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3 16:22:21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1篇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笔试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其他章节在期末时同时进行,但应适当加大分值;技能测试可安排在期中进行,教师提前设定好几个考核题目,让学生随即抽题,进行当场操作,根据操作标准当场打分。理论结合实践的考核方法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又能学会基本技能,同时能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2篇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笔试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其他章节在期末时同时进行,但应适当加大分值;技能测试可安排在期中进行,教师提前设定好几个考核题目,让学生随即抽题,进行当场操作,根据操作标准当场打分。理论结合实践的考核方法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又能学会基本技能,同时能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3篇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笔试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其他章节在期末时同时进行,但应适当加大分值;技能测试可安排在期中进行,教师提前设定好几个考核题目,让学生随即抽题,进行当场操作,根据操作标准当场打分。理论结合实践的考核方法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又能学会基本技能,同时能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4篇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儿童护理工作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在进行儿童护理时,应突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护理诊断为核心”的模式,将护理程序有机的贯穿于儿童的恢复健康其中。儿童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需要,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因此,对儿童的护理工作评估难,护士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患病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以人为中心的关爱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童护理中要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自己对护理工作的关爱意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运用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做出较大成绩。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中的实施

护士自身素质是护理工作人文精神的基础。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对护理工作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作为护士直接接触患儿,护士体现着人文教育的传播,作为护士自身必须以白衣天使的角色,给儿童关爱,使患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他的影响,使护士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的理念能够被患儿接受。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通过护理工作与患儿之间产生真挚、稳固的真挚信任的情感,护士要有责任心,要有同情心,要能与患儿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的素质。通过与患儿的接触,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体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护理工作,认可护理工作的个体差异,关心护理工作,与护理工作多沟通,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精神的途径。在儿童的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就要求护士在制定儿童护理工作的目标时,要把自己具有的人文素质体现在关爱患儿身上,在护理儿童的护理过程中渗透着人文思想。护士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患儿的关爱之中。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应该具有与患儿和他们的父母,具有交流患儿病情的能力,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以患儿为中心”,“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护理工作中贯穿关怀和照护患儿的意识,使在对儿童的护理工作中发挥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的精神。使护士的护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护士在学习儿童护理时,应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

在儿童护理的实际操作中体现关爱。患儿需要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仅是对疾病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要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爱,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患儿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护理工作应以追求真人文精神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提倡尊重患儿的情感和意愿,追求护理工作的价值,追求护理工作的人性化,创建“一流服务、一流护理、一流管理”的医院,以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社会及人群的信赖。

结语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高职教学;护理专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新护理模式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成为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体制改革对人才层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结果[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专业课,是培养儿科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的课程。儿科护理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学目标不合理国外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提倡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中心,同时强调临床护理、观察;而国内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与之差异很大,多数以儿科疾病的护理为中心,仅儿科疾病的护理就占总学时的80%[2]。课程目标侧重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不能满足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二)教学方法落后多年来,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偏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单一枯燥,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3]。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得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无兴趣,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教学内容多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理论课所占比例偏大,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拉大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仍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识记程度,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结写作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二、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突出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关注住院儿童心理、生理的护理为准则。学生要能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分析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患儿家属和患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综合全面地健康评估;指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灌输整体护理的观念,强调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让学生持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健康宣教及护患沟通能力。(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如何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4]。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住院儿童护理、常见病患儿的护理四大板块,做好三个突出:①突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②突出整体护理;③突出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拘一格、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患儿常见疾病护理采用OSCE模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场景,锻炼学生临床应变能力;生长发育章节用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法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教师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床旁教学法、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四)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等[5]。将考核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结语

儿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与成人生理、心理、解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新形势下对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儿科护理教学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敦芹,钟召平,杨兴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2):24.

[2]钱燕,韩霞.护理本科生儿童保健门诊实习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2):2251-2252.

[3]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96-97.

[4]张立云.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野,2014(34):202-203.

[5]刘佳,华子瑜,蒋乐媛,等.OSCE在儿科专业医学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146-147.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3]周丽萍,张,徐冬梅.《外科护理学》课程改革与探索[J].医学新知综合版,2012.2.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儿童糖尿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114-02

儿童糖尿病又被称为少年糖尿病,指的是1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的糖尿病,一般属于1型糖尿病类型[1]。儿童糖尿病是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再加上外界环境诱导,引发儿童自身免疫过程,进一步损伤破坏β细胞,进而导致细胞功能衰竭。相关研究资料指出,5~6岁、11~13岁是儿童糖尿病的高发时期,儿童因自身年纪小,认知水平有限,大部分使用胰岛素治疗。合理的治疗方式再加上个性、优质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科学的整体护理模式,也是各项护理标准化的重要方式。为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与儿童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3]。②实验室检查结果 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超过11.1 mmol/L,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下降。③患儿均同意且签订知情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认知障碍患儿及严重并发症患儿。②资料不全者。男54例,女46例,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2±2.9)岁;将上述患儿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向患儿及家长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让其知晓疾病的发病原因、并发症情况、预防与护理等知识,帮助患儿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好饮食护理、病房巡视等方面。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临床路径护理,主要内容:①成立路径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营养师、医生等共同组成,护理小组人员通过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分析病例等方式,确定护理路径。②以时间为横轴,入院指导、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健康与心理指导、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措施为纵轴,合理制定儿童糖尿病日程护理计划。③责任护士发放护理路径表,并向患儿及家属进行介绍说明,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程度。护理人员则要严格按照路径表内容开展各项护理,及时填写各项数据,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④具体路径实施:入院24 h内。帮助患儿办理各项住院手续。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房环境、医护人员、医院作息制度等。告知患儿及家属儿童糖尿病知识及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儿心理护理,体贴、关心患儿,尽可能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负面心理障碍。入院第2天,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三餐计划,对家长与患儿加强饮食控制教育,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特别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预防因饮食不合理导致的病情恶化。入院第3天,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糖尿病基本机制,病因、症状,提高患儿治疗信心,为后期预防并发症、注射胰岛素做好基础。入院四五天,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具体的儿童糖尿病治疗细节。例如,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怎么更好的预防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入院第六七天,加强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由于长期受到糖尿病困扰,患儿很容易失去治疗信心,出现失落、抑郁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的交流,掌握患儿的心理与身体状况,结合患儿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积极排除患儿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体贴、关心患儿,尽可能地减轻或消除患儿的负面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儿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罨级,用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绪感染、影响患儿,并在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加强对患儿的帮助。同时,加强患儿用药指导,不能随意停用或增减药物用量。还可帮助患儿建立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友谊,更好的促使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出院当天,帮助患儿帮利好出院手术,做好出院指导。叮嘱患儿及家属出院后也需要严格执行饮食方案与治疗方式,坚持胰岛素注射,适宜运动,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饮食控制、糖尿病知识知晓、心理健康合格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出院当天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问卷总包括糖尿病知识、饮食、心理健康等3个维度,答对八题目及以上为合格,反之,不合格。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低血糖、皮肤感染、酮症酸中毒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两组饮食控制、糖尿病知识知晓、心理健康合格率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率,饮食控制合格率,心理健康合格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50例,2例患儿出现不良事件(低血糖1例,皮肤感染1例),占4.0%;观察组50例,9例患儿出现不良事件(低血糖4例,皮肤感染3例,酮症酸中毒2例),占1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P

3 论

与成人相比,儿童糖尿病的治疗、健康教育、护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性。例如,患儿认知能力不足,很可能无法遵医嘱行为;患儿常常厌倦单调食物,无法抵御美食;这类疾病患儿还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消极情绪,长期处在这种压抑的水平中,很可能加速疾病进展。故而,必须加强儿童糖尿病护理,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临床护理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起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护理程序及模式,是一个关于临床护理的综合系统,其能有效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治疗成本[4,6]。护理人员应结合儿童糖尿病具体情况,设计最佳护理方案,并按照患儿住院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利于促使临床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化,多方面入手,保证各项护理、医疗在既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从而保证患儿获得最佳护理服务[7]。儿童糖尿病患儿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全面提升了患儿生理机能与生活能力,有效促使疾病恢复,为尽快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护理人员有序、高质量的开展护理工作,护患积极配合,在全面提升患儿满意度的基础上,提升护理质量[8]。通过该文研究证实,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47例,占94.0%,饮食控制合格47例,占94.0%,心理健康合格45例,占90.0%;对照组糖尿病知识知晓合格39例,占78.0%,饮食控制合格40例,占80.0%,心理健康合格32例,占64.0%,观察组不良事件几率占4.0%;观察组不良事件几率占18.0%,提示临床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儿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南泉.循证护理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224.

[2] 刘春妍,崔晓晶.循证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应用于儿童糖尿病中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5):3048-3050.

[3] 罗小娟.优质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30-231.

[4] 陆群,孙海峰,姚孝娟,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43-46

[5] 隋长勇.探讨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0):202.

[6] Feleke Y, Mengistu Y, Enquselassie F. Diabetic infections:clin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study at Tikur Anbessa Specialized University hospital,Addis Ababa,Ethiopia[J].Ethiop Med J,2007,45(2):171.

[7] 陆世清,杨兴萍.社区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25-1326.

[8] 沈琴华,高芷萍,陆晓燕,等.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糖尿病患儿遵医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1):29-31.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9篇

方法:给予对照组儿童预防接种的常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儿童在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且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安全 接种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3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03-01

选择在我院2010年元月至12月与2012年元月至12月期间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2012年元月至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630名,将这组儿童作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2010年元月至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596名,将这组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儿童中,有男性儿童385名,女性儿童245名,年龄为3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1.52±1.31岁,均健康状况良好;对照组儿童中,有男性儿童331名,女性儿童265名,年龄为1个月至3.5岁,平均年龄为2.21±0.56岁,均健康状况良好;两组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所接受的接种疫苗种类有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以及卡介苗等。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接受疫苗种类以及健康状况方面,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儿童预防接种的常规护理方法,向家长介绍预防接种的操作步骤,在接种之前向家长了解儿童目前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在接种后如何对儿童的反应进行观察等;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1.3 观察项目及评估标准 [1]。比较分析两组儿童在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率与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包括儿童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满意度包括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1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果

2.1 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儿童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的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观察组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率仅有2.05%,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不良反应率,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儿童家长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的比较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总体满意度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童自身机体的免疫力较弱,身体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预防接种是提升儿童自身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还需要配合安全的预防接种护理措施,才能够达到安全有效的接种。安全接种的护理内容包括 [2]:①安全教育:在进行接种疫苗之前,需对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安全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相关疫苗的类型,并且将接种之后儿童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处理的方法告知家长;②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儿童接种疫苗前,医生应增加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儿童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最大可能的使儿童对于接种疫苗产生的恐惧心理得以消除;③保证接种安全性: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医生需仔细核对接种疫苗的名称,保证接种的正确安全;保证接种室内的整洁,加强贮藏接种药剂环境的无菌性,从而保证接种的安全性;在接种后,需要使儿童停留医院不少于半小时,从而观察儿童在接种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待儿童情况稳定后才能离开医院。

我院在对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儿童在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且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理告知;临床价值;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免疫规划通常是指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免疫状况及特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制定有效的计划与策略,并有组织、有计划的利用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免疫接种,以达到防控传染病、提高人均免疫水平、消灭疾病的目的[1]。儿童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的临床价值,特选取在本辖区内常住或流动共208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12月~2015年8月在本辖区内常住或流动共208名儿童家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护理告知。儿童家长年龄在26~38岁,平均年龄为(32.08±1.27)岁;病程为8~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13±0.43)月。入选标准:①儿童年龄均在0~7岁。②所有家长均自愿参与该项调查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儿童家长曾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本身具备一定医学知识或自身为医务工作者。

1.2方法 首先由相关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制定一份计划免疫知识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资料: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年龄、居住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②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接种疫苗的程序、通过接种疫苗可预防哪些疾病、接种疫苗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有效处理、家长从何种途径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儿童家长对二类疫苗接种的态度等。儿童家长应现场进行作答,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根据问卷结果,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①在指定场所定期开展讲座,以重点讲解与普遍宣教相结合的方式,为家长介绍建证、建卡的相关程序及重要性,以便其更好的了解免疫计划的相关内容。②将儿童家长聚集在一起,互相探讨各自经验,并着重为其讲解监护人首要履行的责任,如需明确儿童的健康情况,及时反应给接种者等。③告知家长疫苗接种的相关程序、注意事项及禁忌症等,强化其接种疫苗的意识,鼓励家长积极发言,及时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准确的给予对应答案。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家长讲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现场演练当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时,家长紧急处理的方法。⑤当儿童由于接种禁忌症而不被允许接种某种疫苗时,应耐心解释原因,并提醒家长在儿童身体好转时,及时补上未接种的疫苗。实施护理告知后,再次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告知前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包括预防接种疫苗程序、接种疫苗可预防哪些疾病、接种疫苗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疫苗后多久可以产生免疫力、是否学习过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及疫苗覆盖合格率,并作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应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对比实施前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的知晓率。实施护理告知后,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知晓率明显优于实施前,统计学上有意义(P

2.2对比实施前后疫苗覆盖合格率 实施后,疫苗覆盖合格率(99.04%)明显高于实施疫苗覆盖合格率(62.50%),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但同时也是其抵抗力最弱的时期,在该阶段儿童极易感染各种传染病,若按照规定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2]。因此,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预防保健工作,首要条件是提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信息的知晓度。

预防接种是我国一项最直接、有效的常见传播病控制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3]。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计划免疫,以便更好的维护儿童健康。有研究显示,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信息的知晓程度[4]。在本次研究中,对儿童家长实施护理告知,通过相关医护人员的共同协作,建立一份调查问卷,分析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根据问卷内容及儿童与家长的基本资料,定期开展讲座,告知儿童家长建证、建卡的程序与重要性,让儿童家长了解我国的免疫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免疫规划对儿童的重要性;为儿童家长讲解接种疫苗的相关知识,为其讲述相关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以帮助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接种疫苗意识。结果说明,护理告知具有科学性、全程性、服务性及技巧性,可有针对性的为儿童家长进行护理服务,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能够更快速的掌握疫苗接种的相关内容,正确认识到传染病对婴幼儿的危害性,使其明白计划免疫的重要性,能够准确的树立起疾病防控意识;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后,疫苗接种率也随之增加,传染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生活质量[5]。

综上,实施护理告知后,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明显提高,保证了儿童能够定期、及时的进行预防接种,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窦靖,唐静,等.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9-260.

[2]梁玉琴.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48-1249.

[3]贺景云,邱桂华,万桂荣,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3-34.

[4]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559-560.

上一篇:银行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金融危机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