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范文

时间:2023-02-25 21:54:45

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范文第1篇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⑦多里丝·韩芙莉.舞蹈创作艺术[M].纽约采因哈特有限公司出版,114.

古典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中国古典舞蹈;形式美;形神兼备;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识码:A

Form Beau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ancing: Ru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f Form Beauty

DUAN Xiao-juan

舞蹈是直观的艺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透露情怀的,同时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并得到舞界公认的。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中国古典舞蹈形成了自身的外部形式美,有着“圆融自足”、“刚柔相济”、“气韵”的审美特征,同时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内部积淀下,拥有着圆、曲、拧、倾的外部形态,以及对意象、神韵的表达,中国古典舞正是通过“形”与“神”融会贯通的这一基本形式,即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舞蹈形式美――“形神兼备”。

一、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古典舞蹈体态的“圆融自足”

中国古典舞有着“划圆”的人体基本运行轨迹,这种划圆包括了“平圆、立圆以及八字圆”。而动作间的链接动作也尤为重要,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圆融自足的体现,能使动作舞姿完成的过程更加圆润、饱满,这与西方芭蕾舞蹈的“直来直往”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汉唐古典舞中的“拉腿半月”、“盘根半月”、“仙人回眸”、“深俯旋拧”、“踏歌提垂”、“吸腿元宝”等等许多形态与舞姿,都体现了动上身而走下身,动下身而走上身的基本动作规律,以“曲回拧倾”为基本的动作走向。动作启动先积聚于心,然后由腰带动激于全身,并形成了每开始一个动作身体启动从反面做起的韵律,从而造就了舞姿动律的行云流水、周而复始。

(二)中国古典舞蹈的刚柔相济

中国古典舞蹈“刚柔相济”的身体语言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含蓄、温妩表现着静态的舞姿,传递着阴柔的一面,而刚韧、矫健代表着洒脱流动的舞姿,传递着阳刚的一面。正如同黑白双鱼的太极图一样,黑中有白象征着阴中有阳,白中有黑象征着阳中有黑,阴阳相融,相互滋养,环抱于中。“拧、倾、圆、曲”的身体符码,并配以身体姿态的刚柔、动静以及身体律动的点与线都回归于太极图之圆。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舞步的虚实相生,身体的前俯后仰,手臂的阴阳相配,以及舞律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

(三)“气韵”――中国古典舞蹈审美之核心

《文心雕龙》“神思”篇云:“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这种虚怀悟道的文心,成为中国文化亘古不变的至理。”

与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相通,中国古典舞蹈对气韵有独特的讲究。“气韵”贯穿于动作的起始与情感表现的始末。“气”表现着中国古典舞蹈刚、强的一面,而“韵”则给人以妩、媚的感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闪光之笔。

二、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形式美――“形神兼备”

(一)中国古典舞蹈的“形态”与“神韵”

中国古典舞蹈的形态包括静态、动态的舞姿,动作与动作的链接,动作间“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转必回”的起始动势,以及“拧、倾、圆、曲”的身体运行动律,总的说来,就是一切能直观的外在形态。而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支配下,国人在欣赏时注重对意境的体会,而这种意境就如同齐白石笔下白纸、黑墨的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中别无它物,却能感觉充满着水,给画以无限的空间与意境,这恰好可以理解为“传神写照”的“神韵”,然而中国古典舞蹈也很注重“神韵”的表达。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在形态是内在神韵的前提,而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是通过“形态”而表现出来的。眼睛直接反映着人们的内心,而这种“神韵”又是基于内在的情感,是通过情感的注入外化为姿体语言得以表现的。

(二)中国古典舞蹈的“形神兼备”

中国古典舞蹈的“形态”是舞蹈动作物质本体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体味,而舞蹈“情感”才是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源泉,而这里的情感就如同古典舞蹈的“神韵”,离开了“神韵”舞蹈“形态”就像单一的人体技艺性表演,因而,笔者认为“形神兼备”应需要舞蹈表演者的全身心投入,包括身体的每个关节,每个细胞都应被充分激发,换言之,即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神韵”是舞蹈艺术的生命之源,正是由于“神韵”的注入才给以“形态”以勃发的朝气,使得舞蹈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形为动,神以领”这一口诀形象、准确地解释了形态和神韵的关系。中国古典舞正是通过“形”与“神”相融会贯通的这一基本形式,形成了自身的舞蹈韵味与舞蹈语言的构架,使舞蹈所传递的实质得以升华的。

如汉唐古典舞

①中的舞姿造型“平沙落雁”,舞姿的基本姿态是:“面对2点右膝跪,左腿后拉腿(尽量高);双臂担山式;挺胸,头左拧。”

舞姿形态传递着一种安定、轻盈感,仿佛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夕阳西下,大雁落于海边挠弄身姿的情景。透过舞姿外形可以看出,舞姿动作有着雁的高雅与傲气,舞姿脚步一虚一实,犹如大雁轻盈的步伐。舞姿动作借“形”传“神”,通过对“形”的模仿而传递出“神”的韵味,将“形”与“神”完美的融合,通过这种“形”、“神”相融的形式构成了古典舞蹈独特的形式美及审美韵味。

例如,中国古典舞蹈《楚腰》。《楚腰》是由孙颖老师创编的古典女子群舞。《楚腰》出自于“楚灵王好细腰,而中国多饿人”这一历史典故。舞蹈有着“翘袖、折腰”的外形特点(图1),在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下,中国古典舞《楚腰》堪称杰出的舞蹈作品。舞者的服饰及动作都遵循着细腰的审美准则,顿促、妩媚的舞姿配以羽翎颇具巫楚之风,尽显妖娆之态。婀娜多姿、惟妙惟肖的舞态使人心静澄明,狂放浪漫中楚楚动人,又不乏韵味,不仅透露着美的外形更让人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深,而这正是“以形传神”与“以神领形”的完美写照,同时,也达到了一种形式美,即舞蹈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形神兼备”,并使其所传递的实质得以升华。《楚腰》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灿烂之花,它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所渴望的大门。正如傅毅在《舞赋》里所言:“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而这“意”,笔者认为,就是翩跹楚舞“形”与“神”相契合所传递的中华文化之古韵,这种意象感染着观众,并使观者脑海产生联想与意蕴,即“象外之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面对翩翩楚舞不由思绪万千,仿佛经历了那5000年沧桑的文化苦旅,不禁让人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而赞叹。从而可看出,当形式美充分体现融合于舞蹈中时,就会使舞蹈作品进入更精深的舞蹈境界,不仅回味于观者的心间,而且营造出更为灵动的舞蹈意象。

图1舞蹈《楚腰》

三、形式美法则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运用节奏与韵律、调和对比、单纯齐一和多样性与统一性等形式美法则,并以优美的人体语言为媒介,将舞蹈的形式美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营造出了深远的意境。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内在的陶冶。下面主要从中国古典舞蹈《踏歌》来说明形式美法则在古典舞中的运用:

(一)《踏歌》中节奏与韵律相融合的形式美法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典舞蹈《踏歌》是孙颖老师的代表作品,“踏歌”是中国古代民间及宫廷流行的脚下踏地为节的舞蹈形式。“《资治通鉴》有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这种参加者成群结队、手拉着手,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活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踏歌》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风韵以及古江汉、秦淮的地域风格,并参考文物记载的舞蹈形象所编创。舞蹈在队形与动作的编排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顺边”动作(图2)“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

引人注目具有创造性。舞蹈姿态流动过程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舞律行云流水、婉转起伏,舞者身姿轻盈,同时外部动作赋予了内在表现节奏的韵律感。舞蹈姿态飘逸、清丽,节奏鲜明、绰约。《踏歌》在队形调度及舞姿形态上虚实相生、动静相随、强弱结合,体现着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编导通过运用这种节奏与舞蹈形态的快慢、虚实与缓急、强弱的韵律表现了古典舞蹈艺术上的形式美。

图2舞蹈《踏歌》

(二)《踏歌》中调和对比的形式美法则

《踏歌》中表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舞蹈意境,彰显着少女携手踏青的愉悦心境。如舞蹈开场时,12位舞者右手搭肩,顺手同脚走出时体现着整齐如一的美感,又如主题动作双臂交替一手曲回肩前,一臂垂直卸下,松垮,脚步配以来回踏地,散发着调和的一致感。踏地为节的舞蹈步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那极为流动的步伐更为舞蹈增添了韵律感。在舞步的踏地中存在着欢畅的流动,静态中有着动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舞蹈中踏地之后舞姿有稍许停顿,在重心的失重下又顺势大步绕回形成了鲜明的快慢对比,而舞蹈脚步的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也造成了动作的跌宕起伏、徘徊婉转。舞姿整齐一律,又无处不显示着阴阳、虚实、快慢的对比,在一回眸、扮掩面容中尽显少女的娇羞,又不乏神韵的传达。

(三)《踏歌》中单纯齐一的形式美法则

舞者在一踏地、一顿足、一回肩的动作流动中,身体律动有着划圆的轨迹。这里积存着深厚的民族运动时空观,一切动作的起法都是从反面做起。例如,其中有一组动作之后,舞姿运行动势明明是往右,却又在这运行路线圆形的制约下,舞者身体预做离弦状,在这忽转中随着双手的搭袖,整个人却出其不意地抛往左边而顺势绕回,体现着运动轨迹的“反”与“复”。清新、柔美的舞姿配以一句:“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舞蹈歌词)描绘了一幅浓烈乡土气息的佳人初春踏青图,而在这种来回的“反”与“复”,舞姿的柔媚蹁跹以及流畅的步伐中体现了单纯统一的形式美。

(四)《踏歌》中“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形式美法则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可通过舞蹈中的“造型性”与“流畅感”得以体现。舞蹈律动的“点”与“线”与舞蹈姿态的“顿”与“流”回旋往复,顿挫有致、恰似天马行空,造就了悠远的意境与美感,并勾画出了南北朝时期,一群有着小家碧玉气质的少女心境。舞者一面静态舞姿,一面动态流动的联袂勾绘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形式美,在构成形式美的同时人体运行的基本动律与基本运行路线都是以圆来整合的,有着民族文化向内多收敛的体动。在这种静态造型与动态流动的对比中可注意到,通过舞者流动的人体线条,臆造出了这背后根深的文化含义,以人体话语的静态“造型性”与行云流水的“流畅感”从而体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形式美的意象。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华文化土壤中的永恒之花,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述说,是编导及舞者抒情言志的媒介,并要求有着高度的“形”与“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神兼备”不仅作用于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而对中国古典舞本身也尤为重要,因为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程中的不朽精华。只有通过“形”与“神”的完美融会,古典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才能通过这外化的“形式”得以挖掘,形成自身的舞蹈语汇与舞蹈形式美。

①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和明、清戏曲舞蹈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参考文献:

罗斌.谈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17.

孙颖.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北京: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教研室,内部资料,200241.

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28

李玉玲.谈舞蹈《踏歌》的意蕴和意境.黑龙江史志,2009,(05):96.

古典舞蹈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美:一是形神兼备之情态,从形神兼备中传情达意,达到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完美交融;二是刚柔相济之风姿,刚与柔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三是诗情画意之意境,诗情画意的意境与舞蹈的神韵完美融合;四是清空曼妙之品性,在空灵之中蕴含着静穆中的崇高,从曼妙的舞蹈动作中向我们传达一种高远的品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美;形神兼备;刚柔相济

中国古典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演艺术,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武术、戏曲、民族舞蹈、杂技等传统艺术的精华,并借鉴了芭蕾舞蹈的抽象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气韵”是中国古典舞蹈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诗情画意、清空曼妙等品性,都是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的体现。

一、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以传神为旨归。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形”可以看作是舞蹈的形体动作,也是艺术家传神达意的物质基础。“神”是艺术家心灵的气象,是从生命的灵魂深处涌现出来的情意。中国古典舞强调形神合一,以深邃的感情和思想为内在意蕴,以形体的表现为物质基础,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的完美交融,以情感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达到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典舞并不过分追求形似,也不是定型舞姿的动态造型展示过程,而是强调所谓的精、气、神,强调动作中蕴含的韵律与精神,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的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例如,在中国古典舞蹈《风吟》、《扇舞丹青》中,便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思想情怀,是情感表达与动作表现的交相辉映、相互交融,体现着永无休止的玄妙,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在舞蹈的韵律与节奏中体现了生命的律动与活力之美,在人物的传神写照中体现其内在精神,在舞蹈的动态形象中构建中国古典舞的典雅之气。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古典舞以其最高度的节奏、韵律、秩序、理性,唤起人们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也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二、刚柔相济之风姿

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方式上偏于阴柔之美。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同时又非常重视刚柔相济,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刚柔相济生变化、一阴一阳谓主道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柔中寓刚,以阴柔占据主导地位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表现形态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节奏鲜明、曲折变化、圆润流畅的艺术形式。其中刚与柔是所有古典舞动作中的两个极端,它们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中国古典舞非常和谐、有致地体现出了刚与柔的意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刚与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元素,也反映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例如,舞蹈《书韵》通过男子的独舞,以舞者的动作形态展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为我们体现出与道体合一的书法韵律、章法与意象,同时也表现出了舞蹈的内在精神。《世说新语》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谓之“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游龙”,这也体现出了音律节奏与刚柔相济的动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飞动之神韵。这书法舞动的节律,便如舞者身体语言的韵律,刚柔相济、宛若有神既是中国书法的内在意蕴,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

三、诗情画意之意境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之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中国意象艺术追求的目标。达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超越现实本质、以诗宣情的境界,从景物的外在表现中体现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因此,品味诗情画意之意境重在品味其画外之意、诗外之情,如实地投射审美主体的心理想象,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诗情画意的气韵生动,造就了艺术表现中的无我之境,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极致和上品。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这种模仿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而是对人的幻想进行模仿,这种传神的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蹈追求“意境”的一种体现,因此,诗情画意的品格与境界便与舞蹈的神韵完美融合,达到高度一致的境界。例如,舞蹈《春江花月夜》在优美、舒雅的抒情旋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春天的傍晚,静谧的月亮从东山上渐渐升起,小舟荡漾于江面之上,两岸的花影在轻轻摇曳。舞蹈以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为创作背景,通过手持羽扇身着蓝裙的怀春少女,表现出对于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优雅的韵味、飘渺的动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含蓄、深远的境界,为我们传达出了一种朦胧淡雅的诗化意境,让人们在宛如仙境的诗情画意中获得美感。

四、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古典舞蹈反映出一种超越世俗世界的价值取向,以一种素淡奇逸、自然简约的风格,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此外,舞蹈也反映出了一种豁达的精神面貌与自由、澄明的理想境界,也是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的一种体现,在空灵之中蕴含着静穆中的崇高,从曼妙的舞蹈动作中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高远的品性。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向我们传达的是精神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也是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清洁无暇的理想世界的反映,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空灵深邃之意蕴。

五、结语

“气韵”美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古典舞蹈中突出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经转换、更新后的新古典舞,都需要“气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美,从审美的高度去研究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意蕴,真正体现古典舞蹈中“气韵”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思吴.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探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8).

古典舞蹈范文第4篇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

中国古典舞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中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中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中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中国,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中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中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总之,中国古典舞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是光明的,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民族特征与个性,有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底蕴,大胆创新与借鉴时展精髓。随着中国古典舞坚持不懈的发展和发扬,呈现在全世界的舞坛之中必将是全新的、辉煌的面貌。

古典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舞;武术;古典舞蹈

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可以将舞蹈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将舞蹈广义的划分为健舞和软舞,也就是“武舞”和“文舞”,合称为“万舞”。《诗•商颂•那》:“庸鼓有数,万舞有奕。”《鲁颂•阴宫》:“万舞洋洋,孝孙有庆。”“万舞”就包括有文舞和武舞。文舞执羽翟,武舞执干戚。

一、武舞及其衍变

武舞又叫战舞,是手持干戚等武器,通过肢体动作和器械的挥舞,表现勇武刚强,宣扬武威的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群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把战斗中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进行演习操练而产生的,因此说武舞也是一种战争舞蹈。

先秦时期的武舞与武术在文化形态中仍是一体的。这个时期的武舞兼具表达感情的娱乐性以及健身的实用性。汉代武舞较为盛行,汉王朝与匈奴之间战争导致汉王朝对军事、武术的重视,武舞又重新被用于军队的训练当中。在典籍的记载中,汉代武舞发展的一个典型就是将舞蹈与剑术相结合,创作出了剑舞。东汉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兴起了一种叫“百戏”的杂技式娱乐活动,其中就有一种与武舞有关的运动叫“剑戟舞”。

经过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剧烈的动荡时期以后,武舞也开始分化,它逐渐向武术和舞蹈分化,而且武舞进入官廷,开始以娱乐活动为主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舞”的形式出现了套路表演,如当时盛行的“宣武舞”、“矛舞”、“剑舞”等。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更为浓厚。

在唐代的各种史书典籍多提到的武舞有剑器舞、剑舞、矛舞、破阵乐舞等多种形式。“破阵乐”舞是唐代著名的武舞,尤以“秦王破阵乐舞”为代表。北宋时期,从民间征召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进入禁军,他们在军中表演剑舞、刀舞、矛舞等。同时宋代城市里出现了“瓦舍”这一娱乐场所。这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明清时期武舞已基本分化完成,武术与舞蹈也基本成型。

二、武舞与武术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项目。

武舞从诞生之日起,就吸收了大量的技击动作为素材,从而达到宣扬武威、增强体魄等目的。所以,武舞成了储存原始武术技击技巧的载体,并作为增强体力的手段。但武舞不是武术,“它从攻防中提炼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把格斗技术进行了再创造和升华,是对武术技击动作的夸张和超脱。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击,它通过演练者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来表现战斗的‘生活’”。从武舞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知道武舞是武术的原始形态,是武术之源,是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历史基础。

三、武术与古典舞蹈的关系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可见中国古典舞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古典舞蹈。

有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谈到武术与舞蹈的关系时说过:“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许多舞蹈直接或间接接受武术的影响,形成了带有“武术”文化符号的舞蹈,这类舞蹈当属古典舞蹈。如汉代“剑舞”本身来自民间武术,是一种从实战的剑术变成了艺术的剑舞。唐朝的“剑器舞”就是在继承传统剑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间乐舞因素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它们所表现出的昂扬气势,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与当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融合协调。

四、结语

中华武术与舞蹈从起源上看,二者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综合创造,是民族文化的双壁。人们认为舞蹈与武术都是有原始人类的武舞衍生而来,两者是同源异流的,是交融的,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了武术套路的表演功能。“舞”与“武”相互交融,舞中有武、舞中行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

武舞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虽然有过曲折的历程,但是并没有被磨灭消失。它吸收了武术的精华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古典舞蹈体系之中并繁荣昌盛。武术成为古典舞蹈的基础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为古典舞蹈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古典舞蹈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百跃.从战争视角论古代蒙古部落战争舞蹈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6.(3).

[2]杨保愿.被埋没几千年的兵战神贵尤的战阵一一伺族款会武舞《九九方阵舞》揭秘[J].民族艺术,1993.(12).

[3]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刘涛.对武舞的历史解读――兼论武术套路对古典舞蹈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5]林家铭.武术对传统戏曲、舞蹈艺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5):24.

作者简介:

古典舞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手;眼神;节拍;动作

印度是南亚的文明古国,它那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在亚洲以及世界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舞迷们前去求学取经。经过印度艺术家长期培育,在当今的印度舞台上被公认的印度古典舞蹈有六大派,其中,婆罗多舞蹈就是印度六大派古典舞蹈中最古老的一种舞蹈。

一、婆罗多舞蹈与宗教

婆罗多舞蹈诞生在印度的南部寺庙里,通常在宗教节日里表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流传到宫廷,又搬上了现代的舞台。婆罗多舞蹈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圣者婆罗达(Bharatha)所著有关印度舞蹈的理论“那亚-沙土亚”(Natya Sastya),这种舞蹈的目的是要以舞蹈酬神。舞者必须要谦诚无私,以供奉神明的情境起舞。到18世纪,舞蹈家尖就里(Janjore)将特定的主题音乐,融入婆罗多舞,当时是以独舞为其特色。不久,由于统治者的权力,伸入庙宇,婆罗多舞走出了庙堂和世俗的娱乐结合,庸俗了婆罗多舞,一度中落。20世纪初,热衷印度文化术业有专精的学者、芸人,从印度的数百座古老石刻、壁画、碑文临摹学习,重建婆罗多舞,婆罗多舞才得以重生。现在我们欣赏的婆罗多舞,也不仅是独舞为主,也有双人或团体的表演的方式,也不拘泥女性舞者,也有男性的舞者。婆罗多舞是以祈愿,奉献神为主,但也融入了史瓦马(Jathi Swarma)和抒情诗的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舞蹈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及堤拉那(Thii-ana),因此,我们看到的婆罗多舞,不只是神的舞蹈,也是结合了史诗故事和舞蹈而成的。因此,一场婆罗多舞的演出,可长达一个多小时,舞者要在不同的情境,自然优雅的交替转换,非常独特,也彰显了婆罗多舞的精致和难度。

二、婆罗多舞蹈中的节奏与结构

婆罗多舞蹈是印度古典舞蹈的精品,享誉世界。婆罗多舞蹈具有节奏明快、表情丰富、动作敏捷、雕塑感强的美学特征,不仅是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也是训练舞蹈演员很有益的教材。婆罗多舞蹈中手、眼、躯干、四肢各部分的训练,以及部分表演剧目,并配有图片,适合初学婆罗多舞蹈的学生及演员使用,其独特的舞蹈结构包括:半蹲姿势、走直线、几何图形造型、跺前脚和后脚跟,每个动作左右重复一次或多次等等。内容只要分为两大部分:纯舞蹈和叙述故事表达。通常一场完整的婆罗多舞蹈皆由纯舞蹈开场和结尾,中间安排比较长时间的叙述故事。

三、学习婆罗多舞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眼睛的训练

如:正视、横视、转视、上下视以及眼睛的表情。

2.手的训练

如:手势、手语,在手的训练中可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手势没有任何意思,但在在手势的基础上配合面部和身体的表情用手势表达出某种意思就变成了手语。

3.手臂的训练手臂训练有9种

4.脚的位置常用的位置有10种1号位至10号位,而2号位是大部分婆罗多舞蹈动作都是在这个位置上变换的

5.跺脚的练习

由于婆罗多舞姿大部分实在脚的2号位上练习的,因此在2号位上的跺脚练习时婆罗多舞蹈下肢训练最基本最重要的练习,只要把2号位的跺脚练习好了,才能跳出漂亮的婆罗多舞蹈。

6.婆罗多舞蹈的基本动作

这部分训练师前面各部分动作组合而成。

四、婆罗多舞蹈中手和眼神的运用

印度古典舞非常重视用手和眼神的表达。借由手、眼、心的同步表演,使舞者的身、心、灵紧密结合,进入忘我的境地,使舞者可以因此而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充沛的体力支撑,连续跳上3-5个小时都不觉累,而观众也深深地被舞蹈艺术所表达的他们所熟悉的古典故事所吸引,如果没有舞者高精神力和极其美感的舞蹈形式及音乐,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不可能坚持长达5个小时的舞蹈表演。婆罗多舞蹈的基本手势(mudra-魔多拉)有五十多种,其单一的手势往往没有专门的意思,但不同的手势却可以表达上百种意思,手势可以表达具体的物体,如:桌子、椅子、动物、法器。不同的手势甚至可以表达舞者在不同情景里,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五、婆罗多舞蹈中的“哑演”

婆罗多舞蹈包括祈愿和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纯舞蹈类的“查帝-史瓦尔玛”(Jathi-Swarma)和抒情诗歌为主的“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堤拉那”(Thi-l 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地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由于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事,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婆罗多舞的服装非常精致、讲究,布料是丝织品,从头到手到脚,都配戴着精巧的饰品,女性舞者的长发上亦戴上鲜花,非常美丽!

参考资料:

[1]明文军.东方舞蹈文化比较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张均.印度婆罗多舞蹈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古典舞蹈范文第7篇

戏曲舞蹈古典舞当代中国古典舞戏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拥有系统的艺术体系,当代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为主要基础,又渗透、吸取与发展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当代中国古典舞在戏曲表演基础上发展、变化、提升,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看似一样的动作,给人的感受却有不同的艺术感受。但二者是一对姊妹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戏曲舞蹈与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在舞蹈动作运行规律上的联系

(一)圆的动作结构联系

“圆”始终贯穿于当代中国古典舞蹈动作运行的始终,其表现的形式有“三圆”“两圈”。“三圆”即平圆、立圆、八字圆。“两圈”即大圈套小圈,圆的运行轨迹表现为交错状,如小五花。唐代舞蹈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三块瓦”“拧麻花”,当代中国民间舞中的“辗、拧、转、韧”,都表现出人体的“圆”之韵味与审美特征。“圆”的艺术运行观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民族审美观、民族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表现规律等的审美特点,是密切相连、互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圆”运行联系

戏曲舞蹈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舞蹈的“划圆”的动作结构原理。戏曲舞蹈从小手位到大舞姿都讲究循弧道圆,无论“提襟”“山膀”“顺风旗”还是“晃手”“云手”“小五花”等基本的动作姿态,都遵循“划圆”的动作结构原则理念。如圆场运行和弧线的行步都要求行圆。云手是走平圆线,劈手(大刀花)是走立圆线,拧身留下身时,腰要平圆给予助动,就是起泛儿;做手向前指的动作臂要先掏手成圆;伸指时要求腕圆;连台步也要求划圆;身段则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要求圆,总之圆的运行贯穿始终。

例如,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都有云间转腰,戏曲的云间转腰讲求内涵,手、眼、身、法、步干净利索,但不讲求饱满与延伸性。一点一线一板一眼,该到哪就是哪,而没有延伸、饱满、做到极致。而中国古典舞的云间转腰要求和其有所不同,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放大园的运行轨迹,讲究空间的无限夸大与无限占有欲,不管在路线和动作规格上都讲求延伸、饱满,追求舒展与美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动作的“划圆的动作”体现出《周易》的思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等性状。故“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与戏曲舞蹈动作结构中都占有一定的重要性,“圆”与中国传统哲学意识也是密切相关。总之,由于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制约,造就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圆”的审美特征。

二、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在舞蹈动作表演上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是戏曲舞蹈,相异的两种舞蹈表演形式在存在不同的神韵。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是舞姿与身法,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千姿百态。舞姿的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呈现出拧倾中的盘旋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与平稳度。是以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连接舞姿的身法,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它是人体运动的中枢。而戏曲舞蹈中体现出来的是动作与动作的拼贴,内在韵律融汇贯通比古典舞逊色不少,戏曲舞蹈一板一眼的动作程式也定格它在舞蹈表演形式上的独特审美特征。

(一)戏曲舞蹈动作表演以叙事为主,中国古典舞动作表演以抒情写意为主

戏曲舞蹈首先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它提炼和表现生活的特殊逻辑不是模仿而是变形,把生活变成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即运用经过变形和美化动作、造型和节律等组成的舞蹈语汇和音乐手段来表达内容和塑造人物。戏曲舞蹈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戏剧样式,包容复杂的故事和情节,戏剧故事和戏剧情节主要靠人的行为来完成。为了便于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戏曲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是表现人日常生活行为的动作,具有较明确的生活含义,并且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中国古典舞蹈以抒情为主,其艺术特征是直接表现和抒发舞者的思想感情。动作语汇与现实的动作无具体直接的关系,或只有寓意性的关联。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观察与理解。舞蹈重在抒情,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表情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如《小溪、江河、大海》是通过滴滴泉水聚成潺潺小溪,潺潺小溪汇成涓涓河流,河流涌入大海的过程,揭示了“滴水成河,生命不息”的哲理。在生活中可以用任意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而在舞蹈中是不能把生活中的任意表现去体现在舞蹈作品中。

(二)戏曲舞蹈动作以比拟性为主,中国古典舞动作以虚拟性为主

戏曲舞蹈的动作大量运用叙事、比拟等表达,以比拟性为主。如吃饭、穿衣、睡觉、衣食住行,几乎与生活中动作相似,最显著的莫过于将手语动作发展为舞蹈动作。大量采用表意的手语动作,并将它们舞蹈化。如伸大拇指表示伟大,小指表示渺小;用双手比划物体的长度:月亮用两手作一圆形;模仿动态,招手、挥手等。因此,戏曲舞蹈唱到你时用手指着对方,唱到我就用手指自己,手抚双肩表现寒冷,水袖半遮面表现害羞,戏曲舞蹈表演动作具有一定的比拟性。

中国古典舞蹈则以动作的虚拟性为主,一是对日常生活中自然动态抽象化的艺术概括。《知音》的演员虚拟性的动作使观众一眼就看出演员弹琴的情景,尽管舞台上没有琴。这种模仿性的艺术概括与升华,使观众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以理会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二是利用舞蹈动作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物象的动态进行抽象话的模拟。这种模拟借助想象力,运用拟人拟物的手法获得。例如,《追鱼》通过人格化的鱼和老人之间的追逐和嬉戏,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舞蹈的主要美学特征不在描写人物的行为,而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不是具象性的表现手法,而是抽象性的表现手法。舞蹈肢体语言的宽泛性和多义性及虚拟的生活动作、情节、事件等,都应服从于内心情感活动变化来反映现实。因此,中国古典舞动作具有虚拟性的表现手法。

总之,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在本质规律和美学特征上有相似与相异之处。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创新了戏曲舞蹈,吸取戏曲舞蹈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遵循历史的变化对艺术推进的能动性,取其精华达到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新高度。中国古典舞蹈是从戏曲舞蹈中提炼、加工与借鉴而形成,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流而不是源,印证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美好将来。通过老一辈人的开发以及现代人的加工创新,中国古典舞蹈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编导学.

古典舞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表演;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6-01

我国有着辉煌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在舞蹈大家庭中,古典舞蹈独具韵味和特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典舞蹈不仅汲取了我国的戏曲文化,同时也融入了西方芭蕾舞的特征。在具体表演时,古典舞蹈呈现出形神具备、身心并用的显著特征,逐步形成了气质、形象和意境兼具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古典舞蹈概述

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特征是其他舞蹈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新的创新元素不断融入,有效整合、重组和加工各个部分的艺术特征,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的总称,在成长的历程中,创新了戏剧舞蹈文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一直以来,中国古典舞蹈重视神态、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协调,以刚柔兼具的艺术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古典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感召力。

二、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审美特点

(一)“圆”与“倾”融汇。“圆”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直观地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古时期,人们通常把“圆”视为固定的规律,普遍觉得“圆”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因此,逐步形成了以“圆”为基础的思想价值理念。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演员是按照肢体的舞动而展现出不一样的“圆”,重复着“圆”的运行轨迹,可以说这是思维理念的一种转换,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例如,在古典舞的表演中,身体所有环节的活动处都需要展现出“圆”形,足部在踝关节区域做出勾的姿势,肩关节要给予上臂一定的力量,促使其做出摇臂的动作。“倾”是动静转换的一种趋势,重视的是刚柔兼具,古典舞蹈表演时的全部动作要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归类,例如缓急和刚柔等。

(二)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纵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以强大的包容性和特有的魅力得到世人的叹,意境和教化在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体现,提升了艺术魅力。人们在观赏中国古典舞时,注重领悟古典舞蹈自身传递出的意境,针对舞蹈气氛的影响研究超出舞蹈自身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古典舞蹈表演还有着教化的作用,这也是古时期教学人员和皇帝实施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古典舞蹈的诸多动作是由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舞蹈用具的应用更是增添了古典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袖舞和剑舞,舞蹈用具在古典舞表演中的应用,极大地烘托了古典舞表演的气氛。中国古典舞蹈在表演时注重情感和肢体动作和谐统一,促进意境和教化的和谐,使人们能够在欣赏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领悟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古典舞蹈的“身韵美”。所谓身韵,即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通俗地讲,即是表演时的肢体工作,属于外部技法,而韵律则是艺术的内涵神采,身法和韵律的融合,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舞蹈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是“形、神、劲、律”,彰显了身韵的核心内涵。形神兼具、身心并用、内外和谐统一是我国古典舞蹈的最大特征和艺术灵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编人员充分利用古典舞蹈的动作形态对其内在的动律逐步形成支配,准确把握古典舞蹈的灵魂,充分展现其精髓,为古典舞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突破了题材和戏剧风格的约束。这样的发展态势,不仅仅拓宽了人们的审美境界,也推动了新时代古典舞蹈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古典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创编人员可以根据舞台的具体情况,在古典舞蹈中融入身韵元素,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古典舞蹈的创编过程中,促使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古典舞蹈身韵充分融合,充分显现古典舞蹈“古舞新韵”的特征,为观众塑造出新的审美形态。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古典舞蹈所传达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主旨是其审美特征的关键。中国古典舞蹈有着“圆”与“倾”融汇、意境和教化的和谐统一以及“身韵美”的审美特征,并注重新元素的融入,促使了古典舞蹈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古典舞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身韵特点;教学优势;中专;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中专舞蹈学校选择古典舞身韵课程作为舞蹈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些中专学校会选择芭蕾舞课程作为基本功课程,但是笔者认为以古典舞为基本功课程的学生在体能、身体柔软度、弹跳以及其他更多方面的表现会更加突出,而且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专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古典舞身韵课程,也会认为这种课程更有训练价值,因为古典舞身韵课程不仅吸收了芭蕾舞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戏曲中的元素,对民族舞训练也有一定的好处。

舞蹈中最重要的就是体能训练,主要是为了使舞蹈训练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将舞蹈的美感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古典舞身韵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并且古典舞身韵动作主要是“圆”,利用“圆”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肢体动作协调性,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耐力以及肢体力量,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古典舞身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肢体之间的协调以及平衡,增强学生肢体的柔韧度,使学生更好地控制自身,保证学生在舞蹈领域中更好地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发挥自身全部潜力。

一、古典舞身韵的概念

身韵的产生并非只是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

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F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一直以来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不好把控的局面。身韵以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身韵不拘泥于以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邃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新的艺术内涵。

二、古典舞身韵的训练

对于古典舞来说,身韵是古典舞的核心,主要是表现出一种协调的音律美,是古典舞训练中最为基本的条件。古典舞以身韵为基础,将舞蹈中的“形、神、劲、律”充分表现出来。以下对这四个表现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1.形

“形”主要是指古典舞身韵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古典舞身韵形象表现最为基本的特征,所以“形”的训练,可以使舞蹈者在进行舞蹈训练时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丰富美的表现形式,并且舞蹈者利用自身肢体,可将舞蹈中的韵味展现给观众,所以古典舞身韵中的“形”是舞蹈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2.神

“神”主要是指舞蹈中所表现的气质、神韵以及韵律,在舞蹈表演中,不仅仅要注重“形”的表现,同时还要注重“神”的表现。因为没有“神”的舞蹈是没有活力的,也就无法将舞蹈的美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舞蹈者必须把握好“神”韵,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美的神韵。要表现舞蹈中的神韵,表演者必须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与舞蹈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将舞蹈的美展现出来。

3.劲

古典舞身韵中的“劲”,主要是指节奏以及层次的表现力度,舞蹈表演者必须根据舞蹈中的旋律来表达出不同的力度,根据不同的音符表现出不同的力度,从而加强对舞蹈的表现,对舞蹈旋律中的轻重缓急都要有不同的表现。在音乐旋律中,各种符号都是由人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对每个符号的运用都要有不同的展示,因此舞蹈者要真正掌握“劲”的运用方法。

4.律

在古典舞身韵的表演中,“律”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舞蹈演员可以通过“律”动使自身的舞蹈动作一气呵成,充分展现出舞蹈动作的韵味。

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完全展现出了其审美特征,身韵教学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韵教学完全将“形、神、劲、律”表现出来,在古典舞蹈的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优势

1.古典舞身韵教学作为基本功教学的优势

利用古典舞身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且不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危害。而芭蕾舞中的很多动作难度都比较大,采用芭蕾舞教学法,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很大危害,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太好。

舞蹈中最为重要的是身韵,采用古典舞方式可以完美地将表演者的身韵表现出来。古典舞身韵训练在舞蹈学习者的前期训练中很重要,古典舞可以通过身韵教学来充分发挥出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部潜力,从而使舞蹈专业学生全面开发身体机能,这能为学生以后的舞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古典舞身韵自身有着独特的规律,其将中国的古典文化包含其中,并且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精神,因而能够充分表现出我国的文化精神以及文化特色。

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利用“圆”的形式表现舞蹈动作,给人一种和谐、古典、自然的感觉,可训练学生的“神”与“形”,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身法与韵律相互结合,将神态以及肢体动作结合,而不利用外物的点缀,是最为自然的展现。

对于舞蹈教学来说,有很多的舞蹈动作看似简单,但是练习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舞蹈专业学生无法把握好舞蹈的动作要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教学人员没有将身韵教学法运用其中,而采用身韵教学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舞蹈动作简单化,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所以,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十分重要。另外,采用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对舞蹈者的呼吸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可以将舞蹈专业学生的呼吸与舞蹈表演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将学生的呼吸与舞姿连结在一起,从而增强舞蹈的优美性和连贯性,增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同时学生通过古典舞身韵教学法进行舞蹈呼吸练习,可以由内而外表现出古典舞的生命力,将最完美的形象展现出来。

将古典舞身韵作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课程,有助于学生将肢体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芭蕾舞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腰部以及腿部力量,并且锻炼范围比较小,而且由于中专学生的身体没有完全发育,过度的腿部训练容易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但是利用古典舞蹈中的身韵教学法却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塑造,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古典舞身韵与技巧的结合

身韵是古典舞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其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的技巧元素,并将它们融为一体。所谓“形、神、劲、律”,是指身韵的全部精髓。“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舞蹈中,我们要将四者完美地结合,以求达到艺术的最高水准。身韵技巧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是“身韵”动作规则的全部,它们能够解放舞者的上肢,同时也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身韵技巧中的动作大多以圆形为主,是我们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解读。道家的太极图、轮回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观点在身韵技巧中的体现就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些运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范围,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向,给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可改变原有不变的动作性格。

在中专学生的舞蹈教学中,将古典舞身韵教学法融入其中,应从低年级抓起,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一些身韵教学法中的简单动作,比如呼吸训练等;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身韵教学法当中舞蹈的韵味所在,使学生能够在初期重视舞蹈表演中的神韵,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促进学生在进行古典舞学习时,将自身的情感深深融入舞蹈表演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真正将舞蹈的韵味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中国的古典舞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结晶,在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教学,对学生的初期舞蹈学习有着很大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所以,在中专的舞蹈教学中,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李荣帅.中国古典舞舞蹈音乐之我见[J].音乐时空,2013(6).

[3]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J].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汪 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6]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金 秋.舞蹈欣赏(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汪加千.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杨秀敏.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蹈的联系之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

[10]曹 利.古典舞的名称、概念和构成的条件[J].戏剧之家(上半月刊),2012(12).

[11]刘 建.拼贴的“舞蹈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孙汉明.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的中专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1).

[13]王博文.中国古典舞中专基训教学思考[J].大众文艺,2015(17).

[14]沈元敏.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基训教学(中专)简介[J].舞蹈教学与研究,1987(1).

[15]黄 翎.中专阶段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的思考――从身法c技法谈起[J].舞蹈,2015(4).

古典舞蹈范文第10篇

我国的古典舞历史十分悠久。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舞蹈,这里的“歌”指诗歌(最早的诗歌是诗与歌融为一体的,即能唱的诗),“乐”指声乐与器乐。

后来商代的巫舞、周代的文舞与武舞、春秋战国时代的优舞、汉百戏中的各种舞蹈,均曾盛行一时,蔚为大观。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和诗歌的大发展,舞蹈也更加繁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著名的健舞、胡腾舞、胡旋舞、剑器舞、霓裳羽衣舞等。

遗憾的是,自宋至明清,中国古典舞大多已失传,一部分流入民间,成为民间舞;一部分进入戏曲,成为戏曲舞。

建国以后,中国古典舞才重新勃兴起来,展现出新的芳姿,出现了赵青主演的舞剧《宝莲灯》、陈爱莲主演的舞剧《红楼梦》等古典舞的艺术精品。

当前,中国古典舞面临着究竟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其未来发展走向究竟应当怎样呢?

笔者对此发表几点浅见。

一、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要坚持民族化方向

古典舞既然是民族舞的一种,那么它的民族性就是它的根本属性。

要想发展古典舞,也就必须坚持走民族化之路。在这方面,许多舞蹈艺术家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典范。

例如陈爱莲在《红楼梦》中,就运用了古典舞蹈特有的造型美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语汇,强化了舞蹈的内在韵律,并吸收了我国戏曲舞蹈中的“圆场”、“水袖”、“碎步”、“指法”、“身段”等表演技巧,很好地表现出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有力地展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又如,由北京舞蹈学院学生创作、山东省歌舞剧院演出的舞剧《无字碑》,也突出了古典舞的民族风格,以凝重的风格展示了武则天“以凡人来世,以皇名归天”的生命历程与心路历程。

再如,由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张建民、陈维雅为香港舞蹈团创作并排演的舞剧《秦始皇》,也以大气恢宏的民族风格,展现了秦王朝轰轰烈烈而又来去匆匆的短暂并复杂的历史,成功地塑造了秦始皇的丰富多彩艺术形象。

上述例证充分证明,只有走民族化道路,中国古典舞才能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也才能长盛不衰,并不断繁荣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要把握地域化神韵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世界上没有所谓“通用艺术”,一切杰出的艺术作品,都以鲜明强烈的地域特色来展示民族特色。中国古典舞要想繁荣发展,也必须牢牢把握地域化神韵。

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如甘肃省歌舞团推出的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就以该省著名的敦煌文化为题材,将敦煌壁画尤其是闻名于世的“飞天”舞姿化静为动,以中国古典“敦煌式”的舞蹈语汇如“反弹琵琶”等,演绎出一部“复活了的敦煌”的惊世之作。

兰州歌舞剧院隆重推出同样以敦煌莫高窟为题材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恰与《丝路花雨》构成姊妹篇,再一次显示出地域文化与地域舞蹈的无穷艺术魅力。

三、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要强化精品意识

上一篇:民族舞蹈范文 下一篇:学舞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