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范文

时间:2023-03-01 08:57:28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民族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舞蹈艺术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得突出和紧迫。尽管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先后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加强了继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工作。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舞蹈家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条件中,竭心尽力地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事业。然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的舞蹈艺术家们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理论滞后、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诸多困扰。由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舞蹈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舞蹈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对其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学术地位、艺术价值。因此,如何科学把握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1.民族舞蹈特性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讨、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2.民族舞蹈传承意义

在艺术的舞台上,民族民间舞大放异彩。如果没有民族民间舞那么就如“三月不知肉味”一样。民族民间舞用动人的舞姿,优美的音乐打动人心。少数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节日中的情节舞与情绪舞最为普遍的。一般场面巨大,人数众多,欢快热烈,反映着人们内心需要与精神寄托,民族民间舞充满生命的活力。舞蹈语言丰富多姿,风格多样,艺术舞台上因为有了民族民间舞而显得生气盎然,在新时代社会的建设中,传承民族民间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艰苦创造的非常宝贵的遗产。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舞蹈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形式上做相应的改变,要求传统民族民间舞完全与时代接轨,是不切实际的。又因民族艺术辐射力比较薄弱,一般多在某个地域发展,民族民间舞要发展,必须善于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发展的基石,在继承民族民间舞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以继承为借口,对传统民族舞蹈否定,用虚的思想来对待民族民间舞;二是一律肯定,保守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肩的,在很多舞蹈中都以模仿生活状态为主。继承的目的是发展,而不是将民族民间舞变为背上的因袭重负,也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固步自封,更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因循守旧。当时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传承与发展创新双管齐下,创新己经成为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

3.民族舞蹈传承方法

3.1普及性传承。民族舞蹈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最终的传承也要靠群众。民族舞蹈的表演者要深入到乡村和社区中,建立广泛的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场所;舞蹈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能够很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推广工作;通过开展艺术课程,在学校普及民族舞蹈知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推广工作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而的发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3.2产业化经营道路。民族舞蹈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指将民族舞蹈的经营与发展推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舞蹈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民族舞蹈的实力,将创作收益与市场反应相结合,彻底实现产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民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在潜力,以市场作为试金石,使民族舞蹈在市场的考验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3.3政策保障。在民族舞蹈方而现有的政策包括:建立民族文艺团和文化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举办全国性的文艺汇演、评奖、比赛、展览、观摩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政策内容构筑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并在实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政策构筑新的支撑体系。依据民族舞蹈传承的规划,国家政策目前需要对民族舞蹈的经营道路给子引导,从政策上倡导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式,以此带动教育、机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的一系列发展,实现各个发展环节的有机结合。另外,国家需要从政策方而给予民族舞蹈创新经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满足其在创新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研究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而的资金需求,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新的飞跃。政策体系的支持能够从宏观上发挥引导作用,并且加速民族舞蹈传承的发展。

3.4强化文化传承。民族舞蹈“传承”,从本质上分析,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本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发展三者鼎立,拧成统一的整体文化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文化积淀、文化增值、文化变迁。舞蹈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独特艺术形式。包括:身体动作、技能知识、社会形态、民俗风土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行为。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舞蹈资源的大国,重视民族舞蹈传承、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历史的重任铸就舞蹈传承的重点题,也是国际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

学院学报,2006,4

[2]罗雄岩.中国民问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民族舞蹈范文第2篇

双休日,我偶尔到人民公园参加晨练健身,在众多的晨练者中,跳民族舞的最为火爆,竟有四、五帮、几百人参加。虽然我不是好舞者,但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撩得我边运动边随着拍子哼起来,有时乘休息之际,也跟在她们的后面掘笨地扭扭身子,学学跳跳,我的大胆参与引起班主阿霞的注意。她热情大方地说:欢迎男士参加,我们缺少的就是男同志。在她的热情大方中我们聊了起来。

阿霞每天清晨6时起床,6:30分时赶到公园,6:40分准时播放民族舞曲,热爱民族舞蹈的人们会从参加晨练的四面八方中纷纷走到自已喜爱的班主里舞起来,开始了她们跳民族舞健身运动。说起椰城兴起的民族舞热还有点偶然。2000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世博会期间,举办多场次世界各国民族舞蹈表演。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表演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观赏之余,我发现他们的民族舞蹈表演规模都比较大,少者有百八十人,多者五百、八百人共舞一曲,场面之壮观,豪情之万仗,民族之魂都凸现在热舞之中。

2002年下半年,我和几个姐妹开始跟省里的窦老师学习民族舞,每个星期学跳一个晚上,一个月学会一二个舞蹈。学会十几个民族舞蹈后,我们几个人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双休日、有时在朋友聚会上,自娱自乐地跳上几曲民族舞,居然赢得许多亲朋好友热情欢迎,有的人甚至要跟着学跳。看来这“歌好听舞易学又健身的民族舞”有广阔的市场,人民群众喜欢大众的民族的文化,我们几个一合计,办班推广民族舞。 2003年,我们首先在海口人民公园举办业余民族舞健身班,这种新颖活泼又运动健身的舞蹈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参加晨练女性朋友,报名参加学习者多达七、八十人,为了满足喜爱民族舞群众要求,他们一分为三:阿霞、阿惠、阿琼各为班主,分别带领几十名爱舞者学习跳民族舞。2003年下半年,那些跟班学习的爱舞者纷纷带班在华海公园、万绿园、滨海公园、金牛岭公园、长堤公园、街心公园、机关大院、中心广场等十几个点学习推广民族舞,民族舞热一时风靡全椰城。不论老年、中年、青年、学生的女性纷纷加入跳民族舞健身的行列,不论在公园、广场、俱乐部都成了跳民族舞的场所,跳民族舞成了椰城海口一道亮丽的风景。就连平时少有人问津民族舞的录音带、VCD、DVD,甚至有关民族舞的书刊都成了女同胞抢购的时尚佳品。

民族舞蹈热椰城。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阿霞细细说道:舞曲好听感人。跳民族舞选曲很重要,我们大多数都是选经典、时尚的流行歌曲如:《家园》、《神奇的九寨》、《北京的金山上》、《香格里拉》、《草原红卫兵》,这些歌曲旋律流畅,音色高昂,动感显著,曲调感人,许多舞者都被那一首首难于忘怀的歌曲感动,抑制不往边舞边唱,场面十分感人。

民族舞蹈易学。民族舞蹈是各少数民族在节日、婚庆、丰收时跳得欢快喜悦舞蹈,简单明了,热情奔放且趋于大众化,男女老少皆宜。我们常跳的有藏族舞、新疆舞、蒙古舞、苗族舞,陕北的大秧歌、腰鼓舞,有时也跳上一曲劲爆的士高、恰恰舞。

健身功效奇特。我们跳过交谊舞、的士高、也学过拉丁舞、恰恰舞,但真正能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的仍然是我们的民族舞蹈。交谊舞曲好听舞姿美,但运动量较小与健身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的士高、恰恰舞曲噪动感节奏强,运动量大,中老年不适,青少年也不宜长时间跳,时间一长自然失去吸引力;只有民族舞才具有无限魅力。民族舞蹈都是各民族人民在工作、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对人的四肢运动心理健康都受益匪浅的。阿燕今年38岁,舞前体重130多斤,学跳民族舞一年后,现在体重只有95斤,人美丽了,年轻了,工作更有干劲了。张大妈已70岁了,退休多年在家,在别人的鼓动下到公园学跳舞,现在跳民族舞上瘾了,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天天跳上二三小时,现在腰腿病没有了,饭吃多了,觉睡得香甜了,人也年轻了许多。

民族舞蹈范文第3篇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民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技巧;民族舞蹈;运用探讨;情感体现;艺术体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27-01

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民族舞蹈这世界各地都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了各国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比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民族舞蹈,民族舞蹈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这使得民族舞蹈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舞蹈技巧和民族舞蹈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技艺,能够很好的充实民族舞蹈的宝库,使得不同地区的舞蹈特色得到彰显,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发展。

一、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肢体姿态来抒发和表达人们对于生产活动的不同情感和信息,不同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出不一样的民族舞蹈,这些舞蹈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今天仍旧是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

(二)民族舞蹈的技巧的概念分析

在实践中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艺术来进行表达的,通过对于舞蹈技巧的运用,能够从视觉上带给观众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在民族舞蹈表现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和理解民族舞蹈的技巧,就很难准确的表达舞蹈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一般来讲,舞蹈技巧主要是通过韧带、骨骼的正确协同作用,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做出比较复杂的各种动作,以达到对情感的表达,给舞蹈的欣赏者带来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的关系分析

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为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提空了想象的空间。同时舞蹈技巧的发展和提升,也会反过来使得舞蹈的特色表现的更加完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典型的舞蹈细节和技巧,对于这些舞蹈的应用和改进能够使得舞蹈自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更加完美的结合。舞蹈技巧是民族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舞蹈技巧在舞蹈表现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很好的增强舞蹈的感染力,极大的提升舞蹈的审美价值,这能够很好的促进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分析

舞蹈是全人类的一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点的民族舞蹈是舞蹈宝库中的经典,体现着不同民的艺术传承和文化精髓。在实践的过程中,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的应用主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情感体现分析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欣赏者在观赏民族舞蹈的过程中,经常会被舞蹈的情感所打动,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大多是蕴含在民族舞蹈中的舞蹈技巧。舞蹈技巧能够对民族舞蹈进行修饰和提升,可以使得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的传达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所以一般在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训练和培养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舞蹈技巧的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将民族舞蹈的技巧和表演者的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和观众达成情感的共鸣,促进民族舞蹈表现效果的提升。

(二)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艺术体现分析

每一种艺术手段都有着自身特定的手段来表达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舞蹈中舞蹈动作就是其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一般舞蹈动作可以分为手、眼、身、法,步五个外在要素和精、意、气、劲、神五个内在要素,这舞蹈动作中的要素是传达艺术效果的基础所在。成熟的舞蹈技巧一方面是表现在情感协调和强弱的统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指点力的转移、爆发以及延伸方面。这些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的结合,能够使得民族舞蹈爆发出更美的艺术效果,给患者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民族舞蹈表现过程中所应用的舞蹈技巧就是将舞蹈的动作整个提炼之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进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民族舞蹈作品。

三、小结

总的来讲,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反应,是每个民族对于美的集中表现,所以舞蹈技巧也是民族舞蹈最为典型的特征。所以在开展民族舞蹈研究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研究舞蹈技巧,对舞蹈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促进民族舞蹈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试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程式性与即兴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桂兰岚.探析拉萨“堆谐”的来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曹颖娜.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民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舞蹈技巧 民族舞蹈 影响

舞蹈最初并不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更为庄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活动,它在中国古代最开始是作为祭祀或者礼仪出现的。后来人们发现舞蹈这种形式既能够表现艺术美感,又能够让人的身体充分运动起来,舞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活动。民族舞蹈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表现我国众多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对民族特点的最直观的诠释。舞蹈在进行中需要注重技巧,尤其是民族舞蹈,掌握好技巧能够最大程度让观众体会到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舞蹈技巧概述

技巧区别于天赋,它指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掌握的一种能力。对于舞蹈技巧来说,就是指通过舞蹈者对于舞蹈本身的理解,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训练,以达到较好的艺术表现效果的能力。

对于舞蹈技巧来说,大致上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首先是对身体的各种极限的控制和动作创新,从而让观众欣赏到这些动作组合构成的艺术美感。舞者最重要的舞蹈载体就是自己的身体,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身体是最直接的舞蹈技巧;其次是借助于各种道具。人的身体毕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舞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具来表现,常用的道具有扇子、刀剑等等,根据不同的舞蹈类型选择的辅助道具也是不同的;再次是服装和妆容的搭配。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舞蹈技巧的一种类型,实际上广义的舞蹈技巧是包括服装和造型的,舞者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准确地选择与舞蹈相契合的服装,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展现。

二、民族舞蹈技巧的特点

首先,民族舞蹈技巧具有民族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舞蹈的技巧一定要表现出民族的特征,否则这种技巧就失去了意义。其实不仅对于舞蹈,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来说,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这个民族来说都是最基础的东西。民族舞蹈既然要体现民族特征,用舞蹈的形式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就不能忽视民族性。

其次,民族舞蹈技巧具有风格性。舞蹈风格不可能一蹴而就迅速形成,它都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自然形成的,它是民族的文化内涵的最直观地展现,所以一定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民族舞蹈技巧一定要展现出风格性,将民族舞蹈的民族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最后,民族舞蹈技巧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说舞蹈的技巧可以用在民族舞蹈上,但是民族舞蹈的技巧却不能够通用在其他的舞蹈类型上。这是因为民族舞蹈的技巧是通过民族舞蹈的特点凝练出来的,是要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应用到其他舞蹈类型中就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舞蹈技巧对民族舞蹈的影响

首先,能够极大地提升民族舞蹈的价值。适当的技巧对于民族舞蹈的价值提升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将民族舞蹈的特点展现出来,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在技巧的辅助下得以升华。反过来说,如果不注重舞蹈技巧,不仅无法完全表现民族舞蹈的特点,甚至会扰乱人们对该民族的正确认识。

其次,能够增强民族舞蹈的艺术张力。舞蹈技巧对于舞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过各种细节的展现,人们能够从舞蹈者的举手投足中深刻体会到该民族的文化底蕴,将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细微的动作无论是柔美还是壮阔,都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

最后,能够增强民族舞蹈的情感表达。舞蹈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正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音乐的搭配去展现的。合理的舞蹈技巧能够让这种情感的表达更为猛烈,观众不断地受到各种舞蹈技巧的冲击,会对民族舞蹈的情感体会地更为深刻。舞蹈技巧在情感表达方面起到的作用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跟随者舞蹈者设定好的情感线索在走,优秀的舞蹈技巧甚至能够最大程度上连接舞蹈者和观众的心灵。

四、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人们往往很少能够体会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而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则是人们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民族因为历史的原因造就了不同的情感逻辑和文化内涵,所以对于各民族舞蹈来说,其风格是迥异的。舞蹈者应当充分掌握舞蹈技巧,将民族舞蹈所要表达的本民族的特点和情感线索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民族文化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永远流传下去,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云霞,杨敏,潘薇佳.民族舞蹈技巧技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

[3]曲诗蒙.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民族舞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舞;文化认同;中国移民;女性休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33-05

Abstract:his paper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by embody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nses to analyze Chinese immigrants’ leisure activity, particularly Chinese dance.It also reveals conflicts and frustrations that Chinese immigrant women deal wi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Chinese immigrant women attempt to use dance in many ways to entertain themselves and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in North America.

Key words: Chinese dance;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immigrants; women’s leisure

1 研究目的

近期的加拿大统计数据表明,从中国大陆和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人数有显著增加。根据1996 和200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近年来新移民主要来源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他们占了加拿大新移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加。由此带来的有关新移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和担忧有所上升。虽然大多数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在移民加拿大后,遭受失业以及地位工资降低之苦。alaff & Greve (2004)的研究表明,由于这些女性移民的平均年龄是35岁,而且远离家人和朋友,所以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柱和实际帮助。而且,女性几乎需要承担全部的家务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因此,这些新的现实问题造成移民女性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压力。很多移民女性经历着从职业女性到全职家庭主妇的困难转变。这一变化为移民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来重新塑造他们的社交生活。但是,他们如何接受这一变化来享受新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呢?跳舞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正如Dyck and Archetti (2003)所指出的:“通过经常投入到不同形式由体育和舞蹈带来的具体身体技巧的练习,男性和女性不仅可以临时逃避 现实生活而且还可以有机会构思新的视野和体会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17页)。

然而,大多数传统的移民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和事业的成就方面(Ghosh, 1978; Li, 1999; alaff & Greve, 2004)。因此,对移民休闲活动的研究文献比较少见。本研究将试图弥补这一空缺。在本研究中,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女性移民参与休闲活动的动机及其影响。这一现象部分地揭示了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在移民过程中表出现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情感方面的因果关系。本文的目的是论述社会认同是怎样通过舞蹈这一身体语言来传达的,从而研究一组特定的中国移民女性的生活方式。我重点考察了温哥华杨小花民族舞蹈学院(以下简称“该学院”),并以此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通过对其中一个舞蹈工作室的实地采访、调查和参与,发现一些问题发生在移民的过程中。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中国舞蹈工作室不仅提供了机会和场所,让她们通过舞蹈来强化民族认同和建立关系网,而且还为她们重新塑造了社交生活。

2 本文应用的西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理论

Marcel Mauss (1973)强调“身体技艺的文化重要性”,因为这连接着整个社会的进程和目的,以及这一进程对传播具体文化主题的偏好、评价和意义。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舞蹈像体育一样通过训练有素的动作和剧本形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去表达意义和重新形成认同。Dyck & Archetti(2003)说:“体育和舞蹈鼓舞着广泛的参与、批判的欣赏和永无止境的被表演者和观众的诠释。的确,运动员和舞蹈员,通过具体化的身体实践,不仅享受到了快乐和娱乐,而且可以庆祝现在的社会安排和文化理想,或者想象和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新次序。”

根据这些理论,本研究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舞蹈工作室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中国移民女性来学中国舞?

他们从跳中国舞中获得哪些收益?舞蹈/跳舞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吗?

中国舞蹈在哪些方面帮助他们在加拿大重塑社会认同?

3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体的数据收集,综合了文献分析法、参与者观察和亲临采访三种方法。文献分析法包括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报道和该学院的内部手册及演出介绍,并多次访问其网站来了解其办学目的和活动信息。参与者观察为研究者提供了特别的机会来接触和认识潜在的研究对象。我于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参加了设在温哥华百老汇西街的该学院舞蹈工作室之“魅力健康舞”高级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与两位舞蹈教师和几位常客建立了个人关系。其中三位常参加者还充当着助教的角色。这个舞蹈班是为那些有孩子的妈妈特别设立的,时间定在周三和周五中午12:40至13:40。这样不影响妈妈接孩子放学(温哥华的放学时间是下午2:45,没有午休时间)。我同时也在下课以后记录现场观察笔记,包括我听到的和我与学员们在课余讨论的内容。

访谈有利于得到更详细的回答(ritten, 2000; Hammersely & Atkinson, 1995; Palys, 2003).。在舞蹈课上, 我对12位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他们居住在加拿大的时间从6个月 到10年不等。访谈都在舞蹈工作室的课间进行。在得到被采访人容许的情况下,我对采访内容进行了录音。访谈主要是围绕着你为什么来跳舞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对该学院的创办人及舞蹈总监杨小花女士进行了专访。之后,为了内容的准确性,我又将按录音逐字逐句整理的抄本给她审阅。她在看完访谈抄本后,写下“我同意杨新泉女士在她的论文中使用我提供的资料”。本研究访谈问题主要涉及到个人的背景、来跳舞的动机以及移民到温哥华的经历和困难等 。

4 办学动机

温哥华杨小花舞蹈学院建立于1990年,是个自负盈亏的企业。其办学宗旨是“提升舞蹈水准,弘扬中华文化”。其办学目的是“推广舞蹈教育,发展出高水平的舞蹈作品,介绍民族服饰艺术,为海外舞蹈者提供学习、探索、表演和比赛的机会,并保存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柔和现代意识,发展中华56个民族的独特舞蹈及服饰文化艺术。在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并存并促进共同发展的方针下,以肢体语言,与世界各国朋友们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该学院的创始人杨小花女士是白族著名舞蹈表演、编导艺术家。有着30多年的舞蹈经验,对中国民族舞蹈及民族服饰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她于198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文化部开办的首届获奖舞蹈编导进修班。正是凭着这份为把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在海外散播梦想的执着追求,杨老师创办了该学院。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创办这个学校时,她感慨地说:“因为我看到中国舞的文化在北美洲没有被准确的传播。看到的是比较幼稚的中国解放初期的东西。继承传统、发扬中华文化[这个方面]非常缺乏。我需要担待起这件事情。我要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好多人就讲,在这边做这工作是很艰难的。第一,赚钱慢。第二,大家不认真,随便学习。我说,那不行,不能随便学。要来就来真格的。我要让你们看到中国民族舞蹈的精髓。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舞蹈的作品包括舞剧,她应该跟芭蕾比美。她不会输给芭蕾。因为她的历史悠久超过芭蕾。如果你真正学了,是经过民间并且经过学校锤练的,你升华了这个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不是一个肤浅的文化艺术。她是非常有深度的,中国的民族舞蹈要和芭蕾比美。我不觉得中国舞是个简单幼稚的艺术。如果你把中国舞在外面传播好了,你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带到海外。这个中国舞蹈文化会在北美树起来。会进入到主流社会”。

当我问及她就中国舞蹈进入北美主流文化这个目的达到了吗?她说:“当然没有。这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从90年以后,就是从我以后,不断有专业人士移民到加拿大。人们都在为这个打拼。都在为树立中国的舞蹈文化在奋斗。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我不怕速度慢。从3个学生开始,让大家来认识。一年后超过30 个学生。我的学生在一个中文学校表演以后,大家才承认中国舞好看”。

是啊,通过舞蹈来传播中国文化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杨老师在温哥华教了8年中国舞后,把她懂得的中国舞蹈在加拿大生根,有了初步的花蕾后,她把自己的女儿杨杨申请到加拿大,来共同发展这个事业。杨杨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曾经获得中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十佳舞蹈家称号。代表作品有:《水》、《雨丝》、《美丽的孔雀》、《乐舞仙姿》和《朝鲜大扇》等。先后代表中国赴欧洲、美国、中东等国访问演出。她现任该学院的专业舞蹈教授、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杨杨加盟之后,整个的面铺得更广了,她带来中国更高水平的更专业的舞蹈艺术。她来之后在原来“健康舞”的基础上发展了“魅力健康舞”。就是我所上的那个舞蹈班教的内容。

该学院的第一个工作室开设在温哥华百老汇西大街上,也就是我做实地考察的地点。通过过去16年的发展,该学院的工作室发展到了列治文和白石城。最大的工作室是在列治文市,那里也是大温地区华人居民比例最高的地方。办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舞蹈这个媒介把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介绍给北美人。所以,其大门向所有喜欢跳舞的人敞开,不分年龄、性别、种族肤色和社会等级。该学校最小的成员只有3岁半,而最年长的超过了70岁。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人士的兴趣和需求,课程设计被区分为儿童班、青少年班和成年班。本研究主要集中调查特别为妈妈级女性设计的“魅力健康舞”班。这门课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3加元(相当于20元人民币)。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负担得起。

因为这样的休闲活动需要时间,所以,全职的蓝领女性不太可能参加。例如:经过8小时在制衣厂工作之后,很难有精力去做饭,哪里有力气去跳舞?所以来这里跳舞的人有三分之二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尽管如此,舞蹈工作室成了女性谈论女性形象、交友和显示女人味的“世外桃园”。Vertinsky (2004) 认为,某些特定的场所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由构建规则、界定范围和创造空间的权利关系决定的。 这些权利关系促进着某些关系的建立,当然相应地妨碍其他关系的形成。舞蹈工作室的大多数光顾者来自中产阶级的移民家庭,因为这样家庭的女性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闲暇时间。一些移民人士只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送到加拿大,而他们本人则不常住在加拿大。这类人也被称为“空中飞人”,意思是在原居住国和新移民国之间来回飞。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在本研究中,一半以上的被访者都说他们已结婚,但由于移民的情况而不得不与 配偶分开。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妇女的丈夫们可能有生意和工作在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他们的收入可以足够支付家庭在温哥华的支出。由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所以找工作并不是这类女性的第一任务,相反,如何安排好自己的闲暇时间,建立社交圈子,让自己过的快乐和充实显得很重要。中国舞蹈工作室正好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场所。

5 中国舞蹈的具体化实践

与民间舞和少数民族舞不同,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宫里的宫廷表演。古典舞的动作来自汗族的民间舞、武术和戏剧 (“Aesthetic Element”, 2003)。 该学院的“魅力健康舞”课程教授这三种舞,但主要以教授和传播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和服饰而著名。不管什么水平和程度的参与,学跳中国舞都涉及到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身心的锻炼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了更好练就身体的技艺,舞蹈教员都会教学员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定主题中包含的意义和审美标准。

多种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代表着国家起源、传统风俗和民族特色。舞蹈技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道德体系、社会审美观和身体习性。“这些习性不仅仅因舞者个体及其模仿者而变化,而且随着社会体制、教育体制、社交礼仪和时尚潮流及影响力而进行特别的变化” (Mauss, 1973, p. 73)。根据 Vertinsky (2005a, p. 4)的研究指出:“Pierre ourdieu 进一步发展了这些观点,将Mauss的关于身体‘习性’灌输到身体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癖性倾向系统中去。例如:中国古典舞的技艺就强调身体的上肢,特别是手指、手腕、颈和头部的动作。为了区别其与众不同的姿势,基本的手和臂的动作被称为‘云步’和‘剑步’。这两种舞步脚的基本动作都是脚跟贴脚尖,身体平移而不上下颠簸。”其基本特征是‘小步快走’,也被称作‘中国步’ (Aesthetic Element, 2003)。云步动作中,手和臂在上肢部分飞饶盘旋,看起来女性特征十足。而在剑步动作中,手臂在躯体的两边轻轻移动好像保护自己不受外来的入侵 (Aesthetic Element, 2003)。所有这些动作都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本能:女性的、诱人的 和自我保护的特点。

经过仔细观察女性从事舞蹈活动的日常行为,我发现 她们不仅仅是练功房里的舞蹈练习者或者舞台上的舞蹈表演者,而且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角色是复杂而变化的。artky(1997)认为,女性温柔特征是指借人为的努力和技巧而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来自于特定姿势、仪态和动作组成的身体节目的表演。这些来学跳舞的女性,渴望通过舞蹈的训练能够取得这一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从中国审美价值观来看,中国舞已经成为女性训练身体,包括个人举止仪态和行动空间全部技能的艺术形式。例如:“小步走” 就是女性温柔的特质在当代父权社会体系中异的具体体现。正如artky (1997) 所主张的“一位保养很好上了年级的女人,比放任自流不注重自己形象的女人更容易留住她的丈夫” 。一般来说,当她的丈夫远离她的时候,比夫妻在一起,这种担心显得更严重。虽然自古以来,女性最关注的只有两件事:年轻和美貌。但是,来跳舞的这些女性不仅完成了她们恰当的女性命运中的母性任务――生育和抚养孩子,同时,她们为了达到标准异的容貌即女性温柔特质而做具体努力。[1]

6 为快乐而舞:发现自我和建立社交圈

跳舞被认为是一种特别赋有意义的快乐形式,特别是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舞者可以尽情地释放能量和挥洒激情。听着美妙动人的音乐,像少女一样地跳着舞,那些中年妇女尽情享受着他们在舞蹈室里练习时的快乐时光。

从访谈中,我发现对这些中年移民女性来说,为“高兴而跳”有两层含义:第一,跳舞帮助他们发现自我。一位45岁的学员动情地描述到:“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我整天都在忙家务。做饭,照顾孩子,并接送他们上下学。当我跟丈夫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整个注意力都在他们身上,都在考虑他们的事情,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己。然而,只有在跳舞的时候我是为自己。为自己心灵的满足,为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美丽。照不完的自己,看不完的自己。每天发现自己肚皮要紧一紧。手臂的肉又赘了。笑要笑得漂亮。”

在舞蹈课上,这些女性谈论她们的身体,她们对自己能够模仿舞蹈老师的美丽舞姿而感到很有成就感,特别是能够模仿那些高难度的手势、神态和动作感到满意。他们也谈论怎样将舞蹈与体育结合,来练自己的腹肌和手臂肌肉等,使他们变成条形的而不松弛的,以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的标准审美观。

这些情景正和Dyck and Archetti (2003) 描述的一样:在参加正式和非正式的训练、课程和排练过程中,运动员和舞蹈员经历着不断变化的感情或是情感的组合。这些包括从疼痛到厌倦,从挫折到满意,偶尔还能达到欢欣鼓舞的境地。他们同时也体会到自我醒悟,明白赋予一个人的身体具体的涵义,并明白怎样才能把任何形式的体育和舞蹈放在特定的环境里,不仅表演身体精湛技艺,而且从不同的层面反射出一个人为完成特定的动作所作出的努力。

另外,舞蹈像体育一样,不仅给人们提供一种休闲和娱乐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种效应对中年女性来说显得尤其明显。西方学者O’rien Cousins & Vertinsky(1999)的研究证明,中年女性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闲暇时间,她们复杂的和经常自我牺牲的对家庭的社会角色和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以及不足的经济条件,都有碍于她们投身于必要的体育和健身活动。而“魅力健康舞”正是为这样一些女性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条件和场所。这个项目最早是由杨小花老师开创的,她看见那些妈妈们每个星期不管风里雨里、春夏秋冬四季都送孩子来学她的中国舞,她就想到让大家有个便宜的价格有个地方锻炼身体以回报社会。她回忆到:“那时我学生很少,我可以教那些学生的妈妈们健康舞。上这些健康舞蹈课就是踢踢腿,弄弄胳膊。她们觉得伸展一下满好的。我从中国舞的古典身段开始。她们很开心,我觉得这个价值观真是找到了。有人腰痛跳了舞腰就不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价值观,不是可以拿金钱可以比喻的。我之所以最初起名叫‘健康舞’,意思就是 你跳了我们的舞,你就会健康。”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参加者的积极响应。杨老师的女儿来了之后,又发展了“魅力健康舞” 。健康舞不单纯讲健康舞,还包涵有中国的文化背景在里面。把民族的东西和当今的体育、太极、芭蕾全都结合起来。“魅力健康舞”中加进了更多的中国民族舞的风格,使得学员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多姿多彩风格不同的曲目。另外,中国舞的多样性也激发了人们学习不同风格中国民族舞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一堂1小时的高级班的课程里,如果不学新曲目,学员们可以跳8种不同舞蹈,其中包括《元极》,《掀起你的头盖来》和《蝴蝶》等。当这些女性练习这些舞曲时,她们憧憬着舞曲所描述的美丽景色。此时,她们可以忘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琐碎及烦心事,只管自己陶醉于简单、温柔和美丽的动作中。正是这些动作的训练使女性举止优雅得体。由此以来,舞蹈工作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加入。在列治文的舞蹈工作室,最多时可以达到上百人 同时跳。规模宏大,气势感人。

女性可以从跳舞中得到的另一个好处是在温哥华建立社交圈。Vertinsky (1998)指出“如果舞蹈被当作是一种体育锻炼,那么对女性来说感觉更有能力,更有影响力和强烈的归属感,比锻炼本身得到的更多,显得更加重要。”像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对于多数移民女性来说在温哥华安顿下来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孤独。因为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们失去了以前的地位和自由以及认同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中国人感到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度就像“蹲移民监”,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一定时间里,移民到新国度里的人们失去了自由。 例如:加拿大法律规定,新移民必须住满3年才能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人们之所以忍受这份煎熬是因为大多数人相信移民可以给他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上带来较多的好处。如果丈夫不在身边,孤独的感觉会更强烈些。一位50岁的被访者生动地描述着她的孤独经历:“因为我没有朋友在这里,所以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整个房子静得都令我窒息。我本打算回流的,但自从我认识了杨老师,来到舞蹈工作室,我就改变主意不回去了。这里有舞跳,还可以交很多朋友。在中国舞蹈室,我找到了归属感。对跳舞的共同爱好和兴趣把我们连在一起了。”

一些女性一堂课接着一堂课地跳。她们几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舞蹈室里。如果没有公共课,有人还上专为一人上的私人课程。这样的课时收费是一小时35加元。我问一位正坐在舞蹈工作室地板上吃午餐的女士是否一小时35加元太贵了,我知道她正在准备上私教课。她自豪地回答:“不贵,我丈夫挣足够的钱养我。”过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她是从台湾来的。她以前是个医生,但移民来温哥华后,找不到类似的工作。考虑到自己年纪也大了,也不可能学好英语再追求那种要求很高的工作,而且这种职业工作都要求有本地文凭和执业证书。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她决定放弃事业的追求,而做个全职的家庭主妇。起初很长时间里她感到很失落。直到有一天她来到舞蹈工作室并开始跳舞,她才感到找回了自我。她年轻的时候从未跳过舞, 没有什么舞蹈基础,然而,当她发现她竟然可以跳舞,就非常高兴。舞蹈技艺对身体的新挑战让她感觉非常好,感到自己年轻又有活力。现在,跳舞变成了她在温哥华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

舞蹈的魅力,特别是中国舞的独特功能变成了一种,在支离破碎的当代社会中个人发展和个人治疗创伤的有效方法。跳舞可以看作是一种交际手段,而且,舞蹈工作室是大家互相交流并建立社交圈的好地方。正如Dyck & Archetti (2003)所指出的“体育和舞蹈中的社会因素远远超过训练课前后的随便聊天,其中心内容涉及到一个人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而且还有如何享受使用自己的身体”。有时,这些女性在工作室展示她们漂亮的装扮和做好的新发式。在表演前,她们还交流在哪里可以买到便宜又漂亮的服装。我看到一位48岁的女士展示她新修的指甲,那是带有彩色绘花图案的假指甲沾在她的指甲上。其实,她想让她的同伴说漂亮。她5年前移民到此,因为丈夫不在温哥华工作,一直独居。实际上,舞蹈工作室就成了唯一可以让人们注意到她有意识的指甲装饰的地方了。

除了这些日常的交流,三个月举办一次的“魅力健康舞”生日晚会是个很重要的机会,让这些女性庆祝她们所取得的成绩,交流思想和实现正式聚会。创办这个节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有个机会庆祝她们自己的生日。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生日都由家长给操办了。但家长们的生日又有谁来关心呢?“魅力健康舞”生日晚会为参加者带来了强烈的归属感――一种在学生时代结束后就缺少的情素。一般来说,家长观看他们的孩子们表演节目,但在这个特殊的晚会上,孩子们观看他们的妈妈表演节目。这是个新感觉新景象。让孩子们换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主持家务的全职妈妈,妈妈不仅可以在厨房做饭,而且可以在公众面前表演舞蹈。这一现象也改变了传统概念的妈妈的典型形象。

另外,这些活动不仅帮助中年女性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促成她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按Matthews(1990)的话说,她们是机器时代的女性。机器时代意味着就业、消费品、现代化、个性化和追求个人幸福。所有这些努力和尝试都引导这些移民在一个新的国度中重树认同,是因为舞蹈可以让女性在一个父权社会体系背景下体验平等和自由。

7 通过舞蹈重树认同

在公众面前表演是舞蹈的一个重心,因为舞蹈是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通过舞蹈,各种社会关系被商榷和维持。Dyck and Archetti (2003) 解释,就舞蹈来说认同感的形成是在观众的判读和欣赏中进行的。“表演者的身体移动可以通过人体运动学的术语,科学地描述和分类,就像分辨典型的性别、年龄、人种、阶级、种族特征、宗教、和国籍一样。”从政治上来讲,许多从事舞蹈工作的中国艺术家认为,从舞蹈的起源、美学和文化内涵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来看,中国舞应该跟芭蕾平等。中国舞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她是深远的、精美的和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像杨小花女士一样,通过舞蹈这个媒介宏扬中国文化,许多中国舞蹈家致力于把中国舞推进到北美的主流社会。

舞蹈的美学吸引力和极赋内涵的实践作用充当着公众的镜子和认同模式。舞蹈不只是简单的舞蹈,而是精美的表现艺术。她能激发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的精神并开阔人类对道德的提升和崇尚。舞蹈的教、学和表演都伴随着发现、促进并宣扬中国文化。

自从1990年首次登台以来,杨小花民族舞蹈学院的学员们从事了很多本地和国际上的演出活动。他们还为很多海外华人和西方人的慈善机构进行义演。不仅自己筹集演出经费,并将演出所得捐赠给海外华人的慈善机构。这些行为也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正如学院所在的哥伦比亚省的总督Mr. Gardom, Lieutenant-Governor of .C.在该学院成立10周年的讲话中所说:“该学院通过介绍许许多多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丰富和提高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多元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像许多移民一样,中国移民把加拿大当作第二故乡。所以,他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加拿大社会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该学院的学员们,在通过舞蹈这种高水平的艺术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做贡献的同时,她(他)们也用这种方式重塑自己的社会认同。一些学员在美国、加拿大和亚洲等国参加国际性比赛和演出。也做慈善活动。例如:为温哥华中央图书馆成立10周年的庆祝演出,不收费。更多是为华人的和西方人的养老院做慈善表演。她们也为“纽约爱心基金会”做义演,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中国人。

虽然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面临很多的挫折和障碍,但他们会渐渐喜欢上这个和平美丽的国家。一旦他们找到了认同,他们就会为这个社会奉贤自己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该学院的许多学生自己花钱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积极参加各种慈善义演的原因。在2001年,加拿大政府给杨小花女士颁发了“国家义工奖”,以表彰她为加拿大做出的贡献。这个奖不仅属于她本人,而且属于所有热心用舞蹈来弘扬中国文化的人们。这个奖凝聚着许许多多人的集体力量、热情和为促进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所做的奉献。该学院的下一个目标是组织200人的舞蹈团在2010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上表演中国舞。

8 结束语

本文代表着一种尝试性探索,将理论与实践具体化结合,来分析中国移民的休闲活动,特别以中国舞为主来讨论其中的文化认同。它同时揭示了中国移民女性在移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冲突和挫折。本研究暗示一群中国移民女性,运用舞蹈这种方式来让自己过的开心愉快。一方面,舞蹈是让她们追求个人的健康、美丽和快乐的方式;另一方面,舞蹈也成为一个集体思乡,社团组织建立民族认同的核心。

身体的力量不仅代表着女性如何融入加拿大之社会次序,而且还为了自我表达变成她们最希望成为的人。舞蹈是现代人为取得迷人生活的一个载体。舞蹈同时也充当着个人和社会能够照到他们自己的一面镜子。这种反射到具体化的认同有助于重塑社会生活。因此,舞蹈变成一种庆祝当今社会、政治、道德和民族存在的精彩的形式。总之,这些中国女性认为跳舞给她们带来身心健康和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Aesthetic el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n Chinese modern dance. (2003, November 10). Retrieved March 3, 2005, from

[2]

artky, L. . (1997). Foucault, feminin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atriarchal power. In K. Conboy, N. Medina, and . tanbury (Eds). Writing on the body: Female embodiment and feminist theory (pp. 129-154). New York: Columbia Press.

[3]

ritten, N. (2000). Qualitative interviews in healthcare research. In C. Pope & N. May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ealth care (pp. 11-19). London, UK: MJ ooks.

[4]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Retrieved February16, 2005, from www.省略/minority/minority-english.htm

[5]

Cindy Yang Dance Academy (2000). he 10th Anniversary (1990-2000)

[6]

Davis, K. (1997). Embodying theory: eyond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readings of the body, in K. Davis (Ed). Embodied practice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the body (pp. 1-15). London: age.

[7]

Dyck, N., & Archetti, P. E. (2003). Embodied identities: Reshaping social life through dance. port, dance, and embodied identities (pp 1-22). Oxford: erg Press.

[8]

Hammersley, M. & Atkinson, P. (1995). Chapter 5: Insider accounts: Listening and asking questions. Chapter 6: documents. In M. Hammersley & P. Atkinson (Authors), Ethnography: Principals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Routledge.

[9]

Ghosh, R. (1978). Workshop on being non-white female. In y and about immigrant women/ produced b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ter, Women Working with Immigrant Women. oronto, ummer 1978, 1-6.

[10]

Giulianotti, R (1995).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to football hooliganism: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entrée and everyday Risks. ociology of port Journal, 12, 1-20 ? 1995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Inc.

[11]

Li, M. (1999). ‘We need two worlds’: Chinese immigrant associations in a west society.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2]

Matthews, J.J. (1990). hey had such a lot of fun: he women’s League of Health and eauty between wars.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3, 22-54.

[13]

Mauss, M (1973). echniques of the body. Economy and society 2, 1, 70-87.

[14]

O’rien Cousins, . & Edwards, K. (2002). Alice in menopauseland: he jabberwocky of a medicalized middle age. Health Care for Women’s International, 23, 325-343.

[15]

Palys, . (2003). Research decisi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erspectives. hird Edition. Nelson, CA: homson.

[16]

Prus, R (1996). tudying human lived experience. In R. Prus (Arthor), ymbolic interaction and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lived experience (Chapter 1, pp. 1-21) Albany, NY: UNY Press.

[17]

alaff, J., & Greve, A. (2004). Losing status in Canada: Gender and human capital discrimin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Paper presented at he 7th National Metropolis Conference, Montreal, Quebec, March 25-28.

[18]

Vertinsky, P. (1998). Run, Jane, run: Central tensions in 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enhancing woman’s healthnd health, 27 (4), 81-111.

[19]

Vertinsky, P. (2004). ‘Power geometries’:Disciplining the gendered body in the spaces of the war memorial gymnasium. In P. Vertinsky and . McKay (Eds), Disciplining bodies in gymnasium: Memory, monument and memorial (pp.48-7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

民族舞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舞蹈技巧 民族舞蹈 应用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舞与舞蹈技巧的关系

1.1民族舞蹈

舞蹈是根据人们的心理感悟,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信息,借助音乐以有节奏的肢体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艺术形式,属于人类的本能表演艺术。而拥有五十六族人民的中国,更是传承了五十六种民族的民族舞蹈,每个民族各有特色,每种舞蹈各有魅力,给我们带来身心享受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民族的风情与文化。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舞蹈,所以人们通过对当地民族舞的观看和研究,就可以体会到这个地区或民族所蕴含的独特人文魅力与社会历史,这也是民族舞引人入胜的关键,同时它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责任。

1.2舞蹈技巧

通常所说的舞蹈技巧,就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人体韧带、骨骼、肌肉相互协调后做出各种高难度及复杂的动作,借此表达舞者的情感与情绪,展示舞蹈的故事情节与发展脉络。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者对舞蹈技巧的运用而得以准确表达的,让观者在视觉的冲击下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但充分展现舞蹈魅力的关键在于准确对舞蹈技巧的理解与运用,否则舞者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

1.3两者间的联系

民族舞蹈和舞蹈技巧有着十分密切共存的关系:一方面,随着民族舞蹈的发展必定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水平,而相应的舞蹈技巧应运而生,不同的民族舞产生了不同的舞蹈技巧,而且随着民族舞蹈的变化相应的技巧也是要跟着变化的;另一方面,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舞蹈的传承,延续民族舞蹈的艺术生命。

2舞蹈技巧的具体应用

2.1汉族舞蹈

汉族人口众多,在古代汉族舞蹈历来都是在新年晚会、庙会、灯会等大型活动中演出,其特点是场面大、观众多,所以较强的舞蹈技巧可以吸引大量人的注意,以达到舞蹈展示效果。

如山东的鼓子秧歌,以鼓、伞、棒来展示,表演者熟练掌握这些表演技巧并运用在表演中;安徽的花鼓灯,通过表演者对“盘鼓”这个舞蹈技巧的运用,对肩上或腰部的鼓进行打击表演中,展示“倒爬城”“燕子三抄水”等场景,让人过目不忘;东北的秧歌,对于手巾花的旋转技巧等等。

2.2傣族舞蹈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或者德宏地区,身处风景秀丽、充满众多植物和动物的“人间仙境”,人们长期和动植物和谐相处,所以傣族舞蹈多与动植物相关,有“孔雀舞”、“大象舞”、“斗笠舞”、“蝴蝶舞”等。而对于动植物的演绎成了傣族舞蹈重要的训练技巧,如《孔雀舞》按照严格的步法、站位及动作组合,用舞姿来摹拟孔雀的行动,用舞蹈展现出孔雀的魅力。

2.3蒙族舞蹈

蒙族舞蹈的技巧性很强,里面涉及到很多高难度舞姿的变化,如:坐姿、跳姿、立姿、转姿等,要求舞者根据节奏的改变,快速的转变舞姿,还要熟练运用各种步伐,如:拖步、八字步、搓步、垫步等,对舞者的要求很高。

其中蒙族舞中的《蛊碗舞》,以碎步为主要技巧性动作,由男性演出演变为女性表演后,又加入了“板腰”、“旋腰”等技巧,将观众带入表演的高潮,独具特色。

2.4藏族舞蹈

由于藏族人民特有的和生活环境,被大家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故藏族舞的技巧有别于其它舞蹈,它们共同的技巧有“开”、“左”、“颤”、“绕”、“顺”。由于藏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多个地区,所以藏族舞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如正反转、兔子跳、辗转、平转、蹲转、吸腿跳、小蹦子等,给人轻快、灵动的感觉;还有男子领舞中12种步伐的舞蹈技巧:“踢、踏、拖、扭、点、刨、吸、踹、蹭、磋、掖、跨”的使用,让观众立马体会到了自由欢快的感觉。

2.5维族舞蹈

维吾尔族由于受到印度、伊朗等国家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和舞蹈非常盛行,所以维族舞蹈在与西域乐舞的碰撞中创立了其特殊的舞蹈风格,主要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盘子舞、手鼓舞等舞蹈,从头、臂、肩、腰、脚趾都有动作,加上“移颈”、“翻腕”等舞蹈技巧的添加,使其舞蹈魅力展现无遗。

而高难度的《盘子舞》更是跟杂技差不多,要求舞者双手旋转盘子的同时,有节奏的起舞,到高潮地方,舞者还要头顶盛满水的碗。这样的技巧需要舞者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让观者欣赏舞蹈的同时,被舞者高超的技艺所感染。

3结语

将舞蹈技巧合理地运用在舞蹈表演当中,首先可以增强艺术效果,通过技巧将舞蹈与感情完全结合,更好地体现舞蹈要表达给观众的感情;其次,可以增添艺术魅力,让舞蹈内容更加的饱满,舞者的魅力十足展现;最后,可以提升观赏价值,更引人入胜,提升舞者和舞蹈的价值。目前,我国在民族舞蹈技巧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每一种民族舞蹈的舞蹈技巧,将它传授给舞者,有效运用于表演当中,让中国民族舞蹈这块瑰宝永远传承和闪耀下去。

参考文献

民族舞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民族舞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现状;民族文化审美;本土课程文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前言:民族舞蹈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的教学是对我国民族舞蹈体系建设专业化的完善和强化,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舞蹈专业纷纷开设了民族舞蹈方向,随之而来的是民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民族舞蹈的风格、形式多种多样,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是让学生进行利于形式的外化模仿,而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精神文化无法深入领悟,对于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积极转变民族舞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从而尝试性地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较全面广泛地学习、体会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推动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民族舞蹈原本是地区群众通过自创自演而形成的一种体现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活动,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被称之为是“土风舞”。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之后,民族舞蹈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的影响,再加之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性,使得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多个小整体。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直观性体现,教学是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民族舞蹈素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使命感。与此同时就需要勇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舞蹈动作的单一“复制”,而要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民族气节,反作用引领于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使其成功转化为理论的一种形式或成果,从而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民族舞蹈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民族舞蹈的不断创新发展,民族舞蹈的教学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各方面都努力实现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改革创新和体系化建设。但在现阶段的民族舞蹈教学心中仍然存在多年颇受关注又颇受争议的――现当代民族舞在表现时的民族属性定位问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教学理念、定位、形式、内容大致相同。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均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业艺术院校作为教学参考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作为基本条件是民族舞蹈的强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学校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还没有真正落实全面性教学的原则,仅仅是针对一些常态化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忽略了某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类别和不同形式的艺术价值,受教育者对于民族舞蹈的全面认识相应的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二)非主观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舞蹈是人们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外化艺术形式,其核心就是实现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合二为一的境界。如果没有自身情感投入的主观意识,仅作为技术训练的辅助表达,那再美的肢体语言仅仅是动作拼接,技术堆砌,缺少内涵式表达民族文化意识。课堂上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动作规范性训练、风格准确性把握,以及强调技术内容的掌握,对于学生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的培B只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助手段或自然流露,没有纳入专业化系统化的情感培养教学体系,因此受教育者不能深刻、准确的从本质上深层次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于民族舞蹈的表达仅停留在专业属性的外化表现上,民族舞蹈的风貌、神韵和品格仅流于形式,那么再好的教学也只是高、精、尖的技术技法表达,缺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三)理论教学的比重问题。

民族舞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占较大的比重,但这恰恰消减了本应该起到引领实践教学的舞蹈理论教学作用。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早已经意识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没有摸索到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和办法,因此,受教育者在积累和提高民族舞蹈审美和鉴赏方面就有所欠缺。

(四)教材的单一性和雷同性。

教材的选择对于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力。现在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普遍存在大同小异的现状,很多综合类高校、甚至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民族舞蹈专业几乎完全参照专业艺术类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度等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学科专业差异性、师资配备差异性、学生生源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办学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等客观因素,缺乏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

三、民族舞蹈教育发展之思考

舞蹈教学作为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教学改革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大胆、甚至是颠覆性的深入。

(一)多种形式和渠道推进民族舞蹈专业化的教学手段。

在现有规律性的舞蹈教学体系中,对于民族舞蹈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分类、分区域、甚至划分历史阶段归类,充分整合地域特色优势及民间传统文化等资源,协同地方相关部门,将民族舞蹈教学引进中小学校园,作为校园地域特色文化开展各类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宣传等活动,建立除高校专业教学以外的民族舞蹈传播基地、训练基地、创作基地等,由此系统化的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拓展市场、创建平台。在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尝试性的板块分割。例如:设置某个民族的板块化训练,分别对这个民族的地域类别区分、种类区分、历史节点区分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训练,总结共性中的独特个性、个性中的唯一共性,全面学习、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专业知识,使其融会贯通。

(二)构建课程文化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审美,追寻民族精神之根。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民族精神,它是在历史的文化实践中凝炼而成的特殊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因此,在对每一个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将民族传统文化以课程实践的民族精神创新带动课程文化的创新,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文献、纪录片、本民族学生讲述等各种不固定的形式,还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受教育者真实、直观地解读民族文化,让学生从民族文化自觉逐渐上升到民族精神自信。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积极培养才能实现。

(三)课程文化自觉延伸到本土课程文化的生成。

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所独有的精神风貌和艺术特征,具有特殊代表性的肢体Z言和节奏动律,这也是民族舞蹈之特别所在。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技术层面的肢体训练上,以挖掘本土课程文化为基础,对已经形成的教材进行规律轨迹反向研究。就像解析一道已有答案的数学题,一步一步倒推解题,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到民族舞蹈风格动律成因的文化源头,结合理论专业知识,逐步凸显本土课程的文化特征。真正意义上让各地区不同院校的民族舞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舞蹈中融汇了多元化的民族地方元素,所具有的特色直接体现了我国博大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民族舞蹈教育现状和发展动态,从实际问题进行深入、专业的探讨和研究,并不断总结摸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文化精神、延伸课程文化自觉、本土课程文化生成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实效性,让受教育者切身体会领悟到民族舞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推动民族舞蹈更好的向前迈进与发展。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加理性、科

学地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更要守好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拥措拉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背景下的舞蹈教学改革思路浅述《北方音乐》2015年

[2]孟轩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原生态与发展元素的把握《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

[3]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通俗歌曲》2015年

[4]董乐.探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之路《大众文艺》2015年

[5]王小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探析――以蒙古族舞课堂教学为案《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

[6]黄山.试论如何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效性《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

[7]加尔恒・莫合买提.论民族舞蹈在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年

[8]王中华 熊梅.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

[9]张志敏.校长之于课程的文化自觉《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

[10]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

[11]余桥 贾天理.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的构建《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民族舞蹈范文第10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迅猛而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现实环境中,民族舞蹈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巨大地冲击,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这应该引起民族舞蹈艺术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舞蹈的民族属性渐渐淡化明显地表现在以下一些现象中,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一些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民族舞蹈属性的淡化显示了民族舞蹈本体的萎缩。当今民族舞蹈属性的淡化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一些与高科技相伴的艺术样式由于人们对高科技的热衷和依赖便会对一些古老的、传统的艺术样式渐渐淡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思想观念和财力等原因,不仅自然生态的保护往往被忽略而且民族文化生态也常常被视为陈旧或落后而失缺保护使得滋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土壤遭到了瓦解。民族舞蹈属性的谈化,实际是舞蹈艺术的褪化。世界舞蹈艺术理论家莱辛和普列汉诺夫都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现代舞蹈是萎退的艺术。从舞者的精神投入状态而言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尽管民族舞蹈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进程中,需要以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展现民族文化的绚灿,表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形象需要不断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因此作为民族舞蹈艺术工作者

舞蹈是动的艺术人的生命力可以化为跃动的形象在舞蹈中体现民族舞蹈是群体生命力的显现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群体跃动的形象。人们又常把民族舞蹈称作为“艺术舞蹈之母”正因为这样,民族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由于它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民族舞蹈会逐渐消失而富有时代感有新的审美情趣的民族舞蹈。在今后定会不断发挥作用从而增加艺术时代感使它更富有生命活力。

中国民族舞蹈是通过富有特色的形式美体现民族精神,它浓缩着中国文化精神显示着中华民族之魂是永恒的生命跃动。

上一篇:舞蹈班范文 下一篇:古典舞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