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6 16:38:41

儿童健康教育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聋哑儿童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总的来说,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长、聋哑学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内容;问题;发展趋势

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过去,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中,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那么,什么是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运用传播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增进人们达成健康的期望和态度,促进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健康。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危险因素却围绕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细节上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形成提出的,比如起床、洗漱、睡觉等等。

2、饮食营养教育。这一时期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营养变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幼儿容易挑食厌食等等,是不良习惯形成的暖床,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特别重要。

3、身体生长教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概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成人进行指导和教育。

4、安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威胁幼儿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幼儿却没有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经常会看到幼儿走失、拐卖儿童的报导,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5、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乱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忽视幼儿心理的发展的情况,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社会适应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决定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只是口号。在幼儿园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强调幼儿健康教育,但是教师真正让幼儿进行观摩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关于健康的鱼的主题课程也相对较少,并没有让幼儿形成健康的意识,还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比如说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体育教育又或者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园常识教育。因此,存在着健康教育知识口号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尚待落实。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容易忽视心理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的个性心理、对幼儿的评价等等,好多家长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给家里造成氛围紧张的情形,对于犯错的幼儿,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地幼儿进行打骂,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而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重视课堂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照不够,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3、过度保护后患无穷。呼吁过度,就容易造成过度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心肝”,有些家长就对幼儿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导致幼儿变得胆小怕事,不利于幼儿某些人格的形成,比如勇气,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4、环境创设忽视健康。环境在幼儿成长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很多习惯行为的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据调查,现如今很多幼儿还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幼儿生活的环境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在幼儿生活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必须把健康这一主题设想进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积极健康的环境。

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儿童家长282例。儿童年龄0~6岁,平均3.2岁;家长年龄22~51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52例,初中98例,高中77例,大学55例。

1.2方法

1.2.1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①针对不同人群,宣传健康教育。带儿童进行保健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段、地域风俗、文化差异、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宣传。对年纪稍大一些的家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用事实以及耐心的心态说服交流;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家长要顺从他们当地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相信保健的重要性。②分层次教育,针对性健康教育。由于儿童年龄有差异,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于保健知识的侧重方面不同来教育。对1岁左右的婴儿,社区工作人员应耐心更正家长对婴儿肢体保健的错误动作;对2岁左右的幼儿,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家长对幼儿的摄入食物的最佳搭配;对3岁以上的儿童,社区工作人员着重对儿童家长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2.2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①提高专业素质,传播健康知识。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担心孩子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有时会拒绝接种。我们的专业讲解人员首先要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以饱满的热情与他们进行交流,介绍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目的以及这样做对孩子健康作用的意义。同时给家长耐心地讲解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突况的治疗措施等。②采用多种形式,倡导健康教育。在开展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家长和孩子们。通过定期开展“乐趣大讲堂”的趣味活动,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以快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知道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通过张贴宣传画报,定时更新,使他们获知最新的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使家长们了解预防接种的微观本质内容;采用新颖的信息化技术,与家长们进行微信、QQ、电子邮件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儿童家长在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对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参与率的变化。

1.4统计方法

观察记录并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程度(90.43%)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68.79%),经χ2检验,χ2值为40.6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92.20%)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71.28%),经χ2检验,χ2值为41.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时期,感染疾病的几率非常大,是各种疾病侵袭的时期,在此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外来疾病的防御,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显得尤为重要。儿童自身对危险因素的警惕性差,所以儿童家长在此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

3.1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健康教育后中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比健康教育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能使儿童与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亲切体贴的方式获得与家长的互动,建立坚不可摧的信任度,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更愿意主动学习相关保健知识,进而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

3.2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活动参与率的变化

通过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参与率有明显变化,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比健康教育前儿童家长的参与率高。主要是因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肢体语言的交流等,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儿童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加入到儿童预防接种的活动中,使得儿童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3政府与社会都应关注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儿童健康教育的监督,制定相关具体政策,保障社区健康教育。政府应层层把关,明确鼓励社区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更加放心地接受社区儿童保健及接种活动,降低儿童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安全问题的怀疑程度。政府各部门应严格监察社区健康教育中疫苗及生物制品的安全有效性,切实保障每个家庭的利益,用政策保障在社区进行儿童安全性健康教育的将会更加促进社区教育的接受度。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为了解妇幼保健服务及健康教育现状与群众的需求,为今后妇幼保健院开展健康促进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今年3月来我院寻求服务的465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回收的465份有效问卷健康教育知晓率60%以上;妇幼保健健康促进项目需求量在81%以上。结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开展健康教育有偿服务;妇幼保健院要做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做大做强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

【关键词】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需求

Women child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e item need and analysis

Li Ying Yang Shili Li Fang Hu Shaoling Su Yuping

【Abstract】Purpose:For the sake of solution Fu young health care service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need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crowd, for aftertime Fu young health care the hospital open an exhibition health help the item to provide science basis.Method:To this year March come to my hospital to look for service of 465 people carry on random questionnaire.Result:Recovery of 465 valid questionnaire health education understand a rate above 60%;Fu young health care health promote the item demand is in above 81%.Conclusion:Hospi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the form want diversification, can open an exhibition health education have Chang service;The Fu young health care hospital want to do according to dissimilarity the need of the layer crowd, do big is a strong women child health promote item.

【Key words】Women's child;Health education;Health promote item;Need

为了解妇幼保健服务及健康教育现状与群众的需求,今年3月,我们对来院寻求帮助的465名孕产妇和儿童及家属中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现状与需求调查 ,以了解当前妇女儿童健康促进服务、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探讨妇幼保健院在今后开展妇幼健康促进项目,做大做强妇女儿童健康促进延伸产品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今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就诊的465名服务对象及家属。

1.2 方法: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妇幼健康促进项目》问卷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每次以产科、妇科、儿科及相关的辅助科室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发,对孕产妇及儿童的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共发465份。每个调查项目,采用知道、不知道;需要,不需要进行调查,答题者根据本人情况如实选其中一项回答。我们将调查表汇总,结果如下。

2.结果

2.1 健康教育知晓率。见表1。

2.2 妇幼健康促进项目需求。见表2。

3.讨论

(1)本次调查是在孕产妇及儿童和家属中进行,能代表孕产妇和儿童的保健意识及保健需求。

(2)本次调查表明,产前检查知晓率达95.91%,说明通过多年来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颁布实施以来,孕产期保健工作得到了普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范了孕产期保健工作,开办孕妇学校,孕产期保健知识深入人心,大众基本能接受孕产期保健。

(3)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仍有18.49%的人对住院分娩的好处不了解,认为分娩是瓜熟蒂落的事,住院分娩费用高,在家也可以进行,不必花那么多钱去住院。

(4)计划免疫知晓率60%,主要认为小孩没有病不必打针和服药。说明今后要加强计免知识宣传,让老百姓真正懂得计划免疫的好处,自觉接受计划免疫。[1]

(5)饮食营养知晓率是本次调查知晓率最低的,只有46.24%,说明公众对饮食和营养的需求仍停留在吃饱或吃好就行了。孕妇缺乏、需要营养知识,需要孕期营养门诊或孕期营养专题讲座等更专业指导方式,进行营养知识指导、个体化饮食安排指导、营养膳食评价等更高层次的服务[2]。对儿童或青少年营养需要不知道,不懂那些是自已需要的营养素,怎样吃,吃什么好?这些都说明营养知识需求有较大市场。

(6)本次被调查的人群对更年期保健知晓率只有63.86%。说明大众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更年期保健市场前景看好。[3]

(7)儿童早教知晓率达94.40%,说明群众对早教能够接受,妇幼医院应加大早教力度,让儿童早教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发展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是当务之急,如孕妇俱乐部、儿童俱乐部、青年俱乐部、更年期妇女俱乐部、营养俱乐部的需求量达81%以上;儿童早教需求量达94.41%;儿童营养指导、智力开发、心理卫生等指导需求达91.18%,说明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3.1 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本次调查说明,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卫生知识及自我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妇幼保健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但由于受文化和经济、教育、交通、习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仍有部份群众卫生保健意识薄弱。被调查者中有29.03%的人不知道更年期保健知识;有27.53%的人不懂饮食营养;有[4]14.41%的人不知道饮食卫生;有13.98%的人对青春期保健知识不了解;有12.26%的人不知道要做计划免疫;有12.04%的人不知道高危孕妇要住院分娩;有10.75%的人不知道孕期需要医生指导锻炼;可见,妇幼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健康教育是妇幼医院营销的窗口,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医院有了好的服务产品,必须要有营销手段,健康教育科就是妇幼医院最好的营销窗口。只有健康教育工作做大做好了,妇女儿童健康促进项目才有市场,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医院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除了接诊医生、护士对病人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外,还要根据各医院现有条件进行发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电视节目、板报、墙报、讲座、培训班、俱乐部、报刊杂志等进行有效宣传活动,并把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健康教育直接将知识、技术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4]

3.3 医院健康教育应有各项量化指标,便于考核和提高。目前医院健康教育考核指标不够量化,检查、考核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制定能量化考核又便于操作的考核指标。

3.4 医院健康教育要开展有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除了开展公益性无偿服务外,还要开展围绕健康促进项目的有偿服务,增加健教科工作人员收入,从而体现健教工作价值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健教工作可持续发展。

3.5 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社区日常工作来抓。社区应组织公民定期听保健医师讲授卫生保健知识课,接受科学卫生观,改变不良饮食和不卫生习惯,从而提高公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叶建国,王春启,等.健康教育在乡镇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 [J]. 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20.

[2] 陈沁,等. 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2)121.

[3] 杨艳杰,彭涛,杨秀贤,等.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06.

[4] 林海南,林青,等.厦门市思明社区健康教育实践. [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8)613.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2.

[4]张建.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13(5).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9―0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进行疾病预防的首要条件。多年来我院在做好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向家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儿童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管理

1.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证,我院建立了充实的组织机构,并且每2~3年改组一次。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室主任担任。组员由保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医务室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开展,并且落实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且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抓不懈的轨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高为幼儿健康服务的能力

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教育素质及专业化素质是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质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儿童,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多年来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职工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园内网、发宣传资料、出《保健――桥梁》刊物、开讲座、试卷问答、网络研修、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对全院教职工进行了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全院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共培训保教人员12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85%左右。

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可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关注儿童健康、重视儿童卫生保健的氛围。

1.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订有《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供教职工翻阅,还有医务室自编刊物《保健――桥梁》;并逐年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添置电脑及校园网络,其经费占有很大比例;还制作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光盘和卫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盘;每周两次定时为幼儿播放动画片,使幼儿逐步懂得用餐营养知识及其他小常识,以利于幼儿生长发育。

2. 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全院教职工、各班及家长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三年来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40份,眼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30份,儿童补钙知识宣传资料450份,“保健――桥梁”刊物300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20份,麻腮风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600份,健康行为歌宣传资料820份。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家园共育。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刊物、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眼保健讲座,耳保健讲座,营养知识讲座,预防接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全院教职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档案,并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针对院内体弱儿、肥胖儿、行为异常儿童开展家园互动,建立专案、联系档案和管理记录,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评价

做好形式多样的健康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其评价工作有:家长问卷调查;儿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个案评价,如儿童生度发育评价;营养调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评价;健康教育活动课后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统计处理的信息资料等。

六、活动难点

1.部分卫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

2. 家园共育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家长的健康素养需要尽快提高。

3. 政府对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4. 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大家对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需求。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体育锻炼 膳食营养 安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62-02

1 流动儿童的基本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涌向城市,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流动人口由家庭个体成员的外出逐步过渡为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迁徙,人口流动呈现出了一种新趋势――家庭化流动,导致城市中另一个群体――流动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

秦皇岛市地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历来流动人口众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海港区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0.1万。

2 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健康教育是指帮助并鼓励人们建立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1]。健康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是儿童的幸福之源,增强健康不仅能提高其生命质量,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生活卫生习惯、膳食与营养、安全自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笔者在秦皇岛市区流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部分村庄和学校,通过采取走访社区、面对面交谈、集中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秦皇岛市流动儿童的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原因:

2.1流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强,而体育锻炼机会偏少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流动儿童的家庭物质条件一般较差,而且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照管,所以,流动儿童更能锻炼自我照管的能力。然而他们生活的小区很少有公共活动场地,家长工作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在课余时间都只能写作业或帮父母做家务,放学后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生活独立性很强,在家中承担了许多如洗衣、做饭等家务,还有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帮父母做工、打杂,以减轻父母的家庭负担。

2.2流动儿童生活卫生习惯较差

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卫生习惯和观念就不是很好,又整天忙于生计,居住环境所限,致使流动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0%以上的流动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洗脸,21.6%不能做到勤洗澡、勤换洗衣服。

2.3流动儿童膳食营养、身体发育状况等不容乐观

由于受经济困难和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膳食营养、身体发育状况等不容乐观。

2.3.1流动儿童的膳食营养不平衡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和思想观念的不同,许多流动儿童的日常膳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调查显示,有18%的流动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日常食物种类单一,做不到科学烹调、合理搭配,达不到平衡膳食。

2.3.2流动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与摄取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饮食习惯有关

调查发现,身高发育正常的儿童基本每周都能适量摄入蛋类、鱼类、禽畜肉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并且能做到多种食物合理搭配,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肥胖的儿童存在各种食物每周食用次数过多的现象,而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的儿童大多是每天摄入的营养不够全面。

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中有6.8%的的肥胖患者,可能原因有:一是他们比较喜爱进食如糖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和西式快餐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特别是男孩饭量相对较大、吃饭速度过快,容易导致高能量食品的过高摄入并转化为脂肪的堆积,因此,男孩超重问题更明显。二是家长健康观念存在偏差,养育和教育知识相对缺乏,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使孩子饮食习惯不好,挑食、偏食和零食摄入过多,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膳食摄入不均衡[2];三是运动量不足,肥胖儿童平时不爱运动,也不爱做家务,少动就更胖,形成恶性循环,饮食与运动不能达到热量的收支平衡[3]。

2.3.3流动儿童各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的各种安全教育较少,致使流动儿童的各种安全问题发生率均高于本地儿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对付意外事故和伤害,如火灾、地震、异物入体等的常识比本地儿童少;在马路上骑车带人、闯红灯和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等交通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较高;在受到他人伤害方面,流动儿童的发生率均高于本地儿童,而且他们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因为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既要承担家庭经济负担、还经常会面临雇主的无理要求、被城里人歧视等各种压力,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比较严重,认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下降,就会遭到家长的打骂。

2.3.4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欠缺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很少,很少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欠缺。

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差较大,城区人的歧视使他们心理压力剧增,以致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其中以性格缺陷、行为障碍最为突出。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怪异的问题比较突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本地儿童。

3 流动儿童健康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

政府部门应加快城市建设,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促进其健康行为养成的环境条件,增加健身场地和设备的投入。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多在儿童期。所以,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要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帮助儿童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讲究个人和环境卫生,并保证充足睡眠,坚持户外活动,以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学校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设有关加强儿童自我保护、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特别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

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并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多广播、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流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使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3.

[2]陈丽等.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8.

[3]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7:113.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滨州医学院 三下乡 留守儿童 调研

一、活动背景

(一)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依然有3597万贫困人口,而其中有330万到400万为0到6岁的儿童。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他们依然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问题:

1.孩子体重低,生长迟缓

贫困地区的儿童普遍缺乏营养,特别是锌以及维生素A,50%的贫困地区的儿童面临着缺锌的问题,特别是0到6个月的小宝宝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4.8%远远低于全国甚至全球地区的平均水平,且这一数据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2.大人粗暴,亲子关系疏离

贫困地区的儿童不仅要忍受着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缺乏必要的亲子关系。加之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合理的育儿方式。据调查73%的贫困地区的儿童很少感受到父母的爱,认为父母总是以粗暴的态度对待自己,而表示经常被父母抱的孩子仅有22%,另外表示自己的父母愿意跟自己玩的儿童仅占2%左右。

(二)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的健康问题

1.生长发育

以患病率为评价指标,儿童的主要疾病问题是腹泻、肺炎、佝偻病、贫血症。每年全球5岁以上的儿童患腹泻的人次达到13亿人次,同时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因为腹泻病而死亡,其达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率的30%左右。儿童人群中,意外伤害带来的健康损失是低龄组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

2.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困扰儿童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发生率达到10.78%到15.16%之间。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且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占总人数的26.64%。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

1.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自卑感。甚至会认为自己无论是外貌,还是智力都过低。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在情绪问题方面,情绪不稳定,特别敏感多疑,特别容易产生敌对、躯体化心理特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具体说,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

3.在压力应对方面,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或者压力时,普遍倾向于从外部找原因,倾向于人为的规避压力,爱幻想。

4.在亲子关系方面,他们不仅不爱自己的父母,甚至还会产生怨恨的心理,盲目反抗,叛逆,甚至不愿意与父母相处。

5.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差,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即容易表现出两级分化的现象,要么总被欺负,要么总被攻击。

二、活动目的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及习见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同要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全面培养他们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安全。对社会实践所在村庄的留守儿童和其他适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及同伴教育,强化儿童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干预工作。

(三)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生活。他们通过帮助农民,在劳动中感悟人生,学到课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强化大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等。

(四)走出学校,服务农村。为丰富学生的生活乐趣,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特别是有利于锻造当代学生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传授经验,培养优秀学生。积极创办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其它相关的经验分享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互相学习,充实自己,储备足够的知识,将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6年7月18日-7月24日

活动地点: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古城镇王见南村

四、活动主题

助力扶贫 筑梦齐鲁

五、活动口号

医爱传承,心心筑梦

六、活动人员

队长:宋蕾

副队长:李金泳

队员:于秋瑶、薛乐乐、张育宁、宋思宜、曹兆贤、侯冠群、柴亚丽、秦梦坤、刘春梅、梁彩琳

七、调查手段

(一)前期准备

1.组织团队,落实具体的实践地点,学校,特别是和当地政府携手落实学生的教学、住宿等相关问题。

2.起草支教活动和社会调研工作计划书。本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是否明确计划书有着很大的关系。

3.拟定三农问题调研问卷。调查报告具体主要涉及到农民、农村、农业等各方面的问题。所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俗明了。

4.义务支教的前期准备。我们提前拟定了支教工作的详细安排,收集了各类英语教学资料。

5.采购出行物品。此部分主要由后勤采购组负责。

(二)活动成果收集

1.在我们回校之前,贾书记和村委会特别总结了本次活动。他们希望我们在日后学习中能够奋发图强,努力回报社会,二要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争做时代先锋;及时反馈三农问题,加大村委会解决百姓切身问题的效率。

2.仔细研究收上来的调查问卷,将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数据及时反馈给各队员。

3.结合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得出调研报告。及时反映王见南村民们对于三农问题的看法和相关建议。

4.以宏观的角度,展开三下乡社会活动。并总结本次活动。

5.每一名队员交上一篇个人活动总结,共计13篇。

6.我院暑期三下乡新闻报道在校园网上。

八、问题与结论

要使广大的农民摆脱贫困的现状,就必须全力加速发展建设农村。而农村要发展自然离不开现代科学文化的支持。显然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掌握着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力量,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群众,为农村建设出一份力。 在现代化发展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共谋家村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结合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姚春丽,杜景东等.长沙医学院追梦团队三下乡对留守和乡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有感[J].广东农业科学,2014,(08).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①自卑胆怯:主要表现为儿童沉默少言,行为举止被动,性格过于内向,对事情缺乏必要信心,主要原因一般是家庭发生变故、自身残疾、曾受创伤等;

②社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力弱、抗挫折能力低、依赖心强等,一般导致这类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溺爱,未给予其充分的锻炼机会,或者是生活环境过于封闭,与外界交流沟通太少;

③自我意识过强:主要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且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主要是由于家庭过分宠爱或不良观念教育所造成的;

④情绪问题: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易焦虑,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家长比较专断、惩罚较严厉;

⑤意志力低下:有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诱惑,这种心理问题在儿童中目前普遍存在,比如典型的“网瘾”问题,一般是由于儿童分辨力薄弱,并且缺少有益的兴趣爱好所导致的。这五类情况基本涵盖了目前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如何疏导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小学教育中的面临的关键工作之一。

2美学的心理意义

美学从起始就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直接的含义是“对感观的感受”,这个含义本身就反映了美学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感受[4]。比如,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描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也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在各种美的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无处不在的,一般都伴随着情感的宣泄、想象的驰骋、心灵的跳跃才能开展下去。美的存在和产生离不开心理因素,反之美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因素。人在欣赏不同的画作会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比如在观看图1时给人带来安静平和的感受,犹如一种心灵的抚慰,而图2所展现出的则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更予人一种积极的鼓励感。尽管都以森林作为主题素材,然而由于构图、选景、色调以及角度的差异,给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美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其中潜意识是主导方面,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中。

只有了解了潜意识的活动,才能探访到人的内心世界,潜意识也是一种心理意象。儿童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反之通过儿童美术作品也可看到其“内心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利用美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儿童时期心理问题的特点,在美术课程中嵌入心理疏导教育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3美术教育中的原则与方法

3.1教育原则美术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心理健康疏导的普遍适用意义;另外,由于儿童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自身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教育开展的方式需具有针对性。据此,提出以下几条教育原则:①采用具有普适价值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应针对当前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或需求,设置特定教学内容,去感受世界中的“真、善、美”。②因人制宜,针对儿童个体差异实施区分教育。对于心理问题突出的个别儿童,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类型,逐渐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参与特定的审美活动或课余创作。③采纳多种教学形式,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吸引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3.2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3.2.1美术作品欣赏与交流

主要通过欣赏蕴含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如画作、视频片段等),在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和手段后,让学生互相探讨作品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在交流中获得收获与共鸣。如图3,反映了网瘾问题的严重性。

3.2.2课堂作品创作和评析

让学生参与特定主题的美术创作,重视学生在创作中表达的情感和想象,而非作品的质量。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积极鼓励自卑胆怯儿童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美术创作主题的设置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针对易焦虑的心理问题,可将主题设置为暖色调的动物嬉戏、家庭团圆或优美风景等场景,给予学生舒缓、温馨的想象空间。

3.2.3户外体验和写生

户外写生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以美激活情感,诱发创作动机,在户外优美风景下创作,不仅融入自然、拓展视野,更能通过这种方式舒展心灵。此外,在这种集体的写生形式中教师还应多关注自我意识过强的孩子,强化他的集体意识,尽可能的引导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2.5合作学习

即由学生分组完成同一件作品。充分结合作品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科学搭配分组,促进有机互补。合作学习的形式较为新颖,需要多个同学共同协作,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必须设计好作品内容和要求,及时处理好集体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怠、矛盾等问题。这种形式有助于帮助信心缺乏的同学,也能促使他们融入集体,增进互相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4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美术教师在引导儿童心理建设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和材料来自由地完成绘画

儿童受自身经验和文化的影响,会把教师看成权威人物、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和情感的人。教师如果不顾及儿童发展特点,以明显的教训或者命令口气来安排活动或者提问,儿童就会感到压力。只要老师一出现,儿童就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无法自由地创作。对于儿童来说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周全的材料提供,可以尽可能的使他们发挥自然天成的想象力和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快乐,这实际上也是对儿童情感的一种有效的放松方式。

4.2要和儿童谈论其美术作品

美术教师在儿童创作完作品后,应和对象儿童做轻松的交谈,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更有把握地确定作品中所传达的心理信息。因为往往很多儿童在完成作品过程中受到环境或者材料以及教师要求的影响,并不是出自其本意。倾听儿童对自己作品的讲述,可以鼓励他们讲出许多超越视觉形象和绘画作品本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画画,涂抹等等创作过程,儿童心理得到了放松,压力得到了释放,这个过程后儿童就更愿意说话交流。所以对许多儿童来说,美术创作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平时不愿意谈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创作者和解读者。孩子们往往藉着作品的构思,对真实世界进行自我剖析,这种剖析既不会让他们感到威胁,也不会让他们难堪,绝大多数儿童还会享受到由创作本身带来的愉悦。教师也更容易获得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心理引导。#p#分页标题#e#

5结束语

儿童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羡君.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估 湖南师范大学.2002

上一篇:经济学导论范文 下一篇:美术设计教学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