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4:43:10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教育;理论;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鉴于职业指导在当时的中国乃是一新生事物,有关的理论尚十分缺乏。因此,诸多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极力开展对职业指导理论的引入、探讨和研究,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有关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编写、编译及撰写上。众多的职业指导理论著作,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无数仁人志士“职教救国”的心路历程,这本身就是中国职业教育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一、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初步编写(译)

职业指导最早诞生在美国,而在中国,则是始于1916年。这一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帮助清华毕业生赴美留学时有效地进行选校、选科,在学校举行职业讲演,并将职业指导规定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同时加强理论上的研究,是为职业指导在中国的滥觞。自此到1927年,是职业指导著作的初步编写(译)时期。

这一时期,先是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视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于1920年3月组织职业指导部,对上海等地实业界的职业种类和教育界的一些重要学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作了一定调查,并将上海各实业界著名人物的谈话所得由陆规亮汇集成《职业实验谈》一册,于是年5月作为《教育与职业》临时增刊出版。

1923年5月,在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的支持下,清华设立了职业与统计委员会,下设职业指导部,由受美国职业指导影响的留美学生庄泽宣专门负责。从此始,至翌年冬。在庄泽宣的领导下,清华开展了近一年的职业指导活动。1925年初。庄泽宣将这次职业指导活动的经过和经验编纂成《职业指导实验》(第一辑),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丛刊”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是年1月出版。

与此同时,中华职教社于1923年7月组织职业指导委员会,并于1924年4~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在“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引起学生对择业的认识,同时使各校的职业指导员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个人谈话,由职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湛恩编辑了《择业自审表》,由青年协会书局于1924年3月出版:而邹韬奋则将这次职业指导运动的概况编纂成《职业指导实验》(第二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1月出版。

不仅如此,鉴于各方面对职业指导的要求日益迫切,为了扩大职业指导的影响,并增强其推行力度,中华职教社更于1923年9月改组,设立指导股,“专掌执行职业指导委员会议决案及办理其他关于职业指导事项”。并负编译职业指导相关书籍之责。在指导股的组织下。联合先前组织的研究部,编辑出版了《职业指导丛书》、《职业教育丛刊》、《职业修养丛书》。其中有关职业指导的书籍主要有:邹韬奋编译的《职业智能测验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和《职业指导》(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黄伯樵编辑的《职业分类表》(1923年版),刘麟生编辑的《世界十大成功人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王志莘编辑的《青年与职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唐海编译的《服务箴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潘吟阁编辑的《职业概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邹韬奋编《职业心理学》、《书记之知能和任务》(上海商务印书书馆1926年版)和《中等学校职业指导法纲要》(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版),等等。

此外,在当时职教社同仁看来,“职业指导开端于小学时期之职业陶冶,完成于毕业以后之服务指导”。所以,早在1918年2月,中华职教社研究部即将“职业陶冶之性质及其种类”作为其第一个研究课题,随着报刊上有关职业陶冶的理论文章不时刊登,1925年7月,杨卫玉、彭望芬夫妇编译的《小学职业陶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7月,杨卫玉所撰写的《小学校职业陶冶纲要》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印行。

在以上职业指导著作中,《职业智能测验法》、《小学职业陶冶》和《小学校职业陶冶纲要》是影响最大的几部。

《职业智能测验法》为“职业教育丛刊”的第二种,原著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贾伯门博士。邹韬奋在该书“自序”中说,“职业智能测验法乃利用实验心理学以解决实际问题者也。……余以其与职业教育甚有关系也,乃发编译,介绍其原理与方法,冀引起国人对于职业智能测验之兴味,由此而殚精研思,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甄别职业人材与训练职业人材之种种问题”。黄炎培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则言道:“职业指导为施行职业教育之前一步工夫,而职业测验又为施行职业指导之前一步工夫。对于曾就职业者,因测验而识其知识与能力之程度,对于未就职业者,因测验而识其天赋才能长短优劣之所在”,对于职业指导中运用测验的方法再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小学职业陶冶》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工艺教授勒维持(leavitt)及芝加哥工业学校陶冶部教员布朗(brown)所著的《pre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public school》一书其中之第6章并“以己意补充两章”而成,由黄炎培校订。内容包括:“职业陶冶之起源与目的”,“职业陶冶在教育上之趋势”,“职业陶冶与工艺陶冶”,“职业陶冶一般问题的讨论”,“儿童个性考查与职业陶冶之关系”,“职业陶冶实际问题之研究”,“职业陶冶的小学课程与训育”等。该书为“职业教育丛刊”第六种,黄炎培和邹韬奋特为该书作“序”,予之以高度的评价。

《小学校职业陶冶纲要》是杨卫玉据自己对职业陶冶的理解与认识所写的一本小册子,在杨卫玉看来,职业陶冶“就是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谋生、为人服务之兴趣与习惯”,它是小学教育的一种重要训练,每个人都应当受职业陶冶。其“实施大纲”:在课程方面,首先,“教材要含职业化”,即“使一切教材与书本上的学问,要与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互相联络起来,发生深切的兴趣”:其次。“教学要重实际”,即使儿童接近生活,并养成对事物的正确观察。如教电学参观电气厂,教种稻参观农场,教河流、山脉而举行远足等。在训育方面,则“要有社会化的环境”,“要有因地制宜的设备”(如城市的学校可设附属商店或实习工场,农村的学校可设农场),并“组织训练团”:另外,还要定期召开家属恳亲会,及进行简易的职业智能测验等。

二、职业指导规范下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出版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日趋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教育部门吸纳大批进步教育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职业指导工作视作解决失业问题和发展国民生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抗战前的十年间,国民政府不时关注、强化对职业指导的规范和指导。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案》,要求“各级学校之修业年限最后一学年间,应有职业指导及升学指导”,“全国各大学及中学,应设立职业指导部”,“由大学院拟定进行顺序,会同有关系各部,通令各省设立职业指导所”。此后,随着各地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立,为了加强联络,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谋发展。1930年9月21日,全国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成立大会于南京召开,它以研究各机关共同的职业指导问题为宗旨,旨在推动职业指导在全国的扩展。与此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1927年9月和12月先后成立了上海职业指导所和南京职业指导所,开展职业谈话、职业介绍、升学就业指导等活动,成效颇著。1933年7月,教育部更颁发《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及中小学校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规定:“为增进中小学各级教育效能指导学生之升学与就业起见,应由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督令所属中小学实施升学及职业指导。”在政府对职业指导的规范下,在各地职业指导机构的努力下,1927-1937年间,职业指导在全国已经得以蓬勃开展。这也必然使得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得以加强。不仅职业指导著作的编写和撰写者出现多元化,而且有关职业指导著作的内容也更为具体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组织编写的职业指导书籍

1935年5月,教育部普通教育司首先编成《职业指导参考资料》第一卷,并要求各省市对之进行翻印,以为各省市实施职业指导之用。在教育部看来,“职业指导,并非凭空从外面指示一种职业。乃使各人之‘生活’与‘职业’合而为一,再谋‘职业’与‘人’依据科学的方式为合理的联系,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增进个人生活之安定与国家社会之福利。”基于这一认识,《职业指导参考资料》第一卷计包括“职业指导之意义”,“职业指导设施标准”,“职业调查”。“个性调查”,“择业辅导”等方面的内容,虽然这本簿簿的仅有几十页的小册子内容并不十分丰富,但由于它几乎涉及了职业指导的方方面面,所以,仍然对当时各省职业指导的开展。有着极大的参考作用。

1936年4月,由教育部编著《青年择业问题》一书也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该书“弁言”中如此写道:“《职业指导参考资料》第一卷注重职业指导上一般问题之初步的叙述,如职业调查、个性调查及择业辅导等,均仅略述一二,以求对于各问题有基础之认识:本卷则注意于业务内容之探讨与其所需之适应的性能”。正基于此,该书不仅包括“职业之种类”、“择业与家庭之关系”、“择业与乡土之关系”、“自己之身体与职业”等职业指导的基本问题,而且还就有志于军人、铁道事业、通信业、教育事业、银行业、新闻事业、农业等的少年给予了建议。可见,标明为“职业指导丛书之二”的《青年择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职业指导参考资料》第一卷的重要补充。

(二)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翻(编)译

在开展职业指导实践的同时,多部国外的职业指导理论著作被翻译或编译出版。如潘文安、蒋应生译《职业指导之原则与实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莫若强编译《职业指导与职工选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郑文汉编译《职业问题之探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喻兆明编译《各国职业指导》(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三)职业指导理论著作的编撰

1927-1935年这一时期编著的职业指导著作众多。特别是中华职教社,其同仁在继续开展职业指导实践的同时,极力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探讨。据统计,这一时期的职业指导理论著作主要有:

郎擎霄编《职业指导大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7年版),《职业指导实施概览》(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编《民众职业指导》(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30年版)。喻兆明、陈重寅编《中学职业指导及升学指导》(南京书店1931年版)和《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何清儒主编《职业指导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甘纯权著《职业指导实施法》(中华职业教育社1935年版),黄逸蜂著《铁路职业指导》(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特别是曾任上海职业指导所副主任的潘文安撰写或编译出版多部职业指导理论著作,如《青年职业指导》(上海大东书局1929年版)和《职业指导abc》(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职业指导讲演集》(上海职业指导所1930年印行),《青年升学指导》(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版)、《青年服务指导》(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版)、《职业指导》(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小学职业指导》(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职业指导讲演集》(上海职业指导所1930年版)、《青年成功之路》(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与陆凤石合著《青年成功指导》(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与陈重寅、喻鉴清合编《小学职业指导实施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与孙祖城合编《女子职业指导》(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版),等等。

(四)有关升学指导的理论著作

升学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1929-1937年这一时期,有不少升学指导的理论著作出版。如光华书局读书会编的《学生升学指导》(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版),中学生社编的《升学与就业》(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6月版),潘文安编的《学生升学指导》(上海光华书局1936年7月版)。

特别是上海职业指导所,为了对当时中学生的择业和升学更好地加以指导和帮助,编写了多种升学指导理论著作。如刘湛恩、潘文安编辑了《升学指导》(上海职业指导所1929年版),潘文安编辑的《职业指导讲演集》(上海职业指导所1930年印行),甘纯权编辑的《升学、就业指导》(上海职业指导所1932年版)和《青年职业指针》(上海职业指导所1934年版),上海职业指导所编的《升学便览》(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年版)、《升学一览》(上海1936年刊印)和《升学指南(上下册)》(中华职业教育社1937年版)。所有这些升学指导理论著作,为当时青年的就业和升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上职业指导理论著作,涵盖了职业指导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少更成为职业指导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

如《职业指导实施概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辑行,1929年5月由该社出版。1929年,鉴于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议决《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励行职业指导案》后,“国内对于职业指导事业,实施者日多,而进行益力……各地学校之举办职业指导者,又时以办法见询,并有索取章程表格。以资参考者”,故中华职教社决定“就所办京沪两职业指导所之经过,与各专家各机关所订之程序、办法、表式等等,汇集成帙,刊行问世,以供实施职业指导者之考证。”于是,由刘湛恩、潘文安二人负责编辑了《职业指导实施概览》一书,这部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是年5月刊行的著作,收录有刘湛恩和钟道赞、潘文安、徐受谦共同拟定的《筹备职业指导所程序草案》,潘文安所拟的《小学升学与就业指导办法》。郑通和所拟的《中等学校职业指导办法》,由上海职业指导所所拟的《上海职业指导所章程》、《职业指导宣传周办法》,和一些实施职业指导需用的表格,如《就业指导表》、《学校毕业生调查表》、《教育与职业指导自析表》、《个人品性审查表》,以及由刘湛恩所拟的《择业自审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拟的《调查职业指导效果表》等;另外,在“附载”中,还收有七篇职业指导理论性文字,其中包括刘湛恩、潘文安合写的《职业指导是什么》、《职业指导与青年》和《职业指导运动与学校教育》等。其中《职业指导实施概览》是对前一阶段上海、南京两职业指导所实施职业指导的一个总结,更为下一阶段职业指导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何清儒主编的《职业指导论文集》也是一部重要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著作。该论文集计收集近一两年国内职业指导专家发表的论著30余篇,如陈选善的《职业指导概论》、《职业指导的价值》、《智力与职业指导》、《兴趣与职业指导》,何清儒写的《实施指导的几个实际问题》、《青年生活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续行工作》、《主要兴趣测验》,钟道赞写的《职业指导与青年出路》、《职业指导与大学生》,杨卫玉写的《女学生之升学与就业》等。潘文安写的《升学与就业》,潘序伦写的《会计职业之选择与预备》等。这些论文,内容涉及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职业指导有关的测验。职业指导与其他问题的关系等,既反映了当时职业指导理论探讨的水平,也是研究及从事职业指导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抗战时期与战后的职业指导理论著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职业指导工作被迫转移到抗战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和战争所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上。1940年,国民政府社会部又特设职业介绍部,负责全国职业介绍事务。该部成立后,不仅在重庆设立了职业介绍所,而且在贵阳、西安、桂林、衡阳、内江、遵义等设有社会服务处的城市设立职业指导组,并制作职业统计表(卡)60余种,分发各地以供职业指导使用。随后广东、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也先后设立了职业介绍所(组)。而由于大片国土沦人敌手,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在大后方进行。特别是通过内迁西南的中华职教社。先后创设了桂林职业指导所、重庆职业指导所、昆明职业指导所、贵阳职业指导所等,开展职业指导实践和理论探讨。抗战胜利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指导受到了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重视。1947年1月31日。行政院公布了《解决大中学生毕业后失业问题办法》;同时,中华职教社除通过新成立的比乐中学开展职业指导试验外,还通过随总社由重庆迁沪恢复工作的上海职业指导所开展职业介绍和指导工作。正因为如此,在抗战时期及战后,鉴于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出现的新特征,职业指导理论的探讨也更为深入。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职业指导理论著作主要有:何清儒著《职业指导学》(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重庆职业指导所编《升学指导》(重庆职业指导所1940年印行),江恒源编著《如何办理职业指导》(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广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编《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编者刊1941年版),沈光烈编《职业指导之理论与实际》(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刘志聪编《大学升学指导》(前驱出版社1941年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中及同等学校毕业生升学指导》(金华正中书局1941年版),(日)增田幸一著、沈光烈译《职业指导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42年版),成都市社会服务处等编《升学指导》(成都市社会服务处1942年版),潘文安编《小学职业指导实施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钟道赞、喻兆明编著《中学生教育与职业指导》(重庆正中书局1944年版),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编《升学指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1945年印行),苏健文编《实验的职业指导》(世界书局1947年版),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升学备览》(国讯书店1947年版),喻兆明著《职业介绍理论与实施》(中华书局1948年版)。

在这些职业指导著作中,何清儒著的《职业指导学》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著作。

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是我国第一部以“学”来命名的职业指导著作。在作者看来,职业指导教材的缺乏,对于职业指导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欠,亦是职业指导发展上一个极大的障碍”,据此他根据自己多次在大学中教授职业指导的材料编著成《职业指导学》,以供作大学的教材。该书计分20章,分别是:人与事,职业指导的意义,个人差别,心理测验,面洽,分等评量,个别调查,职业研究,职业参考材料,职务资格的研究,职业训练,职业介绍,续行工作,教育指导,中学的指导工作,大学的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所的组织,校外的指导工作。职业指导的效果,职业指导的将来等。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能力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82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ak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HANG Chengwei, ZENG Yitang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34)

Abstract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nationwide in 2014 reached 7.27 million people, is known a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difficult season of employment", while in 2015, the country has 749 million college graduates, a record high number of graduates, called "the history of harder Employment season . "Th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in 2016 graduated, only more than 2015.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Premier Li Keqiang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upgrade,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y th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profession empirical study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 gap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society,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content and mode, culture useful socially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1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 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实践技术不过硬

大学的教学模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高中只有几门主学科,而且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融会贯通。而大学的专业课程非常多,相对而言课堂的课时会比较少,老师每次在课堂上讲解新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能在课下进行预复习,并且大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练习巩固。但是很多学生都没能做到自主学习,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甚至学完就忘。

很多企业都希望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从事相应的工作。但是我们较少设置实践类课程,即便有实践类课程,其教学成效也不如人意。由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很多学生感到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那么也就不易实现顺利就业了。

1.2 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希望老师安排好学习步骤,推一步走一步。但是,大学的教育主要传授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需要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所学专业的知识。此外,要想在社会立足,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应该把握大学四年的学习机会,主动找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具备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营销、物流管理等综合知识。进入企业后,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与客户、税务局、银行、工商、等各部门单位协调,既要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规则,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加强。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据资料显示,我国13亿多人口中,劳动力资源就有近9亿人,其中有7亿左右为从业人员,这表明劳动人口供大于求的基本状况依然会持续。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职位需求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很多高端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然而基础的工作岗位工资不高且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例,进入企业后需要能够根据企业的纷繁的业务,进行熟练的账务处理,会计操作等。并且强调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

3 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调研与改进建议及措施

3.1 调研结果

本论文以武汉东湖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班为例进行调研,收到有效问卷共157份,其中男21人,女136人。

在职业取向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的有25人,占16%,事业单位的有50人,占32%,外资企业的有35人,占22%,其他私企的有31人,占20%,择业无明显倾向的有16人,占10%。调研结果显示有48%的同学希望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有22%的同学希望在外资企业工作,而这类型的企业正好是提供工作机会比较稀缺的,而且对求职者有较高的要求。这表明学生的择业方向还是要做一定的调整,不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端正心态,放宽选择,比如中小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多,而且在该类型企业工作,同样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地提升自己,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求职时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上,选择一定要与专业对口的有35人,占22%,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有56人,占36%,选择按照自己的兴趣择业的有30人,占19%,选择无关专业先就业的有36人,占23%。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很多同学毕业后还是倾向于选择本专业或者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比较清晰,就业有针对性。但是就业是双向选择,这就更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胜任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你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的问题上,选择形势非常严峻,就业艰难的有77人,占49%,选择形势一般的有9人,占6%,选择就业良好的有55人,占35%,选择形势良好,就业容易的有16人,占10%。结果表明,大家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感受到就业压力,我们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3.2 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

3.2.1 以实践能力出发,凸显培养特色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科,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不但设置一些实践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报税、手工实习等,还在不同学期引入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交叉的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在第四、五、六这三个学期都设置了2-12周的实习课程,类似于英国的实践教学,即“工读交替制”。英国的实践教学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1+2+1”或者“1+3+1”的教育方式,具体操作为先在企业工作一年,熟悉环境,发现问题;然后在学校学至三年,解决问题,系统学习;最后在企业工作一年,再次进行实践锻炼,融会贯通。 第二种是“2+1+1”教育方式,在学校学习三年的理论课程,然后在企业进行一年的课程实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变老师“填鸭式”的单纯说教为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不过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取得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3.2.2 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就业信息

针对毕业年级的就业问题,学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成立就业指导部门,与招聘单位积极联系,搜集就业信息,促进供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毕业生进行相应的就业知识辅导,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就业心态。

现在国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也拓宽了就业渠道。2015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年级就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平时学校也应该多举行创新创业的活动,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指导,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2.3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刚进入大学时候,学校就应开设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课程,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都做详尽的介绍。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脚踏实地地做出相应的努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蔚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

[2] 刘慧莹.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2.

[3] 孙俊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4] 裴利华.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0-2010年的学术期刊文献统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5] 杨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1(3).

[6] 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王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

[7] 陈晓红,李莹.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及对策[J].江海纵横,2010(7).

[8] 刘乃宝,王程新,张永前.安徽省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与解决办法[J].铜陵学院学报,2010(3).

[9] 谢仁桃.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 [9]杨松花,朱家新,吴佳玲.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透析――以福建省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09(6).

[10] 郭光杰.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D].西北师 范大学,2013.

[11] 金晶.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3.

[12] 张凉.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山东体育学 院,2012.

[13] 刘湛新.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的调查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13.

[14] 刘b.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人才培养对策[D].吉林体 育学院,2012.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71-03

新中国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3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1999年我国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不同规格和层次的学生,整个高等教育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分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我国高校按照科研规模可分为研究性、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概念出现了,将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正式写入文件。2014年12月6日至7日在浙江宁波举行了第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坛,论坛主题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目的是促使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内涵

纵观诸多“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突出应用性。应用型人才被认为是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工作人员”(潘晨光,2009),也可以被界定为分布在各个产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动手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车承军,2004)。综合而言,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张士献,2010)。

(二)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有以下特征:一是理论性,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基础;二是操作性,娴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三是创新性,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综合性,是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特点

虽然对“应用型人才教育”至今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未形成一致认可的概念。但是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和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存在以下特点:第一,主要是一些建校时间短或专升本的学校。这类学校显然无法和历史悠久、科研能力强的高校相比,又要同高职学院有所区别,所以选择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求生存,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选择。第二,实践操作性强,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这类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时间非常重视,安排各类实验课、专业见习、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选择“3+1”、“3.5+0.5”等形式,让学生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生产流程等。第四,很难培养出自己的特色。理论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规格有所区别,但现实中,很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同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性较弱。

二、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民族高校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源结构、国家使命、建校历史等原因,与其他本科院校有着诸多的不同,再者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经济类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截至2014年,我国有2553所大学,按科研规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种类,相应地培养出通才、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事实上不可能所有大学都培养出通才、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各类大学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人才规格进行培养。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众化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也应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集专业知识和专业社会实践于一身的专门人才,是直接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有能力型和学习型的特点,既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职能要求,又能开展创新研究和学习,能够主动解决具体问题。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伦理观念,对社会、企业和公司负责,具有较强的社会素养。

(三)民族高校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13所民族高校,其中国家民委直属的有6所,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民族高校从科研规模上看基本都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民族员工,学生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高校的科研层次显然落后于国内一流学校,也逊色于省内一般高校。再加上我国适龄入学人口不断下降,高考人数下降已成趋势。国外及香港等地大学招生录取我国大陆考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民族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必然要考虑转型问题,必然要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民族人才。

三、民族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民族高校在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拥有一定的综合创新能力。民族高校学校应结合实际,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制定客观、可执行的人才培养规格,不能人云亦云,跟风式地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突出办学特色

任何培养模式都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民族高校要考虑学校定位、生源情况、未来就业区域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的改革、教学质量的监控、实习基本的保障和实习经费的充足,只有这样才会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民族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

构建

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国内一流的大学主要培养经济学理论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大多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国内高职院校培养经济学人才主要是技能型的,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民族高校陷入了两难困境,若培养理论高层次人才,显然无法与国内一流院校竞争;若培养技能型人才,同高职院校没有太多差别,体现不出本科的规格。所以,民族院校培养经济学人才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虽非研究型人才但应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非技能型人才,但应有提高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培养具有较强的经济学思维、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基于此,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际教学课程体系、拓展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着手。

(一)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七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占一半左右的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占25%左右的学分,专业选修课占15%左右的学分,其余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提升全面素质教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拓展学生知识面,避免出现“文科生不懂数理化,理科生不懂文史哲”的情况。通识教育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军事教育、大学体育、阅读与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必修课程。关于通识选修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可以开设浅显易懂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2000多门通识课程。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情操等方面协调发展。

2.专业必修课模块,夯实理论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专业导论、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此模块课程的学习在于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掌握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熟悉每一特定领域和学科方向的内涵,让学生成为具有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3.专业选修课模块,拓展专业知识。专业选修课开设门数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行业等具体情况选择课程。此类课程涉及经济、管理类的诸多领域,具体有经济学原著选读、投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民族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科研究方法、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法、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学、经济学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税法、经济热点专题讲座等课程,特别为考研学生开设了经济数学和考研经济学辅导课程。设置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专业的延伸和拓展,为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二)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经济类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弥补理论教学的缺陷,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能尽快掌握岗位的要求,避免成为“理论上万能,实践上无知”的人。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内的实践和课外集中的实践。课程内的实践主要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上机操作或实地参观模拟,具体有商科研究方法、投资经济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课外集中的实践又分为实践必修课和实践选修课。实践必修课主要有经济学专业综合实验,集中停课实践两周。跨专业综合实验,一周时间停课实践,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共同进行模拟实验,联动起来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第六学期撰写的学年论文、第七学期的八周毕业实习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实践选修课主要有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会计模拟试验、证券模拟实验和税收模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三)强化拓展训练体系

拓展训练是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展训练既有海内的教学,也有海外的训练。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去感悟、体会、思考问题,培养其经济学思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1.课内拓展模块。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对高校综合改革的引领,通过此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课外拓展模块。(1)学术讲座。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请一些资深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人士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如开展经济学沙龙、诺奖经济学系列讲座、企业家进校园、优秀校友回校园等,通过讲座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经济、了解经济生活。

(2)各类学生项目。学校每年都设立人格养成、创新创业、挑战杯等项目,且给予经费支持。学生自己组织5人左右的团队,邀请1位教师任指导老师,选择一个与社会贴近的主题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通过项目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且掌握基本的研究范式,学会田野调查方法,让学生热爱科学研究。对做的优秀的项目,进一步去申请区级、部级的相应项目,可以提升研究的层次,同时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学术竞赛。学院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经济学,提升运用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比如“经济热点大赛”、“经济数学建模大赛”、“经济学知识大赛”、“经济案例大赛”。

(四)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应重视质量评价,具体来说要改变“期末考试定乾坤”,重视“过程管控 ”,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全面性。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另外50%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体通过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体会、作业完成程度、出勤程度等来评定成绩。这样可以避免“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了就忘记”等弊端,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要实现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2]潘晨光,何强.人才培养体系:从“h”型到“H”型[J].职业

技术教育,2009,(9).

[3]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张士献,李永平.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5]浦玉忠.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论地方高校学科生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4篇

七十年来“信”字当头

立信的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会计专家、教育家。他于1937年正式创立了立信会计专科学校。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潘序伦先生从商务印书馆收回了《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和纸型,与生活书店合作筹资,同年6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除了出版发行《立信会计丛书》外,还印刷账簿、表单,满足了工商业之急需。1986年立信会计出版社恢复办社,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此后的20多年来,立信会计出版社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发展。2003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升级为本科院校,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也翻开了新的一页,立信版图书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立信会计的品牌声誉日益响亮,立信图书深受读者青睐,其中《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一书的销售量累计已经超过200万册。

近70年以来,立信会计出版社坚持以繁荣会计财经专业的教育、学术园地作为自己的办社宗旨和图书出版特色,坚持以潘序伦先生倡导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二十四字为训导。立信人,以诚信为上,为发展中国会计学理论,引进国外优秀会计学著作,推动会计工作,培养会计人才而辛勤耕耘;立信书,以质量为重,并形成立信图书严谨、朴实、求新、操作性强的品牌特色。潘序伦先生策划出版的“立信会计丛书”、“立信财经丛书”几十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又如“经济新论文丛”、“经济学者文库”、“会计学者文库”、“财务与会计前沿文丛”,作者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受到国家决策层、学术界、经济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好评;再如“立信财务管理丛书”、“立信金融丛书”、“现代企业管理丛书”、“现代经营管理系列”、“新编经济学教程系列”、“最新财会系列丛书”、“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程系列”、教育部推荐教材等荟萃众多科研、教学的成果,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

陆盛强副总编表示,发扬立信版图书特色,把特色搞得更特,把“立信”牌子擦得更亮,把质量搞得更好,是立信人一直追求的目标。立信会计出版社的《三式记账法的结构和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管理会计研究》曾荣获国家教委学术专著优秀奖,《立信现代会计手册》、《管理会计研究》、《会计学导论》、《英汉―汉英会计审计词典》等荣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二等奖,《珠算科技知识》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会计审计理论探索》荣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新编企业管理》、《新编银行会计(增补本)》荣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新编商业会计》、《财务管理》、《新编会计学原理》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立信英汉财会大辞典》、《立信现代会计手册》、《国际金融学(简明本)》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教材学术专著奖,《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荣获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立信人以自己的热忱和诚信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全面规划完善教材出版结构

陆总在介绍立信会计出版社近70年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对立信会计出版社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阐述。立信会计出版社目前已经顺利完成改制工作,背靠立信会计学院,集中全力打造财会专业领域出版物排头兵形象。在确立应用型本科、专科层次的经济、管理、财会学科教材框架中,针对下属17个二级学科所设课程,开发了一系列教材,如《应用型本科财会系列教材》、《新世纪财经系列教科书》等,像李海波教授的《新编会计学原理》每年都有几十万册的销量。而集合了立信会计学院专家力量编写的《立信会计系列精品教材》,既是上海市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也是上海市会计学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该系列包括了《会计学原理(第二版)》(邵瑞庆)、《成本会计学》(陈云)、《审计学》(陈力生)、《管理会计学》(曹中)等8本优秀教材。立信会计出版社还根据各地办学情况的差异,联合河南、湖北等地区的会计学会,共同开发了极具特色的地方版教材,这些教材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立信会计出版社在建设好高等教育教材的基础上,开始向中职教材领域进军。

陆盛强副总编向记者介绍了去年立信对各地中职院校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是在国家中职扩招政策影响下,出版社为获得第一手市场资料而开展的。据了解,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2002年达455万人,比2001年增加近60万人,2004年中职招生规模达550万,2005年招生规模达650万,2006年招生规模达750万,2007年再扩招50万,达到800万。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规模860万人,比2008年增加60万的招生指标,并计划实现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相当的预定目标。在吸引中职生源上,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的中职教学金、助学金,于2008年达到95亿元,2009年则达到200亿元,其中,每位中职生都可获得为期两年、每年1500元的生活资助。在改善中职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力量上,统计资料表明,自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重点支持了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及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成了1.2万名骨干专业教师的部级培训任务。陆盛强副总编在感慨近几年中职扩招速度之快的同时,也为发现中职教育的教材待开发空间之大、选题之多而感到兴奋。他认为要想满足各地院校的教学需求并非一日之功,出版社要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去面对复杂的营销状况,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还是教材品种的建设。目前的中职教材分为文化课、政治课和专业课三个大类,其中文化课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等,政治课包含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和就业指导,专业课包含会计、商业经济、财务管理等课程。在调研中,出版社工作人员就发现地区差异对教材选择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文化课中的外语课,浙江义乌地区由于当地外贸发达,要求学生在校的两年半时间里要完成五个学期的英语课,而一些内陆省份只要求学生学习一个学期的英语课。与此类似,沿海地区中职学校办学灵活,经常根据周边市场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于是也就要求教材要能灵活多变,这样地区的教材经常变化,对于出版社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与沿海地区相反,内陆地区的教学变化不大,教材需求平稳。针对这种截然不同的现实情况,出版社开发了针对沿海地区的试验版教材和针对内陆地区的基础版教材,合理解决了各地教育差异化发展引起的教材需求不同的问题。同时,出版社还针对现在越来越多学生投身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照的现象,在授课教材基础上,出版了各级各类考证指导书,如“临门一脚”系列等,供学生选用。

开发多层次、多样型产品的背后,是立信会计出版社拥有的一支专业编辑队伍。陆盛强副总编说:“从策划编辑开始就细化分工,做专著的就一心做好专著,做教材的就一心做好教材,做一般读物的就一心做好一般读物。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里独树一帜,用精品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立信会计出版社在即将迎来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要用一套《会计经典著作系列》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套丛书由在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领域学术成就卓著,在大陆和港澳台会计界享有很高声望,且在国外会计界也赢得广泛赞誉的一代名家葛家澍先生担任主编。陆盛强副总编表示,这套丛书希望将历史上有名的中外会计著作都收录其中,比如《连环账本》、《银行簿记学》等著名作品。这一丛书将成为满足图书馆收藏和财会专家研究需要的重要资料,同时也将是立信会计出版社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力打造的产品之一。2009年计划出版的该套丛书第一辑6种已经进入到紧张的排版、校对阶段,相信很快就能和读者见面。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应用性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一方面要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报考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书,有计划地派遣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锻炼。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的专职实践教师,邀请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等。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内现有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采购一批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网络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口商、出口商、报关员等具体角色,实际操作进出口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个业务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争取外贸企业和地方商务部门、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积极开拓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企业法务一般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管理法律事务,对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的职位以及受雇于该职位的人员和这些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依法治企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化。近些年,法律职业中企业法务这个新兴的岗位悄然诞生,并迅速成长,这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法务人才。企业法务人才以企业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预防纠纷产生为目的,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等都与传统的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司法法务人才不同。我国高等法律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从企业法务岗位需求出发,探讨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以及为实施这一体系而采取的活动方式。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为全面落实培养方案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设计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企业法务工作者与法官、检察官等狭义法律人的区别。法官、检察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分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职责。社会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把他们当作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法律的守护神。以法官为例,其职责的本质所在,是其应当公正,即不偏袒某一方,不主动介入事物,不主动行为,而是只对向他提出的案件加以决断。而企业法律工作不同,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内部人员,立足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法律人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法务部门是企业内设部门,是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国家派出部门。因此,企业法律人员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不能仅仅追求公平、正义,而是应当以在合法前提下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为追求,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应实现企业管理层期待的协助企业应对突破经济法规模糊地带的事业经营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务工作者的特点。第一,信仰法律,但不应只提示风险,更要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追求正义,但不应仅追求公平正义,更要切实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三,崇尚秩序,但不应仅遵循现成的法律条文、惯例、先例,而要有能力在法律模糊地带创新性思考,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计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以14门到16门核心课程为中心,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种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的培养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法务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思想,即“在充分研究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该以企业法务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运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企业法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在法律人统一框架下的“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是由教学的基本科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考虑到企业法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法律人才培养框架下,注重法学与管理学的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进行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遵循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理论知识课程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类);文化素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职业素养课程(如专业导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身心素养课程(如心理与卫生教育、体育、军事与安全教育等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法务岗位需求确定其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律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法学名著导读、法律职业道德;民法总论、刑法、商法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证据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企业法务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模块中应既包括企业公司治理、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物权法、环境法、劳动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如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税法、统计分析等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

实训课程模块应按照企业法务岗位技能设计校内模拟操作课程。包括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实务、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实务、企业案件管理与实务、重大项目管理与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3.见习实习模块

见习实习模块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到实际单位进行见习及实习。(1)见习。到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法院参观,获得企业法务职业的感性认识。(2)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实习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利用暑期小假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某项内容。例如,学习完劳动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课程,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习完合同法、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与审核课程,到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实习,课程实习是企业法务职业岗位某一项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是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就业去向,自己选择或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项综合性实习。通常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一个准备阶段。也可以设置“法律诊所”课程代替毕业实习。我们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企业法务模拟实验室,实训模块的课程即课程实习,可以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完成。

4.实践活动模块

实践活动模块主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地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包括走出去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进厂区,普法宣传及社会调查;也可包括请进来的设置每周一讲的法律实践大讲堂,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包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法官、政府管理人员等,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实务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地点,放映与专业有关的影视作品和庭审现场。法律人还应该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除在基础课中设置法律文书写作外,我们还可以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讲演、专题辩论等活动。我们主张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为主。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以分析问题、研讨案例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企业法务职业伦理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较熟练地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如企业法律咨询、商务谈判、起草合同、审核合同、案件管理等)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企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初步技能。

作者:马秋 单位:大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唐丽雪,易招娣.关于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赵莹.我国企业法务制度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12

[3]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郭建军.现代企业法务管理体系的模块构成[J].现代企业,2014

[5]爱德华•拉宾,王保民,姚志奋译.法学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学方法论[J].清华法治论衡,2013

[6]黄胜忠,余凤.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商业时代,2014

[7]郭建军.现代法务管理学的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

[8]叶小忠.中国企业法务观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上一篇:专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高级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