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09:18:19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认真开展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工作。重点指导做好以下工作:在人均农地相对较多地区,坚持确权确地;在人均农地低于0.5亩以下等原暂缓延包的地方,确权确地有困难的,可采取确定农户承包经营权份额的办法,确权确利。同时,要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户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切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依法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指导做好农户承包经营权证的登记、发放、备案和变更等工作。按照市委农办、市农委部署,配合做好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工作推进会等有关筹备工作。

(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探索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以农户为主体,市场发现流转价格,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流转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推进浦东新区曹路镇、奉贤区庄行镇、金山区漕泾镇、崇明县竖新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首批市级试点工作,力争尽早运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委农办、市农委统一部署和要求,再选择10个乡镇积极扩大试点。重点做好指导试点乡镇场所选择,布置设计,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流转规则、工作制度、文本格式,建立流转信息平台,协助落实相关人员和设施设备等保障措施,组织开展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加强跟踪服务等,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总结奉贤区全国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经验,积极争取农业部的支持,在农业比重较大的区县组织开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扩大试点,推进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依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并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颁布实施作准备。指导区县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建立健全仲裁员队伍,制定仲裁规则,以及仲裁调解工作制度和格式文本等,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指导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机构,建立健全调解员队伍,调解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制定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日常工作机构人员以及仲裁员、调解员业务培训。

(四)推进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管理。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三级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数据库,实行土地承包与流转信息化动态管理。今年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的试点镇,率先建立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网络,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内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实现流转信息实时、透明、集中。

(五)开展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工作专题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农经部门和基层干部土地承包政策法规水平和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各项政策法规和稳定完善本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二、深化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推进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根据市委农办、市农委总体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推进以建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改革的重点是:城市(镇)化进程较快地区,特别是即将撤制的村;村级集体净资产达到1000万元,有长期稳定收益,改制条件较好的村;村级集体净资产1000万元以下,各区县确定为需要改制的村。坚持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会同区县有关部门,指导试点村制定具体改制意见和工作方案,加强工作跟踪服务和典型经验总结宣传。

(二)组织开展村级集体清产核资工作。对暂不具备产权制度改革条件的村,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重点做好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登记产权、建章立制等工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研究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题工作培训,加强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服务与监督。力争有一定比例的村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推进资产台帐管理,强化集体资产监管。

三、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一)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按照《**市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暂行标准》,扎实推进本市第二批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确保取得预期效果。总结宣传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加大工作指导、服务和监管力度,重点做好严格制度、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审计监督、票据管理、队伍建设等主要环节工作,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监管,确保全年全市有70%以上村级组织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到**年,本市基本实现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二)严格执行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制度。一是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宣传和培训,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财会工作机构,配备财会人员,建立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做好新老会计制度衔接和会计报表工作。二是规范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从今年起,本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实行全市统一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要求,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健全村级财务会计监管新机制。完善推行会计委托制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总结完善现行村级会计委托制度,按照坚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四权”不变和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原则,以及“集中记账、分户核算,规范流程、先审后记,日常监管、定期公开”操作模式,完善会计委托运行机制,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全面实行村级会计电算化管理,总结推广崇明县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村级财务网络化监管机制,推行农村集体财务“透明、阳光、实时”监管。

(四)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和民主理财小组建设。组织开展农村会计队伍“三农”政策法规、农经管理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全面实现农村会计持证上岗。加强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在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主理财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民主理财水平和理财能力。

四、努力发挥农经统计和工作调研基础性参谋作用

(一)全面提升农经统计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农经统计报表制度,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培训和服务,提高农经统计工作针对性、真实性和实用性,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修改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统计报表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年报统计工作。二是继续联合市统计部门,组织开展本市村级组织可支配收入调查。三是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年报,编印《**市农村集体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四是继续实施农民收入抽样调查与负担监测工作。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计监督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会计法律 监督环境

在国内,中小企业凭借规模小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小企业受到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也体现在会计制度落后以及会计监督不力等方面。归根结底,主要是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会计监督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及时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导致会计的监督职能弱化。本文对会计监督的定义、目的以及范围进行介绍,并结合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从会计工作者、监督环境、会计法律以及审计机构等方面入手,探讨制约实施会计监督的根本因素,进而提出加强会计监督的可行对策,旨在为从事会计监督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会计监督概述

(一)会计监督的定义

会计监督实质上是指企业会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审计组织以及会计工作者,可依照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活动以及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以确保企业合法合规地经营。

(二)会计监督的主要意义

会计监督的作用,一是维护现有的财经法规,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检查,促使企业依照财经法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二是控制风险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同时使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决策、预算更具实际效果,进而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经营决策。

(三)会计监督的主要范围

一是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凭证等资料予以严格监督。二是对企业财产予以严格监督。三是对企业财务收支予以严格监督。四是对经济合同等活动予以严格监督。五是对企业成本费用予以严格监督。

二、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的观念淡薄

从中小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来看,企业所有权以及企业经营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通常来讲,如果参与决策的人员过少,决策活动的主观性就会大,决策人数与决策效果的科学性成反比。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权过于集中,决策者难以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并且不愿执行内部控制。与此同时,管理者在选拔管理者时,往往会更中意迎合自己的人选,这一情况尤其体现在财务人员的选拔中。如此一来,管理者便能更好地牟取利益。除此之外,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采用家长制的管理形式。长此以往,企业逐渐形成无视相关制衡、监督以及授权等制度的氛围。

(二)企业财务制度缺失

从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来看,这些企业财务制度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稽核制度的缺失、验收制度的缺失、核算制度的缺失、牵制制度的缺失以及资产清查制度的缺失等方面。在财务制度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会计工作无章可循,很难规范开展各项会计工作。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减少费用开支,不设置专职的会计岗位,会计工作由其他部门员工兼职。

(三)会计监督执行不力

从目前我国现行会计监督制度来看,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不够严格,无法促使注册会计师依法严格履行审查职责,导致虚假的审计报告不断出现。在监督不力以及违法不究的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十分严重的失真现象。

三、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第一,会计工作者素质不高。从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情况来看,仍有部分会计工作者无视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出现造假等不良行为,导致会计工作出现混乱。究其原因,一是会计领域的聘用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为降低开支,往往聘用一些不具备会计任职资格的人员,这就无法发挥会计监督的效果。二是会计工作者自身财经法规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失去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这也对会计监督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缺乏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从目前会计监督环境来看,会计人员的工作容易受到企业高管的影响,导致财务工作不能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究其原因,一是会计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合理。会计工作者的升迁、奖惩均由高层管理人员所决定。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为牟取利益,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工作进行干预,导致会计工作者失去独立性,只能屈从领导意愿。二是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聘用“内部人”担任会计。而这些内部人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在执行会计任务时往往优先考虑企业以及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严格依照会计制度,导致会计监督从根本上失去意义。三是高层管理者没有对内部监督形成良好认识。中小企业通常规模不大,并且管理制度与大型企业相比也存在差距,这导致管理者难以对内部监督予以重视。一些企业决策者往往将精力用于日常的运营中,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长此以往,企业会计监督工作必将出现弱化问题。

第三,缺少内部审计机构。中小企业设置审计机构可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通常来讲,每个企业都应设置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但仍有部分中小企业缺少审计机构;一些企业虽设有审计机构,却缺少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导致审计机构成为摆设。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使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进而加剧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失去独立性、公正性。就目前社会监督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抢夺客户,一味迎合委托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与委托人共同参与会计信息造假,为企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应以公正的立场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如果事务所过于注重自己的利益而失去应有的公正性,就会失去监督意义。

第二,政府监督不力。相关政府部门是开展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力量。但从实际监督情况来看,政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体现在立法不足以及执法不力等方面。目前与会计监督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财务违法事件的查处力度不够,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这也加剧了财务违法行为的发生,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策略

(一)从企业自身出发

第一,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素养。要想抑制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会计工作者职业素质。企业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门槛,坚决不使用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大力引进会计理论知识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工作者,以此提升会计工作质量。二是对新入职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及时间可结合其担任的工作岗位情况进行安排。培训可邀请大专院校的财务会计方面的教授,向会计员工进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培训;也可邀请行业优秀会计从业人员,向会计员工传授业务实操经验,以此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针对会计员工制定奖惩制度,对会计业务能力强且能严格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参与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给予严厉惩罚。

第二,创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企业不仅要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监督制度来开展经营业务,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摸索最适合的监督形式。作为企业高管,应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也应加强对企业会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使会计工作者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高管不得干预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以此为会计员工合法履行会计职责提供保障。二是企业高管应加强对会计以及财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适应会计监督工作。

第三,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企业应将完善审计机构作为企业会计监督改革的重要举措,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范围,赋予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力,细化审计内容。企业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应结合企业会计工作现状,完善审计机构的各项制度,保证内部监督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

(二)从社会环境出发

第一,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作为注册会计师,应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对委托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法律责任。因此,应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管。目前,国内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监督,二是行业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依靠财政部、证监会以及审计署等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进行检查。行业监督主要是依靠协会组织对事务所进行检查。此外,可尝试设立司法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自觉遵守司法制度,以此配合政府监督以及行业监督。

第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通常来讲,法律法规往往来源于实际实践经验总结。就会计监督法律来讲,应将《会计法》等法律条款进一步完善,以加快会计准则以及会计监督等制度的建设。同时,应保证会计法律的可操作性,并细化违法的处罚规定,加大会计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五、结语

本文对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督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考虑。从内部因素来看,造成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有三点,分别是会计工作者欠缺职业素养、监督环境较差以及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外部因素来看,造成会计监督受阻的原因有两点,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失去公正性以及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因此,本文基于内外部因素给出加强会计监督有效性的可行措施。提高会计工作者素养,邀请院校财经教授及行业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向会计员工传授会计工作经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审计机构的管理范围,并赋予审计机构应有的权力;加强企业高管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引导会计工作者依照法规履行会计职责;依靠政府力量以及协会组织,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为深圳市国丹健康医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史红.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10):250+249.

[2] 张艳.关于完善和规范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2 (14):62-63.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 企业发展 风险 财务

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历程中都出现种种风险以及会计案件,这些风险问题以及案件的产生促使了人们在工作中将焦点集中在企业会计风险预防和化解当中。企业会计风险作为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和忽视的环节,也是企业开展业务的一种特殊体现。在目前的工作中,根据现行会计规则、会计制度的影响和安排,使得会计风险处理和预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的选择处理和预防标准,从而将会计风险降至最低,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促进企业发展,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概述

近几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给我国相关企业带来了冲击的影响,有些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这种社会发展现象总结得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更应当重视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的预防和化解。

1.会计风险

会计是高风险的工作流程,隶属于金融业。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会计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基础,其是经营货币、信贷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特殊经济体制和企业工作模式。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在的各种风险,使得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极大,为此在目前的会计行业中,做好独立经济主体十分关键和重要,其作用也最为突出。

风险是目前为生活和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一般主要指的是在工作条件和基础上,受到外界因素和企业内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良的发展影响,是一种具备着不确定性、客观性的工作模式。而在目前的工作中,从单纯的财务角度去归纳和总结,其风险问题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资金在预期目标之内达不到预计要求和兑现,从而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业发展中的主要影响环节,其产生原因与企业内部管理、外在影响以及工作效益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会计风险分类

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得出,在目前的会计风险中,常见的会计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结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等。

二、会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由于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因此在其工作中出现会计风险的几率较大,也是目前工作中影响最多的环节。根据以上概念分析,造成会计风险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在环境影响

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不少企业为了利益的追逐而不断的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进行恶意竞争,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还严重的扰乱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会计竞争原则,从而造成了企业会计风险的出现。

2.内部管理出现一定的缺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其经济效益、市场制度、管理策略都逐步趋于完善,与此同时也刺激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些问题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主要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会计风险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会计工作在进行中各种信息不合理、不准确,使得企业在工作中资金截留和贪污较为严重。这种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业体制的阻碍。

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不合理造成的会计风险问题。这种会计风险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在工作中不重视会计工作的开展,甚至在一些单位还出现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远远赶不上企业业务拓展需求,从而造成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3.会计主体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会计工作在进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其主体主要是会计工作人员。但是截止目前,由于多数公司和单位在工作中对会计工作认识不够,会计人员选择和配置不合理,多数的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低、基础水平差、受到社会不良影响严重,从而造成了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受到各种影响而出现了管理方法不合理,进而给企业会计风险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防范与化解企业会计风险的建议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这一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的原因。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体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企业已经进入高财务风险时期,发展趋势令人担忧,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任务日益紧迫。截至目前防范和化解企业会计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技术方法

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分散法、转移法、降低法、大角度转化风险控制法和回避法几种。

2.完善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制度

完善企业防范会计风险制度是降低企业会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其通常都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实施:首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其次,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健全内控体系;再次,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第四,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制定相应政策;第五,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御险机制;第六,提高管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结束语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企业潜亏;内部审核;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64-02

何为企业潜亏,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潜藏的经营亏损。企业潜亏重要是指企业内部发生的一些亏损并没有被纳入年终账目核算工作中或者根本没有出现在账面上,但是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的。这种亏损包括各种死账、经营亏本、资金链损失,因为其隐蔽性极强不易被发现,但又具有深远的严重危害。

一、企业潜亏产生的原因

1、固定资产的折旧

每个企业都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使用时都会有耗损,但一些企业根本就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造成虚假盈利,长期下去会使得企业出现潜亏现象。

2、应收款项的滞后

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与企业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部分企业应收款项越来越难以回收;一旦滞后,新的经济活动又会产生新的应收款项,这样老账未清又来新账的情况对企业是很不利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一旦坏账成形出现潜亏,企业要担负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某些企业应收款项不及时回收也是导致潜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库存商品的堆积

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产品都难免有滞销的时候,会造成产品跌价,但是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的利润指标,并不及时调整库存商品的账面价格,这也是潜亏出现的重要诱因之一。同时,在原材料遭遇降价之后,企业在面对先前库存原材料和新购入的原材料采有后进先出法,也是产生潜亏因素的根源。

4、担保投资的风险

出于资金增值的考虑,许多企业会不断尝试新的投资途径或者对外提供担保维系企业运营。而这些经济活动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企业背负上潜亏的沉重负担,既增加了企业的负债。

二、会计核算与企业潜亏的关系

一般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包括: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审核并填写与各种财务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单据;正确对各项账目进行登记;准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编制会计报表、盘点企业财物等。因此,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一旦出现纰漏就会给企业埋下潜亏的种子。

1、企业会计机构不完善导致潜亏有机可乘

许多小企业或者大企业总公司下层设立的子公司并没有完善的会计机构,对专业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时候使用的会计人员竟然连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会计知识都不懂,自然不能够准确无误地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了。正是因为这样不完善的会计机构体系致使企业内部深埋着潜亏的种子,日积月累下来潜亏会越来越大,并最终对企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强使潜亏加剧

一些企业看似有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实则形同虚设。例如某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完整的存货管理制度,但并不去认真落实和执行,出库销货时不检验产品等级质量,甚至连数量都不去查看,连最基本的定时盘点清查都不去认真做。这样产生的潜亏恶果一直到管理人员交接时才会浮出水面,这时账面已经产生了无法弥补的重大差异了,企业想要弥补也为时已晚,只能蒙受不白损失。

3、企业会计违反会计准则规定形成潜亏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企业的销售收入确认符合四项基本条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一切主要风险和收益都转移给对方;企业既没有保留商品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控制已经售出的商品;交易过程中有关的经济效益已经流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够可靠地计算出企业经营的相关收入和成本。但是目前企业会计人员很多都明显违反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例如:在了解到购货商家的经商信誉不够,资金紧张且生产经营状态恶劣的情况下仍确认收入。这说明企业会计的业务水平低,不按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是造成企业潜亏的另一原因。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和职业素养是造成企业潜亏的主要原因。企业只有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强化培训,才可以很有效地控制企业潜亏的产生。

三、有效控制企业潜亏的措施

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应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个总体纲领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各种资产管理制度;日常费用支出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计算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审查制度;会计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这些会计相关制度不仅要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还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性和操作性。

例如,面对一些企业不及时进行应收款项回收工作,导致应收款越来越多,拖欠时间越来越长,最终形成坏账,产生企业潜亏。那么,从会计管理制度着手解决这一情况,就需要企业制定相关回收款项的政策,充分发挥出会计人员的作用,建立在合同订立以及账款回收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制度,尽量避免由于坏账产生使企业发生亏损。

2、建立会计机构

任何企业都应该建立相应的会计机构并且配备专业性的会计人才。这样就必须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的指导。比如,总公司财会机构设定专门的财会管理科,对下面子公司的财会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子公司的财会机构负责人可由当地子公司选拔,交由总公司考核通过,强化会计管理机构。

3、优化财会体系,提高人员素质

对于会计人员要选用专业性强的,富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还要定期对其展开业务培训和工作上的指导,加强其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培养主人翁意识等等。强化其各方面专业意识,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保证高度的行业操守,在面对会计日常工作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坚持自己的原则,知法守法,为会计工作的健康开展打下有力的思想基础,也就可以在源头上扼制住企业潜亏出现。

4、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整个系统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规章制度,对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工作实行经济上的监督,并通过收集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来对经济活动总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控监察工作,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一个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相互牵制制度;对于重要事项的监督和制约制度;清查财产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这些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工作的。一个具有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善于利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潜亏产生因素的监督检查。发生企业潜亏,就要立即提出应对措施并用岗位责任制度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处罚,最终强化整个体系,保障企业在没有潜亏危害的情况下稳固健康地发展下去。

四、结语

企业会计的日常财务工作与企业潜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企业潜亏出现的诱因,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会计专业培训和相关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是预防企业潜亏的重要措施和必备途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出了企业会计与企业潜亏之间的关系,并相应地从企业会计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些控制企业潜亏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现代的一些企业提供借鉴性意见,帮助他们预防控制企业潜亏,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国家为企业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闵捷.加强财会基础工作,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控制企业潜亏[J].科技资讯,2007,(01).

[2] 朱明艳,何维君.会计与企业潜亏[J].中国农业会计,1994,(12).

[3] 丁振华.企业潜亏不容忽视,会计改革势在必行[J].上海会计,1992,(01).

[4] 张明昊.如何使用会计手段控制企业潜亏[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5] 胡自强.企业潜亏问题探讨[J].浙江经济,1993,(08).

[6] 陈金莲.由会计稳健原则谈企业潜亏[J].新疆财经,1999,(04).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 会计制度 基建 并账

2013年,财政部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应当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相关数据并入单位按照新制度规定设置的会计账(以下简称“大账”)。这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一项新的突破。使“大账”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收支核算、预算执行等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由于基建涉及的问题较多,各单位的情况又不一样,在具体并账过程中,有些具体事项和问题需加以研究探讨。

一、基建并账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中规定:行政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大账”。目前关于基建并账具体账务处理的规定,主要依据《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衔接规定》)。

(一)初始并账的会计处理

根据《衔接规定》,将2013年12月31日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并入“大账”。下文以案例说明:

表1:XX行政单位2013年12月31日基建科目余额表

单位:万元

[借方\&贷方\&科目

代码\&科目名称\&期末余额\&科目

代码\&科目名称\&期末余额\&10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1800\&301\&基建拨款\&3510\&103\&待摊投资\&200\&352\&其他应付款\&50\&201\&固定资产\&500\&\&\&\&232\&银行存款\&1000\& \& \& \&242\&预付工程款\&50\& \& \& \&252\&其他应收款\&10\& \& \& \& \&借方合计\&3560\& \&贷方合计\&3560\&]

假设,该行政单位基建项目资金3500万元来自于同级财政拨款。按照《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并账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00

固定资产 500

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2050

其他应收款 10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00

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2050

其他应付款 50

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950

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10

(二)按月并账的会计处理

行政单位在执行新制度后,应当至少按月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大账”。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工作经验总结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并账可以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基建账科目与“大账”科目的对应关系,将两个制度的各个科目一一对应起来。其中科目可以对应的就将科目直接对应,例如,基建账的银行存款科目对应“大账”的银行存款科目等。其中科目不能直接对应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需将基建账的科目合并后再与“大账”科目对应,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合并后与“大账”的在建工程科目相对应;二是有的需将基建账的科目按内容划分成明细项目再与“大账”科目对应,比如,基建拨款科目,就需将其分解为同级财政拨款、非同级财政拨款,与“大账”中的财政拨款收入、其他收入科目相对应。

第二步,通过Excel表格编制基建并账计算表。表的左边是基建账科目,右边是“大账”科目,表中分五大类,分别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及与五要素相对应科目。

第三步,设计好表内科目对应关系公式链接。

第四步,按照基建账科目余额表本月发生额净额,对应填入《基建并账表》,编制并账会计分录。按《基建并账表》“大账”各科目借方本月发生额净额,借记“大账”中的对应科目;按《基建并账表》“大账”各科目贷方本月发生额净额,贷记“大账”中的对应科目。下文以案例说明:

表2:XX行政单位2014年2月基建科目余额表

单位:万元

[借方\&贷方\&科目

代码\&科目名称\&本期发生

(净)额\&科目

代码\&科目名称\&本期发生

(净)额\&10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350\&301\&基建拨款

(财政拨款)\&1000\&103\&待摊投资\&100\&352\&其他应付款\&-50\&232\&银行存款\&470\&\&\&\&252\&其他应收款\&30\& \& \& \& \&借方合计\&950\& \&贷方合计\&950\&]

首先,根据表2将本月发生额净额,对应填入《基建并账表》(如表3)。

其次,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70

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450

其他应收款 30

经费支出 450

其他应付款 50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450

财政拨款收入――项目支出拨款 1000

二、基建并账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新《衔接规定》中仍存在不明确事项

1、并账依据不明确

在账务处理中,会计记账均要求附有相关原始凭证作为依据。按照《衔接规定》要求并账处理后,由于相关收支原始凭证已附在基建账,而《衔接规定》又未明确以何种资料做为“大账”的原始凭证,目前存在“大账”中基建支出没有原始凭证的情况。

2、并账时点不明确

根据《衔接规定》的规定,行政单位执行新制度后,应当至少按月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大账”。在具体操作中,在月度的不同时点并账生成的报表数据将有所差异,如:月初并账,是将上月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大账”;而月末并账就是将本月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大账”。并账时点的不明确将会对不同单位间的基建数据对比产生影响。

3、并账数据不明确

《衔接规定》规定:“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大账”,何为“相关数据”?《衔接规定》中没有明确界定,按照字面理解,是否还存在不相关数据无需并账?并账数据的不明确,不利于实际账务处理的统一原则。

4、并账更正不明确

初始并账时,发现基建账记账有误,如何并账?是按有误的科目余额并账还是更正调整后再并账?新制度没有明确。

(二)《衔接规定》中对于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与新制度中“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的月度结转规定不一致

《衔接规定》规定18种方法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余额借、贷方差额结转至“大账”中“其他资金结转结余”。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18种方法以外的基建账结余,《衔接规定》没有对此进行规定。如基建账中“交付使用资产”的结转结余。新制度规定“其他资金结转结余”是核算行政单位除财政拨款收支以外的其他各项收支相抵后剩余的滚存资金。按这两个方法计算,“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数额可能不一致。

(三)与新制度相关的报表设计存在缺陷

1、会计报表没有直观地反映基建的数据

新制度规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这些报表反映的是并账后的财务状况,从报表中不能看出哪些单位有基建账。

2、决算报表设计缺陷

根据财政部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相关规定,2014年度行政单位决算基础数据表包括三大报表体系,分别是《部门决算报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财务信息明细表》。按照新制度进行并账处理后,在填列《财务信息明细表》中的《往来款明细表》(财决明细03表),《资产负债表》(附01表)、《资金平衡表》(附02表)时,存在基建账与“大账”勾践关系重复统计往来款的现象。

三、有关建议

(一)存在不明确事项的建议

(1)可以两种资料为依据并账。一种是以基本建设支出原始凭证的复印件为依据;另一种是以基建账科目余额表“本月发生额”净额作为记账依据。

(2)可以按两个时点进行并账。一个是随时并账,在基本建设支出发生的同时,以原始凭证的复印件为依据在“大账”作并账会计录;另一个是月末一次性并账,以基建账科目余额表本月发生额净额作为记账依据,月末在“大账”作一张并账分录。

(3)建议将基建账中发生的全部数据并入“大账”,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4)如果部门决算未编制上报,建议调整后再并账,在决算填报说明中具体说明情况;如果部门决算已编制上报,建议按有误的科目余额并账,初始并账后,再作调整分录。

(二)建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按照“基建拨款”资金来源性质进行分析,减除已发生投资后,属非财政拨款资金的计入“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也可以与部门决算结合起来,从部门决算中取数。

(三)与新制度相关的报表设计存在缺陷的建议

(1)增加会计报表基建数据。可以在报表中增加“其中”项填列有关基建的数据。

(2)完善部门决算报表审核公式的设计。基建并账后,基建账数据在《资产负债简表》和《资金平衡表》同时反映,剔除与《往来款明细表》的勾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2]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3]财政部.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4]财政部.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日会计术语 财务报表 重要性 难度

第一章 会计术语翻译的重要性

因为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要求必须能够确切的反映和准确的表达特定专业领域的概念的本质。所以会计术语的翻译会影响到整个会计文件的翻译质量,会计术语的翻译是会计翻译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会计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就是财务报表,因此本章就以财务报表为例阐述会计术语翻译的重要性。

由于中日之间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财务报表的翻译变得愈来愈实用,当然会计术语翻译也变得更加重要。本章从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入手,简单的分析会计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会计术语翻译应注意的难点问题。

1.1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及附注。当然单纯从财务报表的数据上还不能全面具体的看出公司(或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经营状况的好坏,必须通过一定方法的分析比较,才能更加具体全面的了解一个公司(或企业)运营状况。

财务报表由于关注者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但还是有共同点存在。一般来说,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企业的利润表1。通过分析利润表,可以了解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经营效率,对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判断,进而进行投资决策。相比之下,企业职工更注重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现状,因为只有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所以,他们也关注利润表。而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来说,他们重视的是企业的效益,对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都很关注2。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和评价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只有利润丰厚才能让投资者,债权人,企业职工和管理者都受益,公司(或企业)的运营才能更加规范合理。对于债权人,他们注重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现金才能保证企业有能力归还他们的欠款。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流动资金充足性等做出判断,所以供应商对资产负债表关注更多一点,因为只有资产运转良好,才有长期合作的前景。

财务报表在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特别是投资方面。假设,一家中国企业准备引进日资,由于投资者都是理性人,特别是日本人,他们以小心谨慎出名。此时日方一定想把钱投在能够带来利润的地方而不是投在不盈利或带来损失的企业。所以,他们会希望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需要中国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以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来具体了解企业的具体状况,而不是听受融资企业的片面之词。因此产生了会计术语翻译的需要。

1.2会计术语翻译研究的现状

为了了解中国会计术语研究的现状,笔者在比较权威且收录学术论文较多的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中,搜索全文“会计术语翻译”按主题排序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中出现与会计术语翻译相关度较高的分别有一篇和三篇,基本为中英会计术语翻译相关论文,中日会计术语翻译相关学术论文几乎没有。这说明会计术语翻译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学术重视度还远远不够。此外,中日会计术语翻译的专业书籍很少,而且虽然在百度文库中可以搜索出许多类似“中日会计术语对照表”等相关资料。但是,因为只是相关人员或者业余爱好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词条翻译,有些词条的翻译存在误译,一物多译的混乱情况。例如,“盈余公积”则被翻译为“利益剰余金”“積立金”“利益準備金”等存在一词多译、误译、错译的现象。所以说中日会计术语翻译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翻译理论。

1.3会计术语翻译的难点

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有很多术语的翻译都是从日语中翻译出来的,比如“经济学”“哲学”“会计”“版权”等。著名学者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广译》中指出:“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已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则东文之用多。……学西文者,效迟而用博,为少年未仕者计也。译新书者,功近而效速,为中年已仕者计也。若学东洋文,译东洋书,则速而又速者也。是故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3。因为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中日之间的术语翻译与西方相比,相对简单了许多。比如,中日之间有很多相似的汉字,这些汉字的存在会使会计术语翻译变得相对简单,因为汉字的存在,有些术语可以一目了然,而且可以翻译的更加贴切。例如:“营业外收入”译为“営業外収入”,“投资收益”译为“投資収益”等。但是,相反的,由于中日之间的汉字形体虽然相似甚至一样,但是汉字所表达的含义且完全不同,会使得会计术语翻译产生歧义或误译。例如:“会合費”就不能直接翻译成“会合费”因为中国人不会明白“会合费”是什么,而是要翻译成“会议费”;“租税公課”和“仕差損費”不应该直译为“租税公课”和“仕差损费”而是翻译成“租税公共费”和“被损失费”。

而且,由于中国会计制度基本来源于美国,会计制度起步晚,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而中国目前的会计术语主要源自于美国。但,中国与美国毕竟经济形态有所差异,有些术语由于是直译过来的,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所以在中国使用的时候其使用的范围,使用的对象及所指的含义会有所变化,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值得注意。并且日本主要学习德法的会计制度,由于会计制度的问题,产生了对等不对等的会计术语,这些会计术语的翻译也成为会计术语翻译中的难点。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会计体系将会愈来愈完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特有的会计术语将应运而生,这些特色术语的翻译也值得关注。

第二章 会计术语翻译的建议

我国会计术语翻译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翻译理论体系,需要我们结合国内外术语翻译经验,研究中日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使用习惯,尽最大努力尽快制定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会计术语翻译原则以规范会计术语翻译的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会计术语翻译的主要方法是直译,但是还要遵循术语翻译中准确性、单一性、简单性、稳定性、衍生性的五大准则,此外还必须有专业的参考书,及全面发展的人才。

2.1术语翻译五大准则

(1)准确性

会计术语指在会计学这一特定学科领域中使用的专有名词,要求能够确切的反映和准确的表达会计概念的本质。笔者认为准确性是会计术语的首要特征。因此,在会计术语翻译的实践活动中,如果不能使会计术语翻译准确的表达会计概念的本质,就会造成会计概念的混乱,将会给企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单一性

单一性是指,一个会计术语至少在会计科学领域中只能表述一个会计概念,不能有歧义。因此,在会计术语翻译时应避免一个术语有多种翻译版本或一种翻译版本可表达多种会计概念,必须使其统一。

(3)简单性

会计术语要简明扼要,易读易记,避免冗长晦涩4。财务报表更应如此。因为财务报表要求在一定的纸张范围内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资产状况及利润情况具体的表现出来。所以财务报表中会计术语翻译应在尽量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简化翻译,这样有利于会计术语的使用与交流。

(4)稳定性

会计术语翻译的稳定性是指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便有不理想之处,不宜轻易改动。

(5)衍生性

会计术语中存在上位语和相应的下位语,因此在会计术语翻译中,下位语的翻译应体现出是上位语的衍生。例如:上位语“盈余公积”和其下位语“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盈余公积翻译为“積立金”的话,“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分别译为“法定積立金”“任意積立金”。

此外,同位语中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应交营业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资源税”相对应衍生翻译为“未払営業税”“未払消費税”“未払資源税”。这样的翻译处理出的会计术语一目了然,方便理解。

2.2专业、全面、系统的会计翻译词典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讲,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源于文本的接受,识别和理解,文本语言或概念图示的转变,目的语文本的生成或重构5。前两个因素都与词典有关,因此,可以说词典是翻译过程中必备的参考书。然而,在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会计术语翻译的权威的、专业的全面的词典,这也是造成会计术语译名不统一,翻译混乱的原因之一。这十分不利于会计术语翻译的研究及发展。因此,在五大准则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全面的、系统的、专业的中日会计术语翻译词典是十分必要的。

2.3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中日间经济关系密切,合作不断加深,而中日间会计术语的研究起步晚,且没有收到足够的关注,导致会计术语翻译这一领域人才供给严重缺乏。因此,人才培养也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中国的语言教育相对不足之处是,语言学习者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拓展。术语的翻译不仅要求翻译者有丰厚的日语学习背景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将来会计术语翻译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将日语学习和会计教育相结合,培养出语言修养丰厚且有会计知识储备的相对全面的人才。

结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中日间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扩大,会计术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国会计术语翻译是一个起步晚,至今发展缓慢但有着广阔前景的,需要学界关注的领域。现阶段在中日会计术语翻译方面仍没有一部权威的专业的全面的词典,而且人才稀缺。笔者认为应在现在有术语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术语翻译原则,编纂出至少一部全面的,系统的中日会计术语翻译词典。并且,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会计术语翻译乃至术语翻译领域提供既有语言背景又有相对丰富的相关专业背景的全面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术语研究的发展,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梅 中日两国间贸易与投资的新动向及发展前景[J] 现代日本经济 2012-3

[2] 牛宇欣 会计术语研究[J] 现代会计 2010-4

[3] 章宜华 浅析词典在翻译认知过程中的作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11

[4] 黎土旺 术语的翻译现状及其规范化[J] 中南大学学报 2007-8

[5] 戎林海 戎佩珏 术语翻译刍议[J] 中国科技术语 2010-6

[6] 宋娟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1-1

[7] 王中江 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J]

[8] Meta. Wong Dongfe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J] 1999:XLIV,1

脚注:

宋娟 2010-1-1《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宋娟 2010-1-1《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王中江 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侧面—从严译术语到日译术语的转换及其缘由[J]

4 牛宇欣 2010年第4期 会计术语研究[J] 现代会计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委派财务负责人 管理 作用 定位 素养 技巧 建议

一、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能够加强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沟通和联系,协同一致,提高集团公司财务委派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集团公司不必要的财务和资金的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素质的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能够在提高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集团公司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作,进一步能够提高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集团公司财务委派负责人的自身定位

由于集团公司的委派财务负责人是由集团的母公司委派到子公司的,所以集团公司财务委派负责人从工作内容来看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实现委派管理目的又要与业务单位的良好沟通,确保财务垂直管理顺畅、高效;及时反应重大问题并有提供可行性建议;与业务和上级财务之间实现同步良好沟通目标。一方面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受母公司的管理,站在集团的层面受集团公司的委派监督指导子公司的业务、财管管理,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不是高高在上,深入子公司业务一线,为子公司的业务服务,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集团公司委派负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要想在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体来说,作为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对企业长远的规划的高瞻远瞩、对会计法和税法有系统的认识、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情商、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只有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才能顺利的应对现阶段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给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进而实现其应发挥的作用。

四、现阶段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工作中的技巧

随着现阶段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给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相关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的同时也给财务委派负责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集团公司财务委派负责人只有在充分的掌握了工作技巧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委派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促进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工作技巧。

(一)增强委派财务负责人的业务能力

增强委派财务负责人的业务能力是提高委派财务负责人工作效率的根本技巧,这就要求委派财务负责人加强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学习,对新事物新观点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去磨练、在磨练中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二)提高委派财务负责人自身的财务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提高委派财务负责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有一个有效的技巧就是提高自身的财务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包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一是能够准确的传达母公司的财务指示,为集团公司的财务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对子公司的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等进行独立的研判分析,形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项目调研、财务测算、资金筹措、税收筹划等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三)加强委派财务负责人的财务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委派财务负责人掌握与运用正确的计划方法,可有效提高计划的有效性和可实现性。委派财务负责人是财务预算的牵头人和组织者,根据集团相关的战略目标,结合集团发展的实际能对派驻单位的战略目标、经营规划、经营目标,财务能力、等从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等进行全面预算,加强与集团公司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这是提高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技巧和方法。

五、对委派财务负责人开展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是强化财务委派负责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

提高委派负责人的综合素质是提高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提高委派委派负责人的综合素质能够从根本上减少、逆向选择等风险的发生,在提高委派负责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委派负责人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就要求不断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鼓励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其责任意识,这样能够在实现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提高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不忘初衷是委派财务负责人开展管理工作的本质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委派财务负责人应有的作用,促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本质工作就是不能忘记委派制本身的初衷,在工作中相关的财务委派负责人不是纯粹去监管、汇报,而是需要考虑委派的目的,切实的考虑到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有自己的想法和规范,在工作中要与集团公司好子公司协同一致,切实的为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服务,以实现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原则。

(三)与时俱进,加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是提高委派财务负责人素养、技能的重要手段,从而强化委派财务负责人的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与时俱进是委派财务负责人必须努力的方向,不断锻炼内功,既要专注专业领域,又要创新思维,加强对新领域、新事物、新技能的学习、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学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掌握现代知识、方法,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在顺利的应对现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四)柔性管理是强化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

众所周知,相关的制度规范是刚性的,委派财务负责人在开展管理过程中药坚持原则,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以及其他相关制度,但是为了切实的强化财务委派负责人管理工作就需要将相关的工作柔性的开展和运行,讲究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公司要换位思考,为员工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评估体系,开展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财务委派负责人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积极性,为委派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沟通是强化财务委派负责人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

委派财务负责人是集团公司委派委财务负责人管理得以正确贯彻、落实、开展的关键,是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开展业务良性互动的桥梁,因此通过委派财务负责人加强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沟通,在管理过程中要换位思考,站在双方的角度,从有利于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实现集团与子公司的协同一致;既要讲究沟通技巧,加快财务信息的交流,促进集团领导财务评价和决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同时要充分的利用多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沟通和联系,在提高集团子公司和母公司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减少集团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工作中的损失和风险,进一步有利于促进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现阶段集团委派财务负责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发现,近年来,集团公司实施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的过程中,委派财务负责人自生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本文就委派财务负责人对委派制目的、作用的认识、自身的定位、自生的职业、专业素养、实际工作开展中的技巧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和运行对如何开展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实际操作建议,使得委派财务负责人在整个委派财务负责人管理制度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邱金春.推行集团企业财务负责人委派制的探析[J].企业研究,2014

[2]颜庆华.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新常态;“部-校-企”合作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依靠投入大量资源的粗放式管理,而是需要向精益化管理模式转型。作为会计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可以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无疑是企业在这一转型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法宝。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与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创新,发展较为缓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家对管理会计建设的新高度,相应地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新常态

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管理会计准则的制定,通过概念指引和案例指引具体引导管理会计的工作;二是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他们应具备专业知识与丰富管理工作经验,从而保证管理会计能够在企业中顺利运用;三是大方向下不同规模、类型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具体设定管理会计建设目标;四是包括政策、人才、技术方面的资源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五是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的搭建,通过市场的力量,让无形之手扩大管理会计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创新的三大方向

(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加强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以示范案例作为补充

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引体系对管理会计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指引体系不仅能使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展开有据可依,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于指引体系的针对性使得企业在具体运用管理会计时有了操作指南。但是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理论建设上多引入西方先进经验。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了现有理论体系实用性不够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准则的制定形成统一规范,从而保障工作质量。同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示范案例作为补充。当前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多以权变理论、经济组织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为基础。但无论哪一种理论基础都需要概念导向和案例导向两方面的支持。虽然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不少成功融入中国特色的案例,比如“班组经济核算”、“经济活动分析”。邯郸钢铁通过“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等方法,成功扭亏为盈。海尔的OEC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战略制定理念,转变了传统会计工作人员职能,从而实现了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可以提炼出各个案例中共通性的原则、做法,传递与管理会计相关的理念、知识。同时在建立案例库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加强部门同企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二)组织模式方面形成并推广“部-校-企”合作的管理会计应用新模式

“部-校-企”合作模式指的是由政府牵头主导进行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由高校进行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总结,最后是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中试验实践,同时三方及时交流不断推进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这一合作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实现方式主要为企业孵化器以及各类合作研究中心,英国、日本也有类似的研究机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快速实现知识、人才以及技术力量的整合,满足针对性的需求,解决研究范围内的瓶颈问题。与国外会计组织设计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不同的是,我国在通过“部-校-企”合作来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时应结合实际,由政府牵头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这样做有利于便捷高效推行应用管理会计。“部-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实践提炼出管理会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促进理论体系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同时还应借组织模式创新的过程推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吸收了大量的先进案例可以同现有的学科,如内部控制、财务会计、管理学,进行交叉教学。此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使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将理论融入实践,使得培养出的优秀人才能够在以后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各个企业也应与高校加强联系,定期组织管理层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的学习培训。培训的过程也是双向的吸收,不仅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掌握现行的管理会计理论、学习先进管理知识与技能,高校科研机构也可以对企业提出的管理问题形成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三)应用领域方面可以从单一的企业应用拓展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管理

在我国进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广大企业积极投入参与到其这一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率都有了相应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开始显现。而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也指出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也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推动起来。在行政事业单位推广管理会计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规范预算管理、公开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应首先形成管理会计实施的先决条件:一是法律上明确政府预算的职权范围、政府管理会计的组织形式,为实际工作提供保障;二是推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应用;三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观念的变化。之后应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制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设计出适合国情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在形成管理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应逐步开展试点工作,各部门、机构密切配合达到转变会计职能的目的。最后是结合政府部门改革的要求,建立监督或指导机构来充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管理会计体系的良好运转。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特色会计体系无疑会发生变革。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部-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加强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科学指引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践运用,以提高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不断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监督》编辑部.以政府顶层设计为推手促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管理会计与绩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华教授[J].财政监督,2015,14:6-7.

[2]规划宏伟蓝图开创历史先河———《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一[J].中国总会计师,2014,12:20-23.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会计委托 经验总结 效能发挥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关于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委托的相关要求,云南省全省大力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工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健全这一制度,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本文通过分析学习我国实施农村会计地区的经验、实施效果、相关对策,分析探讨云南省在当前的环境状况下,如何加快推进会计制度,更广更深地发挥其效果,保障村集体与村民的利益。

一、云南省目前的现状和环境

自2005-2007年,云南省农业厅安排专项经费,在全省确定132个示范推广单位,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截至2009年,全省129个县全面开展了村级会计委托工作,1329个乡镇实施了会计委托,占乡镇总数的96.72%;13091个村级实行了会计委托,占村级总数的96.4%。全省共代管村集体资金总额达113.3亿元。但是,在全省34万会计人员中,高级会计师仅有858人,只占0.26%;会计师有1.9万人,只占5.9%;注册会计师有1957人,只占0.59%。全省已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乡镇级会计委托机构901个,而配备的电脑数量仅1741台,大约50个村民小组才拥有一台电脑。

二、我国其他地区目前的现状

1、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农村经济研究部经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几个地区的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其一,农村集体经济总体上收入微薄。从调研可见,东部苏州等少数发达地区59%的村集体收入为100万元-500万元,西部、中部各有91.4%、75.9%村庄收入在1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中西部及东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其二,村级组织债务负担沉重。调查村集体平均负债水平为176.25万元,东部村平均负债305.61万元,中部平均负债52.48万元,西部平均负债22.77万元。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村集体组织的收入来源总体上比较单一,主要靠土地等资源的出租或开发收入,特别是高度依赖土地出租收益。

(3)村级集体可用资金的来源。调查表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中,村农业承包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8.1%,即使在集体经济收人比较高的苏南、浙江、广东、北京等地,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靠集体土地的出租、开发,以及少量集体资产或物业的出租。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东部地区村干部更多认为要靠招商引资、出租集体资产或集体土地的途径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中部和西部地区村干部则更倾向于争取上级下拨或补贴。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资产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差别,也会使得农村会级制度在实施中存在差异性。在环境变迁,制度改革中,应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及环境条件,因地置宜地实施农村会计制度,发挥其作用。

2、浙江省上虞市村级会计委托现状

浙江省上虞市是我国最先实行农村会计制的地区,市政府从1998年就在全市推行在村账乡镇代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委托制。

(1)初始阶段效果明显。上虞市实行会计委托制起初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提高了村级资产管理的有效性;调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两个主要经验:实行会计委托制,一是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委托制的配套工作手段,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二是村级经济业务量要适中。

(2)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村级会计委托从2003年在浙江各地推广至2006年,三年多的实践表现出,预期效果并不佳:中心运转很不正常,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在有些村一开始就没能有效推行,实际的实行率最多在40%一60%之间,而且每年还以10%的降幅下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情况依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乡镇政府负担加重。

(3)问题存在的原因。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在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其机制也在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村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有待统一;村级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对于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村级组织经济活动的外部监督,预防村干部经济腐败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3、农业大省――山东农村财务管理与现状

山东省既有地处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而且是一个农业大省,以山东省为样本进行农村财务管理和的状况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上有待规范和制度化,农村债务问题依然严重,新会计制度实施情况不乐观,内控制度不健全等。第二,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初步分析: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上有的误区,管理上缺乏规范性;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低、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督,审计力薄弱。第三,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从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虽然村民自治一开始是村民自发形成的,然而它的普遍推行则要归功于上级政府的推动,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

4、实施制后取得的成效

村级会计委托的实施,增加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维护了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权。主要表现在:规范了村级账务;实现了村务的及时公开,促使农村更加和谐;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持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过程中突现出的问题

几年来,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试行工作进展顺利,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村干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村民认识不到位;三是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四是一些有企业或业务发生频繁的村,不愿意委托;五是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审计认识不到位。第二,制度执行不够规范。一些村干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以支抵收”;还存在挥霍浪费,“寅吃卯粮”,挪用村级经费转移支付资金现象,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第三,监管不力。一是部分村级财务核算所管的账大多只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按规定向村民收取的费用,村办企业的资金大多游离于监管之

外;二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对财务的监督乏力;三是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四是部分村财务不够公开。第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许多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机构人员,持证上岗人员只占42.42%,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6.23%。第五,大部分机构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村级财务核算中心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业务经费没有保障,办公经费短缺。

三、目前农村会计的研究成果

村级会计委托制是在农村“政务财务两公开”工作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目前,村级会计委托制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上属于工作报道或者内部参阅资料,侧重于描述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产生背景、主要做法和成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刘知林与金华市农经站孔祥卫的文章(2008)《环境变迁,制度演进:村级会计制的若干政策建议――基于浙江金华的调查》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李怀文章(1999)《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为本文研究的主题提供了目标:什么是村级制的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如何更好地发挥目前制度的效能。

四、云南省在农村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云南省目前的现状的数据可以看出,村级会计委托制度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许多地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民主理财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培训的形式主义严重;会计电算化实行力度不够;风险意识薄弱。

下面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为例,说明这一现象。

麒麟区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工作主要经验:领导重视。区、乡两级把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创新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制;打牢基础,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委托成果和效率,该区向上级部门提出如下建议:建议上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委托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议上级部门增加本区经营管理部门人员编制;恳请上级部门尽早理顺农经机构体制建设,尽快将农经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五、云南省目前如何发挥农村会计制的效能

对我比国实施农村会计地区的经验、对策,说明云南省在当前在农村会计方面依然存在与其他地区相同的问题。农村会计制度的效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深入地加强。

1、从理论上认识村级会计制度

制度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制度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建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村级会计委托制是一项制度安排,其创新要受到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大环境的制约。我国集体资产制度的特点是一个集体范围内的资产为该集体全体成员共同所有,但任何个人都不能单独占有或声称拥有某部分资产的所有权,权利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特点。

2、因地时置宜把握实行方式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人口素质的差别,认识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人口的流动,国家新制度的影响等等,都从各方面对农村会计制度和效果产生着影响。

3、通过反馈不断完善

把不同地区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在执行时就给以完善,预防,不能让已经存在的现象重演。同时,及时总结制度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查原因,找方法,及时贯彻落实,而且地区之间要经常讨论交流工作经验。

4、在变化中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的不变性

会计制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资金控制 财务管理 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由于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管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至于企业的生命期短暂,具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一般生命力在3-4年,虽然引起这种原因的因素很多。但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搞好财务管理必须从资金管理入手,这个虽然已经被很多管理者接受,但在管理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一、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资金管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营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项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在竞争激励的今天,风险和利益共存,在市场风险情况下,通过限制单次投入资金比例来控制风险,常见的资金管理策略是金字塔形状的资金管理。一直以来现金管理被称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中心管理。企业现行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如何提升企业在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的周转效能,加强资金管理的规范,促进其经济的健康发展。据调查,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比较低,主要的问题是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中财务管理,特别的资金管理不合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狠抓企业资金管理。

加强资金管理的缓解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企业资金管理一般分为两种,一方面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的企业的存储资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资金闲置和不合理运用。如何通过实行股份聚集利用,这本身就等于增加了资金的投入也缓解了资金的紧张压力。

在者要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规模,现有的资金管理问题除了资金闲散、资源浪费、没有规模之外就是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流动,扩大生产规模。

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策略

1. 加强资金协同管理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发展根基,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金协同效应。资金协同管理主要是战术资金、战略资金、部分业务运行资金等,对不同的产品之间的自己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哟啊享福协调,协调在一个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的与竞争者竞争时,相互之间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嫩稳定企业的发展根基,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2.加强资金效率管理

资金效率就是可能的把资金投放到企业盈利高的项目上,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周转。当然效率性与企业的资金周转有一定的矛盾, 效率高的项目一般资金占用量大,而且周转性,风险性大。为了满足流动性要求,企业一般选择一些风险小,利润行对高、周转资金短的项目。面对面临的这两种情况,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日常经营,虽然占用的资金不多,但必须考虑财务管理在成本中的效益,保证企业不会出现风险性情况。

3.加强资金管理的时机性

一切都在变化,当然也包括企业资金管理,企业资金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企业为了对有关重要产品的制造、经营和技术转让等取得最大利润,对货币资金的投放和管理应该采用集中管理,这样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节约资本,正确的把握时机,最大化的赢得利润。

4.建立合理的预算体系

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它体现了政府及其财政活动的范围、政府在特定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安排的预测、计划。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日常生活乃至国家行政管理中被广泛采用。就财政而言,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企业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财政管理是财政预算的一个重大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政分配规模也在扩大,财政支出和收入情况日益严重,客观上要求加强财政活动的计划和管理,要求统一的财政预算制度,因此,预算制度即是管理技术科学化进程,也是推动财政管理技术科学化的一个基本的管理手段。

三、提高资金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由于财务管理者的水平高低不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影响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不能正确、及时的做出决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经由财务核算逐渐转化为财务管理,随着经营管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任何核算方法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成效都取决于管理这的水平的高低,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总之,资金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他不但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关系企业的经济发展,更关系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还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正确的对待,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本为以资金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下,有不当之处,请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周.企业资金的管理及控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0

[2]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上一篇:食品安全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生资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