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9:49:30

国际学术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学术论文导言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类分析作为一种语篇组织形式,学术论文导言体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其特定的语类模式。本研究以学术论文的导言为研究语料,从跨语言的视角来研究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以便帮助国内学术界了解国际刊物的写作规范,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惯例与要求。此外,本研究能够为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是以语类理论为理论基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体学、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已从对语篇的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并试图从语篇的语类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于是,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中的一个新课题“语类分析”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语篇类型,学术论文导言阐明论文撰写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概括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是一种具有交际目的的社会行为,有其特定的谋篇原则。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是Swales(1990)提出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CARS Model)。该模式是以语步(move)和步骤(step)为出发点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1981年,Swales提出了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1990年,Swales改进了这一结构,提出了CARS模式,将学术论文导言分为3个语步,每个语步由数个步骤(共11个步骤)来完成。

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包含3个步骤:步骤1,提出研究中心点和或步骤2,具化主题和或步骤3,回顾前人研究。

语步2:建立研究空间,包含步骤1,A提出与前人研究相反的观点或B指出研究不足或C提出问题或D继承传统研究。

语步3:填补研究空间,包含3个步骤:

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

步骤2:阐述主要发现;

步骤3:介绍论文结构。CARS模式为研究各类语篇的交际行为及其交际目的的实现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是从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的论文中随机选取的。英、汉语论文导言各50篇,均选自应用语言学领域权威的学术期刊。英语语料选自Applied Linguistics;汉语语料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料选取后,笔者根据Swales提出的CARS模式分析英汉学术论文导言的建立学术研究空间语步构成,对其语类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构成和分布对比

根据Swales提出的语类分析理论,本研究对选取的英汉学术论文导言进行语类结构分析,发现了CARS模式各语步出现频率和分布规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的语类结构存在以下相同之处: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均在英汉学术论文的导言中出现,且分布均匀,大多数导言的语步结构沿着“语步1――语步2――语步3”的顺序展开。其中语步1在两种语言的论文导言中出现率都是100%,是出现率最高的必选语步。语步3在英汉语论文导言中出现的频率差不多,分别是90%和84%。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导言中,步骤1A概述研究意图或B阐述当前研究方法,都是语步3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二)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语步数量对比

英汉学术论文导言部分CARS模式语步数量对比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90.0%的英语论文导言同时包含有CARS模式中的3个语步,只有10%的英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没有含1个语步的英语导言。而汉语论文中只有58.0%的导言同时包含3个语步,17%的汉语导言包含2个语步,还有4%的汉语导言只包含1个语步。

由此可见,英语导言的语类结构比汉语导言更完整,更符合CARS模式。汉语导言CARS模式的不完整主要是因为导言写作者倾向于省略语步2。在导言语篇中省略必选语步被英语学者认为是语类修辞结构缺陷,因为缺少一个或几个基本的结构成分会影响到文本信息的呈现。Carrel(1984)和Salager-Meyer(1990)的研究发现,当一个文本存在修辞结构缺陷时,读者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减弱。结构好的导言应该同时包含并按照逻辑依次呈现CARS模式中的3个必选语步。对于这个国际论文写作惯例有的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并不了解,因而没有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这也是汉语论文导言不完整的一个原因。

四、结语

学术论文导言的研究,对于理解一篇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汉学术论文导言中建立学术研究空间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语境下同一语类的不同语篇结构,并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受语料所限,本研究只对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教学实证研究方面的英汉语学术论文导言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后的研究可增加语料的数量和范围,使分析更加客观和全面。

尽管如此,本研究可以帮助国内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国际写作惯例,从而使我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符合国际要求,更好地为国内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同时,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改进语言写作教学效果,也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延江.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中批评性言语行为的语类视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Swales,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3]Swales,J.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 Birmingham:The University of Aston,1981.

[4]滕延江.学术语篇中的批评言语行为研究.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01):28-32.

[5]Carrell,P.L.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on ESL readers.TESOL Quarterly,1984,(18):441-469.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7] 刘朝晖,万宇.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之我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3)115-118.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术论文翻译的研究现状

在学术论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对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有所了解, 还要运用英文进行准确的表达,进而将论文作者在该学科的学术观点表达到位。由于学术论文的英译水平不但影响到论文的投稿成功率,而且对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和推广将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将中文的论文翻译成为合乎规范的英文论文,是当今译员的一个难题。然而针对我国学术论文翻译的现状研究,主要有刘芳的《学术论文汉译英的方法论探讨》,在其论文中主要阐述了汉译英学术论文的主体,除了语言专业和学科专业之外还应该深入研究翻译课题的语言文化特征的异同,作者同时也提出学术论文汉译英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准确理解、等值转换和相互转换。李燕华在《谈专业论文的汉译英的基本方法》文章中提出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专业术语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时态的选择,以及被动语态的运用,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正确使用英文句子结构进行表达。这些文章基本上阐明了学术论文汉英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这将为以后学术论文的汉译英的翻译工作提供有利的借鉴。

二、学术论文翻译中的语言特征

由于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而且其译文的语义表达要具备准确、客观、严谨、清楚等特征。由于科研论文使用的句型比较严谨和客观,因此在文本的翻译中, 会用到大量的被动语态。因为被动语态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性,在句子结构上避免了很多重复, 从而使文章更加的具备逻性。在宏观上,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的成果。在微观上,学术论文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同时非文学翻译也具备以下三点特征:第一意思准确,准确无误地将原文反映的客观事实再现出来;第二方法得当,根据文本内容和信息,确定所要使用的翻译种类和翻译策略;第三语言朴实,在汉英翻译时,翻译要传达基本意思,不宜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译文应该尽量精简易懂。因此,对学术论文翻译我们可以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学术论文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由于学术类科研成果的文本类型属于非文学类、应用型的翻译,因此,这就要求译文必须准确规范,更加突出对原文背景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学术论文翻译中会遇到更多的长难句的句式,只有对相关专业知识做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翻译工作。因此,针对学术论文的翻译实践活动,译者应该精准的了解其信息传递的目的,从而明确其整体的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技巧的运用。

同时学术论文具备应用性强的特征,因此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是有必要的,并且应该在翻译实践当中应当运用增译、省译、意译及转换的翻译手法。按照翻译的分类,社会科学论文的翻译在狭义上属于论述文体的翻译,广义上应属于应用翻译(李建军, 2004:5)。因此在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学术论文汉译英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针对学术论文翻译的目的、过程、原则、策略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对于词的处理,我们可以运用增译、补译、省译、转换法等常用翻译方法。对于文体风格的整体把握,还可以用到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针对复杂的长难句,我们可以采用长句拆分、顺序法、逆序法以及综合法等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手段,并结合翻译过程中的细节具体分析如何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四、总结

尽管当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在学术交流方面,我国的特定学科的输出量是远不及输入量,由于我国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缺乏有效地翻译媒介,造成国外学术界对我国的学术成果不能及时的了解,进而降低了我国学术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学术论文这种应用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能够对该类翻译项目的翻译策略以及应当注意的翻译事项做出归纳;从而为今后从事类似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进行类似的翻译活动时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为我国学术论文翻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桂霞.学术期刊论文的英译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4,09:54-55.

[2]王伟.《天然气销售协议》翻译报告[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 写作规范 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术活动研究日益增多,学术论文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最常见、最重要的载体,被广泛用于各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学者的观点发表和学术交流。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学术论文这一常用表达形式就需要有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规范及格式,规范化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规范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除了在为大量文献编辑索引、给读者提供检索服务时能够更统一、更便捷以外,还起到增强文章可读性、便于向读者传达作者研究思想的作用。

对于学术论文的标准化写作规范,不同国家的规定有所差异,但也有国际认可的标准,我国的标准主要针对在国内发表的中文学术文献。本文阐述了学术论文要写作规范的重要性。

二、学术论文的含义及性质

学术论文作为一种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章,是属于科学写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类。

(一)科技写作的含义

科技写作就是用书面的形式出具有科学的被大家认可的信息,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相关活动和所得成果表达出来的一种专业写作。学术论文的写作选题需要有一定价值,不能是大家都清楚的,例如所选学科内的前沿的、领先的或最新的研究内容。前沿指文章选题是研究领域的热点,并且此题目正在被讨论,还未得出成熟的结论。领先比前沿更进一步,要求研究结果比之前的或其他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结果更先进,结论更成熟。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并非唯一,但比较常用的写作程序还是大体上相似的实践环节是学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科技写作活动的结果是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值得大家学习的文献。

科技写作的意义是知识的传播与传承。科技写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学术论文的含义及其与教科书、专著的差别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展现和表达出论文作者的近期研究成果,体现出作者在学术方面上的进步。所以,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必须是紧密围绕文章的思想和主题,表达的清楚和完善。

学校的教科书的写作目的是让学生或读者完全接受已存在并经过长期论证没有任何错误的知识,使读到它的人们了解以后并学会教科书中所提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所以教科书的写作手法是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讲解详尽。

专著的写作目的是系统、全面地讲述某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但要求读者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以方便理解其论述语言。专著的写作手法比教科书等灵活,作者总是只针对某一个对象或者几个特点甚至只是来围绕某个或某几个专题,写出他们的内容,尤其注重知识的全面和细致。

(三)学术论文的性质

科学性,学术要讲究严肃、严谨、严密、严格。严肃就是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夸大其辞,态度认真;严谨,即严密而谨慎;严密,就是结构紧密,考虑周到;严格,就是按章办事。学术论文具备的科学性,追求真实、正确、先进、可行。

专业性,学术论文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表达内容、写作主体、读者对象和表述手段四个方面。学术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反映出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活动或成果,写作主体主要是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或科技工作者,读者对象是本专业领域内的学者,表述手段主要运用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文字,以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图表、符号、公式等)辅助表达。

实用性,学术性论文以理论研究为主,但也需要具备科技写作的实用性。理论性研究的内容也需要考虑到生产实践中的需求和实际应用的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情况。

规范性,学术论文作为一种成熟而常用的科技写作类别,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规范统一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并制定和推广了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后文将进一步重点论述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可读性,学术论文的内容是科学知识,不同于文艺作品,其可读性包含写得正确、写得完整、写的流畅三层含义:作者必须设法让读者读懂其写作意图,这包括用词准确度和写作手法两个问题;论文的结构组成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确定的写作目的,并且每个部分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论文的结构安排必须在写作前就想清楚,结构要做到主旨清晰、层次分明,还必须注意写作的顺序、开门见山的提出一些问题、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要有道理、注释可以用,但要少用。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身为研究生,认识到学术论文应该规范尤为重要。规范学术类文章的格式,不仅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能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为人类最社会发展进程贡献尽可能多的力量。学术工作者讲究作风严谨,论文写作规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国家、社会、还是我们个人,都应努力为规范的格式和良好的氛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学术论文方面来说,大到研究课题,小到标点格式,都应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才能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们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勃. 科技论文写作教程[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学术论文期刊写作方法

对于学术论文期刊来说,写作的创新和方法起着决定作用,一篇评价高的学术论文期刊不仅是靠的科学实力,科学研究水平还靠的题目的新颖。曾有人用"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来描述其重要性,那么写作包括如下:

题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那么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但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要表达明确,通过题目恰当的反映内容就行。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4.醒目

论文题目醒目不仅能让读者赏心悦目,而且能显示作者的文笔脱颖而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一般分为两种情形:

1.单个作者论文

2.多作者论文

后者按署名按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署名还有三个目的:

1.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

2.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

3.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

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一般是有利于以后的国际交流,以英文为主。它是简单的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编辑;规范;语步均衡性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5-0150-07

收稿日期:2013-0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的语类分析研究”(10YJA740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牛桂玲(1966―),女,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目前,无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已经要求提供学术论文摘要,摘要的规范性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学术论文摘要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对摘要的相关研究这几年也明显增多。据国外学者调查发现,在2006年,关于摘要的研究在全球仅有28项。而如今,国内外关于摘要的研究已涉及语言学、编辑学、文化、传播等各学科的各个层面。本文在回顾对学术论文摘要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拟从语步均衡性的角度对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开辟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推动学术摘要研究的新发展。

一、历史回顾: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梳理

摘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到医学论文的。在此之前,绝大多数文章并没有摘要。后来摘要的应用才逐渐普及到其他学科。随着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需配有摘要,摘要也逐步细化为说明性摘要、评价性摘要和信息性摘要三种形式。如今,相对于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作者对摘要的重视,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一)国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追溯

国际上有关摘要研究的正式出版物可以追溯到克里夫兰(Cleveland)的《索引和文摘介绍》,该文认为,摘要概括了一份特殊知识记录的核心内容,是该篇文章的真正替代品。1985年格利茨(Gratoz)发表的《教会英语学习者从摘要中提取结构性信息》一文,认为摘要是一个节约时间的结构,用于读者不读全文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各部分;预先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如果摘要概括得足够全面,也许就可以替代全文阅读。1990年斯韦尔斯(Swales)出版其代表作《体裁分析》之后,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摘要体裁分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2009年他又和费克一块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对推动摘要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摘要体裁分析的领军人物。

《专门用途英语》期刊是刊登有关摘要研究论文最多的杂志,该杂志主要发表ESP/EAP(专门/学术用途英语)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国际上语言应用研究方面最权威的杂志之一。

(二)国内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历程与不足

我国的学术期刊论文采用摘要较晚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当时也只有很少期刊采用摘要,且几乎全部为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极少。国内对摘要的研究起步更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初露端倪。近十几年来,国内的主要期刊逐渐都要求论文同时配有中英文摘要,国内学者对摘要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的视角也大为扩展。

从编辑学角度出发,国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等曾发表过多篇有关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重点,或集中在中外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对比分析上,或关注摘要的格式和规则(字数限制或一些格式的规定等),或探讨中英文摘要不同的表达习惯以及摘要中的各类专业术语表达等。大学学报和代表性语言学刊物《现代汉语》等也发表过多篇有关摘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侧重于摘要体裁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和差异等方面;有的将研究焦点放在了英文摘要的语态及时态等语法特点上;也有不少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摘要进行相关研究的。目前,大部分摘要研究突破了单纯从语言学或编辑学角度出发的局限,多从二者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就研究的质量来看,最为明显的不足是实证研究欠缺,研究不够系统。到现在为止,我国有关摘要研究的专著仅有郑福裕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编写指南》和王全楚、马可为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手册》两部。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也主要是介绍撰写英文摘要的步骤和技巧,没有关于摘要写作和编辑的实证研究,缺乏让读者认可的理据。

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尽管也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样本太小,许多研究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期刊或有限的几种或几十种期刊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观察不够全面,仅仅从语步的多少来判断摘要的优劣,有失偏颇,缺乏对语步分布是否均衡的调查;没有各语步信息量的具体分布统计,不能更微观地考察各语步在摘要中的不同作用和比重分配;对缺少语步的成因调查不足。此外,学术论文中摘要的研究多侧重于如何写作、如何规范、字数要求等比较浅显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

今天,如何让我国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如何提高国内学术期刊的摘要质量;如何让我国尽可能多的国内学术期刊被纳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SSCI等,已经成为作者、研究者和期刊编辑共同的责任。因此,找出我国在摘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摘要撰写和制定摘要规范;不因为摘要质量的原因而使国内学术期刊被国际著名索引目录除名、科研人员被国际学术会议拒之门外;使各类学术期刊尽快介入到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中,在全球化的激烈进程中向外宣扬中国文化,参与推广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我国摘要研究的不足,采用先进的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语步完整性和均衡性相结合的角度观察中英文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存在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科学的、可行的提高摘要撰写和摘要编辑水平的良方。

二、新的视角: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语步学分析

(一)论文摘要大样本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采用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观察科目涵盖了文、理、工、医等各个学科门类共221种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3780篇摘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1260篇和相对应的1260篇英文摘要以及1260篇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是其对应的中文摘要的译本,二者之间具有翻译关系。所选取的杂志都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权威杂志,中文期刊全部选自2008年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英文杂志全部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并被SCI、EI或EBSC、SSCl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索引。

其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英汉双语语际对比和英英单语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研究中外中英文摘要特征。该种研究范式可以弥补双语语际对比忽略目的语原创语言特征和单语语内类比抛开原作特点的缺陷,使中外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对比更为全面。

(二)中英文摘要的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自成一种体裁,与学术论文有许多共同点,但又在几个重要方面有差异,其中一个差异点就是摘要独特的结构特征――语步(move)修辞结构。作为学术论文的浓缩,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它的每一个语步或步骤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交际功能。体裁性要求学术期刊摘要应具有对应的体裁结构,即摘要的行文应视其体裁的交流目的而定位,该定位使得摘要具有一个被专家成员确认的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典型语言结构,即“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也叫摘要的语步修辞结构。事实上,摘要体裁的“图式结构”早已存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细微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并未改变,这也是摘要写作或编辑规范化的根本。为使摘要的写作规范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1976年就公布了一项至今仍然有效的国际标准――《文献――出版物和文献的摘要》,即ISO214―1976(E)Documentation―Abstracts for pub―lications and documentation,它对摘要体裁的定义和类型、目的和用途、要素和特点、位置和长度等作了详细的说明。从此,国际上在摘要写作和摘要编辑方面有了可以参照的标准。之后,我国在1986年也颁布了有关的国家标准,即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简称《规则》),对摘要的定义、类型、著录、详简度、要素和注意事项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无论是ISO标准还是《规则》都规定:背景介绍、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五项为摘要的基本要素,斯韦尔斯将这些要素命名为语步。

斯韦尔斯和费克于2009年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他们明确提出,摘要是一个修辞概念而不是语法概念,并阐明摘要五语步(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必要性。2010年斯韦尔斯和费克发表的《从语篇到任务:让摘要研究发挥作用》一文又进一步丰富了摘要理论和实践,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印证了摘要五语步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他们指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对各种语言、各个学术领域摘要中所包括的“修辞语步”数目进行了考察,大部分学者认同摘要存在“潜在的五个语步”,并认为它们的分布基本遵从以下顺序: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见表1。

同样,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学术写作规范APA(2001)格式也对摘要写作进行了规定。它指出,优质的实证性研究摘要应包含五项内容:1.存在的问题/目的/研究问题/核心内容;2.样本大小/特征;3.研究方法;4.研究发现/结果;5.研究结论/意义/启示。

APA中的五项内容其实就是五个语步。APA与斯韦尔斯和费克所指的五个语步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中的五个项目不包含后者分类中的前言或介绍部分,其中的第二项(样本信息)和第三项(研究方法)在斯韦尔斯和费克分类中被合并为一个语步“方法”,所以,APA摘要格式其实只包含四个语步。斯韦尔斯和费克强调了摘要中前言或介绍的必要性,APA突出了方法中样本大小和实验对象的重要性。但有一点二者是一致的,即摘要语步(项目)的相对完整性。

研究证明,摘要质量特别是语步的完整性与期刊论文删选之间有显著关系。那些在摘要中缺少了某种被APA列为摘要重要因素的论文被拒的概率是那些在摘要中囊括所有五项因素的论文的三倍。因为作者忽略了摘要中的某个(某些)语步细节会让编辑或审稿人员认为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也很可能忽略相关的某些重要内容。

此外,质量不高的摘要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扰,因为除了论文题目,摘要是作者通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能够读到的有关论文的唯一内容并是帮助读者判断论文价值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摘要的完整性是判断一篇摘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论文摘要各子语料库语步完整性对比

关于摘要语步的完整性,斯韦尔斯和费克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有严格字数限制的情况下,并非五个语步都可以完全具备,但选择使用哪些语步要根据情况仔细斟酌。在某种程度上,摘要已不再是文章的一面镜子,而是将读者注意力吸引到原文章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在浏览或阅读摘要时,读者最关注的信息是研究者本人研究了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该目的以及研究的发现和结论是什么,所以,这些语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如果在字数有严格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背景介绍语步作为可选项目,其它语步为必选,这与APA的规定基本一致。笔者将各子语料库文本包含语步数及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包含全部五个语步的摘要数目最多,百分比最高,分别是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和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将近4倍和3倍,而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一语步比例和二语步比例相对最低。

2.国际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相对较全,结构较完整,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更有索引价值,可读性更强。相反,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仅包括一个语步和两个语步的摘要为数较多,五个语步俱全的摘要则很少,语步较为单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量较少。

3.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在各语步频数方面差异最大的是目的语步,各相差近32%和21%。

4.国内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对介绍研究目的重视不足,造成重要信息量欠缺,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相比,在语步完整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目的语步相差更大,有待完善。

(四)中外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均衡性比较

笔者还通过各子语料库语步的文本覆盖率考察了语步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整个语料库中,所有语步现象的文本覆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结果>结论>背景>方法>目的>复合语步,其他无法归入语步的句子的文本覆盖率为0.08%。总体来说,复合语步的文本覆盖率相对较小,说明无论是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中,还是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大部分句子采用独立语步,一个句子里包含两个或三个语步的复合语步较少;在独立语步中,结果语步的文本覆盖率最高,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其中,人文社科类的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SCC和SCE)的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分别为3.60%和5.83%,是国际期刊人文社科类(SEE)摘要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17.61%)的近1/5和1/3,差别很大。该结果与上述有关语步的完整性结果一致,反映出中国人文社科类期刊摘要的语步分布不够均衡,目的语步信息量欠缺。

另外,摘要中虽然包含相当数量的复合语步,但与独立语步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本文不再做详细论述。借助于五个独立语步的文本覆盖率在整个语料库的分布状况(见下图1),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三个子语料库中五个独立语步的具体应用及信息量分布差异。

从表3和图1可知,在国际学术期刊摘要语料库中,YEE,PEE和SEE摘要中的五个语步覆盖率分布状况都比较均衡,只有HEE和LEE摘要中结果语步的覆盖率大大高于其他语步,这很可能与所属的学科门类有很大关系。HEE和LEE大多属于实证性研究,论文作者意图向读者重点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所以结果语步在摘要中占了更大的比重。而在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中,HCC,HCE,LCC,LCE摘要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语步覆盖率大大高于其它语步覆盖率的特点。不同的是,YCC,YCE,PCC,PCE,SCC,SCE摘要中的语步分布状况都不均衡,有的背景介绍语步和结论语步文本覆盖率很高(YCC,YCE,SCC,SCE),目的、方法语步覆盖率却很低,所占比重很小,尤其是方法语步比重极小。另外,YCC,YCE,SCC,SCE同属社会科学范畴,而其摘要的语步实际构成与APA格式对社会科学摘要的语步构成要求(在APA四个语步分配中,样本信息和研究方法占了两个独立的语步,说明这两个部分具有与目的、结果、结论同等的重要性)是相悖的,既不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也差别明显,相反,PCC,PCE文本中的方法和结果语步比重较高,但与PEE相比,语步分配也有欠均衡。

五语步文本覆盖率分布数据说明:中国期刊的语言与文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摘要应减少介绍和结论语步的论述,适当增加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语步的比重,目的是突出研究的科学性,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领会作者究竟在研究中做了什么,是如何实现其研究目的的,然后读者就可以更容易做出判断是否再阅读全文。中国期刊的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摘要,则需适当增加研究目的的介绍。

三、任重道远: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撰写

与学术论文摘要研究

(一)改进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撰写很重要

在五大学科门类中,中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与其中文摘要的语步特征皆呈现很大的趋同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质量不高是直接受到源语中文摘要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要求翻译人员在将中文摘要译为英文摘要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中文摘要的内容之外,还应考虑摘要的结构特征和规则,将“摘要图式结构”――摘要所应体现的要素(语步)内容,较完整地、均衡地展现出来,较好地实现摘要语步的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的均衡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提倡中国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写作和编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学术期刊中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类和健康与卫生类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特点都较为接近,这与这两大门类的学术期刊大多要求提供与国际期刊同样的格式化论文摘要密切相关。我国从事医学卫生和生命科学的医务人员和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国际权威索引系统SCI,EI也将我国的多种期刊纳入其索引目录(譬如:生命科学,工程学),既推广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国际学术的发展,摘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上面的研究也表明,与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相比,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在语步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各语步的信息量分布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说,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较为完整,语步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语步不够完整,语步分布也不太均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体裁特点从语言形式到研究内容主观性都较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整体上有待提高。

1.保持摘要内容的完整性。摘要应区别于正文,简明扼要、准确规范地叙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明性。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主要信息”的原则。语步(摘要的基本要素)尽量齐全,尤其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语步更不可或缺。

2.提高语步分布的均衡性。改变以往摘要“重背景介绍,轻目的和方法”的习惯,保证语步的完整性,各语步的比重分配也要兼顾。

(二)加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任何合理的规范都需要有有效的实施措施来执行。《文摘编写规则》作为一项国家学术基本规范,颁布20余年后的实施效果仍收效甚微,是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实施措施欠缺?的确值得反思。并且该《规则》自从颁布以后就再无修订,其中的有些条款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研究发展的实际,因此,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对摘要诸方面的研究尚需加大力度。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专著仅有斯韦尔斯和费克的《摘要与摘要写作》,其他要么为论文,要么相关内容仅占某部著作的一两个章节;在我国,有关摘要写作的专著迄今只有两部,其他皆为论文。可见,摘要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范围也不够广,深度也欠挖掘。因而,如何结合相关理论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为此,普及摘要知识,要求和指导作者写出合乎规范的摘要是前提,学术期刊编辑加强对摘要的加工力度和质量把关是基础。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加强对摘要撰写、翻译和编辑的质量把关,才可以加快期刊国际化进程,肩负起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和推广到全世界的责任。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1.标题

标题也称为“题名”、“题目”、“文题”或“篇名”等,是论文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题目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第一条信息,它除了准确、具体反应期刊学术论文的内容,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外,还对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提供重要信息。要根据“正确”、“明确”和“准确”的原则拟定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题目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要尽量使用关键词语和规范词语,慎重使用缩略词语,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既要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要太长,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5个汉字。

2.署名

作者在期刊学术论文完成后,一般须在论文的标题下方签署作者的真实姓名(或者笔名)和单位信息。署名表明了作者身份和文责自负的态度,还表明了期刊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同时,署名还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渠道,读者阅读论文后,若需与作者商榷,或要进行询问、求取帮助,可以与作者联系。如果期刊学术论文有两个以上作者,或者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了与论文相关的工作,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对该期刊学术论文作出贡献大小的先后顺序进行署名,参与辅工作的人,不能列为作者。署名顺序应事先约定。

3.摘要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简明文摘。摘要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成果,是期刊学术论文前置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读者通过摘要可以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情况下,了解和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的篇幅一般在200-300汉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最多不超过300个字实词。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期刊学术论文的论文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正文中选取出来的能反映期刊学术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期刊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对该期刊学术论文的检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和利用文献,在计算机情报检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篇期刊学术论文关键词选取的数量应以2-6个为宜。

期刊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

1.引言

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作为书的概述或感想,亦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的开场白。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引言的篇幅视论文的内容而定,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以“少而精”为宜。

2.正文

正文是期刊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占期刊学术论文的主要篇幅,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是论文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的集中反映。正文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合乎逻辑。正文的结构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练,论证要严密。

3结论

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结果)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的作用。但是,结论或讨论不是期刊学术论文必需的组成部分,如果有结论或讨论,要力求准确、简洁、精练、明了。

期刊学术论文的后置部分

1.致谢

作者在选择、构思或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接受了别人指导或建议,或者是接受了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技术、资料、信息、物质或经费等方面的帮助应该致谢,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就不需要专门致谢。

2.注释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

3.参考文献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善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的推出对于定量评估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开创意义,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对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有促进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该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完善方向,并从办好中文期刊、重视计量评价工作、客观对待评价指标、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重视编辑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使其走向国际。

关键词:

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 CAJ-IJCR 定量评估 引文数据 编辑力

一、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意义

我国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仅排第9位,国际影响力较低。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何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进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这些问题随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开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我国学术期刊从关注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已走过十余年历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关注点,还停留在定性评估,或者是个别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进行定量评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2012年CAJ-IJCR),通过定量的方式让期刊界清晰地认识到各自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有利于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在其基础上又评选出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CAJ-IJCR对5000余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这一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和实际价值,对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实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体系进一步完善方向

1. 扩大引文数据库来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科技类)、SSCI和A&H(人文社科类)收录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则未被纳入统计源,而这些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以及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显然,目前CAJ-IJCR 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几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应当列入引文数据库来源。

2. 增加计量评价指标

2012年CAJ-IJCR以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作为计量评价指标,而北大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采用了多达22项评价指标。[3]尽管评价指标的多少不能说明评价体系的客观及科学,但在分析研究影响力的时候,选择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囊括对影响力有关的指标进行考量则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评价体系对“引文”过于偏重,如5个计量评价指标中的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4项内容直接关联“引文”,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客观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他计量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 合理划分学科

2012年CAJ-IJCR总共设置了50个学科分类,而《要目总览》(2011版)则设置了74个,[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版)为61个,[5]可见三者之间对学科分类的划分标准尚存在争议,而2012年CAJ-IJCR设置50个学科类别确实不能准确描述个别学科交叉期刊的类别,如《体育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而学科划分不明确,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毕竟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评选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分别遴选的。

三、提升影响力办刊思考

1. 办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CAJ-IJCR评选出的 “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说明中文期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语种决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国际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线,关键还是要看期刊论文内涵。好的论文反映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只有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参考引用价值,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内容英文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的英文处理等等,这些是一个窗口,是提升影响力的便捷途径之一。

2. 重视计量评价工作

2012年CAJ-IJCR给出了5025家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引证报告,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不止这些,如此庞大数量的学术期刊要想全部获得高影响力是不现实的。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力份额,而这次CAJ-IJCR给出的影响力评价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显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会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响力,计量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再进军国际市场,其中,计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立足国内应从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计量指标入手,提升内涵质量;面向国际应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入手,提升影响扩散力。评价方法最好采用归一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影响力的大小赋予不一样的权重,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合理。

3. 客观对待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评价各种期刊,同一学科下,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也导致了目前各数据文献情报系统、读者,以及期刊本身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响因子的提高上,滥引、错引、自引现象日益严重。如某石油天然气工业类老牌杂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但该刊把提高影响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训深刻。中国知网的研发者对影响因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从复合类、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类等方面计算影响因子,客观上促进了业内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其他计量评价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也应辩证对待。学术期刊应当正视各评价指标不同带来的差距,认真分析总结,寻求解决办法,把论文质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计量指标都是外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真正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因素是学术论文质量。当然,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文质量高,会促进计量指标的提升;而计量指标的提升,会吸引高质量论文。如何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首先吸引、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优秀稿源。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系,保持约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并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其次,完善论文评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证期刊的正常运转。通过同行评议,借助同行外脑作用,可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并能够提高论文质量。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注意回避原则、匿名原则。第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已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在学术不端检索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期刊杂志社应用好这些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净化学术论文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

目前业内对编辑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多,取得了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力的提升对影响力的加强起到正相关作用。排版精美、策划精细的期刊更利于传播。

在201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这是其继2008年来连续3年与“百杰”无缘后的首次入选,与该学报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该学报强调编辑力对期刊质量提升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具体做法是:[9]从初级产品的编辑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论文的层次;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编修指导,将一般性的文章提升为较高水平的论文;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借助编辑出版特长来帮助青年学生和教师,将比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可见,编辑在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编辑的劳动创造对技术论文的传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编辑处理能力的编辑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视专家作者群的同时,不能忽视编辑队伍的培养,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期刊才会有长足发展。

结 语

事实上,期刊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也取决于期刊本身质量,做精品论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责任。在立足国内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晔.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质量,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 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7] 糜倩,万山.编文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8] 贺圣遂.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从《编辑力》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J].编辑之友,2007(5):13-16.

[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再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EB/OL].http:///news/ default/71.aspx,2013-01-16.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1.标题

标题也称为“题名”、“题目”、“文题”或“篇名”等,是论文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期刊学术论文的题目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第一条信息,它除了准确、具体反应期刊学术论文的内容,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外,还对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文献检索提供重要信息。要根据“正确”、“明确”和“准确”的原则拟定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题目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短,要尽量使用关键词语和规范词语,慎重使用缩略词语,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和公式。期刊学术论文的标题既要概括中心思想,又不要太长,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长不能超过25个汉字。

2.署名

作者在期刊学术论文完成后,一般须在论文的标题下方签署作者的真实姓名(或者笔名)和单位信息。署名表明了作者身份和文责自负的态度,还表明了期刊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同时,署名还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渠道,读者阅读论文后,若需与作者商榷,或要进行询问、求取帮助,可以与作者联系。如果期刊学术论文有两个以上作者,或者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了与论文相关的工作,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对该期刊学术论文作出贡献大小的先后顺序进行署名,参与辅工作的人,不能列为作者。署名顺序应事先约定。

3.摘要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期刊学术论文的简明文摘。摘要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成果,是期刊学术论文前置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读者通过摘要可以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情况下,了解和获得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的篇幅一般在200-300汉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最多不超过300个字实词。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期刊学术论文的论文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正文中选取出来的能反映期刊学术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期刊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对该期刊学术论文的检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和利用文献,在计算机情报检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篇期刊学术论文关键词选取的数量应以2-6个为宜。

二.期刊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

1.引言

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作为书的概述或感想,亦指座谈会、讨论会、研讨会的开场白。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引言的篇幅视论文的内容而定,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以“少而精”为宜。

2.正文

正文是期刊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部分,占期刊学术论文的主要篇幅,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是论文的学术水平、学术价值的集中反映。正文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合乎逻辑。正文的结构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练,论证要严密。

3结论

从哲学观点来看,结论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结论与条件互为因果关系,条件(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论(结果)是由于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现象,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的作用。但是,结论或讨论不是期刊学术论文必需的组成部分,如果有结论或讨论,要力求准确、简洁、精练、明了。

三.期刊学术论文的后置部分

1.致谢

作者在选择、构思或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接受了别人指导或建议,或者是接受了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技术、资料、信息、物质或经费等方面的帮助应该致谢,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就不需要专门致谢。

2.注释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为古书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

3.参考文献

国际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标题 语类 修辞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45-02

引言

尽管标题在学术论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在前期的标题研究中,大部分讨论很短并且是基于直觉的。学者们对好标题的观点并不相同:有的说好标题应该简短,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两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好标题长短均可,这取决于学科的不同。Day的表述更为模糊,他说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充分描述该文章的内容”。Anthony指出如何“充分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则是新手撰写时的难题。

意识到基于直觉性对标题进行研究的不足后,少数学者开始对学术论文标题进行以语类为基础的定量分析。Anthony[2]从长度、单词频率、标点用法和介词用法角度分析了计算机领域学术论文标题的典型特征;Yakhontova对会议摘要的标题进行了分析;Soler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对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论文进行了比较和对比;Haggan[3]对文学、语言学、科学三个学科的三种基本标题类型进行了分析;Wang和Bai[4]对医疗学术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进行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Soler[1]以生物学和社会学为例,研究了综述论文和学术论文两个语类标题的结构特征。

上述量化研究都把标题看做是学术语类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者认为标题不是学术语类的一个方面;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共同构成一个语类,有其自身的语类特征。

一、学术论文标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

学术论文标题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呢?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语类。语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的角度不同,解释和分析也不同。本文借鉴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语类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Hason和Martin等。

Hason用语类结构潜势这一范畴来强调某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可变和不变特征;即结构成分的可选性和必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

Martin以该理论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语类理论,把语类定义为分阶段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在特定语境下为了达到不同目的文化所采用的结构形式。Martin对语类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分阶段的,因为达到目标我们通常要采取不止一步;以目标为导向的,因为如果我们完不成最后步骤的话会有挫败感;社会的,因为作者所写的语篇有其特定的读者。也就是说语类是意义的反复组合,而这又体现了特定文化的社会惯例。

由上述语类标准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标题可以独立构成一个语类。首先,尽管大部分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更称不上是超出句子范围的段落,但标题可以算做是一个语篇。Halliday明确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在语言学上,语篇指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任何部分,口语或是书面语均可,不受长短限制”。“从即时的‘救命’求助一词到委员会进行的全天讨论都是语篇”。其次,学术论文标题符合Martin的语类定义。它是在呈现学术研究结果的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其表达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需分阶段完成,有不同的语义组成单位;是以概括文章信息和向读者推销的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如果学术论文标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那么该语类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或者说它的结构潜势是什么呢?哪些单位是其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呢?下面就以数据库为基础,探讨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结构特征。

二、本研究描述

(一)数据库的构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题,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于自建的一个小型数据库,包括599个学术论文标题。由于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一个语类,所以所选标题的出处既包括文科类期刊,又包括理科类期刊;所选标题源自的论文既包括实证方面的研究,又包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书评和综述性论文标题。所选的标题均来自于其领域的国际核心权威期刊,其中247个标题来自于2007年23种文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该年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另外352个标题来自于2009年22种理科类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至2009年的五年内排名中居于首位;包括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和地理等相关科技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对数据库中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切分,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然学术论文标题是分阶段的,那么对标题的组成单位进行切分则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借用Halliday的级阶概念,不过切分的标准是语义的,即以标题各个组成单位所体现的交际目标为切分标准。

语义切分标准使得标题的各个单位可能由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来体现。如论文的“主题”语义单位可以由名词性词组来体现,也可以由句子来体现。如在标题“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选自杂志Food Policy, ISSN: 0306-9192),“主题”由名词性词组“collective action”来体现;而在标题“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 Up?Making S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选自杂志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SN:1054-8289)中,“主题”由句子“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s Up?”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名词性词组包括由名词构成的低于句子级阶的任何结构,如名词、动名词、名词词组、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

其次,把切分后的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数据统计,按照范畴对数据进行归类。根据该切分标准,结果显示,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可分为“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和“研究方法”。

最后,依照数据结果,找出学术论文标题语义组成单位的必选项和可选项,确定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确定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的组合模式以及各个单位的语言体现形式。

(三)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

按照语义标准,即在文章中的交际目的,对数据库所有学术论文标题进行分析,借用Hason的语类结构潜势表达法,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用下图来表示:

[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

上图中的方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必选的;圆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可选的;(…)…表示(主题)的重复出现;*表示位于其两边的组成单位的顺序是可变的。作者发现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包括文章的“主题”,与主题相关的“目的”“条件”,主题所针对的“对象”,主题适用的“范围”(包括时间、地点等),文章的“结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主题”是必须出现的单位,并且可以出现多个“主题”;其他各个组成单位则是可选的。几乎所有的“主题”都位于标题的起始位置,占99%;只有1%的“主题”居于标题的末尾。

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数据统计显示,数据库中的599个标题共体现出42种表达模式,有的出现频率仅为一次,但有几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下表展示了居于前十位的学术论文标题表达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学术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中,作者在确定文章讨论的主题之后,一般会对其进行扩充和限定:或是阐明文章的结论,限定主题所产生的范围;或是明确主题所针对的对象,点出所采用的方法和目的。当然,文章的标题最终以何面目展现给读者,要不要对主题有所修饰以及如何修饰,从哪几方面入手,这要参照研究的背景。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要对文章标题的“主题”从“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等角度进行描述,这是由标题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首先,标题可以使读者透视文章的核心内容,所以从上述几个角度对文章标题的“主题”进行描述可以使标题更具体、更丰满,这样就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研究的要点。其次,由于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好的新颖的标题可以对文章起到宣传的作用,从而吸引读者。而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学术价值则恰恰要通过上述所说的“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来体现。

三、对英语准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科研能力是优秀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他们反思能力的体现,以上研究结果对培养英语准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标题的写作,不仅仅要告诉英语准教师标题在论文中的作用,什么是好的标题,还要能够为他们具体讲解好标题的结构特征和其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

也就是说,教师要熟悉该语类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这样才能够指导英语准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标题。好的学术论文标题一定要包含“主题”语义组成单位,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辅以“目的”“条件”“对象”等语义组成单位,以此来说明相关的研究细节;并且要注意各个语义组成单位的语言体现手段特征。所以在撰写学术论文时,研究者首先要根据相关的研究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要进一步明确该研究的目的、实施条件和研究对象等,以此来突出其新意和价值所在;最后以恰当的词汇语法表达来体现标题所蕴含的语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英语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以权威期刊上学术论文的标题为教学材料,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使其了解掌握什么是好的标题以及如何拟定好的标题。总之,本研究能够为培养英语准教师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启示。

四、结语

本研究把跨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独立的语类,而不是把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其所属学科语类的一部分,这对语类理论的界定,语类理论研究对象的范围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发现:(1)学术论文标题的修辞结构特征可用下图表示:[主题+(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研究方法);(2)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组成单位之间有不同的组合模式,常见的有十种。

当然,本研究所选样本大小有限,按照语义标准来划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具有相对性,这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oler,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Spec.Purposes,2007,26(1):90-102.

[2]Laurence,Anthony,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187-194.

[3]Haggan,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Pragmat.2004(36):293-317.

[4]Yan Wang & Yongquan Bai. 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88-399.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85/1994.

[6]Hasan, R.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 (Open Linguistics Series.Edited by C.Cloran,D.Butt & G.Williams.)[C].London:Cassell,1996.

[7]Martin,J.R.,& Rose,D.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 [M].London:Equinox Publishing Ltd,2008.

上一篇:临床实践论文范文 下一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