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3:39:51

教学课改论文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

认识一:好课,真实应是底线。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为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语言简练流畅,学生的发言也甚是精彩,整个教学过程亦可谓可圈可点。唯一的缺陷就是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课前的预设生成全部到位,课上的却一个没有。学生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却如同机关枪扫射似的单调而不带有一丝情感,让人无法相信这会是学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的朗读打动了老师的心!""你真象一个小书法家!""诗一般的语言,将来你一定能成为诗人!"……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能激起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良好的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课堂上不敢对学生提要求了,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其实,评价应该是一首激励和纠错的合鸣曲,没有激励的评价是不健康的,没有纠错的评价同样是残缺的。好的纠错方法同样可以催人向上,有一节课的这样一个细节至今令我难忘。那是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公开课见了许多陌生的老师,也可能是接触了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情景,教师只平淡的说了一句:"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宽容的指出了问题,用目标引导了学生,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

多媒体:辅助的手段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少有条件的学校都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带领同学走进有声有色的文本世界,借助课件实现与文本之间更亲密的对话,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亮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意思的是,现在一说到上课,一些人立刻就会想,这节课有课件吗没有我该怎么去做呢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立足点是为了教学服务,集中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上述那种不从备课着眼,急于想课件的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亮眼的课件自然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却并不是好课的必备条件。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粗劣的课件剥夺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权利,将学生触及思想的阅读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3篇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阵春雷,给我国的中小学传统教育带来了切肤入骨的阵痛,更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县作为国家新课改的试验区之一,已从去年开始启动课改工作,一时间,新课改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投入了这股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我县的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一年来,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按照县教委的全面部署,全体动员,认真规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大家一年来的努力,我们看到学校发生了一些让自己惊喜的变化,也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改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新课改展现出来的美好的教育发展前景。在此,将我校围绕课改所作的尝试做一小结,并将下一步的课改工作向大家汇报,以期得到各位的批评批正!过去一年的课改工作: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因此,要推动课改工作,首先要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教师们从思想观念上认同新课改,跟进新课改的理念,然后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一年来,我们将课改理论作为学校宣传和教师业务学习的中心和重点。除了配合县教委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两次新课改的集中学习之外,坚持每周例会学习一篇教改文章,坚持每两周在教研组内进行一次课改学习的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业余加强自学,每月写一篇课改学习心得体会,学期末每位教师写一篇以课改为主题的专题论文。学校还利用例会、宣传栏、广播等途径及时传达上级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介绍课改文章和研究成果。此外,我们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了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举办的课改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课改的窗口,大家了解到课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动向。通过学习和宣传,我校营造了较好的课改氛围。当初,教师们对课改可谓一无所知,敬而远之。现在,课改逐渐成为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大家乐于探讨,并且还有了自己的见解,对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的主张,还写出了颇有见地的课改论文。在今年暑期的课改培训通识会上,教师们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小组讨论时畅所欲言,广征博引,观点新颖,气氛热烈,成为多年来教学研究过程中难以见到的火爆场面。与过去相比,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在乎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和教科研的热情也更高了。新课改,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它还将改变教师们长期以来的平庸守旧、不思进取的工作状态。二、加大教改力度,课堂教学方式更活了。新课改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过程,作为实验区,我们更不能坐等观望。我校抓住县教委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年”活动的契机,大胆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改变过去的“填注式”“满堂灌”的传统方法,积极引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切从老师出发”的教学思路,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的基本方案是:先在部分年级学科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我校首先在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英语学科进行改革试点。鼓励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灵活处理教材,大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上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通过近一年来的尝试,一些教师的教学已初现成效,主要表现为:1、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操练、质疑,在学生的的不断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完成课堂教学。2、小组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3、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4、将课堂向课外延伸,除了课外阅读、课外练习、课外思考题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科活动,如读书小组、社会调查等。其中王占林老师初一语文“读、说、写一体化”教学、刘丽老师初二英语的“情境操练”教学和李玉梅老师初二语文“课堂教学融入课外阅读”试验都颇具特色,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举手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人多了,观点更新更多了,同学之间和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争论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课堂气氛更是空前热烈,学生开始觉得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了改观,更为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积极地查找学习资料。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在上学期的末考中,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英语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三、转变评价观念,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调控器”,“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树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弱化教育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看到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自我需求。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大力推行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在犯错误之后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其次,完善过程评价,开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学生评比”,对学生每月的思想、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进行一次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三个方面的结果予以综合评分,期中各班开展一次“学习汇报”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让学生更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再次,改革终端评价,要求全体班主任给学生写“鼓励性”评语,结合学生期末、期中、平时成绩和学习态度来核定学生的期评成绩。另外,学校不再向学生公布考试成绩排名,期末除对“三好学生”和各项积极分子进行奖励外,还设立了进步奖、守纪奖、优秀团员奖、优秀学生干部奖和各项文体书画竞赛优胜奖,奖励在各个方面取得成绩的同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了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中获得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发展了自己的特长。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主题班会上,大家就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外,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兴趣小组和学科活动。学生的兴趣有了,劲头更足了。上学期末,初一初二年级分别有十多位B层班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A层班。上学年,我校辍学学生三人,辍学率仅为百分之三点五,是我校开展“两基”工作以来辍学率最低的一年。课改工作下一步打算:一、大力改革教学常规管理。1、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内容向课外开放,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学校抓住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进行管理,将教学过程的管理权交还教师自己。2、备课:重备课的实效,轻备课的形式。重点抓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以及教学基本思路的体现,放宽对教案样式的管理,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备课,提倡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3、课堂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推广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消除“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讲评一节课不得超过二十五分钟。4、作业与辅导: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多一些主观性和知识迁移的内容,多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和调查研究的任务,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1、重点改革学生评价。积极推行即时评价,让即时评价成为教学和管理的最常用的手段,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习惯;丰富过程评价,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继续开展每月一次的“合格中学生评比”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发展档案卡,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进步,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信,找到动力;完善终端评价,继续倡导写“鼓励性”评语,以“分数加等级”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开展评比活动,表彰各项特长竞赛的优胜者;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结合同学、小组、班级、家长、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自评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关注评价对象的个性差异,体现出评价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测评,成绩不满意者,结予学生再次测评的机会,学生有特长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专项测评,并将测评成绩记入学生手册和发展档案卡。2、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以学生成绩为唯一依据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做法,在参照学生成绩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工作业绩和教科研水平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改变过去由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来评价教师的做法,综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教研组年级组评价、教师自评和学校考评的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三、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这次课程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校本课程的出现,体现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和重要作用。开发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地方文化传统、经济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我校决定从开设写字课程入手。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中,一直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古代到现代,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书法艺术家,但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却逐渐失去了对书法的兴趣,甚至于失去了对写字的兴趣,导致书写的水平越来越低,错别字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呼吁,这是中国文化和语文教育的倒退。因此我们认为,开设写字课很有必要。我校本学年首先在初一年级进行试点,每星期开一节写字课,学校组织有书法特长的教师编写教程,重点进行写字常识和硬笔书法的教学。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写字课程,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整体水平。四、加大教研教改力度。1、加强课改理论学习,积极收集课改信息,及时引进课改成果。本学年继续将课改理论的学习作为教师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建立教师业务学习的制度。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和研讨工作,搜取课改方面的论文专著,了解课改信息和动向,介绍并引进课改成果,积极跟进试验区的课改工作。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拿出课堂教改成果。本学年集中精力,力争在初一年级的语文、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拿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的新学法、新教法,上出让学生耳目一新、乐于参与、具有较高质量的新课。在初一年级的语文、英语课堂教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大力向其它年级学科推广其成果。3、大力推进教科研工作。浓厚学校教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积极向上级部门推荐教师们的教科研成果。积极向上级教科研机构申报课题,请专家对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努力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从农村中学教育的视角对课改作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为课改的推进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大家来说,还属新生事物,我们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而且,新课改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过程,我们只是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还没有什么经验可言,我们愿意和大家一道,积极地投身到这股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相信:课改,必将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低于课改预期目标是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语文课改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掌握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肇始于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承认,就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灵活,习题课的优化设计不足等教学策略问题,导致语文的课改进程不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顺畅。课改效果低于预期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把课改工作不断推向深人。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间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设计分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关于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理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应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有机融合。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几个方面。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所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应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指标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人“对话”,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要通过问题来呈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用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教师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界定。主问题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二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特点。主间题一般来说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具体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既要体现教学文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还要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3、有效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且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策略也永远没有最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文而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教学策略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等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探究态度、体验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实施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5)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

4、教学媒介选择的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学方法外,还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讲授法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辅助物业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骤增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组织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将它们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技巧中,做到教有实效。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媒介选择模式,每种模式所运用的选择标准又有所不同,但在选择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在选择媒介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刚学过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适合于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换句话说,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某种学习条件。

(2)学习者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专家都同意,学习者的特征是媒介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较重要这一点上,却没有一致看法。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能从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配的媒介中获益最多。但那些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效地相配,还很不清楚。

(3)学习环境。在选择媒介时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财政预算;班级大小;发展新材料的能力;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媒介设备的可用性;教师的能力;校长和教师对待革新的态度;学校的建筑条件。在设计教学和选择媒介之前,所有上述因素都必须仔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最佳决策。

(4)经济因素。在学校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媒介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到经济实用性。在有多种媒介可供选择时,通常是选择较便宜而效果相当的。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开展综合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探究课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比如开展“金钱是否万能”的辩论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题手抄报等。有些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关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体做法是由集体备课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中学生消费观调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防城港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调查等。每位科任教师负责指导一到两个课题,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结题由年级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部署,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政治特色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理解、领悟政治学科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时政新闻,并让学生及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论;结合十精神,举行十知识竞赛;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消费维权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的中国梦”合唱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承担了“高中中等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教师还得有意识地在教学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活动设计、心得和教研论文,并且连同教学所用课件素材等汇总起来构建学科资料库。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政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组把课题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题网站———中学生学习策略网,并参加了全区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荣获一等奖。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政治学习策略应包含完整学习环节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专注策略、学习动机策略和互助策略六个方面。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以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改的收获

1.师生的变化新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学及其全面发展。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更加充分深入,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时,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使得师生之间变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更亲近、融洽了。

2.课堂教学的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注重运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对话等课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得学生更会学、乐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课改的困惑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要挖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鲜活的事例、时政新闻,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要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难度在于如何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强团结协作和分工配合,以减少时间和精力的重复消耗。从学生的角度看,新课改理念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对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他们来说,需要时间去改变适应。更重要的是,学生很难协调分配十几门科目的时间,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应付了事。所以,学生更困惑于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新课改中都有收获,也都有困惑。而要成功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与学的质量,仍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信念重建有效教学

一、教育改革呼唤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因此,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为了造就自主发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自信建立在点点滴滴的成功的基础上,这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要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即激励性、期待性,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想象未来、憧憬未来、规划未来、设计未来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当下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的意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最后,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终应该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这就必须改变每个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学校生活时期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探索者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因为探索,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和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教师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索,课堂生活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因为共同探索。而享有着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实施需要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的确,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的,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的。它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人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三、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的应有内容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主要包括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三种信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师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有逐步确立这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信念,并把各种信念相互接纳,紧缩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四、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与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只有把信念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加以协调和修正方能找到恰当的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更多地去研读学生.在确定好适当的教学目标后才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去一味追求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也就是说,尊重学情、因学定教。其次是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的技能发展等。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7篇

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目前工业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专业课程安排较少,存在对专业较为迷茫,不感兴趣的问题。三、四年级设计类课程安排密集,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由于时间紧、作业多,完成的设计质量较差;其次,计算机课程安排较晚,学生不能很好的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设计,在好多设计专题的训练上形成了“低年级学生想做设计却能力不足,高年级学生能做设计却没有时间”的困境。

竞赛专题较薄弱,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工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国内外各大机构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的设计竞赛,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我校工业设计在培养方案中也涉猎此类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成效甚微。

课程群的建设意识缺乏,不能形成相应的课程平台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较为明显,主要分为造型基础部分、设计表达部分、工程基础部分、计算机与多媒体部分、专业方向部分和理论课程部分。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造型基础课程群,而其他课程群还有待进一步进行规划和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的目标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任沿用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注重实践训练,通过不断的设计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专门的辅导,而目前针对设计课程1个专业教师为全班学生授课、指导,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专业定位国家对工业设计专业定位的描述出发点是希望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但当时恰逢国内专业整合的大潮流,在专业内涵尚未明了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专业外延,使其几乎包含了设计艺术学的全部门类,造成了毕业生对什么设计都懂点,什么都不专的现象。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明确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强调与机械、电子等制造业学科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他技能作为专业的辅助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的设置思路与实施方案设置思路包括:增加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课程,以使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本专业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授课目标和先后关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次序;及时了解工业设计专业方面的设计竞赛要求和时间,设置与设计竞赛同步的专题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一,在各学年的课程安排上形成前两年半课程紧密,后一年半课程较松的模式,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前两年半将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学扎实,后一年半主要集中精力进行设计实践和其他学习,在相关设计课的安排上,将设计课划分到不同的学期,以缓解学生作业压力大的问题。其二,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设计思维、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将计算机课程提前,如将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安排在第二学期、rhino和3dmax等三维设计软件安排在第三学期、pro/e等工程类三维软件安排在第四学期,这些设计软件学习的提前,可使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专业课程不多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学习和巩固设计软件,达到熟练应用,为三年级、四年级开设专业设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设计方案无表现障碍。其三,依据社会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将工业设计专业划分为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的建设上,拟定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方向建设。其四,将设计项目、设计竞赛专题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依据每年的设计项目、专业设计竞赛的时间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题设计实践环节,并设定专门人员统一负责,各专业教师按人数分别指导的模式进行。

课程群的建设针对工业设计各类课程的关系,将相关环节以课程群进行统一规划,并指定专人负责课程群的总体建设。依据开设课程的特征拟建立6个课程群,主要为造型基础群、设计表达群、工程基础群、计算机与多媒体群、专业方向群和理论课程群。造型基础群所含课程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设计表达群所含课程为产品速写、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和产品模型制作;工程基础群所含课程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产品结构设计和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与多媒体群所含课程为photoshop、rhino、3dmax、pro/e等;专业方向群按照教学内容建设中的专业方向设定执行。理论课程群所含课程为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方法学和产品设计心理学。

适当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业设计专业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仍采用专业教师通篇授课。设计课和指导课除讲授相关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大量的设计课题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强化理论和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由于各门设计课、指导课的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人左右,所以需要依照课程群的相关教师同步进行设计课、指导课的辅导,设定多名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和辅导。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地理新课改;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指标体系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在以上两大模块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自评比例应当最高,学生和同行评价次之,因为新课程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评,教师在反思中对自己进行评价,其真实性较大,故自评所占分数比例最高。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对教师的评价是全程跟踪的,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评价结果效度强,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评价方面。同行或专家掌握教学设计理念和懂得教学规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法把握准确,但由于不是经常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则随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同行(或专家)与学生正好在评价的侧重点上互为补充,因此他们所占比例相当。

四、结语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9篇

就目前来看,尽管广大教师满腔热情地投身课改热潮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是纵观课改的全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担当责任意识,所以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存在着懈怠的问题。二是很多教师一味强调大环境,强调体制,在课改的过程中抱怨多,方法少,不是真正地投入钻研,而是为问题的存在寻找各种借口。三是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简单地理解为“高效的课堂”,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于课改的本质不清楚。四是有些教师缺乏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很多还是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效果;五是课堂结构安排不合理,很多教师对各环节的把握欠缺。六是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不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及学习的自主性等现状。从总体来看,当前课改问题的存在与我们教育缺乏耐心有关,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成功都需要坚持和不断地付出,急功近利只会导致问题更糟。所以在迎接新的挑战中,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课改的深远意义。课改本身不是教材的更换这样简单,而是对于我们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甚至是目标认知等方面全方位地调整,是新的教学观念的再造。课改简单来说,就是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服务于“学”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单一的教师的教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二、注意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的培养

教育本身不应该是复制,而应该是生成。这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予以引导,尽量地采用有利于学生参加和发挥自己能力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找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焦点,采用“预习—展示—反馈”三环教学,即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围绕问题组织反馈。预习前给予学习方法指导,从独学开始,一个人学不会就向同学请教,“对学”学不会的,采用“群学”,有力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师的课堂职责首要是“点燃”“激励”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见解,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结论。如果我们仍然一味地把“蜡烛”“春蚕”“铺路石”单纯地解读为包办和代替,把教师解读成管理和施教,把教学解读成灌输和训练,把教育解读成调教和训斥,把学校解读成塑造和雕琢,把学习解读成接受和背诵,那原本承载着厚望、鲜活的“人”之教育就会沦为应试工具,千人一面,丧失创造的“异化”教育,这与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他们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堂充分体现“学习的快乐”。

四、教师要当好“仆人”角色,为“学”服务

“学习的敌人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教师中心”的课堂,不管讲得天花乱坠,都会因远离和轻视了“学”,而不能称之为好课。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展示自我。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展示欲、认同感。展示起到了将好奇心和认同感“统领”作用,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在展示中暴露问题,在展示中生成能力,在展示中收获情感,在展示中赢得尊重,在展示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由“厌学”变为“乐学”。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对比,学生在玩电脑游戏时,常常不知疲倦、饥饿,这种专注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主动学习时非常重要的素质。但在课堂上学生恰恰最缺乏这种专注,一只麻雀飞过来恐怕也比教师讲课的吸引力大,这就说明学生在上课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教师应该意识到,有效的学习通常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真实的目的,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有真实的观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在“精”字上做文章,精心备课,精讲精练,精心辅导,精选作业题。在“点”字上求突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落实知识要点,在“能力”上求发展,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每天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教材特点和情景积极引导学生。

五、课改教师是关键,主阵地是课堂

课改的深处是课堂,课堂是课程的载体,课改十年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应聚焦于改课,如果抓住课堂,找准课改这个支点,借助整体课改推进策略,实现课堂效益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紧抓一个“改”字,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理念要先进

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段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三)学科训练要扎实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训练扎实。

(四)教学过程要朴实

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课堂教学改革是时展赋予的必然要求,课堂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下,努力地去探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当前的基础教育。

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互相代替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目的与计划的正常实现,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才为有其独特之处的社会活动。所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所谓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抽象和概括化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判断推理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范畴。”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三)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学校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共同组织,它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人身价值提供了平台。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还应该是培养教学专家和能手的机构。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提高专业知识;聘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教师之间还应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新老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开展公开课等,让大家相互学习教学技巧、课堂调控、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以及教学设计的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可倡导教师共同备课,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学校还应建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机制,多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活力。另外,学校应将教师与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教师对学校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让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论文范文 下一篇:课程作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