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3:42:01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美概况 就业岗位需求 现状与问题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现状

《英美概况》高职学院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以英美为主的英语国家的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风俗及社会生活等。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更好了解英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熟悉风俗习惯等,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好提升。但当前《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设置与培养就业岗位所需人才有差距、教学模式依旧以传统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教学内容重难点设定存在不足及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需求有差距。当前,高职院校英美概况的教学大纲由本校教师自主的编制。通过对数所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文稿调研,及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参编大纲老师的访谈,发现的教学大纲大都停留在课程内容层面的,未切实从高职人才培养层面,缺乏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来规划教学大纲的总结构,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许多学院在编制教学大纲时,把本教材所有章节一字不漏地罗列,大纲重视英美政治、经济体制、历史、宗教理论知识,缺乏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控。以英美历史章节为例,教学大纲中把重要历史事件及各种历史典故作为重点、难点,课时分配8-10课时,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而英美休闲文化和习俗的基本特征,仅分配4课时,蜻蜓点水提及。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工作,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外贸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商建立贸易往来,扎实专业外贸知识是关键,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会影响与外商进行谈判、洽谈、交流等活动,对外商的心理、语言等基本特征难以及时把握,易产生误解,给商业洽谈带来障碍。可见,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传统《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与就业岗位对高职学生所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存在差距。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教授,忽视课堂任务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学生难于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且课时严重不足,课程主讲教师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灌输式讲述课文;即使老师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也是把相配套的课件播放给学生,学生疲于埋头记录,师生之间缺少对主题交流与互动,学生被动接受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调,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热一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出现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一淡薄、记忆模糊的现象。许多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教学过分地偏向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只重视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操练的活动机会,导致学生难于高效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中知识,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3.课程考核缺乏实践环节。高职院校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40%和60%。平时成绩依据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学习态度及出勤率方面,平时成绩完全由老师的评定,主观性过于多,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内容侧重每章节理论客观题,以记忆性知识点居多,理解记忆内容如英美两国的基本地理常识,重大历史事件,基本政治体制,文学常识,基本礼仪。当前,英美概况课程的考核只是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践环节考核,与就业岗位需求挂钩,考核内容就业岗位需求挂钩,缺失岗位相对应的技能和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无法体现课程与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性。

4.教师缺乏直接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英美概况》课程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信息量大而繁杂,主讲教师要全面和透彻地向学生讲授相关内容,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更需要厚实的西方文化知识积累。但是由于大多数外语教师获得到国外学习、培训和生活的机会甚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有些内容老师也只能浅尝辄止,难于深入解释,学生的理解程度自然会相对较差。

三、结语

为切实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当按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加快《英美概况》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参插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新课程考核方式,从多角度来评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方式应采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增加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实践考核项目。高职院校应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奕丽.《英美概况》教学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8).

[2]张俊强,赵雪.理工科院校《英美概况》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型教学法 英美概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93-02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修课,包括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该课程对于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发挥直接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系和细碎的知识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概况》课程采用主要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和问题都极其明显:首先,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甚至,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创新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主导,基本上互动环节没有特定的教学设计。

其次,该课程易于过渡成泛读课。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信息量极大,需要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花费时间来进行阅读,虽然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但是知识点的掌握容易被忽略。最后,不同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阅读基本上全是英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更不用说一些语法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自行掌握。这些问题使得《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掌握坚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基本状况有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题型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来维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意图,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行为,同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丰富理论知识,确保自主学习的方法的持续完善和更新,达到具备自身良好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凸显学生的能动作用,能较为有效地启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的平台,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之上发现可能的问题,探寻知识点,学会必要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习的习惯,以便激励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问题型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突破精读课程教学中惯用的逐段讲解的模式束缚,紧紧围绕与文中内容有较强关联的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鉴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并且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目的性地遴选一些与本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给予学生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被动的过程,变成了自主探寻的积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科学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问题型教学的优势在于:

(1)问题型教学可以创造问题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能动性。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知识之门的钥匙。

(2)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留有空间,使学生在用思考填补思维空白的过程中,产生启发式思维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不经意的“填鸭”,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生搬硬套。唯有化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氛围。

(3)“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问题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课下学习兴趣激发的紧密结合,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因此,问题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解决很多现存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任务。此外,以授课内容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构架教学活动。结合问题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给出问题,激发思考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问题型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提出若干问题。如:了解各国国情知识时,提问学生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区别。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研究比较;面对复杂的美国地形地貌,可以提问最长的河和最高峰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没有目的地去阅读。

(二)解决疑难

此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较强的倾向了解新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划分任务组,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分组,使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问题型任务。学生在此环节,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协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

(三)总结和巩固

此阶段完成总结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启发学生时,及时察觉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立即做出适当调整。同时,对于学生给出的反馈,教师还应做出适当与准确的评估,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后,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可以使以后的教学活动任务更加明确,相关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以及团队意识的养成。总结的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完成,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布置课下的任务,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四、结语

《英美概况》课作为一门以相关知识量极大、范围极广的课程给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承担并保质保量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运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步骤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参与的“问题意识”,探究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的相关方面取长补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架起与各国文化实现积极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淑芳.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概况教学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6).

[2]陈春梅,刘亚军.对英美概况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7).

[3]贾振峰.《英美概况》课程“动”式教学改革的探索[J].三江高教,2014(03).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言国家概况》 教材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78-02

《英语言国家概况》(以下简称为《概况》)是以介绍英国、美国和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的课程。尽管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是《概况》课程仍然不能说是外语院系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笔者认为,《概况》课程的意义并没有被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所认识。《概况》作为基础课和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的桥梁作用被大大低估了。笔者就《概况》课程教学与课程定位等问题阐述若干意见如下。

一、教材是《概况》教学提高的瓶颈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英语言专业的基础课。《概况》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使用过的日常教学常常参考的教材主要就包括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奎武主编的《英美概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永涛等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W.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等。有实力的教师还自己编写《概况》课程讲义。一些学校还引进了相关的国外出版物影印。教材使用的繁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那么在怎样选用教材上也就会有不同的喜好。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外语系为例,《概况》教学就先后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甚至包括笔者在内的教师们自己还动手编写过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各有利弊。早期《概况》教材编辑所选的材料主要来自国内作者根据中文资料的翻译稿(从外文局流传出来的对外宣传资料)。其意识形态左倾严重,相关资料信息落伍,语言空泛,不被师生所喜爱。上世纪90年代末,各种版本的《概况》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教材大多是将外国人写的原稿汇编起来,信息新鲜,文字生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硬套国外原文资料,编辑时鲜有实质性的改动,使得教材整体结构松散,缺乏重点,篇章之间没有联系。这批教材中的内容描写多,而理论少,无法担当《概况》教学载体的重任。依托这样的教材,教师在讲解时,难免会将《概况》讲成“基础英语课”。这一类教材中的佼佼者是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来方安在编辑原始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降低了材料文字的难度,规避了生僻专业词汇,尤其是在该教材整个结构安排上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者在《概况》教学中,长期依托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提取其精华,向学生讲授,收效很好。但是该教材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在内容安排上有许多重叠之处,信息相对陈旧,最主要的是,专业知识(经济、科技、政治法律制度、历史、地理、文化、人民生活习俗)的介绍还不够深入。其内容细节逊色于整体安排。在这一批教材中,大量使用外文原始资料也难免“削足适履”。

近期,《概况》新教材不断出现。由于语言功底的局限,教材编者中的中国人让位给了外国人。外国编者(或为特邀,或为访问学者,或直接使用国外出版物影印)在收集材料上,在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最重要的是在对原始材料的加工整理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编辑出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 W. 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为例,笔者发现,作者使用的原始资料过于详细、专业生僻词汇太多、站在中国人的知识背景中发现其结构并不一定合理。这样的教材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学效果却未必好。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概况》教材选择与使用上,师生单纯依靠任何一种都有缺点。教师应该在几种教材采众长。教师应该自己设置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安排各个章节的细节。教师应该参照外语专业院系《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思路,应该将《概况》课程教材的使用分为“知识介绍”和“选读”两个模块。以笔者授课经验为例,可将《概况》英国部分分为:地理/人口/种族、语言史、经济/科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历史、教育制度等。讲到英美法律制度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John Scopes的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高级英语》教材常选的这篇文章很好的描写了英美法律制度中的庭上辩护、评审团制度、律师制度,这样理论与实践都照顾到了。种类繁多的《概况》教材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广大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能局限于一本书、一个人。

二、《概况》教学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外语专业院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测试部分每年都会有相关内容。纯粹的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也有《概况》课程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这门课的教学。授课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外文基本功、拥有《概况》涉及内容的知识背景、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教学内容的能力。

《概况》课程的讲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现实需求。笔者在某届英语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意在展现学生在《概况》中想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结果如下图:1.生活习惯;2.历史故事;3.经济常识;4.如何融入国外生活(文化差异);5.教育制度;6.通过《概况》学英语;7.了解国外新闻报道的背景。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较为关心的是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历史变迁。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是教师工作目标。在《概况》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向上面的内容倾斜。

《概况》是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总目录。教师上课时应该阐明《概况》课程与其他课程接轨的问题,如,历史与文学的接轨;经济知识与商务英语的接轨;政治和法律制度与国际关系方向的接轨;文化习俗与语言学的接轨。只有教师授课时做到触类旁通,《概况》课程的教学才能上一个台阶。

三、结语

《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与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应该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等许多环节着手改进《概况》课程教学。总结文中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应该使用“介绍”与“选读”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教学目标是要实现英语专业低年级课程与高年级阶段各个专业方向发展的成功接轨。

【参考文献】

[1]来方安.新编英美概况(最新修订版)[M].河南人民出版出版社,2002,(再版前言).

[2]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3]周叔麟等.新编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感官刺激,通过大量的视觉信息的输入,强化听觉输入的效果。教师在对文本的处理上,凭借多媒体可以以提纲挈领的形式把每课的重点、难点表现出来,用醒目的字体或颜色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加强理解。在对图像的处理上,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生动、直接地展示出来,例如在讲解英美国家的地理时,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英美国家的地图,指出主要城市所在地,并介绍各地相关的旅游图片,英美国家大量的异域、风景优美的图片在多媒体辅助下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对声音的处理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音频资料。比如在讲解美国政治时,在课程的热身阶段,可以为学生播放美国的国歌,能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到课程内容,在讲述美国总统时,可以选择奥巴马总统的演讲片段播放给学生听。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视频资料,比如在讲解英美国家的重要节日时,对于万圣节的介绍,可以截取电影《万圣节》里的片段,有声音,有图片,还有万圣节的代表性的南瓜灯、杰克、鬼怪等,学生在欢乐的节奏中学到了相关知识。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采用教师依照课本,在黑板上列举知识点,高职高专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课堂沉闷,学生死记硬背。完全是“满堂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动态的、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对于每一章节的课题,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上网搜索相关的课件背景。比如在讲到英国的总体介绍时,背景设置成英国的米字旗;在讲到美国的政治时,背景设置成代表共和党和的象与驴的动画图;在讲到美国的历史时,背景设置成自由女神像等。背景与主题相关,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除了可以让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课件,最主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网络上的其他相关资源,比如在讲到英国的航空业,可以很快地链接到网络上的一篇博客,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时为课堂输送了新鲜空气。

二、多媒体辅助下《英美概况》课程的几种教学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英美概况这门课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示在高职高专学生面前,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值得一提的是,长期的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学生的视野机械化,学生对于这种不同于传统黑板式教学的新鲜感会逐渐失去,且慢慢对幻灯片式的教学司空见惯。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结合英美概况的课程特点,把握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成为担任这一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多媒体辅助下英美概况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下面四种教学方式。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贯穿其中。其形式多以问题形式出现,可分别贯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即课程的热身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讨论,进而导入到课程中;在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学生个人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结果可以通过小组代表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在课中,这种启发式的问题形式不仅仅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课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组轮流提出问题或者陈述一句话,其他小组进行抢答或者判断正误。小组竞赛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这种课后的小组竞赛模式尤其适用于相对来说趣味性不强的一些有关英美的历史发展、政治体系、经济等知识的阅读与学习。

(二)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提倡学生参与教学。高职高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之后再教。大一大二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相关章节的教学放手交给学生来做。教师提前把某一知识点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内分好工,由计算机水平相对高的同学以ppt的形式把成果展现给大家,教师要及时点评。比如美国的主要城市及相关景点可以分派到各小组,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各小组不但对所要讲的城市更加了解而且还可以分享其他小组的成果,既锻炼了学生又使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融洽。

(三)直观式教学(英文电影)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让英美概况的学习更加容易接受,但是一些知识点的陈述如果单单以图文的形式通过ppt展示出来,学生对此仍然会理解不深。“英文电影是视听的结合体,能真实生动地反映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刻画社会面貌和再现历史事件”。因此一些历史题材的知识点的讲述不妨采用相关的电影题材教授,可以让高职高专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比如一部讲述13世纪苏格兰的民族英雄故事的《勇敢的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苏格兰的民族斗争史,加深理解了苏格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而《爱国者》则让学生体会到美国独立的艰难历程。在讲述到英国的王室时,《女王》则是不错的选择。英文电影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英美两国的异域风情,历史特点与文化等,但耗时长,学生容易被情节吸引,教师要精心挑选,结合主题适当剪辑片长,做到在播放之前适当引导,播放之后及时总结。

(四)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教学逐渐走向信息化。英美概况课程信息量大,涵盖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交流工具等,进行主题研讨和交流,网上协作学习等,使教学任务动态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交互式教学。”在英美概况的课堂上可以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视频资料、网络课程、相关的英语学习软件、博客、手机视频拍摄录音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会让英美概况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高。结语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弱,而《英美概况》课程的信息量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本课程应采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教师更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直观式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等方式,来充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文概况教学;探析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英美概况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对英美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地理等内容进行讲授。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主要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英语水平,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但是,在近几年的英美文化概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知识点的记忆超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倾向,因此造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难培养的原因分析

1、高难度的课程内容

由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庞杂和内容范围的广泛性,加上教材词汇中生词偏多,所以容易对课程产生畏难的心理。该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是在大学二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面对过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很大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容易将细节知识的记忆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对整体的只是框架的把握不足,因此跨文化学习成为了空谈。有很多学生虽然对文化知识很感兴趣,对很多国家的文化也很了解,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很弱,欣赏国外电影和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很弱,不能迅速找到文化落脚点。

2、保守的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英美国家概况的教学时也大都以理论的讲述为主,主要是传授知识文化,而不是交际文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大量记笔记、对理论知识进行背诵,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也只限于纸上谈兵,知识了解了外国文化的表面,而不能够思考文化差别,仍然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外国的文化现象,这样不仅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交流障碍,还会产生误解。

二、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改革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

合理处理教材,就要分清概况教材中出现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指的是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学等文化知识。“隐性文化”则包含人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规范、交际礼仪、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要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就要在准备教学内容时将“隐性文化”充分融入到“显性文化”中。在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思考问题,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思想、行为规范[1]。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突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适当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对比,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文化中的相同事物、现象等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种文化的差别。概况课内容广泛,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两只粉笔”的教学手段显然不能有效传递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况且英美国家发展迅速,新鲜资讯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跟上信息更新的脚步。要想在多媒体课件中突出跨文化交际意识,就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多费一番心思。如在讲到城市伦敦时,给学生播放伦敦2012年申奥宣传片,强化学生对伦敦名胜古迹的印象,同时播放北京2008年申奥宣传片,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中、英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教师适当的引导加上直接的视觉冲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信息思维模式[2]。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法等。以张奎武版《英美概况》为例,英国自然地理部分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演讲、讨论;美国历史事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史实或想象创作并出演小型话剧;英美节日传统习俗部分可以聘请外教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外教的生活背景和亲身经历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西方传统文化[3]。

三、总结

单纯的掌握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已经不适应当前国际交往的要求,教师在英美文化概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目前英美国家概况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理清思路、创新方法,使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应对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的更高需求。

【参考文献】

[1]方国爱.多媒体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语言输入优势[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刘安洪.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一、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二、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三、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四、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1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中国的外语教学虽历经百年,却始终面临“大投入”和“低产出”的困境。为彻底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窘境,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先后尝试过多种西式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陈小苹,2011),然而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最终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就文化基础课英美概况课程而言,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摆在所有课程教学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后方法理念的内涵

后方法(post-method)是由Kumaravadivelu在1994 年率先提出的,认为“后方法使教师能够构建针课堂教学的实践理论”并“使教师能产生符合具体情境和针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Kumaravadivelu,1994)。他认为,外语教学是一个开放、灵活、动态的过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需考虑特殊性、实用性和可能性三个参数。换言之,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教师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反思各种教学法的利弊,融各家之长,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个性教学,创造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问卷调查的思考

为了突破制约英美概况课堂教学的瓶颈,笔者在选课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回收的147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4.8%的同学对该课程表示出强烈的兴趣;85.7%的人认为该课程很重要,有助于增强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为英语学习奠定基础;73.4%的同学选择该课程,目的是想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显表明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40.3%的学生认为英美概况课程学习最大的困难在于知识过于庞杂、难以掌握;17.8%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短时间内难以掌握;而27.5%的学生认为单词量大是制约学习的因素。

调查结果清楚表明学生对该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求和学习动机,但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课时量少、知识庞杂、生词量大、无合适教材等大大制约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面对英美概况课时少、知识庞杂这一客观现实,除了重新组织编写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外,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是解决该课程面临的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后方法时代下,对学习者、教师重新定位,走出单一教学法的误区,针对课程特点、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不同情景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三.“后方法”时代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方法新探

(一)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金晶,2010)。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课堂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创造性,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最终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英美概况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按照章节分解课程内容,每个小组负责课程中的某一章节,并进行课堂主题汇报、分组讨论。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原本枯燥的诸如英美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在做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教师在小组任务分配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章节的难易度,二是章节的趣味性,千万不能不加思索地一刀切,更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视为万能法则。教师应当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将知识归类,分配给学生的章节难度不能过大,否则超出学生的掌控范围,不但起不到小组学习应有的目的,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知识难点主要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比如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由于知识面和理解力的限制,学生难以自主完成该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当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将政治制度的构成、政党发展历史、英美政治制度异同点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分配给学生的章节趣味性要强,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在涉及英美两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63.1%的学生对社会文化最感兴趣,因此可以围绕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以英美国家的餐桌礼仪为例,教师课前事先准备几个与社会文化有关的题目,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之后选派代表课堂汇报,这种合作学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能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但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对小组汇报当堂点评、客观总结、适时修正。

(二)实践教学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改变原本只有课堂上才学英语的现状,将英语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习过程保持连续性。英美概况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英美政治、社会文化为主;辩论赛、主题讨论、话剧表演、过西方节日为主要形式;内容涉及英美政党选举、西方节日、文化习俗等。以美国政党选举为例,政党选举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一章远离生活、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往往出力不讨好,实践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和共和党两组,各组通过演讲、公布施政纲领、获取选民支持的方式选出党内候选人,参加总统候选人的角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政党选举程序又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体验西方传统节日。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在我国越来越流行,带领学生制作复活节彩蛋、万圣节恐怖面具以及南瓜灯、布置圣诞树等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领略西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后方法”时代下的英美概况课堂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主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英美概况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异域文化独特等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多媒体教学借助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学生呈现事物,能有效弥补文字、口头描述形象性差的缺陷;教师进而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完成良好的记忆。比如在讲授“英国地理”这一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地图及主要城市,以此讲解英国的构成部分;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英国主要城市的人文地理、城市建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以此实现教学目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能单纯追求信息量大、画面生动、气氛活跃,而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看成录像机、投影机,板书的附属体。教师要根据章节实际设计课件,而非信息爆炸,致使课堂内容重点不突出,气氛活跃却没有实效。第二:不能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大都有同感,认为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教师受制于控制台,无法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互动交流;多媒体课件也大大制约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四)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学习

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从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上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学以新的含义。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英美概况教学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优势:第一:课程教学活动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依据个人实际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能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介创设情境,改变认知,实现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转变。第二:教学内容实现共享,教师可以提前将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自由下载,提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将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此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大量与英语资料,如英语学习网站、英文电影下载等等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学习工具。第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虚拟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交流手段保证信息及时反馈,确保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据笔者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经验来看,解疑答惑的板块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问题,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使教师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同学或共学关系。

网络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交互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及网络、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面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美概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英美概况的课程特点决定了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教师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的误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国际英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的当下,只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多途径多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切实提高英美概况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理解水平,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小苹. “后方法”理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1:132-133.

[2]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237-560.

[3] 金晶. 合作式学习在英美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10:60-61.

[注:本论文为青岛农业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XJG1203)项目名称:XJG1203 EGP+EGE+ESP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探索实践]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英美概况 文化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 英美概况作为英语专业文化课的目标

我国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一个转变。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归纳了高校教育的八个目标: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黄全愈〔美〕,2010)。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文化课,英美概况系统介绍英美两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习俗、宗教等方面背景知识。对学生而言,掌握文化知识是第一步,理解文化现象,探究其精神内涵,分析其历史原因,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更加重要。

文化知识是基础,文化理解是过程,跨文化交际是目的。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明确提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即“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概况在文化的解析上承担重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2 课程安排与教材使用

根据大纲要求,英美概况应在第四学期开设,周学时为两节。大学的上课周数在16周左右,因此英美概况的课时大约为32节。即使不介绍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概况,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教学计划能够调整为一学年,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能从容不迫地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对于先英后美或是先美后英的教学安排也是见仁见智。刘安洪老师(2004:86)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部分比美国部分难,学生对美国更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遵从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律,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先美后英的安排。从历史关联性考虑,先英后美亦无不可。詹姆斯敦的建立,五月花号的先驱,独立战争的爆发都与英国有密切的联系。提前讲授英国史,可以更好地铺垫美国史。

英美概况的特点是“跨度大,涉及面广,有横断面,也有纵深轴线。”(来安方,2004)教材的编写相当不易,既要面面俱到,又要重点突出。与时俱进也是对教材的新要求。目前英美概况的教材有十几种。总的说来,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教材缺乏对应的练习册,而已经有的配套练习题大多属于知识型。启发型、开放型、论证型、实践型的问题较少。(2)教材缺少教师用书和教学建议。(3)教学光盘的制作滞后。

教师可以选定一本教材作为课堂教科书使用,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其它教材的精华,补充课外时事材料,自己设计思考题,丰富教学内容。

3 新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要求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设定了教师作为指导者、推动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分析、运用知识的技能。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相信他们,引导他们,并传授必要的研究方法。学生成为主体意味着他们的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是当务之急。学生需要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对笔记的依赖,转而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学习独立思考,加强实践,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活动。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敦促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补充营养。教授英美概况的教师可能面临着一种尴尬,那就是从未去过英国或者美国,缺乏对两国文化切身的体会,讲起课来会底气不足。中国的一句古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指的是大量阅读英美文史哲书籍,囊括了英美历史学家、大学教授、专栏作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政治家撰写的历史书、哲学书、评论文章、游记散文、传记、演讲稿、政策纲领等文字资料。“行万里路”则是去英美大学深造或者短期工作。游历各地,考察风土人情,结交朋友都是了解英美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必须先厚积才能薄发,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4 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

传统的英美概况课程多是照着教材或是电子教案念,而考查的手段也只是一张充斥着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题、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的期末试卷。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获得高分,考后全部忘光。这种教法和考法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索然无味的。

英美概况的课堂可以变成开放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文化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成功地运用于未来的跨文化交际。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

4.1 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内在的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却不熟悉的话题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必须知晓学生对英美两国的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把学生希望了解的信息融入到教学计划里面,使他们在学习后有一种满足感。

图片和视频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让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地理部分通常都是枯燥的,学生发现从好几页的英文描述里面掌握地形、天气、河流等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旦把文字转换成图片,就容易多了,因为图片很直观,更容易理解。当讲到历史部分时,纪录片的辅助效果极好。英国BBC出品的《英国史》和美国历史频道放映的《美国:我们的故事》把两国的历史生动再现。课后观影也是一种了解英美文化的途径。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体系;探讨与研究

许多专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已从单纯要求通过等级考试转向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等立体化需求。根据时代要求以及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007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别提出: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以发展空间;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对选修课部分给出了指导性建议,将选修课分为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个针对选修课程的建议使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体系呈现出了质的飞跃,为专科院校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英语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许多专科院校的外语系开设的只是一成不变的英语知识教育类课程,过分关注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导致学生往往只学会了哑巴英语,且不具备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最终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不甚满意。因此,近几年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在全系范围内开出了英美概况、英语报刊阅读、英美文学和英语翻译等一系列英语选修课,同时构建形成了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的完整体系。这些选修课,专业性强,体系结构完整,深受学生喜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选修课程设置的总体方向

随着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重构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以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便成为了各大专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大体来说,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可以细分为三大类:

1.英语语言知识及英语语言技能类。这类课程大致包括: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英语信函、英语公文写作和英语口译、笔译等。

2.英语语用类。这类选修课程包括:商务英语、文秘英语实训,英语演讲等。开设此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把已知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3.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类。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概述、英美影视欣赏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以使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 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开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的落足点在于实用性。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文秘英语、外贸英语及英语实用翻译等,都是与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尽量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各大专科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可听、可看、可说;使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变得更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倡导优秀教师承担选修课

优秀的任课教师是专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的骨干力量。各大专科院校应该努力开发优秀教师的潜力,积极倡导那些教学态度认真、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便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

专科院校中的教学管理部门,务必要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选修课承课教师必须向教学主管部门上报详细的开课审批表,并随表附上该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执行的便是严格的选修课开课审批制度。只有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开设选修课。不具备此资格的教师,一律不予审批。另外,教学主管部门也要严格审核选修课教师的开课材料:教参、教材、教学计划等。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充分利用了其校园高速网络,及时在网上公开选修课信息,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动态信息随时更新,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最新选修课的资讯。

(二)严格监督教学过程

1.选修课开课。教师必须在校园网上对自己将要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予以详细介绍,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答疑形式、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和成绩评定方法等。

2.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听课。外语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院教务处、督导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对选修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以保证其总体教学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要调查学生对该选修课的评价,并将其及时反馈给承课教师,以便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三)严格学生管理,规范考试制度

鉴于大部分专科院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许多学生选修某课程有时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况,不仅使学生对所选选修课不甚了解,同时更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积极性,必须严格学生管理,重点要落在“选之必学,学之必得,得之必用”这十二个字上。同时鼓励承课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评定制度,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根据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多年来开设英语选修课程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种较为实用的成绩考核方式:

1.渐成形考核方式。渐成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此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完成作业等总体情况。

2.总结性考核方式。总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依据具体情况,总结性考试课细化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但无论哪种考试方式,承课教师务必都要做到有两套试卷,并将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并上交教学管理部门。如此,可以扩大考查的知识面,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燕琼.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与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0(1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叶依群.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