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1:28:27

会计学术论文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自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问世以来,以此为检索和评价工具,对我国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频频出现。但对两大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子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见。由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范围较广,且子学科间学科性质差异较大,各子学科在文献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1],因此,笔者认为,以子学科为单位分别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以会计学科①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76种CSSCI经济学和管理学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刊载的会计研究学术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搜集统计,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对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分布、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与揭示,以期为了解和掌握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推动各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

(一)来源期刊与文献数据库的确定

严格说来,期刊的质量能反映所刊载的论文质量,而论文(数据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反复比较国内几大引文数据库,最终确定以CSSCI2008-2009来源期刊[2]为样本,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统计排序[3],选定CSSCI管理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种、经济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种和来源期刊《中国会计评论》,共计76种,作为本次检索统计的来源期刊。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本次检索的文献数据源。

(二)数据的检索搜集与建库

由于会计学科与许多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有时对某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所属的学科范畴,仅凭论文题名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对文献的搜寻与甄别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对来源期刊发表的“原发论文”(不包括短论、会议综述、非正式论文以及增刊论文,检索时间到2009年7月10日),根据题名海选一遍,保存相关的论文信息,内容包括: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内容项目建立文献数据结构表以便统计整理;对模棱两可、无法准确判断的论文题名,做上标识。第二,对有标识的论文题名,根据中文摘要,进行甄别、取舍。最后,在统计作者职称、学历信息时③,对照纸质期刊仔细地逐一核实,最终确定本文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文献数据信息。

三、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统计分析,包括发文量(或称产出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它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活跃程度和被认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对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主要以发文量为切入点,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为数据统计工具,对76种来源期刊2004-2008年间发表的会计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分门别类,归类后再分类汇总、统计、排序,得出论文的作者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试图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客观地分析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现状。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76种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共刊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5279篇,各年度论文产出基本均衡、稳定(见表1);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涉及485个机构。4912篇论文来自高校,占发文总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别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各机构的发文情况,表2给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个机构的排名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27个机构中,除财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发文总量的60.42%,其余众多高校占32.58%,高校间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不仅发文量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年度的发文量非常均衡,这说明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国内会计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王牌军。由于期刊主办单位容易在自己主办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所以,为了更客观、更合理地反映机构的发文量,笔者特别对各机构2004—2008年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会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会计研究》上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影响最大的刊物上发表会计论文较多的机构在会计研究领域的总发文量大多也处在前列。

(二)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的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统计数据趋于合理,本文对多作者合著的论文采取打折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多所重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标准:二名作者的分值划分为0.6和0.4;三名作者为0.6、0.25、0.15;四名作者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为0.1。表6给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这40名作者近五年来一直活跃在会计研究领域里,他们当中既有对会计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学界大师、学术泰斗(如葛家澍、潘飞、盖地等),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辉、吴联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如李明辉发表的论文始终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为主线,葛家澍教授发表的论文始终以会计准则研究为主线)。

(三)作者职称、学历结构的统计分析

职称是衡量专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检索统计的论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的数量,分别占发文总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发文量分别占65%和4%(见表7)。统计时发现,博士后和在职博士生、在职硕士生一般同时也注明了职称信息,这样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为:高级(正、副高)∶中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国会计研究领域创作力量最强,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视近40%具有中级职称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为青年人,学历高、专业基础扎实,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主动性强,同时还有来自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诸方面的压力将可能变成他们刻苦钻研的动力,推动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论文的统计分析期刊论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表8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论文独撰与论文合著的比例大约为40%︰60%,合著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独撰。从各年度数据来看,合著论文的数量和比例还在不断提高,而独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合作的规模来看,在被统计的3204篇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总体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总体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总体4.37%。主要还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长趋势;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数量上略有起伏。

论文合著是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在检索统计时就发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合著论文的作者中许多都是非会计学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论文的作者类型多样化:有同一机构内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机构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的;还有不同机构间合作的;极少数国际间合作研究的,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当然,从论文合著来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设,在实践中,可能还存在大量出于评聘职称等功利性目的的“挂名合著”现象,这里无法严格界定。(五)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分析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出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难度和较高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文研究基金论文数量,试图揭示会计研究过程中受到基金资助的情况,表9给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种基金资助的发文情况。从表中数据来看,基金资助的发文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发文量已占发文总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会计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不同类型基金的论文增长幅度有差别。从基金论文级别来看,受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部级、省(市)级和校院其他级,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差4倍,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项目的结项并未作严格要求,致使有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论文未标注基金来源,从而导致论文数量上的差距。此外,从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自科基金还是社科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五、结论、启示与思考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对近五年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可以作出以下结论,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简要结论

首先,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机构中,高校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发文量的93%);且高校间研究能力差距悬殊,总体来讲,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准强于财经类大学;此外,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其次,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高产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实力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团队里;深入观察样本资料还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占总量的61%),其次是中级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论文与合著论文在数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两者成正比关系;合著论文的合作规模主要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样化;基金资助的论文中,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社科基金,但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二)启示与思考

第一,会计专业设置较久、会计专业教育层次齐全(学士、硕士、博士)的老牌财经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例外),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5]的现象。

第二,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值得重视!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很容易陷理论研究于“隔靴搔痒”的境地,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为数不少的会计实务界的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还有来自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应该比远离会计实践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时,会计研究者也不能始终禁锢在书斋里,为研究而研究,应该深入到企业,就像教师深入到课堂中一样,这样会发现有更多的课题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对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有价值。

第三,高校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优化校内科研资源的配置,促进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研究背景间的科研合作,加强学术团队特色的培养,形成以核心成员领衔的学术团队[6]。其实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就可以发现,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成果中,绝大部分都是合著论文,从他们那种或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或以老带新的作者组合就可以窥见其学术团队的整体阵容。如果散兵作战、孤军奋战,从长远来看,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术团队都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实践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讨,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周密的论文指导程序与时间安排。论文指导和答辩全部工作包括准备与动员、论文撰写与指导和论文验收与答辩等三个阶段。准备与动员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公布毕业论文选题、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动员、学生选题、会计学院确定指导教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教师进行如何指导论文的动员。论文撰写与指导阶段具体又可细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选题指导与写作计划指导;(2)大纲指导;(3)初稿指导;(4)二稿指导;(5)论文定稿。论文验收与答辩阶段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验收论文和组织答辩。

2.充分的论文指导支持与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许多论文写作和指导支持性和辅的工具。比如每一届本科毕业生在准备与动员阶段都可以获得一份《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及答辩工作指南》,同时可以获得一份《毕业论文选题》。

3.严格的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质量控制措施。为了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就需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为此,会计学院针对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等各项环节采取了一些控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控制措施,就是设计并运用《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监督与控制学生和教师在论文写作和指导工作的一种工具,也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写作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其次,会计学院专门成立论文验收小组,根据已经设计好的相应表格及其项目要求,对学生的论文定稿进行匿名审核,只有论文质量符合验收标准的,方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再者,规定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即不审核自身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参加自身指导学生的论文答辩。最后,成立答辩小组,指定资深教授担当答辩主席,并规定答辩结果和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通过无记名表决方式产生。答辩成绩的判定是依据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进行,这一套评价方法主要是从观点、内容、格式、结构、答辩等五个方面情况进行评价。

我认为要提高会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除了指导教师的努力以外,会计学院还必须从整体上统筹安排。为此,我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1.论文选题不必限制得过于狭小。目前许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虽然是征求专家意见确定的,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经选定一般保留较长时间,较少变动,这样有些题目就失去了继续研究的意义,难以反映时代环境的变化;二是许多题目规定得过于严格,这样可能约束指导教师的发挥余地,同时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已经陈旧或者落后的选题要进行定期淘汰,同时要补充一些反映理论前沿与实务热点的选题。另外,论文选题可以定得相对宽泛一点,比如财务管理专业就可以定一些诸如“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公司价值评估”这样的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有许多,一是可以减少变动的次数,同时有可以反映时代的特色,二是可以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要写的角度。

2.建立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鉴于学生苦于没有充分便捷的渠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我认为要改善这一局面,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会计学院或会计系都设计了网页,并且又有专人负责,因此完全有能力有时间专门设计一个毕业论文资料数据库,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强大的资料支持。这一资料库至少应该包含历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不同主题的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网站和网页的链接,使学生能够通过这种链接搜索与其所选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在演进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所引起,会计在面临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时总会积极寻求方法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所以,在20世纪中叶,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专家们经过讨论与论证后明确预言:会计理论在未来的发展必然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中的其中一种来拓展其范围:一是在会计学领域引入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二是扩张会计学研究的范围。同时,美国著名会计思想家马蒂斯奇(1984)也指出,“如果没有内部动力和其他学科向本学科的渗透,现代会计研究就不可能出现大量的思想创新”。产权会计正是在会计学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了产权经济学、法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另一方面扩张了会计报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它是会计学与现代产权理论、法学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这一微观领域的具体运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产权会计”的国家绝非偶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有者权益日益得到重视,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凸现,会计学术界萌动着将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潮。刘峰早在1992年就将科斯定理引入会计学,并详细解释了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本原因,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为产权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4年,伍中信首次鲜明地提出“产权会计”这一概念,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会计学术界产权会计研究的序幕。由于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产权变动情况、监督企业经济行为、保护所有者权益,产权会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大批会计学者投入到产权会计研究中,产权会计理论也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迄今为止,我国会计学者已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产权会计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权会计理论体系。虽然产权会计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至今尚不到二十年,但产权会计的历史决非如此短暂。实际上,从1494年卢卡·帕乔利提出创立现代会计以来,会计就与产权之间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只是囿于那时的经济关系相对简单、相应的产权形态不够丰富,产权会计尚未提上理论研究的日程而已。笔者截取1994年以来的这段历史对产权会计进行研究,并不是否认产权会计漫长的发展历程,相反的,是为了从我国学者近二十年关于产权会计的研究成果中对产权会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逻辑地考察,对产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规律性总结,这不仅对于产权会计自身的发展以至于我国会计学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探求我国产权会计演进的规律,必然需要确定可以反映我国产权会计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作为思想理论载体的学术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术研究的进展程度,因此,笔者以产权会计被提出以来的学术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即选取中国知网源数据库中自1994年至2012年间的有关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纸中关于产权会计的学术论文,并统计其数量特征,以探寻产权会计在我国发展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经统计,中国知网源数据库中主题同时涉及“产权”及“会计”二词的论文篇数共450篇,笔者以时间为标准,研究产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及状况,同时对产权会计论文与一般会计学论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产权会计在我国发展与推广的特殊性。文献统计表明,有关产权会计研究的文章自1994年开始出现在会计学术期刊中。其中,1994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的产权会计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在较低的水平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04年以后,众多学者纷纷开始注意到产权会计对于保护所有者权益、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其进行了更加密集的研究。而到了2009年,关于产权会计的研究再次进入到平稳的状态。这种通过文献动态分布过程对新理论、新技术推广的研究已经有前人的工作,如刘丽(2004)等研究了ISO9000在中国的推广,从而提出ISO9000在中国的阶段性特征。显然,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是不同的,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市场需要的环境下发生的,但理论创新并非一开始就能得到市场的支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产权会计演进的阶段

产权会计自提出至今已近二十年。笔者对1994年以来研究产权会计的论文数进行了统计,得到图1所示结果。如图1所示,产权会计从1994年开始引起我国会计学术界的关注,产权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此开启。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产权会计演进速度缓慢,这些年份的产权会计论文数量在较低的水平上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产权会计演进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产权会计在我国刚刚萌芽,初期论文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进的速度有所提高,在2001年出现了一次小高潮。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充分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产权会计相关问题,几乎每一年的产权会计论文数量都呈现迅猛增加的状态,且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迅猛增加就是产权会计演进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其中2006年产权会计达到该阶段的第一个高潮。很快2007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论文又再次出现迅速攀升的状况,甚至比2004至2006还要快得多。从2009开始,产权会计学术论文开始恢复到比较平稳的状态,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产权会计演进的规律性来说,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现——初步接受阶段 1994年到2003年的第一阶段,以《会计研究》、《财会通讯》、《四川会计》等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博士毕业论文为主。这些文章多数认为会计制度与产权保护不可分割,要改善现有的会计构建,弥补缺点就要引进产权会计的理念。经统计,1994年到2003年关于产权会计的学术论文多数着力于介绍产权概念、分析产权与会计的联系、运用产权理论对会计原则、会计假设等基础问题的重新构建等方面。由此表明,这些文章是对产权会计的初级介绍。更早一点,厦门大学刘峰与黄少安(1992)发表在《会计研究》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一文虽未明确提出“产权会计”的概念,但它可能是我国第一篇将现代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文献,该文“将科斯的产权理论引入会计领域,并期望这一引入能给会计准则的讨论与制订以新的启发。”

从第一阶段的文章来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者均为高等院校的学者与博士生。湖南大学的伍中信堪称我国产权会计第一人,其1994年发表在《四川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与产权保护》第一次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产权会计”的概念,并论述了产权与会计的关系,作者认为“产权界定的实质,就是界定企业各有关产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而会计则是界定产权的重要手段,会计制度与产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并提出“会计原则产生的直接导因是产权主体利益的保护”的观点。梁伟民(1997)发表在《财会通讯》的《正确核算,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说明产权会计开始被推广到实务界。2001年厦门大学杜兴强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以会计信息产权为中心而展开,详细介绍了会计信息产权,提出“会计信息是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的观点,并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基本逻辑、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产权的内涵及其特殊性、会计信息产权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会计信息产权的作用及会计信息产权的博弈基本框架进行了具体介绍。这表明,学者们对产权会计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认为产权会计是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产权界限明晰、市场经济完善相结合的,这种新型的会计思想理论必将为会计界广泛接受。

这个阶段是我国会计界发现、认识产权会计,接触、了解并慢慢接受创新事物的阶段,产权会计研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二)学术热点阶段 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开始在会计学界普及,我国学者研究并总结前一阶段我国的产权会计研究成果,如李连华(2004)的《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我国加入WTO后,人们对产权会计提出的新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也将国外发达国家产权会计发展状况介绍入我国,如康均(2004)的《20世纪美国产权会计发展研究》。另外,郭道扬发表在《会计研究》的《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一文,是根据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精神,开篇就阐明了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即为产权经济的论点;其次,作者结合现代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契合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地论证了现代产权经济学发展对会计理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再次,作者还指出作为产权经济学发展基础的产权经济是会计方法的改进以及会计法制的健全的内在动力之一;最后,作者认为会计的发展进步反过来也对产权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行文中,该篇文章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全面确立现代产权会计观及在现代产权会计观的指导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变革上,其内容涵盖了产权会计研究主体、产权会计研究对象、产权会计法律制度、建立产权价值运动论这一产权会计的主体理论、从产权控制方面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是契约集合的角度来控制产权价值运动过程与结果等一系列问题。上述问题的研究对于会计理论的进步、会计实务的改革,以及对于我国建立以产权规范为核心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人们对产权会计的介绍阶段已经完成,进入了研究阶段。同时,在这一时期,有些学者另辟蹊径,着手对产权会计史进行研究,如康均的《产权会计史研究》一书,以产权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会计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旁征博引,对产权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及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还有学者将公允价值引入产权会计学,如湖南大学曹越(2006)的《产权会计发展的必然:公允价值计量》一文中提到,“产权与公允价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追求价值计量是现代会计产生、发展与变更的内在动力。价值计量是产权会计和公允价值的契合点并实现了二者在内在逻辑上的完美对接,是会计完成界定与保护产权这一历史使命的有力武器,公允价值计量为产权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我国产权会计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是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其中,以田昆儒的《产权会计学论纲》、伍中信的《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代表,伍中信指出“会计与产权从古至今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共同的发展与进步。产权理论为会计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会计理论也弥补了产权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产权会计学派在我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权与会计二者的高度耦合;产权会计理论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大突破;产权研究范式是现代会计变革的内在诉求;本世纪会计变革的主旋律必然是产权会计。”这是我国产权会计理论研究中一篇具有相当理论高度的文章,其发表标志我国产权会计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第一阶段而言,产权会计在本阶段发展迅速,学者们较深入地研究了产权会计与制度变革、产权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对产权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了更加深刻与全面的分析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学术性的,缺乏社会实践运用,出现饱和状态。

2004年至2008年这个阶段发表的论文开始重视研究产权会计的理论体系,产权会计研究成为了我国会计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得到了初步结论。

(三)社会运用阶段 从2009开始,讨论产权会计的论文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论文多是从实际出发,具有某种向社会推广的功能。同时,发表文章的期刊也呈现大众化趋势。如孙红梅、薛菲(2009)的《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比较》一文通过对“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期在加深对产权会计的认识的基础上推动产权会计理论与产权会计实务的进一步研究。”这里的文字已经没有前缘研究的特点,而更像是教科书。南开大学宋智勇(2009)的博士论文《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讨论了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企业层面,产权与会计的关系集中体现为企业产权制度决定企业会计模式,企业会计模式也会反作用于企业产权制度,并影响其运行和绩效”的观点,并认为应从三个方面优化企业的会计模式,首先是要通过综合平衡的目标导向,全面优化会计规则的制定模式,实现会计模式与法律产权制度的协调;其次是要通过加强会计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建设,切实严格会计法律规则的执行,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最后是要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采取审慎的态度。同时产权会计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曹越、伍中信(2009)发表的《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等。其中,郭道扬(2009)发表在《会计研究》的《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一文阐明了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主体脉络,明确指出“‘第二历史起点’由私有财产制度的形成而引发。在财产社会与产权社会里,产权会计体现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越来越强的基础性控制作用,保障了产权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社会秩序”,是一个扛鼎性的理论探索。

三、产权会计母学科——会计学在我国同期的发展

为了认识产权会计的发展所代表的理论创新演进的特性,笔者考察了产权会计学科的母学科——会计学研究在我国的同期发展,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图1表现的过程特征是否是会计学的整体特征?第二,一个新的理论创新与其母体理论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如图2所示,从1979年到1993会计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整个会计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将图1与图2进行比较会发现,同期产权会计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阶段并无产权会计学术。产权会计论文自1994年开始出现,但数量极少。直到2004年,产权会计在我国的会计学研究论文中的比例才得到较大提高。对比图1与图2,可将会计学与产权会计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单一项发展阶段一 从1979年到1993仅有会计学在发展演进,且发展演进的速度很缓慢,产权会计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同步发展阶段 1994到2003年产权会计开始被学者讨论,产权会计与会计学两者同步演进,论文增长的速度与会计学论文增长速度趋同,并且产权会计研究是随着会计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个时期的发展是学科内部的发展。

(三)产权会计发展阶段 2004到2008年,产权会计论文增长速度超过了会计学论文增长速度,这主要是由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产权制度改造,确立了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制度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十六字方针。

(四)单一项发展阶段二 2009到2012年,会计学迅速发展,产权会计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

在这四个阶段中,2004到2008年产权会计学的演进速度远远超过了会计学的演进速度。这是一个新兴学科迅速发展阶段必然发生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到思想理论演进与社会需求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至2010年间会计学研究迅速发展的同时,产权会计研究几乎没有进展,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企业财务危机的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导致的,这表明人们对某些学科的强烈需求可能会影响另外一个学科的发展。

四、产权会计阶段性特征理论基础——熊彼特模型

产权会计作为一种理论创新,其自身的发展演进过程是否体现或者验证了某种已知的、普遍的规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模型为该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成果演进的特点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的起源与演进可以说是技术进步链上两个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环节。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一种技术的成熟必然导致该种技术边界的扩张,同时该边界的扩张反过来会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技术达到一种平衡或者衰落状态。在该种观点提出后,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又被进一步发展为一般的“传染病模型”。之所以被称作“传染病模型”,是因为相关学者认为,传染病传播过程与创新成果演进的过程十分类似。具体来讲,由于感染者较少,正常人接触感染者的几率较低,传染病在一开始往往传播较慢;而随着感染者数量的增加,正常人接触感染者的几率会成倍增加,传染速度会逐渐加快;但由于可能感染的人数总量是有限的,所以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在感染人数接近饱和点时会逐渐减慢,直到到达饱和点。创新成果演进的过程也与传染病传播过程呈现明显的相似性特征,二者共同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当感染人数或者是创新成果演进逐渐达到饱和时,会出现一个平缓的高峰(见图3)(Rogers E M.,2003)。

(二)创新与市场的关系 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仅仅在理论层面以几何曲线的形式陈述了创新成果演进的特点,却并没有讨论创新与市场的关系。Wonglimpiyarat和Yuberk(2006)提出新产品推广需经历三个阶段,即研发阶段、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阶段。经过统计与分析,笔者将产权会计的演进与Wonglimpiyarat和Yuberk提出的研发活动的三阶段论进行比较后认为,产权会计的演进也同样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发现——初步认识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人们开始初步接触、了解产权会计,但并未确定其研究的意义,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学术热点阶段,也可称之为发展阶段,学者们接纳了产权会计理论,并且开始认识到其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重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与完善,传播速度在该阶段明显加快。最后是社会运用阶段,也就是成熟阶段,产权会计理论开始被广泛推广到会计实务中,人们把产权会计与企业产权制度明晰、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并实施到企业、区域的层面上。在这个阶段产权会计应用范围得到扩大,理论研究继续深入。产权会计的这种阶段性演进进程,体现出思想理论创新推广与研发活动创新推广有类似的过程特征,即都符合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同时,也证明了产权会计作为母学科——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跟随母学科发展进步大趋势的同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呈现出明显的Logistic曲线轨迹。

五、结论

通过对产权理论会计发展阶段的总结,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产权会计在我国的演进阶段 产权会计在我国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产权会计在我国出现,并且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稳定状态。第二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产权会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产权会计问题,论文数迅猛增加。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2012年,产权会计论文数再次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二)产权会计理论演进的启示 产权会计的演进表明,一种思想理论,最初它往往作为学科内部认识而发展,形成发现和初步接受状况;随着学科内部的认识扩大,在总体学科发展的条件下,创新理论成为学科热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然后由于社会需求的出现,在理论已经形成应用力量时,创新理论会被广泛应用于实务界。此外,一门学科研究的发展,可能因为另外学科被强烈需求而被冲淡。外部冲击对思想理论的发展演进可能产生影响,但社会需求仍是思想理论发展演进的主导力量。

(三)产权会计演进的特征 产权会计演进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熊彼特创新理论模型,说明熊彼特模型不仅在科技创新推广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创新发展演进过程中也有其普遍的指导、预测作用。同时,根据熊彼特模型,我国产权会计在经历现阶段的平稳发展后,势必迎来新的高潮。而这一高潮的到来将由我国产权法律体系的健全、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等因素所决定。

参考文献:

[1]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郭道扬:《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3]伍中信:《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9第2期。

[5]刘峰、黄少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2年第12期。

[6]李连华:《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财经论丛》2004年第2期。

[7]康均:《20世纪美国产权会计发展研究》,《财经论坛》2004年第11期。

[8]伍中信、彭清华、胡永远:《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与产权保护》,《四川会计》1994年第10期。

[9]梁伟民、王城:《正确核算,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财会通讯》1997年第1期。

[10]郭道扬:《产权会计研究的力作——述评》,《财会通讯》2006年第12期。

[11]田昆儒:《产权会计学论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刘丽、卢风君、刘扬等:《ISO9000标准的扩散研究》,《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3]孙红梅、薛菲:《产权会计与传统会计比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21期。

[14]杜兴强:《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厦门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15]宋智勇:《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03.

[18]Wonglimpiyarat J.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6,6(1).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领域,著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租赁会计》等专著,其中《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2006年获得辽宁省政府颁发的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主编《成本会计学》、《成本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教程》等教材、工具书等40余部。近几年先后在《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解决企业社会成本问题探讨》一文在2006年获得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承担教育部、财政部、辽宁省等有关部门的多项科研课题。曾到台湾东吴大学、韩国中南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多所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相关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近几年多次到香港大学讲学。主持教育部、财政部、辽宁省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多项科研课题,在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万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成本管理方向,2003年主持了财政部《企业成本管理》课题,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改革、成本管理的体系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该课题最后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财政部企业司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培训的教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成本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产品设计成本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是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仍然采用降价等传统的方法,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产品设计成本是成本管理的源头,在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品成本组合中的70%~80%的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固定下来,而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进行降低的幅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加强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是目前成本管理理论界研究的比较多的问题,万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应用模式研究》、《关于构建多维成本动因分析体系的思考》、《论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等论文,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略成本管理的是否符合企业总体成本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如何,如何对其业绩进行评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特点和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步骤的分析,提出了构建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设想。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与非盈利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理论与概述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形成合理识框架。同时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二、分析说明大学会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理论学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学生专业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到企业单位中工作能够胜任会计职位,高校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重于对实务的研究,加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学生对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预算没有完全弄懂,对于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实验作业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烂于收尾

实验课程大部分在每学期的后半部分开设,实验报告上交时间在期末,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对于实验报告匆忙草率做完,报告烂于收尾,对于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实验步骤也不清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没有弄懂。

(三)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及格

部分课教师平时教学目标相对较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只涉及到期末考试的范围,为降低挂科率,考前给学生勾重点,泄漏试题。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没有为学生拓展知识,会计教育大众化,教育水平一般。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和中学阶段树立起的应试心理,过分关注分数与名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缺课逃课,考前背重点,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不良学风。

(四)校外实践机会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结构单一,课程体系陈旧;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等方面,企业招聘一般都有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资质尚浅,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保密性要求等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人是靠熟人介绍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毕业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会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五) 会计教育中各科内容有重叠之处,忽视彼此间的联系

这里包括授课内容和授课先后次序问题。例如,《统计学》与《管理会计》,应该先学习统计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学习统计学,而有的高校忽视了顺序,导致部分管理会计内容无法学习。《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复利,年金的计算上有重叠之处。《经济法》内容包含了《税收理论与实务》中的知识,内容冗杂,教材编写不合理。

(六)毕业论文质量低,重复率高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由于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用于写论文的时间较少,加上所读专著,期刊不多,专业知识学的不深,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论文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重复率过高,水平一般。

三、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学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纠正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的行为。

(二)改进考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学风

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应只关注于出勤率和挂科率。学校可以采用出勤率,挂科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创竞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学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取得与本课程相关的市级以上竞赛奖金的,可降低对本课程挂科率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挂科率压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应试怪圈”,树立良好的学气。此外会计教学深度应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注册会计师教材,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毕业一次通过注册会计专业阶段考试的,给予学生和专业教师一定的奖励,授予教师荣誉称号。

(三)推进案例教学,增加实习机会

邀请实务界认识讲学,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加强与外界公司,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熟悉企业财务与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企业记账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毕业论文答辩两次进行,提高论文质量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张先治教授睿智求索,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完整学术思想体系。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部级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20多部;承担包括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部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05年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政府奖)评选中,他的著作《内部管理控制论》获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年,该著作再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先治教授作为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先后筹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讨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全国部分高校实证会计研讨班、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东北暨内蒙古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审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中国财务学年会、中国会计学会信息化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活动,他还积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国会计学科的科研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中国会计学术发展,提高会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汗水与艰辛,毅力与信念,铸就了张先治教授今日的成就。有志者事竟成,是他最好的写照,而张教授始终以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求知路上继续攀登下一个高峰!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我于1941年1月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州乡。兄弟姐妹七人,我排行最小。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只能凭钞票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票额。父亲很勤劳,天没亮就踏着晨露下地了;中午人家歇午,他还在锄草、拔草;日落西山,人家都在纳凉、闲谈,他却仍在地里忙碌。在父亲的眼里,从早到晚,都是劳作的好时光。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到假期,总安排我随他早出晚归,一同劳动。每个暑假我都会手脚起泡、背部脱皮。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抱负,只是认为种田太辛苦,巴望着早一天开学。至今一套套的农活(插秧、车水、耙地、犁地等)以及各个季节该种什么,我都没有忘记。我是道道地地农民的儿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带给我一份难得的财富,教我懂得在困难和曲折中坚忍不拔。

大学毕业留母校任教后,我曾要求自己先立业后成家,可是“”阻碍了这个想法的实现,1969年元月我结婚了。我的爱人吴亚珍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们育有一男一女。子女升大学时,自主选择专业,但都选择我所从事的会计学专业,这可能是耳闻目染的原因吧。我们夫妻两地分居达16年之久,相互的思念是必然的;更多的是生活上的许多苦恼。那时,我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90多元,除了双方老人需要赡养外,一家分居三地又增加了生活费用。毕业转正后,我每月的工资是人民币58.5元,一直到1977年粉碎“”以后才提一级(7元)工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同我生活在一起。我既要为他们洗澡、穿衣、梳头、做饭,又要帮助其学习,既当爹又当妈。除了繁重的家务外,我还有教学、科研、行政、社会兼职等工作。虽然生活很累,但觉得非常充实。值得安慰的是一双儿女学有所成、事业得意,能自食其力,也很守本分。

二、读书

1947年我进家乡的初小念书。原因有二:一是宗族的公田出租后的收入作为办校费用,族人只需交一点学费(每学期10升大米)就可以入学;二是我家兄弟四人,按的规定,要有两人去当兵,如果是有文化的人可以免受兵役之苦,因此我去念书也是父母的心愿。那时的我,不像现在的小孩那样聪明,学期考试,我连考卷都看不懂,只好把所认识的字全部写上去,居然也升级了。1950年我进入家乡的中心小学念高小。刚刚解放的家乡,、修公路、成立互助组等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对党所号召和所做的一切,我都感到很新鲜,也参加了许多活动。1953年我小学毕业。初中入学前需经过考试,且录取率比现在大学录取比例还要低。全班25个人,24人在本县参加初中入学考试,结果只有3人被录取。父亲因经常到云霄县赶集,所以主张我去云霄县参考,结果也被录取了,真是万幸。我经常想,假如当年不到云霄县参加考试,我不知道现在是在何方?

1956年我初中毕业。渴望早点工作以减轻父母负担的我,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商定报考某中专学校。因为中专只读三年就可以分配工作,且有较高的助学金,基本上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可临近考试时,学校决定保送我进高中部学习。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我进入高中学习。在高中阶段,所碰到的困难比我想象的还要多,如政治运动不断等。教师不能专心教学,学生不能专心读书。更糟的是,由于办食堂,连带米、咸菜到学校维持生存都碰到问题了。因欠学校蒸饭的柴火钱4元多,我没有拿到高中毕业文凭,而是拿着一张临时证明到厦门大学报到。

高考后我进入厦门大学经济系会计学本科学习。其实,这并不是我所填报的志愿,因为对大学许多专业并不了解,依据班主任指导,我的第一志愿是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入学前,不知会计学为何物,只知是一项收收支支、打打算算的工作。很多人认为,会计有什么可学的,生产队的会计小学毕业就行了。我心里同样不喜欢会计专业,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会计没有太多内容可学。而使我难忘的是,人厦大后,我看到老师佩戴红校徽,又听说老师都是从各届最优秀的人中选留的,因此,我下决心要留校当老师。这给我的大学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毕业后如愿以偿地留校任教了。

三、教学

留校任教后,搬进当时的单身教师宿舍。所谓搬家,就是一手拿棉被,一手拿书,走一回就完成了。领到第一个月工资48.5元,是我平生第一次拥有最多的钱。我将20元寄给父母,接着给自己购置了一套衣服,余下的刚好购买一个月的饭菜票。任教之初,教务处长、总支书记分别找我谈话,要求做“又红又专”教师。当我领到红校徽并将其挂在胸前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学生时期我曾任副班长兼学习委员,接触过许多助教,因此,对助教的工作并不陌生。我当助教的第一门课是陈仁栋老师主讲的《会计学原理》。他当时兼任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行政工作十分繁忙,很多事情都放手让我去做。其间,他还让我试讲一章,共六节课。为了这次课,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寒假不敢回家与父母欢度春节,而是一个人在宿舍里备课。第一次讲课的情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讲话声音发抖,头脑一片空白,连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后来很多新留校的教师都问我,上课难不难?我只能说,任何事情不是天生就会的,都要有一个锻炼过程。

按照当时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到基层劳动锻炼一年。1963年11月,当助教还不到三个月,便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成为同安县“四清”工作队的一员,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住的房间原为牛栏,住进去以后,此房一分为二,一半关着牛,一半是用门板搭起来的床。睡在“房”里,牛伸手可及,蚊子多,牛粪臭。次年夏季,返回学校不到一个月,我又被抽调去南安县当“四清”工作队员。1965年刚从农村回到学校,“”就开始了。

我曾参加过几期财会人员培训工作,但真正参加教学工作是1972年办工农试点班时才开始的。此后,我先后讲过工业会计、工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学原理、会计专题等课程。承蒙兄弟院校的厚爱,我受聘担任西南财经大学、河北大学、江西财经学院等近20所院校的兼职教授,是新疆财经学院、江汉石油学院的名誉教授。曾经到成都、上海、郑州、南昌、南京、乌鲁木齐、福州等地讲学。由于我的教学与科研取得较好的成绩,1980年被评定为讲师,1987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据说是当时会计教育界最年轻的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次会议批准(第五批)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全国会计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仅十多位)。

从198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几十名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9人。其中大部分都在高校任教,现在已有很多人已是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副校长了。谢德仁的博士学位论文于200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我国管理学科零的突破。陈汉文博士毕业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成为当今会计界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指导教师。我为我的弟子感到自豪与骄傲。至2003年,我已任教40周年。40年的从教生涯,

使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桃李芬芳”的味道。

四、历练

1963年我到学校报到才两个月,《中国经济问题》杂志要派人到广东汕头地区搞调查研究,我和其他两位同志由陈克俭老师带队在农村整整住了两个月。其中形成的两篇调查报告均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我也参与撰写工作,并按分工写了一小部分,这应当算是我在高校参加科学研究的开始。1977年在《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发表的题为《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一文则可以算是我的处女作了。现在来看,该文的观点平淡,但能把“企业必须抓经济核算”问题提出来,在当时还不多见。

国家实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我先后主持了学校和教育部的一些科研课题,如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同时,为了拓宽视野,我还参加了一系列境外学术活动。应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和圣玛丽大学的邀请,由我任团长,于1989年10月到两校进行学术和教学访问;1990年应美方邀请参加赴美经济学小组考察团,到纽约、华盛顿、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誉满世界的大学,还参观了有关的科研机构;1992年应香港城市大学邀请,到该校进行学术交流;1993年应邀到香港参加第五届会计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到台湾参加东吴大学所举办的“1998会计新环境研讨会”;1998年到香港参加34所大学的校长交流会;1998年访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等。

至2002年,我个人撰写和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独著、主编、合编的专著30余部,著述200余万字。自感比较满意和备受读者关注的文章主要有:《会计是阶级斗争工具吗?》、《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与会计理论即出问题》、《会计“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可以“合二为一”》、《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财务管理与会计“一分为”》、《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等。由我独著和主编的《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经济效益会计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等,也花去了我许多心血。通过一系列论文及专著,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体系,也就是以“价值”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由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理论、会计人员行为理论)等组成的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实践,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环境与特色。

我大部分的科研课题都是属于会计基础理论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艰难性在于,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甚至毫无收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做基础性研究与做考试辅导教材之类的所谓研究,其艰苦性、经济效益相去甚远。如果不做基础性研究,作为有志于会计学的学者,又怎能谈得上对提高我国会计学科的水平并对世界会计学界又所贡献呢?当然,我的研究成果是否正确与科学,是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的。我历来的态度是“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二者缺一不可。

五、行政

我在学生时代常任班干部,尽管花去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但对自身组织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与提高。1978年厦大经济系会计学专业由全体教师无记名投票选举专业教研室主任及副主任。经过几轮投票,我被选为教研室副主任。一直到60周岁从行政工作岗位退下来,其间从未间断过行政工作。我在学校的许多岗位上都锻炼过,如1984年被任命为经济学院会计与企业管理系的副系主任;1986年会计与企业管理分开各自设系,我被人命为会计系的第一任主任;1987年被调到经济学院任副院长;1991年又到研究生院任副院长;1995年被教委任命为校总会计师(副校级);1997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副校长。在学校还担任校职改领导小组成员、副组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席,校教师职务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党内,是中共厦门大学第六届党委会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等。

在社会上,我先后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副会长、会长,厦门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福建省会计学会副会长,中注协注师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会计理论探索丛书》副主编,以及各种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奖委员会的委员等,最高峰时有50多项职务。我深知这是社会及各级组织对我的厚爱。但长时间内既要教学、科研,又要搞行政工作和参与许多社会活动,确实很累。1985年体检时,我患了糖尿病,这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和痛苦,但我没有退缩,顽强地坚持下来。

六、感恩

我认真做人,认真做学问,因而社会及各级组织给了我许多的鼓励。1978年我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次年转为正式党员,成为“”后被厦门大学发展的第二名党员。我刚40岁出头时,幸得许多读者写信赞同我的学术观点,其中有许多人未曾谋面。为表彰我对高等教育所作的突出贡献,1992年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1997年获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五位合作者之一);199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1987年我参加编写的《会计基础知识》(葛家澍主编)一书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79~1987)论文类二等奖;1994年获福建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年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获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五位合作者之一);1998年我所主编的《会计学原理》荣获北方15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并被高教部高等教育司作为1998年度经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推荐教材”。此外,还有些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国会计学会、福建省会计学会、《财会通讯》杂志社、中国冶金会计学会等的奖励。在教学方面,1982年我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86年获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校“清源奖”;1992年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我主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年厦门大学首次设立教学科研岗位,我被聘任为一级岗。

我要感谢关爱我的许多好人。感谢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辛勤栽培,特别是葛家澍老师、陈仁栋老师等恩师引领我进入会计科学殿堂,为我提供榜样与动力。我的妻子吴亚珍,无论是在我经济最困难时候,还是我工作繁忙或身体不好的时候,始终与我患难与共,使我心灵上得到很多安慰。我生性耿直、急躁,很容易在感情上伤害他人,但儿女们很能理解我。对妻子、儿女,我心存感激。

七、续曲

2003年是我在厦门大学会计系任教40周年的日子。在学生的倡议和帮助下,在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的学术论文选集出版了,书名是《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该书出版后,虽然文字上有一些差错,但仍得到许多学生和朋友的厚爱。

岁月无情,转眼以至2008年,我的会计教学与研究生涯已长达45年。以前在会计课上经常讲:会计方面,企业的资金运动犹如长河日夜奔流不息,为了能够总结一定期间的资金运动成果(经营成果),就必须人为地把这一长河“刈断”,分为几个“间隔”,因而在会计上就有了“分期”及“期间”的概念和假设。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人生的征途上中,40年的任教是一个比较大的“期间”,上文已做总结。现在5年又过去了,又是一个新的“期间”。在这5年时间里,既没有“官场”的烦恼,也没有繁重的行政工作及做学问的压力,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和喜欢做的事。因此,日子虽过得平淡,但很充实、自由和从容,是一种“稳定的经营”。

我经常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所走过的日子。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有三件事值得庆幸:一是我能考上大学;二是能够从事会计专业;三是留在厦门大学任教。在这三个属于我人生的关键步伐中,任何一步的改变,都会改变人生的轨迹。正是命运安排我走的这三步,使我的生活内容、履历既简单明了,又十分丰富。之所以说我的生活和履历简单明了,那是因为生活的绝大多数内容就是离不开一个“书”字,即读会计书、教会计书、写会计书。而在履历表上只填上“毕业后留母校会计系教书至今”这一行字就可以了。厦门大学培育了我,我也为厦门大学服务了一生,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之所以说十分丰富,那也是仅仅一个“书”字,使我一辈子都沉醉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永远读不完的书、教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书;同时,我的行政任职和社会兼职有近百个,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生活多姿多彩。正因为如此,在经常回忆逝去的日子里的人和事的同时,还会经常“闭门思过”,看看自己做了哪些事、做错了什么事、有什么不足。我曾想过,如果过去所做的事能让我再做一次的话,我可以少犯或不犯错误,并会做得更好。但是,人生又往往没有如果。事实上,环境多变、世事难料、能力有限,因而人生不可能完美,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要强求,只要尽力了就好。

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信任下,我还做了一些有关学术组织的领导工作(现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的常务理事、福建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会计学会会长、会计理论探索丛书主编等)。感谢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任与厚爱,给了我发挥余热的机会,从而也进一步地实现了将毕生献给我所热爱的会计事业的心愿。我每年收几位博士生,结合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个人或者与博士生一起可以经常搞些小小的研究。在这过程中,既开动自己的大脑,又有丰收的喜悦,从而也使自己的心态年轻了许多。

这五年所做的会计学术研究的“明细账”。除了主编、参编几本教材和学术专著外,又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我独著、主编、参者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有40余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了百篇以上;还为朋友、学生的著作写“序”,连同以前的有10多篇。我还把自己过去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和会计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梳理、总结和系统化,大约有35万字,称其为“我的会计观”。

八、总结

会计既要进行明细核算,又要进行总分类核算。我出生平凡,但我从自身实际出发,定下了“五个三”目标:培养三位在会计界知名的人才;参编三本受学生欢迎的会计教材;写三篇受会计界好评的学术论文;著三本有自己学术见解的书;做三件意义比较大的事。前“三个三”只能接受世人和历史的评说,而“第四个三”和“第五个三”,我向家乡父老、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作出的交代。

关于写三本有自己学术见解专著的情况。我不多也不少地独著和主编了三本专著。在我的学术专著和有关论文中,非常明确地把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上。较为具体地说,现代会计是以商品货币经济为其客观环境,没有商品货币经济,也就没有现代会计;“价值”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切的会计理论问题都以其为“源头”,都由其衍生出来;会计产生的动因,是伟大的价值规律(时间节约规律)作用的结果;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会计的职能是对价值运动的数量方面进行反映与控制;会计方法的核心是以货币计量,并记录披露价值运动的信息;财务会计的模式是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主要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以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运用复式记账,从而报告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等。总之,站在前人肩膀上搞了一辈子会计的我,总结起来,主要做了两件能够自圆其说的事:一是通过十几年的思考,构建了以“价值”为逻辑起点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二是把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于劳动价值学说之上。因此,有些人称该理论是“价值运动理论学派”。但我们却做得很不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艰苦的探索。总之,在会计领域,深深地体会到“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关于做三件比较有意义的事的情况。第一件事是在《财会通讯》2000年第l期的“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中,我被排在第4代代表人物中首位,在会计学科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认可,没有让老师、家乡父老失望。第二件事是2000年评定全国重点学科时,我所在的会计学科获得全票通过,排名全国第一。而当时我是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国家评定重点学科专家组的召集人之一。我为厦门大学会计学科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三件事是我所指导的谢德仁的博士学位论文,在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全国管理科学和厦门大学在百篇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零”的突破。

会计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学术型;实务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7日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主要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积极探索和改革,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培育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会计高级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认清培养现状,创新培养模式,适应发展需求,提升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在学制方面,依据会计学专业特点实行弹性学制,逐渐淘汰单一固定的学制,除此之外,还实行了“直博”和“硕博连读"等形式;在入学形式方面,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制度,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研究生招生渠道,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会计学高等教育;在培养类型方面,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被打破。

目前,我国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了两种学位类型:一种是会计学学术性学位,一种是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MPAcc)。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来看,我国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下降,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为了应对期间的高等教育断层,解决我国会计专业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短缺问题,我国一直把培养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其中大部分毕业后都进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是,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及高校师资队伍的相对饱和,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可能性很小,更多的硕士生走向了会计实务界,从事应用性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监管的日趋完善,我国对实务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从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由于培养模式的改进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对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以反思和改革,以实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培养能够适应会计学术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入学形式。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应以连贯培养为主,将硕士生教育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在招生对象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生源以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往届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为辅;在入学考试方面,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理论研究的创造者为标准,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考试形式及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强化对研究方法、推理、归纳等研究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主要考核报考学生的在校成绩、科研论文、申请论文、工作成果等,并且加大导师的决定权。

(三)培养方式。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服务,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公共课为主,不必细分方向,可以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再选择方向、补修相关的方向课程;课程总量上要控制,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经济学以及数量分析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课程设置要与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写作相结合,为博士阶段出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持。

2、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教授与学生之间充分沟通,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教学所用教材最好采用反映理论前沿的系列原版教材,多让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掌握会计学理论前沿问题;成立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及时指导学生所遇到的科研问题;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与博士生共同做课题、搞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培养年限。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可适当缩短至两年,减少论文写作阶段所形成的空闲期,补充到博士培养阶段,更多地学习科研理论,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质量评价。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可主要依据是否满足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来进行。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方面,从而反映学生的学术潜质和科研素养;在优化标准化考试形式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采用文献笔记、读书报告、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真实衡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严把论文写作质量关,建立机制考核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工作,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在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综合考试,将那些不具备培养潜力的淘汰出去,确保培养质量。

三、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业务知识,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会计、审计、财务等相关实务工作,满足会计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入学形式。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职业教育模式,做好招生对象、入学考试、题型设计、选拔录取等工作。在招生对象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应届本科毕业生一定时期内仍是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入学考试方面,全国不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由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减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加重对阅读、逻辑分析、实际操作等个人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可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在考核在职人员的工作经验、业绩,或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查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一旦通过,既准予录取。

(三)培养方式。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目标为根本,优化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大选修课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上的自我选择与就业的自我规划的选择机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增设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课程及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设置突出“宽、多、新、实”特征,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定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教学时尽量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对于重点课程,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保持与会计专业发展的同步;鼓励研究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部门等实地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培养年限。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差异及在岗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决定了培养年限不能一刀切,需要采取弹性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以2~5年较为适宜,并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补充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阶段。

(四)质量评价。对会计学实务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进行考核评价,可主要依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进行,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素质、能力的各方面,全面反映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减少甚至取消标准化考试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工作实践等方法来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实衡量学生的工作能力;可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发表科研论文,以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等形式考核;逐步构建广泛而全面的校外评估体系,保障考核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严厉处理,考核优异的学生要大加奖励,确保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小青,向玉章.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2008.6.

[2]赵玲.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4]万晓文.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J].新会计,2009.8.

上一篇:会计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会计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