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3-07 11:26:36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稻米国际竞争力;中国;印度;泰国;越南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41-02

1 产品界定及中国稻米贸易现状分析

1.1 产品界定

本文实证研究的稻米指的是市场上常见的精米,HS编码为10063。糙米(HS10062)和碎米(HS10064)由于所占的量比较小,没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1.2 中国稻米进出口量(额)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稻米出口量逐年减少,进口量逐年增多,稻米贸易量顺差减少,2011年甚至为逆差。另外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资料,我国稻米出口额近几年先降后小幅回升,但进口额基本上一直处于缓慢上升势头。

1.3 中国稻米进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稻米进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稻米进口主要来自泰国,占中国稻米进口量的90%以上。稻米出口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2 实证对比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可以简洁的表明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比较4国中,泰国大米每年稳定地占据着世界稻米出口市场的1/4以上份额。印度除了个别年份总体来看市场份额是逐年上升的,和第一名泰国所占的份额越来越接近。越南稻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变化不大,约占世界份额的14%。中国稻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0年占到9.85%,随后几年锐减,目前只占到世界稻米出口市场份额的2%多点,比重很低。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稻米明显地处于劣势,尤其是与中国稻米的单位产量(第一位) 和总产量(第一位) 相比, 中国稻米的商品率和出口率明显偏低。

2.2 贸易竞争指数(NTB 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了一国某种产品生产效率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劣和优劣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稻米的贸易竞争指数与其他三国相比明显低出很多。中国稻米NTB指数在2000年为0.6441,2004年为-0.2,后面几年指数有所回升,但还是在0.5以下。而泰国、印度和越南的贸易竞争指数都接近1,也就是说三国稻米的进口量几乎为0,稻米的出口额就是稻米的贸易额。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一般认为,RCA指数>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强;1.25<RCA指数<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0.8<RCA指数<1.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等;RCA指数<0.8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由表4可以看出,越南的RCA 指数是最高的,大部分时间在50%左右,近几年有所回落,但也有40%左右。如此高的RCA指数表明了越南的国际贸易出口以农产品为主,其出口优势也集中在农业上。泰国的RCA指数也很高,25%左右且相对比较平稳。印度RCA指数也在20%之上,且近几年还有所增长。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来看,这3国在稻米的出口上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在2001-2003年期间,稻米的RCA数值介于0.8到1.25之间,说明这段时间中国稻米具有中等的竞争优势。2004年及以后年份,RCA数值均小于0.8,说明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较弱,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比较劣势的行业。

2.4 出口价格比较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Affiliates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3、4、5)。

表3、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七)改进跨部门合作及与各州的合作,提高促进与服务效率

1994年后,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专门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服务业出口工作小组,主要集中进行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数据采集与分析;共同确定为推动促进工作所必须的各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与专家人选;研究建立与民间企业最为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办法;共同制定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活动计划与方案。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很广,有许多州的法律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与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存在矛盾,因此,“国家出口战略”还要求联邦政府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无论是在BOP模式还是FAT模式服务贸易上均处于劣势地位,且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而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达对其服务贸易,特别是FAT模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别是服务产业国际转移和FAT模式服务贸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产业、丰裕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服务网络、建构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协调互促的服务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等,以推动中国服务产业海外投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根龙,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4.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8)

5.王孜弘.美国对外投资的管理与限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5(7)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3-0022-07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至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4.9%,是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已经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2010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继续大幅增长,总额为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

2.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在服务贸易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渐趋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兴行业的占比逐步上升,目前已经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近一半。

3.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运输逆差额为230亿美元,继续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略有扩大。2009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9%;进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7.6%;逆差107亿美元,比上年略有扩大,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09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

4.部分高附加值行业服务贸易实现增长,且继续保持顺差

2009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出口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顺差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

5.中国服务贸易排名不断上升

2008年服务贸易前十强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荷兰。2009年前十强依然是这10个国家:美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中国上升两位至第4位。从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日本、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居世界前十名。其中,中国出口超过日本,上升一个名次。从服务进口额来看,中国提升了一个名次至第4位。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在现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改善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更深地介入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缓解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为贸易带来巨大的利润,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发展服务贸易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因此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提高的态势,但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4%,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仍然很弱。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TC=(X-M)/(X+M),其中X、M分别为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TC取值在[-1,1]之间,TC为正值表示本国产品或服务存在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TC为负值表示本国产品或服务存在净进口,出口能力竞争力较弱,其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TC值越大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竞争力越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各个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其中运输、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竞争力指数多年来均为负数,说明这些行业竞争力低。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有正值,但都比较小,说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或服务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1.25≤RCA

4.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国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如果一国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小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指数越高,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CA指数一直小于0,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竞争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比如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

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等,中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缺乏竞争力。

三、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祈

1.服务贸易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首先,随着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而市场上缺乏专业的、能够承担知识供给的拥有良好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才。其次,长久以来,我国大专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对于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偏向于文科,但现代服务行业对人才需求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金融、财会、保险等领域。例如在航运服务领域,需要兼通金融、航运、法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这类人才严重不足。最后,我国服务行业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那些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缺少对于这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服务贸易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首先,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服务贸易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极易造成服务贸易行业垄断和专营的滥用,这无疑是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其次,国内服务贸易行业一些服务提供者的限制竞争的商业习惯做法,也会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3.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成正比,据统计我国城市服务业产值占全国服务业的80%以上。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而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也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小于40%。而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服务业的需求较小,我国服务业总量规模小,也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低这种情况而决定的。

服务业的发展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市场需求。城市是层次较高的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地区,农村则是层次较低的消费需求的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低消费需求向高消费需求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滞后大大限制了这个转变过程的规模与速度,从而限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4.政府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垄断依然存在

政府作用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产业、行业、企业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支持与激励,以及对制定实施竞争规则的完善与监督。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的干预倾向,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却相距甚远。在我国的很多服务行业,政府管制与行业垄断的特征非常鲜明,市场准入限制很多,竞争不充分,特别是电信、银行、保险等部门,有很强的垄断性,制约服务贸易更长远的发展。许多服务企业陷于市场与政府双重挤压的经营困境,难以自主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

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1.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一方面直接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现代服务业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业务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鼓励一般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服务产品知识密集度与技术含量,可以给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资金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服务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服务业的水平提高才能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2.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广泛应用,服务“可贸易性”成分提高,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兴起了国际服务业转移和跨境服务外包。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5至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占5%左右。在2008年全球外包业大市场中,印度依然是龙头,占据34.2%份额;其次是爱尔兰,占29.2%。印度加上爱尔兰已经垄断了六成以上的市场。利用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的成本低、效率高的方式。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人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中国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因此,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3.吸引和储备人才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吸引现代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人才引进、评价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训投入,提高服务业现有人员和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新现有教学体系,开设新专业,培养人才,适应服务贸易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就开始了会展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4.利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9%,但与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我国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个到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体制改革尤其是城市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5.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城市的综合实力要求高,要完善其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和其他市政设施,离不开土地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等组成的制度环境,离不开整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布局。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垄断业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实现政府功能的转移,从直接参与金融、电信行业的垄断,转为监督、监管、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清理、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功能上来。

6.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多个部门,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服务贸易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治协调等诸多事宜。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是在相关法律政策引导下,对服务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一些半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协会进行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在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下,通过市场机制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7.引导居民消费,构建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的服务业一般是首先在其国内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形成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居民的消费层次将从吃、穿、用向住行方向提升,未来服务性消费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信息、餐饮娱乐、旅游、医疗及社区服务等几大领域。居民对服务商品的持续增加将会促使国内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推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倾向,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服务性消费。第一,加强社会调查,根据企业和个人对不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对各种服务产品的消费。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关键因素,在满足居民基本物质消费的基础上,增加居民收入将直接提升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水平。第三,增加居民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的机会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完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设旅游资源,扩大居民选择面;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加强医疗、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真正让居民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心消费。第四,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信贷,提高服务的信贷水平,营造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8.大力发展品牌战略

服务企业特别是大型服务企业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更要从国际化的角度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服务贸易的品牌培养和品牌推广工作,参与全球服务贸易的竞争。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4篇

1.1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4年4月,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在内的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GATS于1995年1月1日与《建立WTO的协定》同时生效。GATS是服务贸易领域中形成的第一个全球性多边法律框架,借以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各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WTO体制较以往的国际贸易体制更完善。

当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53304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9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17.9%。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的结构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全球新科技浪潮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上,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金融等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上升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亚洲地区的服务贸易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地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而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亚洲地区。

(3)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服务贸易壁垒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在经济势力强的部门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幼稚产业或衰弱产业部门和经济窘迫的状况下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鉴于服务产品的非储存性,产销不可分离性,不容易监管等特殊性,各国都在保护着本国的安全,如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外商股权参与的比例,限制服务交易数量等。

1.2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另外,在WTO公布的2006服务贸易出口排名数据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其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达到914亿美元,排名第8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在进口者排名中,中国位居第6,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100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8%。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前十位伙伴国家(地区)占有3/4的份额。其中,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为前三大服务贸易伙伴。

2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开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指出,一国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这四项因素正像一颗钻石的四个基本面,通过紧密结合形成核心优势,构出了竞争环境所需的框架前提。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要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影响。

2.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高级要素有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高级资源要素。

服务消费在生产中完成,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反而对知识、人才、通信手段等高级要素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就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要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当今世界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2.2需求条件

一国服务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波特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国的需求会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改进,服务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国际化随之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

在我国,以保险为例,由于保险种类有限,公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随着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保险理念和众多的保险产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刺激了他们对多功能保险产品和高层次保险服务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其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2.3相关和辅助产业

相关和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为运输和旅游项目,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服务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形成巨大冲击。在国内地区结构观看,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在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极小。

2.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企业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纵观我国国内各服务企业,意识较为封闭与落后,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眼光仍然停留在国内,尚未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另外,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下,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如邮电部长期以来对我国基础电信业的垄断;即使有外资银行的加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业的垄断等。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政府拟定政策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而往往许多自然垄断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其管制表现在对某行业的人为进入壁垒,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遏制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大部分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的中国服务领域,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尽管一些服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要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会受到较严重的冲击。

2.5政府行为和机遇

当今社会,政府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等优点,为我国服务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加入WTO是发展中国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国应积极支持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缺乏一些基本的行业性法规或法律,这样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此外,服务业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现状。

3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应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的有利于同国际服务贸易惯例接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3.1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3.2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综合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服务部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于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服务业要扶持其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劣势明显,而且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产业,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3.3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3.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

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较缺乏,这无疑是影响经济长足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赵放,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3]曹亮,马瑞婧.国际商务与服务贸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南;烟草;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76-03

烟草是湖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出口在整个湖南农产品出口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演变,湖南烟草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竞争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湖南烟草竞争实力

(一)价格竞争力评价

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该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差别。计算公式为价格比=(出口价值/出口数量)/( 进口价值/进口数量)。它所表示的是这一时期同种商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较,表明的是1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数,即进口能力。

从进出口价格比来看,湖南省略高于印度,却远低于另外两个国家,表面上看湖南省的烟草进口能力有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烟草出口单位价值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口单位价值偏低,而就湖南省来看便具有更大的比较劣势了。大致可以认为湖南省的烟草进出口还处缓慢发展阶段。

表1美国、巴西、印度、湖南进出口价格比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湖南统计年鉴(2001―2005)原始数据整理计算。

表2 烟草出口单位价值(美元/吨)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数据库和湖南统计年鉴(2001―2006)原始数据整理计算。

(二)成本竞争力评价

烟草的种植成本收益及与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据调查,目前种烟的物资和劳力投入是最多的,但投入产出效益比是偏低的。如郴州地区2004年每亩物资投入512元(其中150元由公司、政府支付),劳动力投入每亩45天,按每天工资20元计算,折算金额900元,而每亩产量145公斤,亩产值1 900.95元,实际投入效益比为1∶1.35。在物资投入的512元中,由烟农自己负担投资的为362元,烟农的每亩纯收入为1 540元,除去用工折价900元外,每亩剩余利润278元。从种烟收入与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收入对照比较,种烟的投入产出比也是比较低的。此外,与云南省相比,湖南的烟草种植成本明显偏高。较世界种烟大国来说更是有待提高其种植技术,降低成本。这些都说明湖南的烟叶在成本竞争力上还不具备一定优势。

二、湖南烟草竞争潜力

(一)生产要素

从历年世界烟草产量变化来看(具体见下页表3),十年来中国烟草产量最大,巴西位居第二,其次是印度、美国。就湖南省的烟草产量占全国的份额来说,其还是具有一定优势,但与表中另外三个国家相比,近些年来湖南省的烟草产量优势并不明显,且不稳定。

此外,从烟草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评价来看,中国烟草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烟草种植面积的比重最大,而湖南省的烟草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说明湖南省烟草生产要素比较丰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是,从烟草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来看,湖南省烟草生产的产出率是较低的,说明湖南省烟草的种植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种烟技术,提高烟草单位产出率,才能更好地发挥湖南省烟草种植面积这一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二)国内需求竞争力评价

表4 主要产烟国年人均烟草消费量 (单位:公斤)

数据来源:中国烟草在线。

从烟草国内需求国际化能力来看(具体见表4),中国年人均烟草消费量有1.7公斤左右,加上中国人口有13亿多,因而,中国国内需求国际化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中国参与区域贸易集团足以提供进入国外市场的途径,对外国文化是开放的和国家海外形象极大地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三)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竞争力评价

湖南省在烟叶生产加工的研制和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适用烟叶生产加工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产品。“无公害烟叶”正是最近推行的一项新型生产技术。它涵盖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烟叶无公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只是烟草行业的问题,还是整个大农业的问题,烟草上使用无公害技术生产,能够减少污染,改善土地营养,其他农作物也会相应受益;反过来,如果仅烟草上应用无公害技术,而整个大农业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无公害烟叶生产也难以保证。

(四)制度环境要素竞争力评价

湖南是农业大省,而烟叶生产又是湖南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特色产业。一直以来,湖南烟叶以气香质好、吃味醇厚、各种化学成分含量较适宜等特质受到普遍欢迎,成为全国烟叶的主产区之一。早在2001年,湖南省就明确了烟草农业标准化工作思路和基本目标。近几年来,湖南各地区相继引入并推行烟叶质量管理体系,使烟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追溯和过程控制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此外,湖南省质量技监局和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从标准化入手,把各项先进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转化为标准,认真实施,跟踪监督,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全省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为优化基层烟站的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行为,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制定了《湖南省烟站管理规程》,并在烟叶产区试行,为加强基层管理尤其是烟叶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提高湖南烟草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鉴于近年来湖南省烟草的出口结构出现不适应世界出口水平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湖南烟草行业增长方式中找原因。从目前的出口方式来看,湖南省的卷烟出口基本上依赖单一的传统贸易方式,通过经销商实现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对市场缺乏控制力,在市场运作上处于被动地位。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一是增强市场意识,适应市场需求。二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要加强内部管理监督,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整合品牌,形成合力

要想提高价格竞争力,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政策的变化。如今在新一轮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调整中,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将继续整合。湖南中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保持和丰富“白沙”、“芙蓉王”、“芙蓉”三大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今后即将开展的跨省重组中谋得主动。从而使各类品牌得到整合,形成更强的合力,最终提升湖南烟草综合竞争力。

(三)树立信心,继续投入中东、南美市场

CMS测算结果得出近年来湖南省烟草的市场结构出现了不利情况。因为湖南烟草进出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与湖南周围临近的几个省份相比较,也没有特别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大对市场的投入,寸土必争。配合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的质量和形象,牢牢扎根于市场,占领了市场就是我们企业今后国际化的资本和基础。

(四)协调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作为卷烟生产大省,湖南卷烟的销售呈现出国内强、国外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自己的战略规划有关系。卷烟出口在企业里究竟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何确定国内、国外的比重和难度系数,让国内外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是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了这样一个方向指导,才能明确,什么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生产企业要给国际市场拓展部门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发力点。此外,要进一步发展与重点省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加强出口卷烟科研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要想配合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科研实力作支撑,能经常改进我们的产品。因此建议生产企业配备专门的国际市场的研发拓展力量。中国的烤烟型卷烟在海外所占卷烟消费市场份额简直微乎其微,市场容量受局限,出口前途可想而知;而混合型卷烟是湖南省的弱项,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市场接受程度来看,很难说是国际大品牌的对手,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可以考虑跳出卷烟分为烤烟型、混合型类的圈子,利用湖南省的烤烟型优势,迎合市场对混合型的需求,创出新式口味卷烟,让两种类型的消费者都能接受。既而凭湖南烟草的科研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独树―帜,确立一个出口强势品牌。

参考文献:

[1]金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52-61.

[2]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11-15.

[3]孙林,赵慧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7) :18-21.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6篇

1.1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增长快,占比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根据最新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由2000年的60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7130亿美元,平均增速达17.37%,全球出口额占比至2014年达4.6%,排名第五,进口额占全球比重8.1%,仅此于美国。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今年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9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966.7亿美元,年均增速24.7%,高于同期全国年均服务贸易增长率。

1.2上海服务贸易结构日趋合理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中,进口额增速整体大于出口额增速,且差额有扩大趋势。从行业结构的角度看,上海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传统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结构趋于合理。根据商务部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统计的数据,上海出口服务贸易中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运输和旅游产业仍然占据上海服务贸易中的主要部分,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如金融、信息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虽然迅速,但发展仍相对滞后。

1.3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随着上海迈向“四个中心”建设的展开,近年来上海服务贸易结构中新兴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逐渐过渡,集中表现为以咨询,计算机,金融和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其中咨询服务新世纪以来十年间出口所占比已从8.3%上升到20.8%,IT行业出口优势逐渐彰显,十年间比重由2.9%上升到7.63%。金融领域发展最为显著,随着“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以绝对的优势逐渐发展为内地城市的金融中心,私募、基金、券商等金融领域日趋活跃,发展迅猛,金融服务进出口增长强势,比重从2000年的0.3%上升到2010年的1.45%,同比增长了630.5%。

2上海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通过引入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上海进入新世纪来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通过相应的数据计算,绘制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出上海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走向。(1)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TC),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TSC),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本文主要测度上海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所代入的数据都是服务贸易的数据,得到的结果为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结果,见表1。通过测算可以发现,上海服务贸易中传统部门如运输部门整体TC指数呈下降趋势,保险和旅游行业TC指数同样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下降,同时,新兴领域如金融行业比较优势由2001年的-0.227上升到2011年的0.53,国际竞争力上升势头显著。通讯和IT领域同样上升明显,专利和特续费仍然呈现弱势,十年间国际竞争力几乎保持不变的状态。说明上海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竞争优势,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仍不具备明显优势。(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也称为出口相对绩效指数,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或地区全部商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所有商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的比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式略作改变,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ij表示上海地区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的出口额,Xi表示上海地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中国地区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的出口额,Xw表示中国地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的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相对稳定,微微呈现下降的趋势,整体货物贸易RCA处于0.8~1之间,表明上海市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强竞争力,但从趋势线看,呈现下降趋势,且至2015年,RCA为0.884,随着时间推移,上海可能会失去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反,上海地区服务贸易RCA指数呈现上涨趋势,整体区间处于1.25~2.5之间,且最新计算数据表明,2013年上海市服务贸易RCA首次突破2.5,表明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上海货物贸易竞争力不及服务贸易竞争力,服务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表示一国或地区某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或地区产品或服务进口在总进口的比例之差,来表示其竞争优势,公式为:上式中RCA为上文所计算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Mij为上海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进口额,Mi表示上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口总额;Mwj表示全国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进口额,Mw表示全国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进口总额。计算结果显示,上海服务贸易CA指数整体为正,且大于货物贸易CA指数,表明上海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然而可以看出服务贸易指数波动较大,特别是2009和2010年首次呈现负数,失去国际竞争力,可能是世博会的举办对服务贸易竞争力产出一定的挤出效应,但整体服务贸易CA值较大的波动,可以看出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综上所述,上海市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得出相对于货物贸易,上海市服务贸易整体呈现出优势,且优势正不断扩大,还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相反,货物贸易近十几年呈现较小的波动,整体相对平稳,随着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货物贸易并没有很大的竞争潜力去挖掘。

3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服务贸易逆差大,结构失衡,竞争力逐年恶化

与货物贸易的持续顺差不同,服务贸易逆差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从加入WTO至现在一直未扭转逆差状态。2007年至2009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经济、投资等经济活动活跃度大大降低,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复苏缓慢,金融危机三年里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5亿美元,295和219亿美元,上海经济运行状态虽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受到了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上海服务贸易逆差由2000年的6.98亿美元激增至2010年的233.9亿美元、逆差扩大倍数为全国之首。

3.2服务贸易行业人才缺口大,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现代服务业具有典型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属性,服务贸易企业普遍需要了解国际惯例与规则的、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跨文化、掌握外语、技术和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也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特别是高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如国际物流、分销贸易、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稀缺。大量高端人才上海地区靠的是对外引进,不仅增加企业成本,引进的高端人才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企业难以挽留,增加了人才重置培训等成本。

3.3品牌建设落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中国制造可以看出,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制造大国而非创新大国,中国本土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对企业文化的营造,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相对滞后于国际名牌企业。根据2015年最新榜单上海只有上汽集团、交通银行、宝钢等8家500强企业。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尚未转变经营思维,创新精神和品牌意识不强。而一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则由于资金和政策限制,品牌开拓的进程缓慢。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TC、RCA和CA指数的测算,对上海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测量,得出近十几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发展要快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且货物贸易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相反,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不可否认,通过CA指数可以看出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波动以及上海自身服务贸易部门的不合理性,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发展上海具有特色的服务贸易,促进上海“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建设。

作者:王尧艺 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査贵勇.上海、香港和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

[2]上海金融学院课题组,陈霜华,万超,孔炯炯,杨智峰,黄菁.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2013(12).

[3]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01).

[4]陈识,邓红玉.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05).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7篇

长期以来,“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经济学科中既具有广泛涵义,又十分抽象且难以定义;但是,许多学者的贡献已使得世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古典经济学者衡量或比较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以生产统计为主,注重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亚当·斯密曾提出比较利益的概念,强调在国际间,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李嘉图则强化了比较利益的概念,其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 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 )已在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国家间的竞争。 20 世纪初,熊彼特( Schumpeter )引入创新概念,建构出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论点,熊彼特突出地强调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是扮演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角色。索洛( Robert · Solow )通过研究 1948 ~ 1982 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要素,特别强调专有技术( Know - How )和劳动力教育的重要性。 90 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 Porter )强调指出了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认为当从国家的层面衡量时,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他利用“钻石模型”( Diamondmodel ),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并且有系统地展示各项竞争力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一些知名机构依据其对于国家竞争力广泛涵义的理解,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从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有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经济自由度的评比、投资利润风险的评比、国家风险的评比。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 IMD )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 WorldEconomicForum ,简称 WEF )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中国从 1992 年开始参加其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两家机构在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评比方法上均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说来, IMD 强调竞争力是一国先天资源与后天生产活动配合下,所能创造国家财富的能力,较侧重静态的评比;而 WEF 则强调竞争力是一国提高经济成长率,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 5 ~ 10 年的经济成长潜力,较侧重动态的评比。虽然由此产生的最终评比结果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各自评比体系的年度变化中看到参评国竞争力要素的消长状态,并且有助于我们以不同视角观察和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两机构 1998 年的评比报告结论 [1] ,并侧重于对于中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一 .IMD 的评价

IMD 评价机构认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竞争力的评估工作在于正确测定国内环境如何持续支持本国企业展开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因而,他们将各国所构建的环境归结为 4 对竞争力要素的运行。即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 ProximityversusGlobality );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 AttractivenessversusAggressiveness );国家资产与国家经济过程( AssetsversusProcesses );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 IndividualRiskversusSocilCohesiveness )。在此基础上, IMD 构筑了世界竞争力评价的 8 大内在要素。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IMD 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竞争力的评比。除了向有关国际机构收集统计数据外,每年还向参评国家和地区定向收集统计数据和发放调查问卷。他们将来自统计系统的数据称为“硬数据”,将来自调查问卷的数据称为“软数据”,经过标准化的统计数据处理,构成年度评比依据。 IMD 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1998 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其中包括 28 个 OCED 成员, 18 个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变革中的经济。?

IMD1998 年的评比,确立了 29 项评价原则,共使用了 259 个细项数据指标,分别归入 46 个分项、 8 大内在要素。其中,直接由国际机构、区域机构、参评经济提供的硬数据 172 个,约占总量的 2/3 ,处理回收 4314 份企业家调查问卷得出的软数据 87 个,占 1/3 ;用于排名的指标 223 个,其余 36 个指标(均为硬数据)作为背景信息。整体数据评比,兼顾了近 5 年的动态变化;在指标体系上与 1997 年的对比变化不大,具有可比性。此外,在评比中还特别将评比指标归为引进吸收和输出扩张两个方面专项排位,其中用于体现吸收力的指标 134 项、扩张力的指标 131 项 [2] 。 1998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竞争力评比共分为 5 个部分: 46 个参评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排序;各经济体在 8 个竞争力内在要素中的排序;国家(地区)竞争力结构;各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状态;全部统计数据。《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的 1998 年排名结果见表 1 。?

2 ?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中, 1998 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 24 位,比 1997 年前进了 3 位。从竞争表现看,中国在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且引进吸收的进步幅度大于输出扩张。《年鉴》中的综述专文也指出,在中国经济 1997 年继续快速增长中,保有世界最大的出口额并作为第二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者。从竞争力的内在要素结构看,管理、基础设施、金融 3 项大大低于竞争力的综合水平;与上年相比,金融方面退步 2 位、基础设施方面位次未变,其他 6 个方面均有较大进步(见表 2 )。?

从表 3 的 46 个分项排位可见中国竞争力要素的内部结构,值得结合国内经济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在国内经济中,最终消费和生活成本的位次落后,可以说是中国当前急需启动内需的早期信号;金融方面的各项指标全面落后,既有金融体制的问题也有现行战略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中的各个分项指标体现了企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严重结构问题:以劳动成本低廉补偿生产率的低下,既表明企业从事竞争的基础异常脆弱,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国内经济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3 ?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IMD 评比 1998 年竞争力最强的经济是美国。《世界竞争力年鉴》也给出了各国家(地区) 8 大要素结构与美国经济相对比的状态图示。据该年鉴的刻画,从综合竞争力水平看,将美国经济竞争力定为 100 米的位高,测量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则在 66.19 米的位置,大约相距 1/3 。再从内在要素结构看,只有政府方面———政府政策增进竞争力的程度———超过美国,其他 7 项均低于美国。其差距按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人口资源的能力与技能(国民),宏观层面的国内经济实力(国内经济),企业创新、盈利、责任方式的程度(管理),参与国家贸易和投资流量的程度(国际化),具有基础与应用成果的科技能力(科技),适应于企业基本需要的资源和体系的范围(基础设施),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服务质量(金融)。?

1998 《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根据评比结果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优势与劣势的平衡表,见表 4 。其中,“优势”为国际排名 14 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劣势”为第 36 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

二 .WEF 的评价

WEF 的竞争力评价以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测度国家(地区)短期内的经济成长潜力。认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在计算其初始收入水平的同时,拥有最高的人均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由此, WEF 以未来 5 ~ 10 年的中长期人均 GDP 增长为基础,致力于构筑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的竞争力指数,为全面反映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筛选数据指标,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

WEF 的基本看法是,经济实际增长率由 3 个因素决定:竞争力指数;初始 GDP 人均水平;以及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除了偶然事件外,经济增长不仅与竞争力指数相关,也与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关,因而往往穷国比富国更倾向于获得快速经济增长。整体竞争力指数是建立在 8 大要素的平均水平之上的,包括: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法规制度。在整体竞争力指数评比的同时, WEF 还进一步评比另外 3 个相关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市场成长指数、问卷调查评价指数。?

WEF 用于进行竞争力评比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他们称其为定性数据;另一部分是通过向参评国家(地区)发放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由于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 WFF 更为强调企业家的意见,大约使用 2/3 的调查数据、 1/3 统计数据。 WEF 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 ?本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包括对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价结果,参评的经济总量约占全世界的 95 %。 WEF 的评比中,将 53 个国家(地区)分为 6 个地区或功能组:贸易中心经济、英美经济、欧盟经济、亚洲工业国、转轨经济、拉美经济,另将无法归入以上 6 组的经济放入其他类,共计 7 个组别。中国被列入到亚洲工业国组。该组的竞争力排序,在 7 个组别中位处贸易中心和英美之后,列第 3 ;按 53 个位次计,列第 21 位。?

WEF1998 年的竞争力评比,继续使用 1997 年的评价原则,仅在若干指标上小有改动,因而仍然具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评比所使用的 200 多个数据归为 8 大要素项目。各要素项目所包含的定性数据与调查数据的比重不同,其中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劳动 4 项,各自的定性数据占 3/4 、调查数据占 1/4 ;基础设施、技术 2 项各自的定性数据占 1/4 ,调查数据占 3/4 ;管理、法规制度 2 项,全部为调查数据。在进行竞争力指数评比时, 8 大要素项目又具有不同的权重,其中开放程度 1/6 、政府 1/6 、金融 1/6 、基础设施 1/9 、技术 1/9 、管理 1/18 、劳动 1/6 、法规制度 1/18 ,合计为 1 。?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评比资料分为 3 个部分: 53 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指数总排名;各经济体竞争力结构状况;所有细项数据的排序情况。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的排名结果见表 5 。?

2 ?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 53 个国家和地区中, 1998 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 28 位,比 1997 年前进了 1 位,但从指数数值上看是下降的,并且低于所在组别的平均水平(见表 6 )。从其他 3 项指数的评比排名看,经济增长指数情况最好,不但指数提高,位次又前进了 3 位、达到第 1 ,但是正如《报告》中的综述专文指出的,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也只能具有中等的竞争力。市场成长与调查评价则分别较上年后退了 1 个位次。其中,市场成长指数仍排在第 3 位,是与大国经济中较大市场规模相关的,表明中国仍是世界上具有较大扩张力的市场。?

进一步从表 7 的 8 个要素排位观察中国竞争力的水平构成,政府、劳动、金融 3 项排名超前于综合竞争力水平,此外的 5 项要素均落后于综合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技术项的评比权重相对较小,管理、法规制度项的权重更小,其实际上落后于综合水平的状况,已不如开放程度项明显。与上年对比看, 8 项要素中有 3 个进步项,其中开放程度的进步最大、前进 3 位,政府项和基础设施项各进 1 位;退步项中,法规制度的幅度最大、退 11 位,由于这项评价源于调查数据,显示受访企业经理人员对于法规制度的需求更高。?

3 ?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199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各个细项指标的评比结果,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的平衡状况,见表 8 。其中,“资产”为排名 15 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负债”为排名第 45 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劣势细目。其中,资产方面积累的优势 24 项,负债方面累计的劣势 51 项。仅就资产负债平衡表而言,值得指出的现象有:在总量上负债数目高于资产 1 倍以上,且在 53 个参评对象中排位在第 50 位(含 50 )以后的负债数目多达 20 项;从结构上看,在开放程度和管理 2 个要素项中,没有资产的积累,而负债的数目较多;管理和基础设施 2 个要素项中,排位第 50 名以后的数量共计 9 项。

三 . 对于两机构评比结果的分析

如前所述,瑞士两机构对于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的原则、手段、方法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评价内容侧重与评比结果上的差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不同的评价意见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人们广开思路、深入观察和正确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信息。尤其在许多方面,两种不尽相同的评价系统所得出的一致性结果更值得重视。?

两家机构评比的国家竞争力前 3 强, IMD 为美国、新加坡、香港; WEF 为新加坡、香港、美国,并且连续两年没有变化。除了这 3 个经济体确有竞争实力的表现之外,两家评价机构见解的异同性则可见一斑。?

进一步看两家机构对于中国的评比结果,共同之处在于 1998 年比 1997 年有进步, IMD 评比进 3 位、 WEF 评比进 1 位。这表明中国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跃升的表现。结合 1997 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状况看,中国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成果,但是在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中却未见到突出的进步。一方面,说明中国竞争力的增进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需要看到在国际社会普遍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背景下,中国应当继续加大步伐。?

比较两机构提出的中国竞争力平衡表可见,双方共识的优势项目,大体在于国内经济总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成效、财政金融状况的相对稳定、基本的交通设施、社会就业状态、劳动成本等方面;共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人均资源量、高新科技应用、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中的、金融和贸易的开放程度、市场竞争表现等方面。这些情况基本上与国内经济运行的特征相符合。?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优势和劣势的列项是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结果、并以其他经济体为参照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可以为总体把握中国竞争力的结构状况提供大致轮廓和重要线索,进而看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领域。但是,若就此直接得出对于中国竞争力结构的基本判断却明显不足,特别是从寻求中国面向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战略与策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结合中国经济运行背景及世界经济发展动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可以预见的情况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以 1998 年世界经济数据及情况为依据的 1999 年国际竞争力评比结果,定将出现较大变动。因此,对于中国竞争力优劣势的研讨,有必要继续透过现象形态求得本质上的把握。?

注释:

[1] 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 1980 年创建于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自 1996 年起,该机构分为两个独立的评价机构,分别发表年度评比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 IMD )和《全球竞争力报告》( WEF )。?

[2] 两机构均以参评国家(地区) 1997 年的数据和情况作为评比依据。?

[3] 因存在既反映吸收力又反映输出力的重合指标,故两项合计超过了指标总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 WorldEconomicForum(WEF) : TheGlobalCompeti ? tivenessReport , Geneva , Switzerland1997 , 1998 。?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8篇

富士康科技集团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归因于其实施的企业人才战略。据调查,集团创建之初就确立了挑战21世纪的“人才本土化,人才科技化、人才国际化”的开发战略。

四大“才”字战略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的方针。特别重视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法“选才、育才、用才、留才”,增加人才总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其主要做法有:

选才。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富士康科技集团从创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15年来该集团人才总量由创办初期的128人发展到2003年的10万多人。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该集团每年人力资源拥有量均以43%的速度增长。

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一是通过由猎头公司、业务伙伴以及集团管理层推荐等方式,选拔国内外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和高级管理型人才。从1996年开始就陆续在国内及台湾地区、欧洲、美洲等地大规模招聘精英人才。二是通过互联网站、参加招聘会等方式,选拔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近几年招聘的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三是与百余所技校、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技能人才输送长效机制。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使该集团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育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集团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目前已建立了从基层生产人员到经营主管五个层次(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规划层、经营层)的完整的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训练体系。他们根据业务拓展需要,在国内建立了多所培训机构,规定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学习的时间要达288个课时,普通员工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6个课时等,达不到规定学习时间的,要扣发奖金。这些硬性规定调动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一是学历继续教育。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工程博士/工程硕士”等业务骨干及“专升本/第二专长”等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网络学院培训。目前集团已建立以深圳为中心,覆盖亚、欧、美三洲的网络学院,即时为员工提供IE大师培训,员工通过网络学习累计达7万多人次。三是海外见习和留学。集团每年都选拔200多名员工赴海外学习历练,带动员工整体素质提高。四是职业技术培训。集团开设了四大管制系统的核心专长技术培训和技委会技术干部专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工程师现场辅导、专业技术研习、讲师技能训练、内部员工技能培训等方式,开设核心专长技术培训课1800多门,累计培训总量达4万8千多人次。五是管理通职培训。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技能进行培训,形式有中层管理人员培养、经理人集训等。六是认证培训。集团的ISO系列认证和物流认证已累计培训1010人。

用才。一是确立人才本土化和国际化战略。由于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各事业群内部有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台湾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共同工作;同时,大陆本土员工依靠公司海外历练与进修的机会,开拓国际化视野,实现本土人才国际化。该集团已累计向海外派驻310多名本土人才。二是建全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该集团根据内部不同职位的特点,成立30多个技术发展委员会(简称技委会),科学规范公司职位的划分、评价和职位晋升。公司主要依靠员工的技能和工作性质,采用职位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分类、评估,科学建立员工的薪酬福利、职位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三是推行重要干部轮调与晋升制度。为加速经营管理层及规划管理层人才选拔培养,对于重要干部担任同职位满3年者提供跨部门历练的机会,每年对重要干部进行绩效考评,依职业生涯规划(轮调与晋升)确定职位的调整方案。

留才。集团内部从多方面营造留人环境,设立了富有本企业特色的奖励制度:

年终奖金。根据每年的营运获利情况和员工服务时间长短对员工进行考评并核发奖金。

持续服务奖金。为鼓励员工长期扎根、持续服务,各事业群主管每年依据各事业群当年业绩成长情况核定总额度,从留才、用才的需要出发按人员层级确定奖励系数,并视情况对发放系数进行调整。

“138”配房留才工程。与集团签订为期一年劳动合同、服务满一年后,表现优秀的员工,经提报核准,与集团签订为期三年的服务合同,每年享有三个月的签约奖;三年期满后,表现继续优秀且有长期扎根服务意愿,经提报核准,可再与集团签订为期八年的服务合约,享有集团提供的住房。

长期服务签约奖。为奖励具有长期服务意愿的三年签约员工,三年期满又不配房的,再续签三年服务合同,每年提供一个月奖金,弥补配房政策调整的空间。

对重要员工实行年薪制和配股。集团为扩大本土经营管理层人员的提拔任用,加速人才本土化,对3%的优秀经营管理层的人员,实行以岗位职责和管理幅度核定年度薪酬的年薪制。此外,还为重要员工配发集团在大陆地区股份公司的内部股票(原始股)和台湾鸿海股票并参与分红。

提供免费食宿或个人租住房补贴。集团拿出巨资修建图书馆、数码银狐生活馆、体育场、游泳馆,免费提供给员工使用,为员工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舒适环境;创办内部刊物,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定期为全体员工体检,重要员工还建立健康档案,实时追踪健康状况;企业内配套设施齐全(如商场、医院、健身房等),足不出厂,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四大人才效益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向优化。15年来,该集团的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已由初期的128人发展到2003年的101079人,特别是1996年后,集团每年人力资源拥有量都以43%的速度增长。人才结构渐趋合理,目前,工程师队伍占集团员工总数的21.8%。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82.4%;大专以上学历占17.6%。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上的资深员工占5%;25-30岁员工占13%;25岁以下占82%。

科技产品生产和研发取得重要成效。该集团从创建初期单一生产电气连接器发展到拥有“FOXCONN”自我品牌,广泛涉足计算机、通讯、数码电子半导体设备等的多个领域;拥有多个专利产品,成果丰硕,仅2001年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西欧等申请专利注册数就达2300件。

生产和营销网络迅速扩张。目前集团依托庞大的人才队伍,以中国大陆为全球最大制造基地,推行“一地设计、三区制造、全球交货”的跨国经营策略和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and Service,机动元件整合与服务)的经营模式,建立了广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库存交货系统。

企业经营收入逐年增长。自1995年以来,富士康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出口额逐年增长。营业收入由1995年的6.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671.24亿元人民币。出口额也由0.7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75.14亿美元,稳居国内出口第一位。

四条启示引擎

富士康科技集团重视实施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做法,给众多企业以启示。

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切实加强员工培训。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外部环境,根据企业发展计划制定本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规划。切实改变重引进、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岗位培训或技能晋升培训,建立学习型企业。

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及其以后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人力资源投资具有高收益性和收益递增性,越是不发达的国家,其人力投资的收益越高。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迅速发展也再次告诉我们,知识、科技和技能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树立人力投资是高回报的生产性投资观念,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在企业生产投入中的比重,为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无论是经济学家的“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学家的“社会人”假设,其共同点都在于认识到人有其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对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追求。企业在追求集团利益的同时,必须关注员工的自我需求性。加强人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建设,通过绩效考核、加薪、奖励、职位晋升等途径,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富士康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员工生活设施、建立了有效的奖励和人性化的福利保障制度以及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度、责任感,从而构建起有利于企业和人才的双赢机制。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9篇

一、构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管理创新的有效模式

在武钢,管理创新之所以富有成效,是因为建立并始终坚持了“立项――计划――评审――推介”的科学过程,使管理创新既成为全公司管理创新的战略目标,又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要职责;既以有形的方式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管理创新的观念,又以有力的措施推进实施。公司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对这一过程的科学管理,并发挥了传播、导向、控制、推介的重要作用:

一是注重立项的切入点,这是管理创新并形成成果的前提条件,其目的是使管理创新成果的培育一开始就与公司全局性工作以及管理创新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成为武钢企业管理持续上台阶的发端和提高成果水平的保证。

二是注重形成“计划”并推动计划的实施,这是管理创新并形成成果的核心举措,其目的是使管理创新确确实实成为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的过程。

三是注重评审质量,这是管理创新并形成成果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检验各单位管理创新的效果、水平及价值,推介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成果,扩大管理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二、打造在创新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的崭新格局

1. 引导企业变革管理模式,实现科学化管理。近年来,武钢积极探索解决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构建了具有武钢特色的《集团公司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2003年该成果获得第十届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表明武钢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走在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前列,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2. 引导企业创新业务流程,实现增值化管理。创新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也必然成为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使其能够快速感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得到优化;能够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顾客,促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能够成为为顾客、为企业、为社会增值的过程。

3. 引导企业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武钢管理创新机制,促进企业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其在这一领域具体地表现为持续地选择和引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持续地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对员工的绩效管理、激励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等;持续地总结和提炼阶段性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国企凝聚力的厂务公开》、获得全国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的《大型国企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等是这一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成效的代表性成果。《武钢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方法》不仅获得湖北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同时,国家人事部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该项课题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三、形成“学习――创新――提高”的良性循环

1. 推广成果,分享知识,提升了成果价值。在管理创新机制作用下,武钢涌现出一大批管理创新的先进典型。公司及各单位利用成果会、分片评审和座谈会、研讨会,编辑书籍专刊等手段,使成果能够及时推广,经验能够及时分享,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了上至集团公司领导层,下至各部门、单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管理创新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提升了成果的价值,实现了成果一轮又一轮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

2.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提升了综合素质。武钢在构建管理创新机制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工作,连续编写了多本有理论、有实践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培训教材,编撰了数本“武钢现代化管理成果专辑”;同时,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6西格玛管理方法、战略平衡积分卡方法、客户关系管理方法等等,并实施不间断地培训,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现代化方法应用和创新的骨干力量。

3.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提升了管理平台。自2000年至2003年,武钢各单位注册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项目1331项。经过培育、评审、推荐,共获得国家、部、省、市和公司级成果1315项。其中部级成果3项,省、部级成果65项,市级成果96项,公司级成果1141项。2000年至今,公司各项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共为武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左右。并先后获得“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企业形象和社会价值大大提升,武钢正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大踏步前进。

国际竞争力范文第10篇

现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问题,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关于国际要素流动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

【关键词】

国际要素流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国际要素流动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之后,魁奈、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均作了精彩的论述(侯方玉,2008):威廉・配第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允许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与迁移;魁奈对要素流动的原因和结果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差异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生活条件的优越性是劳动力流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相比魁奈而言,亚当・斯密的分析方法上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以分工的演进为基础,以需求为重点同时兼顾供给分析劳动力、资本流动性,并对影响流动性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演绎,从而使论证显得更为严谨,逻辑上更为严密,也更符合经济理论的内在机理联系;与亚当・斯密比较而言,李嘉图虽然也是建立在供给需求分析基础上,但不同的是,李嘉图同时注重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并认为供给与需求分析只适用于短期分析,长期来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首次将多种要素纳于同一分析框架并将国际要素流动置于核心地位的是拉辛与沙卡(2002),他们分析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与后果,研究了移民为现代福利国家带来的挑战和机会以及资本流动对货币危机与金融市场的影响。张为付(2004)认为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资本流动)可以普遍发生于各国之间,目前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体化特征,研究认为国际间要素流动是国际分工的最一般形式,商品贸易是“要素集”的跨国流动,是要素流动的特殊形态。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国际流动淡化了国家的边界,因此在这种网络化的生产格局中国家利益的界定与实现有了新的特点,张二震,方勇(2005)认为这种新型国际分工的国家利益主要取决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以及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梁碧波(2007)认为要素流动程度影响贸易利益分配,进而影响贸易政策的决定,要素流动的程度高低,影响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关系。韩剑、高海红(2012)认为资本国际流动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应对危机的挑战并促进经济复苏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重新认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

学术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服务贸易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前,很多西方学者主要致力于讨论比较优势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发生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同时讨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大部分证明了HO模型对服务贸易是适用的。A.Deardorf(1985)从比较优势理论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入手,借助标准的HO模型,通过改变其中的部分约束条件,成功解释了服务贸易是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Melvin(1989)通过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要素禀赋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贡献度。在新贸易理论盛行的年代,Markusen(1986)以生产者服务贸易为例,阐述了在服务贸易中,首先进入服务业的厂商成本较低,因而在这一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对后来者的构成障碍;Krugman(1991)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入手,通过对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消费者特定的需求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在存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进入更大的市场,则会具有更大的市场规模,研究表明规模经济对服务贸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增长潜力的具体部门(金融、通信、旅游等)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Hoekman & Karsenty(1992)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法分析了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上的竞争力;Davis & Philip(1998)研究了保险业的竞争力;Paul(1999)研究了金融保险业和邮电通讯业等的竞争力;Krugman(1999)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Deardorf(2001)以交通运输、金融和保险业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服务业竞争优势来源于降低成本,而成本的降低则来源于服务业对外开放度所引起的竞争加剧。正是在这一阶段内,Porter(1990)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很快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一国或某一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标准模式。近年来,服务贸易研究的主流逐渐从分行业讨论再次回到服务贸易竞争力统一性规律上来,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分析,内容十分丰富。庄惠明、黄建忠等(2009)基于“钻石模型”研究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王恕立、刘军(2011)以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有关国际要素流动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还比较有限,部分学者对资本流动(FDI)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了研究分析。彭斯达、潘黎(2006)通过对美国1970-2003年的FDI流入流出总额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自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FDI流入流出对服务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Moshirian(1994;2008)认为,FDI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并能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金融服务贸易;姚战琪(2006)和方慧、李建萍(2008)的研究均显示,金融服务业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呈正相关关系;王恕立和胡宗彪(2010)借鉴FDI与货物贸易的关系理论,探讨了服务业FDI流入对东道国服

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机理及促进路径,说明服务业FDI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效应要高于其替代效应;Nadia& Merih(2011)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GMM检验时发现,服务业FDI可能导致一个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但会损害该地区制造业。

以上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问题,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缺陷:第一、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分散,由于研究方法单一、数据缺乏等相关原因导致以往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数停留在一般的定性判断和初步统计上;第二、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文献较少,文献分析较多的停留在国别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上;第三、关于国际要素流动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学者们较多的从资本流动角度研究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2]陈钧浩.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002

[3]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与“入世”承诺减让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7):2937

[4]崔日明,张楠,李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008):121125

[5]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9:4955

[6]黄繁华,王晶晶.服务业FDI、吸收能力与国际R&D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14(5):95104

[7]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8,2(008):2

[8]李杨,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7579

[9]王恕立,胡宗彪.服务业FDI流入与东道国服务贸易出口[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7886

[10]王永进,盛丹,施炳展,等.基础设施如何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J].经济研究,2010(7):103115

[11]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6169

[12]张为付,吴进红.商品贸易,要素流动与贸易投资一体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5:023

[13]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2:43

[14]张幼文.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开放型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与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110

[15]张幼文,薛安伟,张春玲,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J].世界经济研究,2013(2)

上一篇:竞争情报范文 下一篇:竞争力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