入对其数学学习和思维成长意义重大。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合理引导特殊儿童,帮助其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位板合理地运用进来,在第一排悬挂12个苹果,在第二排悬挂18个苹果,再加以引导,让其能通过纸和笔进行对苹果“摆放”。在特殊儿童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分析12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几个4,让学生分析18这个数字包含了几个6,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能够逐步进行思考,也能够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探究不断掌握相关知识点,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究欲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搭建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想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做好对知识的内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特殊儿童也才能逐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思维。为此,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索意识,这样他们也能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师在搭建数学教学平台的时候,必须保证数学教学平台本身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能够较为及时地进行数学资源和数学内容的探索,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开展探索和合作。为了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数学知识学习和巩固方面的能力,在构建学习平台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做好题目的设计,并通过思考活动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本身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展示,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教师,这样教师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情况来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激发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讲解完加减混合运算步骤之后,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采取学生自主出题的方式进行运算练习。他们之前没有参与过这样的练习,从而表现出非常高的参与度。学生出题之后,系统会自动分配练习题,接下来学生做题,然后学生结合参考答案进行习题练习反思。整个过程中,任务量相对较大,特殊儿童不仅要出题,而且要做题以及改题,还要与同学互动交流。教师巧妙利用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让特殊儿童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情感也有所触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全面性及立体性。

(四)进行游戏课堂的建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意识的增强

在特殊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培养特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殊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往往比普通儿童差,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小学阶段其智商往往处于幼儿园阶段或者是更小的年龄阶段,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必须将生活化元素和游戏场景融合在一起,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学习“比较多少”的时候,教师可以做好道具的发放,比如学习用品的发放,但是在发放的时候并不是平均发放的,而是引导特殊儿童比较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多,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少。通过同学之间互换的方式来保证分配的平均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多少”及相关的概念,让特殊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数学,并使其懂得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道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Flash片段或者音乐等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从多个视角或者思维方式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确保游戏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长效的游戏互动机制,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其生活化学习效率。

(五)运用生活化语言,提高特殊儿童学习信心

特殊儿童的思维特点往往较为直观形象,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和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相符的语言方式,不能够选择那种成人化的语言或者是较为抽象的语言,教师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特殊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差,教师上课的时候,需要放缓语言的速度和教学的节奏,否则特殊儿童接受和学习起来会非常费劲,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此外,和一般儿童相比,特殊儿童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多鼓励特殊儿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赞美,要微笑着面对他们,这样才能够逐步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其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身边存在的那些数学问题,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四、结束语

进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进来,能够让智力较差的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为其将来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活化的视角下分析了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希望能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萍.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6):37-38.

[2]吕凤兰.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76-77.

[3]王娜.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59):83-84.

[4]曾荣秀.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3.

[5]李永红.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J].家长,2019(28):56+58.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7

 

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特殊教育来说迎来了跨越发展的大好时机,寻求破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功能布局不均衡、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投入和特教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水平偏低的一系列难题的策略意义重大。

 

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1.1社会与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社会和残疾儿童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还停留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社会与家庭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存在期望,大部分家庭甚至拒绝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学习,严重的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入学率,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发现未入学学龄儿童少年人数为12.65万人,其中82%集中在中部、西部地区。[1]

 

1.2经济落后,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到2013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才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都建设有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意味着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发展缓慢。同时,对于没有30万人口的县来说,残疾儿童的入学将不得不选择邻县或市(州)的所在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疾儿童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使很多残疾儿童家庭放弃了教育。

 

1.3特殊教育学校规模小,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首先面临的是招生问题,教育部特殊教育专家组2010年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省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都远高于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有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仅招收二、三十个学生,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本身投入大、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再加上规模过小,即使各级政府大幅度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很难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2]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建设投入使用的县城特殊教育学校,只招收到一、二十的学校普遍存在,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要走的路还长。

 

1.4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从来都是困扰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严重问题,一是自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才数量过少;二是本地方培训特殊教育教师的机构寥寥无几,如贵州省只有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全院也就347个学生。[3]三是愿意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其它学校动员过来的。师资力量从来都是教育的根本,没有师资力量的壮大,特殊教育发展无从谈起。

 

1.5课程设置不科学,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我国各阶段教育从来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由于社会与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期望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习基础知识的倾向更加严重,很少设置有职业培训、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方面的课程,从而使得很多盲人宁愿到盲人按摩机构去学习一技之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抛开我们经常所说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常见的外在因素,特殊教育的发展自身也存在着问题。

 

2 提升计划的实施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2.1经费投入明显增加,但不足以保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发展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4]如果按此标准落实,对市(州)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显得很充欲,而对只有一、二十个学生的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也只能说是维持运转而已。

 

2.2师资力量将进一步加强,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计划提出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配足配齐教职工,同时提高其专业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原因在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学校与机构太少(如贵州只有一个,每年毕业就100多人),以至于刚毕业特殊教育教师供不应求,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根本就招收不到新教师,所以说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2.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得不到重视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意识也在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计划的实施更加促进了提升的幅度,笔者认为残疾儿童少年拥有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特殊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残疾儿童少年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和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教育期望,但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只提到了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显然力度不够,所以说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得不到重视。2.4全纳教育步上新台阶,但残疾儿童少年关注面不够

 

全纳教育思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倡导的全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教育思想的延伸和扩展。它的本质是强调教育公平,重视弱势群体的入学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5]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但在具体目标却只提到: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6]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还只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对目前日益增加的孤独症等精神类残疾儿童少年关注度偏低。

 

3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策略探讨

 

3.1设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专项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行及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小、学生不多,所得经费少,设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专项经费,每年拨付,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及发展的有效途径。

 

3.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必须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都设有地方师范院校,如果能够参照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在这些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本土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

 

3.3加强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力度,实现特殊教育的核心宗旨

 

对于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重在其有一技之长,从而使其融入社会,增强自信,强调把职业教育贯穿特殊教育的各阶段,让残疾儿童少年经过多年的教育获得一技之长,走向社会,是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乐见其成的。

 

3.4全面关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在各省建设一所精神类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内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7]所以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所自闭症等精神类特殊教育学校有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有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公平保障水平。

 

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绿皮书;沃诺克报告

多年来,英国社会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自1978年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提出以来,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1〕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宁征,2001)本文拟从近年来教育政策发展、教育参与人员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简述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

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6〕〔7〕〔8〕RITACHEMINAIS.Howtocreatetheinclusiveclassroom:Removingbarrierstolearning〔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2004:36,38,61,63-64.

上一篇: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范文 下一篇: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