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3 05:53:41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县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根据《__x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__〕159号)和《__省人民政府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分配管理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__〕10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住房困难家庭,外地来华亭工作和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县城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第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应当在国家、省、市政策指导下,遵循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多方建设、统一管理,公平公开、严格监管的原则,省政府对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负总责,对市州、县市区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四条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省建设厅负责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县住建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县发改、监察、财政、国土、规划、税务及金融管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公共租赁住房有关工作。

第五条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全县住房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优先保障,按划拨方式供应的,享受廉租住房建设的有关土地供应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应该考虑住房困难群体交通、就业、就学、就医等需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第七条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以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经营,经营所得用于弥补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等运营支出。

第八条 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渠道:中央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资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积金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等。非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渠道:中央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积金贷款,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和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等。

第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渠道主要包括:

(一)政府投资、国有投资公司集中建设的住房;

(二)政府从市场上回购或租赁符合条件的住房;

(三)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开发中配套建设的住房;

(四)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住房;

(五)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第十条 企事业单位利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自有土地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变更为住宅用地后,方可进行建设。

第十一条 在商品房开发项目中应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5%配建公共租赁住房。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按配建面积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第十二条 公共租赁住房面积应设计为40—90平方米,套型为一居室、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以60平方米小户型为主,根据家庭人数不同配置相应面积的住房。

(一)政府出资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采取集中建设或配建相结合的方式,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套型原则上以一室一厅、两室一厅小户型为主。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以内,套型以一居室公寓为主。

(三)为利于引进人才,可适当建设部分90平方米以内的三居室公寓,配建比例不超过公共租赁住房总量的30%。

第十三条 公共租赁住房要达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备基本居住条件。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应当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节能、省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三章

申请与分配

第十四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确定1名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成员为申请人,其他家庭成员为共同申请人。个人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本人为申请人。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只限申请承租1套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年满18周岁,在本地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中等偏下收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新就业学生、外地来我县工作及进城务工的无住房人员。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是指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的家庭。

大中专院校毕业新就业学生指具有本县常住户口,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本人及其父母在本县城区范围内无自有住房且未 租住公有住房。

外地来我县工作及进城务工人员,需缴纳社会保险 2 年以上,与用人单位签订5 年以上劳动合同。

政府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本地工作的全国、省部级劳模、英模,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复员、转业军人住房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也可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原则上不受收入限制。

第十六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时,应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东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外地来华亭工作和进城务工人员也可向单位或租住地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

(二)身份证、家庭户口簿复印件;

(三)工作单位提供的工资收入证明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社会保险缴费证明;

(四)房屋所有权证或者使用权证以及房产部门提供的住房情况证明;

(五)外地来华亭工作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缴费证明;

(六)县政府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本地工作的全国、省部级劳模、英模,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复转军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应提交由县人社部门出具的引进人才证明,劳模、英模证书和立功受奖证书,计划生育有关证明材料;

(七)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对象,由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根据公共租赁住房房源情况,确定配租结果,并向社会公示。

第四章 租赁与管理

第十七条 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缴入县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偿还公共租赁住房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维护、管理和投资补助。

第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房源筹集渠道、保障对象承受能力以及市场租金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保证正常使用和维修管理为原则,由县物价局会同财政、住房保障部门研究确定。原则上应控制在住房租赁市场价标准的70%左右。租金实行动态调整,每2年向社会公布1次。

第十九条 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合同制管理,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为格式合同,合同期限最长为5年。

第二十条 公共租赁住房只能用于承租人自住,不得出租、转租或闲置,也不得用于从事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承租人应爱护并合理使用房屋及附属设施,不得擅自对房屋进行装修。因使用不当造成房屋或附属设施损坏的,应负责维修或赔偿。

第二十二条 租赁合同期满,承租人应退出公共租赁住房。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3个月前重新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重新签订租赁合同,不符合条件的退出公共租赁住房。

合同期满,拒不腾退的,按合同约定处理,并在适当范围内公告,必要时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承租人通过购买、获赠、继承等方式在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所在地获得其他住房或在租赁期内收入超过政府规定标准的,应当退出公共租赁住房。

第二十四条 承租人和购买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解除租售合同,收回公共租赁住房,其行为记入信用档案,5年内不得申请保障性住房:

(一)采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二)转租、出借的;

(三)改变公共租赁住房结构或使用性质的;

(四)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住房6个月以上的;

(五)拖欠租金累计6个月以上的;

(六)在公共租赁住房中从事违法活动的;

(七)违反租赁合同约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建立公共租赁住房档案,详细记载规划、计划、建设和住房使用以及承租人的申请、审核、轮候、配租以及违法违约情况等有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公共租赁住房的物业管理,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实施管理,物业服务费由物价部门会同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研究核定。

第二十七条 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会同监察部门对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履行合同约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乡镇、个人予以配合,如实提供资料。有关单位为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对其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对、、等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本刊讯]5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条件、运营监管、退出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可以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该《办法》分总则、申请与审核、轮候与配租、使用与退出、法律责任、附则6章共39条,自2012年7月15日起施行。

根据《办法》规定,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申请人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申请人的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各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就申请条件进行调整,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同时为引导和规范房地产租赁市场,《办法》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应当按照略低于同地段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的原则确定,并定期调整。为稳定租赁关系、保护承租人利益,在签订租赁合同时,当事人按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租金标准约定每套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数额。当承租人收入低于当地制订的标准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申请租赁补贴或者减免。

在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方面,《办法》明确了三种情形:一是承租人有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改变用途,破坏或者擅自装修且拒不恢复原状,在公共租赁住房内从事违法活动,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闲置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退回公共租赁住房;拒不退回的,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将给予按市场价格补缴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的租金,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但不超过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二是承租人累计拖欠6个月租金、未按规定申请续租的,应当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拒不腾退的,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要求其腾退。三是承租人有不符合续租条件、获得其他住房并不再符合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条件和承租或承购其他保障性住房等情形的,应当在给予的搬迁期内腾退。搬迁期满不腾退,承租人确无其他住房的,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继续承租;有其他住房的,所有权人或其委托的运营单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要求承租人腾退。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租房;退出条件;退出程序;动态监控手段;地方政府规章

中图分类号:DF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4.07

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入进行,公租房作为住房保障领域的新尝试,不管是工程建设、立法规范,还是制度实践方面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公租房作为政府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公共产品,其旨在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提高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为了保证公租房制度的良性运行,除了严谨高效的准入渠道之外,还应具备健全的退出机制。承租人在条件不符合时及时退出公租房,能使有限房源充分流转,减轻政府财政和土地供应压力,有助于公租房制度成为一种长效保障机制;其次,退出机制让不再具有租赁资格的承租人腾退房屋,有利于防止部分承租人滥用承租权利,从而使其他保障对象获得住房机会,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受领政府保障给付的横向平等;再者,退出机制可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在承租人有违法违约情形时,将其清除公租房保障体系,使公租房制度有序、有效运行。本文选择北京、重庆、天津、上海、深圳、江苏、甘肃、山西、郑州、贵阳、昆明这11个省市的地方政府规章为分析样本,将各省市有关公租房退出管理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其中的退出条件、退出程序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规范路径作尝试性探讨,希冀对公租房立法完善提供帮助。

一、公租房退出机制的立法文本梳理

(一)正常退房情形

正常退房是指在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不申请续租或申请续租不再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而退出公租房的情形。正常退房情形中有两个关键时间,即租赁合同期限以及续租申请期限,目前,北京等11省市对租赁合同期限的规定大致在1年到5年之间浮动,并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分别划定了最低年限、一般年限和最长年限(详见表一)参见:《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审核及配租管理办法》第20、23条,《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第10、36条,《上海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中租赁管理机制部分,《天津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15、20条,《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38、41条,《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第34、46条,《山西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第23条,《甘肃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27、32条,《郑州市公共租赁住房暂行管理办法》第36条,《贵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第30条,《昆明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第43条。;各省对续租申请时间两种表达体现完全不同的要求,重庆、天津、甘肃采取“合同期满3个月前”的时间,其他几省采取“合同期满前3个月或6个月”的时间(详见表一)。可见,各省针对租赁合同存续期限和续租申请期限的具体规定没有统一要求,但是,需要满足合理性标准。首先,租赁合同期限不能过短,要能满足承租人的住房需求,缓解其住房压力,不能过长,要能使有限房源在一定时间内充分流转,实现住房困难者的横向平等;同样,对于续租申请的期限规定,要让申请、审核、批准几个环节有足够的时间,因为审核机关要对承租人的收入、住房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查询和确认,以保证决定结果的公正。在此基础上,各省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住房困难群体的范围、公租房的数量等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期限设定。

地区合同期限租赁期限届满后处理

重庆每次最短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5年(办法30)①承租人应当退出公共租赁住房。(办法36)

②需要续租的,合同期满3个月前重新申请,符合条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北京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新20)需要续租的,合同期满前3个月重新申请,符合条件,办理续租手续;不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应当退出住房。(新23)

天津首次不超过3年(15)①承租家庭须退出公共租赁住房。

②需继续承租的,合同期限届满的3个月前向经营单位申请续租,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续签租赁合同;不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应自行腾退住房。(20)

上海一般不低于2年,续租的,租赁总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江苏首次3年至5年,新就业人员续租期最多不超过5年(38)申请续租,符合条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38);未再续租,退出。(41)

深圳首次2年(34)①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未申请续约,退出公共租赁住房。

②合同期满前3个月重新申请,申请续约未经批准的,承租人应于合同届满之日前退出公共租赁住房。(46)

贵阳一般不超过3年(30)①合同期满后,不符保障条件,应当退出。

②承租人应在合同期满前6个月申报审核租赁资格,符合条件并愿意承租的,继续承租。(34)

昆明①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未申请续约,退出公共租赁住房。②需继续承租的,承租人在合同期限届满前3个月内申请续约,申请续约未经批准的,承租人应于合同届满之日前退出公共租赁住房。(43)

郑州一般为3年愿意承租的,合同期满前3个月重新申请,符合条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36)

甘肃最长5年(27)①承租人应当退出公共租赁住房。(32)

②需要续租的,合同期满3个月前重新申请,符合条件,重新签订租赁合同。

山西一般3年至5年(23)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续租。(23)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第一条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入住后的管理工作,根据建设部等国家九部委《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62号)建设部等国家七部委《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住建房〔〕25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指建设完成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移交、租赁、进住等环节以及入住后的管理工作,包括物业管理、资格动态管理和其它相关管理。

第三条本市城市区范围内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后期管理工作,遵循本办法。

第四条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工作坚持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组织本市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工作。

市城乡规划、财政、城乡建设、物价、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和各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工作。

第二章移交与配租

第六条保障性住房竣工后,由建设单位分别移交给投资建设的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委托的单位管理,并办理确权手续。

第七条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租赁制。符合保障性住房保障条件的保障对象与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签订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方可入住。

第八条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保障对象,按照《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评分排序实施细则打分排序,按顺序分配房源。

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就业职工和来秦务工人员的配租,由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按照申请顺序安排房源。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分配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承租人应按时交纳租金及相关费用。

(一)廉租住房租金按政府批准的租金标准执行,人均面积超标部分按市场租金标准执行。

(二)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按照不同的产权性质,实施差别化收取。具有政府产权的公共租赁住房,按照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收取。其他产权的公共租赁住房由产权单位经营,租金可以根据政府公布的租金标准适当浮动收取,但幅度不得超过10%

(三)承租人应自觉遵守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各项规定,并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不得转租、转借。

(四)环卫费、水费、电费、燃气费、取暖费、电话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等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由承租人按规定向有关部门交纳。

第十一条对不按合同约定交纳租金的承租人,通报承租人所在工作单位从其工资中划扣;没有工作单位的承租人可采取预交押金的办法执行。

第三章续租与退出

第十二条租赁保障性住房必须签订租赁合同,合同应当约定租赁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及其处罚措施。

第十三条每年第四季度,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会同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家庭资格进行复核。

第十四条复核后符合保障性住房租赁条件的可以继续承租至合同期满;合同期满时仍符合租赁条件并愿意继续承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提出续租申请,并重新与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或委托单位签订租赁合同。

复核后不符合保障性住房租赁条件的应当退出租住的保障性住房。退出确有困难的经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同意,可以申请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延长租住期。延长期内,按同区域同类住房市场价格收取租金。

第十五条承租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解除租赁合同,收回承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一)采用虚报隐瞒户籍、家庭人口、收入以及住房等欺骗方式取得承租保障性住房资格的

(二)承租家庭人均收入连续两年超过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三)因家庭人数减少或住房面积增加,人均住房面积超出廉租住房政策确定的住房标准的

(四)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结构和设施设备或因使用不当导致房屋设施设备严重损坏的

(五)将承租的保障性住房转租、转借或擅自调换的

(六)承租人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在保障性住房居住的

(七)累计六个月不交纳租金或物业服务费用的

(八)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违法活动的

(九)其他违反租赁合同行为的

第十六条承租人按规定退出或自愿退出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时即时结清租金、物业服务费、环卫费、水费、电费、燃气费、取暖费、电话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等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第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转让,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秦政〔〕196号)和《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第四章维修与管理

第十八条承租人要妥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各种设施设备并合理维护,如有损坏,要无条件赔偿或恢复原状。室内易损物品由承租人自行维修或更换。

第十九条出租人定期对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及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做必要的修缮,承租人应积极配合。对因承租人使用不当造成房屋及设施设备损坏的由承租人负责修复;对非承租人过错造成损坏的承租人应书面要求出租人及时勘察并修缮。

第二十条政府投资建设的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纳入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廉租住房租金收入主要用于房屋的维护和管理支出,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入用于偿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维护、管理和投资补助。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保障性住房实行动态巡查制度。巡查工作由产权单位或受委托单位具体实施,对承租家庭定期入户巡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填写巡查记录,并记入住房保障诚信系统。

第二十二条对新就业和来秦务工的承租人,由用人单位向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提供承租人相关资料,配合做好巡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承租人不得擅自对保障性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和内部结构,不得在室外搭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承租人可根据生活需要适当添加生活设施,自行添加的生活设施在退租时不予补偿。

第二十四条对公共租赁住房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提高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的由物价部门依法查处。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制定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一)制定依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号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号)和《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以及开发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住房保障计划为依据,并结合本区住房保障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从注重民生的高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解决本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机构

区规划建设局房管处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1、负责本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及供应计划制定、房源筹集(产权办理)、资格审核、配租组织实施、合同签订、维修和后续监督管理等工作。

2、区经贸、财政、国土、规划、监察(审计)、民生、社区、社发、环保、公共政务管理及各管理处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配租、管理等工作。

三、资金使用

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维修资金、空置期的物业管理费用等从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中列支。

四、住房来源和申请条件

(一)廉租住房

1、廉租住房来源

(1)从经济适用住房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住房;

(2)收购的现有旧住房和空置的商品住房;

(3)新建廉租住房;

(4)腾空的公有住房;

(5)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2、廉租住房申请条件

本区廉租住房参照《市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申请审核。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以下简称家庭)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申请家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

(2)申请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

(3)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本区非农业常住户口;

(4)申请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

年满60岁的孤老或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一级残疾人,并符合以上规定的,可以优先申请廉租住房。

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收入状况由区民生事务管理局进行认定,住房状况根据市房管局有关规定进行认定。

(二)公共租赁住房

1、公共租赁住房来源

(1)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收购的公共租赁住房;

(2)政府在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

(3)确保廉租住房申请家庭住房保障情况下,将空置廉租住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4)单位自有公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

(5)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

2、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

本区公共租赁住房参照《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审核。

1、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人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1)具有本市城市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三年以上;

(2)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之八十;

(3)无房或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

(4)申请人与共同申请人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

申请人已婚的,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必须作为共同申请人。因投靠子女取得本市户籍的居民,只能作为共同申请人。

符合一、二、三项条件且达到35周岁的单身人士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2、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新就业人员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2)自毕业的次月起计算,毕业2年以上且不满5年;

(3)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4)本人及其父母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无私有房产且未租住公房。

新就业人员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新就业人员所在单位统一向区房产管理部门提出,不受理个人申请。

申请单位在申请时必须明确入住人员名单,并对入住人员以及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担保。

申请经批准后,由申请单位、新就业人员与区房产管理部门签订三方合同。申请单位根据被批准的入住人员名单进行组合安置,办理入住手续,缴纳租金以及相关费用并承担本单位人员的管理责任。

五、物业管理机构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我国保障性住房分为出售型和出租型两种。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出租型保障房包括廉租住房和公租住房,现在正在进行廉租房和公租房两房并轨操作。

(一)出售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1、1994年至1999年政策框架初步形成阶段。建房[1994]第761号文《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该文件对经济适用房的概念、申请对象、定价、资金筹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确定;建设部于1998年了《关于继续做好1998年国家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实施工作的通知》,对前三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以后在经适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加强对国家安居工程的组织和领导、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把国家安居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加强对经适房的销售工作,避免出现空置现象,加强对建成出售小区的物业管理。可以说该文件是针对1994年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面上问题的方向性解决策略;1999年建设部颁发《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对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规定。自此,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分配、使用管理和上市交易等相关环节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

2、2000年至2010年政策细化和完善阶段。2003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该文件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构成、不得计入经济适用房价格的费用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07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对经济适用房优惠和支持政策、建设管理、价格管理、准入和退出管理等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颁布,该文件为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而制定,该文件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应符合的条件、开发贷款必须专项专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人要依法开展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业务、对此项资金要实行封闭管理、贷款人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对以下问题又作了严格规定,包括严格建设管理、规范准入审核、强化使用监督、加强交易管理和完善监督机制。

3、2013年各地逐渐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几乎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较大争议,因其提供的不仅是住房保障,还有产权问题。加上有些地方政府操作不规范,容易滋生权利寻租与腐败。鉴于此,近年来各地逐渐取消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转移到出租型保障房上来。

(二)出租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1、廉租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1)廉租房初现阶段。廉租房最早出现于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文件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并提出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根据通知要求,建设部于1999年制定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废止,由2004年3月开始施行《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2)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共同发展阶段。该阶段是从2003年至2007年期间。2003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要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切实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并于2004年颁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于2005年和2006年相继颁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租金管理办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规范和细化了廉租房相关政策。

(3)以发展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阶段。2007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认为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

2、公租房政策的发展历程。公租房这一住房保障形式提出较晚,在2009年12月住建部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公共租赁住房,以求丰富保障性住房体系。最早体现在中央文件中,是2010年建保8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的必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此后,公租房则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对于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引导合理住房消费、缓解群众住房困难,实现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2012年5月,住建部颁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自此以后,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在整个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2013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提出自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保障房政策优化建议

从我国保障房政策的发展历程上来看,从最初的只有经济适用房这一种保障房形式,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共同发展,再到以廉租房为主,直到现在的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成公共租赁住房,其政策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在不断总结摸索各类保障房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本国国情、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对保障房需求状况的过程中对保障房政策的逐步完善。

本文认为,我国的保障房政策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保障房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居者有其屋”,所以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是保障房体系中的主要形式;第二,在环境适宜、制度完善、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应适当发展出售型产权的保障性住房,给中低收入群体通过自力更生取得产权住房的机会,这也有助于减小社会的贫富差距;第三,应抓紧完成保障房立法工作。自1994年开始,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我国颁布了很多有关保障性住房方面的各种通知、文件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住房保障法》。而《住房保障法》的建立对于规范保障房的分配、保障房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第四,对各地保障房的供给规模,应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测算使其有计划供给,而不是靠中央的指标下达,应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进行。最后,政府应注意调控商品房市场价格,使商品房回归到一个理性的合理的价格水平,让大部分百姓买得起房,而不是望房兴叹。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课题(课题编号:201303026)

主要参考文献:

[1]卢贾,董征.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演变与构建[J].中国房地产,2012.1.

[2]崔雪飞,刘翠华.论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完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5.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一、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存在的法律缺陷

1.立法体系不健全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要发挥其为广大民众服务的作用,都必须依靠严格的立法作为支撑。住房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之一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规定应当体现在法律中,但当前我国并未出台专门的有关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和《关于并轨后公共租赁住房有关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对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主体、条件、程序、管理及责任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这些大多是政策的宏观指导,在具体实践指导方面只有一部《管理办法》。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公共租赁住房方面的具体法规规章,由于缺乏上位法的指导而显得过于杂乱。至于公租房退出方面的规定,很多城市仍处在探索阶段。且无论是《指导意见》《管理办法》等部委规章还是各地方的具体规定,都缺乏稳定性和强制性,加之法律责任不明确,使得在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制度的执行当中的随意性很大。

2.具体退出标准不完善

《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公共租赁住房合同到期的正常退出和包括拖欠租金退出、主体不适格退出和违反规定退出的强制退出两大情形,从表面上来看,这两大情形已经覆盖了全部,但具体分析起来每种情形具体设置的退出标准却并不完善。

一是对合同期限的设定存在不合理性。《管理办法》中规定,合同期满需要继续租住的承租者,应当在期满之前3个月内提交申请,若未按规定提交的在租赁期满后应当腾退,同时还概括性地规定了最长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各个地方结合《管理办法》对合同期限也都有具体规定,大多将最低年限定为2-3年。笔者认为此设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各个地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有的一线城市也将合同的最低期限设为3年,这样的合同审查期限相对来说过长,使得部分承租者在经济情况已有所好转后仍居住在公共租赁住房内,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宗旨相违背。

二是对拖欠租金的规定缺乏详细规定。《管理办法》规定,租金拖欠的最长期限为累计 6 个月,若承租者未能在该期限内交纳租金则应退出其租住的公共租赁住房。笔者认为,拖欠租金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意性,应与正常的退出分离开来,而且《管理办法》中并未规定对已拖欠的租金怎样补交和是否需要缴纳滞纳金。

三是退出标准整体表现僵化。《管理办法》中关于退出条件,在承租期内仅有对家庭住房状况审查的规定,那些经济条件明显转好的家庭只有在申请续租时才被审查,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即部分经济条件转好者在租赁期内不会按规定退出而是租住数年,既影响了公租房的高效流转,也侵害了部分符合保障条件的轮候人的基本居住权。

3.退出的相关制度不配套

一是现有的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既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且数据统计方式落后,虽然个别省市设立了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但受人员编制、财政等的影响,管理机构往往没有专门针对退出环节成立相应的机构,在工作中更多是对公租房进行笼统管理,难以发挥实质的监管作用。

此外,在日常管理中一般采用的都是承租人主动申报,工作方式较为被动,加之我国缺乏全面有效的住房征信信息化统计体系,居民住房、购房的相关数据分散,政府部门之间共享信息困难,使得数据统计严重滞后,难以满足退出管理的需要。

二是缺乏配套的奖惩机制。我国对于公租房的退出并没有设置明确的奖惩制度,虽然大多数城市在实施细则中对惩罚措施有一定规定,但力度薄弱。以拖欠租金为例,《管理办法》中仅规定拖欠租赁者应退出公租房,并没有惩罚规定。即使一些地方性规范中有所规定,也基本以补交租金或缴纳一定的违约金为主,惩罚性质较弱,难以起到威慑作用。此外,目前我国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制度中激励政策是空白的,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稍微有鼓励措施,由于缺乏上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很难起到约束承租者主动退出的实质性作用。

三是缺乏退出后保障制度。《管理办法》中对于三种承租人资格不符的情形人性化地设置了合理的搬迁期限,但设置并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加之各地方并未都规定搬迁期,使得搬迁期制度的运行不规范,难以真正发挥其保障效果。此外,退出后的过渡期也没有相关设定,因此这种没有过渡的体制是有明显缺陷的,容易导致按时腾退房屋者也可能面临经济压力,应加大完善力度。

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的法律建议

1.坚持立法先行,健全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其执行的保证,因此,要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立法问题,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建立起一套保障性住房法律体系,从国家的基本法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都应当对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进行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层面来规定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从而保证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制约下稳定运行。

具体到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应明确规定申请人员的范围、申请条件、退出条件、程序和相应人员的法律责任等,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尤其是对于公共租赁住房的法律责任,要以严格的法律来详细规定各种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对不同的违法行为作出区分,针对各种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程度轻重制定不同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公租房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

2.完善具体退出标准

一是优化合同期限标准。租赁期满退出是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一种正常情形,因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设定合同的最高年限时要结合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居民居住情况,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公民收入或住房情形变化也会较快,这些地区的合同期限可适当缩短,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同年限可适当加长。

二是补充对拖欠租金的详细规定。应当在《管理办法》中对于拖欠租金进行详细补充,除按租金标准补交租金外还应按照拖欠天数缴纳滞纳金,同时应当规定一旦拖欠次数达到3次,即便累计未到6个月也应强制退出。

三是动态调整退出标准。我国经济正处于不断向前发展时期,公民整体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公租房退出相关标准的制定必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并且实现动态管理,和市场联动,掌握市场规律,合理且适时地调整退出标准。

3.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制度

一是完善相关的监管体制。公租房制度从建设到分配再到管理和退出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工作,要确保此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除应有专门的保障管理机构对其相关事务进行具体负责外,还应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包括完善公租房管理档案,建立统一的公租房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资格年审制度、加大巡查力度等,通过动态监管,使得公租房从建设、分配到后续的退出等阶段都能实现有效管理。

二是制定奖惩结合的配套措施。如对于违反公共租赁住房退出规定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给予中低收入家庭买房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以鼓励承租者主动退出促进公租房的高效流转。

三是建立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后的保障体系。现行的退出机制缺少用户退出后的住房保障,可能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下降,降低了承租者主动退出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可制定公共租赁住房用户退出后的货币补贴政策。同时,《管理办法》中对退出过程中暂时不能搬离的承租者设置了搬迁期,但缺少腾退后过渡期的相关规定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补充设置,用来保障承租者退出公共租赁住房以后的住房需求,以起到鼓励主动退出的作用。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办法》明确,申请公租房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申请人在本地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申请人的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也可以申请公共租赁房。各地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就申请条件进行调整,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尽管也出台了相关具体的管理办法和通知,但是,此次住建部出台的《办法》,各地还需要相应的细则对接。

北京:

针对来京务工人员,北京市在2011年颁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稳定收入,能够提供同期暂住证明、缴纳住房公积金证明或参加社会保险证明,本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均无住房的人员,均可申请公租房。具体条件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区县产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住房保障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

取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资格的家庭,无须再次申请,只要到户籍所在地街道或乡镇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登记,填写《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预先登记表》,即可进入公共租赁住房轮候范围。

所需材料:申请人身份证、“三房”审核备案通知单。

优先配租对象:其中符合廉租、经适、限价“三房”申请条件及家庭中有60岁(含)以上老人、患大病人员、残疾人员、复转军人、优抚对象或属重点工程拆迁的可优先配租。

特别提示:符合配租条件的家庭,只能承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

重庆: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实施细则于2011年即开始实施。在细则中,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申请条件规定为: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在主城区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的社会保险费或住房公积金的人员;在主城区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且在主城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等均可申请。

广州:

广州两年前公布过公租房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但相关条例至今一直未出台,具体时间仍未确定。广州公租房重点优先解决本地人“内夹心层”(不够资格申请廉租房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人士)住房难问题。与此同时,外来人口也可申请,但具体“门槛”细则仍在商榷中,要求最基本需“留穗一年以上且有稳定工作”,但最终上限仍在商榷,收入门槛等其他问题尚在研究中。而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的公租房,有望向外来打工一族敞开。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一、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新机制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幸福建设和城市转型提升主题,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新机制,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相结合,拓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渠道,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

二、明确供应对象

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主要为在本市无住房的各类人才、新就业大学生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1.各类人才包括:(1)来我市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2)人保、科技部门引进的柔性高层次人才;(3)经人保部门批准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双高”人才,以及具有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急需紧缺人才。

2.新就业大学生是指经人保部门认定,工作不满5年的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人员。

3.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是指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但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住房困难家庭,可逐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

4.其他符合市公有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承租对象按《市公有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执行。

各类人才单套住房建筑面积一般控制60—100平方米,用于解决引进的特殊人才住房的,住房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新就业大学生以配租集体宿舍或职工公寓为主;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配租的单套住房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

三、多元投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以及其他人才工作计划制定,并通过政府、企业、民间资本等多形式的投资渠道落实建设计划。

(一)政府投资建设人才公寓(特区)。由市财政直接投资建设或委托国资企业建设,建成并装修后由政府统一向各类人才租赁。人才公寓(特区)建设以“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方便生活、有利工作”为标准,满足人才生活、娱乐、社交等各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小户型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开发企业在城市副中心区域采用集中建设或开发配建的形式,建设房型紧凑、实用精巧的小户型住房,以满足各类人才、新就业大学生及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小户型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三)市场运作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其他民间资本投入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或职工公寓等公共租赁住房。

四、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扶持力度

(一)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列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实行计划单列,专地专供,优先供应,予以重点保障。

(二)住房公积金增益部分可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三)鼓励金融机构向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提供贷款。

(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参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相关政策给予减免优惠。

(五)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五、规范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

(一)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实行轮候供应。其申请、审核、公示及租赁管理按《市公有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机制。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资格实行年审制度,街道或用工单位配合市住房保障部门做好供应对象的动态管理。

(三)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由市物价局会同财政局、住房局测定,按年度实行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四)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其租金收入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上缴市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租金收入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六、加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的组织领导

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市人保和科技部门负责人才标准的制定和各类人才的具体认定;市发改委负责制订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市财政局按相关政策规定安排财政预算,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购置、租金补贴和必要的管理支出;市国土局负责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市规划局负责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划制定、选址和方案审批;市物价局牵头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核定工作;市住房局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的审核、分配、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做到规划有序、政策配套、运作规范、服务到位。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租房 法制化 保障性住房 民生

一、公租房的概念与发展

根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三条,公共租赁住房是指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在过去的几年中,房地产市场一度呈现过热趋势,居高不下的房价令许多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益受到损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抑制房价的过快上升,挤压房地产业泡沫,实现资源的再分配,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推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伴随着中央号召,公租房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规范建设,2011年我国已建成公租房227万套,2012年还将建成230万套。根据“十二五”规划,5年内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保障方式由“以售为主、租售并举”向“以租为主”转变,广东、江西等地则明确表示将暂停新建经适房,而以公租房为建设重点。

但是,随着公租房逐步进入运营阶段,各地公租房配租入住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上海首批两个市统筹的公租房项目的出租率不足四成;武汉市公租房入住率仅有23%;就连公租房建设居全国首位的重庆,在第一次摇号配租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公租房“遇冷”不仅无法对目前的房价进行冲击,更直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中央保障民生的建设目的背道而驰,我国急需将公租房纳入法制化轨道,以避免公租房的“式发展”。

二、我国公租房法律制度构建中的不足

(一)立法体系不健全

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起步较晚,在立法上更是处于探索阶段。首先,在基本法的制定上,《住宅法》在我国住房制度建设中仍处在空白区。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较高层次的住宅立法,如美国于1949年颁布《住宅法》,日本于1951年通过《公营住房法》等等。我国早在30年前就将《住宅法》纳入立法进程,但至今都没有正式出台,对住房建设的规制多以政策和规章制度为主,立法层次不高,缺乏长效机制。其次,公租房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其建设还应当受到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的规范,但目前我国关于保障房的立法仍然仅停留在层级较低、内容分散的“管理办法”上。据相关报道,2008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五年立法规划中就包括“住房保障法”,但最近又有报道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起草《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此前在历年全国两会上呼声甚高的“住房保障法”,已经退为《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最后,关于公租房的专门立法,2012年5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为公租房建设和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没有出台统一的公租房法律法规,最高层次的立法仅停留在国务院部门规章中;在地方,目前许多地区还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建立公租房管理制度,或者仅出台了“暂行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实施细则”等,由于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和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其规定在具体内容上也各有不同。

(二)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准入机制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当如何确定公租房保障对象;二是如何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对于公租房的保障对象,由于具体管理办法由地方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使得地方在公租房政策的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部分地区的规定不甚合理,不利于公租房政策的落实,如某些地区只针对城镇户籍人口等,使公租房的保障范围大大缩小,造成了分配的不公平。此外,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类似于个人收入申报的制度,基础信息的不足,就对核定造成了困难,审核部门无法确定申请保障房的家庭和个人的收入、住房及金融资产等情况。

在退出机制方面,《办法》在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了下列行为应当退回公共租赁住房: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改变公租房用途;破坏或者擅自装修,拒不恢复原状;在公租房内从事违法活动;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闲置公租房。第三十一条规定了下列情形应当腾退公共租赁住房:经审核不符合续租条件的;获得其他住房并不再符合配租条件的;承租或者承购其他保障性住房的。虽然《办法》对退出情形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租赁行为合法性的审查具有较大的难度,就难免让有些人“钻空子”,加之《办法》对为违法行为处罚不力,违法成本较低,“骗租”现象频频发生,违背了公租房制度构建的初衷。

(三)责任机构不明晰,公租房质量有待提高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如瑞典的公房经营公司协会、新加坡的组屋发展局和香港的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等,而我国政府机关在公租房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并不明确,管理机构也不健全。除了重庆等地区有公租房专门机构外,其他地区大多是决策执行混在一起,多头管理难以协调,决策运行效率低下。此外,由于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监管不力,许多地方在建设公租房上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增长,使建设工程流于形式。如有些地区将公租房建设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以降低成本,还有的地区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对公租房的租金定价较高,仅略低于市场价格,而国外公租房租金约占市场租金的50%~80%。

三、完善公租房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一)将公租房纳入法制化轨道

上一篇: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