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23:03:30

风险调查报告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当前廉政风险存在的现状

一是思想道德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和个别工作人员由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导致思想道德缺失严重,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是岗位职责缺位。由于一些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岗位职责缺位、错位,最终导致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错乱。一些岗位工作业务流程极不规范,有的前后矛盾,有的工作程序重复,有的重要程序缺乏,有的前后错位,甚至本末倒置,导致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四是机制制度不完善。个别岗位机制制度缺失或极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一些权力岗位运行过程中自以为是,随意性大,有的凭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开展工作,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五是外部环境不优。受行业“潜规则”、生活圈和社交圈对个人的不利影响,工作、生活中贪图享受,攀比、奢侈之风严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廉政风险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可能。廉政风险机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建立的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腐败程度降到最低,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腐败的风险。但有的领导和个别工作人员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研究它的作用和效果,在单位的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得失,注重政绩,对廉政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有的从思想上就对廉政风险机制建设有反感情绪,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是工作开展不到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就是预防体制的建设,预防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这三方面开展工作。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方案,也没有认真开展此项活动,难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导致反腐的力度不强。

三是科学履职不到位。建立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中沿用老的办法,只要完成任务,不讲完成质量。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许多的腐败行为更难发现,有的运用高科技、投资等手段进行腐败。

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二是找准廉政风险点。防控廉政风险,找出风险点是关键。查找廉政风险是将权力公开化的行为,一般是采用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进行。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审批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二是加强廉政风险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一是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二是要树立“找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使党员干部对违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

三是加强廉政风险监督。以开放的思路、科技的手段,拓宽防控体系工作的空间。要加大公开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办事公开。要根据廉政风险点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岗位实行风险定级,分类管理。岗位廉政风险等级、风险点及制定的预控措施要通过各种渠道公示、公开。同时还要发挥第三方监督的作用。探索建立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层面、各方面代表,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作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风险投资尽职调查报告

一、团队情况尽职调查

在vc投资中团队是最重要的,vc需要了解了团队成员的方方面面,包括团队成员的经历、学历、背景以及各位创始人的股份比例。

1、公司组织结构图;

2、董事会、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简介;

3、管理/技术人员变动情况;

4、企业劳动力统计。

二、业务情况尽职调查

业务的尽职调查是个广泛的主题,主要包括业务能否规模化、能否持久、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流程、业务量化的指标。

1、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2、对管理层及关键人员的激励机制;

3、是否与掌握关键技术及其它重要信息的人员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4、是否与相关员工签订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密合同;

5、员工报酬结构。

三、市场情况尽职调查

创业者商业计划书中的那些关于市场的分析和预测,仅仅是参考。vc会独立地对市场进行尽职调查,vc的市场分析工作是由专业人士来做的,是中立的,通常也是保守的。

1、产品生命周期(成长期、稳定期或是衰退期)及其发展趋势;

2、目标产品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分析(自然更换、系统升级、扩大应用等);

3、核心竞争力构成(技术、品牌、市场份额、销售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等);

4、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和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5、主要客户构成及其在销售额中的比例。

四、技术情况尽职调查

1、核心技术名称、所有权人、来源方式、其他说明;

2、公司参与制订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情况;

3、公司已往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行业内技术权威对企业的技术情况的评价;

4、公司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明细;

5、计划再投入的开发资金量及用途。

五、财务情况尽职调查

财务的尽职调查,可能要算是尽职调查中最重要的工作。它分为两大块:过去的财务数据和未来的财务预测。

1、企业财务报表(注册资金验资报告、往年经审计年报,最近一期月报);

2、分产品/地区销售、成本、利润情况;

3、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说明和资质;

4、对造成财务报表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因素的说明。

六、法务情况尽职调查

提供公司总部、子公司、控股公司、关联公司的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员工合约、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商标备案、诉讼记录等等。

1、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

2、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3、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合同;

4、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近年来,**省**市探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决策进行事前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实现了由“保稳定”到“创稳定”的转变。

“凡是群众不受益、不支持的事,坚决不做”

**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因企业改制和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十分集中,过去时有发生。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福友说,以前往往因时间紧、任务重,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没等把存在的矛盾摸清并处置好就仓促上马,想抢时间、抓效率,结果却是欲速而不达,一些工程因群众不满而被迫停工,不仅造成经济损失,社会影响也不好。

2005年初,针对当时最易引发的一些重大建设工程,**市出台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凡新开工工程未经稳定风险评估不得盲目开工,评估出的严重隐患未得到妥善化解不得擅自开工。

新出台的规定,立即在实践中发挥出了积极效应。当年,**市船山区对“猫儿洲”立项整体开发,考虑到涉及2700余名村民整体搬迁,存在不稳定事件隐患,市里邀请了国家、省、市、区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最终,这个项目被改为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开发,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支持。

2006年,尝到了“甜头”的**市又进一步完善了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了《**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制度》等八项工作机制,要求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和其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办法出台之前,均要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评估。

“所谓风险评估,就是群众不受益、不支持的事,坚决不做!”魏福友说。据统计,截至目前,**市共对281件重大事项进行评估,群众拥护并顺利实施156件占56%,暂缓实施33件、占12%,完善后实施68件、占24%,被否决的24件、占8%,经评估后实施的重大事项没有发生较大影响稳定问题。

“否决还是实施,每一次评估都要讲科学”

重大工程、改革、决策涉及利益面广,问题错综复杂,科学评估尤为重要。为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市经过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从内容到办法、从目的到责任追究等,都建立了一套完整、周密、细致的政策规定和工作体系。

魏福友说:“否决还是实施,每一次评估都要讲科学。否则,也可能会损害老百姓利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为确保风险评估科学性,在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市始终坚持着“五步走”:第一步,确定评估对象,全面掌握情况;第二步,分析预测、评估风险;第三步,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第四步,通过对显性风险、潜在风险和可能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系数,提出四级预警的分类处置意见,作出不准实施,暂缓实施、分步实施、准予实施的决定;第五步,各级维稳办负责抓好本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化解工作的督促和协调。

2008年12月,**市射洪县水电气安装部门要求提高安装费用。作为一项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决策,**市立即对此展开风险评估。

12月25日,市物价部门举行了听证会,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其他利益相关方、专家学者参加,接着又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最终认定,提价依据不充足、群众满意度测评支持率很低、方案不详实、配套措施不完善,否决了提价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风险评估机制,**市还规定,对贯彻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不力、酿成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坚决实施责任追究。如“凡发生重大的,取消责任部门、县区及主要领导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领导应引咎辞职”等。

一条条“铁令”,成了“悬”在领导干部头上的一把“利剑”,也使“风险评估”成为**市家喻户晓的一个词汇。“现在啥事都要风险评估,改个桥梁名字都要听听我们的意见。但只要能通过评估的,那绝对是能让我们受益的,肯定要支持!”49岁的船山区月山村村民罗贤丰说。

“民生配套”让风险评估插上“双翼”

**市维稳办主任侯贤松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变“保稳定”为“创稳定”,是“源头维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风险评估只是针对重大项目和决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市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民生政策,以解决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给“风险评估”插上了“双翼”。

在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市倾力打造了“政务服务中心”、“惠民帮扶中心”和“群众接待中心”。如今,这三个中心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政务超市、幸福驿站、群众之家”。

**市52岁下岗工人袁晓林的爱人余芝兰不久前 得子宫肌瘤住院,花了3000多元钱,23岁的女儿袁希待岗在家。惠民帮扶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他们申请了每月70元的困难补助金,并安排他们的女儿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她顺利找到了一份工作。

**市总工会副主席何春林说,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也是把稳定工作前移,杜绝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与惠民帮扶中心一样,有了市政务服务中心,过去群众对政府部门办事低效的抱怨也越来越少了。四川中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彭彩林说:“去年8月,公司融资要办相关证明。过去,开证明要跑好几个部门,至少要1至2周。现在有了政务服务中心,才用了半天时间,就全都办好了。”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社会实践期间我有幸到中国银行__支行进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调查,现作报告如下:

近年来,中行__市支行在致力于资产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过程中,将提高信贷质量视作银行的生命线,以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全程道德风险、能力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注重在不断转变员工经营理念上做文章,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落实正本清源,实施有效管理,全行资产质量实现良好转变。

那么,该行信贷管理如何由乱到治,资产质量由劣转良?调查中,该行负责人告诉我们:在思想观念、领导垂范和制度先行上做好、做实、做细文章是强化信贷管理,防范资产风险的关键。

破题:转变员工观念防范能力风险

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是走出经营困境,增强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基础。而要在资产业务经营中确保其质量的提高,该行认为关健是人的思想观念的适应和转变。对此,他们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破题”:

之一:提升理念,统一认识。在业务经营中,该行始终强调,资产的“安全性”相对于银行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讲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片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搞信贷粗放经营而忽视各种潜在风险,势必会造成[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资产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此,该行通过专题会议、调查研讨、现场听证等多种方式,从全体员工中广泛深入灌输“风险经营,质量唯重,效益至上”理念使广大员工逐步认识到:信贷资产质量对财务收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贷款管理不好,“金山银山”也会垮掉,从而较好地在全行上下统一了资产质量就是效益的认识,真正把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放到关系全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对待,把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意识扩大到全行每一个员工,从而较好地摆正了信贷经营与风险管理的位置。

之二:转变观念,健康发展。该行党委针对历年经营状况和管理基础,系统提出了“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八字”方针,尤其将“健康发展”观念与管理统一,和“规范信贷行为”观念以数据和典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宣传、引导,座谈、教育,并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机制方面进行把关落实,使广大员工在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在约束机制上有了新的要求,并真正在全行确立了健康发展观念,从而真正走上了规范经营的路子。

之三:狠抓素质,提高能力。其一,着力加强信贷人员思想教育,培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鼓励广大信贷人员在勇于开拓业务,抢占市场的同时,要求其与客户建立正常良好的往来关系,自觉抵制各方面的不良干扰和诱惑,增强“免疫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根,筑牢思想防线。同时,注意将思想觉悟好、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解决信贷人员的“不知为”和“不会为”的业务素质问题。对此,他们予以“量身定做”,有的放矢进行业务学习辅导。其二,着力加强信贷业务培训,夯实队伍能力基础。全面建立全行信贷队伍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信贷例会制,多途径给信贷人员提供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全行定期轮换制岗位,做好业务的传、帮、带工作,还不定期推出典型案例听证会制,采取由当事人陈述原因,运用解剖麻雀的做法,营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环境,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了信贷岗位科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带信贷员方式,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在抓客户经理教育培训上,他们坚持不重形式,只重实效。实行严格的业务过关测试,使“素质培训”、“不断学习型企业”和“思考型银行”在分行深入人心,生根开花。其三,强化法律和财务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员工队伍遵章守纪、当家理财能力。注重采取各种灵活多样方式,对全行信贷人员进行经常性法纪知识普及,如采取收看案件录相、请司法人员上辅导课、参观反腐倡廉展览、开展法纪知识问答等方式,使之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熟悉财务知识,能真正为农行当家,为客户理财,以提高综合效益管理价值。

防范:领导当好表率遏制道德风险

信贷管理领域是容易滋生腐败,产生道德风险的要害环节,而作为信贷资源分配的前、后台管理及审批等权力部门的领导干部又是银行道德风险的关健“防线”。如何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作出了有效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推行“道德约束”,做到“约法三章”。要求各级行领导干部在信贷业务上要正确认识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坚持做到“三不”:即不个别打招呼放贷款、不向有关部门介绍贷款、不带个人感彩审议贷款。一律按制度和程序实行决策环节的审贷部门分离>:请记住我站域名/<,横向平行制约。同时,严守四种主责任人制度及执行“六个严禁”、“八条高压线”管理。另一方面,注重将全行贷款决策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提出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准接受企业的吃请、送礼,要以过硬的党性原则防范道德风险,当好表率、带好队伍,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全行资产业务健康有效发展。并坚持从市分行党委成员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领一级干,从而较好地杜绝了信贷领域的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二是实行“刚性”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在信贷管理上,注意将资产质量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作为干部淘汰的硬条件。凡在贷款上查实有问题的领导干部无论涉及到谁一律免职,决不手软。在干部岗位调整时,对

审计发现贷款新规则实施以后形成的不良,必须逐笔落实责任,实施有效清收,否则不得调动、不予提拔。去年下半年以来,该行又强力推出支行行长、主管行长、所处主任对信贷客户的最低管户制度,并要求强化领导责任,实行管大户,管重点客户,使领导干部对风险相对集中点的客户能够重点关注,有力地防范和化解了信贷风险。三是实行有效监督,严格把关堵口。为发挥各级领导的管理示范作用,该行广泛开展了“三个装着”、“三个监督”教育,要求全行各级领导一要心里装着党和国家以及中行的事业,在信贷经营管理上杜绝贪图眼前利益,不搞短期行为;二要心里装着广大群众,以坦荡的胸怀,切实为全行员工谋利益,为中行谋取持续发展,不准新官不理旧事,不准急功近利;三要心里装着历史责任,时刻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切实从源头上严控不良贷款。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业务经营中,要能够坦然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接受上级监督,并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杜绝个人主观意志,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严格审查,强化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前台部门业务开拓与后台部门把关堵口的关系。对一些标志性客户、影响大的客户,认真实行信贷业务介入前各业务部门与经营行参加的行长办公会制度,广泛听取客户情况,分析客户发展前景,确定介入与否和介入程度,科学拟定介入方式方法。执行:落实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坚持把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作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市地税系统扎实推进

按照省、市纪委的统一部署,我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做到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环环相扣、整体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在省、市纪委“关于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意见”下发后,我们立即行动,周密部署,在全系统统筹安排。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工作推进表、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专门人员,安排了专项经费,确保廉能管理扎实推进。

(二)部门积极配合。为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人、到岗、到位,我们在市局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综合协调、宣传报道、督查备案、材料审核、政策法规五个小组,明确由监察室、办公室、人事科、机关党委、法规科牵头,并制定了《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坚持了一月一调度、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各级地税部门普遍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和每月报送信息制度,较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办事机构专门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人人全程参与。在市局网站设立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专栏,举办了专题辅导讲座,举行了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法摄影比赛,充分利用地税刊物、简报、板报等,广泛宣传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意义,着力解决少数干部思想上存在的查找风险点就是公开“腐败点”、查找风险点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查找风险点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等模糊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廉能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与现实危害性,树立廉能风险管理意识,较好的统一了干部思想,形成了“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的工作氛围。

二、坚持把廉能风险的查找和预防有机结合起来,以廉促能、以能增效

地税机关是经济管理部门,既有税收执法权,又有行政管理权。勤而不廉会出事,廉而不勤会误事,廉政和效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能风险,公示接受建议”的程序,坚持廉要高标准,能要高效率。

(一)廉能风险重点一起确定。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漏项缺项。我们按照省市纪委明确的8个方面重点内容和有关要求,着力查找共性、原则性、普遍性风险点较多的同时,深入挖掘个性、针对性、特殊性风险点较少的问题,在廉政方面,紧紧围绕“征、管、查,减、免、罚,人、财、物”九个重点,防止、假公济私、权钱交易;在效能方面,把贯彻执行上级部署、工作质量、办事效率、文明执法、服务水平、零投诉等作为效能达标点,防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做到廉政与效能“双管齐下,双轮驱动”,真正打造“廉能岗位”。

(二)廉能风险点一起查找。本着“职权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对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机构改革,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的方法,对每个风险岗位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进行清理和明晰。对廉能风险点从个人查找、部门审批、领导审核、集中审查四个环节严格审核把关。市局机关共排查廉政风险点434个,提出效能达标点295个,其中:岗位职责风险394个,工作流程风险12个,制度机制风险10个,外部环境风险8个;涉及工作效率的达标点215个,其他效能达标点80个,确保风险排查不留死角,防范措施不留盲点。

(三)廉能风险等级一起划分。按照地税机关风险发生的机率和危害损失程度,我们对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界定,并根据权力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实行分层监控预警、分级负责管理。通过个人自评、部门评查和党组审定,市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确定了廉能风险点风险等级为一级的有141个,二级的有147个,三级的有146个;效能达标点等级为优的为196个,良的为94个,一般的为5个。

(四)廉能风险流程一同再造。打造“阳光地税”,把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承办岗位、职责要求、相对人权力、投诉举报等内容,以图表形式汇集,一目了然。对应当透明公开的事项,在流程中全面公开;对权力过于集中的,进一步分解细化;对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事项,进一步规范和压缩裁量空间。市局机关已制作并上墙公示廉能管理风险防控图49块。

(五)廉能风险防范措施一起落实。目前,市局已制定风险防控措施493条,提出效能建设改进措施320条,其中:在“征、管、查”方面,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模式,杜绝“人情税”、“关系税”;在“减、免、罚”方面,针对减免税、资产报损、重大案件审理、大案要案查处等环节,建立由征管、法规、稽查、监察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防止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有税不收、有税少收等问题;在“人、财、物”方面,认真落实有关“三重一大”规定要求,不断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基建工程、大宗物品采购等工作透明度。

三、坚持把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廉能管理之中,让廉能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提高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科技含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开展廉能管理工作以来,我们先后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广东、江苏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税系统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并应用于全系统廉能管理工作之中。

(一)完善网上廉能风险监控。在“征、管、查、减、免、罚和各类地税征管业务及各种地方税、基金(费)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和监控的基础上。还对纳税人关心、社会关注的各项地方税收法律法规包括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及服务承诺在地税门户网站全面公开、公示,打造“阳光政务”。目前,网上申报税款已达60%;签约网上缴税2100多户;网上预约审批随到随办。

(二)完善网上廉能投诉平台。全系统各级门户网站健全和完善了“涉税举报”、“服务投诉”、“局长信箱”等栏目,各级地税机关安排专人在规定工作日内受理和处理网络件,及时回复反馈当事人并在网上公开。探索建立包括廉政档案、个人财产申报、个人道德诚信在内的领导干部廉政诚信信息系统。今年以来,仅局长信箱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1条,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三)完善网上廉能监督平台。根据网络开放性强、交流便捷,社会各界特别是纳税人可随时随地、全天候对地税部门和地税干部职工进行监督等特点,市局研究开发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监督系统。对市局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的“两表一图”(职权目录明细表、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自查表、工作流程风险防控图)在市局“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监督系统”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电子监控系统,对覆盖全市的所有地税办税服务厅窗口受理、办理涉税服务情况进行全程视频实时监控。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社会风险管理是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本质要求

随着全球范围进入高风险社会,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具有高风险的性质。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风险问题已渗透到了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直接危及社会的运行安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讲了三个“世所罕见”:即我们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两次讲话均提到“各类社会矛盾明显上升”,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审计机关受人民委托,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去揭示和查处问题,预防和抵御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促进其他各个系统功能平衡,使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安全。这一论断一开始就明确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同时还应包括在社会领域,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是国家审计的本质要求。

审计机关要发挥在社会领域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社会风险形成规律的研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关注“三农”安全、环境安全和民生安全,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采取措施将各种苗头性问题和管理漏洞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在审计署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和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有关政策措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调查等项目中,审计机关在揭露、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方面均做了有益的尝试,较好地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党和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中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风险事项与审计职责的关联性

2011年中国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清晰的认识,认真识别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手段。我们认为,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说,目前需要给予格外重视的社会风险有“三农”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不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

(一)“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风险。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地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失地农民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和专长,他们难以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因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产生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形成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受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一方面造成“农民工”子弟学校、“城中村”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兴起”,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远远高于城市6.7%的老龄化比率,这也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显得比城市更加艰巨和迫切。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三农”风险,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非常严重。

审计机关应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的理念,加大对各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近年来,审计署组织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农村种粮直补、饮水安全等专项资金的审计,查处了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违规挤占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等坑农损农问题,如哈尔滨特派办在吉林省土地资源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中,揭露了一系列侵害失地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敦促长春市政府兑现了拖欠的征地补偿费4.9亿元(2010年10月11日《中国审计报》1665期);同时根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摸索试点阶段的实际,组织开展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调查,提出制度运行中的缺陷和基金管理中的漏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三农”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

(二)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性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我国因工业化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速度已大大超出工业化自身的速度。各种严重污染事件的发生,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逐年上升,而且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引发。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水体致使其被严重污染,导致哈尔滨市紧急停水,沿江1000多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生态恶化的问题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引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审计机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各地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查处地方政府违反国家规定制定地方保护政策,违规减免各类水污染防治资金;环保部门在环保执法中以罚代纠、大量违法排污行为未得到有效制止,甚至成为了企业违法排污的“保护伞”;国家新增信贷资金投向“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等问题。近年来,审计署开展了对环渤海13城市水污染防治资金、“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等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揭露了一批污染环境,损害群众健康,引发社会矛盾的典型案例,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不协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显性风险。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理强调:“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在这些涉及人民的尊严的问题上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在社会财富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还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中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社会风险。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看病贵、择校难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高房价下的“蜗居”生活还较为普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潮”的到来,庞大的老龄人口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改善民生,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那民众将会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风险。

审计机关要以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将维护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最大政绩”,要在群众“最盼”、“最难”、“最烦”、“最怨”上下功夫,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民生问题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切实抓好对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民政、救灾、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要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确保民生资金安全,发挥其最大效益,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审计机关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特定地位使其能够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根据宪法的规定,审计机关是国家唯一的专司经济监督的部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工作中能主动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障碍、矛盾和风险,加强社会风险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对于国家的立法、司法和其他行政机关而言,审计监督更多地体现为服务,既通过审计行为促进其他社会主体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特殊地位使得审计机关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跨部门、跨地区开展工作。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在2008年审计署组织了6个特派办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的13座城市以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了跨地区、跨部门的调查,促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渤海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了渤海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了海洋环境保护责任制。

(二)法律授权的广泛性使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成为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对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以及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使得审计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已覆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正是法律授予审计机关职责的广泛性,使得审计监督能够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使得审计机关能够主动出击,及时发现各种社会风险。

(三)审计机关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确保各类社会风险和风险隐患及时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社会风险或者隐患能够及时反馈给政府主要领导,能够促进、协调各部门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目前,审计机关通过多种形式的审计信息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重大社会风险或隐患直接向有关领导机关上报,起到预警作用,能够引起领导人的重视,有利于及时控制和解决各类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四)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机关更加及时地发现、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各类矛盾,化解社会风险。

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或经营管理活动,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保证了审计工作能够维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客观公正地还原事实真相,保证了国家审计成果的有用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审计机关从严要求、客观公正、清正为民、秉公执法的廉政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他们愿意和审计人员“拉家常”,主动向审计机关反映问题和矛盾,便于审计机关及时发现、处理各类社会风险,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四、审计机关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在选择审计项目、制订审计计划时,要评估项目涉及的社会风险程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要紧紧围绕我国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局,紧扣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的风险审计,尤其要加强“三农”领域风险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环境领域风险审计,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加强社会保障领域风险审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风险管理中,要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萎缩、订单减少、工厂关闭、职工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风险凸现。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出台了包括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措施。审计机关也及时调整审计计划,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最高目标,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陆续开展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影响,境外投资风险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等一系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我国平稳度过这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在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时,要树立社会风险管理意识,将诱发社会风险的各类因素作为重点审计内容。

一是要将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执行落实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确保政令畅通。如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应关注救助对象是否都及时、足额的领取到救助资金,医疗救助后困难群众承担的医疗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实现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的政策目标。

二是要将现行政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促进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完整。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实行了多年甚至打着科学旗号的制度,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科学的,而且制度的失误,所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和广泛的,引发的社会风险也将更加严重。如2004年底发生在四川省某地的大规模,根源就在于实施多年的大中型水库补偿标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补偿标准偏低致使移民的基本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群众诉求无门由此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因此,审计中要高度关注各类政策、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适应性,及早提出修改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防范和杜绝社会风险的发生。

三是要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作为审计的重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汶川地震后,灾区各地纷纷出台遇难人员抚恤金标准,造成各地抚恤金标准不统一,一度引发了灾区社会矛盾。又如国家规定对因灾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无收入来源的“三无”人员进行救助,但在“三无”人员认定上,各地在政策理解和把关上都不一致,造成同一县(市)的不同乡镇执行政策不一致,个别乡镇群众为此多次集体上访,甚至打伤乡镇干部。因此,审计中要高度关注政策、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潜在危害,及时修正不公平、不公正的政策因素,化解社会风险。

四是要将揭示现有风险作为审计的重点,认真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促使风险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集体上访、形成的社会风险,审计机关应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举报作为参与社会风险管理,转化为审计成果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审计风暴”的掀起,审计机关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审计机关受理的各类和举报案件也越来越多,群众在举报中反映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风险问题。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工作条例》的要求,根据“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制度和充实组织机构,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领导开门接访等方式,有效搭建了密切联系D群众的“桥梁”,保障了渠道的快捷与畅通,切实解决了群众合理诉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工作真正成为了审计机关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减压阀”,理顺群众情绪的“调节器”和密切群众关系的“连心桥”。各级审计机关还结合自身实际,问计于民、问审于民,促进群众的举报线索转化为审计成果,如成都特派办就群众多次集体来访反映“当地水利枢纽工程克扣水库移民补偿款”的问题,主动安排专项审计调查,及时查清了问题,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政府报告,促使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存在的社会风险和隐患。

一是要报告政策和体制机制漏洞造成的具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社会风险隐患,揭示其成因和造成的危害,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报告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具有典型性、群体性的社会风险隐患,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消除社会风险。如在汶川地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中,审计关于“三无”困难群众认定、遇难人员抚恤金标准等政策执行的公平性以及灾区活动板房、帐篷的消防安全、次生灾害造成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均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相关风险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要报告相关部门履职不到位以及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造成的职责不明、统筹协调差、相互扯皮推诿,对社会风险隐患处理不力,致使风险和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促使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四是要报告各地在社会风险防范、治理和化解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并将其固化为制度,推动建立预防、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

五是通过审计公告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消除公众疑虑,控制社会风险。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执法风险因素及成因分析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一)地税执法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税执法人员是地税执法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少数地税执法人员执法风险意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权力”思想,他们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意识认识不足;二是地税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地税干部自觉学习能力差,执法水平还远不适应当前税收工作的要求,不清楚工作所需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全面的掌握岗位工作需要的税收政策业务知识,不了解掌握管户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情况,存在文书制作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有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够强的现象;三是在日管工作流程中未严格按规程操作、税务登记不准确、财务数据录入不规范、“双定户”定税程序不规范、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四是部分地税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表现在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工作马虎,对税收征管对象缺乏必要的政策宣讲和纳税辅导,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个别地税干部甚至存在、贪赃枉法的现象,导致国家税款流失,损害国家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是否落实到位,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做到应收尽收。

(二)税收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日常的地税干部执法中,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要表现在执法程序不规范。如地税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未按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调查取证;不按规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等等。

(三)纳税服务较高的要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是有限的征管力量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高。税收管理员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可能有更多时间深入纳税人中,这些因素束约深化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服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义不容辞的基本的法律义务,只有认真履行这一法定义务,才能取信纳税人,税收工作才能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全社会的支持。目前,纳税服务还没有达到法定义务的高度,尽管《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有14个条款明确规定了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税干部仍有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认为自己是“管理者”,纳税人是“被管理者”,这种权力意识直接带来的是以地税机关为中心的“本位化”,把执法与服务对立,没有认识到执法与服务都是地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税收收入任务带来的执法风险及其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多年来税收收入计划任务都是按照上年税收完成数和计划年度预计的增长速度由当地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在年初来确定和下达,而实际存在的税源与收入任务的需求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基层税务部门为了完成当地政府和上级税机关在年初确定税收收入任务,难免会有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的情况发生,违背了组织收入原则,影响了正常的组织收入工作秩序,这样导致地税部门在组织收入时压力较大,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可能引发执法风险。

二、对防范和规避执法风险,建立长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机制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认识,观念上深入理解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提高防范意识,确保税收执法的安全性。

2、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学习及应用,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防范税收执法中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税收业务技能和税收征管软件的运用。应加强对通用法律知识以及税收实务的学习,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形成自觉的学法、用法,自觉的钻研业务、精通业务,通过提升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切实降低并有效化解税收执法风险。

3、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风险宣传教育,例如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现身说法教育等手段,利用实例来告诫大家要珍惜每一天自由生活的权利,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从思想上重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以便提高税务人员认识、发现、预防和化解执法风险的能力。使税收工作高效完满的完成,减少或降低税收执法中的风险。

(二)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和责任的落实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并提高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推进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其次,还要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发挥好制度的管理效用。最后,要严格执法监督,严肃工作纪律,切实加强责任管理,对滥权、越权、违法、失当执法以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税务人员,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强完善税收业务工作流程及税收执法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效率

首先,要切实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范围、幅度、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其次,要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将执法环节、执法内容与执法过程固化在征管软件中,通过征管软件向各执法岗位分配工作,控制工作流程,记录并考核岗位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能。

(四)加强内部检查与监督,进一步发挥多层面的监督效能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质量。采取“软件和手工考核机制”的实际应用,设立岗位、分清职责,定人、定岗、定责,做到各科室、各岗位,职责明确,落实到人,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督察的功效与作用,依托税收执法责任制体系,加强日常、专项和年度执法督察,查找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凡在执法检查中有重大问题或不认真进行整改的,将在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中予以扣分,并将考核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及时向监察、人事部门反馈。以便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从而有效预防税收执法风险。三要加强涉税规范性文件的审核监督,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及备案管理制度,未经法制部门审核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涉税通告和公告,一律不得对外。四要健全群众举报制度,依托“12366”热线,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纳税服务与工作协作,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

1、“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以落实规划任务为出发点,以打牢工作基础为落脚点,健全服务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制度,细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建立服务机制,推进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纳税服务新格局形成。”这就要求税务机关一定要严格执行纳税服务制度,牢固树立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满足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正当、合理的需求,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努力营造和构建和谐的税收管理环境。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工作进展情况及主要亮点

目前,6家单位都完成了本部机关层面重点涉法岗位防控指引编制,大庆石化、西南油气田和四川销售还全面或部分完成了基层单位指引编制;各单位均程度不同地开始组织指引培训和实施工作。总结6家单位工作组织及推进情况,主要有4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各单位对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认识比较到位,并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将法律风险防控要求对应到岗位、落实到人头的思路,较好地解决了有思路没抓手,有要求没落实等问题,对提高岗位员工法律意识和技能、依法规范岗位履职行为、从源头避免违法违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工作有效开展,6家单位研究制定了推进方案,组建了工作团队,企业总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负责人定期组织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在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精力。其中,吉林石化邱克副总经理、西南油气田康建国副总经理、四川销售刘华治总会计师多次组织专题会议,部署、研究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类问题,在工作组织、横向协调和督促指导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二是在加强法律与业务融合方面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见到了较好的效果。6家单位将加强法律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联动贯穿于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组织业务人员开展法律风险写实、法律人员与业务人员一对一访谈、要求业务部门明确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并定期联席会议等措施,较好地调动了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避免了法律风险防控与业务管理两张皮的情况,确保了工作的实效性。

特别是通过吉林石化人事、财务、商务、安全环保等部门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我们切实感受到这些部门对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高度认同,并已经将其作为本部门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针对主要风险源点采取了很多管理举措,有的已经见到了初步效果。四川销售营销处、质量安全处、财务处、加油站管理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不仅对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非常重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业务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体现出较高的法律素质,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四川销售在加强法律与业务融合上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在指引培训和实施上结合自身管理实际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工作,指引培训和实施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大庆石化结合普法工作,按照组织自学、集中培训和组织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指引培训,先后于今年3-4月份对机关200余名重要涉法岗位人员分两期组织了集中培训,对二级单位相关人员组织了法律风险防控知识考试,提高了相关人员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和技能。

四川销售将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指引培训和考核纳入公司技术大比武活动安排。从2月份开始,四川销售以法律风险岗位防控指引为主要培训教材,组织法律岗位人员加强学习。6月8日,四川销售举行法律岗位大比武活动,组织25家地市分公司的49名法律人员进行了法律风险防控知识竞赛,对成绩优秀者进行了表彰。

四是组织重大风险专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法律风险防控的认识。特别是大庆油田成立项目组对法律风险概念、特点、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针对油田土地补偿争议纠纷频发的实际,重点分析了地震勘探业务土地补偿重大法律风险防控问题,研究制定了具体防控措施,并结合业务实际形成了操作手册。这些研究对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从去年5月份全面启动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在肯定6家单位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单位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6家单位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较突出的包括:

一是指引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遗漏重要法律风险源点和重点涉法岗位;法律风险源点与岗位对应不准确,张冠李戴;防控措施过于原则,不少是笼统的、抽象的、目标性的要求,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如有的单位现有指引仅涵盖部分机关部室和少数岗位,且重要涉法岗位局限在科员层面,未包括科级、处级岗位,在覆盖面上有较大欠缺,难以很好地满足防控法律风险的客观需要。有的单位编制的指引,部分处室仅有处长岗一个涉法岗位而没有其他涉法岗位,部分处室仅在工作人员层面有涉法岗位而没有处长岗,除极特殊的例外情况外,明显与管理实际不符。

二是对指引培训工作,有的尚未开展,有的只停留在面上而缺乏针对性。有的单位在指引培训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做的工作相对较少。其他单位组织的指引培训活动,形式以集中讲座为主,内容以讲解法律风险岗位防控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为主。这些活动是必要的,但仅仅在面上泛泛地提出一般性要求,没有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难以使相关岗位人员真正掌握本岗位法律风险防控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三是在实施检查、测评等方面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虽然部分单位在指引实施检查、测评方面有了一些实践,但总体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业务部门作为防控主体的作用、如何加强法律部门对指引实施的支持和督促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常规管理模式和制度性保障。

四是部分单位在向基层单位延伸上抓得不紧,效果不明显。部分单位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仍然停留在机关层面,没能及时向基层单位延伸,工作节奏略显缓慢,影响了整体工作效果。

三、下步工作重点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上述问题在大部分地区企业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针对这些问题,下步重点要抓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地区企业持续优化法律风险防控指引,要求地区企业结合油气田、销售企业指引示范文本,根据业务发展及岗位调整等情况,不断组织指引修订完善工作,解决法律风险源点与岗位职责不匹配、防控措施操作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指引质量。

二是,组织地区企业开展自上而下、一对一的指引培训工作,基本思路是上级岗位要按照管理隶属关系,对下属涉法岗位逐条讲解指引内容,确保其熟练掌握指引各项要求。

三是,组织地区企业根据本单位实际,按照法律与业务融合、科学高效的原则,加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引实施检查和测评机制。

四是,在持续推进机关层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地区企业抓紧将法律风险岗位防控工作向基层单位延伸,今年年底前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完成基层单位重点岗位防控指引编制工作,并在机关和基层单位全面启动指引培训和实施。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一)税务行政诉讼类风险

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消、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执法案件对法律举证的有效性是当前执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旦发生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概率就会很高。从败诉案件看,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程序违法主要是指违反法定方式或者是违反法定的具体要求。税务机关的日常具体行政行为中,往往重实体、轻程序。突出表现在:(1)无执法权的人参与执法,如工勤人员参与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2)开展日常税务检查工作时,该出示税务检查证而没有出示,收集的证据资料纳税人未签署或者盖章;(3)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而没有告知;(4)达到听证条件的,应当告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申请举办听证而没有告知;(5)所收集的证据来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证据应当在听证会进行质证而未进行质证;(6)违反法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有的未经批准,擅自临时查封纳税人的物品、随意扣押纳税人的商品,有的未履行事前告知,未通知当事人到场等;(7)有的应经有关负责人批准的案件不经批准擅自作出稽查结论等等,最终导致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在《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中定性和处理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准确,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定性模糊、征纳双方争议过大,从而败诉。

(二)税收管理作为类风险

?是指在税收管理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未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以及作为不当的管理事务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未完全执行征管工作流程、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审核不严、减免税概念划分错误、“双定户”定额程序不全、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款征收方式不统一、税率执行错误、一般纳税人进项抵扣审核不严、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纳税人只需履行备案手续的纳入了行政审批程序等行为都是其具体体现。

(三)税务司法渎职类风险

此类风险的界定应以《刑法》中关于税收渎职犯罪的相关条文和检察机关对税务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为依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严格履行征管职责,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偷税骗税等犯罪活动不查不问,对群众的举报听之任之,不认真查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肆意进行偷逃骗税等犯罪活动;二是税务行政执法案件中由于地方保护、政府干预、怠于暴露问题等原因对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拖而不送受到刑法402条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追究;三是税务征管失职失误,造成不征、少征国家税款和国家税款重大损失触犯刑法第404条不征、少征税款罪以及第405条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这两种定罪额度标准低,10万元以上的税款损失即达到立案条件,在日常税务征管中稍有疏忽便极容易达到这个税款额度,形成不征、少征和税款流失的法律客观后果,另外对“”这个前置条件司法解释涵盖范围非常广,且在目前司法实践掌握中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主观故意这个法律要件的“明知后果”情节在实际税收征管中更是难以把握和判定,不同的法官理解不同认定也不同,因此对于税务干部的执法风险同样极高。如果由于疏忽大意,严重不负责,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的,即使没有的法律前提,仍有可能触犯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罪。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司法渎职类的风险已成为税收执法中最应引起高度重视和需防患的一类风险。

二、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

(一)税收执法依据潜伏执法风险

一是法律层次低。我国现行税法中属于法律的只有《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3部,其余大量的是法规和规章,法律级次低、效力差,这给税务执法行为留下隐患,因为法院在行政案件判决时对规章是参照使用,可能存在不使用的情况。

二是实体法内容滞后。现行税法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其内容老化,明显滞后。为此,不得不以税收规范性文件作大量的解释、补充,每年各级部门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数百期之多,有财政部和总局联合下发的、有总局下发的、有省局下发的,数量浩大、内容繁多、更新频繁、衔接性差,给税务人员学习和适用带来极大压力。如在ctais中对饲料、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废旧物资企业进行免税核定时使用的分别是财税[2001]121号、财税[2001]113号、财税[2001]78号文件,但关于这三类企业的免税政策既有财政部和总局联合下发的,又有总局的、省局的,甚至一个部门有好几个文件,纳税人在免税申请时适用的是五花八门,也让税务部门在审批时难以适从,如果因为纳税人不适用财政部和总局的文件而不予审批,将承担行政不作为的后果。此外,不同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相互沟通,造成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冲突。即使适用文件正确,一旦执法行为引发讼争,由于税收规范性文件效力不足,据此做出的执法行为,面临败诉风险。

三是《征管法》潜伏执法风险。《征管法》规定税务执法主体违反法律应承担责任的条款达12条。譬如,《征管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不征少征税款”属渎职行为,轻者给予行政处分,重者追究刑事责任。虽然立意很好,但后患无穷。“”与“工作疏忽”有时很难界定,任何导致税收流失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追究责任,执法风险可想而知。

四是政策制定不科学。各级税务机关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如目前大力推行的纳税评估方式,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临时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其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各基层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方式各不相同,管理不像管理,稽查不像稽查,隐患较大。像纳税评估税款的定性及入库问题,在当前使用的“综合征管软件v2.0”中就没有这一模块,如果按“查补税款”入库,就变成了稽查模式;如果按一般申报入库,又变成了征管模式。有些税务机关为了取得纳税人的配合,向纳税人宣传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开展的一项优化服务措施,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偷税行为也不转交稽查处理。目前检察机关已对国税系统的纳税评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纳税评估在政策适用上的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执法风险。

(二)税务部门自身因素引发执法风险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税收执法人员,对依法治税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思维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法律意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认为依法治税就是针对纳税人而言,而忽略了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提高,直接引发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法定程序。部分税务执法人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不懂装懂,凭感觉、凭经验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能够引用高阶位的法律法规却引用低阶位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给司法机关追究留以口实。三是侥幸心理导致风险。许多税务人员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我行我素,不加纠正,以为以前都没事,别人都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最典型的就是在进行纳税检查或送达税务文书时,因熟人熟脸而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明或一人前往等。四是税务人员、、带来的风险。如不征或少征税款,徇私出售发票,虚假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得了好处不移送达到刑事标准的稽查案件等。

(三)外部环境存在风险诱因

一是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纳税人偷逃税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税务部门税源监控、税务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二是外界对税务工作的熟悉度和关注度增强考验着执法水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法制的完善,广大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税务人员任何损害纳税人正当权益的执法行为都可能引发行政诉讼,而且败诉率极高。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对税收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和纪检检察部门对税务行业的熟悉程度、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近年来检察部门查办的涉税案件中就可以看出。税收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矛盾多,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三是地方政府行为增加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替纳税人说情,致使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执法风险却由税务部门独自承担。

三、规避和防范税务执法风险的建议

(一)完善税法体系,规避政策风险

税法纰漏产生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完善税法体系,修正税法纰漏,是规避风险的治本之策。一要提高税法层次。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税法的构成要素等必须且只能由代表民意的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法规只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对法律规定的事项进行补充、细化和说明。考察世界各国的税收立法状况,大多数国家也都是以税收法律为主、税收行政法规为辅。而我国除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由税收法律调整的,其他税种都是由国务院的暂行条例调整的,在构成税法体系的形式结构方面,占主体地位的还不是税收法律,而是税收行政法规。因此,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等其他税种的暂行条例修订升级,上升为法律,提高法律效力,减少执法风险系数。二要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从根本上降低执法风险。如《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都是国务院*年制定的,迄今已近15年,为适应税收形势的变化,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很多补充性的规范性文件,如与增值税有关的减免税规定、消费税税目和税率的调整等,应把这些内容直接加进暂行条例里,逐步完善。

再如,《征管法》在对偷税处理时规定0.5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使得税务机关在处罚时自由裁量权太大,一定范围内会对税收执法的合理性、公正性造成影响,应适当修改。三要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税收规范性文件是指导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直接依据,直接影响执法结果,制约执法效果。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是规避执法风险的需要,具体要求为:制发宜慎重,切忌过多过滥,税务机关制定各类操作规程、办法,须经法规部门审查,并深入基层搞好调研、研讨,对其可行性、科学性全面论证,防止出台与法律相悖、与政策相左的文件;表述宜严谨、周密、清楚,力戒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产生歧义;政策宜稳定,切忌朝令夕改,前后矛盾,文件打架,让人无所适从;清理要及时,对过时、失效文件及时清理,公布废除,避免基层错把“鸡毛”当令箭,导致执法失当的风险。

(二)强化风险意识,化解现实风险

要想打造平安国税,当好平安税收执法者,首先要有风险意识。一要增强法制观念。与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系,为税务干部长期开设“法律课堂”,结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引导税收执法人员清醒认识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知法、懂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二要端正执法观念。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税收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尽可能不给执法风险留余地。三要搞好风险预测。研究和探讨税务人员涉税犯罪规律,定期结合岗位实际自查执法风险点,提高防范针对性;定期不定期召开税收工作评议会,邀请纳税人代表、特邀监察员等对税收工作“把脉问诊”,对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纠正,防患未然。

(三)讲究执法策略,构筑社会防线

风险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带着若干疑问,笔者赴杭州东站深入调查,实地感受在这个特殊背景、特殊地点下建设者举步的艰辛。调查发现,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存在着投资规模大、拆迁困难大、工期压力大、成本压力大、技术难度大、安全压力大的“六大”特征,且这六大特征又是一个“连锁式反应链”,非比寻常,是四局历年来承建的施工难度最大、施工风险最大的综合施工项目,在这种安全高风险运作的情况下,常常让现场施工人员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一、项目基本情况

新杭州东站由4台9线扩建为15台30线,按3个场横列式布置,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为普速场、笕杭长场、宁杭甬场。其中普速场2台5线,笕杭长场6台12线,宁杭甬场7台13线。车站北端引入笕杭客专线、宁杭客专线、浙赣绕行线改线以及动车走行线;南端引入杭甬客专线、杭长客专线以及浙赣绕行线改线。包含了路基、桥涵、站场,无柱雨棚、轨道、通信、信号、信息,电力及电力牵引供电,房屋建筑及给排水、过渡工程、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大型临时设施、改路改河等工程量。合同工期为2011年6月30日,

二、项目直面的若干安全工作压力

1、图纸迟迟不到位,工期、成本压力不断增加。开工的第一个年头里,由于工程图纸到位率太低,且不连续,导致施工机械、人员上了撤,撤了上,致使几个分部“停停打打”,全年均无法形成有效的大干态势。即使到位的图纸也大量存在不完善,改图、换图现象较多。比如三分部机场路西侧的路基,2009年底就已施工完毕,但因机场路的下挖深度问题,成型的路基还要加宽加高,设备、人员的重复投入给成本带来很大压力。另外还有一些基本设计参数(至今)难以确定,设计图纸无法落实,现场施工无从着手的现象,三院、四院、四院杭州分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间的设计交叉的总体协调等诸多问题,无形之中工期、成本压力剧增,变更费用庞大,难以持续落实。为抢抓工期,中铁四局经理部必须千方百计的赶进度,形成了“想快快不得、不快又不行”的恶性循环,对施工安全极为不利。

2、深基坑开挖作业多,开挖面大,一次灌注方量大,支护困难。基坑开挖在杭州东站扩建施工中是比较频繁的。不完全统计,杭州东站有大小深基坑开挖多达200余,而且大多数基坑开挖施工距离既有线不超过4米,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到15米。杭州整体上属冲积型平原,地质较为复杂,地下水含量丰富,绝大多数土层以沙层粉土为主,这种土遇水后就像牙膏一样。对于杭州区域的地质条件,有专家做一形象比喻:地铁基坑开挖、地铁盾构推进等工程作业如同在蛋糕里打洞,施工风险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基坑开挖作业,难度可以想见。以一分部的官河框架桥为例,该桥长23.5m、宽57.76m,与线路斜交40度,结构形式为六线铁路框架桥,挖深基坑边缘与既有铁路浙赣线护栏相距仅两米,距既有线不足4米,基坑底距既有线轨面高差达11.78米,支护难度极大;施工时既要控制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又要保证浙赣线正常运营,仅此项深基坑支护方案经四局、上海路局、杭州铁路枢纽公司等多名专家召开方案评审会反复论证15次方才确定。

为防止淤泥流动出现基坑坍塌、钻孔桩开挖灌桩出现“胀肚”现象,经理部技术人员经过专家多次论证,提出了“把鸡蛋煮熟”的施工方案:先采用咬合桩加旋喷桩、水搅桩三联闭合进行基坑深泥刚性加固,把淤泥变成了“混凝土”;再采用钻孔桩加钢型对口撑进行支撑基础维护,通过钢管顶撑配加冠梁连成整体,使桥基与道床形成封闭的整体结构;同时在铁路前方站、工点三公里处设立双控安全防护,保证既有铁路列车通过时所有机械停止施工,以防止列车运行与机械作业时产生共振而影响铁路道床和基坑支护的稳定性,确保了既有铁路的安全畅通。

3、多为既有线施工,车流量大。东站扩建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施工线路与既有线路呈犬牙交错状,有的距既有线只有2米,有的施工区域伸延到既有线上,有的干脆就跨过既有线,工程涉及到站场施工、临近、跨越、侵入既有线,所有施工均在保证既有线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四局经理部三分部就有22个桥墩侵入既有线,动车走行线特大桥与宣杭、笕杭、宣杭联络线的6条既有线反复交错,形成大小两个三角区域,在这两个区域内,有两处跨越既有线;有5个桥墩在既有线上下行线路之间;还有一处跨越三层(立交涵、笕杭铁路线、城市高架)结构物,从高达28米处实施箱型连续梁施工,跨越处恰好在笕杭线接触网上方,不移动接触网几乎无法施工。笔者同时看到:宣杭线、笕杭线平均每3分钟就有快车通过,多为动车;宣杭联络线平均5分钟一趟快车通过,车流密度很大。

施工中,为确保道路交通的车辆和行人安全畅通,经理部把“大安全”的意识贯穿于每位作业员工的大脑,不仅进行了“地毯式的安全洗脑教育”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而且制定了应急预案,提出“地下小口径管线先探明、再挂牌、后绕线,大口径管道先支墩、再围护、后盖顶,地上强支撑、重防护、密隔离”的施工方法。他们实行挂牌作业,责任到人,并安装计算机视频红外线成相的“千里眼”,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确保了杭州东大门交通主干道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行车和地下管线的绝对安全。

4、桥群跨越两条城市主干道,地下复杂管线超多,成为“第二条既有线”。新建的7座和8座铁路连续刚构分别跨越机场路、德胜路两条城市主干道。同时,新建铁路桥群分别紧靠既有线两侧,施工顺序是建新线、改老线、拆老桥、再建新线,这样反复交替进行。与此同时,道路的封闭也是反复进行;加之交通、地下管线等诸多因素,给施工带来了一些列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德胜路立交通道中间的1号和3号墩均布设在机动车道和非车道之间宽不足1米的隔离带上,落差3米多,而这个隔离带下边通常是各种电缆、光缆、管线密布的地段,根据提供的资料,城市管理部门及城市所有“管线”等全部涉及到。地下管线迁改和桥墩的施工,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既要进行管线迁移,又要保证施工安全和工期,可谓是难上加难。10线8桥在跨德胜路立交桥时,桥挨桥密布在100米宽的范围内,桥墩基坑开挖几乎连成一片,地面人流、车流与地下管线共同形成的危险源高达1358个,如果各个道口疏导稍有不力、各个管线防护丁点不当、各个支撑密封稍有不实,后果都不堪设想,被工友们称为“在针尖上跳舞”。更有甚者,非机动车道上有一条2.2*2.2米的城市污水主管道,加之下面的集水井、进泵房的雨水管道及德胜路北侧桥台位置上的一条800mm的污水管都严重影响着施工,构成了实质上的“第二条既有线”。这些管道如何迁改、桥墩如何施工、老桥如何拆除、交通如何保持通行?如何保证污水管的安全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5、施工区域情况复杂多样,难以协调。

施工涉及单位多,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未来杭州东站枢纽将建成为浙江省以及杭州市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是全国铁路九大枢纽站之一,也是“长三角”最重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杭州市民和游客通过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磁浮交通、干线铁路、地铁、公路、公交、运河水运等,都能在这里实现“零换乘”,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格局。正因为如此,施工区域内有地铁、客专线、站房等多家单位交叉施工,如二分部施工范围内有地铁指挥部与枢纽指挥部的施工交叉,地铁不做完,上面的路基也没法做;三分部承建的动车走行线特大桥四电的迁改由二十四局负责,而二十四局还受制于铁路设备主责部门等等。多家单位交叉施工,机械、人员混杂在一起,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乱中取胜”,在谁先施工、谁后施工上经常发生争执,很难协调,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考验。再比如三分部管段涉及到六条既有线铁路施工、其中三条跨机场路、德胜路、秋石高架等城市主干道、六处跨河道、两处改河(约600米)施工,需大量对外协调工作,协调单位涉及地方政府和路局几乎每一个系统,施工处处受制,施工方案、安全协议、施工协议、配合费用协议等要经过层层评审,待审批,施工封锁慢、要点程序慢且繁锁,严重制约着工程进度。

6、安全管理工作自身的压力。

站场施工历来是工程建筑业中的高危行业,除了受施工环境及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的制约因素外,施工现场管理职责执行到位与否也是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因素。类似杭州东这样高规格、高标准的大型交通枢纽在四局尚属首次,而且是在施工干扰多、不确定因素多的复杂情况下,安全管理工作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该项目一拖再拖,工程成本压力增大,原本就紧张的工期更加紧迫。根据以往的实例,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迫使”一些施工单位在安全投入上缩手缩脚,产生侥幸心理?事故往往就在麻痹大意的地方发生,而一旦铸成大错,追究谁的责任都将无法挽回事实。

三、项目部的应对思路和主要做法

开工之初,中铁四局就步步小心、异常谨慎,确定了三个工作思路,从建立可操作的硬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过程监控的到位,均显示出超乎寻常的耐力和决心。

1、“想方设法、不等不靠、见缝插针、积极推进”。 新杭州东站作为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磁浮交通、干线铁路、地铁、汽车客运、公交、出租、运河码头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具有工期压力大、工程规模大、安全压力大、施工难度大、干扰大;结构物多、专业多、过渡项目多、地下管线多、施工单位多;技术含量高、施工标准高、环保要求高等特点。在东西宽400米、南北长7.043公里的范围内的路基、桥涵、站场,无柱雨棚、轨道、五电、房建、给排水、过渡工程,大范围与既有铁路“亲密接触”。

中铁四局经理部合理组织,优化方案,充分发挥各分部的主动性和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业主、地方等各方面积极因素,有条件的先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想方设法,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施工生产,逐步打开了杭州东站扩建工程的施工生产局面。7月20日,我们在杭州铁路东站看到,改扩建工程已完成路基、桥涵总体实物工作量的80%以上,保持了施工安全零事故,居民零投诉,赢得了杭州各界的高度评价。

2、“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完成规定的动作”。

如果说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那么杭州东站所有项目都是重点。其中线下施工上跨既有铁路7处、下穿35处,跨越城市交通干道19处,穿越高架桥8处,跨越高架桥1处,其中的65个控制工点,587个基坑作业点处于海洋淤积滩涂地的流动性粉沙尘地质状态,地下水位不足1米,淤泥厚度则深达20米,被专家喻为“生鸡蛋”。装吊机的每一次旋转升降、挖掘机的每一次起步铲动、钻孔桩机的每一次振压下探,都可能使淤泥不规则流动而影响道床稳定与线路畅通。在这个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地点,所有的施工行为都被冠以特殊的成分,为打好“安全生产年”这特殊一役,就是要检验、落实指挥力和执行力,就要不折不扣、不讲条件的把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按规定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打好“安全质量持久战”、“安全质量拉锯战”、“安全质量攻坚战”。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枢纽公司已将最后工期调整为2011年10月份,并按2012年6月份完成计划报部审批。开工不久,经理部领导经过审时度势,也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各类会议上反复强调了杭州东站扩建是“持久战”,不是“短平快”的道理。

杭州东站的北部工地是一个丁字形的大三角带,有浙赣上行线、沪杭高速、宁杭高速三桥引入东站,且正线上跨既有铁路的笕杭复线、艮东联络线、沪杭高速引入过渡线,由于是进杭州、去上海、往宁波、到南昌、上宣城的五向交汇,行车密度高达每3分钟一趟。尤其是新建的三片横跨连续钢构梁的底部与接触网高空距离仅700毫米,立模板与接触网高的空间距离仅310毫米,远远不能满足2000毫米的安全施工间距。

高架垮线施工时,掉一个螺栓、一块砂石都会给飞速中的列车带来灾难。地下作业中,基坑开挖因高地下水位出现淤泥流动影响道床的稳定;地上作业中,场地狭窄机械作业,随时可能出现倾覆、断裂、滑落、坍塌,给铁路造成直接毁损;几滴漏水也能造成高压接触网的漏电或压差变化而影响列车的运行。

为确保万无一失,经理部首次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防电防护车支撑与贝雷片支架支撑双保险的施组方案,实施“基坑、支撑、密隔、绝缘、机械、现浇”六步联控,先后对既有铁路要点停运施工18次,先用可抵抗3万伏以上高压电的防电防护车支撑作为既有铁路接触网的防护体系,分11次吊拼完成;再用贝雷片支架作为连续钢构梁的施工支撑体系;同时,用桁钢满铺法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物品坠落;用钢模板闭封确保施工过程滴水不漏;吊装的机械全部采用大吨位中距离作业,防止机械作业中可能出现的倾覆、断裂、滑落、坍塌对行车的影响;在现浇钢构梁作业时,采取快速施工法,用两台泵车14台罐车连续12小时灌注,尽量缩短了现浇时间。现浇作业前,经理部精心部署、精心组织;架子队进行思想动员、技术交底、安全培训、过程演练;施工中,经理部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在重要部位分兵把守,党员在“先锋岗”责任到位,使三片横跨连续钢构梁施工顺利完工。

4、“做一个项目、育一批人才、拓一片市场”。

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安全高风险运作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对连续10次获得铁路信用评价A类企业的中铁四局来说,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实现安全“零事故”目标,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就能彻底扭转施工被动局面,再塑四局良好形象和社会信誉;同时还能为企业培养和锻炼一批管理人才,还有什么比人才更重要呢?中铁四局上千名建设者向杭州市民郑重宣誓:“既有铁路保畅通,城市干道保安全,设施建设保民生!”这是四局的也是杭州市人民的福音。

上一篇:压力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车辆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