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程范文

时间:2023-07-12 15:25:19

高中历史教程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1篇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建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可以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也可以形象、直观地化解教学难点,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 高中历史教学 有机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投影、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了我们的高中课堂。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着各种学习信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 教学现代化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把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历史场景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地学习。 1.教学情境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2.信息量扩大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3.德育情境多样化,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 、教学现代化的运用 1.现代化教学主要模式。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现代技术与学习策略的有机结合。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3.现代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根本性的变革。教与学双方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师生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教学信息的输出者,双重身份使教学双方处于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引导的合作关系之中。教师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交心的挚友,教师和学生更能获得心理上的共鸣。 三、 现代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明确目的 。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后,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整合过程中,尽可能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化效果,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2.优化过程,强化功能。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历史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结合教材精心选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教育资源,理顺教材;课上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演示;课后利用历史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查询或使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设计情境,增强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确定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点,设计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用适合学生的历史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接受,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教学的课堂较之传统课堂更为生动形象,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得到了持久的增长。

结束语 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对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中历史教学,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高中历史教学有机地整合,改善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历史教学,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2篇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改革的深入进行,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教材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我国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这项标准,一些出版社也相应编制出了新的教材,比如人教版就推出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供相关学校选用。这种新编出来的教材,不再单纯采用以往的以朝代更替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按照一些章节单元的结构重新构建了教材体系,这种做法就有助于学生告别对于历史阶段的分裂式理解方式,形成大一统、整体化、全球化的历史观,慢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

1.2内容更为详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的教材,内容更加详实,突破了以往过于重视叙述革命、起义、和运动等内容的做法,更多的设计到人类世界古往今来的科技、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成果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人类知识。当然,新教材对于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比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保持鲜明的立场,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取向。

2新教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职能实施主体,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应仔细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只有这样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2.1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是学生未分科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是分科后文科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高中学生要进行会考和高考两大考试,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教育,历史课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大量史料内容,提高卷面分数。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涉及到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制度,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样学生如果单凭背诵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变革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鼓励学生涉猎大量知识,引导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能与智力因素并重改革目标。

2.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完备课内容后,学生只要通过认真看书、背诵课堂笔记、做几套试卷,就能应对考试。这种缺乏思维空间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慢慢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改之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留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选择空间,有意淡化机械教学对学生能动性的束缚,这样,从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的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生成学习结论。新课改后的命题立足课本,却高于课本,善于探讨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是考试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2.3实施多元化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学就难以摆脱考试束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一般都围绕着会考和高考来阅读课本和一些参考资料,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埋没,学生不是凭着兴趣去学习,而且为了成绩去学习,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新教程鼓励教师实施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新要求,一位资深历史教师曾说道,有多少历史学习的途径,有多少历史学习的方法,就会有多少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尺度。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可以看出,新教程留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简明有效、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并重视对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最终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3新教改时代背景的历史教师队伍构建策略

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各个高级中学和相关学科教师都应行动起来,学校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教师也应加强学习,双管齐下,构建出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3.1构件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

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坚持自我更新是适应教学多变化的唯一途径,其中,学习就是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历史既是博学的学科,也是博识的学科……博学首先是读书,这句话形象说对了学习对于历史教师的重要性。历史课程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地理、科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终身学习、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才能胜任新教改的要求,新教改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一个契机。

3.2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高中阶段历史科学的教学,需要有一只专家型的教材队伍进行专业引导,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在于日积月累,教师队伍更需要学识渊博的资深人士作为学科负责人。具备实力的高级中学可以去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学校聘请一些自身历史专业教师作为学科负责人,请他们定期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的机会。这种有专业教授作为领军人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3.3构建开放型教师队伍

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级中学的历史学科不能单单依赖于学校授课教师,还是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引进社会力量才充实教师队伍,构建构建开放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进行教学,还应把当地历史爱好者、资深讲解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引进学校,来开展相关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4总结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要求我国各高级中学重视历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每位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业务能力出色的教师队伍,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史学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5):147-149.

[2]翁静华.如何落实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1):34-34.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0001

“异步”教学法是黎世法先生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情为根据,能将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学习与老师的‘异步’指导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实施策略,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学习,听得昏昏欲睡,学习兴趣不浓。“异步”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身的存在感。

2.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异步”教学法,可以促使不同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异步”教学法,可以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异步”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教程内容,给学生一个学习范围,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从而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课外知识积累,平时也观看过秦灭六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这段历史及秦始皇等人物较为熟悉,这就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让历史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收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历史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具体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2.课堂教学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梳理零碎的历史知识,做好课堂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可能已经掌握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这一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师可以给予集体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查阅历史工具书、小组探讨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进而理解消化这一知识。

3.课后指导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课后指导。教师可以逐个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探讨学习。例如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教师可以成立历史探讨小组,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讨秦始皇的功过,在小组讨论中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主动查阅资料或者询问教师来理解所学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全面的角度分析这个历史人物。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建立QQ群或者公共邮箱等,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实施“异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文军.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异步”教学法[J]. 考试周刊,2015(11).

[2]黄秋香,张建斌.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中学),2015(6).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社会责任感;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考量一个人社会道德,个人修养的基础,是人们理性与道德的闪光点,是考验人们是否能在社会大家庭中生存的保障。中学生更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对班级集体,对民族对国家都应该肩负自己的一份责任。高中生在学习吸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其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高中生未来将会是祖国的接班人,高中生的品行是否端正,思想是否正确,有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都会影响到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大到关乎国家未来的兴旺。针对当前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低下,举止我行我素,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本文从高中生的历史教学入手,加强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高中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根据对“高中生如何看待社会责任感”的调查问卷分析,仅有较少部分的学生认为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而大部分同学对此并无感想,甚至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热爱祖国在当今社会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可见,当今社会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意识不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弱化,造成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弱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教育。学校在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在建立校规校纪的同时,要重视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给予学生许多局限,当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家长给予的溺爱宠溺使学生缺乏集体观念,缺乏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少,观念自私。

3.社会方面。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时期,对外来陌生环境的好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会影响学生的观念和成长。现在社会社交网络,媒体网络等学生能够接触的领域广泛,所涉及的社会观和价值取向也会受到影响。社交媒体的良莠不齐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有由浅入深的影响,从而弱化了学生对热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4.自身因素。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懵懂时期,对很多领域还不熟悉,心智还没有走向成熟,容易受他人诱导,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此,对其身心产生影响。

二、历史教学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进入了21世纪,人才和市场经济都在迅猛的发展,在学会知识学好本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就成了高中老师在授课中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要想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又要成为德才兼备,有文化,有底蕴的人,就要看老师教学教书育人的功底了。由此可见,对高中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在新时期新教程下教学目标的体现。

历史教育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历史学科是高中教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属于人文学科,富有知识底蕴,依照史实,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能完整的揭开历史的画卷,还原历史的真相,它是培养中华民族无数儿女民族精神的依托。历史课本的教育正是因为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凸显出历史教育对普及社会责任感的课程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还原我国的史实,弄清事实真相,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集体荣誉感和对社会应奉献的责任感。有效的发挥历史课本的作用。

历史教育是育人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历史,历史是具有丰富情感内容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描述,对人物的寄托和壮丽山河千变万化所产生的。学生通过教学加上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历史课本使学生走进社会大家庭中,为学生走入真正的社会群体中打下基础。

三、历史课本对社会责任感的灌输

在教程改革下,已经指明历史课本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将历史事实还原在教课书里,讲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意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渗透,对历史事实的明晰。可以说,历史课本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增强对社会意识的培养,对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责任。历史不仅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底蕴,更重要的在于历史可以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阅历。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发展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人,这样才能凸显出历史课本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个人把握对社会的情感。

四、总结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感官事物会更感兴趣,将历史故事贴近生活,联系到生活中,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历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将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和革命英雄英勇无畏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爱国英雄身上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历史课本的作用,从而培育社会责任感。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所拥有的美好素质都关乎到国家今后的命运,因此更要对中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民族才能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红霞.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23

[2]郑晶.如何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拓展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08:65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

一、让课前预习成为习惯,成为课堂上进行交流的保证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材编排,为我们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延伸空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单纯依赖课堂是做不到的,只有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和老师展开顺畅的沟通和交流。而学案的使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学案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检测性等特点,这样才能让预习落到实处,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事件、重要现象以及相关人物等等,理解并把握人类思想文明的演变规律及发展动向,并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如此说来,在历史课堂中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同时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目的所在。

三、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这一方面结合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谈谈切身的体会。“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一种小组合作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单是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最终形成的用以课堂操作的学习方案。活动单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每一个活动要素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主要是加以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使学生变得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活动真正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

四、让教材内容适当增减成为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教材的有效整合是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的编排特点、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对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力求突破并掌握难点。这样既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让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新教程、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唯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研究课程资源,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是我们最终的出路。愿我们与时俱进,为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探索而努力。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7篇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理念不单单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决定着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在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课堂上合理安排时间,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学习条件,让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历史教材,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历史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教材“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综合。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该教学内容就要完全摒弃课改前按照事件发生顺序进行讲解的方式,避免课堂上教师讲不完,学生学得累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该章节的内容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以将两场战争进行对比,对比两者的背景、经过、结果等。采用这种对比教学方式能够避免枯燥和繁杂,增强该章节内容的整体性,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的记忆和认知更加清晰和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基于教材进行教学。

三、深厚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拥有强烈的个性,其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以及还原历史的能力较高。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深厚的历史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师必不可少的关键素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与课改前历史课程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往历史教师接触较少的历史知识点都会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出现。新课程历史教材更加注重贴近生活和现实。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1中关于当前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接触,但是深入了解又十分有限。历史教师要扩展知识面,绝不能让自我水平停留在与教材相等的阶段上。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和现代化。在高在历史课堂的导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情境。例如,在进行近代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七子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要目标,带着问题和目的去学习,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部分抽象、逻辑性强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接形象地展示,让学生从图像和视频中直观地感受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实施教学课程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转换传统常规性教学,摒弃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灌输,积极主动地对课程教学进行反思,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的审视和评价,从而得出合理结论指导修正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方式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不单单是简单地回顾课堂教学过程,而是需要在回顾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寻找发现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来调整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让教学方向更加合理。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发生改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积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新课程历史教程采用了专题教学模式,设置专题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综合历史学习的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时序和空间的混乱感。并且新课改历史教材的内容也出现了改变。例如,中国古代史中东汉作为统一国家的建立被忽视。在近代史中,清朝末年新政的内容也很少。这种内容的跳跃会导致学生失去历史的连贯性,也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来临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完成在新课改潮流中的蜕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8篇

一、当代高中生素养的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培养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于养成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当代高中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

第三,人文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于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接纳者,而是要主动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古代的人文知识,与之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同化,把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特质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

(二)设置历史为必修课.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笔者以为,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使高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主编.高中历史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2]朱恒夫主编.教学是一门艺术[M]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9篇

【摘 要】 在课堂中融入史料,一方面是对教材的补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全面立体地认识历史,保持客观的学习思维。另一方面通过求索和探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融入史料,一方面是对教材的补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全面立体地认识历史,保持客观的学习思维。另一方面通过求索和探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总结以往教学实践,对“史料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一、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高中历史课本由于字数、篇幅等限制,对于历史介绍只有简单的概括性描述和总结,历史资料也仅仅挑选一两个重大事件简要概述,历史课程枯燥单调,学生对历史也没有探讨的兴趣,只死记硬背考纲要求。所以,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史料来印证历史结论,不仅使课堂增加趣味性,也会帮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逻辑,从而对历史结论了解更深更具体。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材在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关“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课本只是概括了时代背景、各个学派的特点概括和历史意义,学生对于什么是“争鸣”,什么是“儒”是什么是“道”,知之甚少。因此,我利用史料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向学生展现了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代表人物、著作,让他们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教授“宋明理学”相关内容时,除了讲解课文上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及主张、历史影响等,还搜集了一些有关理学主要学派的史料,比如周敦颐的道学派、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并根据史料概括总结出宋明理学“思辨化的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这些主要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详细的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深入理解历史的特点、发展和影响。“论从史出”,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塑造“有据而证”的历史。

二、用史料来评价历史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充分的史料能让学生对历史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补充史料来评比历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总结能力,对事物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在_展“新文化运动”相关课程时,通过讲解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点,学生明白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准备,有利于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在课上,我向同学们补充了“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批判马克思主义”等相关史料,让同学们也看到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反帝任务,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宣传。在讲解“三民主义”相关内容时,我引入了以下史料――“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民生主义第二讲)”。通过史料的展现,让学生明白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表述,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学生通过史料,认识到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缺乏反帝反封内容。

通过史料来评价历史,让学生对历史的评判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全面的认知、了解整个历史过程。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学生不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会更全面客观的看待和评价事物。

三、用史料总结历史经验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展现的是以往的社会发展,学生仅凭教材的只言片语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么,在教程中引入史料,就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历史,从而得出历史经验。

开展”思想”的相关课程时,我向学生列举了思想主要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期间,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材料二:“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标志着思想走向成熟。”

结合史料,我也让学生做了课堂思考――思想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改革,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学生在史料中总结出历史经验,明确我们坚持思想的原因,对社会改革和指导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通过丰富多面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学生在史料中学会客观的看待事物,全面地总结经验,对于正确的做人做事都具有指导意义。

史料是历史的支撑和依据。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材,还让学生学会从丰富的史料中分辨是非,了解历史全貌,对历史有了客观的总结和评价。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2]李军燕.史料教学的选择与有效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3]季芳.创设直观情境提升思维能力――浅议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4]李碧君.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方法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9)

[5]赵润霞.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3G 新课改 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

风雨沧桑六十年,六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单就历史教学而言,就经历了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提倡思维的准确性到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倡导思维的发散性等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国新一轮课改的稳步推进,中学生手机上网人数的连年攀升,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手机上网问题,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新课改服务,便不可避免的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为高中历史新课改增光添彩!

正视互联网,增光新课改

“正视互联网,增光新课改”。这一点,对于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新课改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网融合”工程的稳步推进,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就显得刻不容缓。对于此,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正视之。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如: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上课、工作期间忙着偷菜、QQ视频聊天等),也不能对之熟视无睹,顺其自然。而应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善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堵为疏,家校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堵法治水,治标不治本;动土施工,才是治水之根本”①。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一点。部分家长往往视网络为十恶不赦的恶魔,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弄破产了才解心头之气。为了不使孩子过早沉溺于网络,他们常常是刚加过密码又忙着装“绿霸”软件。幻想以此来限制孩子上网。孰不知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更加激起孩子们对网络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孩子过度上网问题的时候做到:改堵为疏,家校结合。做为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可适当渗透一些健康上网的小常识,使其正确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异,进而培养其网络道德意识。使其明白虚拟世界里有“天使”也有“魔鬼”。好的网络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做为家长,则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孩子,使其从小就意识到,上网还有比玩游戏更有趣的事情!从而使网络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

第二、定期开展课件技能大赛,使教师通过比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大家知道,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此次高中历史新课改就针对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②。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文史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历史课程资源?如何才能将过去的抽象东西的变成真实、直观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两个字--网络!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历史新课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直观性。

巧用多媒体 添彩新课改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2008年秋河南省高中新一轮课改在全省的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因其形象、逼真的直观效果,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培养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新教材知识理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合理定位,实用为主。这一点,对于初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他(她)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没有把多媒体技术定位在“辅助使用上”③,背离了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学科特点,一味追求课件的新颖和动感效果,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二、师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其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不仅是一次学生认知的活动,同时还是一次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艺精湛的教师正是凭借其对教材的熟知,依据教学目标,用情感来拨动学生们的心灵之弦,扩大信息的传输量,从而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理解能力”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课件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从而使其在具有展示的同时,更具有交流功能。不仅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比较、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适时、适度,巧用板书。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与多媒体当然也不例外。“多媒体授课直观形象,但存在时间短,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板书在黑板上停留时加间长,更容易使学生将其对课堂内容的感觉记忆、工作记忆转换成系统完整清晰的长时记忆”⑤。切记,好的板书往往能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授课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内容适时、适度运用板书。

总之,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广,全国新一轮课改的稳步推进,新时期的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高中历史新课改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①嘉格伦[美]著,万小器等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 [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杨彦玲.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年第1期.

④贾志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1卷

上一篇:古典传统文化范文 下一篇:保险基础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