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57:44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MPA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专业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 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研究共同体: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模式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响及应对 MPA教育的政策瓶颈与办学定位 MPA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轧汽车板的开发 浅析MPA英语教学中美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1200MPa高强耐磨钢焊缝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研究 中国高校MP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600 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弯管流量计在3.6MPa蒸汽计量中的应用 浅谈40MPA高压活动弯头密封的技术改进 590MPa级钢用烧结焊剂和焊丝的研究 800MPa级高强钢焊接工艺的探讨 二级学院在MPA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邓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罗琳,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彭开丽(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刚桥(1964-),男,博士,湖南岳阳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文档管理 范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文档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信息记录方式不断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档案部门在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档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应从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反思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文档管理新的要求。文书与档案管理即文档管理与公共管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档管理来看,公共管理属于其上位,文档管理处于公共管理大环境中,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思维、方法可以对文档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从公共管理来看,文档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出现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受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是公共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从公共管理视阈审视和研究文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可行的,它可以为文档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针对国内学者发表的有关从公共管理视阈下或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来研究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1论文统计分析

由于有些研究文档管理论文的内容只部分涉及公共管理方面,关键词不能完全体现出其含有这部分内容,所以,为了提高论文的查全率,本文选择多组检索词,分别是公共管理与文档管理、公共管理与档案管理、公共管理与文档、公共管理与档案、官僚制与文档等,以“关键词”和“主题”为检索项,选择在中国知网CNKI的总资源库进行查询调研。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部分学者是在论述公共档案馆的职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档案馆的公共管理属性进行阐释,这部分论文大多以公共档案馆建设为主题,故没有算在内。经过剔除重复、整理得到,从公共管理视阈研究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论文41篇,以下是详细的统计分析。

1.1时间与数量分析

通过对时间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和进展。根据本文的检索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的总资源库中检索出有关论文41篇,其中硕士论文9篇。其时间分布如表1、图1所示。

表1 发表文章的年度分布表

从发文总数量看,从公共管理学角度探讨档案学及文档管理策略的文章还比较少,专门论述的就更少。从发文数量的整体走势来看,研究起步于2004年,相对于一些传统档案学理论研究较晚,2009年的研究成果最多。自2004年以来,广东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等进行了新一轮的档案馆建设,使档案馆不断向真正意义的公共档案馆靠近。同时,自2003年开始,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论讨论氛围也逐渐形成,如2003 年上海举办“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论坛、2004 年上海举办“面向未来的城市档案馆”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 年沈阳举办公共档案馆建设专题报告会、2006 年陕西省举办“公共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研讨会”、2009年上海“3+1”档案论坛举办的以档案馆建设发展的经验、方向和对策作为主题的研讨会等。正是随着政府和学界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重视以及公共档案馆公共性的思考,以公共管理为视角的文档管理研究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可以说公共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从公共管理角度审视文档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化发展,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文档管理的论文还会不断增多。

1.2论文来源期刊的分布

通过对来源期刊的分布和期刊类型的分析,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阅读指导,还可以揭示出研究该方向的学科领域。期刊来源分布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发表文章的期刊分布

表3 发表文章所载期刊类型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是登载有关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文档管理论文最多的两个期刊。《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是我国档案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发文数量和发文导向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档案学科现实研究水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还可以看出,登载量在7~3篇的期刊全部为档案学科的核心期刊,这是由于核心期刊的载文水平较高,对一些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视角捕捉比较敏锐。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文档管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科期刊,其载文量也是最多的,占全部文章的75.8%。除此之外,大学学报类期刊也登载了这一新视角的文档管理相关论文,这说明了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文档管理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两篇在档案馆论文集,如《贵州省档案局、贵州省档案学会“纪念贵州省档案馆成立5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和《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这说明我国档案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也已经认识到从公共管理视角来分析文档管理工作。此外,其他类型的刊物,如商业、医药等,也已经登载相关论文,这说明公共管理和文档管理越来越受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

从检索到的硕士论文的专业来看,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文档管理的相关论文9篇,其中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6篇,档案学专业的2篇、行政管理的1篇。可以看出从这一视角研究文档管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专业,档案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专业所限,较少地从这一新视角来研究文档管理相关问题。

1.3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

本文以论文的题名、关键词、摘要以及内容为基础对其所发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涉及多主题的论文,依照研究重点归类),可以将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文档管理细分出10个研究主题:文档管理与公共管理基础性研究、档案文化研究、官僚制与文档管理研究、档案馆公共服务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档案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工作管理机制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人事制度与人事档案研究、民生档案与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如表4,图2所示。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志愿者 绩效反馈

一、相关情况介绍与相关定义

(一)相关情况介绍

1.当前全国高校志愿活动开展情况

在当前高校志愿活动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志愿工作的开端是1993年春运服务工作,在参考各种资料后,认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发起阶段(1978-1986)。这一阶段适值改革开放,在每年的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但是志愿服务意识还没有形成,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志愿服务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自发探索阶段(1987-1992)。一些青年人在“自由、灵活、人性化、国际化”的志愿者理念的影响下,成立了我国首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

第三阶段:推动兴起阶段(1993-2000)。改革开放近20年之后,人们愿意为社会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01-2007)。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加强了对志愿工作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企业甚至包括民间组织也激发起对于志愿者工作的热情。

2.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对会长、副会长、机构成员、志愿者的管理。对会长、副会长、机构成员主要参造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管理制度主要管理对象为协会志愿者。该制度有五大原则,分别为公平原则、客观原则、公开原则、反馈原则、差别原则。

(二)相关定义

1.高校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他人学校和社会自愿无偿提供服务。

2.高校志愿组织

高校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校园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目标是致力于高校内部志愿事务或者是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二、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中的应用情况

(一)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中的应用情况

1.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14年年会

在此次活动后,协会全体成员对所承担工作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将每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应到了相关责任人身上,让每个人在经历活动后可以及时调整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式。

在此次活动后,协会全体机构成员通过总结了解到此次活动的经验与教训。

2.第Ⅳ期“壹拾佰仟”公益项目

在此次活动中,除最后的总结外,对志愿者工作还进行了随时的反馈,让每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随时了解自己的改进方向。

3.考核结果反馈

在学期末,协会将本学期的考核结果公布,让每位志愿者了解自己在志愿者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工作中的疏漏。

(二)制度中绩效反馈带来的实际效果

在不断的反馈以及不断的改进中,公管青协会不断发展。全部成员都通过随时随地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有效促进了接下来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三、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

(一)由高校志愿者组织成员特点决定

1.高校志愿者成员特点

(1)成员的特定性

高校志愿组织的成员不同于其他志愿组织的成员,其来源单一,全部来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2)成员的素质高

高校志愿组织的成员高素质性是由其成员的特定性决定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质。

(3)成员的流动性强

志愿者参加服务与其自身的条件息息相关,容易受其空暇时间、精神状态、心情、专业知识、特长、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了成员的流动。

2.成员特点决定绩效反馈十分重要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志愿活动,让大学生活动更多的成长经历,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乐于接受活动组织方在工作中提出的相关建议,这就让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反馈可以让志愿者充分提升自身能力,使高校志愿者工作达到开展的目的。

(二)高校志愿组织特点增强了绩效反馈的重要性

1.志愿组织特点

(1)志愿者组织是靠志愿服务精神凝聚在一起的;(2)志愿者组织从事各类志愿服务;(3)志愿者组织是非赢利性的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4)志愿者组织成员相对松散,但是仍然在定的组织框架里形成组织。

2.绩效反馈对志愿者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高校志愿者组织十分需要通过绩效反馈来让志愿者们更好的进行工作。此外,让志愿者感受到奉献的愉快,了解到奉献过后对其进行的客观评价对志愿者的成长十分有利。有利于高年级大学生志愿者向低年级大学生志愿者直接传授技艺,让他们直接得到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利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四、结语

绩效反馈作为公司考核员工的重要一环,在志愿者工作中十分重要。由于志愿者工作的非功利性,绩效反馈不会直接反映在报酬中,但对志愿者能力的提升、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志愿组织的长期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眉.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志愿者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2] 姜怀梅.高校志愿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研究――以沈阳四所高校为例 [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学位论文 选题

0 引言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 “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 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 结果与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 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为主。如《我国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 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 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 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31-03

一、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目标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突出数学基础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质、提升其数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21世纪高等院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一)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建构一个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公共管理类数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关键在于提高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不必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在大类培养中执行分类、分层指导的数学教学原则

学好大学数学关键在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性比较强,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二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数学思维。国外大学一般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微积分作为通选课,二年级以后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经济数学、矩阵等课程,供不同专业要求的同学选择,国内人大、北大等综合性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工学色彩突出的学校也多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单独开设6或8学分的微积分或大学数学,二年级以后同学们可结合自己发展需求选修数学相关课程。鉴于公共管理下设的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专业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必要的,而对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考研不要求数学的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应提出专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科学选课,执行分类、分层指导。

二、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原则

1.有利于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有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5.有利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数学课改革的设想

1.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为重要途径,恰当地将数学素质的培养与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相结合。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来讲授,讲透主要知识点的同时,重视数学知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在设置数学教学内容时,改变过去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解题技巧的现象,将数学原理与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注重知识对社会现实的服务。在设置后续课程时,应强调数学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公共管理类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建议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试成绩=作业与表现30%+月考10%×4个月+期末考试30%,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数学教学,夯实数学基础,实行微积分教学“3+1”模式。改革数学教学计划,在低年级数学基础阶段之上,增设高年级的数学提高阶段,构建全程数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数学基础阶段的学习为该生所从事的专业奠定数学基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阶段应与专业和实际的问题相结合,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相应的数学软件和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为学生节省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把学生从大量的做题技巧中解脱出来,并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特有的作用。“3+1”是指在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的开设过程中,3个学分为数学知识点的学分,1个学分是实验学分。1个实验学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结合专业能独立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和求解。二是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迫使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三是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己设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数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选修课。大一期间,微积分Ⅰ和微积分Ⅱ为必修课,4学分,采取“3+1”模式。在大类分流后,根据专业和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选修课,其中区域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三个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未来需要考经济类研究生或本科需转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要求必选。其次,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问题、考研、出国为导向,在符合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解决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证明、解题技巧偏多的问题。在课时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删去一些纯粹为了考试而学、华而不实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课学时,增设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课。最后,强调数学学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类分流后,结合学生的所选专业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由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参与确定,协同授课,这既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也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对创新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开展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产生阶段:数学知识和数学定律的产生过程。讲解数学定律产生的过程和基于的社会现象,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形成阶段:讲解和阐释数学定律,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数学定律形成最本质的认识。在数学定律讲解部分,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性和方法性。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应揭示数学朴素的本质,让学生领会数学精髓。应用阶段:强调数学定律的运用,实现数学在现实中的工具作用。建立专业中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案例库或结合教师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

5.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国外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非常强调数学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国外数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人人需要数学;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不同专业的人应当学不同的数学。这些理念使得大学生对大学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原来仅仅为了不挂科、为了考研而学数学,上升为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最终上升为数学的技术、文化的层面上。数学应用能力最终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上。1985年美国的高等院校启动了微积分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虑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工具广泛使用对大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高校对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87年启动了微积分改革计划,新的方案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的概念性理解能力、解决问题技巧、分析与举一反三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提出通过实行新方法减少冗长乏味的计算。1989年和1990年美国数学科学资金委员会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交了《振兴美国的数学:未来的关键资源》和《振兴美国的数学90年代的计划》,即两个“戴维报告”。该报告指出数学科学中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强调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要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提出各类前瞻性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也同时揭示了现代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技术、数学理论、数学实验。美国的微积分改革非常富有成效,使得人们对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都市事务学院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的课程设置,发现他们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数学难度不高,但他们非常强调应用。

四、基本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还应强化数学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关键在于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将数学素质培养与满足专业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成为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二,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三,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为主线的“三段式”教学注重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强化数学思想、开设数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公共管理专业中应用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数学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工具上,教会学生使用一些辅的数学工具,包括图形计算器、相应的数学软件等,凡是能用机器、计算机完成的就用机器和计算机来解决,老师更多讲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孟津.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曹殿立,等.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曾玖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夏小刚.国内外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6]李岚.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数学,2007,(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教改立项《财经类大学公共选修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行政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演化;方法演化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95-06

自1973年3月,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补课”[1]后,行政管理学开始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为了帮助学界同仁把握行政管理学发展状况,我国学者先后撰写了一些研究行政管理学进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体可以分为4类:

(1)基于学者学术经验视角的研究进展成果

张康之[2]从行政学历史入手,回顾行政学的前史,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概括和展望,并指出了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努力方向。许淑萍[3]在对行政管理学科的前身、发展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21世纪的行政管理学的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做出概括和总结。

(2)基于单一期刊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姜春林等[4]以《中国行政管理》1998-2009年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载文量基本情况、研究主体和研究主题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春博[5]等以《公共行政管理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为数据源,选取1975-2008年间期刊研究型文献,使用引文分析找出前50名高被引作者,运用可视化软件绘制出作者共被引图谱,展示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主要学术流派,验证了学科领域的研究是随着范式研究转移的轨迹更迭交替。

(3)基于多种期刊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董建新[6]等对2000-2004年上半年间5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为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呈现出行政管理学方法论的发展概貌,并且与国外同期方法论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何艳玲[7]以1995-2005年间的《中国行政管理》、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4-2005年间的《公共管理学报》、《公共管理评论》,以及1995-2005年间《政治学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中的行政学论文为数据源,对拟定的10个评价指标(论文出处、年份、作者单位、研究主题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关于中国行政学研究存在危机的反思。

(4)基于学位论文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

董建新[8]等以1998-2007年行政管理科学学位硕士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研究主题、研究阶段、研究导向等8个指标进行分析,从研究状况、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透视整个中国行政管理专业的的学术状况。

以上研究都对学界同仁了解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从前述可知,基于学者学术经验视角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进展成果明显较少,主要是学者学术经验视角过于主观,不容易得到学界认可,所以在学科研究进展的研究中很少选用该方法。在行政管理学研究进展的成果中,基于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使用较为普遍,是主流的研究视角,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对行政管理学实际研究现状的真实反映,较容易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同。

基于客观数据分析的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学、内容分析法、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除个别文献采用可视化方法外,大部分研究采用数据、表格的简单罗列展示相关数据,并从学科的热点、主题、方法论、作者等角度研究了行政管理学。

本文以行政管理学科2001-2011年间CSSCI收录的全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客观数据源,使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方法,分析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热点、主题和方法的演化。

知识图谱结合了信息可视化、科学(文献、信息)计量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用图形来展示学科(领域)的研究概貌[9-12]。近年来,知识图谱开始得到较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用于发掘研究热点,观察学科发展等。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很多,本文采用Netdraw和Citespace II[13]。

以CSSCI为数据源,将行政管理学科在2001-2011年间的所有研究文献共10 991篇作为来源数据,将数据处理后导入可视化软件中进行分析。

2研究领域与主题分析

对文献信息进行处理,经统计,共得关键词17 368个,其中,出现频次大于90的高频关键词共有20个,如表1所示:表12001-2011年行政管理学科高频关键词

圆圈代表的是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圆圈越大,频次越高,反之则越低。圆圈外层的圆环粗细表示中心性大小,中心性大的节点代表核心节点,在节点的沟通中起到枢纽作用。节点之间线条的粗细,代表节点之间连接关系的紧密程度(详见图1)。

结合图1与关键词共现数据分析,将我国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主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是中心性和频率都很高的核心节点,这两个主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以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同时作为主题的研究,以概念划分、学科范式的关系辨析为主。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研究主题有:(1)理论研究,涉及学科的基本原理,学科发展相关问题;(2)行政改革研究,主要以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展开研究;(3)行政方法研究,集中在电子政务,依法行政问题;(4)服务型政府相关研究,属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交叉主题。

公共管理研究主题集中在公共服务、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3个方面。其中,新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到新公共管理的转变,是热点研究主题。同时,这种转变带来的政府管理思路、方法、制度的变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现状、对策、问题研究。

2.2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这一节点频次最高,可见其热门程度。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密切相关,在政府转型中电子政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电子政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政府信息安全;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共享;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研究。此外,由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本身存在风险,所以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研究也是热点主题。

2.3服务型政府

我国正经历一场以政府治理模式为中心的改革,政府由传统的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因此对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得到学界关注。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11图1行政管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11

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4]。

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研究主题集中在: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关于政府再造、建立有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以电子政务为主的研究;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上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说明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背后是对行政管理思想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的深入探究。

2.4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一个中心性和频率都很高的节点,说明这一研究主题不仅是研究热点,与其他主题也存在密切联系,如政府职能和服务型政府的联系就十分紧密。

政府职能属于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职能领域,主要研究主题有:(1)公共服务理念对政府职能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政府职能改革;(2)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和谐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3)社会管理领域中的政府职能问题;(4)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2.5和谐社会

自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和谐社会”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来一直是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和谐社会是行政管理学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派生领域,与其他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与和谐社会相关的主题有:(1)政府廉政问题研究,廉政与和谐社会相互为条件、互为基础、互为保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廉政问题也涉及到党内和谐,党群关系和谐的研究;(2)民族关系的研究,民族关系和谐研究是社会和谐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动力;(3)公共治理与和谐关系研究,从公共服务、公共经济管理、公共制度和公共行政几方面来看,公共治理都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反腐倡廉也是公共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4)和谐社会与依法行政研究,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依法行政也是和谐社会中政治和谐的重要部分。

2.6民族与宗教

由图1可见,“宗教工作”、“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是3个直接相连的中心节点,共同构成了民族与宗教这一研究领域的聚类。

宗教工作研究集中在我国宗教政策、宗教观、宗教事务以及地方宗教工作几个方面。

民族工作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题:民族团结问题、多方面民族问题(如民族问题、基层民族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和城市少数民族工作问题研究。

民族政策研究集中在:(1)民族政策研究,包括历史民族政策、国外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相关民族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研究,包括民族团结、民族干部、民族文化等一系列主题。

由上述可以看出,民族与宗教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我国行政发展、社会稳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还需要学者继续对该领域给予关注。

2.7地方行政

这一聚类是由“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4个中心性较高、频率也较高的节点组成。其中,“公共服务”与“政府管理”直接相连,而“地方政府”和“行政体制改革”联系紧密,这说明4个研究主题之间虽是同一聚类,但主题之间也有亲疏关系。

地方行政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国外地方行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和现代地方行政三方面。目前,地方行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地方行政区划研究,尤其以地方政府的改革研究最被关注。

此外,政府管理中的公共服务研究也是热点主题。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相关主题有公民民利、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府形象问题。例如,如何以政府信息化为手段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是政府形象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2.8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一个中心节点,其中 “反腐败”、“三个代表”两个主题与它有着紧密联系。体制改革是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之策,因此,体制改革与反腐败之间关系密切。

三个代表属于理论政策的研究范畴。它同时属于体制改革和民族与宗教两大主题,连接了“体制改革”和“民族工作”两大热点,属于一个交叉的研究主题。

体制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服务型政府为主题的体制改革。

2.9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这个节点的频次有121(见表1),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它和“新农村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共同构成了一个聚类。

村民自治这一领域的热点集中在乡村治理、乡村关系的研究,民主政治中的基层民主研究,以及对基层行政单位村委会的研究。

3研究主题演化

以“研究主题”与“年份”构建“年份-主题”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大圆是年份,方块表示在多个年份都涉及的关键词,小圆表示只在单独一个年份出现的关键词,线条的粗细代表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2001年到2011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政府主题);行政改革(主要包括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研究);行政人事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管理研究);地方行政研究中的村民自治;行政方法研究中的电子政务;民族相关主题(民族工作、政策、理论、少数民族)研究。

除了这些年一直关注的热点领域之外,由于社会的变迁,在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尽相同的问题,这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四个阶段呈现出了明显差异。

第一阶段(2001-200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在行政管理和政府职能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小康社会、三个代表等主题,侧重于对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的探索和研究,他们都属于理论政策研究。此外,经济全球化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以及促使发生的转变,是这一时期理论政策研究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包含一些行政方法的研究。

第二阶段(2004-2007),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热点逐渐转移到行政方法、行政行为和行政职能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对行政体制内容改革的深入探索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行政方法、行政行为两方面展开:从行政方法来看,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危机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治理、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等主题;从行政行为来看,研究的主题主要以执政为民为核心,例如以人为本理念研究。行政职能领域的热点主题从执政能力建设逐渐转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来。

第三阶段(2008-2010),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理论政策、公共管理、地方行政和绩效管理四大领域:(1)从理论政策方面来看,主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对2008年以前关注的热点主题所进行的延伸,注重政治体制改革的长久与稳定。(2)从公共管理方面来看,其特点是对2004年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两大主题进行了持续的关注。这是由于政府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只注重行政方法和行政效果,同时也更加关注行政主体的指导思想、行政行为和社会反应,更加注重树立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行政理念和政治形象,是政府通过公共管理促进现代民主发展的表现。(3)地方行政,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相关研究。(4)绩效管理,主要研究政府、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问题。关注政府、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带动了行政管理方法的改变,同时这也是行政管理学在研究政府职能水平时参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阶段(2011年),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主题出现了新的变化,比较关注的新主题有,该主题在2010年就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当时还不是研究的主流。总体来说,从2011年开始,研究热点多是结合社会热点衍生而来,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民生中的实际问题。11图2行政管理主题演化图谱11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主题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在由单一方面理论政策研究逐步向多领域研究转变。其中公共管理、行政方法领域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持续得到关注,这是由于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逐步转型促进了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同时带动了行政方法的研究。从研究主题中还可以看出,行政管理学科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政策热点的高度关注。此外,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理论政策类研究向对行政实践有积极作用的实践性研究转变。

4研究方法演化

基于数据中“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构建“研究方法-年份”共现知识图谱。其中,大圆表示年份,小圆表示研究方法,方块代表在多个年份都使用的研究方法,线条的粗细表示节点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详见图3)。

2001-2011年间行政管理学领域一直在使用的传统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历史资料研究方法三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此外,由于学者对行政改革这一热点关注较多,出于对相关的改革研究[15]、市场化下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等研究方面的需要,从其他学科引进衍生的博弈类方法也一直被使用。

除了上述常用方法外,随着学科交叉性的不断增强和学者的不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被引进到行政管理学科,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了不同的新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从第一阶段(2001-2003年)来看,学者在研究中仍以问题演绎、思维辨析这样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虽然出现了“模式构建方法”、“实践模型”等关键词,但是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文中采用的还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方法。

第二阶段(2004-2007年)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1)量化研究方法,主要指数据统计、分析方法;(2)层次分析法,主要运用在评价体系研究中;(3)模糊评价分析法,具体运用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地方行政管理中人事、制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中;(4)聚类分析,该方法主要运用在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中。总体来说,从第二阶段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使用的频率还不是很高。

第三阶段(2008-2011)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又出现了因子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结构化方程模型和数据包络法(DEA)。结构化方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关系、影响因子和满意度研究,是近年来各学科都在研究使用的方法。数据包络法(DEA)主要研究个体和同类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已有学者已将该方法引入行政管理学科研究,如研究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的相对有效性[16]。这说明,我国学者11图3行政管理研究方法-年份共现图谱11

通过多年来不断积累,对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同时不断将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引入我国行政管理学科中,这些方法的引入,有助于学者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演化呈现出如下特征:(1)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从2004年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种类不断增加,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行政管理学科开始引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3)在国际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论文中,一般都会应用定量研究方法。虽然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定量研究论文偏少,但是我国已有学者在论文中引入了定量研究方法。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的这一现象,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5结语

通过对行政管理学科文献信息进行挖掘,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对2001-2011年行政管理的研究热点、主题演化、研究方法演化进行了解读,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热点方面。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热点主题较多,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和谐社会、民族与宗教、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村民自治九个方面。

(2)主题演化方面。2001年-2003年的研究以理论政策研究为主。从2004年开始,研究主题呈现出研究热点多、研究范围广的特点。学者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政策热点的关注,研究由理论政策类研究向对行政实践有积极作用的实践性研究转变。

(3)研究方法演化方面。2001-2003年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从2004年开始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种类不断增加,研究方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行政管理学科开始引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越来越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红雷.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框架概述[J].社会科学动态,2000,(2):23-24.

[2]张康之.从行政学的历史中解读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J].理论与改革,2002,(3):5-8.

[3]许淑萍.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行政学发展的趋势[J].行政论坛,2002,(3):11-13.

[4]姜春林,张春博,胡志刚.回眸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SSCI(1998-2009)数据[J].中国行政管理,2010,(8):16-20.

[5]张春博,王续琨,杨木.基于作者共被引的公共行政研究状况图谱分析——以《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09,6(4):38-44.

[6]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2):50-55.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21-42.

[8]董建新,陈贵梧.问题与反思:1998—2007年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9,(0):101-116.([9]Moya-Anegón F,Vargas-Quesada B,Herrero-Solana V,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aps of Large Scientific Domains Based on the Cocitation of Classes and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04,61(1):129-145.

[10]Ibekwe-SanJuan F.How Thematic Maps can Assist Collection Management: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Journals Thematic Focus [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2005,(29):295-306.

[11]Borner K,Chen C M,Boyack K W.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179-255.

[12]Samoylenko I,Chao T C,Liu W C,et al.Visualiz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Its Evolutio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11):1461-1469.

[13]Chen,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7.

[15]王焕祥,郎玫.权力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模式演化路径研究——一个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112-117.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sup>[1]</sup>和“思想危机”<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sup>[3]</sup>。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sup>[5]</sup>。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sup>[6]</sup>、颜良恭<sup>[7]</sup>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sup>[9]</sup>。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27]凌峰,刘建一.从设计科学视角探寻管理理论与实践隔阂的解决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M].平新乔,莫扶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学:设计与问题解决 [M].黄曙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 [M].孙柏瑛,张钢,黎洁,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9).

[40][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管理;文献综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所不在,丰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动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样理应场面热闹,新论迭出。但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00-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高校中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入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对于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 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 浅论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探索管理新理念,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抓好“五个结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探索 注重问题牵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概念初探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把握教育基本原则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地方财经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视角下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述评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2]梁龙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及研究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0.

[4]周文辉,吴晓兵,李明磊.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4:113-117.

[5]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49-53.

[6]陈立文,曹亮,尹志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56-59.

[7]赵兴罗,刘晔.增强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及保障机制[J].管理学刊,2011,24(1):94-97.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MPA教育;新思路

一、引言

自2001年开展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教育以来,中国MPA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其使命、理念与目标,在特色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影响力。[1]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的全国MPA院长工作会议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23所培养院校、225家培养单位。经过2015年MPA专项评估后,全国共有214家招生单位。共计招生录取单双证MPA学生159431人,年均录取10629人;共授予学位99597人,年均授予学位7114人。其中单证MPA学生共录取108126人,年均录取7208人;双证MPA学生共录取51305人,年均录取8551人。可见,中国MPA教育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需要认清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MPA教育注重量的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今后MPA教育的发展重心将转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正如在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MPA教育也必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需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MPA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MPA培养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竞争日益加剧。以浙江省为例,原有培养院校只有浙大、浙师大、宁波大学三所院校,新增院校包括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浙江省委党校,从原先的3所迅速增致9所。从江苏省和上海市来看,MPA院校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上海市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2所,江苏省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7所,南京市内MPA培养院校数量就达到11所之多。全国范围内MPA培养院校则由最初的24家增至225家,区域范围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参见表1)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部分地方院校必将面临MPA生源紧缺的压力,甚至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个别院校不惜通过争取异地生源和合作办班的手段以维持MPA教育的发展。当然,从异地办班的情况看,总体上属于个别现象,但长期来看不利于MPA教育的良性发展,因为异地办班对于如何保证MPA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全国MPA教指委明令禁止异地办班的原因之所在。

(二)MPA招生的规模和指标逐步萎缩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2017年后单证MPA将停止招生,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前几批的MPA培养院校在招生规模和指标上将出现不可避免的锐减之现象。以浙江地区N大学为例,原先单证MPA每年招生100个指标(由教指委统一划定),双证指标为50-60个(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全校招生指标统筹划定),这样每年总的MPA招生规模在150-170个左右。但是,随着单证MPA的取消,总体规模将出现严重锐减的现象。即便研究生院对此有所考虑,但是期望双证MPA规模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MPA招生规模的缩减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他地区MPA培养院校的情况总体上也大致如此。目前,985院校和211院校的招生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部分地方院校MPA招生情况则不容乐观,杭州某地方性高校甚至出现MPA招生数量是个位数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MPA培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三)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培养质量

在MPA培养院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MPA培养质量、树立MPA教育品牌、提高MPA教育竞争力是各培养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在政府主张和强调公务员攻读MPA教育经费要学员自己负担的背景下,自筹经费的学员无疑将本着“货真价实”的原则对培养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近年来,MPA教指委和各MPA院校为切实改进和提高MPA培养质量诉诸了种种改革举措,包括定期召开全国范围内的MPA核心课程培训班、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库建设、实施MPA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举办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大赛、组织优秀师资编写《MPA论文写作指南》、评选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开展MPA合格评语与专项评估工作、举行全国性和区域性(诸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MPA教育和教学研讨会、建立MPA区域联盟、加快MPA教育国家化认证工作等等。总之,如何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MPA教育质量,提高MPA学员满意度成为MPA教育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国际化

中国MPA教育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MPA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在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推进全球公共管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时下,不少985高校院校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开始探索MPA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文版教材、建立与国外大学师生常态化交流机制、聘请外籍教授参与担任MPA教学工作、直接招收MPA留学生、建立中外大学MPA联合办学机制、推动MPA教育国际质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为此,地方高校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顺应MPA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三、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MPA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够新颖

通过考察和审视大多数地方高校MPA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各地方院校在MPA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是理论性的课程居多,而实务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程居多,而学生参与型、实务型和技能提升型的课程相对较少,无法增加MPA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MPA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说教的比重较大,而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务参观、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其他方式运用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缺乏活力和创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MPA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MPA因材施教的要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MPA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要开展高水平的MPA课堂教学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绝非容易之事。要开展好MPA课堂教学工作,事先必须做精心的课程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系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技能的使用等均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选择。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院校MPA任课教师对于MPA课程教学的准备和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到位的,授课过程中存在MPA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应用性之特征,难以适应国内外行政环境持续变化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2]毫不夸张地说,现行MPA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MPA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MPA培养院校在注重MPA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MPA核心课程建设以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从根本上关系到MPA品牌的打造和特色的凝练。不少培养院校已经开始围绕MPA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专门的课程组,从教材编写—案例撰写—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环节入手,推动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旨在通过持续的投入,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组,从根本上提升MPA教学质量。相形之下,部分地方院校MPA课程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在迎接MPA教指委的合格评估与专项评估的过程做了不少改进工作,但无论是在资源投入还是课程建设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各MPA培养单位就需要全面提升MPA学生的感知服务质量,”[3]必须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战略。

(四)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MPA论文既是对MPA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对MPA学员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无论是从MPA教指委还是MPA培养院校均高度重视MPA论文的写作工作。地方院校为强化论文写作与指导,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为控制和提升MPA硕士论文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即便如此,实践中仍然存在论文问题、论文送审不通过、甚至是论文二审不通过的现象,说明现行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与“985”和“211”高校相比,地方院校MPA论文的写作质量确实有待于提高,历届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显示,地方院校的优秀论文寥寥无几(参见表2)。当然,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和写作能力问题,更有指导教师的能力与失职、失责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完善和健全现行论文写作和指导制度,端正MPA学生写作态度、强化MPA导师职责成为当务之急。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动地方高校MPA发展的新思路

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4]地方高校在推动MPA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对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上台阶”要求,大力推进MPA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一)优化MPA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增强MPA教育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针对现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适度减少理论性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导向性课程的比重。同时,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要摆脱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单向传授的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和照顾到MPA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专题式课程教学方式,以增加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特定的技能。同时,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打破一两个老师“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采用多个教师联合教学、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教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推动课程授课教师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编排的灵活化和丰富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创新化,从而增加MPA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5]此外,还要将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把握理论发展动态;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调研等教学方式,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实现MPA课堂教学朝着“顶天立地”的目标发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MPA授课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从供需视角来看,在MPA教育需求端存在诸多不满和意见的情况下,推动MPA教育供给侧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当前,在全国上下纷纷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MPA教育发展更要积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及时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动MPA核心课程和模块方向课程的建设工作,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式选择、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以MPA课程群的方式由教授和副教授自由申报,根据择优原则每年资助3-4课程,通过5年的周期打造15-20门左右MPA精品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MPA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打造和凝练特色鲜明的MPA品牌。

(三)严格规范MPA论文写作与指导制度,提高MPA论文写作水平与质量

MPA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MPA办学质量的标尺,针对现行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特此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这一论文写作与培养过程,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避免制度漏洞。二要增加论文写作课程的比重,通过MPA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MPA论文写作课程,按照2个学分设定MPA《论文写作》课程,强化论文写作训练与能力。三要按照“师生互选、优胜劣汰”的原则推动MPA学生的选导师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以区分不同类型导师,用竞争压力迫使导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责。[6]四是追究“问题论文”的导师职责,在开题、答辩等环节中通过隐去指导教师姓名,运用背靠背(导师匿名)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让“问题论文”无处遁形、让指导教师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同时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

(四)采用“内联外通”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和“一带一路”战略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地方高校MPA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必须积极顺应和融入这一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内联外通”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与进程。一要积极推进MPA国际认证进程,加快MPA教育国际化步伐。譬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5月加人全球公共管理院校联盟,并在2012年初向美国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NetworkofSchoolsofPublicPolicy,AffairsandAdministration)正式提出MPA项目的认证申请。经过自我评估、实地考察等环节,2013年7月,清华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项目。[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项目的成功认证不仅为国内其他高校实施MPA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推进MPA国际认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通过派遣老师出去交流和邀请其他境外大学来本土交流的方式,密切与国外大学的关系,探索MPA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动MPA办学的国际化。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招收国际MPA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提高MPA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彰显各地方高校MPA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中国MPA教育事业自创办以来,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MP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MPA教育改革、优化MPA教育培养体系、提升MPA教育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建国,陈谦.中国MPA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88-92.

[2]徐林.基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我国MPA教育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90-92.

[3]刘彩虹,安悦.MPA教育感知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62-69.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刘塑,杜海峰,李秀兵.能力导向的美国MPA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61-65.

[6]赵永红.MPA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16(5):41-44.

[7]谢矜,彭宗超.基于专题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清华MPA教育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6-20.

上一篇: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