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20:00:21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第四,应用公司项目治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高校教师团队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仅靠教师团队这一基层组织的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如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根本。

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研究中非常薄弱的环节,可以借鉴管理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教师团队建设,从诸多侧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教师团队建设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团队建设提供合理化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2]何侃.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36).

[3]聂会平.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1(4).

[4]陈立旦,陈开考.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2(2).

[5]侯洁.执行-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J].科教纵横,2011(11).

[6]易飚,陶亦亦,胡清.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29-02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

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

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

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

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以申报部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从团队的框架结构、教育理念、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实施大纲撰写与执行以及运作管理模式等方面对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外部良好环境,孕育团队成长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之北京未来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北京未来发展规划的重新定位,也引导着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将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建设现代国际城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餐饮行业培养烹饪专业技术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师的责任。作为我院的品牌特色专业――烹饪专业,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职业院校的发展靠专业的建设,专业的建设靠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而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恰恰为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设了学习的空间,营造了发展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孕育而生,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也伴随着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而成长。

二、不断更新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

我们组织团队成员认真研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文件。通过学习团队成员认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应是学院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深知学院品牌靠专业打造,专业品牌靠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支撑。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骨干专业的特色与水平和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的凝聚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应对变化的创新能力。

通过三年的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认为学院要发展,没有一支理念先进超前、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协同合作的专业团队是不行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本着“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主导思想,秉承“品质承载责任,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工作。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在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专家的引领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找出差距,明确发展目标

团队成立之初,团队成员通过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状况,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培训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

为此,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在成立初期首先确定了创新团队总体发展目标,即建设一支适应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双师型、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专业团队。以提升并促进骨干特色专业团队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烹饪专业最终能够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的示范专业。

结合总体目标及烹饪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和专业实际情况,根据烹饪专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调整了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设定了团队成员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以探索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完善教师成长机制,进而提高专业团队对行业动态、企业需求及职教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在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团队成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团队建设是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团队的成长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前行。

三、完善团队建设,拓展培训空间

1.探寻完善团队建设模式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怀和帮助。我院各级领导对团队工作也高度重视,成立了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人专项负责本项目,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团队成立之初搭建了团队组织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团队带头人、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构建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形成了专家指导、团队负责人带领、核心成员带动、骨干成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根据教委关于团队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的规章管理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团队的相关制度,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持续发展,团队工作初步形成了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团队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方案、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记录、有成果”。从每一次活动的策划方案、会场的布置、会议资料准备、会议安排,到活动方案的实施、相关活动过程性材料档案的留存等,做到专人负责,无论是纸质版的,还是电子版的资料管理都日趋规范。

团队遵循以人为本、团队协作、专家引领,不断优化团队模式,建立管理与激励、自主发展与团队创新的成长机制。支持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团队成员每一位教师个性化成长及学习的需求,根据每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特点,制定出培训计划,挖掘个人潜能,完善个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以此提升团队整体的综合实力。

在团队工作中,按照预期的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内涵、目标理解的逐步深化,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探寻着适合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较之2008年团队初创期,在团队建设、团队管理、成员发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拓展团队培训交流空间

工作中团队正确处理协调好团队活动与教学、教研的关系,解决本职工作与团队工作的矛盾,协调团队工作与日常工作间的关系。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含国内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访谈与考察、职教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团队成员愿意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

(1)加强外界交流汲取新知。尽管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愿望强烈。大家利用工余时间“走出去、请进来”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学习形式:聘请职教专家指导、邀请其他团队介绍经验、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小组交流、与本市及外埠院校的交流等。使团队与团队间(我院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与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延庆第一职业高中烹饪专业的参观学习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餐饮服务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等)、团队成员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兄弟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烘焙专业、食品分析专业。参观专业实训室、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聘请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观摩专业课等。吸取借鉴他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融入团队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组织团队成员观摩全国烹饪大赛、中西合璧菜肴烹饪大赛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到行业及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我们结合团队预期目标,先后对我市及外埠的30余家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和采风,考察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近百余家,与30余位行业专家、餐饮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触不同流行菜式的前沿动态。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拓展了教学的思路,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团队还与行业协会紧密接触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获取更多的信息。为部分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与菜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餐饮行业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法、新品种等,并将调研信息及成果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丰富了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北京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督导,为我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良好平台。团队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由了市教委职成所组织的专题讲座、团队聘请专家的主题报告和讲座(累计近千余课时)。进而吸纳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以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期间有23人次参加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式烹调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裁判员、职业技能竞赛赛务人员裁判员等培训并获取证书),通过培训、学习使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了“分子美食”、“中西合璧菜肴”、“大董意境菜”的培训与进修。邀请中国烹饪大师、全国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进行热菜、食品雕刻技艺展示,与烹饪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聘请《中国食品》总编作“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及菜肴流行趋势”的主题报告。

参训的团队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将获取的最新信息补充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教材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探究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团队成员通过参加由北京市职成所组织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先后听取了德国专家、北京市教师培训基地及专业创新团队的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及烹饪专业团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以烹饪专业高技班为切入点尝试着进行试点改革,探究新的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编写校本教材。依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团队成员探寻适宜新时期课改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工作监测评价持续改进

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建设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共同分析影响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的因素,进而形成共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前进的动力,不断取得进步。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先后采用授权评估工具(empower evaluation tool,EE-tool),对团队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初期、中期内部评价),其目的是进一步自我审视团队建设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项目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团队建设机制的有效性、团队与外界交流的广泛性、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团队在学习方面的前瞻性。内部评价过程中查找团队在建设初期、中期存在的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利益相关者)在陈述、讨论及争议过程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明确目标、确定改进措施。

四、成果初现端倪,影响示范推广

1.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初显

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组织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技工学校专业目录》的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的终审。完成部级规划教材《中式烹调技艺》的修订工作。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标准研究》课题开发工作。完成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北京市中式烹调师(技师、高级技师)论文评析讲义等。

团队成员还参加全国商业教育学会商专委组织的“教案、课件、说课稿”比赛,2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8人获得三等奖。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全国技工学校教育学会商贸分会组织的烹饪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还参与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会组织的全国技工院校课件评比,并获得三等奖。通过比赛学习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团队核心成员影响骨干成员和带动烹饪专业教师,完成了常规学院教学、课改及教科研任务,达到团队预期的目标。

2.影响示范推广团队模式

在团队建设中体现了一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创建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以建设创新精神和团队整体实力为核心,以形成团队有效建设模式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形成一种可规划、可操作、可示范团队建设模式的学习提升过程。

在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团队成员伴随着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每位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协作、学习、创新”的高素质烹饪专业教师团队,正在为学院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期间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担负着北京市烹饪专业教师培训学校的工作,通过培训交流活动,影响带动着其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培训学校的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也使团队成员获取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宣传了团队,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

构建团队建设有效模式,逐渐推广团队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团队建设经验。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工作的开展,在我院形成了以点代面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可测量、可示范的团队建设基本模式,影响带动着我院其他专业的长足发展,对我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服务分院的休闲体育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相继借鉴此模式开展课改和教科研活动,轻工分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2009年也正式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工程的专业创新团队之一。

五、持续发展创新,再塑特色品牌

回顾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工作,既有成长中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我们深知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提携与呵护;专业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它需要广泛交流与学习;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个体的,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的齐心协力。

团队将依据我院未来发展规划,树立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团结协作,共求发展。发扬团队精神,不断创新,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探索校企结合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寻烹饪专业技能考核评价的新模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企业,回报社会。将烹饪专业打造成为本市一流、国内知名、与世界接轨的品牌专业。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内涵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缺口太大,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担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的师范学院毕业的语文教师,真正从事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任教师少之又少,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真正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2.教师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

3.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差。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4.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特别是“双师”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配套,因此很难体现“双师”教师的价值,也调动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三、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方法

产学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教研室、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课题等为建设平台进行。具体建设方式方法如下:

1.合理定位教学团队共同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行为取向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是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高职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老中青相结合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形式实现教学团队年龄、知识阶梯建设。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在知识和能力上形成互补。

3.通过外聘或内培方式选拔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热爱高职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组建团队。产学结合要求学生尽量在真实职业情景中学习“怎样工作”,真实的职业情景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必须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制定。这就要组建立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新闻行业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适当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真正意义上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的校企两支力量并非以学校为本的单向意志,而是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用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36号

[2]李光寒.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新闻采编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科研成果 课题编号:GZ0073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

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申报部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团队建设要依据电气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从团队的框架结构、教育理念、专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实施大纲撰写与执行以及运作管理模式等方面对电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构想和建议。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作者简介:郝杰(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职员。(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29-02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团队教学;发展;对策

0 引言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加速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

1 解析团队和教学团队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我们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群为建设平台,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

2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特点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明确的团队目标 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应既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够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高校教学团队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

2.2 清晰的团队角色 在构建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时必须认真考虑团队的人员配备及角色分配,团队配备的任意性往往会造成团队效率的低下,团队成员之间虽然工作目标相同,但成员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色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需要团队带头人担当设计师、教练员、服务员的角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来感染团队成员,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要求每一个成员认清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角色,加强沟通协调、相互尊重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团队。尤其要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作为团队角色的每一位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3 有力的团队领导 选择那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条件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骨干教师,选择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实践证明,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迅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 高度的团队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团队管理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以信任为前提,要构建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在教学团队内部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共享的,在教学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既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着一种团队角色,享有一份权利和义务。

2.5 充分的团队授权 信任是授权的基础,授权是信任的具体体现。团队授权包含如下方面,一是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受外界干预,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二是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四是建立内部授权机制,充分授权为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使团队成员各施其职,精诚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6 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保持教学团队旺盛的活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是个人业绩与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评价相结合。

3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①教学团队的创新性、特色化不够;②教学团队建设缺少企业有效参与;③缺失有利于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团队文化;④团队缺少领军人物、创新能力不足;⑤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⑥“双师”特征不明显,难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⑦成员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协调沟通;⑧科研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足。正是这些缺失,构建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4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对策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团队内部激励,而且要学院的资源投入、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支持。基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教学团队建设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建,关键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病,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

4.1 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以开展教学工作为中心任务的新型教学组织,应该体现其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要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要通过科学、公正、严明的绩效评估和淘汰制度,围绕团队的战略目标,适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有生力量,始终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主动适应教学改革,使教学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4.2 加强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 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和谐型团队。这种和谐关系既包括与学院各部门、其他团队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团队内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不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

4.3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其组成可由跨专业、跨院系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进一步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6-03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分析

(一)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对高职教师的要求除了要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道德素养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1]。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较弱等原因,导致当前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呈现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缺乏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团队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来源单一,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缺乏等问题[2][3][4]。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素质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应随着行业、产业发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因此,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5]。这一群体有着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青年教师可以得到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老教师帮助,从而在专业上迅速成长;年长教师可以高效获取相关专业研究的前沿动态,使潜在、优质的教学资源得以放大;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校企对话”,既能使专业教师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使企业教师深刻理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团队工作模式中,由不同学术背景与心智模式的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与配合,互相信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年龄、知识结构和风格上做到优势互补,在专业成长上互进,在困境面前互助,从而达成团队的共同愿景。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和技能互助不仅成为教师获得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而且还能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之间榜样的力量同样对教师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可以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共生效应,即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鼓励的社会心理现象[6]。因此,教学团队的形式可以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教师的专业心境、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稳固教师的专业信念、增加教师的专业自。教学团队建设能提升教师本体性知识和能力,也能提升教师条件性知识和能力,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7]。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与实践

(一)以团队理论指导教学团队组成

按照组织行为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团队建设要确定团队规模、完善成员技能、分配成员角色、树立共同目标、明确领导与结构、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培养相互信任精神。

遴选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能够紧密联系团队成员,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中,提出从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中各选出一人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双带头人”配置,有效解决兼职教师参与不足的问题。学校明确要求来自企业的一线教师应该不少于三分之一,同时要求主要成员应该从学校牵头组建的职教集团成员企业中选聘。团队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为主,注重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特长、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等,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在团队运行上,建立一套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团队规则,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愿景。

(二)完善教学团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采用基于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津贴和薪酬要与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岗位、创造的业绩相匹配;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在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中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创造教学团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中,对每个立项建设的教学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并根据团队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绩效考评激励制度。

(三)以团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团队学习是一种合作性的集体学习过程,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过渡的桥梁,精熟团队学习是促进个人学习、整合个人学习的关键步骤,如果团队成员能够彼此从事团队学习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团队就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因此,学校可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安排培训和学习计划。安排团队成员到高校和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参加在职或短期脱产学习进修;组织专业教师到兼职教师所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了解和掌握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团队建设中,团队成员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掌握职业教育技能,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培训课件、教案制作技巧,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借鉴“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8],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教师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课堂观摩、课例研究、读书俱乐部、合作批改作业、教师专业档案、聘请优秀教师传授讲课和说课技巧,定期组织各种教学竞赛等形式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四)以“四个一”工程为载体促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实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实施“一师联一企、一师结一师、一师做一项、一师带一批”的“四个一”工程,激励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广泛开展技术服务。为使“四个一”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不仅详细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还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从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并且把是否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团队成员成了教学上的名师行家、操作中的能工巧匠、科研攻关上的精英智囊,完成了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4):90-92.

[2]王淑敏,荆蕊.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回顾与反思——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5-58.

[3]刘萌,薛兵旺,高金城.论高职院校餐饮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4):5-7.

[4]李国政,张云昌,栾申洲.刍议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1(7):69-71.

[5]王志蔚,等.近年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述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32-36.

[6]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2009(2):40-43.

[7]支希哲,罗向阳.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学团队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4):85-90.

[8]杨翠.PLC视域下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 Zhi-gang,CHEN Hai-zhong,GU Jin-fu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36,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teaching tea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insist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ild teaching team complying with team theory, standardize the mechanism of motivation and restriction,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 learning.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统领工作大局,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工作目标,围绕学校的工作思路,落实学校及各处室关于年级组的工作计划内容。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扬脚踏实地重在落实的工作传统,健全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常规管理,以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打造一流的管理机制、一流的教育教学团队,创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年级组工作的新辉煌。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学校各项工作部署。

2.建章立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狠抓常规管理,努力创设一个科学、和谐、有力度、有效率、有创新的管理机制和人文氛围,着力打造“和谐年级”、“学习年级”、 “平安年级”。

3. 树立“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素质教育观念,着重Ji发学生成才欲望,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勤奋、创新、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4.加强备课组的管理体制建设,贯彻学校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备课组教研制度,通过不断的教研、探索和新课程培训,让所有高一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达到更高的水平。

5、建立并强化班级教育教学团队功能,发挥其最大工作实效。

6、加强教师的管理和教育,打造先进性、学习型、敬业型、工作讲落实型老师团队。

7.通过年级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各次月考、段考、市级统考成绩要稳中有进,期末统考成绩要在全市要有更加卓越的表现。

三、本期主要工作

1.注重开局,加强年级组建设

⑴开展和谐年级组、平安年级组建设

要打造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年级组,就必须建立良性的年级组运行机制,调动一切资源,形成教师与教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力,当所有的力量和所有的目标都成为一致时,一个拼搏向上、和谐温馨、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级和年级将会喷薄而出。我们追求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环境、家校之间和谐,首先应该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好每一位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老师始终以昂扬的姿态去迎接每天的工作;通过竞赛评比、竞争流动、奖励惩戒等举措Ji发每一位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他们的内驱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力,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不断的勤苦细实的学习中得到充实提高、锻炼和增强。

学生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年级组将加强与政教处的协同配合,制订计划和方案,确保本学期不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使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创立人心安定、学生学习安心的平安年级组。

⑵制定计划、建章立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使广大教师在本学期明确奋斗目标、工作有章可循,开学伊始要制定出教学团队考核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优秀生的培养方案、备课组长制度、备课组教师管理制度、办公室制度等。通过上上下下讨论定稿,公布于众,形成公开透明的考核方案。使广大教师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奋斗目标及奖惩方案,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方面

(1)抓好入学教育第一关,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开学初,重点抓好班风学风建设,让学生的身心迅速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回归学习。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养成教育,重温《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常规纪律要求,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更要重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教育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班主任认真贯彻执行年级组所布置的开学工作的相关规定,迅速建班建制,使学生在宿舍里、教室里,都要明确责任,任务责任注重细节,实行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与自我管理制度。以增强全年级所有老师管理学生的责任心为突破口,把使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前位,以爱施教,以严治班,指导学生走好高中生活每一步。要求班主任要勤跟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千方百计做好转化工作。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发扬“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在每一堂课、每一节自习,都要按时到岗不早退并坚守岗位,都有管理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认真组织教学,敢管学生、会管学生,坚决制止上课睡觉、说笑、看课外书、使用手机、听随身听、提前下课等不良行为。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8、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制度。

三、主要工作:(一)科研制度建设1、按照以月为主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的考核,每月严格制定上交时间,并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交每月的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2、组织人员课题培训,月上交随笔和教学叙事,组织课题课的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3、科研材料分类装订,集中管理,重在体现科研的研究进程。4、对上年度在教育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学习团队建设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进行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2、以校本培训为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针对课题研究组织2——3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知识的学习。3、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优势,做好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并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4、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性的探索,每次备课前组内有一人事前准备好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学校本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初步形成基本备课模式。5、为教师推荐理论学习的材料。购买、下发与课改有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积极创造机会为广大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条件,给予支持。6、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总结到科研成果中来,并向全校教师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省、市、区的论文和案例。(三)教研实践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2、把校际联动引向深入,本学期继续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授课和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内名师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度,把学习与自身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去,加强双向交流活动。3、组织校级科研竞赛课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对参加上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竞争选拔机制。4、认真完成好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基地的各项活动。三月份:1、制订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2、组织各子课题组成员的组内科研学习。3、归纳整理科研信息。4、学校领导小组研究科研计划。5、开展“绿洲杯”课程标准再学习测试活动。四月份:

1、组织理论学习和讲座培训。2、开展科研课题专题课活动。3、课题小组开展有效阅读的学习研讨活动。4、上交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五月份:

1、科研自学笔记。2、科研反思纪实。3、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的有效教学研讨课系列活动。4、“绿洲杯”教师基本功风采大赛。六月份:

上一篇:汽修团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银行销售团队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