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05:56:42

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篇1

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为依据,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随着新课标的大力实施,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年级段多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契合了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生活的、有现实案例的学习环境”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有效促进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实行的教学策略。案例往往是根据现实生活、社会和自然的真实事件而设计的,其本质上是提出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具体化或程式化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案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对案例问题解决整理,并归纳、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之中,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具体,这不仅可以避免小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学习数学会有难度的状况发生,也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理论自然地融入生活实践之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学习质量。数学的灵活性较强,因此数学案例的设计和设置也具有多元化、灵活度高的特征。这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并且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对把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制定清晰的案例核心

首先,教师制定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贴合生活内容的,案例的描述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延伸,让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不仅如此,问题必须紧随时代,从而有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多元的案例内容

在设计案例时,内容可以涉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社会热点、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经常以小学生的视角关注和观察生活,从而设计出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价值的案例。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实现资料和参考文献来源的多元化,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案例。举例而言,在讲解“小数乘法”时,笔者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案例:我昨天晚上去逛超市,买了一盒10.5元的蛋糕、一瓶28.8元的玻璃水和一支9.6元的牙膏,你们知道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吗?由于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当然可以很快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笔者追问:我在超市的时候遇到了邻居大妈,她告诉我她看见超市的鸡蛋在促销,每斤3.6元,她买了3.5斤。那么邻居大妈买鸡蛋花了多少钱呢?案例讲述完毕,学生面面相觑。这时,笔者鼓励他们首先列出算式,几乎所有人都能列出3.6×3.5的算式,但是对计算方法却束手无策。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案例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而且有助于学生快速地理解题意,只有在此基础上再为其进行计算方法的讲解,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潜移默化的案例渗透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依据,对案例进行多种方式的呈现,避免因生搬硬套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另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模式中展开,在此基础上扩充知识,总结并归纳出数学的规律和本质,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升。例如,在讲解“测量”的过程时,学生往往对“千米”的意义难以理解。对此,笔者利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地图功能观看以学校门口为起点,走到哪里是1000米。另外,如果学校的操场是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走两圈半,感受1000米的实际距离。这种案例实现了知识的形象化,让抽象理论变为具体的实践。学生不仅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中山市沙溪镇乐群小学

参考文献:

[1]尼玛卓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8).

教学教案篇2

[关键语]:高职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各专业所开设的每门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施教学,高职数学的教学也无例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结合培养目标及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通过案例教学,既可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又能达到获取新的知识、巩固基础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在学生职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较为普遍的应用,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多见。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公式,关注的只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看不懂、理解不透、掌握不好,更谈不上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富有启发的学习情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从案例分析到概念建立",还是"从数学理论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理论、总结方法。从中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运用这些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本人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1.用一个典型案例导引出多个数学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是那么生硬的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自然流畅的出现。让学生知道概念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有利于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我是如下处理的:

提出案例:某段高速公路上限速80公里/小时,某车在该路段出了交通事故,交警到现场测得该车的刹车痕迹有30米,又知该车型的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米/秒2。交警判其超速行驶,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车主不服,你能给出可靠的理由吗?

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导引出一些数学概念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分析到问题的答案就是该汽车在刹车前的初速度,而已知条件是汽车在刹车中的加速度。由汽车在刹车中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导引出原函数的概念;怎样找到该问题中加速度的原函数呢?再由原函数的多值性导引出不定积分的定义。这样使得一些数学概念的产生顺理成章,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解决该问题的计算中,直接积分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类似地,微分方程的概念、矩阵的概念、线性规划有关问题等都可以按这种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顺势切入。

2.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用多个案例说明某一个数学概念,还原数学概念的原貌和产生的背景。

如定积分的概念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案例:

案例1: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

设某一物体以速度v=2t(米/秒)作变速直线运动,求它在t=0到t=4秒内所通过的路程。

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设想,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先把时间分割成若干段,在每一个小时间段上近似看作匀速运动(不妨假设该时间段末端对应的瞬时速度为该时间段上的速度)。

比如,分0.5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8(米);

再分0.4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7.6(米);

若分0.2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6.8(米);

启发学生讨论,是不是时间段分得越细小,所计算的路程与实际路程就越接近?我们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就得到所通过路程的数值为(米)

案例2 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

设质点M受力F=2x的作用沿x轴由原点移动到点(2,0)处,求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让学生仿照案例1的做法自己完成)

用以上同样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为:

案例3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曲线与直线、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是一种不规则的图形,求它的面积没有一般的公式可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一个可以验证其正确性的例子。比如,求由、、以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已知所围图形是一个梯形,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容易得到其面积的真实值是再用上面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这与我们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的精确结果是一致的。该实例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上面三个案例,它们都是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种思想化归为一种特定的和式极限问题。将其一般化,抽象化即得到“定积分”的定义.

这样以案例引入,使概念开始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类似地还有极限的问题、导数概念等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方法实施案例法教学。

3.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如模型最优化问题,边际分析、弹性分析问题,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人口增长模型及求解问题,变力作功及液体压力问题,转动惯量问题,流量问题等等。在高等数学的教材上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要精选或设计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交给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掌握应用的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在较为系统的掌握高等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它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人其中,能使数学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实施案例法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⑴案例法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转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参与引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力求做到“概念启发学生去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组织学生去研究”。

⑵案例法教学与传统的举例法教学有根本的区别,举例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某一知识点,是对数学概念的说明、对有关理论的诠释、对数学方法的示范,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运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认知方法 。而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使学生置身于实践环境中,?以达到高层次认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是“从实践中来,上升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认知方法。

⑶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⑷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导致了它的高度抽象性,这就给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案例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案例资源还很少。我们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尝试编制、遴选一些教学案例,但编制的许多数学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数学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希望从事高职数学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数学教学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教学教案篇3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优化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良《新课程下整合“教案、学案”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8-04-20.

教学教案篇4

从方案设计的指导理念、设计角度和针对对象等方面来看,学案教学法相对于教案教学法有很大优势。教案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出发点,从如何教的角度着手设计,侧重于教学方法,反映的是教师的整体教学环节全过程。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学案比教案更具互动性、开放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它能扩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到变教案为学案呢?学案编写有哪些原则可遵循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联系性原则

人类接受新事物时总会习惯于把它与旧事物相类比,找出相似点以增强记忆。因此,学生学习知识也要遵循这一科学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编写学案时搭建一座桥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让学生顺利渡过汲取知识的长河。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5 I am watching TV学案的编写可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to do ?让学生列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生举出的众多例子中自然不乏有watch TV。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怎样表达自己此时正在做所喜欢的事情呢?从而顺水推舟引出“现在进行时”这一新的句型结构。学生在回味的喜悦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开放性原则

学案编写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教育的目的不是禁锢,而是解放思想、释放个性,因此,教师编写学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开放性为原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最终达到开发大脑、发散思维的目的。

例如:同版本教材Unit 9How was your weekend ? 一课学案编写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周末所有同学都要出去玩。这样就给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素材,同学们就可以各抒己见,不同同学的答案自然各不相同、独具特色。

三、层次性原则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学案问题。这样设计学案可保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在不断地自我激励中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举例说明,同版本教材七年级上册预备篇Starter Unit 3 What color is it ?学案编写过程中可设计不同难度问题:写出日常生活中你最常见到的three or five kinds of color;举例说明哪些goods和你所写出的color相同;用英语讨论Which color is the most beautiful one ?And what about the reasons ?可见,学案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层次感瞬间凸显了出来。

四、启发性原则

编写学案的目的是启发并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难点作适当提示,并搭配一定的思考练习题。在这些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其树立解决问题的决并培养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

例如:同版本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10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一课编写学案时可在“本课难点”一栏标注:表达将要做某事可用“Be going to do ”句型。然后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句式自由讨论各自的理想:I am going to be a doctor . / 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 . / I am going to be a singer.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一般将来时句型结构,为以后熟练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所规定的任务是学案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位同学,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以及本课学习目标,以便他们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预习课文。自学过程中学生自学是主旋律,而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只扮演辅导者、协调者的角色:教师负责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如要求学生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记录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从而保证高效课堂。

实践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实施学案教学法以来,教师上课讲得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多了。教师逐渐成功转换角色,从教师主导课堂变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学会了自主构建知识,其自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外,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互帮互助,分层解疑,学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结果,是“授之以鱼”的话,那么学案教学法则注重方法,是“授之以渔”。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案教学法正是教师“授之以渔”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例典范。因此,我在此呼吁各位教师同仁摒弃教案教学法、倡导学案教学法,紧跟时代步伐,争当教育之先锋!

教学教案篇5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不断体验、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教师只有摒弃“我教你学”的教学思想,放下架子,摆正位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尽快从目前教师备课流于形式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变应付型教案为实用性教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学习的自助式“学案”,真正实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地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水平大不相同,以同样的问题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想象或共鸣。教学中只是遵守事先制订的时间安排、提问设计等,很难体现“因材施教”。如果只照顾大多数,势必冷落了一些学生,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学案中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备课时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估计,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层次等方面作出恰当的不同安排;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其实备课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事半而功倍。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最终要的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课前3分钟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从而,课上没有了冗长的导入,取而代之的是开门见山的让学生看手中的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自己读书、思考,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们时而读读画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翻阅工具书查资料、时而写写记记;然后是小组交流、检查,由于有了自主扎实地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胸有成竹,回答问题语言流畅,谈吐自如,个性鲜明,互相辩驳和补充,掀起课堂学习的再一次高潮。最后是师生集体交流,教师点拨。紧跟其后的是当堂检测,每个学生都来做一做,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紧张而有序,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去了课堂一半多的时间。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自主学习掌握,剩余的部分在合作学习及讨论中解决,从而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问题得以当场解决,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会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课堂。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自我对学习方案的落实,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整个过程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学生学习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教师的作用仍是“导”,是“学后导”,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学方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压给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一些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渗透识字“西”。

3.认识3个声母,能用3个声母拼读。

4.掌握“j、q、x”与“ü”相拼的规律。

〖教具准备〗

字母卡片、图片、木偶、橡皮泥。

〖教学设计〗

(一)奖品激励,复习导入

1.猜字母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鱼吹泡(o);小伞把儿(t);9字反写(p);6字反写(d);一根小棍(l);一把椅子(h)。

2.猜字游戏,复习拼读及学过的字:bǐ、tǔ、dà、bà、mā、mù、é。

[思考:简单的认读复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心不在焉,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猜字游戏,来巩固拼音字母的音形,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学习认读声母:“j、q、x”

1.(出示木偶丁丁)师:小朋友,你们好,还记得他是谁吗?(丁丁)今天,他带你们去拼音王国认识三个声母娃娃。(课件演示)瞧,他们正在草地上玩呢!听,他们唱起了歌:jqx、jqx,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蝴蝶跑来逗小鸡,气球飞,多美丽!切个西瓜大又圆大又圆,三个小朋友吃得甜蜜蜜!(配《卖报歌》音乐)

2.丁丁:现在谁能猜出是哪三个好朋友。(生:jqx。教师在四线格中板书j、q、x。)

3.(出示“公鸡图、气球图、西瓜图”。同学分别说图上画着什么,该贴在哪个字母旁边。)

4.(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带读。)

5.谁能给这些字母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切个西瓜xxx。)

[思考: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小朋友喜爱的木偶丁丁,带着大家来到童话世界――拼音王国,而j、q、x成了拼音娃娃的角色,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童话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三个字。学生认读。

2.在“鸡、七、西”三个字下错位放上音节“qī xī jī”。

3.学生纠正重新摆放,练习拼读:j―ījī(鸡)公鸡的鸡;

q―īqī(七)七个的七;x―īxī(西)西瓜的西。

4.游戏形式练习以下音节的拼读:jiā xià jǐ jī qǐ qì qí xì xǐ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拼读游戏,小朋友要认真听老师读音节,记住手中的字母,找准自己的伙伴。 j―i―ājiā,j―i―ājiā,j、i、ā在哪里

生:j在这。 i在这。 a在这。我们组成j―i―ājiā。

(四)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小组学习内容:①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 ②说一说音节的声母和韵母。 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通过拼读和观察,发现j、q、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却发“ü”的音。

3.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j、q、x后面的“ü”为什么要去掉两点,怎么和“u”区分?

4.师:你们试试jqx和u能不能拼。(学生试拼,拼不出) 现在谁来说jqx和u相拼为什么可以去掉两点。 生:因为jqx不能和u相拼,所以在和“ü”相拼时就可以把ü上的两点去掉。

5.我们来编个顺口溜:jqx真淘气,见了ü,把点去。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拼读、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通过质疑、思考,得到了答案,总结出规律。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后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大大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

(五)记字形

1.你们怎样记住三个淘气鬼的样子?(学生自编儿歌记忆:一只小鸡jjj,一个小叉xxx,像个9字qqq,“p”一转身qqq。

2.这三个字母跟学过的哪几个字母很像?(生共同找出下面三组:j:i q: bdpg x:k)

3.听音乐,学生用橡皮泥在课桌上摆字形。

[学习字形时,我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编顺口溜。在巩固阶段,我先让学生回忆:这三个字母跟哪几个学过的字母很像?学生的主动性再一次被调动,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我又以独特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摆字形,音乐声中,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投入,有的独自边唱边摆,有的与同桌一起讨论着摆,字母的形状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利用木偶丁丁和学生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1.音乐声中,丁丁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与有进步和表现好的学生握手,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

2.交谈关于本课的内容,帮助拼读有困难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多练习。

教学教案篇7

翻阅“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即可发现,几乎所有章节都不乏教学案例,证明编写者的确是按照“应用导向”、“案例教学”的编导要求编写该部教材的。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章节教学中都安排案例教学,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能做“例案教学”或教学例子加以运用。教师挑选什么样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或者说挑选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在挑选案例前应该做什么功课等?是案例教学内容选择时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清楚自己在选择案例教学内容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演好角色应该做的事情。此时教师如同影视剧导演挑选剧本。影视剧导演选择剧本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时代背景与要求、观众口味与需求、剧本感染力与艺术效果等,而教师作为“导演”选择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本门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实际需要等。以“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挑选教学案例前,需钻研财经新闻专业教学计划,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明了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在财经新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分析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确定教科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针对所教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确定选择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围绕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攻克与解决,选择方便学生学习、便于学生理解、能够激发兴趣、容易组织讨论的案例等,成为教师当好“导演”角色、选择案例教学内容要做的主要功课。“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在于教会学生写出较高质量的财经新闻报道。对教科书各章节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调查性财经报道章节排在整本教材倒数第二章,选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最符合学生接触财经新闻时间不长、实践机会不多的情况。调查性财经报道的内容,“扒粪者”深入基层、应对各种挑战的经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各媒体有关调查性财经报道资料来源充足,方便学生查阅。对同一事件,各媒体不同形式、角度、深度的报道,方便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可以为后续的讨论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2教学案例选编

案例教学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案例选编工作。由于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众多,如果选编的案例文本不规范、不典型、不精准,案例教学实施就会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在案例选编的过程中,担当的是“编剧”角色。编剧是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人。编剧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改编。教师在案例选编中的“编剧”工作是改编。所谓改编,即将准备作为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改编成适合教学需要的文本格式,让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铺路架桥,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直接挂钩。改编后的“案例文本不仅教师自己能把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在“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案例选编过程中,教师作为“编剧”应注意:第一,按教学日历安排,教学此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学生通过前阶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方面基本理论知识,选择调查性财经报道实施案例教学,可以统筹前面所学理论,融入案例教学内容。第二,查阅与案例相关的所有资料,去粗取精,改编成符合案例教学需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的文本材料。第三,讨论题目设计为统筹学生已学内容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案例。要求题目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做好讨论过程预判,撰写讨论中发生各种情况的应对文字材料,为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做准备。

3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阶段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和“配角”,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深度的讨论。作为“导演”,要避免冷场、避免偏离主题、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发生,有效掌控讨论过程,控制讨论结果按正确方向发展。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配角”,需要向相声捧哏演员那样,用支持、赞扬的体态和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鼓励。用打岔、逗趣的体态及语言对学生讨论冷场、跑偏、斗气、无序状况实施铺垫、转折、撤火、理顺工作。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笔者认为采用“学生对学生———辩论与合作型”讨论方式比较符合当前大班教学现状。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各组在阅读教师提供案例文本基础上,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自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挑选代表本组在课堂讨论上发言的同学,要求做好在课堂讨论发言PPT,在规定的发言时间里阐述本组的观点。各组代表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辩论,教师在此阶段则适时进入“导演”或“配角演员”角色。

4课堂讨论点评

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点评阶段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作品的“影评人”。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才是好影评人,不能因为有学生评价教师的评教环节存在,对学生学习讨论环节中的不足不敢提批评意见。教师作为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影评人”,需要点评的是:第一,点评发言者发言中的独到见解,有创意的思路或者想法,并就其存在缺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点评发言者的发言思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在评判是否正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或者是更好的真知灼见。第三,点评发言者针对案例发言中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运用情况,指出存在内容缺失、表述不严谨甚至思想观点错误等问题。

5案例教学总结

根据案例教学各阶段实施情况,研读学生各小组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回归自己的原本角色,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书面总结。在总结中需做到:第一,回顾分析学生讨论发言及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判定教学案例选定,教学案例选编,讨论题目设计中的成功与失误所在,分析案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是否解决。第二,回顾分析教师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言行,罗列出教师个人在讨论中的“导演”(“配角表演”)时机把握、“导演”(“配角表演”)位置把握、语言语气及声调运用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误所在。第三,回顾分析课堂讨论过程中,全班学生的神情表现和关注度程度,判定学生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积极参与度,总结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客观因素,为下一次案例教学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教学教案篇8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从性质上讲,本门课是一门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法的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或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些他们未曾经历过的职业场景中,为他们提供模拟训练的临床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对于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挑战,增强对未来职业情境的适应性与敏感性,都是极为有利的,这一点也是传统教学远不能及的。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叙事的认知方式和情境化学习的机会。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人类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认知方式,另一种是叙事的认知方式。前者往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舍去认知当中的个人因素与特定情境因素,追求认知结果的普遍性,后者则与之相反,它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这种认知是高度个人化、情境化的,如人类学家就经常采用这种认知方式。受人类学家的影响,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人类的心理能力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有许多任务,人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无法胜任,但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却能够出色完成。④当代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极力主张,思维和认知不能脱离其应用的情境,学习应该发生在或被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测验应该与执行实际任务整合在一起,而不能作为独立的活动来进行。⑤很显然,运用案例材料进行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运用叙事的认知方式、进行情境化学习的需要。“案例材料叙事的特征特别适用于情境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会发现,通过案例叙事进行学习,将使观念的记忆和运用变得更加容易”。⑥3.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机会,能有效地用来提升学生的分析与决策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由于来自现实的案例大多包含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少有明确固定的答案,因此,对于大量不可预测、没有确定性和需要自己作判断的工作,案例是将新手引入专业实践的有效媒介。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指定的案例问题,对授课者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探究。比如:对案例情境中主人公做法的合理性发表评论;对案例材料中包含的现实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行动方案;或者将案例材料与学员自己个人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等等。在这门课中,教学过程主要分三步展开:1.课前准备学员课前阅读案例素材,回答案例教材中指定的案例问题。2.课堂汇报与讨论学员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对案例问题的分析与解读,然后,听取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意见,包括他们提出的疑问。然后,对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提问作出回应,包括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澄清误解,回答提问,等等。3.课堂总结与补充指导教师对学员的案例学习汇报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讨论取得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针对学员在汇报和讨论中未曾涉及的、被遗漏的关键问题、深层次问题作补充性的讲解。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学习而言,衡量学员学得怎样,主要看以下三个指标:1.看学员提交的回答指定案例问题的案例作业的质量。比如,对决策型案例的学习而言,衡量案例作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对主要案例问题的界定与分析是否“清晰”、“准确”和“深入”;行动方案的提出是否经过仔细的论证,论证是否是清晰的、连贯的和合乎逻辑的;所提出的行动方案对关键案例问题的解决来说,是否具有“适当性”、“可行性”和“特异性”,如此等等。2.看学员参与课堂上案例讨论与交流的表现。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学员参与课堂讨论的出勤率;课堂讨论中,发言的积极性如何;以及课堂讨论中,发言的质量(如提出的观点、见解是否新颖、独特、深刻,给人以启发,等等)。3.看学员掌握每个案例背后蕴含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程度。对这一指标的衡量主要通过期末的案例学习考试来进行。案例学习考试通常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察学员是否掌握了解决关键案例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有高质量的案例教材案例教学首要的实施条件是,必须要有高品质的案例教材。如何衡量案例教材的优劣好坏呢?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指出,“我们让学生阅读的(案例)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必须具有可供选择的看法和视角;必须具有相当的不同观点和反对意见,从而体现学习团队在讨论中投入精力的价值。”⑦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L.Shulman)以为,良好的案例必须要有故事性的叙述,其具体要求是:叙事要有情节,即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叙事要明确而详细,不要一般性的陈述或故事梗概式的说明;叙事要将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好的叙事应力图揭示和反映案例人物的行为及其意图,包括动机、需求和内心活动;叙事反映了事件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⑧2.教师熟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与应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案例研讨的主题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准备;接受过小组讨论法方面的培训(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提前布置案例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作好准备;主持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和卷入讨论;对课堂讨论加以必要的总结;制定案例学习的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案例学习表现进行评估,等等。

二、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课堂观察与评价”这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员学会观察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长短作出判断。所谓课堂观察与评价,说白了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听课”与“评课”。学会听课(观察课堂),是学会评课的基础与前提。“听课”、“观课”提供有关课堂教学的事实信息,而“评课”则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对观察到的事实信息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会听课与评课,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然而,对不少在职教师而言,他们在师范院校的专业学习中并没有专门学过“课堂观察与评价”这一类的课程。因此,尽管中小学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和撰写教学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许多时候,听课、评课流于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形式在本门课,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会观察课堂,并利用观察到的事实信息对自己或别人的授课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授课者而言,本门课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展开:1.理论性教学理论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让学员学习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包括有效教学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结果(结果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结果,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要求(过程标准)。除此以外,学员还应当学习和了解与课堂观察有关的基本知识,如: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意义;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与指标;影响课堂观察的内外因素,以及克服课堂观察偏见或主观性的措施;课堂观察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课堂观察与记录的常用工具与方法有哪些,如此等等。在上述这些要点中,确定重要的课堂观察领域及常用的课堂观察指标最为紧要。例如,美国学者GaryD.Borich将课堂观察的领域划分为方面: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评估学生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技能。⑨这八个方面,只是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具体的观察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比如,教师是如何引入新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新旧学习之间建立联系的?教师是如何向学生表明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资源,采用了哪些教学方式?教师有没有将所教科目与学生以前所学的其他科目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做了些什么?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技巧?教师的个人特征(如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讲话音量大小和音调高低、有无热情等)是如何影响和促进教学的?教师是如何结束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估学生的学习?如此等等,都可以作为具体的观察指标。2.示范性教学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可以是现场听课,也可以是看预先已经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要求学员分小组提交完整的听课报告(也即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在学员完成听课报告的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完成一份听课报告。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各小组和指导教师分别展示自己撰写的“听课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学员就会发现自己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与其他小组和指导教师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异同之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尤其值得关注。正是这种“不一样”,才会促使学员去反思自己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缺陷。最后,指导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情况,对各小组提交的听课报告进行整合,在吸收各小组报告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听课报告。以后,这个报告就可以作为学员独立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本了。3.实践性教学它要求学员实地观察一堂课(或者看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然后独立地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侧重于“知”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教学就侧重于“行”,即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学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和掌握有关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应第一阶段的理论性教学),二是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情境中加以运用,撰写出高质量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对应第二阶段的示范性教学和第三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学员的学习评价也分两个方面,对前者可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应当知晓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对后者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员独立完成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进行评估。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规范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包含以下三个组成部分:“课堂观察描述”(回答课堂教学是怎样展开的,课堂上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基于课堂观察信息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作出判断”以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相应的评价准则可以是:课堂观察是否全面、准确、细致、深入,不带偏见;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评判是否建立在观察证据的基础之上,判断是否基于标准,具有说服力;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合理、可行,如此等等。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上好这门课,授课教师事先必须编写好供学员使用的“课堂观察与评价学习指南(或指导手册)”。这个“指南”或“手册”相当于教材,里面的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课堂观察的常用工具与方法;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参考量表;课堂观察常见的问题;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的样例,等等。2.学员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应当已经学过“普通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之类的课程,对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法则与规律,对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如“课堂引入”、“讲解”、“提问”、“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练习设计”、“学习检查与反馈”等专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三、个案调查与干预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同前面所讲的三门课相比,这门课最大的特点是,学员要对实际发生的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并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蕴含的问题采取行动。具体来讲,就是学习者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某个案例现象或事件(如一次特别的教育活动,一个发生在课堂上或校园里的典型案例现象或事件,一个表现十分特别的特殊学生)展开调查,弄清个案现象或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了哪些影响或后果。然后,在小组的支持下,针对个案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之后,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若效果不佳,则通过反思找出效果不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重新调整行动计划,再去实践、去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开设这门课具有双重价值或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员(在职教师)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当下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个案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员(在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成长与发展。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行习;对问题采取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的循环进行学习;借助小组讨论的力量,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特别适合于成人、适合于教师的在职学习。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带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个案现象或事件的“困惑”、“疑问”进入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的支持下,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因此,这门课不存在直接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员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开展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采取行动。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对案例问题采取行动,是本门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调查,弄清有关案例现象或事件的基本事实,探明案例现象或事件产生的真实原因,这是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干预、采取行动的基本前提。而对案例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案例调查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只有对问题采取行动,并且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如果不把一个观念或一个计划付诸行动,我们怎么知道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反思取决于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反思。当然,要有效地进行“反思”,学习者还必须在行动之前、之中和之后,根据行动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本门课的授课方式体现在以下学习步骤中: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指导教师、4-5位学员组成。2.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所有组员以叙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个案现象或事件,说明自己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是什么,向组员寻求帮助。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确定个案调查的思路与方法,制订调查计划。3.学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深入的调查。4.学员回到小组,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个案调查经过与结果。小组成员围绕汇报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质疑问难,帮助组员找出个案调查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调查的建议。5.学员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作相应的补充调查或后续调查。6.学员回到小组,汇报补充调查的结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围绕个案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针对个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7.组员将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并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8.组员带着各自的观察与反思,回到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组员向小组汇报自己前一段时间做了些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做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现在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如此等等,其他组员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或者提问、质疑,发表评论,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9.组员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制订新的行动方案,再把新的方案付诸行动,再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最后,组员围绕各自的个案调查及其干预行动,撰写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对案例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描述、对案例问题的诊断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反思与讨论、新的问题解决行动方案、新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等等。以上这些步骤,基本上是按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的思路来进行的。行动学习源于美国学者库伯(Da-vidA.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循环理论。库伯的体验学习循环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和“行动检验”(active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据此,Pedler等人将行动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验阶段:对一定情况下行动的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2)理解阶段: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或重新形成对形势的理解;(3)计划阶段:根据新形成或重新形成的理解,制订行动计划,以便影响形势;(4)行动阶段:在一定情景下执行或实验计划。⑩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实施而言,学员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参与上,二是体现在完成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的质量上。对前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学员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会议(可通过参加小组会议的次数、发言的主动性等加以衡量),是否自觉遵守小组共同制定的活动规则(如对所有小组工作保密、轮流发言、注意倾听、相互尊重、会议期间关掉手机等),以及对小组活动作出的贡献有多大(可通过发言的建设性与启发性、为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有多大等指标加以衡量)。对后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对个案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是否完整、生动具体,具有逼真性;调查结论是否客观可靠,建立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个案问题而制订的行动计划是否恰当、可行,具有针对性;案例问题最终有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解决。当然,整个报告的文字表述是否清晰、连贯、流畅,具有可读性与表现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并非任何案例现象或事件都适合于拿到小组中来研讨。那些超出了教师职权范围,有着明确固定答案的案例问题,都不适合作为本课程学习的议题。2.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来源与背景应尽可能多样化,组员最好由教龄、性别、职级、个性倾向各不相同的教师组成。而且,小组成员中必须要有专业研究人员、教育专家在里面,否则,无法解决专业引领问题。

上一篇:演讲技巧范文 下一篇:中秋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