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0:51:22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小学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难免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些陈旧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难免会有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职人员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参与到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当中去。例如,对于同学们的评价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对于教师的集体备课,既要考虑到本学科授课构想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又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以及调整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始终贯彻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二、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四、总结

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论述清楚的。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认为上述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做到上述几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会更加有效。无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得到稳步提升,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1.教学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注重约束监督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的诸多管理活动基本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模式开展。如每个系甚至每个二级学院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模版、教学大纲模版、课程导言模版、试卷(答题卷、题型、分值、答案)模版等等;再如统一备课、统一平时作业次数内容、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布等。各类工作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程序、答辩提交材料都是以清单的方式要求师生遵照执行,符合清单内容和数量便是完成。这样统一管理的效果虽可媲美工业化模具生产的产品,但形式上的统一规格、便于管理,实质上已经扼杀了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柔性评估、素质培育、人文关怀、业务技能等等至关重要的教育智慧,更扼杀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单纯从制度本身出发进行的管理违背管理原理,也背离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方针。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

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

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四、总结

应用型教育模式的重心是教学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的标尺。背离了应用型教育方向的管理制度只能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已,科学合理、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相统一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者求真、务实、思辩。应用型本科的基层教师渴盼应用型的教学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有社会效益的、有成就感的,同时更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支持;渴盼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相统一,使应用型本科教育呈现社会、企业、高校多赢的局面。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学分制改革的不彻底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跟上同样是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另一大瓶颈,阻碍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也对正在进行的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鉴于解放之初我国所处的特有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央政府效仿前苏联组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反映到教育领域,便形成了国家从招生到分配,统包一切的高教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体制上,便形成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都围绕“计划”转的单一机械模式。无庸讳言,在当时,这种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高教管理体制在为我国输送国家各部门急需的各种人才,有力地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这种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很显然,市场经济是以资源配置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不二法则。这样一来,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来操控,而应是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阅,这也为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契机。从学分制的历史演进来看,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与学分制形成互动之势的。众所周知,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之后,由于其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相当多的优越性而被世界许多国家仿效并得以推广。仔细分析一下,人们也不难发现,“这一时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过渡期,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在高等教育体制内要求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对不同规格人才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生和逐步发展的”[1],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学分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应有之意。

二、完善学分制:高等学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应有之意

(一)学分制的历史演进

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末美国的哈佛大学。当时的学分制出发点是“只要求学生毕业时修满的学分总数,不绝对限制学习年限,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选修课程,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或转学”[2],学分制的这一优点受到了美国大学的普遍欢迎。许多大学随之仿效,推行学分制。随后,法、德、日、加等国家也相继实行(或部分实行)学分制,现在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国首次采用学分制是在蔡元培主持北大时期,但解放后,这种教学管理制度被废止了。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有专家指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实行学分制”,紧接着,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进行学分制实验。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大学扩大到其他类别院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明确提出,要在高校中积极推行诸如“实行学分制”等各种教学制度改革。到1986年为止,试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已实行了学分制。可以说,学分制从在我国的试行到大面积推广,本身就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思想转变的一个结果,而这一结果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开放,促进了学分制的改革。但是,由于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缺乏配套体制,管理制度仍搞学年制,课程开设按固定学期、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很小,学籍管理也很不方便,因而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作用不明显,学分制的优越性未得到充分发挥”[3]。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要求向“完全学分制”转变,在高校真正创造一个适宜于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

(二)目前学分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在我国应该说是“舶来品”,在引进之初,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具体实施学分制的高校,根据我国当时特定的国情,结合高校的实际,同时也为了方便,对国外引入的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其结果是我国出现了好几种风格不同的学分制。如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特区式”学分制等[4]。尽管这些学分制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也为国家各类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这些学分制,究其实质而言,是“学年学分制”或其衍生,其中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仍按学年设定,班级授课,班级管理的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打破,人才培养上“重专偏通”,“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与教学管理上过于看重学分制的各种形式,未能从根本上着手进行学分制的改革完善有关。人们一旦把眼光只投向学分制的实现形式时,便不会更好地去思考学分制改革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就不会去思考与其相应的各种配套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尽管各高校在学分制的实行上都做过或大或小的改革或者调整,然而并未从一个整体的角度,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将学分制的改革纳入一个体系中去考虑,只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师资选聘、后勤管理、学校外部环境中的某一个或者两个环节进行变更,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收效甚微。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是举世公认的,但到了大学之后,学生的创造性却与国外大学生呈现出较大差距。作为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更应从其根本的体制上进行反省。目前学分制的实行除了上面所论及的只重形式不顾实质,配套措施未跟得上等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学分制的实施缺乏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学分制的实施一旦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其效用性便令人怀疑。如有的高校为了能让学生按时毕业,对那些因在规定时间内拿不到足够学分的大学生网开一面,要么增加补考次数,要么实行“一次性全部通过”。其结果只能助长学生的惰性和考试的侥幸心理,不会真正用心求学。高校良好制度环境的缺失还表现在社会用工制度、政府人事制度等方面,长久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单一、机械、平均”的思维模式,缺乏求变心里,观念陈旧,变革缓慢,这也使得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明显地显示出滞后性。

(三)完善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紧贴时代脉搏,缺乏创新及社会适用能力不强等缺点,一方面与学分制的不够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未能紧跟全球化的时代步伐,缺乏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敏感性休戚相关。高校要想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有着良好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其出路还在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有的学分制度,由部分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这就得分别从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入手。从外部环境看,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落实高校办学自。政府对高校办学自的重视,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5年《中共中央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直到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正式颁布实施,高校办学自都是被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讨论并最终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问题的规定是非常笼统的,高校的权力比较模糊,而且高校办学自主要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中央与各部委之间,以及各部委与地方之间转移,并未真正落实到高校层面。因此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意义深远。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先制定法规,明确规定高校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应将与高校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权、专业设置权、课程开设权、招生权等,都应该真正还给高校。2.建立各高校相互承认的学分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在国外早已实行,而且也相当成功。只要在制度规范上做好文章,高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制是可行的,而且从对将来的发展来看,也是一大趋势。3.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学分制想要真正彻底的实行,人事主管部门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提前或者延后毕业而不影响其就业。从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来看,人才培养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培养时限也不应该整齐划一,应该灵活多样,这也要求人事部门、社会用工等单位都应建立相应灵活多变的机制,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后勤管理同样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完善学分制对学生的不同要求。由此可见,完善学分制的外部制度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从内部环境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1.制定弹性教学计划。制定弹性教学计划是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的关键。只有弹性教学计划才能适应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科目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钻研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而许多创新的思维火花正是在这种对真理的探求中显现的,这一切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单一”的固定教学计划无法实现的。2.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比例。必修课的开设是对学生基本素养的一个保证,必须予以保留,而选修课的开设关系学生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问题是确定一个较合理的比例,这是完善学分制的另一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学校教学部门应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认真研究,体现以学生为本,精选骨干教师,而且有条件的高校应采用“一课两师”或“一课多师”制,鼓励竞争,让学生有自由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3.鼓励竞争。师资管理的新举措——完善学分制,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完善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完善除了上述对课程的设置应有所创新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现代竞争的社会中如何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驱散其久已形成的惰性。把竞争引入到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事实上,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教授给本科生开课,而且,尽量做到一课两师或者一课多师上,这样,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否则就可能会被淘汰。这对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4.以人为本。学籍管理的要义所在——学分制要想真正完善,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推动力,学籍管理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实行网络化管理,简化手续;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生的学习年限内应有相当的自由度,以明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使得人们在对未来的发展中多了一份对人自身的关注。通过对学分制的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互动,来唤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变压迫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目标管理运用到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就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努力完成该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学校领导层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社会需求,制定出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按照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和职能部门等组织形式层层落实,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制定分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目标管理方法与高校管理制度相吻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思想、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先进、简单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标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管理是参与式管理。

目标体系形成后,目标的制定者转变为目标的实现者,通过目标调动各个部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结合、学校的整体事业与个人的成长发展相结合。

2.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监控。

教职工置于所承担的目标责任的岗位上,接受上级的“授权”,通过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授权”可以包括自己制定目标或承诺目标,但是不等于“放任”,上级的指导和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3.目标管理注重成果考核。

管理目标是可鉴定的目标,教学管理依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成果大小对教职工进行考核,监控目标的实施过程,实现过程管理,形成独特的成果效应。

二、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要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使目标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得以有效运用,我们应从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成果考评三个基本阶段考虑。

1.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工作目标。

要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确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高职院校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使学校和二级学院共同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校内涵分担责任,实现管理绩效的最大化。二级学院应围绕学校教学管理总目标,创新工作思路,从学院的学科特点、行业特色出发,制定出既体现自身特点、符合学院实际又能够为总体目标服务的工作目标。如何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2.全员参与,贯彻落实工作目标。

二级学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具体单位,全员参与是其教学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教学管理过程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包括:专业教师、专业教研室、教务办、学生辅导员和学生。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专业教研室,所以,要让专业教研室位于教学管理的中心,让各位教师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增强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学院的目标才能具体落实。教务办负责学院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籍、学业管理等工作,是保障教学稳定有序开展的职能机构。学生辅导员负责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学生日常服务管理等工作,学生办是确保学生思想积极、全面发展的职能机构。传统学校教育中,学校强调教职工对教学管理的关注,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基本上是面向教而不是学,学生却处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底层和弱势地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和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的重要地位,实现“管理教学”向“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视角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管理目标的贯彻落实中来。本阶段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全方面调动工作积极性,使教学管理目标得以实现。调动了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就会科学决策,制定调动教学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规定;就会积极服务,主动协调内外关系;就会认真执行有关决议和规定,正确处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改进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调动了教学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致力于教学和教改工作,教学质量就会提高,教学改革就得以深化。

3.量化目标,考评成果促管理。教学目标管理依据分目标进行考核,并依据分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大小进行评定和奖惩,以此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管理的实现,这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二级学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教学管理制度”实例

以加强二级学院教风学风建设这一目标为例,制定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1.确定目标。

假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在校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和应届生的毕业率,明确涵盖人员和边界条件,具体到它的分支目标体系就是教师要严格履职、严谨治学、从严执教,课程期末考试和补考通过率总和达到90%以上;教研室主任要督导教学、监控修课,专业学生毕业率达到85%以上;教务管理人员要信息共享、整治问题,上传下达与审查组织工作全面细致,不落下一个人;学生辅导员跟踪学生学业情况、到课情况等,班级毕业率达到85%以上。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态度,积极向学,对他们的分支目标管理主要由学生管理及学业管理相关条例规定,本文不做讨论。

2.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运用于日常教学过程,制度中设置的条例就是对过程的管理,针对参与教学管理的不同身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教师:①应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具备条件的课室按学号排序就座,或采用分组方式组织课堂,固定座位。②应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缺勤、不交作业情况严重的同学应及早进行提醒、教育,非正常出勤累计5次以上须通知带班辅导员。③应按学院要求规范考试命题。专业课程负责人召集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组成命题组集中命题,并协调本课程期末复习与辅导工作。④应重点关注学生重修。专业任课教师应对班级重修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加强辅导,把好重修关。⑤应完善过程性考试课程成绩形成方法,强化过程管理,提升课程通过率。教研室主任:①自动聘为院内兼职督导。每学期每班级至少完成2次随机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指导教师教学。②应遵守教学观摩要求,做好听课记录。③应严格试卷审查。整体把握试卷难易程度、题目类型分布等是否得当。④应加强教学管理问题诊治。根据本专业学生学业统计报表,组织教师分析问题,总结教学管理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法。⑤应加强学业宏观监控。专业主任要掌握毕业率动态数据,协调辅导员和相关教师加强本专业学生学业管理,努力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教务办:①应强化顶层协调管理与信息共享。定期召集相关人员举行学习状态反馈例会,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②应加大学业信息共享服务。要以班级为单位,统计课程通过率报表和毕业率报表,以课程为单位报教研室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报学生辅导员。③应加大问题诊治力度。教务办根据报表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报请分管教学院领导召集专业主任、学生办主任研究报表呈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④应强化补考过程管理。筛查补考名单,安排补考辅导课时、补考考务和补考过程监控。⑤应强化学生重修管理。负责筛修学生名单、办理课程重修、监控重修选课。⑥应加强实训月管理,与辅导员配合强化教学督导监控。严抓考勤,优化实训课程重修方案,切实提升实训课的通过率。学生辅导员:①应强化与相关教师的沟通与协调。与各教研室、学业导师、教务办及任课教师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业及业余工作、生活情况。②要建立学业档案跟踪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学业档案,跟踪每个学生的修课状态和证书获取情况。③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每周每班至少到课堂巡查一次,主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④应深度参与重修过程管理。全程跟踪重修学生学业状态,加强与相关教师沟通,杜绝学生放弃学业现象发生。教学管理制度须配以奖惩措施,对成效卓越的教职工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与评优评先、人事聘任挂钩,以此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3.成果评价。

根据业已建立的量化目标,科学、客观地对实际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度的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和分析,结合实践认证,不断修改目标标准以适应具体形势。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为导向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突出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将各项教学活动落实到岗,责任到人,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更好地激发了全员参与热情,共同实现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部分职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评估与检查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期末测评,而忽视了学生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仅仅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进行考量,没有进行综合性的测评。甚至有些职业学校只设置了一名或几名教学评估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学生进行深刻的了解,使得学校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中的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加强对职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即使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思维分析能力顺利解决问题。第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与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其内容滞后于社会,使得在这种制度下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毕业后被社会所淘汰。

2.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抹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课题展示等方式进行,摒弃传统的教师单一陈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职业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会议,教师之间就其各自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安排;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考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对学生来说,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综合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三结束语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与考虑,从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并对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不同的规范与要求。只有全校一致努力,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使教学管理制度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实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EWONPUBLISHING阅读评论•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作者:刘秋云 马红坤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张波.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制药工程 实践教学管理 探索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培养能够从事化学、化工、医药、冶金、能源、轻工、环保和军工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是一门综合了化学、药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也较晚,实践教学管理在制度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深化改革。因此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创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 也进行了一些相关实践教学管理研究,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相对松散。

2.缺少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缺乏有效的体系。

3.对于制药工程专业来说,目前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缺少企业和行业经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水平不够。

4.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中完成的,目前对于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重视不够,缺乏长期有效的规范化管理。[2]

二、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各个实践环节制定更为细化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有章可循。在制定每个具体环节的管理制度时应注意做到分类管理。比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教学管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性研究实验。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分类进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认定和开放实验的管理规定。此外,还应制定相关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3]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实践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监控。监控的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学单位、指导教师、学生。除了结合日常的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环节外,监控的形式还可以是听课检查、中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对各个流程的监控实行专家考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并注重对反馈结果的整改情况的检查,避免监控过程流于形式。

3.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成长为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模式的多样化,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规范考核质量标准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性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4]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性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要求具制药行业和企业背景。目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通过企业研修、企业挂职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制药企业一线进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将企业挂职与职称评审、工作量奖励等挂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企业课程、聘请外聘教师和开展专业讲座的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制药行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5]

5.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资源较少。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方面,往往没有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践活动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看成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没有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 不仅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将不同环节进行整合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同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进行指导。

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制药工程专业的很多实践环节需要在实习基地中完成,因此要注重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应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制定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明确学院、实习基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职责。注重对实习过程的教学管理和实习材料的归档整理。在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中还应注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效机制。

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为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需要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育出应用型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虹.新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2014 (272):33-35

[2]林贤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1):164-166

[3] 柳文敏,赵一阳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6):113-114

[4] 杨桂秋,孟艳秋,刘学贵,仇兴华等.构建多元化本科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药学教育,2014,30(4):50-51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本科教学;教学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66-03

Abstract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faculty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前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虽然许多人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已采取行动进行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目前教W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久而久之,就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僵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管理模式,只会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教学上的不思进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解决与学校制度的衔接,适应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减少“管”的作用,突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2 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实行二级管理(院、系)、两级督导(院、系),教师、院系二级保障的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供保证。教学管理过程控制如表1所示。

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学院由主管本科教学院长、教学督导专家成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等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组织教学质量过程检查与监控,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

教学过程监控

1)在每学期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检查。初期的检查,主要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课件、教案、教材、讲课、试卷、作业等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所有课程和毕业设计有中期检查环节,督导专家组和学院教学评估工作组参与中期检查过程,对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汇总并做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务处安排抽查工作,由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对所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从任务书、外文翻译、设计方案、研究数据、论文重复度、论文格式等方面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暑期的各类实习,带队教师于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工作报告,教学院长根据各类实习报告完成学院实习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2)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听课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实践课程的检查和教学经验交流等重要环节。学院设立教学评估专家工作组,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全年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期末考试试卷等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务员教师,教务员教师汇总后提交主管教学院长,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及时调整和纠正各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弥补教学缺陷、完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3)每学期学院从各年级学生中聘任品学兼优者为“学生调研员”,他们每周将本年级或本专业教学中的情况,书面反馈给教务员教师,由教务员教师汇总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教学院长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措施在全专业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

教学结果监控 教学结果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结果的监控包括考试方法、考场纪律、试卷评分、试卷分析和试卷存档等重要环节。考前各班班导师开展动员大会,严格考场纪律。课程设计、大作业、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卷等做好存档工作,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随机检查和反馈意见。此外,学院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4 教学制度的建立

教授授课制度 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均由学院副教授以上职称教授承担。要求规定的在岗教授必须具有一门课程以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本专业教授还结合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导论课程,如在大一完成新生研讨课的开设。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是指由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学生组成的三方评价机制。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是指通过听课、座谈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科教学指导委员指通过听课、教案检查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是指每个学生必须通过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所修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方评价结果通过教学系主任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同时进行备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

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 各种教学责任事故,特别是重大教学责任事故,不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而且会对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产生破坏性作用。为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必须有教学责任事故制定文件,对教学责任事故的划分及范围、教学责任事故的报告及调查、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做出详细规定。

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重视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各地校友会、组织毕业生返校活动等措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与跟踪体系,定期掌握毕业生的动向,了解其工作生活的概况,调查其对本科生培养过程的建议和意见等。以此来完善现有的培养体系,直接为社会报务。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完善毕业生跟踪机制,扩大毕业生跟踪渠道。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座谈、合作、交流等方式,随时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为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方向提供依据。

5 总结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支撑学校的坚实骨架。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建立科学、完善及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在教学管理中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结合再一起,认识到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铁,王友群.关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4):145-146.

[2]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4):84-87.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论文 质量管理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课程,也是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以及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以下简称珠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应用、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按照保证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把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环节,努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本文基于广东17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调查数据,以珠江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二、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

1 指导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导因素。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数量不断上升,质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据调查,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即主要由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参加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组成,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呈现“高职称教师少、低职称教师多”的现状,教师的职称层次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教师需承担大量教学工作,而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却很少,使得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另外,由于诸多原因,致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阻碍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需要,但不少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方法有待改进,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指导责任心也有待增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2 学生因素。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主体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使得学生必须更加主动学习,切实强化主体意识,方可保证学习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学生除高考成绩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差距外,其能力、素质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却各有特点和优势,甚至有不少学生在个性和特长等方面还比母体高校学生表现突出,优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毕业论文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在时间上存在冲突,也有极个别学生受急功近利、虚假浮躁风气影响,对毕业论文课程学习认识不足,疲于应付,甚至直接从网上抄袭或请“”代劳,违反学术道德,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及育人效果。

3 教学条件因素。教学条件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基础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以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然而,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尤其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等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许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期,在不断增加教学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改善实习、实验条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这必将推动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学管理因素。教学管理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只有强化其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有效保障。从调查结果来看,独立学院充分发挥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的重要内容,同时制定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形成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成绩评定、答辩、质量监控、诚信质量管理、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标准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加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经验还不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核心因素。

三、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管理模式

1 坚持分类管理。坚持分类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前提。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严格标准,统筹管理模式,以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管理应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珠江学院实行以分类管理为前提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分类管理模式。一是同绕系、专业、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因素,在学院统筹管理模式下。规范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专业差别化管理模式。珠江学院鼓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引导和鼓励各专业师生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行制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标准,自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管理,自行规范质量评价的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保障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三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开展毕业论文实践,以增强毕业论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加强规范管理。加强规范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抓手。珠江学院按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逐步构建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细则(试行)》《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与奖励工作细则》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以及中期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学科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为系、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平台。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三是加强指导教师管理。珠江学院明确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与工作职责,并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建立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培训制度。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开始之前,由各系分别对指导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四是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各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围绕学风和安全等主题,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确保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 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关键。珠江学院针对毕业论文教学时间长的特点,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并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计划、指导教师选拔与培训、选题与开题等工作。在中期阶段,主要是做好中期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论文教学进度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毕业论文教学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在后期阶段,主要是做好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诚信评估、总结、归档等工作。珠江学院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教学各环节工作均得到有效落实,确保了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4 实施问责管理。实施问责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手段。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实施问责管理制度。第一,实行责任人制度。珠江学院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管理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认真落实责任人制度,强调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落实毕业论文教学的责任,保证毕业论文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对不认真履行责任人责任,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对毕业论文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均按学院规定给予处理。第二,实行诚信承诺制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应当签具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毕业论文诚信质量负责。学生必须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凡学生毕业论文被发现为抄袭或剽窃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确认属实的,均按照《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处分实施细则》给予学生适当处分。第三,实行督管制度。学院教学督导员按照“严督、善导”的工作方针,以问责的形式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并通过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职能部门、系、指导教师以及学生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四、结束语

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评价系统;特点;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23-02

Function Actualization and Major Characteristic for Military Academy Teaching and Training Evaluative Management System

JIN Hong-xi, HUANG Ying-tang, SUN Bi-feng

(Xinjiang Military Training Medical Brigade, Hutubi 8312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ontrapos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a school who assumes the different pole of the academy task, which through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ystem software, compartmentalizes scientifically the basic function of users’pole in the system, builds information center which all sorts of academy personnel participates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to aim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communion by use it, it’s aim to accelerate information and normalization’s standard of teach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 evaluative management system;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根据总部对全军院校开展的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而开发的“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对把教学建设和教学工作评价纳入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管理的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系统的开发,不但是适应院校接受上级考察评价的需要,而是更多地从有利于院校开展教学建设自查自评出发,从加快院校建立长效稳定的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着眼,丰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为了保证系统的开发质量,我们事先确立了“系统性、互动性、开放性”三项指导原则[2],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设定系统的基本功能定位和用户角色划分。

1系统软件的基本架构

该系统是基于校园信息系统(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CWISs)平台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它利用校园网提供的Web服务,实现教学工作评价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由ASP页面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0。根据系统登录用户在院校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赋予不同的权限和功能,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数据管理,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和共享。

2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角色划分

2.1评价系统功能设置及实现

软件系统根据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要素点),采集相关数据资料并汇总呈现,根据考评者对各评价要素点的评定结果,综合确定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结果。根据各评价要素点的类别,在系统中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用户对其数据进行管理,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分析院校教学工作相关情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并能通过系统数据库,实现对单位和个人相关各类量化数据的统计汇总,可作为教学干部的业务管理和考评的参考依据。

2.2用户角色划分及功能

根据系统登录用户在院校工作中担负的任务,我们将用户划分为以下10类不同的角色,对各类角色赋予相应的功能,依据不同角色管理各类数据。其中,所有教职人员均拥有登记、表彰奖励登记、科教奖励登记、教材奖励登记、教学科研立项课题登记等功能权限,以下不再重复描述。

1)学员:学员创新实践活动登记、学员表彰奖励登记、登记、参与满意度评价等。

2)学员队干部:学员请假情况登记、近三届学员毕业论文统计等。

3)教员:主讲教员授课学时登记、教授本科生授课登记、教材使用登记、学习培训情况登记、集体备课登记、试讲登记、教案审查登记、互相听课登记、学术活动登记、开展第二课堂登记、实验分组登记、实验室开放登记、学员见习登记、学员实习前培训登记、教学装备登记、校级优秀课程登记等。同时参与满意度评价,对本教研室承担课程进行维护。

4)教学管理人员,又分为以下子类别:

一是教务办公室:课程管理、学员学制设置及毕业设定、学员专业及年级设定、专题教学会议数据录入、检查指导(参观)情况录入、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登记、教学成果推广运用情况、教授因故未授课情况、教授学术研究方向、教员参观调研情况、教员岗前培训情况、专业建设规划与建设情况、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精品课建设情况、未参加听课领导情况、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试卷质量与考核方式数据、淘汰学员情况基本数据、教员教学比武竞赛情况、教学大事记、院校领导听查课情况、课程教学设计、学年课程主讲教员情况等。

二是科研临床管理办公室:开展学术活动情况汇总、党委学习教育政法制理情况、教育理论讲座情况、队领导参观调研情况、学员医院实习情况、学员部队实习情况、优秀实习学员评选情况、邀请校外专家讲学情况、校内学术活动业务学习、承办学术会议教学活动、学员参加课外讲座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教学管理干部参观调研等。

三是教学保障办公室:教室登记管理、实验室设施和面积、专业主训装备情况、学员宿舍建设情况、实习基地管理、训练场地管理、网络课程登记、虚拟实验室统计、教学保障管理制度等。

四是政工办公室:技术职务晋升考评数据、年度综合素质考评情况、体能达标考核数据、人员请假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五是教学督导室: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定、查看集体备课情况、查看试讲情况、查看教案审查情况、查看互相听课情况等。

5)其他管理人员,可分为以下子类别。

一是干部部门管理人员:教员名册及结构、青年教员及学位情况、教学管理干部学历情况、提前晋级(晋衔)情况、教员疗养情况、部队代职见习支援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学员分配报到情况、毕业学员岗位任职情况、部队对学员质量满意率等。

二是组织办公室:先进集体表彰奖励情况、表彰奖励登记管理、学员表彰奖励管理、教员风范、学员学习风气、领导重视教学情况、教学中心工作地位、学员队干部教学管理满意度、学员自主学习满意度、教学服务保障满意度、政治工作大事记、院校党(常)委议教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三是宣传办公室:新闻报道情况汇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情况、教学人员理论考试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四是军务办公室:装备教学、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后勤管理工作大事记等。

五是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教育训练经费使用管理、自筹经费与标准经费、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六是营房办公室:营区建设情况数据等。

七是门诊部:教员健康体检情况、新生入学体检情况、开展健康教育情况、巡诊接诊接种疫苗情况等。

6)教学辅助人员。

一是图书馆:图书馆舍及藏书统计、文献数据库统计、新购图书及借阅情况、期刊数及阅览情况、订购图书期刊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二是信息管理中心:终端信息点覆盖情况、学科网站统计、信息资源统计、新信息资源开发引进情况、教学管理制度与档案等。

7)院校级教学评价专家:针对院校教学工作自评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抽测数据录入、外语计算机抽测数据录入、军事技能抽测数据录入、军事体能抽测数据录入、教学工作评价(包含对63个评价指标的逐一评价。系统可根据各指标具体内容,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

8)全军级教学评价专家:针对军队教学管理机构发起的教学工作评价,具体功能参照上一角色。

9)院校级系统管理员:单位管理、用户管理、专业管理、课程管理、论文登记管理、科教奖励登记管理、教材奖登记管理、表彰奖励登记管理、教员在位情况更新、管理干部在位情况更新、教授在位情况更新、教学评价数据管理、教学质量单项评价结果、教学评价建议汇总、满意度评价数据管理、满意度评价结果汇总、满意度评价建议汇总、评价数据统计、系统广播、创建教学工作自评、生成教学自评结果等。

10)系统管理员:系统设置、系统用户角色称谓、ABCD等级系数、年度定义维护、杂志名称维护、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管理、设置课程教学评价项目、设置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设置满意度评价项目、设置满意度评价内容、撰写制度规范、系统广播、创建教学评价、生成教学评价结果等。

如果登录用户在系统中身份为领导的,则可以查看本单位(以有资格参加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单位)所有管理汇总数据,如成果奖励情况、师资队伍情况、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高职承担教学任务情况、满意度评价结果,以及教职人员个人信息汇总等。所有登录用户可管理个人信息,查看相应指标体系,以及系统的系统广播、消息,管理人员编写的规范、制度等。

3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着力搭建可供评价管理的技术平台。虽然很多院校都使用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但这些系统都只是针对院校教学建设的某一方面,而总部推行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和诸多环节,我们开发该系统以“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把“办学思想、教员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7大类指标统一建构在开发的系统平台之上,涵盖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通过各级领导、各个机关管理部门、教员、学员等各种不同角色共同参与教学建设和管理,建立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全方位信息管理手段。

二是充分发挥系统在促进教学建设中的作用。通过该系统的开发,发挥了各级在教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密切机关与基层的互信关系;畅通教学管理双方的联系渠道,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激发教学人员主动的参与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意识,创造相互学习借鉴的条件;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层次水平,及时掌握院校教学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黄应堂,曹蒙,沈朝辉,等.教学评价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解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9):8234-8235.

上一篇:家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案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