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范文

时间:2023-03-12 15:32:51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范文第1篇

美国发起货币战争的指向剑指中国,而发动货币战争的目的则是行使一次全球财富分配的大转移。事实上,货币战争就是金融战争,就是财富之争,可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谁就掌控财富分配与流向。

受益者与受害者

美国对“经济自我主义”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长期以来,滥发钞票和发行庞大的国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因此美元本位制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2008年底,美国政府、社会保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债务合计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倍。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约为1.47万亿,赤字规模占GDP的9.9%,分别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为1945年以来美国赤字的顶峰。2009年美国的财政负债累计达到了12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09年GDP的82.5%。因此美联储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意图是通过大力扩张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使财政赤字货币化而再次抵消债务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并不惧怕通胀,美国反而可能是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场“零和博弈”最大的受害者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新兴经济体领跑、发达经济体滞后的格局已然确定。在全球资产重新分配中,新兴经济体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虚弱相对展现出一个层级多样、速度不一的复苏图景。

如今,流入2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游资无论速度和规模均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据布鲁克斯估计,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资本以年均的规模流入这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货膨胀隐患。数据显示,在20个新兴经济体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出口导向型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也加大了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此外,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严重恶化。而对于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其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本币投放过多,同时流动性的持续大量流入,也将导致输入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实质上是“财富战争”

近期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可谓“一箭多雕”:既想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实现内需疲弱下的经济复苏,又想人民币升值稀释债务,变相成为美国赖债手段,而更为重要的是寄希望通过美元货币贬值实施一次中美之间财富的“大挪移”。

当人们关注美元泛滥的同时,人们可能忽视其背后美债的风险。全球美元泛滥和美债疯狂是对债权人权益的最大“稀释”,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外储已达2.64万亿,如何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管理好债权迫在眉睫。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制”不仅支撑其债务的国际循环,也能利用货币“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美元本位制”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其可以通过增发货币以履行对外偿付义务或稀释对外债务负担,即通过储备货币贬值变相违约其外债偿付义务。仅2002~2006年间,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

当前美国又在上演一次“财富战争”。作为债权人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美国的“金融压榨”。债权人利益大幅受损的危险因债务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由于美元不断贬值,债权人资产的价值在急速下降。债权国、特别是许多新兴国家为了防止美元贬值引起本币升值过快损害出口,不得不持续卖出本币买入美元,从而陷入无法摆脱的“美元困境”。如果听任本币升值,除了对出口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外,还会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引起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当前,直接违约并不是美国让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唯一方式,但“不负责任”的长期金融策略则是对这些国家财富的一种掠夺和“金融压榨”。

除此之外,美国逼人民币升值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就是吹大中国的经济泡沫之后打击中国。事实上,在人民币名义国际购买力升值的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对巨额存量资产的购买力贬值问题,以及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这一过程将明显造成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在资产价格领域。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需要高度警醒。当年以日元大幅升值为起点,日本货币政策在广场协议后被美国绑架,陆续出台不合时宜的利率政策,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资产泡沫,并在1990年被戳破。在之后5年期间,日本全国资产损失达800万亿日元,接近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日本陷入了“衰落的十年”,再加上本世纪的十年,日本的增长型衰退(也即一个经济体虽然成长,但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持续推动物价下跌,造成了通缩预期,而这有进一步促使日本坚持低利率和弱势日元政策,形成日本“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弱货币”的恶性循环),已经耗尽了日本整整二十年。

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货币政策被美国“绑架”后果更严重:人民币升值由于资产具有吸引力而加速资本流入推升资产价格;当前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被美国绑架,如果长期维持低利率,很可能形成当年日本广场协议后的泡沫经济,甚至被刺破。

人民币处于全球货币战和汇率战的漩涡之中,对外是汇率战,对内是货币战,中国如何兼顾内外平衡,如何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利益,采取何种“政策组合,以趋利避害,将协调成本降至最低确实考验着决策当局。

“货币战争”与“财富战争”,中国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准备。

货币战争范文第2篇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战争,就此打响……

历史就在眼前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书中称,战后日本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那个年代,日本经济处于持续的高速发展时期,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对日本经济奇迹给予了最高礼遇的热炒。

然而,当日本人沉浸在“只升不跌”的美梦中时,美国投行开始深入日本,卖给日本保险公司一种金融衍生品:赌日经指数走向,指数下跌,美国人赚钱,日本人赔钱,指数上升,则正相反。

1989年初,为了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日本开始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日本股市由最初的下跌,变成恐慌性出逃。股市暴跌,地价急剧回落。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到银行业、保险业,直至制造业。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从此陷入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衰退。在高峰期,日本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1%,2009年,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5%左右,比1980年的38%还要低。

这是《货币战争》一书中的故事,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也是本书的作者宋鸿兵似乎在用这样的实例来提醒人们,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这几年,西方舆论也经历了从“”到被要求“拯救世界”以及“负责任”的变化。根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2009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成为过去10年中的世界头号新闻,其受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伊拉克战争和“9・11”。

“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曾这样预言,在2010年春天,似乎正渐渐成为现实。

旧梦重温

当时的日本,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而沾沾自喜。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甚至重金收购了美国最高的建筑洛克菲勒大楼,“购买美国”的声音喧嚣一时。

在巴黎的Marceau大道,日本人成群结队地涌进了爱马仕、香奈尔或路易・威登等世界顶级品牌的店铺。几个日本人指着货架上精心陈列着的气质高雅的皮包,手指在空中斩钉截铁地划出一道直线,大声嚷道:“这一排全要了。”

这一幕,你可曾熟悉?

这个场景发生在1976年,如今,这一幕依旧在上演,只不过,主角变成了中国游客。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经历的。中国也正在经历中,就连来自美国的本币升值压力都如此相似。近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猜测不断升温,美国国会议员指责中国为促进出口而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并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流失。今年的这个春天,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战,进入了史无前例白热化阶段。而在此之前,欧元已经落入美国的圈套,深陷危机。在日元振兴遥遥无期的态势下,中国经济的复苏已经让一些利益集团深感不安。一场波及世界的贸易大战是否会因人民币汇率问题爆发,人们纷纷猜测不已。

3月11日,奥巴马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发表演讲,主题为通过推动出口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讲话中,奥巴马再提“人民币升值”问题。奥巴马称,实现外贸目标很重要的一环,是美国需要在公正合理的全球贸易环境下进行竞争。他说,世界经济需要恢复平衡,其中逆差国要注意提高本国储蓄率、增加出口,顺差国则应增加消费和国内需求,而中国能否进行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对于全球经济恢复平衡是相当重要的。

法新社对此评论称,奥巴马在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处于一片混乱时期之时加大了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甚至有预测认为,美国政府可能会在即将的财政部半年报告中将中国归入“汇率操纵国”名单之列。

时间来到4月,在华盛顿出席全球核安全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既解决不了两国间的贸易失衡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失业问题。

原本于4月15日的一项美国财政部报告将很可能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白宫发言人在4月3日表示报告已经推迟,他表示奥巴马总统已直接诉诸于中国政府,要求中国转而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政策。

随后,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和巴西也加入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阵营之中。有关专家指出,印巴同为发展中国家,其对人民币施压的背后,带有诸多经济利益,中国不该向其屈服。

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至今仍然甚嚣尘上……

战争,没有硝烟

有一些数据值得人们深思――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元狂贬逾40%。2001年后,美元相对主要货币又持续贬值超过30%。相应的,2001年到2006年,美国对外总负债虽然增加3.856万亿美元,净负债却减少1990亿美元,即净赚资本收益4.055万亿美元,其中,操纵美元贬值贡献8920亿美元,压迫别国货币升值、制造资产价格变动净赚3.163万亿美元。

还有一项研究数据更值得我们警示――人民币若升值2%,美中逆差不一定减少,但可能致使钢铁、纺织、玩具和机电等我国国内主要出口行业近300万人的失业。况且,中国对外贸易很多是出口加工业,出口下降意味着进口也要下降,中国需求的下降也会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美国已经发起了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货币战争。这场战争的本质,是美国与中国30年力量消长的总较量,是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总决战。中国是要勇敢地合纵连横,主动出击?还是要静观其变,继续韬光养晦?

一边是多国组成的联盟,对中国威逼利诱咄咄逼人,另一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而明确的态度,这一局面如何化解,这无疑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6年底,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国际银行家们早已磨刀霍霍,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国际银行家大举进入中国的根本战略目的有两个:控制中国的货币发行权和制造中国经济的‘有控制的解体’。”在宋鸿兵看来,按照《货币战争》一书的理念,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问,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

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这也正解释了宋鸿兵写作此书的目的――“历史的经验表明,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狙击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我把美国金融内幕的研究整理成文,希望能给中国的决策者们提个醒,不要丧失金融方面的警惕性。”

反对派大有人在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所谓“大隐隐于朝”。如今,罗斯柴尔德家族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

在宋鸿兵的眼里,他要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内的普及,更多的还有一种震撼。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他。

在媒体报端频繁露面的金融专家郎咸平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你看了《货币战争》这本书让你感觉震撼的话,你胆子太小了,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一切,将是百倍千倍的震撼!”而他的观点甚至是,“请你千万别看,如果国际炒家就这么一个水平的话,我们可以偷笑了,国际炒家的水平是这本书里面讲的百倍千倍。”

“我给你讲一个最可笑的话,这些国际金融炒家还要谋杀总统来获利,你不觉得这么很蠢吗?他们做的最高境界、对中国人做的事就是我们心甘情愿把金钱给他,花钱请他来演讲。比如说银行改革就是金融炒家策划的。大家知不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是私人的,不是国家的,今天替我们做银行改革顾问中的几位,同时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的股东,这是引狼入室,所以去年年底,美国商业银行对媒体做了一个宣布,他们在美国的次债危机当中损失了不少钱,可是从建行的上市他们赚回了1300亿,也就是说在座各位来宾你们家人和保姆每个人都捐了一百块,一百乘以13亿刚好是美国银行赚的钱。我们搞了股权基金由楼继伟来经营,买了一个黑石,还差不多倒闭。今年的帝国主义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达到的目的就是我们的白银大量的流出。我们跟150年前不一样,150年前我们是很努力地打了败仗把白银送给别人,而今天我们是高高兴兴把白银送给别人。你认为150年以后的人如何评价我们现在的老祖宗,大家想想?”

还有经济学家指出,作为一本通俗性供消遣娱乐的书,该书的欣赏价值显而易见。美国曾出版过数本与该书近似的书籍,但并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太多注意。《货币战争》一书把原著中的有关内容编串起来,视角独特,可读性强,在国内引起了广泛注意,更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原本显得过于神秘的金融领域的兴趣与好奇心。但是,“如果读者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把它视为一本真实与严谨的书籍,对书中所作结论或政策建议认真待之,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表示惊讶,甚至不安。”

《批判》迫不及待

《货币战争》一书自上市以来,一直高居图书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影响可想而知。它所宣称的各种理念从一开始就面临了无数人的责难,而《货币战争批判》一书大有借势的劲头。

下面的这段话在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中一再被提及,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然而,《货币战争批判》的作者肖波则认为,其内容充满谬误!该书以历史事实批评了《货币战争》存在的错误,“戳穿墨写的谎言,揭示历史的真相”,从正面引导人们认识金融史,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才找到的富国强国之路;市场经济是在饱尝计划经济的贫困落后、痛定思痛后认定的奋斗目标,绝对不可因金融危机的风浪而动摇,更不能因为阴谋论而止步不前。书中还提出了自己的鲜明理念,那就是如果这真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那么我们对抗“阴谋”的唯一出路,就是继续改革!

如果以《货币战争》的战争及权谋观念来观察历史上的战争,我们既无法认识战争基本特性,也无法找到化解战争的办法。如果人类历史演进、金融市场运作、正式组织产生等仅是战争、仅是权谋,那么社会财富就只能通过暴力的方式及非正式的规则(权谋)来获得与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社会运行根本不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或法治。如果这样的东西成了社会流行意识、知识及价值,成了决策者认真对待的政策建议,问题就大了。

就连《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本人都认为,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不过,从书籍的销量就可以看出,人们似乎对于单纯还原史实却不能给人们带来鲜明冲击的《批判>一书,并不是很感冒。

坐看云烟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中国的今天这样,全中国的老百姓,都会将货币、利率、股票等等挂在嘴边,那些知道不知道的道理,那些或近或远的经济常识,对于大众而言,不仅仅只是耳熟能详而已。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曾经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初衷既不是用来评职称,也不是学位论文,它更像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那半夜被敲响的钟声,鬼子已经悄悄地摸进了村,可全村的乡亲们还在睡觉,希望我就是那个敲钟人,也希望这钟声能提醒村长和民兵们准备战斗。”

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货币战争》能够红遍大江南北的原因,前人走的道路与跌的跟头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书中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展开,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的一场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资本掠夺等等,都给许多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货币战争》在网上推出后即获得了超高人气。有香港的书评人指出,该书能在内地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内地人士的金融常识水平有关。这个短处无需掩饰。那些专家读者们纷纷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的宏大进程一直振奋人心,但对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业的风险,国人无论多么警醒,都不过分。也许,这书里的历史有偏颇,也许,这故事里有揣测,但是为数甚多的读者们依然认为,这本书改变了许多人对于货币、对于世界金融体系的看法。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样的金融书籍也许是多些才好吧。

但凡崛起的大国都可能遇到“成长的烦恼”。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这种烦恼不仅体现在要处理日益复杂的各种国内问题,还体现在要时刻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一言一行的反应和感受。这其中的言行,并不仅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对外态度和对外方式,更包括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构成的整个社会的言行举止。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崛起态势更趋明显,从北京奥运会到如今正热闹非凡的世博会,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西方社会却依然在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拼命挣扎,旧有的优势和自尊在一点点丧失,心理难免会有些许失落感。“中国崩溃论”、“中国”、“中国责任论”等等言论也就成为他们一直试图攻击中国的舆论武器。

但是越伟大的民族就越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也越应该是永远都处在学习和竞争状态下的。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可以靠城墙高筑就可以固若金汤的世界,在产业和市场逐步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都已经逐渐融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竞合的、交互的国家大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健全、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业航母。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能够不断自我循环和自我加强的金融安全。

货币战争范文第3篇

今年的年会因为潜在的“货币战争”,而变得非同寻常。美国国会挑起了这场战争,其通过了指控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法案,并威胁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很多有影响力的分析家和专栏作者也就此认为: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低估,从而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

显然,中国在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过,人民币汇率会以适当稳定的速度升值。到今年6月1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从6.83的关口提高了2%。同时,欧元在过去30天对美元升值了10%。

第一个提出货币战争概念的是中国学者宋鸿兵,他研究了法定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银行发展的历史。他写的《货币战争》Ⅰ和Ⅱ都是中国的畅销书。

问题在于,货币战争真的会发生吗?抑或这只是言辞争论上的升温?

由于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以及不可持续的公共债务,它们很容易通过责备储蓄国推卸责任。《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想对美国强加通缩调整,就像德国对希腊所做的那样。这不会发生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作为债权人,中国将乐于从美国通缩调整中获得实际资产价值的上涨。但是美国的通缩将会威胁世界经济。”

沃尔夫先生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关注流量而不是存量,他们可能忽视了这点:这次危机,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次资产负债表的危机。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 Koo)可能是对日本经济危机认识最深的学者,他提出资产负债表危机与以往的危机都不同。

让我们在当前的环境中分析这段话。全球失衡不仅是流量的失衡。按概念,GDP、储蓄和经常账户结余是流量(一年的变化量)。在2010年,德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5.4%)要高于中国(占GDP3.9%)。经常账户赤字需要筹资,只要资金通过资本流动回到贸易逆差国,全球经济就能持续。

然而,少量赤字的不断累积可以成为巨额不可持续的存量失衡。根据最新的IMF数据,亚洲的贸易盈余国家,包括中东石油出口国,在2008年年底拥有净外汇资产7.9万亿美元,它们为赤字国家提供资金。最大的赤字国(美国、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累积有6.8万亿美元赤字,世界其他国家相对好些,有1.1万亿美元赤字。

实际上,全球失衡还体现在GDP为16万亿美元的盈余国家,借钱给GDP为29万亿美元的发达国家。换言之,占全球GDP(61万亿美元)四分之一的国家借钱给占全球GDP近一半的富裕国家。可以很容易算出,如果盈余国家货币升值10%,以本国货币衡量它们就会损失7900万美元,占GDP的4.9%。另一方面,如果发达国家货币贬值10%,它们的负债贬值,相当于资产增加6800亿美元,只占GDP的2.3%。

通过推动他国汇率升值,贬值的赤字国家就把调整的成本强加给货币升值的盈余国家,而且盈余国家承担的成本占GDP的比重更高。

沃尔夫认为,“美国将赢得这场战争,无论通过哪种方法:或者使全球其他国家陷入通货膨胀,或者强迫它们的名义汇率对美元升值。”他评论道,“美国将分别对其他国家施行绞刑。”

保罗・克鲁格曼在9月13日的《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购买我们的债券不会帮助我们――而是伤害我们。”如果所有人都因为会损害负债政府而停止购买政府债券,那么全球的公共债券市场就会陷入严重的危机。克鲁格曼是在推荐所有人去购买黄金做替代品吗?

或许这正是目前所发生的情况。今年9月,金价开始回升。请记住,在恐惧战争和利率极低的时期,黄金的价格总是会攀升。

道琼斯指数从1999年年末的11497点下跌到目前的10000点,而黄金的价格从那时的每盎司228美元上涨到1359.3美元,道琼斯指数的实际价值下跌了80%。

由于全球储备货币的零利率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法定货币相对于实体资产在迅速贬值。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让全球的纸币投资者损失惨重,下一个十年又会如何?

货币战争范文第4篇

战争已经打响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8月底发表演讲称:“如果被证明有必要,美联储已做好准备,通过非传统措施来加大货币政策的宽松度。”这意味着美国将向市场注入高能货币,刺激国内需求和经济回升。

随之,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创8个月来新高。10月上旬的8天里,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刷新15年来最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专家认为,美元大量外溢,必将加剧全球的流动性泛滥,在世界范围内输出通货膨胀,造成新一轮全球性货币竞争性贬值。

过去一年多时间,美联储为拯救经济,在第一轮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中,成功地使得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下跌了17%。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让其西方盟友们不寒而栗。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上世纪80年代,饱受“广场协议”之害的日本,经济仿佛被灌了迷魂汤,20年间一蹶不振,这回再也不甘心坐以待毙。9月,日本央行果断干预汇市,斥资1万亿日元买美元,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0月5日,日本央行宣布将“趋零”的利率彻底归零。

针对美日的货币决堤放水,一直处于加息中的澳大利亚央行突然转向。而多次受到货币战冲击的韩国,其央行行长称将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本币继续升值。巴西财长称,全球已经陷入一场“货币战争”。

全球金价起落

金价是透视当前混乱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棱镜,国际货币体系的空前动荡,近几个月来,使黄金回归为最原始的“忠实的财富守护神”,各国央行和居民开始相信黄金的价位没有顶。

美国一家对冲基金的老板大卫・爱因霍恩说,过去两年,他旗下基金的辉煌业绩,主要得益于押注全球主要货币崩盘和黄金的上涨。

中国民间黄金投资也暗流涌动,资料显示,江苏几大银行今年通过柜面出售的实物黄金超过了一万公斤。一位江苏金融专家分析:黄金已成为避险的天堂,这是江苏30年来黄金销售的一个峰值,深层的问题是全球的货币体系面临信心重建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9日意外宣布,从10月20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3年来首次升息。受此影响,美元指数结束前期颓势,劲涨1.6%,从而打压了当天的黄金市场。纽约金价暴跌36美元,跌幅达2.6%。白银和白金价格也大幅回落。澳元等风险资产遭遇投资者抛售,美元兑主要货币全线上扬。韩国是官方持有黄金最少的国家之一,但该国外汇储备即便是小幅度调整,也会对黄金市场产生强大影响。

有分析人士认为,黄金市场经过前期快速上涨,目前正属于技术调整,在美国的货币政策没有明确从紧之前,黄金市场依然会上下波动。

软硬兼施阴谋

人民币并非此轮货币摩擦的主角,但因在国际分工中通过自身比较优势赢得的顺差,却成为全球汇率大战的受害者和美国转嫁国内危机的替罪羊,无端地被裹挟到这场货币战之中。美国在打汇率战时自然格外惦记中国。银监会一位官员分析说,现在,美国人一方面是在各种国际场合竭力捧杀中国,说“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十分激动人心。对我们来说,简直太棒了”;“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你们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美国财长保尔森语);宣称要淡化“华盛顿共识”,要多讲“北京共识”。而实际上,他们想尽办法遏制中国的增长,不断推出与自由市场原则相背离的反倾销法案,并且不断把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国际化,形成更多的同盟来针对中国。

美国在充分利用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迫使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的同时,还制造了更多的贸易壁垒。他们将金融战和贸易战两只手并用,以软硬兼施的两手阴谋遏制发展中国家,转嫁自身的危机和困难,这是其惯用的手法。但汇率战引发贸易战,冤冤相报的结果是不会有赢家的,甚至会引发新的危机出现。

总理在多次国际会议上给西方人“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中国虽然拥有比较大的贸易顺差,但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通常来自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最近的中欧工商峰会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金融学副教授Anurag Gupta也承认“美国人一个不太被提及的问题”,那就是“有45%的中国出口企业是美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却把顺差的账算到中国人头上,“谁是真正的对手”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多位研究汇率问题的专家表示,美国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这就倒逼我们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从外部环境看,我们调整的难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大,西方国家不愿意让你占据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因为美国人自己搞了一个制造业五年倍增计划,他希望我们永远做配角,同一个行业,他做集成,你做元件,他做前端,你做末梢。就像现在所谓的新能源产业,西方国家主要做的是新能源的成套设备,我们做的是新能源领域中污染大、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硅材料、硅片和组件,是这个产业的末端。

警钟长鸣应对

世界银行警告:全面货币战争有可能令世界退回20世纪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认为:“一旦允许这种情况不知不觉地陷入冲突或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就有可能重蹈上世纪30年代的覆辙。”

总理近日明确表示,如果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央行行长周小川亦表态,中国货币改革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人民币升值会循序渐进,中国不会让人民币快速升值。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前不久在演讲中有段十分经典的话:美国挑起的金融战,其风险可能大于他把所有的航母战斗群开到你的近海。军事打击只能摧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而金融战以其隐蔽性和残酷性,对一个国家防务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从当年攻击卢布到苏联解体,从攻击泰铢到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都是一种警示。

货币战争范文第5篇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宋代铜钱成为世界货币

尽管金国、西夏、吐蕃、大理、高丽、日本等国家的皇族、封建官僚、贵族很少,但是,这些人却占有国内绝大多数财富。这一小撮人有了钱,宋朝就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国际贸易市场。

要想与宋朝进行贸易,就必须使用宋朝的铜钱。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所有进入宋朝贩运货物的人都必须使用铜钱,倒不是有人强迫,宋人就是这个交易习惯!今天,出土文物显示,宋代所铸铜钱已经遍及当时人们所见的全部世界,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世界货币:福建所铸铜钱在南洋诸国成为当地货币;两浙所铸之钱成为日本、朝鲜诸国货币;广东所铸铜钱在印度、北非等国也有使用。

周边国家基本没有独立的货币体系,大宗交易全靠宋朝铜钱作为交换媒介,当然,铜钱在海外的购买力远高于宋朝境内,只要能把铜钱运出境,就发财了!

宋金铜钱争夺战

宋代铜钱成为世界货币,这是经济鼎盛的最佳证明。就在宋代铜钱最辉煌的时刻,特里芬魔咒不期而遇:要想维持国际贸易,就必须大量进口外国商品;要想保证国内铜钱流通量,就必须禁绝边境贸易。

宋朝不允许铜钱出境,金国又必须要获得宋朝的铜钱!如此矛盾,双方在对峙的一百多年中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铜钱争夺战。

最开始的时候,宋朝迫于金国压力在盱眙县开设榷场,随后在淮北、淮南一线开设了一批官办榷场。在很大程度上,宋朝官方根本不希望和金人做交易,何况金人在贸易中换走了本就紧缺的铜钱。

为防止铜钱流入金国,大宋王朝对宋金贸易做了近乎苛刻的规定:进入榷场的商品种类、时间、地点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双方以货易货,大宋商人进入榷场之前不知要经过多少次检查,携带铜钱进入榷场者没收充官,按携带铜钱多少判处流配。

不知用什么方法,终于把铜钱带进去了,还是不行。在榷场,金国商人根本无法见到大宋商人,只能通过榷场官员才能与大宋交换商品。

大宋错了!

数千年来市场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能为无数商人带来利益。在市场面前,即使当权者制定了最为严厉的管理措施,也难抵天下之人对利益的向往。更何况,除了大宋榷场,还有金国榷场,那里可是不受大宋朝廷管辖的地方。

金国榷场设立在凤翔(今陕西)、寿州(今安徽寿县)一线――相对大宋榷场而言,这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市场。

北宋相袭,八十为一陌,由于铜钱匮乏,到后来一陌经常只有10多枚铜钱,被称之为“短陌”,所谓“长陌”不过也就五六十枚铜钱。在宋朝的地盘上“长陌”“短陌”购买力当然不一样。没关系,一旦到了金国榷场,无论减凿钱还是私铸钱,所有“短陌”都可以当“长陌”使用。如此计算,铜钱在金国榷场购买力高出大宋境内3~4倍。

金人在双方边境广设客栈,一旦大宋商人进入金人客栈,金人可以替大宋商人运送铜钱和商品,大宋差役又怎么敢无故去挑衅女真军队?

除了盐铁,大宋朝廷几乎放开了所有手工业;除了煮盐,金国官府几乎垄断了所有手工业(沿淮诸榷场,听官民以盐市易)。这当然不是女真统治者良心发现,让国内人民吃上便宜的食盐,而是为了以此交换大宋铜钱――大宋官盐是金人私盐价格数倍,加上长短陌折扣,双方差价又何止数十倍!

大宋,严厉的管制、官营的榷场。金国,开放的市场、自由的榷场。结果:大量铜钱通过熙熙攘攘的求利之人群流向了金国。

宋朝军队卷入边境走私

如果边境军队或者差役严格执行搜查令的话,宋朝在这场货币战争中或许还有点儿希望。然而,一种新兴商人的出现彻底断送了最后的希望――宋朝自己的军队。

高宗年间,宋朝军队大范围卷入了宋金边境走私,最初集中于食盐,后来居然连军械、火药都开始贩运,所谓官办榷场很多也成为军队走私集散地。最后,朝廷不得不下令府县衙门不再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府县衙门根本管不了),将之转交给朝廷三司军法监察部门。

面对宋朝军队的走私行为,金国方面表示出最大限度的诚意,由布防在淮河一线的军队出面为南宋运输食盐,也承接宋朝军队方面贩运来的铜钱、粮食、军械。在绍兴二十三年的一次查禁中,三司查获了一支军方舰队,所有兵船居然都被改为走私商船。难怪在一百多年的宋金战和史中双方经常互相投降,和议后双方征战虽多,却极难见到大规模阵亡记录。

商场就是战场,宋金双方早就在商场中结下了金钱的友谊!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陈雨露、杨忠恕著《天下之财》)

链接

美元的特里芬魔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开始拥有世界第一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独占了全世界五分之四的黄金,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货币。一个国家修炼到这个境界,无论如何都可以称为“东西方不败”了。

如此武功,美元居然在不足十年内就陷入极为尴尬的境界,全世界都在闹“美元荒”。

美国要想保持世界货币的地位就必须向全世界输送美元,即美国必须大量进口其他国家产品;同时,美元如果想维持世界货币的币信,就必须维持出超、维持黄金储备,又必须严厉控制美元出境。

不准美元出境、必须让美元出境,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特里芬魔咒――只要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就一定会陷入这种两难境界。

货币战争范文第6篇

2013年1月22日,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发表联合声明,为了摆脱通货紧缩和促进经济发展,将从2014年开始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并制定2%的通胀目标。

量化宽松是否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影响贸易相关国家?对此,在G20峰会上,日本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予以否认。他认为,日本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尽快摆脱久困日本的通缩现状,配合日本央行制定的2%物价上涨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并非要诱导日元贬值。

无独有偶,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推出数月后,再次推出了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和日本两个重要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很多专家担心会导致“货币战争”。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在2012年10月表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走软,从而带来了引发一场竞相贬值的“货币战争”的威胁。在伯南克的领导下,美联储已经将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到了3万亿美元以上,并将基准利率压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

但也有多位国际财经组织领导人表示,围绕“货币战争”的争论“毫无根据”且“徒劳无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当前经济复苏并不平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这在客观上就会带来某种“紧张”,如部分发达国家指责新兴市场国家“人为使本国货币贬值”。但她认为,近来受到热议的货币战话题毫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表明相关货币基本符合其实际价值。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也认为,目前并没有爆发所谓的“货币战争”,“不排除这是别有用心者为转移视线耍的花招”。他表示,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框架内,不会就货币战议题展开讨论,各国代表还有许多“更为重要的计划”。

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是稳定和解救本国经济,日本与美国都强调这一理由。而关于是否会殃及他国,两国都坚决表示,这是对全世界有好处的。伯南克在G20会议上为美联储的宽松行为辩解,“如果(宽松政策使)美国经济复苏,世界经济也将从中获益。”

中国经常被美国指责为“汇率操纵国”,对于两个大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财长朱光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金砖国家要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注意其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即主要发达国家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多位专家反对量化宽松政策,认为这是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根本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策略。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发表文章称,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强,原因是新出台的非常规政策所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洲中央银行、美联储、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的量化宽松政策措施。日本银行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之中,旨在增发货币,压低汇率,提高出口竞争力。从目前情况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效果日益衰减,副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社论批评美联储等发达国家央行过度使用超宽松货币政策,称这种做法是“货币民族主义”。文章称,美国和日本接二连三地抛出量化宽松已殃及多个经济体,一些国家央行被迫放松货币政策,以避免本国货币过快升值。七国集团2013年2月12日发表了关于汇率的声明,一边逃避责任,一边希望稳定全球货币市场,结果却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在《金融时报》撰文称,世界其他地区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危及欧元区。如果日本成功地实现了日元进一步贬值,美国继续印钞,英国央行在短期内不再追求价格稳定,而奉行一种新的促增长战略,那么风险就是,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去年在稳定欧元区货币体系方面取得的成就将功亏一篑。

智利财政部长费利佩·拉腊因亦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货币战争”是一场“零和”游戏,量化宽松导致的绝大部分汇率调整成本要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来承受,这是发达国家奉行的“以邻为壑”政策在真实世界中造成的后果。

货币战争范文第7篇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Kaushik Basu

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盘根错节的世界,一旦有国家鲁莽行事,试图通过压低本币汇率来获得贸易优势,势必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一定会发生。不过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将面临升值压力。

标准普尔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

日元贬值是从自身经济着眼

对日本而言,当局希望弱化日元是因为日本经济在过去十多年萎靡不振,GDP至今还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很重要的一个关注点是日本经济陷入通缩泥潭已经长达15年之久。因此若要正视并致力于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不得不说积极大胆的货币政策是可以结束这一现状的。也就是说,这一政策不应该成为批判日本经济的理由,所以我认为“货币战争”的说法用错地方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

布兰查德

量化宽松导致的汇率波动是合适的

各国的确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使本国的经济回归正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各国采取的这些政策是合适的,因此出现了汇率波动也是合适的。国际热钱一直都很活跃,但最近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波动。

中国如何应对?

厉以宁:

中国需三方面应对货币战争

并不赞成有些国家再实行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这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办法。中国需要从三方面应对“货币战争”:一要加快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外推销;二要加快国内结构调整,因为经济质量的充分表现就是结构优化,如果结构没有优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是被动的;三要根据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该进口还是要进口,该在外投资的还可以在外投资,一切不变,因为“走出去”是我们一贯的战略。

林毅夫:

人民币应该会继续升值

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宽松政策,可能引发大量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流动,造成发展中国家货币快速升值。面对这种情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也修正了政策,即如果一个国家面临大量短期投机资本流入,那么该国可以采取一些资本管制措施避免货币急剧升值,以避免国内产生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整体非常宽松的状况下,人民币应该会继续升值。

高善文:

人民币会“横向整理一段时间”

判断未来人民币走势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如何看待美元是在升值周期还是在贬值周期。美元过去长达近10年的弱势已经结束,正在逐步转入比较长期的上升通道。中短期来看,这一波比较强悍的人民币升值过程已经进入尾声了,预计会“横向整理一段时间”。而未来5年或10年经济转型是否能够成功,将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的中枢。

滕泰:

大周期,货币超发无解

如果国内投资者有海外资产,可以向美元资产转移,如果只是国内资产,暂时没有必要兑换成美元资产。假设意大利的大选顺利,欧洲信心回复,欧元和美元今后可能会交替上升。

货币战争范文第8篇

阴谋就不能把握西方历史的脉络。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金融家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滑铁卢战役催生的罗斯切尔德家族

对财富的贪婪是人类的天性,只不过将这种贪婪发挥到极致的则是银行家。利用战争大发横财,当其积累数量足够大时,便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虎视眈眈。

罗斯切尔德家族就是这样的典型。

利用滑铁卢战役,罗斯切尔德家族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此后的公债发行。通过增加国债,变相增加税收,实际上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

当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

所谓“大隐,隐于朝”,罗斯切尔德家族就是这样的隐形富豪。罗斯切尔德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谜。保守的估计是50万亿美元。

罗斯切尔德家族到底是怎样赚到如此惊人的财富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天才预见力,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世界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内森是老罗斯切尔德的老三,1798年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

他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凭着他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此时正是拿破仑在欧洲的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

这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一场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和前途的重要战争。对于银行家来说,这更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的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

早在战前,罗斯切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成立了数量庞大的秘密人机制,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

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这一切使得罗斯切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切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在两边的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的情报,并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总部。

1815年6月18日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切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莫测高深的脸。

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就引起了一阵骚动。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切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醒过味来。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残余不多的财富,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片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内森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到了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波西才到达了伦敦,消息是拿破仑大军在8个小时的苦战后被彻底打败了!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财富的总和!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今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英国政府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赋的义务变成了罗斯切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

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当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优势的英国公债数量的时候,他实际上就决定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他的手中。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志得意满的内森毫不掩饰他征服了大英帝国的骄傲,因为他一手创造了通过金融控制国家的英格兰银行模式,即以国债作为抵押来发行货币,通过两者的死锁,实现政府举债,银行发行货币,确保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保证了银行家不断增长的巨额收益。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

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乎所有近代战争的背后,几乎都闪动着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影子。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奥、意等欧洲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发行大权均落入了罗斯切尔德家族的控制之中,成为当今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

“神圣的君权被神圣的金权所取代。”

独立战争与美国第一银行

美洲大陆的殖民者为了摆脱英国金融寡头的货币垄断,试图发行纸币来取代指定的硬通货币,这自然侵犯了英国金融寡头的利益,为此他们不惜发动战争。

虽然美国独立战争获胜,但也将一个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之中。此时金融寡头以救世主的面孔假惺惺伸出救援之手,以重建经济之名帮助国家摆脱困境,但实质上是以国家的货币发行权为代价换取的。

借助战争之手,金融寡头取得了新生国家的金融管理权。

最早到美洲大陆谋生的人大多是非常穷困的贫民,他们除了随身的简单行李,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和金钱。当时的北美还没有发现大型的金矿和银矿,所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极为短缺;加之与母国英国的严重贸易逆差使得大量金银货币流向英国,更加剧了流通货币的稀缺。

北美的新移民通过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大量产品和服务,由于流通货币短缺而无法进行充分和有效的交换,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人们不得不使用各种替代货币进行商品交易。诸如动物的皮毛、贝壳、烟草、大米、小麦、玉米等,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物品由于成色、规格、接受度和可保存性都相差很大,难以进行标准计量,构成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长期的金属货币奇缺和替代实物货币应用的不便,促使当地政府跳出传统思维,开始了一种崭新的尝试,那就是由政府印刷和发行纸币作为统一和标准的法币。

这种纸币和欧洲流行的银行券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任何金银实物做抵押,是一种完全的政府信用货币。社会上的所有人都需要向政府交税,而只要政府接受这种纸币作为缴税的凭证,它便具备了在市场上流通的基本要素。

新的货币果然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贸易日趋繁荣。但是,一种没有抵押的货币是银行家的天敌,因为没有政府债务做抵押,政府就不需要向银行借当时最为稀缺的金属货币,银行家手上最大的砝码一下子就失去了威力。这种新的纸货币必然会导致美洲殖民地脱离英格兰银行的控制。

愤怒的英国银行家们立刻行动起来,在他们控制之下的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货币法案》,严厉禁止美洲殖民地各州印发自己的纸币,并强迫当地政府必须使用黄金和白银来支付全部向英国政府缴纳的税收。

这个法案直接导致了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

富兰克林痛苦地描述这个法案给殖民地各州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只一年的时间情况就完全逆转了,繁荣时代结束了,经济严重衰退到大街小巷都站满了失业的人群。”

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同时也将国家拖入了经济困境中。

1789年,面对战后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债务危机,汉密尔顿(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建议国会成立类似于英格兰银行的私有的中央银行,以彻底履行发行货币的职责。

汉密尔顿的主要思路是:中央银行由私人拥有,总部设在费城,各地设立分支银行,政府的货币和税收必须放在这个银行系统中,该银行负责发行国家货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美国政府贷款并收取利息。该银行总股本为1000万美元,私人拥有80%的股份,美国政府拥有剩余的20%。25人所组成的董事会中的20人由股东推举,5人由政府任命。

1791年12月,当汉密尔顿的方案被提交国会讨论时,立即引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但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压倒了对未来长远的顾虑,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2月25日签署了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的授权,有效期20年。

国际银行家终于取得了掠夺美国经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到1811年,外国资本占到了1000万股本中的700万,英格兰银行和内森・罗斯切尔德成为美国第一银行的主要股东。而从中央银行成立的1791年到1796年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美国政府的债务就增加了820万美元。

当杰斐逊当选美国第三届总统(1801~1809)之后,他不遗余力地试图废除美国第一银行。这时坐镇伦敦的内森・罗斯切尔德闻讯大发雷霆,他威胁道:“要么给(美国第一)银行授权延期,要么美国将会面对一场最具灾难性的战争。”

结果几个月之后,爆发了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战争持续了三年,结果,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2700万美元,美国政府最终在1815年屈服了,麦迪逊总统在1815年12月5日提出成立第二家中央银行,即美国第二银行。

被秘密窃取的美联储

纸币的诞生让国际银行家面临着一次危机,一方面,对金钱的贪婪促使银行家鼓动政府大量发行国债;另一方面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供应过度(即通货膨胀),因为货币贬值直接伤害了银行家的利息实际收入。

为了克服这个矛盾,他们发明了通过放松银根和紧缩银根来掠夺社会财富,并且通过制造通货膨胀获得的收益,远比其带来的贷款利息损失要大得多。

这个过程形象地说就像银行家在鱼塘里养鱼,当银行家向鱼塘里放水时就是在放松银根,向经济体大量注入货币,在得到大量的金钱之后,各行各业的人就开始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日夜苦干,努力创造财富;就像水塘里的鱼儿使劲吸收各种养分,越长越肥。当银行家看到收获的时机成熟时,就会突然收紧银根,从鱼塘中开始抽水,这时鱼塘里的多数鱼儿就只有绝望地等着被捕获的命运。

而要最有效促进通货膨胀,银行家们需要一套更为高效精确的法定货币体制,私有的中央银行成为最重要的工具。如果说美国第一银行政府还保留有20%的股份进行干预的话,那么拥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私人银行效率无疑更高。

有了这个工具,银行寡头对放水抽水的控制就更加得心应手,收获也就越加精确。经济发展与衰退,财富积累与蒸发都成为银行家“科学饲养”的必然结果。什么时候开始抽水捞鱼只有几个最大的银行寡头知道,这比起原来银行强制拍卖别人财产的方式要“文明高效”得多。

于是,美联储计划出台了。

1.哲基尔岛上的美联储计划

1910年11月22日夜,纽约城外一节完全密封的火车车厢里,所有的车窗全部被窗帘严密地遮挡住,列车缓缓向南驶去。车厢里坐着的全是美国最重要的银行家,列车的终点是数百英里之外的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

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是一群美国超级富豪拥有的冬季度假胜地,以JP摩根为首的大腕们成立了一个哲基尔岛打猎俱乐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财富聚集在这个俱乐部会员的手中,会员身份只能继承,不可转让。此时,该俱乐部得到通知,有人要使用俱乐部场所大约两个星期,所有会员不能在这段时间内使用会所。

参加这个绝密会议的有:

尼尔森・奥利奇,参议员、国家货币委员会主席,尼尔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皮亚特・安德鲁,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弗兰特・范德里普,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总裁;

亨利・戴维森,J・P摩根公司高级合伙人;

查尔斯・诺顿,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

本杰明・斯特朗,J・P摩根的左膀右臂;

保罗・沃伯格,德国犹太移民,1901年到美国,库恩雷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英国和法国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人,美联储的总设计师,第一任美联储董事。

这些重要人物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一份重要的文件:《联邦储备法案》。

保罗・沃伯格是银行方面的高手,精通几乎所有的银行运作细节,自然成为文件的主要起草者和解释者。尼尔森・奥利奇负责让文件内容符合政治的要求,能够在国会被接受。其他人则代表不同的银行集团的利益,他们围绕着保罗提出的方案细节进行了长达9天的激烈争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和英格兰银行一样,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具有一切中央银行的职能,但他与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不同的是,美联储的股份构成中,原来20%的政府股份被拿掉了,它将成为一个“纯粹”的私有中央银行。

为了使之更有欺骗性,在谁控制美联储的问题上,保罗巧妙地提出“国会控制美联储,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提案。

后来,保罗在最后的版本中改为“董事会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但是董事会的真正功能由联邦咨询委员会所控制,联邦咨询委员会与董事会定期开会“讨论”工作,其成员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决定,这一点被有意的向公众隐瞒了。

另一个保罗要应付的难题是如何隐藏纽约的银行家将主导美联储这个事实。保罗为此设计了一套12家美联储地区银行构成整个系统的天才解决方案。在银行圈子之外,很少有人明白,在美国货币和信贷发放高度集中在纽约地区这一基本情况下,提议建立各地区联储银行只不过是给人造成中央银行的业务并没有集中在纽约的假象罢了。

还有一个体现保罗深谋远虑之处的就是将美联储总部设在政治首都华盛顿,而有意远离它真正接受指令的金融之都纽约,以进一步分散公众对纽约银行家的顾虑。

保罗的第四个困扰是如何产生12家地区美联储银行的管理人员,尼尔森・奥利奇的国会经验终于派上了用场。他提议为了避免失控现象,所有地区银行的董事应该由总统任命,而不要由国会插手。

在经过这一番颇具匠心的安排以后,该法案俨然以模拟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的面目出现。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真是滴水不漏的设计!

银行巨头们在哲基尔岛的策划十分机密。为了使这个方案付诸实施,他们制订了严密的计划,这就是后来的《美联储法案》。

1913年6月26日,在威尔逊入主白宫后三个月,由弗吉尼亚的众议员银行家格拉斯在众议院正式抛出了这个计划:《格拉斯提案》。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银行等过于刺激的用词,代之以美联储。

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设计,《美联储法案》过关。12月22日星期一《纽约时报》头版登出《货币提案今天可能成为法律》的重要新闻。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顿时一片欢腾,银行家美梦成真。

美联储的始作俑者奥尔德里奇参议员这样评价这个天才的系统:“在这个法案(《美联储法案》)之前,纽约的银行家只能控制纽约地区的资金。现在,他们可以主宰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金。”经过与美国政府一百多年的激烈较量,国际银行家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英格兰银行的模式终于在美国被复制成功了。

2.谁拥有美联储?

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

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

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私有的中央银行这个危险的词语被巧妙地掩饰过去了,而他的私有性质也被刻意隐瞒起来。

许多年以来,究竟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和英格兰银行一样,美联储对股东情况严守秘密。

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审计署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的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万股。J.P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拥有1.5万股。

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1/4的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已,而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其他的股东还有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由罗斯切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大通银行、汉华银行。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

由此可见,华尔街的这几位大腕们正是建立美联储的真正幕后推手。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欧洲的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秘密协调最终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在美国的翻版,控制了美国大部分基础工业和资源。

并且,这个系统自建立后就一直独立运行,它操纵着美国的信用(供应)。为了制造高价格,美联储只需要降低利率,来扩张信用和造就一个繁荣的股市。当工商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利率环境之后,美联储又将通过任意提高利息来中止这种繁荣。无论哪种情况,它将拥有金融状况的内部信息,事先得知即将到来的变化。这是一种任何政府从未给予的,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的最怪异和最危险的(市场信息)先知权。

更为恐惧的是,这个系统是私有的,它运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别人的金钱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他们事先知道什么时候制造恐慌来创造对他们最有利的情况。他们同样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恐慌。当他们控制了金融的时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实现他们的目的方面同样有效率。

从1914年10月25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时到1949年,美联储的资产由1.43亿美元暴涨到450亿美元,这些钱直接进了美联储银行股东们的腰包。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沦为最糟糕地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成为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政府。”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样评价美联储。

至此,美国也沦落为国际金融寡头的统治中。

后记:警惕金融安全

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为什么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他们最高的境界就是垄断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

围绕这一目标,金融寡头打着民主和自由的幌子到处蛊惑,甚至不惜发动、制造战争,但核心就是金融垄断。翻开西方近代史,每一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幕后都活跃着这些金融寡头的身影;为了站稳控制世界货币发行这一金融战略制高点,国际银行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巩固美元信心、“肢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打垮潜在竞争对手的货币战争。

并且他们使用的工具也越发先进,从传统货币到金融衍生品,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日本持续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经过许许多多的战乱和衰退,人们终于搞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这个已经张牙舞爪的“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他们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相反,他们控制国家和政府。他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利用美元和美国的力量,但是,当他们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可能随时攻击美元,从而制造世界范围内1929年级别的经济危机,以严重的危机促使和胁迫各国政府放弃更多的,施行区域货币和区域政府制度。

而打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毫无疑问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任何侥幸的想法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警惕金融安全,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货币战争范文第9篇

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带着大量没有储备金的军用手票占领青岛,随即控制伪政府发行伪货币,从经济领域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办北海银行,并在这场金融领域的货币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山东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独立货币体系,成为后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基石之一。今天的研究者认为,北海币正是人民币的雏形。

吃人的血色军票和联银券

“当时大家怕的不是日本鬼子买东西不给钱,而是怕他们给军票,他们白拿你的东西不说,你还得按他们说的,找给他们一大堆的法币。”现年87岁的秦庆德老人讲述。在秦庆德的回忆中,父亲拿到的这些军用手票,银行、钱庄都不认,别的买卖家也不认,甚至连日本侨民也不要,拿在手里就跟废纸一样。周围的买卖人知道后都吸取了教训,再有日本兵来买东西,宁可白送也不敢收这种日军手票。

日军占领青岛之初,使用的主要是朝鲜银行青岛支行发行的朝鲜银行券,和日本政府为侵华战争专门印制的军用手票。日军侵占青岛后,因为原来准备的军票不够用,临时把日本的三种旧版纸币改印成军用手票。因为时间仓促,他们只将纸币正面“日本银行兑换券”字样用红杠抹去,加盖红色粗体“军用手票”四字。

日本军票没有任何准备金,也没有银行发行机构,日军在占领地自带自用,不经过银行,所以青岛银行没有日本军票的相关账目和记录。发行这些吃人的血色军票,是日本政府把侵华战争的巨额开支转嫁到中国人民身上的一种裸的罪恶行径。

1938年2月11日,日本侵略者假手华北伪政权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建立起殖民地金融体制。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青岛分行于1938年4月8日在中山路开业,发行与日元等值的联银券,强迫其他银行接收联银券作为同业存款,并支付给储户。近一年后,日伪政权公布了《扰乱金融暂行处罚法》,禁止法币和其他货币流通,以“没收敌性存款”为由,将大量法币据为己有。日本侵略者将掠夺来的法币打入国统区和共产党抗日根据地金融市场,抢购战略物资,同时滥发联银券,直接掠夺民众财产。

由于民众厌恶伪钞,不愿收受,青岛周边游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全力抵制伪钞,加上英美等国支持法币,所以法币依然广泛流通,联银券在1941年底之前,一直没有成为统一使用的本位币。日伪政权只得具体划分了三类地区,除青岛市区属一类区完全使用联银券外,其周边地区仍在使用法币或法币与联银券掺杂使用。1941年汪伪政府设立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储券,但在青岛周边地区流通量不大。

北海银行建立

1938年,日伪政府发行的“联银券”大量入侵,地方政权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给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军队供给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为稳定金融市场,解决军需民用,刚刚成立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成立自己的银行。

1938年4月,北海银行在掖县的一个四合院里开始筹办。之所以命名为“北海银行”是因为掖县北临大海,当地群众还有“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的传统提法。8月,掖、黄、蓬三县联合政府定名为“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银行便正式定名“北海银行”。在日伪统治的恶劣环境下,革命队伍筹办银行缺少金融专家和精通印钞业务的人才。

北海银行的首任经理张玉田,抗战前曾是青岛中鲁银行的总经理,还兼任青岛市银行公会常务理事。日本人占领青岛后,他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追捕,逃回掖县黄山后村老家。“复出”后张玉田,首先邀请了一批有银行从业经验的人才,请邓文卿设计票面图案。邓文卿设计的北海币以掖县县政府大院、城南关火神阁、鼓楼和玉皇顶为主要图案,此外他还在票面主景右下角草书他的名字作为防伪暗记。

为防敌人搜查,张玉田把镌刻好的铜版装在一个金属箱子里,再把箱子的缝隙焊起来,用一条铁链拴在船底拖回掖县。印钞用的道林纸当地没有,张玉田就亲自带人到天津购买,再通过海运找关系运到掖县虎头崖港口。最后张玉田委托西门里“同裕堂”私人印刷局印钞。历尽艰险,筹备印钞工作终于在7月底基本完成。8月,北海银行券开始投放市场,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正式诞生。

金融战场上掀起“假币战”

在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的明治大学内,有两座早已停止使用的木房子,二战期间它们曾是日军登户研究所的伪钞印制工厂和仓库,印制了中国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从5元到100元的10多种伪钞。当时,里面装备的高级印刷机械可与日本内阁印刷局相媲美,内阁印刷局本身也参与其中。日本还动员了民间大型印刷公司的技术人员研究制造伪钞。日军攻占香港后,先后发现了几家印制法币的秘密工厂,缴获大量的印钞机器、印钞版。法币从此对日本侵略者再也没有秘密可言。

这些假法币印好后一部分流入汪伪政权及上海青帮手中,另一部分则成为侵华日军的军饷。日军利用假法币购买战争所需物资,还用这些伪钞在中国收买亲日分子。日本在战争期间印制了45亿元假法币,相当于国民政府一年的货币发行量,其中有30亿元被实际使用,直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经济混乱。

面对日伪军来势汹汹的“假币战”,政府被迫制定并实施了“以假对假”的策略。为扰乱日伪统治区的财政金融秩序,政府与英、美两大国造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秘密策划在重庆歌乐山建立了一座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工厂。当时在沦陷区内流通有多种面值的日伪纸钞,每当日伪政府发行一种新版纸币,特工就从汪伪汉奸手里秘密获取日伪银行的印钞票版,带回歌乐山复制并日夜赶印,然后将成品运至江西上饶,源源不断地偷运到汪伪政权控制的沦陷区,混入金融流通领域。这些伪钞与沦陷区新流通的真钞一模一样,国民政府由此轻而易举地套购到了大量黄金、棉纱、布匹等紧俏物资,给日本沦陷区金融市场以沉重打击,加剧了日伪统治区的通货膨胀,只是这场以假制假的货币战争的所有苦难,依然是普通的中国人在承担。直到1944年,伪造日伪货币的工作才停止。

打响反假币斗争保卫北海币

日军将造假币的魔掌伸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晋冀鲁豫边区曾发现假“冀币”达二三十种之多,印刷假币的机构十余处。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北海银行第一套票版设计绘制者邓文卿之子回忆,1940年春,胶东地区首次发现一些可疑的第一套北海币壹圆券,北海银行请邓文卿鉴别。邓文卿根据自己绘制票版时留下的草书签名等暗记,识别出这批北海币是日伪伪造的。此后在鲁中地区也发现了日伪制造的假币。到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排除法币的斗争,日伪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肆伪造北海币,并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地运到根据地周边抛出。

当时山东各地发现的假北海币有四五十种。伪造的北海币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扰乱了根据地的金融市场,反假币斗争成了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地反假币的办法是充分依靠群众,提高群众防范假币的意识和识别真假北海币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党政军民各种组织都自上而下地深入动员辨识假币;通过村长将辨识方法教给村民;在各地设立辨识所,帮助群众辨别真伪;在赶集时向群众解释真假币的区别;利用村里的识字牌和民众夜校宣传等。此外根据地还组织公安保卫部门严密侦查假币来源,对大批持有和使用假币的汉奸特务处以极刑。根据地颁布了查禁假币的奖惩办法,激发人民反假币斗争的积极性。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反假币斗争,最终使假币在根据地寸步难行。

货币战争范文第10篇

于是等到这个假期之际,我问起看过这本书的室友,他说经过一学期的思考以及与课本知识的对照,这本书的确非常好,每每他对萨缪尔森书中描述的美国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质感到迷惑时(而的确美国的银行系统是很令人迷惑的),他就会去翻阅这本书,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看来这本书起码经过了我这位博学的室友一年的考验,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于是我就借了这本书,开始研读之。

这是一本我一口气读完的好书,一连五天。但是我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也许这本书会有些许偏颇,材料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世界的经济与金融,我们应当关注这本书的大价值而忽略小错误,所以这样讲来这本书绝对是好书。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描摹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各国人在世界金融市场呼风唤雨乃至兴风作浪的过程,简述了货币的发展史以及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角逐是如何引导了近现代西方经济与金融制度、货币制度的变化,最终作者还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看待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变动以及对于汇率如何进行管理、如何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分子对中国经济的攻击等问题。

实际上看完这本书我就已经想马上动笔完成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但是细想之余确实不敢贸然动笔。由于金融知识尚属匮乏,如若动笔必然会产生一篇言辞激昂但是内容空洞的东西。因此又取来考夫曼的《现代金融体系》一书,当作金融入门书本进行阅读,至此也开始对金融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若再深入则开始进入金融计算部分(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认为还是不要动用数学工具为好,只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即可),于是便决定停止深入阅读金融书本而开始写这篇或许会十分冗长的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后我经过自己的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以下的一些问题,而此读书笔记便旨在以我学到的经济与最近恶补的金融知识理解并且结合这本书给出自己的回答——这些答案不一定对,甚至可以被称作浅薄或者错误;但是我认为,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有收获,在知识层面上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先列举我的原材料问题如下,以作为本文的线索:

金本位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优势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黄金被称为被软禁的货币之王?

因为黄金白银的增速赶不上经济发展的增速,通货膨胀反而有理了?

银行家通过废除金本位,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掠夺人民财富?

那么,什么是财富?

国际银行家们毕生追求的财富是什么?是黄金?白银?各类证券?还是没有实际兑换能力的纸质的美元或是各种货币?

为什么说债务化的货币靠不住,不能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为什么中国提出超货币的概念?这样是否可视为在挑战美元霸主的地位?

正文:

首先我们先见识一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智慧:

关于国际金融巨头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发家史以及其如何取得欧洲各国金融货币霸主地位的故事我便不再赘述,我仅在此援引一个例子,则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智慧或者狡诈,可见一斑。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了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的公债(Console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莫测高深的脸。这时的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的脸上的肌肉仿佛像是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就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醒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的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残余不多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片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波西(HenryPercy)终于到达了伦敦,消息是拿破仑大军在8个小时的苦战后被彻底打败了,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士兵,法国完了!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内森-罗斯柴尔德利用投资者普遍的对其情报系统的信任,先散布英国战败的假消息,引发抛售英国公债的狂潮,然后在价格谷底大量吃入英国公债,大发了一笔横财。

讲到金融方面,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货币的发展史。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之后,由于贵金属——以金为代表,由于具有体积小、不易磨损、方便携带与分割、不宜变质且难以取得与伪造等特点成为了广为接受的等价物,这就是现代货币的雏形。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此时,就出现了纸质的货币,这些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作抵押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

以黄金作为保障的货币制度就是金本位了。

那么金本位制度究竟有什么优势或者好处呢?

金本位制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货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的汇率相对稳定(不同国家间的货币汇率由各自货币含金量决定;含金量: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而且由于黄金供应相对稳定,受自然黄金资源制约,不会由于货币供给过剩产生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对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既然金本位制度看起来这么好,那为什么金本位最终会被废弃不用呢?金本位的存在触犯了谁的利益呢?

对于金本位崩溃的原因一般来讲的阐述是这样子的: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的流通的基础。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的自由发行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货币流通的基础。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但是,货币战争的作者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就第一点而言,金本位下黄金供给量的不足是否会妨碍经济的发展呢?

众所周知,在金本位下,黄金供给量即等于货币供给量,若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跟不上商品生产的增长,就会产生通货紧缩——而根据现代经济观点与实证分析表明,轻微的通货膨胀最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而强烈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妨碍经济的发展(见附图)

——但是作者却提出,经济增长率与是否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举出了例子:

1974年7月13日,《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英国整个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在金本位的运作下,英国的物价在长达250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当今世界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国家能够连续不间断地保持了这样长久的物价数据了。英镑的购买力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如果1664年的物价指数被设定为100的话,除了在拿破仑战争期间(1813年),物价曾短暂地上涨到180之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物价指数都低于1664年的标准。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换句话说说,在金本位的

体制下,1914年的一英镑比250年前的1664年的等值货币的购买力更强。

在金银本位之下的美国,情况也非常类似。1787年,美国宪法第一章第八节授权国会发行和定义货币。第十节明确规定,任何州不得规定除金银之外的任何货币用以支付债务,从而明确了美国的货币必须是以金银为基础。《1792年铸币法案》确立了一美元是美国货币的基本度量衡,一美元的精确定义为含纯银24.1克,10美元的定义为含纯金16克。白银作为美元货币体系的基石。金银比价为15:1。任何稀释美元纯度,使美元贬值的人都将面临死刑的处罚。

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102.2,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80.7。在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物价波动幅度不超过26%,在1879年到1913年的金本位时代,物价波动幅度小于17%。美国在生产飞速发展,国家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历史巨变的113年里,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为零,年均价格波动不超过1.3%。

同样是在金本位之下,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空前发展的关键时代,它们的货币同样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难怪奥地利学派的米赛斯将金本位高度评价为整个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货币度量衡,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黄金与白银在市场的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高度稳定的价格体系,可以让所有20世纪以来的“天才”经济规划者们汗颜。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真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人类信赖的诚实的货币。

所谓货币度量衡,就是不以金融寡头的贪婪本性为转移,不以政府的好恶为转移,不以“天才”经济学家的利益投机为转移,历史上只有市场自然进化而来的黄金和白银货币做到了这一点,未来也只有黄金和白银才能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只有黄金和白银才能诚实地保护人民的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布。

当代的经济学家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黄金和白银增加的速度赶不上财富增加的速度,在黄金和白银货币体系之下,将会导致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则是所有经济体的大敌。这实际上是一种先入为主为主的错觉。“通货膨胀有理”的歪论完全是国际银行家与凯恩斯们共同炮制出来,用以废除金本位,从而通过通货膨胀的手段向人民“隐蔽征税”,不露痕迹地进行抢劫和偷窃人民财富的理论依据。英美等欧美主要国家从17世纪以来的社会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并不会必然造成通货膨胀,事实上,英美两国都是在轻度通货紧缩状态下完成了工业革命。

那么,在这一点上,通货膨胀是否是必要的,废除金本位制是历史的必然的要求还是国际银行家们蓄意通过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剥夺人民财富,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一个会有准确答案的学科。

那么,金本位废除以后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便是各国可以通过滥发没有兑换力的法币,实行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其次各国可以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管理”汇率,设定对己方进出口有利的汇率,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了世界汇率制度,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影响,长此以往若引发汇率战,争相贬值货币,则会导致各国现行货币制度趋于崩溃。

最重要的是,币值不稳定则人民的财富价值长期处于波动之中,完全出于国家掌控之下,没有稳定的保障。失去黄金这一标准的度量物,在虚伪的货币面值之下,财富时常趋于虚幻。

这也许就是一些经济学家称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为诚实货币的原因。

列宁曾断言,不断地借助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而不宣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部分财富。

讲了这么多,利益争夺的核心便是财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财富?国际银行家们不顾一切追求的财富是什么?是黄金?白银?各类证券?还是没有实际兑换能力的纸质的美元或是各种货币?

书中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而各经济教科书也从未下过定义。我想,没有实际价值的如今已经债务化的纸币不是;曾经被视为财富象征的黄金白银经过国际银行家的打压如今也没有了实际流通作用;各类资产性或是债务性的证券也不会是我们要找寻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回归到原始的观点上,财富便是实物资产,这一观点我认为可以通过阐述证实:银行家控制银行,通过大量发行货币与信贷,恶意制造通货膨胀,推高资产价格制造泡沫,继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名猛抽银根制造通货紧缩,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影响汇率,迫使大批企业倒闭和人民破产,使经济陷入萧条,从而在此时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来贱价收购核心资产。而这些资产便是地产、机器设备等可以争取未来现金流的资本,这些便是财富的现实化身。

那么,在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的废除对于各个国家,包括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要从外汇储备谈起。

外汇储备(foreignexchange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也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据最新(2009年4月底)数据统计,目前大陆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日本居二,俄罗斯居三,中国台湾居四。

脱离了以黄金作为货币担保的货币即是债务化的货币。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储备财富,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持有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而是持有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资产。而一般来讲,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必须有能力保持币值的稳定,维持国际正常的贸易情况。这样的货币需要是有实物如黄金作为担保,而不是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担保——但如今的美元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成了没有实际价值的债务化的货币。从理论上讲,已经失去了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应具有的特性。

作者在书中提到:

人类有史以来的经验表明,崛起中的国家或地区总是以更加旺盛的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在贸易中不被别人稀释的货币所窃取,这些地区有着保持高纯度货币的内在动力,恰如19世纪坚挺的黄金英镑和20世纪傲视全球的黄金白银美元,而世界的财富从来就是自动流向能够保护其价值的地方。坚挺稳定的货币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资源的合理分布,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率的经济结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反之,当强盛的国家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社会生产力不断萎缩,庞大的政府开销或战争费用逐渐掏空了从前的积蓄,政府总是从贬值货币开始,企图逃避高筑的债台和搜刮人民的财富,此时,财富将不可逆转地外流去寻找其它能够庇护它们的地方。

货币是否坚挺成为一个国家盛衰交替的最早出现的征兆。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英国的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迅速地消散,而美国幸运的是在一个没有重大战争的世界里,还能够保持一段时期的繁荣。但表面上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大宅门,里子却已逐渐被巨额债务所掏空了。

从历史上看,凡是操弄货币贬值来试图欺骗财富的国家,最终也必将被财富所抛弃。

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位居全球第一。

而由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在近年来美国多次实行通过增大货币发行量推动通货膨胀降低汇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下,我国账面资产损失严重。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开动印钞机”,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救市,导致美元贬值,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之后我国开始在国际上提出为了保障各国外汇储备安全,应当考虑使用超货币这一工具,我认为这可以视为中国已经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试探性的挑战。

事实上,一种已经债务化的价值浮动化的已经无法保证币值坚挺的货币,是不够格充当世界储备性货币的。但是,为什么这一概念仍然只是处于口头上说说的阶段而不被世界各国迅速落实实施?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如果采用超货币,必然导致美国经济的崩溃。为什么美国走上“高消费,低储蓄”这条道路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旧没有减速?原因是其具有美元这一世界霸主,美联储可以通过向全世界售卖以美国人民未来必须缴纳的税收作为担保的美元债券来融资获得资产投资,保住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必须每天继续从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上“吸血”20亿美元的储蓄才能使美国这部“经济永动机”继续运转。而一旦美元失去其霸主地位,便意味着美国再也不能以“骗人的”美元证券得到外国的投资——“断粮”的美国经济会趋向崩溃,而为了维护其经济安全,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所以,尝试以超货币替代美元绝对会遭到美国的强烈反抗,可能引起强烈的全球经济波动。

二是,若是超货币真的得以实施,美国便不再是最强大的经济体,更有可能的是美国一夜崩溃。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将重新洗牌,谁将主导未来的国际社会?谁将取得金融的制空权?这势必会带来一场不小的混乱,若是旷日持久,则全球经济陷于倒退与崩溃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无疑是所有利益集团都不愿看到的。所以,即便目前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让人满意,但是若改变它会伤筋动骨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还是不动为宜。

所以,我认为,中国提出超货币这一概念既可以视为对美元的试探性挑战,更多的应视为对美国的一种施压,警告美国不宜以牺牲他国利益换取本国利益而无节制地增大货币发行量救市,是美国不敢贸然再对美元进行贬值,短期来看可以保住我国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

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中国可以尝试用人民币夺取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恢复金本位制度等观点,我不敢苟同。

恢复金本位制度已经是不可行的想法,在信贷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人们接受债务化货币身在其中浑然不知的今天,恢复金本位制度带来的初期的经济痛苦远远大于后期的好处。作者将恢复金本位制度带来的通货紧缩与GDP的下降称为游冬泳与GDP减肥,想法是好的;但是,在目前情况看来,这场冬泳可能会使经济溺水身亡,而节食减肥最终可能导致经济消瘦致死。

我认为在今时今日现代金融体系已趋完全,纵使内中具有问题或者矛盾,始终是不可凭一时冲动就对其加以改造的。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阻力奇大,甚至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崩溃的严重后果;因此我认为,认清形势,维持目前金融形势的微妙制衡,谨防国际金融投机者的攻击,健康化国民经济,方是正道。

至于人民币能否夺取霸主地位,中国能否取得国际金融制空权的问题,非常复杂,方法与道路也绝非简单,也并不是以我等智慧便能够理解或者评论或者给出意见的问题。

上一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范文 下一篇:货币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