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7:02:54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除较小比例的针灸学本科生或临床医师外,大多数考取针灸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是来自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只掌握少量基本的针灸学教材知识。因此,使学生尽快熟悉针灸学临床基础知识是带教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常是指教师按教材内容对相关临床情景进行口头讲述,学生记录笔记的所谓“一书,一嘴,一笔”的形式[2]。因临床教学的时间较少,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通常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长期单调的习惯性教学,也使教师容易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常年讲解完全相同的内容,以至知识老化,与临床实际脱节,失去了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根本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3]。但在针灸临床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长的限制仍鲜有使用。心理学研究显示,单纯的视觉学习或听觉学习,3天后的遗忘率为50%~80%,而将视听结合起来学习,相同时间内遗忘率为18%[4]。因此,本学科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于针灸学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三位动画穴位图,经络巡行动画演示,专家临床经验演讲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针灸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临床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临床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常见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教学形式,科室针对研究生临床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内容进行了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本学科拥有北京市名老针灸大师贺普仁先生的丰富学术传承经验。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疾病,将老专家诊疗取穴经验和相关医案附于其中,并穿插专家临床治疗的珍贵录像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针刺疗法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思路,同时可以学习老专家的针刺及取穴经验[5],为专业学位针灸学研究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所需的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2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针灸学的临床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针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针灸临床教学多以课程、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偏重于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临床针灸人才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6]。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鉴》报道,哈佛医学院将应用临床路径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在讲课时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其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使得临床路径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法显著提高了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随着临床路径在国内日趋广泛的应用,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改善临床教学忽略临床实践能力的状况,本科室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在医学临床教学中使用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尝试将临床路径引入到针灸临床教学之中,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教学的效果[7-9]。科室以自主研究制定、由政府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为范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会提前1周向学生提供某一特定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路径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就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如疾病诊断、查体和辅助检查特点、鉴别诊断、西医及针刺治疗方法)展开渐进式的提问,确定学生已熟练掌握临床重点内容。随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模拟临床实际情景: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及阅读辅助检查结果,明确对患者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模拟练习中存在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展开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带教教师将按照临床路径内容引导讨论的方向,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应用临床路径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路径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增加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围绕临床路径展开的临床模拟情景联系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初步养成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使得临床教学能够区别于课堂教学,真正到达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针灸临床教学涉及双语教学的较少,有所涉及者也大多停留在第一、二个层次。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国际交流中的语言要求,达到使用英语思维的水平,我们在针灸临床教学中,通过词汇渗透、中英文双语讲课、小组英文病案讨论和英文演讲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机械学习和词汇积累,逐步达到灵活运用和自我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此外,我们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每周阅读近期发表的优秀英文学术论文和综述,使得学生逐步熟记和掌握针灸学相关临床专业词汇和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与科室国际留学生进行定期交流。这些从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转向实际应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出高学历高素质的、能够确实适应针灸国际交流需求的针灸医师打下重要的基础。

4固本培元——重视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地位

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升华,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中医学成为了一门始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重要概念的基石,而道家、儒家思想在中医养生哲学和医道伦理等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若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则不足以言中医。传统文化作为中医学和针灸学始终的生命力源泉,在优秀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科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针对针灸学特有的经络、腧穴、子午流注等概念,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和相关的有趣临床医案,为学生详细讲解这些概念的由来、内涵和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这些概念对学生不再是生硬的背诵记忆,而成为一个个有故事、有临床意义的立体知识点,并将之相互串联成网络,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中掌握这些重要概念。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医学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和信心,对未来在工作中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学术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的终身临床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灸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冲击下的必然产物。虽然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随机、双盲法的运用的确有难度,但只有知难而上,在实践中逐渐探索,才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也才会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提高。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重点强调任何临床实践和医疗决策必须基于最佳的科学依据之上。其核心思想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后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其倡导的临床研究方法,推动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各学科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医生个人积累的临床技能、经验来指导实践的一门学科。现在,针灸临床仍然以个人经验并结合高年资医生或权威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即对医生个人的经验依赖性比较强。目前,随机、双盲、对照是公认的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基于大量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是临床研究的最佳论证证据。针灸疗法虽然在临床上有独特的优势,但其疗效却未能使全部学者信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临床研究缺乏科学的试验设计,缺乏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的论证。于金娜等通过分析,认为由于针灸自身的特点和临床研究的特殊性的原因,我国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较低,尚不能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针灸的确切疗效,大多数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方法有待改进。有学者以循证医学的标准研究了《中国针灸》(1991-1998年)、《上海针灸杂志》(1983-1998年)以及《针灸临床杂志》(1990-1999年)刊载的临床研究性论文,其中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等,并分析了RCT论文的质量,发现3种杂志的RCT论文占临床研究性论文的比率均不到20%,在检索到的RCT文献中,发现其设计质量存在如下问题:①较多RCT论文仅在文献中提到随机分组而没有叙述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极大的降低了论文的可信度;②盲法使用较少,虽然在临床中,针灸无法实施真正双盲,但是借鉴国外方法使用安慰针灸法,或者对结果测量者和试验评价者实施单盲则是可以做到的;③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疗效评判标准未采用金标准,妨碍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某些组间基线情况未进行描述,组间样本数分配比例不合理,研究数据未经规范的统计学处理,致使组间可比性和数据准确性差,影响试验质量;⑤数据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结论可信度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针灸临床科研结果的内在真实性(可信性)和外在真实性(推广价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曾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指出,针灸难入现代主流医学就是由于“尚缺乏高质量临床疗效的对比资料,以及进一步理论上的研究”。

2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1以系统评价为核心的针灸疗效评价的发展循证医学的重点在于找寻最佳的证据来指导医疗实践,最佳证据来源于同质性RCT的系统评价[4]。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目前以国际考科蓝协作网(Co-chraneCollaboration)制定的考科蓝系统评价(CochraneSys-tematicReview)最为严格。Cochrane系统评价与临床对照研究一样,也是一种证据研究方法。它具有极严格的纳入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严格评价各种研究信息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并做出适当结论。只有具备丰富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才能正确地完成此过程,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Cochrane系统评价。笔者通过检索2005-2011年考科蓝系统评价数据库(CochraneDatebaseofSystematicReview),得到与针灸相关的Cochrane系统评价论文101篇,其中研究计划书29篇,已经完成的系统评价72篇。笔者对72篇系统评价的摘要进行阅读分析,发现共有45篇系统评价研究了针灸(包括体针、电针、腕踝针、耳针、艾灸)作为主要介入因素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并且从现有的系统评价看,相应的针灸疗法大多被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疗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例如临床中针灸对Bell’s麻痹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在针灸治疗Bell’s系统评价中,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标准,作者只纳入了49篇进行分析,涉及6个RCT试验、537名患者。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由于纳入的试验质量较低,尚无法论证针灸对Bell’s疗效,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2.2循证医学指导下的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现在国内针灸学研究与循证医学结合最紧密的是针灸临床防治性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注意到研究中临床设计方法的重要性,逐步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指导针灸临床研究。有专家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发现1987-2000年随机对照试验及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有8000多篇,2000年至作者检索时则激增到4万余篇。这充分说明,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针灸临床进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国内也有学者在探索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临床科研方法。青雪梅等对实用性RCT与解释性RCT进行了比较,认为解释性RCT在药物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解决临床复杂干预的研究中尚有缺陷,而实用性RCT却满足这种循证需求,弥补了单纯解释性RCT设计的不足。张宏伟等分析了针灸临床试验中各种安慰针的设计与选用方法,提出不能像要求药物临床试验那样要求针灸的临床试验,否则会限制针灸的研究和发展,阻碍有效的针刺疗法在临床上的使用。金红姝等分析了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的异同,并论述了均匀设计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均匀设计因其能以最少的实验次数满足各种多因素、多水平的复杂设计需要,而在针灸领域可用于腧穴特异性的研究、穴位配伍及处方规律的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的研究。在探索研究方法的同时,国内学者也逐步重视循证医学方法指导下的针灸临床实践。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计划,并已经完成了贝尔面瘫、带状疱疹、抑郁、偏头痛和中风假性球麻痹等5个病种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其他病种的临床实践指南也在编制中。

3思考与探索

3.1问题的思考针灸临床疗效的证据,多数来源于古籍的记载和名家经验。但是以循证医学的标准来看,针灸的疗效必须进行再评价。如果由此简单得出针灸对相关疾病无效或者疗效不显著,这显然不合理。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目前相关系统评价提示针灸临床疗效不确定,主要还是因为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需要不断产生高质量的RCT来更新其结论,而目前原始研究中的RCT数量较少并且质量不高。正是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致使针灸临床研究获取的证据可信度低,不能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证据。2)由于针灸自身的特点,例如疾病与证候的诊断、针刺手法的操作等,使得针灸临床研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RCT。另一方面,针灸大量的临床依据来源于古代医籍的记载和历代名家经验,而当前的针灸临床研究,也多为非随机对照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指出:“与RCT的Meta分析结果比较,纳入非随机的对照试验并未改变RCT综合结果,两者得到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当缺乏足够数量的RCT时,可进行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RCT与观察性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互补作用。因而在重视RCT研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目前Cochrane协作网已经成立了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学小组,专门从事医疗卫生干预措施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的研究,随着其设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势必对针灸临床的循证医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针灸临床实践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因素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这就对针灸临床的循证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比如:西医的疾病诊断和中医的证候诊断如何进行标准化,针灸试验中盲法的运用,针刺手法的量化、标准化以及相同病证穴位选取的标准等。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1.征文内容:针灸治疗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经验;针灸疗法适应证的拓展;针灸临床新技术应用;针灸古方新用挖掘;现代名家经验总结;民间实用技术整理;疑难病案讨论。

2.征文要求:应征论文必须是未曾公开发表,资料翔实可靠。为证明工作属实,请附单位证明或加盖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公章。请采用A4纸打印,标点规范,描述请采用医学术语。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针灸》杂志同类文章,个案及临床报道类文章字数在800~1-500字左右,研究及理论性文章字数在2-000~4-000字左右,并附200字左右内容摘要。每篇文章请寄30元审稿费(请通过邮局汇款,未寄者不予审理)。投稿时请在稿件及信封上注明“征文”字样。征文截稿日期:2008年6月30日。

3.演示内容征集:近年来涌现的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临床治疗方法;有特色的手法操作技术;有推广及应用价值的针灸器具操作。

4.演示征集办法:采取预先报名、审查通过、择优选择的方式进行。请欲参加演示人员先将演示名称及内容,演示者姓名、单位、详细联系方法(电话、e-mail地址)寄送我部(也可在投送的征文上注明是否参加演示),有条件者可将演示内容刻录成光盘同时寄送。得到大会组委会审查通过的通知后,便可准备参加演示。获得优秀演示奖者,除大会奖励外,有机会与《中国针灸》杂志社合作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该项技术。

所投稿件经本刊编委会审查通过将发表于2008年《中国针灸》增刊,其中优秀者将刊登于《中国针灸》正刊。本次大会为中国针灸学会2008年学术活动项目,根据有关文件,论文入选者可获中医继续教育一类学分6分,论文入选且参加会议者可获继续教育学分12分。

投稿及演示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内《中国针灸》杂志社

邮编:100700

联系电话:010-84046331,010-64014411转2925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针灸治疗 便秘 随机对照实验 临床研究文献 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 8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在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养生指南的开发与应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上患有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便秘本身就不是什么疾病,所以并不能总是进行药物治疗。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对身体便秘最好的治疗就是使用非药物治疗。便秘是可能由疾病引起的,同时便秘也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本文就是采用系统评价,对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进行随机对照,分析出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对患者身体的安全性。本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便秘的效果,为针灸治疗便秘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进行随机分组,并含有对照组。要有明确的诊断证明,观察组要以针灸治疗便秘为主,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常规治疗便秘为主。

采用电子搜索与手工搜索方式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选取,对于电子搜索不到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进行手工搜索,缺失的数据要有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补充。

1.2研究方法

要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是否采用随机方法、盲法、基本相似性及失访退出等标志,采用修改后用Jadad表进行评分。

要对患者便秘的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有:治愈率、腹痛、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总有效率等。

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对针灸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方式进行观察,观察与分析两组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得出的数据,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评定标准分为二项:显著效果、一般性效果。显著效果:采用针灸治疗便秘方式,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较快;一般性效果: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在同样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慢。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并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在P

2结果

通过计算机与人工搜索关于针灸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数据,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便秘的总体效率要比传统常规治疗总体效果要好。

3讨论

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得出了针灸治疗便秘比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效果要更好。采用针灸治疗比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因便秘引起的症状恢复要快,且没有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但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存在的弊端就是临床研究文献中的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少、部分的研究的随机方式不正确、全部文献都未使用盲法与分配隐藏等,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部分资料还是需要进行论证。今后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研究设计应规范化、全面化、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对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客观与系统的进行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文菲,于璐,严兴科,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2,01(09):92-96.

[2] 杨继鹏,刘Z莹,谷红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4:15(08):833-836.

[3] 杜文菲,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中国针灸学会,2011,01(13):92-96.

[4] 樊志奇.电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18(07):155-234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6篇

《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CN:11-2892/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全面反映针灸科学各领域的最新治疗经验。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发行76个国家和地区,并与意大利中医针灸学会合作出版了意大利文版。本刊开辟临床观察、实验研究、针麻及原理、针灸教育与学术讲座、医史文献、综述、消息报道、针灸仪器等栏目。

该刊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反映针灸学科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传递针灸学术的最新动态和消息,注重针灸医学的实用性,重点反映针灸临床各科的最新治疗经验。该刊刊载的内容广泛涉及针灸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包括经穴、经络、针刺技术、灸法、推拿、饮食疗法等多个方面。该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临床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信息和临床指导,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该刊还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撰写综述,介绍针灸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为针灸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该刊具有国际化的编辑和评审标准,力求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7篇

沉重的使命落在了这个时代的针灸工作者身上,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解决以上课题的针灸团队。多年来,他们在科室主任王麟鹏的带领下于激流中勇当重任,于传承中拓新践行,在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古籍整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前言:国粹针灸走向国际

采访中王麟鹏主任向记者介绍了新世纪以来针灸医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疗费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为安全、经济、以调节见长的针灸学进军世界级主流医学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同时,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医学高速发展,提倡多学科的互相交叉和对临床医学的转化应用,针灸学的临床优势正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从事针灸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疗人员从事相关的临床诊治,主要表现为治疗病种的扩大、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研究层次的深入。

“针灸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采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相比西医思想更强调整体观和人本观。建国以来,针灸从早期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到被国际组织认可推荐治疗40多种疾病;到国外以西方医学知识背景为主的一批专家学者进行医学验证;再到国内外一批科研团队进行系统、规范的学科体系建设,针灸医学体现出了不可抵挡的生命力。”王麟鹏说,“如今,国际顶尖期刊论文中关于针灸医学的超过2000篇。可以说,针灸学已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先锋。”

“然而,国外学者对针灸医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验证,而不是正面研究,不能促使针灸医学走向系统化、学科化,这些工作还是要由我们中国人来完成。”王麟鹏主任也谈到,现代临床医学科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方面发展,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传统疾病、并以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按照现代医学的要求,一门医学学科要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能推广,首先要求在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规范化、标准化;并且现代化疾病对医学的要求是治疗手段个体化、多样化,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是针灸医学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振兴针灸・临床学术齐头并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的政府医院针灸中心之一,建科之初荟萃京城名医,云集针灸流派,如今已历经四代学科带头人,形成了针灸特色明显、多种针法并存的良好局面。目前振兴针灸的重任落在王麟鹏团队身上,他带领中心一方面突出针灸便、廉、验等优势为众多患者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另一方面在传承多位名医大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创新探索,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风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脑卒中的国家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为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针刺或中药治疗。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在此领域展开了突出针灸治疗特色的连续性综合一康复中医卒中单元模式研究,建立了包括三级、二级中医院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突出针灸特色的连续性综合一康复中医卒中单元模式,建立了针对不同级别中医院的中医卒中单元建设规范,形成由三级中医院联合二级中医院带动社区医院的自上至下、深入基层的中医卒中单元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该学科申请北京市政府开展的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针对国际上对针刺治疗中风有争议的各类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刺对缺血性卒中的与标准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该方面弥补了我国本领域的针灸临床研究在国际上的缺陷。

针对中风病治疗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排尿障碍和中风后抑郁,王麟鹏主任带领针灸中心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明确针灸临床疗效,为中医卒中单元的整体疗效优势提供证据。该研究工作创新了一种体现针灸治疗优势的中风病治疗模式,具有领先和原创性特征,可能在中风病的疗效提高方面取得突破。

同时在临床治疗上,医院形成了中风病的急重症治疗、中风病的恢复期治疗和康复性治疗的特色不同的三个病区;病区的大中型诊疗设备价值逾百万元,建有NICU重症监护室和康复病区。针刺治疗脑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针刺穴位作为一个外在刺激可能首先激活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神经、内分泌、体液网络,继而影响靶器官。因此,从各个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针刺的神经调节机制,可能是揭示针刺作用机理的重要切入点。

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研究中,中心从氧化应激标志物、抗氧化系统和氧化还原相关信号分子等方面,多角度地开展了针刺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首次明确了各种氧化应激标志物在针刺抗氧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界定了针刺在脑内抗氧化的SOD/GSH-Px特定抗氧化酶级联途径,为针刺抗氧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目前正以血管性痴呆为研究对象,开展局部选穴、远端选穴、局远配穴等不同穴位组合改善脑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心该方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8项,发表相关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11篇。

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他们通过系列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电针对神经递质的平衡调节作用机制,发现电针刺激可使处于失衡状态的递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些研究丰富了针灸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理,为深入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课题资助,新获得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8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中心在国际上针灸防治帕金森病研究的领先地位,并获得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一中医药研究的针灸研究课题,成果获得肯定。

在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他们秉承针灸名家“金针王乐亭”的临床经验,系统开展了早期预防性针刺对中风后痉挛的调节机制研究,对采用线栓法制作卒中后痉挛动物模型从动物选择、结扎部位、栓线插入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以神经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为评价工具,成功构建了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为针刺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动物模型。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研发攻关类重大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项,科研经费144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针对动物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设计的动物外周肌阻抗测量装置获得专利1项。

薪火相传・名老中医思想研究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成立之初,拥有享誉中国针灸界“南陆北王”之中的“北王”――“金针”王乐亭、“管针”贺惠吾、早年留学日本的夏寿人、火针大师贺普仁等多位国内享有盛誉的针灸学大家。大师们在针具、组方、刺法、临床等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北京地区特色的针灸流派。近年来在王麟鹏主任的带领下,科室进行了针灸名家学术经验的验证与推广研究、开展北京针灸流派整理与传承研究和针灸古籍整理研究,以实现针灸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科学继承与推广,实现对针灸学术理论和学术应用的创新性提高。贺氏针灸三通理论研究

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研究中,中心的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创立的“贺氏三通法”将毫针、火针、放血三法联用,有机结合,改变了以往单针治病的思路,使针灸适应病种的数量及疗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对火针的针具、针法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规范了火针疗法的操作规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贺氏针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包括北京市首发基金项目和市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设计了多个临床研究,还包括与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国际合作。

关于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中心在继承贺氏针法治疗头痛的经验基础上,首次在国际上针灸研究中采用了“针刺+安慰药物”和“安慰针刺+药物”双模拟对照的设计,实现了针刺对患者的盲法;首次在中国完成了针刺对缓解期偏头痛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明确针刺治疗对于缓解期偏头痛发作的预防作用;这些方面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另一项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中,他们还证明远近配穴法针刺治疗可明显减轻偏头痛患者症状并缩短偏头痛发作时间。此研究2011年在国际著名杂志Pain上发表,是迄今为止中国中医界发表的影响因子最高的RCT研究论文。目前中心正进行针刺预防性治疗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本项目共培养临床硕士研究生?名,累计10篇,其中SCI论文3篇。

北京针灸名家学术经验的验证与推广研究

在王氏“五脏俞+膈俞”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五脏俞加膈俞方是金针王乐亭在临床上经过不断探索而总结出的王氏针灸名方之一。王麟鹏等人在传承王氏理论思想基础上,系统开展五脏俞组方治疗原发性抑郁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RCT研究,证实了王氏“五脏俞+膈俞”方对抑郁症患者汉米尔顿评价量表减分率有确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王氏“五脏俞+膈俞”方治疗抑郁症的诊疗规范及诊疗方案。

在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中,中心的部级名老中医周德安教授基于“心脑共主神志”的理论,提出了“周氏调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症的原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穴组方,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针刺服药双模拟的设计方法,对针刺能否影响原发性失眠的日间觉醒状态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原创性在于在评价针刺治疗原发睡眠障碍中提出了基于内经“昼精夜冥”思想的针刺对失眠症患者日间醒觉状态的影响作用的学说。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

2008年王麟鹏主任带领针灸中心申报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一贺氏三通法工作室。项目以“深入、系统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新人,加强交流”为目标,以“中风病”和“腰痛病”这一针灸中心优势病种为切入点,系统、科学的评价治疗疾病的疗效、机理,规范“贺氏三通法”的临床应用,以便于推广应用。

中心按照工作室建设计划完成贺氏三通法学术思想传承脉络整理工作,已整理成册,内容包括师承情况、培养研究生情况及传承团队情况等三个方面。以贺普仁教授参加临床工作近10年来的医案为素材,其学术继承人总结了诊治明确、疗效卓著的医案近300例,已整理成书――《中医临床家贺普仁》、《国医大师贺普仁》。其中“贺氏针灸三通法理论及其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在3年建设期间,其师承人员发表相关三通法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多学科联合研究

在申报的北京市中医药重大专项项目“贺氏火针针具研究与中医火针技术理论”中,中心以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贺氏火针”技术应用为基础,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实际测量和数学模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贺氏火针从金属材料成分、常温力学性能、高温性能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测定。通过火针温度的定量测量及分析,加热方式的稳定性,火针温度与医师手法、患者情况及疗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火针加热温度、进针温度、施治手法、进针深度、留针时间等数据,并与患者对针刺的反应、治疗效果等建立关联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火针操作过程。该项目为火针材料在保护、传承、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提供技术基础,并对该方面材料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出建议。

针灸古籍整理研究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在针灸理论方面造诣精深,一生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针灸古籍,其中不乏善本、孤本。2005年科室申请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特别委托项目立项,编写工作正式启动。《针灸宝库一贺普仁临床点评本》丛书第一次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对针灸古籍进行全面地点评,整理收集了现存明、清两代针灸医籍共?0余册,按成书年代编辑成三十分册。本书在诸多方面属于历史首创,《针灸宝库》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针灸丛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明清针灸全书,本书首次全面汇集整理了明清时期的针灸古籍,搜录详尽,是一项集大成的工作,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为针灸文献及临床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准确的古代针灸文献资料,填补了我国大规模系统收集、整理、研究针灸文献的空白,对提高针灸文献学研究及临床学术水平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丛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出版补贴项目”、“北京市出版工程项目”等。

医者精诚・首都针灸专科领军团队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早期是北京市针灸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2009年科室升级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并通过不断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中心拥有包括100张病床的三个病区、心身医学二级科室、针灸学研究室和多个病种诊疗专台。目前年出院病人达1?00余人次,门诊量13万人次;人均诊治费用低于北京地区平均值,多项临床工作指标在全国同行中领先。诊疗技术高超,疗效优势显著,为大量的疑、难病症提供了有效的针灸疗法,典型病例有为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和全国缉毒英雄罗金勇提供了脑病针灸康复治疗,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心拥有一支强大的临床治疗及学术研究队伍,职工人数6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等9人;学术带头人、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2009年获得首批国家国医大师称号,同时是唯一的部级非物质遗产针灸传承人;中心拥有部级名老中医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人,北京市中医“125”学科带头人3人,北京市十百干卫生人才计划唯一的中医“十”类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人。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中心积极进行针灸学教学教改探索,2008年制作教学课件申报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并于2009年通过验收鉴定;中心也积极参加北京市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学工作,近年来授课、带教、培训来自20余个国家的学员和针灸医师600余人次,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

针灸中心始终坚持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做到了服务零投诉、护理零褥疮、操作零差错,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总工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市卫生局的先进集体与个人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此外,作为首都针灸专科的领军团队,近年来对口支援了4家郊区县中医医院建立中风病区,1家医院建立“中医卒中单元病房”。

王麟鹏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中风病的治疗中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针灸名家王乐亭、贺惠吾、夏寿人、贺普仁等的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临床特色。应用国际先进的《卒中单元》的多角度综合治疗理念,他率先成立了《中医卒中单元》,将中风病的急救、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疗法、正规康复治疗及健康教育等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应用针灸方法在中风的高肌张力、语言障碍、多项合并症等恢复期症候方面具有特色,有较为突出的疗效。在针灸传统疗法的应用于发展中,他主持了失眠症、原发头痛等专台,这些专台不仅体现了科室老一代中医针灸专家的临床学术特点,还将目前国内中西医的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采用了正确的诊断标准和通用、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突出了针灸疗法的特色,准确地体现疗效。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R 246.2文献标识码:A综述

[摘 要] 目的:反映国内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对针灸治疗本病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98篇有效文献,分别发表在48种期刊上;以临床研究类文献为主;综合疗法是常用治法;阳陵泉、血海、内膝眼、犊鼻为常用穴位。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临床研究水平偏低;针灸作用机理研究不足;需进一步加强探讨综合治疗手段的最佳结合方案。

[主题词] 骨关节炎/针灸疗法;膝关节;文献计量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通讯作者:李宁(1970-),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医学与循证医学,针灸教育。e-mai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LI Li,LI Ning,WU Bin (Rehabilitation and Acupuncture Center,Huaxi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flect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OA),so as to provide thinking and evidence for further studies. Method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KOA is carried out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using CNKI as data resource.Results Altogether 98 papers are effective,which are published on 48 journals;more clinical studies are involved;combined therapy is commonly-uesd method,and Yanglingquan (GB 34),Xuehai (SP 10),Neixiyan (EX-LE 4),Dubi (ST 35) are commonly-used acupoints.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KOA is lower;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are insufficient;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ies on the best combined program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ay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KEY WORDS Osteoarthritis/am ther;Knee Joint;Bibliometrics;@ Knee Osteoarthritis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难治性、进行性、慢性关节病。临床症状以“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好发于中老年及肥胖人群,使其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4月WHO在瑞典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十年”,以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力争在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上取得更大的突破[1]。

以中医理论作为临床治疗指导思想的针灸治疗手段,由于在解决疼痛症状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故近年来运用于治疗KOA的临床报道也逐年增多,成为目前针灸科适应证之一。但国内尚缺乏针灸治疗KOA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故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针灸治疗KOA的现状、发展和未来的前景做初步的评析与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和方向,以期对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有所裨益。

1 资料和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资料来源,以“膝关节,骨关节炎、针灸”为检索入口,年代限定在2001―2006年,语言限定为“中文”,共检出针灸治疗KOA的文献114篇,对所检文献进行逐一整理,去掉重复的、有关类风湿病的以及与针灸治疗无关的文献共16篇,共获得有效文献98篇,分别从它们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文献类型、研究方法、常用治法、常用穴位几方面对其研究现状、治疗规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见表1)

文献量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发展水平。确定文献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大致揭示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2]。根据有关文献数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测,是文献分析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由表1可以看出,文献量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针灸治疗KOA的实用价值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和讨论针灸治疗KOA的文献逐渐增多,应该较乐观地看到该领域是值得针灸学界进一步研究的。

2.2 纳入文献的期刊分布

98篇针灸治疗KOA的文献分别刊载在48种期刊上。不同载文量的期刊分布统计结果为:发表1篇的有32种期刊,2篇的有6种期刊,3篇的有5种期刊,4篇的有2种期刊,5篇的有1种期刊,10篇及以上的有2种期刊。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针灸临床杂志》,有15篇。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这10种期刊占6年载文期刊总量的20.8%,共载文54篇,占6年总文献量的55.1%。说明以上10种期刊是KOA针灸治疗研究者的主要阵地。

由统计结果可见,文献的期刊分布较分散,集中程度相对较低,且有2/3发表在影响力一般、办刊水平较低的非核心期刊上,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比较低,社会影响力还不高。

2.3 纳入文献类型的分布

从文献研究类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出各类型文献的数量及所占的百分比,对广大医疗工作者了解该研究的现状和掌握医学科研研究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在98篇相关文献中,临床研究类文献(文献中必须有明确的病例报告)77篇、实验研究类文献(文献中必须有明确的动物实验)2篇、综述类文献10篇、其他类文献(包括会议报道、个人临床心得、学术探讨等)9篇。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针灸治疗KOA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上,以单纯性经验总结为主,实验研究特别是作用机制研究不足。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研究,对探索针灸作用的生理病理基础及指导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虽然《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查全率有待提高,但以上结果仍然表明我国的针灸治疗KOA的实验研究面临严峻形势,未引起该领域临床及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今后应广泛开展实验,加强其作用机制研究,尤其是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病理组织学等角度拿出实验数据来支持针灸治疗理论,为进一步推广针灸的临床运用搭建推广平台。

2.4 文献研究方法的分析

对所检出的77篇临床类文献逐一阅读后,笔者发现,目前针灸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文献以描述性、回顾性研究为多,前瞻性研究少,真正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的文献更少;不少报道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仅简单描述为随机分为多少组,未论述采用何种随机方法;有1/3的文献未设立对照;未有一篇提及盲法原则。尽管针灸疗法中盲法原则实施有困难,但也应进行一些探索与尝试。国外有人用假经皮电刺激(TNS)作为安慰处理,可供参考。今后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科研设计,严格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和临床研究水平,使之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靠性,增强说服力。

另外,笔者注意到,大多数文献的疗效评定标准不客观,不统一,不少文献仅简单叙述为显效多少例、好转多少例、无效多少例,没有规范的量化指标,这无疑影响了针灸临床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削弱了论证强度,也给各种针灸方法的总结和交流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制定客观的计分观测法,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公认的观测指标,以利于不同疗法的疗效比较与推广。KOA中医称为“骨痹”,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知医学理论、丰富的治疗手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诊疗方面存在着疾病名称不规范、证候分型无标准、治疗方案不优化、缺乏一种公认的疗效判定标准等问题[3]。制定规范的KOA针灸诊疗方案,拟定各种治法的标准操作规程是切实可行的解决之法,乃当务之急。对其诊疗方案进行整理和规范,有深刻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骨与关节十年”活动战略之一:“使预防、诊断和治疗骨关节肌肉疾病的方法建立在实证(有依据) 的指导原则之下”的精神[4]。

2.5 临床类文献常用操作分析

针灸治疗KOA临床报道较多,在77篇临床研究类文献中,各家采用针灸操作的方法迥异,既有传统的毫针刺法、刺络拔罐法、火针、温灸法等,也有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电针、穴位注射法、针刀疗法等。为了统计方便,将火针、电针、微波针等归为针刺疗法类,将凡是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治法归为综合疗法(包括针灸配合推拿、运动训练以及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外洗、中药离子导入等)。针灸操作分类统计见表4。

由表4可知,运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疗法所占比重最大,接近3/4。KOA是一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疾病,对这类退行性疾病,单纯针刺或艾灸,所取得疗效是有限的,希冀单一疗法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5]。采用综合疗法可以弥补各种疗法之不足,优势互补,内外结合,标本兼顾,提高疗效,故被许多医家采用,相关报道最多,是目前针灸治疗KOA的常用方法,也是未来治疗发展的趋势。在针刺疗法和综合疗法的70篇文献中对其具体针刺方法做了统计:采用温针灸及针后加灸的有39篇,能加强温经通络之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刺络拔罐与刺络放血10篇,能加强活血祛瘀通络之功;火针4篇,电针5篇,还有运用梅花针、刮痧及关刺、巨刺、齐刺、透刺等不同刺法。另外,在综合疗法中,除了不同针法的结合、针药并用外,还有针灸与中频、超短波、微波、气疗、肌肉训练疗法等联合运用。

随着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治疗手段会不断改进与更新,临证时,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适宜的治法,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如何实现针灸与之更有效结合,推动针灸学不断创新与发展,并最终找到综合治疗KOA的最佳方案,这应是未来针灸治疗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一。

2.6 常用穴位的统计分析

合理的组方配穴是针灸取效的关键之一。在77篇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中,虽然针灸操作手法报道迥异,但临床取穴尚较一致,均以“局部取穴”与“远端配穴”相结合为主,主要以膝周经穴和阿是穴为主,且疗效显著。每次治疗的穴位数量在5~9个左右,其中主取3~5个,配穴2~4个。对穴位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排名前12位的穴位见表5。

由表5可见,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等膝关节局部穴是针灸治疗KOA的常用穴位。中医学认为KOA多为体虚,复感外邪,闭阻经络而发病,如《张氏医通・诸痛门・膝痛》:“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故治法以“祛风散寒,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KOA疼痛主要集中在内外膝眼处,故犊鼻、内膝眼是局部取穴。阳陵泉为筋会,《针灸甲乙经》:“筋急,阳陵泉主之。”阴陵泉系脾经合穴,气血化生之源,《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透针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血海为血会,《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灵枢・四时气》:“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由此可见选择以上穴位是有充分的理论和临床依据的。诸穴相配共奏祛风湿、散风寒、通经络、利关节、止痹痛之功,为治疗KOA最普遍应用之方。另外,陶群等[6]、伦志坚等[7]报道以针刺腹部关元、气海、大横等穴为主配合膝关节局部穴位,疗效优于单纯局部取穴,李晓昊等[8]报道单取曲池穴治疗KOA有良好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3 结语

据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在载文量年份分布上,针灸治疗KOA文献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其日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在文献期刊分布上,比较分散,且多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社会影响力不高。在文献类型上,临床研究类占主导,以单纯性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实验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不足,所以尚无法提出治疗有效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针灸治疗KOA的临床运用。今后应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不断探讨与证实针灸治疗作用机制,以更准确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研究水平普遍偏低,今后要制定规范的针灸诊疗方案和疗效评定标准,规范临床科研设计,提高论文的质量。在操作方面,运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内服、外用以及中频、微波、气疗、肌肉训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结合的综合疗法是常用操作,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有针对性的治法,以实现优势互补。随着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更好的疗法产生和应用,如何在发展与研究针灸疗法自身的同时,探讨其与其他治疗手段特别是新疗法的关系,并联合之,使之为针灸防治KOA服务,以实现推动针灸学创新与发展并最终找到综合治疗手段的最佳结合方案的目标,这应是未来针灸治疗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之一。在穴位组方研究上,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是常用穴位,可见膝关节局部仍是取穴的重点部位,但未来应注意对选穴规律的探讨,是否尚可根据全身情况辨证取穴,灵活运用不同疗法和各种针刺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疗效是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4 参考文献

1 Drezner MK.Decade of the bone and joint.J Bone Miner Res,1999,14(1):2

2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58

3 刘向前,姚共和.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病、证名称及中药治疗现状述评.中医正骨,2004,16(1):47

4 张乃铮.骨关节10 年(2000~2010)的启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5):261

5 姚共和,刘向前,李建斌,等.中医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治疗情况.中医正骨,2005,17(7):5

6 陶群,陆惠新.腹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3,23(12):719

7 伦志坚,叶继英.腹针结合局部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广东医学,2006,27(1):12

8 李晓昊,黄清春,沈鹰,等.单刺曲池穴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68例.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027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9篇

针灸学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近十几年取得较全面的发展,当代针灸治疗已被赋予了许多崭新的内容。本人结合自己10余年的教学体会,撰写成文,以抛砖引玉。

1 针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分离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致使针灸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二少现象。即理论教学多,书本知识多,老师讲得多,学生亲自动手少,学生临床实践少。针灸教学基本上是抽象的推演,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大多是以被动的记忆去把握。即使是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到临床实际,心中无底,手忙脚乱。这是影响中医院校教学质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与科研脱节 针灸学本是通过利用多种学科而创立发展的,从"帛书经脉"到"灵枢经脉",其发展速度之快,主要原因是先秦两汉时期科学文化比较发达。自汉以后,针灸学比较倾向于单纯的临床治疗,而忽略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导致针灸学发展缓慢。近十几年来经络研究蓬勃发展,相关科研成果累累,但针灸教材及教学却与科研缺乏相应的联系,造成教学和科研长期分离。

(3)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不符 从历届学生实习回校后的反馈信息来看,针灸学的教学内容到临床使用时,存在着"用不上"、"不够用"、"不好用"等反映。如内科一些疾患,在临床实际中,很少用针灸来治疗;而腰腿肩臂、关节疼痛的一些疾患在临床中大量地运用针灸治疗,教学中讲授内容显得不足。由于针灸教学中的这些情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实习带来了不便,而且还影响针灸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思想。加上教材发展缓慢,又与科研脱节,不能满足临床实际运用的需要。

(4)教学手段陈旧 针灸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三个一的方法,即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方法势必造成教师辛苦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结果是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吃力,教师讲授缺乏形象性、直观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创造性。相比其他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电教手段,针灸教学手段陈旧,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材层次单一 目前我院针灸教学对象的层次有专科、本科,专业有针灸、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各层次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有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目前既缺乏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缺乏适应专业要求的专科、本科教材。由于教材层次单一,教师遇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只得自行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无法统一衡量。

2 针灸教学的改革方法和途径(1)培养动手能力,加强临床见习 在针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开展相互指穴、自身试针等。在教学中,还应穿插安排临床教学见习,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理论教学。学校建立固定的见习基地,形成教学见习网络。通过动手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针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教学科研渗透,培养高级人才 针灸教学除内容上需要不断吸取科研最新成果外,还应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攻关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工作。我院坚持十几年的学生论文研讨会和开展的大学生科协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形式。通过教学和科研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文献整理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成为高级人才和走向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 电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其形象直观、视听结合、信息量大、情节有趣、功能强大等特点,涌入现代教学领域。一系列的电教片和多媒体教学片的问世将弥补中医传统教学的缺陷,以其生动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刺激脑的思维和记忆,并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中医针灸教学应积极开展新教学手段的研究、制作和使用。

(4)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在加强各专业针灸教材建设的同时,抓好研究生层次教材建设。对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增加针灸规律性、经穴本质性研究的内容;在疾病治疗中,增加效量关系、时效关系等内容;尤其增加科研前沿的新成果以及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信息。其次,还必须做好教材分化工作及分科补充针灸教材的建设,如外科针灸治疗学、养生康复针灸治疗学、妇科针灸治疗学、老年病针灸治疗学等。

改革针灸教学从根本上说,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在业务上既要有理论造诣又要有临床经验,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的信息技术,热爱教学工作。

针灸临床论文范文第10篇

[主题词]期刊;针刺疗法;检索;文献计量学

近年来随着针灸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世界范围内的针灸热方兴未艾,针灸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2005年,在各类数据库中有关针刺的文章无论治疗领域或是研究深度都较往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作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检索工具,其内容主要侧重基础科学,由于它选择期刊比较科学,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众多学科都将其作为评价研究水平的指标之一,许多人都将SCI作为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动态、科研立项的主要参考。为了方便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现将2005年在SCI源期刊上收录的有关针刺的文章做了总结归纳分析,希望对提高针灸之科研水平有所裨益。

1 2005年SCI源期刊所发表针刺(不包括灸法及其他疗法)论文杂志所属国家、数量及影响因子

通过网上检索与数据库查阅,整理了2005年在SCI源期刊上收录的杂志上有关针刺治疗及研究机理的文章,按照各个国家杂志数量顺序列如表1。

总体情况来看,2005年有关针刺的论文无论从数量上亦或是质量上均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发表针刺论文的杂志数量在增多,在72本杂志中共收录文章147篇,文章仍主要发表在欧美国家期刊上,亚洲及澳洲虽研究较多,但为SCI源期刊收录的甚少。在147篇针刺文章中检索到有全文的39篇,摘要89篇,只有标题者19篇。而2004年,在51本SCI源期刊中共收录针刺文章104篇,杂志数量提高了41.2%,文章数量提高了41.3%,且之杂志的影响因子也随之提高。2004年发表针刺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最高为13.114,大都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2005年发表针刺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最高为23.407,为著名杂志Lan-cet。2005年,针刺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20以上的杂志中有2篇,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杂志上有9篇,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杂志上有5篇,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杂志上有50篇。发表针刺文章的杂志面在增宽,文章数量在增多,影响因子在提高。这是2005年SCI数据源期刊发表针刺论文的一大提高。

2 2005年SCI收录针刺论文之分析

2005年SCI源期刊所收录针刺的文章形式与内容如下。

2.1 文章形式

论文、评论、信函、摘要及社论等许多种形式,其中论文123篇,评论12篇,信函7篇,摘要4篇,社论1篇。

2.2 文章内容

针刺的适应证及针刺研究方法讨论、针刺病例讨论、针刺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观察、针刺在兽医领域的应用等。其中在影响系数为23.407的著名杂志Lancet上刊登2篇文章,1篇是临床报道,报道了将294例慢性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针刺组、针刺非穴组和对照组,在门诊中心由内科医生进行针刺治疗至少8周,8周时针刺组的疼痛和关节功能较针刺非穴组及对照组有明显改善,8周后,效果逐渐减弱。另1篇则是评论,主要评价了针刺治疗关节炎一文并指出本试验在设计样本、录入及评价标准上

的不足,提出了什么是针刺的长期结果及相对针刺疗法假针有什么具体的疗效2个具体问题,得出针刺治疗关节炎尚缺乏证据的结论。

(1)SCI源期刊中针刺治疗的疾病谱,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针刺治疗的疾病还主要集中在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上,这与针刺作用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2)SCI源期刊中发表的针刺相关问题的内容

此内容共25篇,主要包括:针刺是否有能量转换;通过电位变化检验针刺的有效性;针刺理论的发展;有关针灸数据库的建立;审核建立国家(英)针灸数据库的可行性;针刺疗法与其他替代医学的比较回顾;回顾针刺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针刺疗法及其手法有着其独特的前景;初次与再次针刺得气感比较;圣保罗医学院学生对顺势疗法和针灸的看法;针刺机理的不确定是否还针刺治疗;针刺与安慰剂的比较(痛证);心理作用对针刺治疗的影响(痛证);证实针灸的有效性为什么如此之难;如何确立针刺有效率的评估方法;在英国对针灸使用的调查;针灸的应用;谁采用针灸治疗;谁提供针灸治疗。检索数据库分析针刺有效性的文章7篇,其中6篇关于止痛,1篇涉及中风。

(3)针刺在兽医领域的应用

3篇是对狗疾病的针刺治疗,具体内容分别为:比较电针与手针哪个能使肺泡中异氟烷最低浓度下降;通过温度评估针刺治疗狗关节炎的效果;针刺能否使狗眼内压下降。2篇是关于马喘症的治疗。

2.3选取的穴位和针具

(1)穴位选取

据粗略统计所选取的穴位有下关、人迎、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内庭、合谷、曲池、内关、三阴交、血海、梁丘、少海、后溪、天宗、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和、翳风、外关、阳陵泉、委中、风池、环跳、中渎、光明、丘墟、太冲、昆仑、间使、水沟、百会、大椎、腰俞、中脘、气海、膻中、列缺、照海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督脉、任脉等经的穴位多被选取使用,尤其是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等穴出现频次最高。由此可见,不论是从科研方面还是临床治疗方面,论文的选穴仍以常用穴位为主。

(2)针具的选用

论文中所选用的针具基本为:电针、毫针。其中涉及电针的文章有40余篇,采用毫针的文章有50余篇,穴位注射法只有1篇。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对于针刺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的人工操作的毫针,电针在临床及科研的应用中几乎与毫针持平。

2.4 研究设计

在医学领域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关系着一个课题设计的成败。2005年SCI源期刊中收录文章中临床及部分实验研究课题主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来讨论验证针刺的疗效,其中主要的对照包括以下几种:针刺与药物的对照,如针刺和奥坦西隆对于小儿手术后呕吐的治疗比较;穴位问的对照,如比较不同的经穴针刺对术后恶心和呕吐的预防;穴位与非穴位的对照,如针刺治疗膝部骨关节炎分3组,针穴位组、针非穴位组、对照组;毫针与安慰针的对照,如针灸刺激促进大脑皮层运动皮质区活动,针刺以120次/分的频率提插捻转25分钟和假针对比;不同电针频率的对照,如不同频率电针大鼠所引发能量代谢的动态变化。此外还有电针与安慰针的对照、毫针针刺与电针治疗的对照、针刺时间的对照、针刺深度的对照等对照方法。在针刺机制的研究中还包括针刺与其他现代相关学科的结合研究,主要包括电学、磁、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病理学。如针刺治疗疾病疗效的检验常采取MRI检测大脑来判定。

2.5 针刺疗效

2005年SCI源期刊收录的关于针刺的论文,针刺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和可行性尚未被世界所认同,针刺仍属于替代与补充医学的一部分。具体来讲,针刺治疗疾病有显著疗效的文章有11篇,包括顽固尿毒症瘙痒、膝关节炎、小儿遗尿、药物成瘾、药物副作用缓解、支气管哮喘、促进肠胃运动及缓解内脏痛等;有效31篇,包括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呕吐、酒精中毒或成瘾、癫痫、帕金森氏症、焦虑症、乳腺癌、神经性汗出、男性不育、鼻窦炎、呃逆、遗尿、胃肠功能紊乱、缓解运动后的肌肉紧张、昏迷、心血管改善、脑外伤病人愈后脑血流的增加、缓解紧张、戒烟、睡眠调整、减肥等;无效8篇,包括低血糖症、慢性颈痛及术后或术中减痛等。尚有22篇针刺对症状有改善或病人自我感觉有效,但依照具体量化表测量无效,如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后肢体末端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无提高。

总体分析2005年SCI源期刊中发表针刺在治疗痛证及其相关疾病上的效果基本得到了认同,其中80%验证了针刺的有效性。可是针刺在麻醉的作用上并未取得更深的进展,针刺止痛的效果不佳,在针刺麻醉与安慰针的比较上,安慰针的疗效与针刺麻醉的效果差异不明显,而且在手术中麻醉针刺的疗效不如药物明显。由于实验方法、实验对象的不同及针刺的具体操作尚未标准化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因此针刺机理的实验研究或是临床治疗效果未能达到公认的水平。

以上是关于2005年SCI源期刊收录的有关针刺文章的总结归纳分析。由于一些论文只检索到了摘要,文章内容及结果不甚全面,难免有所疏漏。但还是希望此文能对了解国际针刺发展的动态、研究的进展以及今后的文献检索查阅方面有所帮助。

(收稿日期:2006-07-07,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国际学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药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