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1:37:14

公共关系学论文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关系学》的开设,要让学生具备形象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1.1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

《公共关系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使之符合公司要求的形象,同时公共关系讲究做得实在并说得精彩,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能获得应有的评价,从自己做好到被他人认可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要懂得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不仅要在工作、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在如何让自己被他人认可和理解上用心思,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1.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一些新颖脱俗的公关活动策划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些创新思维方式打破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创新的有心人。

1.3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公共关系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并正确处理在生活以及职场中遇到的一些危机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预防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大学生应该正视危机,争取主动解决危机,明白任何公关决策都应该是以向公众负责的原则为基础的,必须采取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危机,把危险转变为组织发展的机遇。

2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沿用“原理+案例”的模式,虽然引用国内外先进案例来诠释相关原理,但是深层的分析显得不够充分,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学生积极思考较少,案例没有发挥真正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教学手段单一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一般2学时/周,16个教学周,总课时32学时,受课时数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较少或没有,尽管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授课内容转变成文字在课件中显示,以课件讲授为主,很少使用其他教学手段,例如电影和视频。

2.3欠缺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基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提高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教学同实际的组织经营运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企业、医院等各种组织进行实践,亲身体验组织的公关形象如何塑造、组织如何进行公关策划,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根本没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已建立的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到各种组织进行公关实践,不能保障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质量。

2.4课程考核体系存在弊端

当前《公共关系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来考核,考核体系过于单一,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闭卷考试重记忆轻能力,会让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复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对于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反映是通过资料查找复制而成,纯粹是为了应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对策

3.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把讲述的内容分解成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讲故事,借助公关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为讲授知识,将案例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出相应的公关知识;第三步总结想法、思想,通过前两步的内容总结出一些普通的公关思想与理念;第四步提出问题,提出一些公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在讲授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时,可按照这四步进行教学。先讲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乌鸦和喜鹊比试谁更受人类喜欢,乌鸦飞到树上,对着盖房子的人高声叫道:“高楼大厦”,盖房人看到乌鸦意为晦气,不禁大怒,捡起石头朝乌鸦砸去,乌鸦落荒而逃。喜鹊飞到枝头,高声叫道“:快要塌了”,人们看到喜鹊在枝头高叫,意为吉祥,非常高兴,就赶忙扔些吃食给它,喜鹊衔着一块食物飞走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学生对企业形象的意义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提出问题: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所有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焚于大火,第二天便会有银行继续向他提供贷款,何理之有?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大火只能焚毁厂房,却不会烧掉可口可乐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这就是企业形象意义的最好诠释。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习相关的公关基础知识,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借助资讯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资讯视频具有实时性、直观性、生动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资讯视频教学应用在公共关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直接展现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关系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有助于活跃课堂讨论气氛,提高教学互动效果。比如在介绍公共关系赞助活动部分,首先播放了事先选取的2012年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决赛“华少现场40秒飙广告”的视频,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视线。广告词的第一句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加多宝是中国好声音的第一赞助商,通过竞标,加多宝以2012年的6000万元、2013年的2亿元、2014年的2.5亿元的巨额赞助连续3年获得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权。然后结合赞助活动的目标、如何开展、注意事项等知识点分析加多宝的赞助活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加多宝巨额赞助中国好声音的公关效果。

3.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公众,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外界的关系、教师的社会关系,联系推荐学生参加各类开业庆典、周年庆典、地方文化节或公益活动等的策划及全程活动。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此外,教师也可以组成管理咨询或培训团队,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公关知识传播、解决这些组织面临的公关危机、提供相关公关知识培训等服务。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自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4改革考试制度,考试项目多样化

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与考核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应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将考试项目多样化,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学期论文、论文答辩、实践报告、制作企业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等方式进行成绩鉴定,提高学生的信息采集处理能力、 自控和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应结合平时表现,如上课情况、出勤率、小测验、提问等,最好采用ABCDE等级制考核方式,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种等级,而不是以单纯的分数多少来衡量学习效果。

4结语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具有很好的公关意识和公关策划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廖为建教授开始发表文章介绍公共关系学,当时公共关系学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不但社会不了解,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思考。廖教授在1986年发表了针对企业公共关系的一篇论文《企业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展望》,探讨了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公共关系意识,对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关系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错误的思维和做法,而面对改革开放的未来,中国企业的这种公共关系的意识显然不够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之后廖教授明显感受到社会和学界仍然缺乏对公共关系的正确理解,于是连续发表多篇论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公共关系的范畴和“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这个在当时深受关注的问题。在《“公共关系”范畴之管见》一文中,廖教授认为,“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和舆论的支持,公共关系活动就是某个组织机构力图协调各种公众关系,获得良好社会舆论的实践活动”,并详细说明了公共关系活动的5个特征。这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对公共关系学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尤其是强调了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这个观点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无疑是正确和有远见的。新媒体时代让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焦点更是聚焦于“公众”和“舆论”了。

另外一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一文,则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做了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有争议的“公共关系是否就是搞关系”的观点给予了全面反驳。廖教授指出,公共关系学不是当下“庸俗关系学”,也不是“私人关系学”,而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关系建设和管理,和世俗的“关系学”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之后廖教授的学术研究集中于公共关系学在广东省的发展和推广,他撰文分析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对公共关系研究和行业的需求,也介绍了香港地区政府公共关系的运营情况和特点。1998年,廖教授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公共关系管理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对公共关系的学科定位和现实意义有了更明确、更具时代特征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公共关系管理即对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像、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这种管理同样包括了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等基本环节。”这段论述表明廖教授已经把管理学的观念引入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中,他认为,公共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舆论管理、关系管理和形象管理4个部分。

1996年,世界著名公共关系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来北京参加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廖为建教授和郭惠民教授与其进行了会谈,之后还就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讨论,这个交流的内容在2000年被整理成两篇出来,在当时的中国公共关系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和反响。3位著名共公关学者对该学科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各抒己见,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对目前的公共关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在这个时期,廖为建教授明确表明了他的“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管理”的观点,这个观点作为他核心学术观念贯穿其后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他指出:“公共关系实际上是组织管理中有关公众传播沟通的职能,是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等基本要素的管理简称‘传播管理’。一个组织的管理职能是多方面的,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销售管理,等等。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有别于上述这些管理领域。它的管理对象不是产品、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有形的资产而是‘信息一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它的管理手段不是技术、经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而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它的管理目标不是直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而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这段长长的描述可谓是廖教授当时对公共关系学较为完整的思考和定位了。

必须提及的还有廖教授在公共关系学著作方面的成就。1986年开始,当中国还没有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公共关系专著的时候,廖教授出版了后来享誉盛名的《公共关系学》一书,这本专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等项奖。他的《公共关系简明教程》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奖的中青年奖。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关系学概论》也是—本知名全国的读物,成为全国公关自学考生的必读书目。这些专著与他的论文一起,为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0年之后,廖为建教授所任职的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扩展成为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依托学院长期、雄厚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术成果,也目睹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廖教授在这个时期思考的中心问题是,公共关系学如何在公共管理或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中实现在学术上和社会服务上的更大飞跃和贡献。纵观这个时期廖教授的研究内容不难发现,政府公共关系是他学术研究的新定位。这个时期他关注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渠道特点,关注广州市城市形象的定位和建设,对政府形象的定位和传播也有专门的论述。2004年,廖教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政府危机的传播管理研究》,这个重点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廖教授的公共关系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公共危机的传播和管理。这个主题下的一系列研究既表明了他对公共关系学研究问题意识的扩展和提升,也表明了一种新的尝试,就是公共关系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现实的需求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学术增长,而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频发,政府危机管理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传播中发挥了以往想象不到的作用,这些都理应成为新时期公共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作为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廖教授分析了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的特点和学术脉络;针对2003年的非典危机,从公共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危机传播机制的问题;还探讨了领导者的媒体形象,政府媒体形象传播模式,以及公共关系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等与当时社会热点密切结合的问题。其中,2005年和2007年廖教授在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专门探讨“公共关系的公共性”问题,再次对公共关系活动的利益导向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公共关系的导向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政府公共关系就是与社会公众“通过平等交流寻求共识,通过双向交流达成和谐”的过程。

2009年,廖为建教授和其所领导的公共关系专业由于学校对学科的整合调整并入了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也由原来所在公共管理学科转移到了新闻传播学科,廖教授是积极赞同学科调整给公共关系学带来的新定位的,因为他看到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交媒体给公共关系领域带来的变化和机会,也看到了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需要更新更广阔的视野。进入传播与设计学院后,作为负责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廖教授积极主张在学院平台上植入新媒体技术的课程模块,这就是说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把2~3门新媒体技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以符合时代对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课程中已经有数门与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如“网络营销”、“新媒体用户研究”和“网络心理学”等。

在学术研究上,廖教授带领公共关系团队连续获得数个广东省项目、教育部985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都是关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关系课题,如《新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检察院危机预警体系建设》、《外贸领域危机管理研究》、《企业社会舆情与公益传播研究》、《风险社会与社会治理》等项目,其中《风险社会与社会治理》课题组在2011年7月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数位全国知名学者到场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结集出版。而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就有《公共危机传播管理》和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政府公共关系》。

总结廖为建教授的学术生涯,可以用“公共性”和“时代性”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公共性”表明廖教授对公共关系学精准的定位和执著的追求,他对‘公共关系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导向十分坚持,对公共关系行业中的部分“黑公关”行为持坚决批判的态度,对公共危机中忽视公众利益的政府行为也坚决否定。同时,廖教授视公共关系学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学科,主张公共关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公共建设,主张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和提升公共关系研究,这样就让他的研究成果聚焦在当下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上,如政府公共关系、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危机的传播与管理、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等,这些成果既是时代议题,也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象 形象管理 公共关系

1.公共关系学的核心问题是形象问题

从公关的发轫看,是从形象建设开始的。1903年“公关之父”艾维.李之所以要成立第一家公关专门机构正是为了解决当时“扒粪运动”给很多大企业带来的形象损失问题。这些企业的形象受损,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做修复。用今天的术语,是危机公关让公关有机会得以产生。危机公关的核心就是为了修复受损的形象。即使追溯到19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便士报运动”和“报刊宣传运动”,其实也是围绕组织形象而展开的。

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塑造组织形象”、“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形象”[1]组织的形象是组织行为在公众心目的再生和重现,在公众中塑造、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失去了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组织难以生存下去。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衡量组织形象的两个尺度。

公共关系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形象”而展开的。公共关系不是一种政治关系,也不是一种经济关系,评价尺度不是政治立场,也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知名度、美誉度。所以组织形象是公关活动的轴心,所有的公关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轴心,离开了这个轴心,公关活动就偏离应有的轨道。

2.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是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都认可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不同的是: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管理哲学,有人认为公关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有人认为是关系管理,有人认为是传播管理、也有人认为是危机管理。

正是认识到公关活动的管理属性,所以很多人都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认识它。最典型的是很多人都从“管理职能”角度去给公共关系下定义。如美国著名的公关学者斯科特.M .卡特利普(Scott.M.Cutlip)、和阿伦.H.森特(AllenH.Center),格伦.M.布鲁姆(GlenM.Broom)在其合著《有效的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第8版)一书中“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职能它建立和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的关系。”[2] 《有效的公共关系》这本书在西方国家久负盛名,在很多高校被当教科书使用,被“誉为公共关系的百科全书”,可见“管理职能论“在西方国家公关界是深入人心的。国际公关协会在给公关下的定义则是明确地肯定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公共关系是一项经营管理职能”至今未有任何人对这一定义提出异议,说明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是被全球范围的学者默认了的。

国内学者持此观点的也不是少数,汪秀英在《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中说“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和传播活动。” [3] 除此以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潘光迥、台湾的祝振华、李茂振, 大陆的学者王乐夫、廖为健、肖志成等。[4]

国内公关学界公认公关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经营管理艺术[5]。这种观点在各种教材和文章中屡见不鲜。

随着对公共关系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有不少的学者把研究视角转移到“公共关系管理”上了,代表性的书籍有:郭文臣的《公共关系管理》、徐美恒的《公共关系管理》、张宁的《公共关系管理(e时代公共关系丛书)》等一般理论。还有具体到行业部门的,结合行业特性来谈公共关系的如:王方华主编的《工商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张东娇的《公众事务与形象:学校公共关系管理导论》、国外引进的则有由(美)斯托尔特(Stoldt,G.C.),(美)迪特默(Dittmore,S.W.),(美)布兰韦尔(Branvold,S.E.)编著的、而由易剑东、王晓禹谢敏等译《体育公共关系:组织传播管理》一书。不仅仅表现在专著上,近几年来直接论述“公共关系管理的”论文已有69篇。

在原有的“公共关系”后加上“管理”二字,表明公共关系的研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然而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触及公共关系的核心,因而没有产生“完美的结合”。

3.形象管理学是公共关系学发展的逻辑必然

前面我们论述了公关的核心问题是形象问题和公关活动的的本质是管理活动,顺利成章地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公共关系所要探讨的是形象管理的问题,是对组织形象的管理。所以把公关向前推进到形象管理学既是合符逻辑的,也是对公共关系认识深入之必然结果。下面再从实践层面论述形象管理学建设的必然性

3.1时代的需要。和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同,今天无形资产这种软实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品牌、商誉、企业形象、创新能力等因素。硬件只要有钱可以购进,技术可以复制,唯有企业形象等软件难以模仿和复制,它是别人学不到、盗不走的又确实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产。

3.2社会组织管理实践的需要。从现实中看,各种社会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建设的。从国家、城市、企业到各种社会团体,都在有意无意设计、传播、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弄虚作假也要给公众一个虚假的“好印象”。这是因为好的形象确实能给组织带来实惠。然而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成熟的形象管理理论作为指导,致使有些人在实践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社会上很多“形象工程”、“面子活”的广泛存在就是明证。一方面、形象建设、形象管理的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却是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这种矛盾必须得到解决,也应该得到解决。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6]

3.3公共关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共关系进入到中国大陆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三十年除介绍和引进西方的公关理论以外,虽然也产生了不少立足于自己本土的理论,但是总的来讲,公关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是滞后的。公关在高等教育中是“豆芽”课,学科层次偏低、学术阵地狭窄,国内至今没有一本真正的公共关系学术型刊物。公关必须开辟一片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应该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内能明确自己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个领域不是别的就是形象管理。

4.把公共关系学推进到形象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4.1更能明确该学科的学科定位。公共关系的到底属于哪一学科门类?恐怕连今天教公关的老师大多弄不不清楚,公关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好像不能堂而皇之的摆上桌面,今天很多学校只是把公关当做一门选修课,开设这门课程大多是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层次。到今天为止,发表有关的公关论文有4000多篇,但是全部分散在各种杂志上,都是在这些杂志上寻找那么一点点生存空间,是人家挤出来给你的一点点地盘。这说明做公关研究的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阵地,面对潜藏大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公关的生存空间却如此狭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当形象管理学建成之后,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和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教育管理、军事管理、工程管理一样,属于管理学的子学科,在管理类学科体系的位次明显提高。

4.2有利于公关理论的传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用“公共关系”这一名称很容易遭到误解,误以为这门课程是教大家去“拉关系、走后门的”把戏,把公关理解成人情“攻关”。社会上大量的业广告都称为“女公关”,使公关蒙羞,如果使用形象管理学这一名称,则开宗明义,不会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开设管理专业的学校领导有动力、学生也有愿望学习“形象管理学”理论。打通了这一关节后,原公关的理论必然得到广泛的传播。

4.3有利于公共关系学学科群建设。有了形象管理学做为理论基础,再结合各行业的行业特性, 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行业形象管理学了,比如:高校形象管理学、政府形象管理学、企业形象管理学、军队形象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兴国.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5-30.

[2]转引自李道魁 现代公共关系学[M].北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3.

[3]汪秀英 公共关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4]廖为建 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李健荣,邱伟光 现代公共关系[M].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2年 25.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公关初印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社会公共关系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边缘叉学科。这门学科重点研究一个组织机构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获得公众的好感,从而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公共关系包括了社会上任何一种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除企业外,公共关系还涉及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种组织。正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广,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公关活动,如时装秀、新品会、新闻会、各行业的剪裁仪式、大型晚会、名流宴会、慈善公益活动等。

千万别认为这个被简称为“公关”的专业是陪人喝喝酒、侃大山的,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是传播管理,所以具备一种更高级别的管理思维才可能有大的突破。公共关系学的本质是沟通,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沟通传播都是组织运转的剂。

大多数同学高考选专业时都是迷茫的,我也不例外,不过四年大学本科读下来,我觉得我不后悔选择这个专业,这个专业除了给我带来能力的提高,还有许多有趣的课程,如演讲与辩论、社会调查、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等。

这些课程设置,虽然像“大杂烩”,不过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选择的机会,因为很多课程都会涉及诸如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在一个学术氛围开放的学校,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深入研究。

青春修炼手册

大一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社会科学,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在大一课程安排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很多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一来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拓展人脉,二来可以接触到一些社会问题,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二的课程包括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广告学、市场营销、网络传播、数学媒体导论、社会调查、公关写作、演讲与辩论、市场营销、媒介经营管理等。大二的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专业的特色,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多以小组讨论、“实践+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作业。课程考核的形式不是冷冰冰的试卷,不同科目的老师会根据执教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一些计划目标或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专业知识来解答问题。比如社会调查的课程,每个小组都需要完成一个具体的调查任务,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了,才能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

大二的课余时间,除参加社团活动外,一些同学开始陆续参加大大小小不同的比赛,可能是策划营销比赛,也可能是社会实践调查,总之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关系学有个“奥斯卡”级别的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同学操练专业技能、增强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到了大三,除要学习一部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外,主要是学习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危机传播与管理、公共关系伦理与法规、传播学研究方法、公共关系案例与实践、公共关系评估、广告策划与策略等。大三这一年应该说是专业课程最多的阶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促使大家产生一些做研究的想法,可以自主地完成一部分学习。到了大四,除了论文,同学们就要思考出路,为读研或求职做准备了。

虽然文史哲、社会科学类专业多多少少都有点“虚”,毕竟学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公式计算、材料合成等,但是经过公共关系学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活,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

第一类是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的公关宣传部门工作。会设立公关部的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例如宝洁、西门子、阿里巴巴等。

第二类是成为专业的公关人员。较为出名的公关公司有伟达公关、万博宣伟、蓝色光标、奥美咨询、安可顾问、中国环球等。

第三类是进入传媒行业,如广告公司、出版社、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单位工作。这个方向尤其适合偏向大众传播类方向的学生。

院校推荐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双向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模式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该文从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教学、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我国公共关系课程教育问题。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公关”,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任何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组织适应于公众的需要,使公众适应于组织要求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行为。目前,我国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以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普遍开设。

1在我国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学引入我国。作为一门科学,现在我国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达数百种,研究水平已从起步阶段向普及阶段发展。1985年深圳大学首先开设公众传播专业。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初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公共关系已经走向行业化的道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化和职业化发展,人们对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有了深化和成熟的认识,其在中国的发展已是必然的时代趋势。公共关系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关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和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适应职业变化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公共关系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组织也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商品经济促进了公共关系,同时公共关系又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去占领消费者市场,获得公众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使其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公共关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体制改革是组织从行政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从单一结构向立体化、多元化结构转变。各级组织机构都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国民的支持和拥护,保持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与世界的联通,这种联通不仅限于外交,同时还存在于经济文化生活中。树立中国产品的形象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除了品质原因,也与我国企业对外公关工作不够有关。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公共关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但目前我国学生对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工作仍不够了解,普遍对公共关系课程不够重视。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和突破,高职学院中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应以实用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强化公共关系意识作为重点,塑造组织形象为核心,“初级礼仪+中级传播+高级策划”,同时兼容诸如经营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实地教学法、调研方案设计、情景模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课堂授课加实践的方法,并配合多媒体手段完成教学。

2.1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就是针对学生将来可能担任的某个工作职务,制定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模拟项目,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记者会、商务谈判、宴请及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些都要学生应用沟通、礼仪等相关知识进行场景的模拟。此法比较生动,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表演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及展示,提高了实践能力。例如:模拟某企业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主办方、记者、工作人员,教师并协助学生理解记者招待会活动的要求及流程。在“记者”的提问中,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了解到了学生潜在的能力,也使学生同时体验到了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

2.2 实地教学法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公共关系知识后,组织学生到相应庆典活动、展销会现场观摩,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认知,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案例就是在公共关系的研究中的范例。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进而用理论规律去指导公共关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关系教学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对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非常适用。在案例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标准:接近性,要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真实并感兴趣的事件;热点性,让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新近发生的敏感事件;激发性,结合案例所授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使学生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2.4 调研方案设计

在调研之前,就调研的目的及对象,对调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考量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例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调查对象及目的),让每位学生将学过的问卷法、抽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调查中去,并要求学生进行公共关系调研时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回收调查问卷后,分析统计相应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3推动公共关系教育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努力提高公共关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公共关系教育为学生将来由学校步入社会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作为公共关系教育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品德优秀、理论扎实、技能全面、研究积极等素质。目前,在我国从事公共关系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往往是由其他专业转入公共关系专业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种现状就要求公共关系任课教师不断学习,除加强自身专业进修外,还要实施全面系统的培训,公共关系教师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公共关系专业组织,与专家探讨,分享彼此的研究结果。这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培养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3.2 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开发优质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关系在我国迅速发展,逐步系统化、应用化、科学化。公共关系与传统学科不同,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及专业技能。因此,公共关系教材应结合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突出实践性,既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又以强有说服力的实例为依据,更要以满足学生可操作性的需求为出发点,摒弃传统教材的说教特色,进行大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到可读性与应用性并重。

3.3 深化公关实践,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演练与操作。经过数年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社会从业人员是愿意参与学校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积极配合这些愿意参与学校教学的业内人士,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建立起公共关系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策划一些公共关系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己,获得良性互动,这对学生未来就业也是有益的。

4结语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的交叉学科,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应用相关学科最新的成果,来完备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让学生有兴趣学,并有所收获。在教学中做到科学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让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得到培养,公共关系素质得到完善,实际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越强.公共关系事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兴梅,林娟.公共关系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 课程考试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1-02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导学促教、保证质量的重要作用,考试的科学性、公正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和学校的美誉度。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模式仍普遍采取传统的“百分制闭卷”模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学生缺乏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探索欲望和进行创新学习的动力,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机会。事实上,高职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理论运行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指导理论学习。而这样的考试模式和分值比例是无法体现理论的基础作用和实践的主导地位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亟需改革。本人于2009~2011年就《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探索。在综合考查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旅游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职院校中的旅游学专业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进行教学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本专业特点,从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入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规划为原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措施:①改革考试内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体现为考试内容丰富化、不同内容比例合理化,融入综合成绩,全面体现学生能力;②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为了使《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本人在课程开始讲授时,即向学生谈到了本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路,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考试改革的认识。同时还对课程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要求。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课程考试改革。通过研究,我们把此课程考试改革方案确定如下:①课程考查改革的目的。《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其对旅游公共关系的熟悉程度及旅游礼仪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本课程是旅游公共关系学与旅游礼仪两门学科的综合教程,所以,一方面,旅游公共关系学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管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理论性较强,所以对于旅游公共关系学这一部分课程的考查工作主要以学生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主,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旅游礼仪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礼仪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岗位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以完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礼仪实践操作为内容进行模拟演练的考核方式,符合职业教育要增强实践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待顾客过程中需要语言、动作、交流等各项综合素质。②参加考查改革的对象及人数:09旅游班30人。③考查改革的操作方法及成绩评定说明等。

1.考核要求

(1)要求上网或到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旅游公共关系为课题的论文撰写工作(论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

(2)各小组成员分别结合角色做精练的旅游从业人员言行举止(包括接待语言、坐姿、行姿、站姿、走姿)的模拟表演,评委打分,统计得出每个人的平均分。

(3)团队合作,小组成员模拟演习后,将4~5人的平均分合计之后再平均就得出小组成员完成这次考核的成绩。即同一个小组成员的期末考核成绩是一样的。

(4)用实践模拟活动演示工作成果。

2.考核小组

各小组提供一人组成考核团,班长、学习委员负责统计分数的工作。

3.评分办法(100分制)

(1)论文撰写部分采用专任教师自我评分办法,论文部分得分占本课程考查成绩的50%。

(2)现场模拟演练考核部分得分占本课程考查成绩的50%,考试评分项目分为三项:语言占10%、坐姿占10%、站姿占10%、走姿占10%、表情和气质占10%。

(3)本课程的最终分数将结合学生论文撰写部分成绩与模拟演练部分成绩。

4.时间安排及项目要求

2009年12月20日:同学自由组合成立礼仪实践模拟演练工作小组,每组4~5人,设定每个人的演练环节和角色,设定小组组长。

2009年12月21日-2009年1月1日:各小组在本组长的带领下在网上或图书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论文撰写工作和礼仪模拟演练工作。

2010年1月2日-2010年1月20日:各组成员按分配的任务开展筹备工作,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2010年1月20日-21日:

(1)各小组领导人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进度并组织讨论、修改,最后形成工作成果。

(2)学习委员在2010年20日之前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论文,并上交任课教师。

(3)学习委员在2010年1月21日组织各组组长抽签决定模拟演练顺序。小组成员的模拟演练顺序由小组组长安排,保证本小组的全程模拟演练工作在20分钟内完成。

(4)正式汇报前各小组要排练一次(课间可找老师在多辅导练习)。

2010年1月22日上午8∶00-11∶50,全体同学参加旅游从业人员言行举止礼仪的模拟演练工作。

2010年1月22日下午,验收上交材料,统计登记成绩,上交成绩册和存档相关材料,模拟演练总结,各小组总结和交流工作经验。

三、结束语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实践探索活动证明,进行考试方式改革,不但能真实和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对该课程考试改革模式深化完善,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于险波.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7篇

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公共关系学专业逐步迈入专业教育理性发展阶段。2001年教育部确立了公共关系学本科目录外专业的身份,2004年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公共关系博士方向开始招生。至此,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关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公共关系学专业在国内虽然经历了二十年的本科专业发展,目前仍然存在着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种种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

2012年9月,公共关系学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已成为公共管理类的特设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这个备受宠爱的“特设”专业,如何发展才能“转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但最为棘手的当属专业定位问题。在公共关系学专业发展中,各个高校都试图结合自身的特点办学,如:中山大学坚守所提出的“善策划、懂管理、会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新旧媒体融合的背景,对企业公共关系予以重要关注;东华大学拥有城市形象研究的良好基础,并主要向甲方输送人才;上海师范大学致力于女性公关人才的培养,主要向乙方输送人才;大理学院努力打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招收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也应该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定位方向,进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二)缺乏选课指导制度

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在2012年修改了旧有的教学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成了两个大方向,即政府公关方向和企业公关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最初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立也是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方向,进而选择相应的课程,学校据此为社会培养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完全符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性化原则。但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在选课之前没有相关课程的教师对其进行选课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片模糊,只能凭着此门课程的名称猜测可能会涉及什么内容,或者向之前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口头咨询,这样对相关课程信息基本处于模糊状态的结果就导致大家选修的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别,基本都是一起选择同样的选修课程,即使有选修的分歧,为了达到选课人数的要求,也是以投票的方式集体性地选择一门课程,两类人才培养方向的目的根本没有实现。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前瞻性原则特别强调:人的潜能、价值的自我实现及人格的完善等都是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只有在具体的应用中才能很好地体现它的价值,才能更有力的推动它的发展。现阶段,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在设置中都安排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然而很多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如:公关礼仪应该怎样展现,新闻会应该怎么组织,怎样与其他组织进行谈判等等,大部分学习都只是停留在理论表层,实践课时也被理论讲授代替,真正在课堂中以“实践”的方式开设的少之又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及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这些恰恰是需要学生亲自去尝试着做,在具体行动中去体会和感悟的。所以说,实践教学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疏漏,有“纸上谈兵”之嫌。尽管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的公共关系学专业教学方案设计了由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读书活动、就业指导与实践、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157个总学分中,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只有13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8%。公共关系学专业要求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应做适当的调整。

(四)课程评估存在误区

课程评估,可以说是对公共关系学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监控和保障,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只有对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估,才能发现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找出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本质原因,从而为制定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体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最终实现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国内开设公共关系学的16所高校来看,由于不同类别和等级的学校课程体系设置受学校性质、学校师资等方面的影响,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因次课程评估方式也各有不同。但从内蒙古财经大学来看,目前对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课程评估存在以下误区:1.将课程评估误认为是对老师、学生的整体评价。课程评估是对公共关系学专业整体方向的掌握和评价,而目前多数高校却将课程评估视为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学生掌握程度的考核,当然,对教师、学生考核是课程评估中的一个环节,但并非课程评估的全部内容。2.评估过程具有很大随意性。教师、学生很少是通过专业、系统的评估方式来进行评估,并且在评估过程中缺少评估标准作为参考,容易在评估中带入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从而使评估失真,不具参考性。

二、构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专业定位

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开设于2008年,由于开设时间较晚,加之经验不足,使得在专业建设中始终没有走出模仿和照搬其他高校办学模式的困境,2012年新的专业方案的实施,虽然较之前有了很大改观,但是成果并不明显,和预期的专业发展目标甚远。纵观全国16所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都是结合自身固有的优势进行专业发展,效果明显,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也应该以自身优势为契机寻求发展之路。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化原则,在人才培养中要考虑社会需求,面向社会进行相应改革。当今社会,我们不难看出,一些专业领域的公关人才———财经公关人才已相当欠缺,“财经公关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在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化、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企业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以及上市公司之间对市场资金的激烈竞争,都促使上市公司需要在专业财经公关顾问的协助下,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和声誉,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随着资本市场机制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企业融资、收购兼并以及市值管理等需求,必将涌现出巨大的投资者关系和金融公关需求,迎来这个行业的大发展”。针对于此,内蒙古财经大学可以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财经公共关系学专业,这样,一方面明确了自身的专业定位,另一方面也真正考虑到社会需求,更好地面对社会输送专业人才。

(二)建立选课指导的配套制度

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整体规划,在选修课程时就应该体现自己的规划选择。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人性化原则,为了能让受教育者真正的发挥各自特长,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应当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选择权,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两类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置正符合这一原则。但是,由于没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选课指导制度,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自然也无法实现。针对我国高校“60分万岁”和实行选课制学生学习自律性差的现象,内蒙古财经大学已于2012年实行绩点制,除了修完本门课程的学分之外,课程考核成绩按分数高低折算成相应的绩点,以平均绩点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根据学生绩点的高低,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发放奖学金、提前毕业的重要依据。绩点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选修课程也从曾经的不重视到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差,选课存在盲目性,跟风现象严重,对选课制缺乏认识的现象,学校除了建立绩点制,让学生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以外,学校应建立导师制。导师应根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学生的特长、兴趣与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进行全程指导,将选课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并有效地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类教学选课问题。学生应按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选修课程和学习进程,构建符合自身需要和特点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才培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公共关系学专业突出的专业特点就是应用性与实践性,旨在培养“能说会写”的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笔杆子硬,具有完备的写作功底,而且要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为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内蒙古财经大学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学分要求为13学分,占总学时的8%。相比较,同为财经类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2014年教学方案中实践课时分为课程实践和集中性实践两部分,其中课程实践占18学分,集中性实践占16学分,共计34学分,分别占总学时160学分的11%和10%(共计21%),约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的2.6倍。内蒙古财经大学实践性学分比例偏低,与公共关系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匹配。为此,建议如下:一方面,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专业相关制定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由现有8%的比例调整为20%左右,以满足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可以开展基础实践、专业实验、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关礼仪与沟通技巧训练、公关策划综合实验、公关传播综合实验、公关调查与策划等。另一方面,在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相关课程中的实践学时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关键,为此,教师自身和校方应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安排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中,不能以理论讲授代替实践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演练、角色互换等方式来实现,教师将自己的实践水平体现在课堂当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前瞻性原则强调未来功能,应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等等,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课程评估体系不是单纯的只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它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的评价。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可以淘汰或改进过时的课程,与时俱进地增设一些前沿课程,这也是人本主义前瞻性的具体体现;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评估不同课程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并根据师生的意见进行改进,督促和优化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要作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能,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品质,因此将质量好的课程保留,将质量差的课程予以改进或淘汰,能促进课程的进步;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师资水平的评价至关重要。以上所有的评估要素都应在建立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太过于随意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当代大学生课堂上的思考自主性?开放式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授课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采取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课堂教学为原点、以思维为辐射”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及其该教学模式的功用,并对其提出实践性反思。

一、《公共关系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公共关系学》中实行的必然性,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一学科的特点表明,它的发展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应当具有迫切的现实人文关怀、思考现实人文社会生活所提出的问题,这门课程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2、《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现代公关观念,把握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公关实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1)掌握人的心理、行为、公关的基本理论及其逻辑联系,以推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在上行沟通还是下行沟通中避免沟通障碍的出现,掌握消除组织沟通中存在沟通障碍的策略,在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公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实现此目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3、《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年来始终注重学生对静态的公共关系理论及原理的掌握和了解,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下课夹本离开教室,忽视与学生们的沟通,忽视学生们的信息反馈,结果是教师周而复始地讲,学生们依然搞不清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学生被动地听课,老师拉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思考的动力。《公共关系学》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专题讨论、工作情景模拟等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策略

结合开放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授《公共关系学》课程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教学方法开放。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运用“案例教学式”、“专题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方法,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现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设想,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意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思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公共关系礼仪时,利用多媒体穿去短片与情景剧,能够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将公共关系礼仪的注意事项以及礼仪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传递给学生,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2、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环境主要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析的,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它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网络、参考书目以及有关资料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不明白或者是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下笔记;课中,笔者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站起来提出,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老师再作一下总结,总结也是开放式的,让同学们有思考的空间,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不求统一思想,不求定论,讨论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样通过课前的准备,再加上课堂中深入的讨论,可以达到启发智慧,勤于思考的目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专题,成立讨论小组,以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辩论的机会,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有时,还结合现实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课后,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利用各种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化对当代的公共关系的认识。

3、学生作业与考核开放。在课堂练习或课后思考题方面,笔者鼓励学生答案的开放性,只要是自己思考与体验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答案。同时,笔者还布置各种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和和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等,从而亲身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考核方式上,既有书面的,如课后习题、调查报告、小论文,也有口头的,课堂上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后准备PPT,课堂中与同学们分享,从各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

4、师生关系开放。在课堂中,笔者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点,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和接受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问、敢于探讨、敢于发表见解、大胆假设的思考空间。同时,笔者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败,认真发现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三、《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开放式教学,笔者认为最终要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问的探究都需要有兴趣之心。古希腊的名医波克希拉底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是帮助本能的。”兴趣也是人的本能,老师的天职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之心,至少不应熄灭学生的兴趣之火,带着兴趣之心来学习《公共关系学》,开放式教学才能真正地进行下去,否则还是会演变成填鸭式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就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关系才会顺利展开。在《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礼待学生,以身作则,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礼的重要,现今的学生,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做不到尊重对方,所以笔者认为,老师在教授《公共关系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礼仪之心。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之心。公共关系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眼睛,时时刻刻观察生活,随时随地把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相联系,随时随地找到公共关系的例证。

[参考文献]

[1]俐.开放教学浅析[J].山西教育,2003,(1).

[2]赵林.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协调互动平台创建研究,课题编号:GJ079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9篇

《国际公关》: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学博士点能够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现?此次设立的公关博士点都有哪些研究方向?

陈先红: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一个以公关为志业,追逐公关梦想的研究团队;拥有全国专业排名前五的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台的支持;拥有一批在国家形象、政府公关、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新媒体公关等研究领域的国家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各类横向咨询课题,以及SSCI论文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拥有一支以策划创意为核心的、屡次蝉联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金银奖的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拥有大中华地区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性公关学术论坛,如此种种都是华科大能够设立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学博士点的前提和条件。

华中科技大学具有发展公共关系学科的跨学科背景优势。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都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而且新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排名“全国第五”,这三个学院都有公共关系教学和研究的课程、师资和成果,具有学科交叉的良好基础。

目前,公关博士点的设置有三个方向:1、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2、战略传播与危机公关研究方向,3、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方向。这三个都是我们学院的特色。比如我的专著《公关生态论》、《现代公共关系学》、《关系范之下的公关研究》,都是在做基础理论上的研究。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正在围绕国家形象、国家公共关系、新媒体公关、危机公关、政府公关、品牌公关、公关素养、公关认知等课题开展研究,也希望对这些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来报考。

《国际公关》:公关博士点的设立对于国内公关学科建设有什么意义?

陈先红:中国大陆第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的出现,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关事件。30年来,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历程是非常艰难曲折的,一度停招,一度被迫“改嫁”;其中自1998年起公共关系从教育部专业目录上拿下来,停止目录内招生,—直到15年后的2012年,才重新回到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而且是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学科,被迫调整到公共管理学科之下,成为与行政管理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大陆,公共关系学科地位的合法性、合理性一直是受到质疑的。

在这种学科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的设立,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被认可,而且还意味着公共关系学科地位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提升,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人才培养链,提高了公关人才培养层次。

《国际公关》:请您谈一谈国内的公关教育与国际上有什么差别?

陈先红: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在于重视公众意见,注重双向沟通与对话、建立诚信关系等,这些思想在全世界多国历史中都有迹可循,然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则始于美国,美国公关教育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美国公关教育模式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主流模式,在欧洲、中东和亚洲都被广泛采用,对亚洲公关教育的影响尤其强烈。比如我们设置的公共关系课程、传授的公共关系理念,以及采用的公共关系教材,绝大多数都来自美国。

就教育差距而言,国内公关教育体系的不成熟、不完备、学术社群弱小、师资队伍匮乏等差距都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最大的差距还是公关教育规模的差距。目前全国仅有18所高校设置了公关本科专业,9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关系硕士点或方向,6所高校设置有公共关系博士培养方向。总体上每年向社会输送1110名公关专业人才,这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也严重阻碍了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际公关》:我们的公关教育跟国际上有没有什么交流?

陈先红:有的,而且交流很频繁,比如华科大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已经成为大中华区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品牌性公关学术平台。自2007年开始,已经举办了6届,第一届是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主题是“新媒体与公共关系创新”。第二届是在200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主题是“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第三届是在澳门举行,主题是“公关·媒体社会责任”。第四届是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召开,主题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美洲新闻转播与公共外交”。第五届是在台湾世新大学举行,主题是“大活动·大传播·大公关”。第六届在华科院庆三十周年的时候举行,主题是“国家品牌·社会资本文化软实力”。2014年打算去泰国举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两本SSCI期刊为本论坛设立了特刊。比如《Public Relations Review》已经为我们的会议提供了两次special issue的支持。此外还有在传播学、信息技术、计算机领域的知名SSCI期刊《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也为2013年的会议提供special issue支持。

此外,我们也邀请一些国际著名的公关学者来我校,一起共建国际化、高水平博士化课程,比如我们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陈霓教授与我一起共建《中外公关比较研究》课程,还邀请奥克拉荷马大学Maureen Taylor教授来我校共建《国际公关研究前沿》课程,等等。我们也派出公关研究生、博士生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进行交换学习。

《国际公关》:您觉得当前国内公关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陈先红:从教育质量的系统观出发,我认为,当前我国公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宏观上,国内公关教育不能充分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导致公关专业人才奇缺,致使虚假公关、黑公关趁虚而入,大行其道;中观上,各高校的公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缺乏外适性和个适性的协调发展;微观上,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参差,内容陈旧,理念滞后,甚至在传授一些错误的公共关系知识和技巧,误人子弟。在公共关系课程、课堂、专业实践和学生参与式学习方面还缺乏充分的经验交流和培训提高。

《国际公关》:目前公关人才缺乏,学校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先红:第一,全国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应抓住契机,积极申办公共关系本科专业,有秩序地扩大公共关系本科教育规模。第二,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可以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增设公共关系本科方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000多所高校都开设各类广告本科专业。如果有十分之一的高校增设公关方向的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公关人才匮乏的现状。第三,各高校可以整合相关资源,跨专业联合申办公共关系本科专业,分别培养政府公关人才、企业公关人才、非企业类公关人才等。第四,希望更多有条件的新闻传播学院设置公共关系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的需要。

《国际公关》:今后公关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对于今后公关教育的开展,您有哪些建议?

陈先红:可能“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齐头并进,同时推进。我觉得公关教育更应该高层次化、高学历化。公共关系是一个高智力的咨询策划行业,更需要高素质、高起点、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他们才是中国公共关系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利兹城市大学、卡迪夫大学、斯特灵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等诸多高校,到了硕士阶段才有正式的公共关系专业。美国高校的公共关系硕博研究生教育,也强调从公共关系、传播学、管理学课程上进行跨学科的结合,以更加突显公关的战略功能。

今后的公共关系硕博教育应该以“社会智源、政府智库”为发展目标,建立起职业进阶培养模式、专业分类培养模式、战略研究咨询模式,集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致力于营造突出“教学模块化、学术规范化、合作国际化、服务社会化”,又深具知识自主性的研究场域,搭建一个具有学术大视野、科研大团队的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平台。

《国际公关》:您认为公共关系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陈先红:在当今社会,公共关系行为几乎成为所有权势集团如政府、政党、教会、军队、城市、大学、NGO等的一个本能反应,因为地球上基本没有哪个人类的组织群体不寻求“有效的传播”、不发出“新闻报道”,不“游说”,或者不设立一个“公共关系官员”,“信息官”或者“活动统筹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形象”“声誉”和“社会责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将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和创新点:新媒体建构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全球社区”,新媒体传播开始从以信息为主的数量传播时代,转向以关系为主的质量传播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实质是对话性的关系传播,而非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建立社会信任关系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公共关系学科将会朝着基础化、专业化、综合化、国际本土化和独立化方向发展。

第一,公共关系学科的基础化。公共关系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即基础公共关系学:在传播的仪式观、关系观的视角下,公共关系将有可能以“元传播”的身份,反过来为传播学、营销学等提供理论支撑,这将预示着公共关系学科地位的巨大转变和提升。

第二,公共关系学科的专业化。公共关系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不仅将在危机公关、企业公关、政府公关、国家公关、新媒体公关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如政治公关、健康传播、公共外交、财经公关、诉讼公关等方面,更加专业化。

第三,公共关系学科的综合化。公共关系研究更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传统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人际传播学、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等等,都将对“公共关系”贡献自己的理论。

第四,公共关系学科的国际本土化。公共关系学科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国际本土化”和“本土国际化”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在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在概念框架和价值取向上体现本土化特征。研究取向趋于东方“关系文化”挑战西方“传播文化”,从东方文化的个人影响模式角度出发,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现象与西方理论中的对称沟通理念进行双轨比较并提出批判,以建构体现本土观点,又具跨文化意义的公共关系理论,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五,公共关系学科的独立化。未来公共关系经过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整合之后,将会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

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4]阎昭武。中国高等教育公共关系学科建设调查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上一篇:劳动关系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