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6:15:39

电影赏析论文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画面旋律

《孔雀》是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小城里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运。青春的微小的挣扎和无助、人在家庭里犹如困兽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带来的卑微和耻辱、个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挟而去的匆促和慌乱……小城对一切梦想的围困、围猎和追杀,对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弃、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个冬日去动物园里看孔雀的诡异气氛里,仿佛在向我们揭示片名里所隐藏的秘密——也就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梦想的实现就仿佛是孔雀的开屏一样,成为平淡生活里亮丽的一笔。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也许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许只是怀揣着自己理想而没有行动过。但结局也许都是一样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生活是永远不会按照你自己对它的设计过下去的……

电影《孔雀》在故事结构上是按照分别对姐姐、哥哥、弟弟的讲述分为了三大部分,音乐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总体布局上也分为了三大块。其中在导演在划分这三个部分的时候,除了通过画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说,音乐在该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音乐的使用率较高,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反而每次音乐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画内乐与画外乐、音画的同步、对位与平行、音乐蒙太奇等)推动着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类细致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题音乐的在片中的成功运用是该片在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孔雀》的主题音乐简单的音符中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时都感觉心里很压抑。虽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几乎都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则通过变形、变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这三次“聚餐”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铺底,竖琴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按常理来说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配上这段音乐让整个气氛变得很忧郁,旋律中透着一股伤感和怀念。另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冲走了,全家人像疯了一样到处找砖头和塑料布保护煤,可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处流淌……主题音乐再次出现了,旋律是由圆号演奏的,弦乐和竖琴铺底把整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凄凉和无奈,让人感觉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种无助和无奈的心情随着旋律流淌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场景音乐是对每个具体的场景演绎的故事情节,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起着营造戏剧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片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姐姐、哥哥、弟弟都分别有一段自己的“快乐音乐”。姐姐的“快乐音乐”是在她看到伞兵跳伞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开始的,以及在她报名参军中一直穿插着。这段旋律是一段弦乐的拨弦,轻快的三拍子,让人听了心中有一种在舞蹈的感觉,节奏轻盈欢快。准确的表达了当姐姐的理想就要实现以及和遇见了自己喜欢的英俊的年轻军官时的愉快心情,是很有情趣的一段音乐。哥哥“快乐音乐”则分别出现在妹妹和弟弟请他吃包子并送给他一只小鸭子以及他在公园相亲的一段戏。弟弟的则是离家出走多年后带着老婆和孩子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中电视里放出的《追捕》里的一段音乐,这属于画内音乐。这两处的音乐都十分贴切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这两场戏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给人耳边一亮的感觉。背景音乐是加强环境真实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时也可以赋予它们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片中有场参军送别的戏。背景音乐是喜庆的锣鼓声,在这属于画内音乐。同时里面还有一个音画对位的处理,姐姐想当伞兵的理想破灭了,她的心情是极度伤心和不平衡的,而画面声音却是热热闹闹欢庆的锣鼓声,更衬托了姐姐当时理想破灭极度伤感的崩溃心情。此外,影片中还有画内乐与画外乐的结合,例如:有一场戏姐姐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手风琴的声音。于是就随着琴声一直走到了一个小阁楼上,这时画外乐中又加入了男声的哼唱,随后走进了一间是舞蹈教室,但拉琴人的最后的出现还是从大镜子里看到的。虽然这一段前面一直是画外乐,但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要素,给观众制造了悬念,具有比较引人入胜的“现场”艺术效果。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美经典影片赏析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 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S《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

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

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

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

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许妍,女,讲师,任教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教学。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公选课 西方电影文化赏析 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

“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是一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已开课两年,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学院的不同专业,自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这与这门课程的性质密不可分,同时笔者投入大量精力与热情,对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一、开设“西方电影文化赏析”公选课的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影视课程开始陆续进入我国高校课堂。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众多高校进行试点,并很快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响应,也取得一些成效。影视艺术被称为是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集前六种艺术之大成,同时影视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理应成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化,价值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挥影视课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西方不同国家电影的同时掌握电影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了解影视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不同文化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高校影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影视课程,目前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目前已有的关于影视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并且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电影理论讲解、影片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上,或侧重对影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忽略从影片中提炼出一些文化主题进行探讨。其次,所列举影片大多是经典电影,但很多比较老旧,容易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2.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不高。信息网络发达,大学生的影视观赏经验十分丰富。据课堂上的统计,每位学生每年的观影次数基本能达到十部以上,但大学生的影视审美有很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喜欢的影片类型主要为喜剧片、爱情片、恐怖片、动作片、科幻片及动画片等,只是带着娱乐和休闲的目的观影,而对影片的深层内涵并不太关注。是否满足其感官愉悦,是否具有猎奇性及明星化,通常成为他们选择影片的标准。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往往被忽略,学生对作品的讨论也局限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表层现象。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首先,学生更喜欢影视观摩而非理论讲解,听课消极,用理论讲解影视案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够很容易接触最新电影,而影视教材上所介绍的电影理论与流派,经典电影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过于陈旧,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的欣赏品味与教材偏离。教材或老师偏好选择一些经典片或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而学生偏爱娱乐性更强,最新潮的电影,忽略影片的精神内涵。再次,课时不足。目前本校开设的“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每周为两课时,一学期共32课时,影片观摩,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使得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有时会影响观摩的连续性,观赏的影片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一般影视赏析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期末论文,而论文内容多为影评。很少有学生会为论文而认真欣赏影评,所以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多数学生会从网络上搜集影评,进行复制粘贴写成一篇论文。更有甚者抄袭学生论文,造成许多雷同的论文,这使得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针对以上所提的关于这门公选课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试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践,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趣味性与思想性兼顾

公选课的开设对象为大学生,因而这门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和是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得当。西方电影所涉及的国家范围较广,题材多样,文化多元,在影片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困难。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流行与影响,西方电影业以美国为核心。因此在影片选择上将以欧美电影为主。但笔者认为,“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电影作品对西方或是除中国之外的异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除了欧美国家的影片之外,还选择一些东方影视作品,如印度、伊朗等国家的电影,以加深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针对他们个性的特点,在影片的选择上要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蕴含在绚丽的影视画面中的西方文化,具有巨大能量,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对选课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更偏爱好莱坞大片,因其拍摄角度和炫酷的特技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满足观众的感官愉悦需求。个人英雄主义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注意选择一些既能满足学生娱乐需求,又和他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同时能够了解西方不同文化的影片。笔者首先会选择一些校园系列影片,如美国影片《律政俏佳人1》。影片中既有轻松欢乐的爱情故事和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对话和场景,又有主人公奋发向上、成就自我的励志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方的教育体制有一定了解,如在美国如何申请大学,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国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区别,等等。在影片分析过程中,笔者会制作一些视频片段节选,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分析,比单一地讲解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内容要凸显出其趣味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在领略影片的魅力同时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影视赏欣课程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影片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尤其注意其思想性。关于多元文化及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笔者选择了美国影片《撞车》。通过一起撞车事件,讲述了与这件事有关或无关的人们在几十个小时里的生活。当看到影片中的人物们通过接触沟通,化解了原有的因种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学生很有感慨。联想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有些差异和冲突完全是可以通过沟通缓和或化解的。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中,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印度电影《我的名字是可汗》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通过这种类型的影片赏析,学生可以对印度及伊朗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影片中涉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比单一,枯燥的书本知识讲解,生动鲜活和轻松的影视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司法知识和司法公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知识。从这一角度考虑,笔者选择类似题材的影片,如美国影片《十二怒汉》,影片主题严肃,结构紧凑。虽然故事场景局限,但丝毫不影响影片魅力。学生都被影片中演员们激烈的辩论吸引,了解美国评审团制度的运行,并感叹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在“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讲授时,趣味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用趣味性吸引学生,但思想性要贯穿始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影视作品带来的感官享受,同时能通过影片汲取不同国度的文化和知识,思考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从而使自身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上好这门公选课,教师除了要有教学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这样才能达到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1.设计和编写实用的讲稿。市面上已出版的关于影视赏析的教材内容不同。有的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这门公选课的需求;有的内容老旧,无法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缺乏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编写优质讲稿。当然撰写这门公选课的讲稿,备课的工作量相当大。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影视作品阅览量。但西方影片如浩瀚大海,要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合的影片。如前面所提,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选择影片,尤其是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当代热门话题或世界形势有密切关联的影片。其次,要搜集影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的相关资料,结合影片中的相关片段,制作成文字幻灯片,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这门公选课以口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适当地使用结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可以使这门课更生动活泼。因授课时间有限,要严格把握节选视频的长度和相关性。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方法的调整既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这门公选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传统的影视赏析课程较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影视理论讲解和影片观摩构成主要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风格的影片,从而深刻理解影片中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要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可以对不同国度的影片及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对比。如校园题材的美国电影《律政俏佳人》,就主人公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例分析,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诸多微观要素进行比较,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老师判断和观点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赏”片,最终“析”片。通过老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赏影片,再到学生讨论和老师解析这一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拥有更高的理论高度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的前提下欣赏一部影片。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课时不足,因此为保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影片中的文化知识,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影片相关资料或自行观赏。课堂安排可以由老师给出讨论题目,小组讨论,视频片段欣赏,老师讲解构成。作为公选课,期末考核方式以课程论文为主。以往的考核多以影评作为课程论文,但容易产生学生从网络抄袭的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笔者从与观赏影片相关的文化视角拟定一些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从影片中获取相关文化知识。实践证明,相比以前简单的影评论文,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一定的文化视野欣赏西方影视作品。

五、结语

优秀的影片是可以寓教于乐,依靠形象的力量向观众展示人类情感,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等文化背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相信这门公选课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晓真.英美影视与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贺晓宏.“高校影视文化课的意义与《影视赏析》课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19.

[3]杨莉芳.“把公共课上成专业课―艺术职业教育中《影视评论》课教学之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7.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辨能力;文化软实力;英文电影赏析课

2004年开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的八年中,广大师生越来越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是,在重视英语发音和交际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暴露出内容空泛、没有深度、欠缺逻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课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英文电影赏析课的内容应涉及三个层面:语言、思维和文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思辨能力的本质在于创新。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课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思辨能力

早在20世纪40年代,思辨能力就成了西方教育改革的主题。思辨能力是以提高与改进自己思维能力为目的,对自己思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它既包括了分析、推理和评价等认知层面的思辨技能,也包括好奇、思想开放和自信、追求真理和公正、坚毅等性格特质。

随着西方思辨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国内教育界开始逐渐引起关注,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开设专门的思辨课程。此外,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在外语教学领域,文秋芳、何其莘、高一虹等学者对外语教学中思辨培养的缺失表示了关注,也有研究者对如何在英语口语、阅读、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系统的思辨能力研究和实践尚不多见。外语界的思辨能力研究几乎都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学,将思辨能力培养融于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很鲜见。

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也促进了其思维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思辨能力是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教学观念及运行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评价能力和思辨意识不容乐观。大学英语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影响面广,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将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其中,文化影响力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要想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就要注重文化的吸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对待和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吸纳融汇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及其发展经验,在博采众长、兼纳百家之精华中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课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具有较高思辨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文化的传播大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生力军。借助英文电影赏析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借助其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辨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在英文电影欣赏课上开展思辨性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把思辨性教学充分融入到教师授课、学生活动和课程考核中。

英文电影赏析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欣赏影片前,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导入性的和电影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对电影主题有所了解。在欣赏影片后,可以将讨论深化,让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比如,看完电影《刮痧》后,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以及自己对这些差异的看法。学生的讨论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把影片中涉及到的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到教学平台,学生跟帖发言,交流思想,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反馈和指导。可见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种有效途径。

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听说思辨能力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以演讲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在欣赏完英文电影之后,就电影所探讨或展现的某一主题或文化现象,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讨论方式。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撰写自己的演讲稿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比如,欣赏电影《城市之光》后,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流浪汉”为题进行演讲;欣赏完电影《阿甘正传》,组织学生以“阿甘成功的原因”为题进行演讲。

除了课堂讨论、网络交流、定题演讲之外,英文电影赏析课的课程考核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思辨性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与电影相关的阅读和话题写作。比如,欣赏电影《飘》、《爱国者》、《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小论文;欣赏电影《金色池塘》、《泰坦尼克》、《卡萨布兰卡》之后,让学生思考“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英文电影欣赏课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娱乐性、审美性等特点使其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影视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影片分析讨论所带来的思想碰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对比能力,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

四、结语

人才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思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英文电影赏析课是普通高校中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课程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所以探讨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课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英文电影赏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和思考。我们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我们做到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从而实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标,以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钰.英语口语思辨能力自主学习培养策略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3]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2(2).

[5]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周浩然,李荣启.文化国力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美)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电影;拓展课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视,基础英语教育日渐完善和成熟,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不少学生在大一便已通过四、六级考试,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2007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而英语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知识、构词知识、语法知识等;(2) 语言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等;(3) 相关文化知识,包括本国以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知识等; (4) 相关策略,如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2]。因此在能力(1)和(2)得到发展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保障,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具有国际交流的视野和能力成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此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事。由此各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应时而生,而英语电影赏析便是其中之一。笔者以本校开设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例谈谈对该拓展课的几点看法。

1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的设置和教材

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本校大二下学期的英语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良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课程以原版英语电影为教学材料,选取不同的电影,进行听力理解训练、经典台词诵读、对话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欧美世界,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中西文化在教育、家庭、职场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信息输入到对影片从语言习得和文化认知角度的深入了解,再到课堂上的各抒己见,充分互动的学习过程。本校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每周2学时,共17周。鉴于课程需要,上课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室。

因社会需要,目前市场上有关英语电影赏析的教材也应运而生,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Andrew Lynn的《英语电影赏析》,书中简单地介绍了电影的分析和阅读方法,并选取10部电影对各种不同电影类型的典型文本进行个案解读。笔者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徐志英、邓杉、赵蓉编著的《英语电影视听说》。该书以电影题材为导线,以8部影片为材料,从影片简介、文化折射、语言赏析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编写。因课时有限本校选取包括“死亡诗社”、“喜福会”、“时尚女魔头”、“美女与野兽”、“特洛伊”在内的5单元进行学习、讨论。

2 英语电影赏析的课堂模式

无可否认,很多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因为“电影赏析课上课看电影很轻松”,当然同时也是对英语电影感兴趣的学生。我们知道“赏析”不仅仅是“赏”,还包括“析”,是对影片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透彻的欣赏、分析,从而使学生对影片从台词、背景、文化有彻底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所以,电影赏析课不是简单的“看电影”,还包括听、说、演、论等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行搜素相关信息,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在欣赏完影片后,就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语言理解、细节场景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影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便是对影片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台词的学习环节。在此环节中,通过回放典型、经典场景,要求学生对影片人物性格作出分析总结,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提炼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在此之后,便进入展开深入地“论”的环节。在此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死亡诗社”中就“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Neil’s death,the father or the teacher or…”,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总结陈词,再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分成2大组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深度的讨论、辩论,学生不仅对影片,对其中的思想主题、文化背景均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中也能发现其中与中国文化的差异。通过以上各环节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可以说学生对影片已经了如指掌,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编排影片部分场景,进行模拟表演或自由发挥加入新鲜元素,以此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 反思和总结

可以说,英语电影赏析课绝不的简单的影片播放,而是包括种种教学活动和互动的常规课堂。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这就给一些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带来了障碍,比如辩论等,需要学生有较高程度的语言组织能力,这对于那些只是“图轻松,纯娱乐、 赚学分”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在进行公选时,不妨先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或者设定一些能力要求标准,比如已过CET-4等。

其次,教材在选择影片上稍显“过时”。笔者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影片均拍摄于2010年前,其中某些现象在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当然我们无可否认“经典是永恒的”的道理,但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类似更经典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影片来表现主题和文化的差异,比如冗长的“喜福会”可以用情节更紧凑的“刮痧”来取代。

第三,课时受限。赏析不是简单的赏,而是要通过赏来分析影片的各种美,这不是看一遍电影便能达到的。要想通过看英语电影达到学英语的目的,没有三遍五遍是无法做到的。但课时有限,所以在分析讨论时难免无法深入,对于影片中语言等细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忽略。

社会上相关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讨论和交流活动甚多,资源也教丰富,然而包括英语电影赏析课在内的拓展课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还有待相关的教师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和讨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学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学目的 策略 电影欣赏 分析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课堂上的普及,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师的教学方面主要是缺乏规范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研究的投入不足等:“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扬先明,2007)。同时,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是抱着看电影的目的选择了这门课程,加之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这门课程并未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甚至导致将影视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杨先明,2007)。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高校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英语影视课程应该教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教学模式如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杨先明,2007)。

处于这个体系核心位置的应当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存在的意义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策略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保证。

二、教学目的

目前在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个误区,即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这门课程与其它英语专业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未形成明确的教学目的。

客观地说,当前有不少教师正在积极地从事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普遍的观点是认为这门课程应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的技能,其二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诚然,赏析英文电影的确能够起到这两方面的作用,但据此就将这两点作为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最终目的还是有待商榷的。

确定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考虑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的水平和特点。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会或多或少地引入英文电影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把英文电影赏析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一般都是在三年级之后。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仍在专门的听力和口语课程中接受着系统的训练:同时,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包括专门讲授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课程,例如《英美概况》、《欧洲文化入门》等。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赏析英文电影的目的仅仅是提升语言技能和学习文化,那么完全可以在英语专业的听力、口语、视听说和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中引入英文电影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不必将其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

顾名思义,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英文电影,因此和英语专业开设的其它课程一样,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目的也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具体的说是教授学生英文电影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英文电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明确了教学目的,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力求达到“赏”与“析”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三、英文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客观地说,很多学生选择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初衷就是看电影,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审美和认知学的理论来规范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英文电影的相关知识,而不仅是观看电影。根据电影欣赏过程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一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从而使其形成“审美活动所特有的一种态度一审美态度”(袁智忠,200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影片的选择

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在选择影片时首先要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即影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的、高尚的,内容必须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探讨的。随着世界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优秀英文影片不断涌现,因此,在保证以上所提到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对英文影片进行分类选择,从而保证影片选择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当谈论到某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人们首先想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拍摄的以及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因此历史和类型是给电影分类的两种基本标准。电影诞生于一百多年前。它的历史并不算漫长和复杂。按照时间顺序对其分类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作为西方电影艺术主流的好莱坞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早期电影、经典好莱坞电影和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影片类型的划分主要依靠电影的题材、形式、风格或效果:根据题材可以划分为社会问题片、爱情片、黑帮片、战争片、科幻片、奇幻片、西部片、灾难片、犯罪片、诗史片等。根据形式可以划分为动作片和音乐片。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强档片、黑(新黑),根据观众的反应可以划分为喜剧片、恐怖片、惊悚片。

在保证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等最基本的原则的前提下,英文电影欣赏课程所播放影片的选择应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根据电影的历史分类和类型分类标准选择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影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客观而科学地认知英文电影的全貌、系统地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全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避免因重复播放同一类型的影片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遵循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第一堂课上做一个问卷调查,在选择的每一种电影类型中列出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问卷的结果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

(2)电影理论的讲授

向学生讲授电影的基本理论是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学生才能够实现从被动地观看影片向主动地欣赏和分析影片的飞跃。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着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受到课时和学 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可以选择一些基本的理论进行讲授,例如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

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有别于影视理论课程,学习电影理论并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而是进行赏析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单纯地讲授理论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在选定了某部的影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的一些理论讲授给学生,然后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会理论的应用。以《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电影,象征手法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先讲授电影风格和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并指导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去发掘“羽毛”的象征意义。

(3)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影片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影片的背景有所了解,包括片中讲述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主创人员简介、男女主角简介、故事情节梗概、影片所获奖项等。

鉴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成小组去收集影片的背景资料并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为之后的电影评论打下基础。

(4)欣赏指导

每部优秀的英文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教师应在播放影片之前就影片的亮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有侧重地欣赏。以《音乐之声》为例,“其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巧妙地把人物、歌舞、情节、气氛有机地融为一体…;二是所有的场面都实地拍摄…还选用大量湖光山色的秀美画面,令人陶醉…;三是高明地交织了三对矛盾冲突…”(徐阿李,2003;122)。

2、进入和共鸣阶段

进入和共鸣阶段是学生进行电影欣赏的实质性阶段,也是教师播放影片的阶段。一般说来,电影的播放方式有三种:通篇放映、分段放映和定位放映。鉴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采取通篇放映和定位放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进行通篇式的放映,保持影片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运用电影的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影片的角色与表演、叙述、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定位式的放映,让学生再次感受影片的亮点,加深理解,为回味性延留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之后的电影评论做好准备。

3、回味性延留阶段

影片播放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从影片中获得的审美表象,这个阶段便是电影欣赏的延留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学生继续对电影予以解析、破译和玩味。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课堂活动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为下一步分析影片做好准备。

仍以《阿甘正传》为例:影片放映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的学习,和学生一起探讨“羽毛”的象征意义。课后习题则可以布置学生思考和讨论这部影片中另一个象征元素“巧克力”的象征意义。

同样,《音乐之声》放映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影片亮点之一即三对矛盾冲突的交织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具体指出这三对矛盾。

基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同时加深对电影理论和影片内容的理解。

四、英文电影分析的教学策略

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影片欣赏的层面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影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论。“赏”与“析”相结合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以后的学习乃至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

1、常见的评论角度

主题分析:分析电影的主题是电影评论的传统方法。主题是一部电影的主要观点。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主题是电影的中心思想,它使所有其它的电影元素一类型、角色、叙述、风格一都围绕着它。主题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主题有:广泛的人类问题、人生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历史问题、国家和国民特征以及社会问题等。

作者论:“作者”指的是在商业化的电影工厂制度的局限下仍然可以在电影中烙上自己独特烙印的人。作者通过运用视觉风格让电影成为一种艺术。

结构主义:这是一种分析现象的手段,其方法是在二元对立系统中分析这个现象的基本结构。

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分析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针对妇女遭受的偏见和歧视进行批判。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学是西格蒙・弗洛伊德建立的关于性格的理论,它从很多方面帮助电影研究。首先,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通过分析作者的心理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其次。对角色的内部心理进行分析:第三,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来研究电影。

2、教学策略

电影评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思考能力、语言水平和论述技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专业影评者的电影评论文章,供学生学习借鉴: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影片进行评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同时,鉴于这门课程形式上的特殊性,期末考试可以改变传统的方式,采取以电影评论为内容的论文形式,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五、结语

解决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英文电影赏析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在遵循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握电影的最新动态,把英文电影的前沿知识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拓展课;英语电影赏析;教学策略

ヒ弧⒁ 言

ァ洞笱в⒂锟纬探萄б求》指出,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置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根据这一要求,越来越多高校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后,开设各类拓展课程。英语电影赏析课为其中之一。

ザ、英语电影赏析研究概述

ビ笆幼髌繁黄捣钡赜糜谕庥锝萄е,诸多学者对此进行多角度探讨。张津梅(2002)从语词学习、语用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三个方面概述了影视课教学的综合性,并结合教学实践就怎样确定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学生、教学设备间的交互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提出建议。杨先明(2007)指出,很有必要建立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以充分发挥影视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司薇(2009)对英语专业的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李月林(2003)在分析英语电影欣赏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英语电影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具体设想。傅琳(2006)就影视教学在可行性、操作性和优越性上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问题。然而,上述研究或者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或者只是把影视作品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应用于课堂。少有学者将英语电影赏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来研究。本文根据电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对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ト、电影教学存在的问题

サ缬耙云涠捞氐挠攀莆引着许多英语学生。然而,电影赏析存在诸多问题。

ナ紫,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明确。由于缺乏教学理论体系指导,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内容、课堂模式上存在很大的放任性。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某些课堂甚至成为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

テ浯,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目前我国市场上没有一本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电影赏析教材。我校使用的是任课老师自编的讲义,以语言能力练习为主,内容以台词填空、多项选择、回答问题为主。我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普遍对教材不满。“教材简陋,感觉不正式”;“教材形式单一,古板”;“几张纸容易弄丢”;“讲义太简单,应该多加些背景知识介绍”;“排版密密麻麻,影响学习心情”。根据程晓堂(2005),教材的版面安排、开本大小、图文形式和色彩等直接影响教材的可使用性和吸引力。因此,教材问题亟待解决。

プ詈,缺乏胜任的教师。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忙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对于拓展课教学,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以电影赏析为例,许多教师自身缺乏电影相关知识,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ニ摹⒔萄Р呗

サ缬吧臀鍪且幻偶语词学习、语用知识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为一体的综合课型。(张津海:2002,15)教学策略应该结合这一课程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设置。

(一)明确教学目的

プ魑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之一,英语电影赏析教学目标应该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2007)。因此电影赏析课应该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着手,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

(二)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影片

ナ紫扔镅苑矫,并不是所有影片中的语言都适合用于教学。一些影片语速快,术语、俚语多。若将这类影片作为语言输入用于教学,则大大超出学生能力的范围。选择影片时,教师应该注意其中的语速、语音、语调以及词汇领域。其次,所选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因素应尽可能反映外国主流文化。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课之一,电影赏析课的选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在大部分高校,《英美国家概况》等此类课程只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因此,所选影片应能从多方面展示英语国家文化。例如《阿甘正传》除了反映美国人的价值观外,同时也是学习美国近代历史的好素材。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使用人群远远不止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国的英语教学,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际对象不仅限于英美国家人士。学生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之外的外国文化。例如,通过欣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学生可以对印度社会有所了解。印度的软件开发技术属世界前列,与世界各国合作颇多。因此,选择影片过程中应考虑到英语的世界语地位,注意文化的多样性。

(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教学活动

ト缟衔乃述,英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该目标,根据非英语专业选课学生的特点设置。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大都在425以上,英语词汇量较大,书面表达能力较强,但口头表达能力薄弱,跨文化意识淡薄。根据对该课程两个班教学过程观察和学期末对选课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电影赏析过程论: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伸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笔者认为,电影赏析课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放映前准备工作

プ急腹ぷ靼括:阐述选择该片的原因、故事背景知识、演员介绍等。可以以阅读形式布置给学生相关文章;或者设计导入性讨论话题。例如,在放映《当幸福来敲门》前,印发一部分《独立宣言》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并讲解它对美国人的影响。当片头出现《独立宣言》中的语句,或主人公自白中出现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相关内容时,学生能轻而易举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及它们对故事的渲染和点睛作用。

2.放映

ソ淌可以根据影片选择连续播放或者节选片段播放。根据调查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连续播放太费时,连续观看过程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而这一点他们可以在课后自己完成。课堂上他们更希望的是与大家交流、讨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两种方式结合,以片段性播放为主,偶尔连续播放;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片段性播放中教师要掌握好停顿的位置,尽量做到不影响欣赏的美感。

3.赏析阶段

ジ媒锥问强翁媒萄е饕内容。课堂安排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观后感。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和角度。(2)自由提问。学生对片中难以理解或者有疑问的部分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例如在《阿甘正传》赏析过程中,有学生提出:What does the feat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mean? Why is the uncertainty of life similar to a box of chocolates? 这一部分机动性很大,教师无法预测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备课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3)教师根据影片中涉及的文化因素,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文化进行思考。调查表明,学生在对该课程有何意见一栏提出:希望老师多讲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束定芳,庄智象(2008)指出了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本国文化进行思考。以《公主日记》第一部为例,教师可以从校园情景画面生活入手,介绍美国高中教学和大学录取制度,并将之与中国教育制度对比。该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精通外国文化,还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方式。

4.语言练习阶段

ジ媒锥沃饕进行精听和精练活动。在对电影内容、主题等有较深探讨后,教师选择一段难度适当的片段进行台词填空、配音或者看中文字幕翻译等练习。例如《公主日记》中Mia与女王第一次会面在花园喝茶时进行的对话适合设置成配音练习。影片最后Mia在舞会上的讲话,可以设计成单词或句子听写,以无画面听力理解的形式进行练习。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配音练习不仅锻炼了听力和口语,也培养了自我展示能力,因此颇受欢迎。

5.测试形式

ビ捎诳翁媒萄围绕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进行,测试形式应该尽量体现这两方面内容。除了沿用传统的测试形式检测语言技能之外,可采用论文或个案分析等形式。

ノ濉⒔ 语

ビ⒂锏缬耙云涠捞氐挠攀莆引着许多英语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的语言文化类展修课,英语电影赏析课程安排应该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设计。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切实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通过文化对比分析培养跨文化意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而且要有较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袁智忠.电影欣赏过程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3).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张津梅.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04).

[6] 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3)

[7] 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08).

[8] 杨先明.论建立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J].电影文学,2007(14).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摘 要:本文赏析了动画片《天空之城》中的电子音乐,指出电子音乐与该片风格统一,剧情紧密联系,并通过电子音乐的合理使用(不同

>> 我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书店 《天空之城》的记忆 《天空之城》之电影音乐赏析 产奶酪的天空之城 明吉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世界倒影 做天空之城的信使 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的音乐特色 寂寞的鱼有座天空之城 来自《天空之城》的视听盛宴 猫的天空之城就是那个Feel 金星云端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高空熟女的没落之旅 电子音乐的历程 电子音乐的发展 论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 从《天空之城》看电影色彩的选择艺术 通往神秘的“天空之城”穿越秘鲁Salkantay印加古道 西班牙隆达 天空之城的血色浪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赏析 《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赏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亦男 钱若莹 刘 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赏析了动画片《天空之城》中的电子音乐,指出电子音乐与该片风格统一,剧情紧密联系,并通过电子音乐的合理使用(不同配器方式和音乐长度对情绪的刻画、主题音乐形式交叉带来的情绪对比、主题音乐中的电子音乐织体变奏的不同表现力)恰如其分的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实现了动画片主题思想的升华,从而实现了动画与电子音乐的完美融合。关键词:动画;电子音乐;天空之城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14-0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动画片随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它现在正风靡全球,如《马达加斯加》、3D版《爱丽丝梦游幻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动画片的画面基本上是虚构、描绘出来的,因此故事情节、人物表情、场景的真实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优美的音乐与逼真的音效来营造,而其中电子音乐的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优秀动画片作品《天空之城》为例,对片中电子音乐进行赏析。一、电子音乐与动画主题风格统一动画片《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与动画片本身风格统一,动画片都有自己发生的特点时间、地点、角色,其中角色往往是虚构的,但地点和时间往往是较为明确设定的,是不可违背的,它不仅对动画角色的造型等有特殊的要求,同样对于音乐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动画中的电子音乐的风格只有与动画剧情的历史背景相一致,才能使声、画和剧情融合在一起,发挥出综合艺术的特色。电子音乐与动画在风格上的统一是应该自始至终遵循的创作原则。动画音乐的风格只有与动画剧情的历史背景相一致,才能使声、画和剧本融合在一起,发挥出综合艺术的特色。例如对于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的动画片《宝莲灯》,它的音乐应该带有中国音乐的特点,不能出现西方音调鲜明的音乐。另外它的剧情是发生在中国古代,所以音乐在具有中国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过于时尚化。二、电子音乐与动画剧情紧密联系动画中的电子音乐是依附着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的,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动画的艺术感染力。在《天空之城》19分08秒-21分08秒的地方讲述的是巴斯和希达为了躲避追赶希达的海盗,投奔巴斯的老板(矿工机师),而此时海盗的另外一批人正在向巴斯的老板打听希达的下落,巴斯的两声大喊“老板”,引起了老板和海盗的注意,更巧的是这时希达被路上的石头绊倒了,希达女扮男装的帽子摔掉了,被正在询问的海盗看见了,而后面追过来的海盗道出了这个小姑娘正是她们要找的人,两个海盗就像希达和巴斯扑了过来,结果扑了个空,巴斯和希达马上躲到了老板的后面,这时是由打击乐的突起,紧跟着的弦乐来表达当时的情景。打击乐的突起加上紧凑的节奏更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紧张气氛,仅仅通过枯燥的文字是不能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的,此时动画如果达不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就难以吸引观看者。接着是海盗与矿工机师的比武,音乐制作者让音乐在这里停顿了一秒多钟,然后巧妙的用打击乐的过渡加进了一段幽默诙谐的音乐,给剧情的峰回路转增添了色彩,打击乐的巧妙运用把这两段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完美的衔接起来了,从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变到了很滑稽的气氛,让故事更好的发展下去。这段音乐里面大部分都是铜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着演奏,铜管乐器和弦乐器在演奏上强调了节奏感,加上鼓点突出的打击乐器,让整段乐曲节奏感突出,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同时用不同的乐器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了当时的打斗场面,最后村民们和海盗打成一团,音乐以交响乐的形式结尾。通过电子音乐动画剧情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思想得到了升华,音乐为后面剧情的发展联系紧密。这表现出了音乐在动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我们忽视。三、电子音乐变化手法的合理使用动画中的电子音乐的另一特点是音乐主题的变化使用。配器和音乐长度的巧妙运用:作为《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久石让在音乐制作中根据它不同的情景、气氛、情绪运用了不同的配器手段及对乐曲的扩展、紧缩处理为该剧目的情节变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题音乐中的电子音乐织体变奏的不同表现力:《天空之城》中为数不多的主题音乐的变奏都被赋予了哲学情怀的蕴涵任务,所谓的哲学情怀实际上是指那些“超越剧情、对剧情蕴涵的某种人文含义进行暗示、渲染和张扬所产生的艺术表现作用”,这样的表现使该影片在其情节随之被置于电影人文意义的“四围空间”;人声主题音乐的主题意义升华:希达和巴斯为了保卫天空之城免于落入坏人之手,说出禁止的咒语后,Casle in the sky崩溃了,Casle in the sky主题音乐在这一段人声加入的采用了MIDI录制和后期制作手法,主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添加,使得这支曲子的旋律相当协调。综上所述,动画片《天空之城》电子音乐使得主题音乐从时间长短、配器手法、曲式结构、人声加入方面赋予主题音乐不同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意义。整部影片的音乐主题不论从构思、表现手法,或是音乐的编写、配器上,称得上是近年来电子音乐应用的典范。虽然影片中电子配器元素较多,但对于表现这部电影的确是恰当合适。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电影音乐,是作曲家为影片所写的、经过音乐录音和混合录音进入电影,作为电影综合艺术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电影音乐进入电影后,它从题材、内容、风格、手法、结构,到段落划分和长度,都为影片的整体构思所决定。但同时,电影也为电影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和表现天地。优秀的电影音乐借助它抒发对自然的情感,流露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成为电影作品艺术主题最重要的载体和诠释人生的绝好形式。电影音乐的这种既受到限制又得到新发展的特质是它所独具的。创作者们往往通过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以至升华电影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实现艺术家们通过电影艺术手段达到对人类命运最终关怀的目标。

随着电影艺术的迅速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起,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电影本体结构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通过作曲家和导演的精心合作和长期探索,一批有较高水准的电影音乐陆续显露出来了,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有其自身特性、规律和价值的独立体裁,终于形成和成熟起来。

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学在国际上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科学门类,在人文学科领域中确立了自己牢固的地位,在音乐的理论、历史各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在电影音乐这个领域却显得相当薄弱。虽有第一部全面研究电影音乐的学术专著(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的《电影音乐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问世,但电影音乐研究在我国就显得较为薄弱,基本上处于起步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下这些著作的相继问世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它说明,在我国这个课题业已被关注,并且对它的研究已逐步在扩大、加深,这也说明众多学者关注到了电影音乐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实在是可喜可贺。多年来有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主要是以著作类、学位类论文、学术类论文和评论类文字出现,篇幅所限,仅略举如下著作是以为评鉴。

王云阶著《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①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电影音乐谈丛;二、电影音乐配器法?穴译自苏联萨巴尼耶夫原著《电影音乐》?雪;三、普通管弦乐配器法。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音乐创作的实践,并参考中外有关专业书籍编写,以作为第二部分的补充。

王云阶著《论电影音乐》②

该著作收入作者自1949―1982年发表的有关电影音乐的文章42篇,内容涉及有关电影音乐的各个方面。上篇主要是作者个人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总结,如《从影片〈林则徐〉谈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傲蕾・一兰〉的音乐创作》等;对电影音乐美学问题的探讨,如《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作用》等。下篇是对中外电影音乐的评论。该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经验高度结合。

王文和著《中国电影音乐寻踪》③

将学术性与知识性、资料性一并纳入编著意图,以期引领读者去游览尽可能多的传统风景。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系统而清晰地勾勒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许多为中国早期电影创下卓著功勋的作曲家,本身即是新音乐史上的大家,但是,编著者却有意避开了纯音乐的价值评估,而是立足于音乐与画面关系的思考,在历史的省察中探讨音乐与电影的其它创作部门共同缔造经典的成功经验。下编所选录的138首电影歌曲,则为读者的这种把握提供了更加感性的参照。

贾培源著《电影音乐概论》④

该书共分为八个乐章,主要以电影音乐简史;音乐与画面的关系;电影音乐的功能;电影歌曲问题与影片音乐评论等分门别类的论述。应当指出,对这些遴选出来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所做的不仅仅是照录如仪,而是同时还附以要言不烦的背景介绍和赏析点评。在这里,作者依然坚持了电影音乐首先是“电影的音乐”的立场,对每一首作品的分析始终不曾游离于影片本身,从而使读者在获得相应的电影史知识的同时,有可能去接近和感受它们在往昔岁月中的艺术风采。

何方著《中国电影音乐文集》⑤

该书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研究文论编著而成,收入文章77篇,按照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按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片种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就以及电影音乐理论研究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⑥

该书主要包括影视剧音乐的本体构成、影视剧音乐的美学探索、影视剧音乐精品分析三部分内容。自从电影和电视诞生以来,整个20世纪的音乐都受到了它们很大的影响。影视剧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样态、所使用的创作技法和审美意境,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不断地扩展并丰富着人们的心灵。

孙建京编著《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赏析》⑦

该书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的介绍,领略名家的风采,包括优秀影片视盘、音乐片视盘、优秀电影演员、导演等详细情况。同时还指导你建立属于自己的影音世界,在家中享受快乐与发现。

罗展凤著《电影×音乐》⑧

该书把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把音乐和电影交叉谈论的书,当下并不多见。而观影族中,颇多音乐爱好者,因为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有出色的配乐,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使得音乐与影像相映生辉,甚至流传更广。作者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也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缺点是缺乏深度与厚度。

(法)贝托米厄著,杨围春、马琳译《电影音乐赏析》⑨

该书通过描叙电影音乐的不同规则和范畴,从而更好地观察到它们的相互冲突和逐渐消亡。影视音乐并不只是影视画面的陪衬,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凭借一些美妙的旋律和语调以及乐器的配合,音乐构思了一个有序世界的蓝图和即时的幻想空间,而正是这些保证了电影蕴涵的真谛和永恒,影视音乐混杂着诸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音乐语言。它朝着不很完整的音乐形式和全新的管弦编排方向发展,它注重于时间的瞬息流逝,注重于事物的细微变化。

曾田力、雷伟著《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⑩

该著作的特点是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阅读、可视、可听的基础上,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把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传媒音乐人″实践的思想基础。针对传媒音乐专业教学的内容、体例、风格和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问题,突出了传媒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传媒音乐教育的目标性、理论教学的可操作性、音乐知识面的系统性。同时又以教学改革的创新思维和新的图文组合信息,引导读者用音画结合的观念及美学思维对电影电视剧中的音乐进行系统分析。

朱天纬编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11}

该著系中国电影歌曲集,选自1926年以来,在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各片种电影中,词曲作家专门为影片创作的歌曲(包括为未拍成的影片写作歌曲)和在电影当中选用的其他词曲(包括民歌和创作歌曲)。由于舞台艺术片(包括被搬上银幕的其他种类艺术形式:戏曲、歌剧、舞台演出等)中的音乐(包括歌曲)的创作成就,主要是原作品的创作成就,只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因此该著只精选其中的重要选段和歌曲。在影片中选用的其他歌曲、为未拍成的影片写作的歌曲放在全书最后。

狄其安著《电影中的音乐》{12}

该著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电影音乐的概述,论述了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也介绍了电影音乐的功能与曲式结构等方面内容,从电影音乐的本体出发,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功能与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与其母体之间形成的关系等等;中篇是对中外十五部经典影片的音乐分析与影音评析,作者较多地选取一批有时代性的作品,对其进行评价;下篇是对五部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的音乐分析。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第一个百年的庆典之年,深藏久远的影片、影人、影事和影音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漫入耳畔,记忆中的影像和熟悉的歌声再次让人泪流满面。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形同生命的轮回,不由人意地出生、发展、壮大,持续获得各种荣誉。在人们对这一百年历史的记忆中,直至追溯从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开始,电影以其造型空间的五彩缤纷、叙事时间的千曲百回、视听合一的绘声绘色,创造了“在场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相互分离的美学矛盾。

审视百年中国电影,不难发现,电影音乐就是百年电影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电影音乐是一只艺术百灵鸟,飞进电影,为电影增光添彩,飞出电影,给人以审美快乐享受。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弘扬中国电影音乐的成就,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全面提高,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在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2005年6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活动。这次庆典活动的宗旨是表彰在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音乐作曲家、词作家、指挥家和歌唱家{13}。正如苏联音乐大师杜那耶夫所说:电影这一伟大的大众化的艺术,它不仅和歌曲并肩前进,还产生了歌曲,传播了歌曲。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和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他们为中国的电影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正是在2005年,我们在中国期刊网检索“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主题词时,不难发现,此前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公开发表)与自2005年(到笔者截稿之日)仅四年的研究数量基本持平(数量近800篇);2005年前近百年里仅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电影音乐,而此后则有26篇硕士毕业论文和5篇博士论文。

几年来对电影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电影音乐功能的研究有李继超的《从电影音乐的确定性角度论其审美功能》、雅乌塔罗的《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刘涛的《从新感受力美学看电影音乐的功能》等;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研究有方倩《浅议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李霜《浅谈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钞艺伟《管窥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等;电影音乐历史的梳理有宋杨的《默片时代的早期中国电影音乐初探》、冯坚的《谈中国电影歌曲的产生》、王芳与王建斌的《论十七年电影音乐的艺术成就》等;对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研究的有王秋兰《民族特色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灵魂》、罗婷《浅析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孙岩《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探讨》等;对电影音乐技术创作研究的有胡睦《电影技术与电影音乐的发展》、李锋《谈电影音乐中现代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陈海英《电影音乐制作的变迁及对当代影视发展的影响解析》等;对电影题材分类的音乐研究有田艺苗《追车与的波澜――大卫・阿诺德的007电影音乐》、徐洪江《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赏析》等;对优秀电影音乐作曲家评述有卢冰《中国早期音乐家对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贡献》、李钰鹏《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谭春艳《三宝电影音乐审美分析》、郑健《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性贡献》等;探讨电影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有李少华《刍议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刘乘麟《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关系》;电影音乐在教学设计上的有韩梅《〈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陈聆洁《〈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等;易琳《普通高校开设电影音乐欣赏课的必要性探索》、于长悦《浅析电影音乐鉴赏的教育价值――由“电影音乐鉴赏”进入普通高校选修课课堂谈起》等;还有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研究的赵敬蒙《谈琵琶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电影音乐复古风格的韦玲玲《电影音乐中的“仿古风格”》;等等。

总的来说,自2005年以来,对整个电影音乐的研究一度蔚为潮流,对电影歌曲、电影音乐剪辑等子研究自然也裹挟其中,而这种回顾和反思往往在无组织的情况下进行。从2005年这一年几次重要的研讨会和授予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多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们来看,集中就电影音乐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等展开探讨。几次会议都汇集了我国电影音乐研究的宿将和精英,规格很高,所达到的成果也很丰硕。会议还指出了目前电影音乐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的多半还是限于赏析、评析类型;二是新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风的空疏;三是由于局限于电影音乐的总谱,因此缺乏一些谱例上的研究。如今,历史的步履已经迈过了21世纪的门槛,并在这个满怀希望与期待的新世纪继续前行之际,对上个世纪的回顾和反思进行再回顾、再检讨,以明确这一回顾和反思所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高度、所存在的不足,对推进和激活电影音乐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从20世纪初电影音乐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被关注以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学养出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百年来可谓硕果累累。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世纪交替时期学术总结思潮的出现,有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不断地对电影音乐的历史、特征、功能和赏析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回顾与思考。时至中国电影诞生百年的2005年,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按照2005年为分割点的话,其前一百年与其后四年的对比,除了在年数上的极大反差和数量上的巨大变化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值2005年庆典年之际,它加速推动了对电影音乐历史脉络的梳理及理论研究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加大、加深了理论研究者们对电影音乐这一学科的极大关注。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2005年以来的诸多研究虽说未能摆脱在赏析、音评上的打转,但也出现了对电影音乐的美学、哲学、社会学、剪辑学等方面的突破。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对于电影音乐的研究目前不仅仅限于音乐学界,可喜的是在当前的电影学、社会学、艺术学、文艺学界诸多学者也饶有兴趣地加入电影音乐研究队伍中来。他们从电影音乐的其他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音乐学界所不能全面企及的事。对于电影音乐的研究来说,应是一件幸事,不仅是因为加快、加深了研究,更重要的则是扩宽了其研究的视角。

无论是已经达到的,还是尚未解决的,这些问题也同样适用于电影音乐的研究。电影音乐研究作为整个电影音乐研究的一部分,其整体方向、大致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和整个电影音乐研究的洪流大体一致。但电影音乐研究又自有其独立的学术个性,也有它独自的发展线索,所以专门对电影音乐研究进行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的也不乏其人。与音乐学、电影学这些相比,电影音乐的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但电影音乐研究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建立适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同时发掘电影音乐研究的现实意义,使这一着眼于电影音乐研究能够在现实中平稳着陆。要实现这两个要求,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电影学、音乐学研究界的共同努力。

电影音乐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日渐发达的必然结果,催生剂是电磁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世界第一部电影音乐(电影歌曲)是1908年的《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穴《吉斯公爵被刺记》?雪,而我国第一部电影音乐(电影歌曲)是1927年的《心心相印》与《初恋滋味》(《二八佳人》)。到新时期80年代之后,电影、电视行业迅速发展,信息的远距离、直接、快速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社会信息系统,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作为承载媒介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最初仅以渲染电影故事情节为其主要功能。随着接受需求的与日俱增,源远流长的音乐艺术很快与电影结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如电影歌曲、电影戏曲音乐、电影背景音乐、主题曲、电影插曲、片尾曲等应运而生,并因其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风貌,自电影音乐诞生之日起,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成为一种受众面极广、影响力极大的新的艺术形态。

电影音乐从属于音乐艺术,也附属于电影艺术,许多电影音乐的作者,同时也是音乐艺术创作的活跃人物。再者,电影音乐创作具有与一般音乐创作完全一致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不同于一般音乐创作的特殊性。因而有着音乐艺术一般的共性,因此也就从属于电影艺术,并为电影剧情的发展服务,其主要的艺术作用是为了阐明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渲染影片情景气氛等。但电影音乐又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它给予人们的艺术形象更直接,尤其是配合着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的印象则更为直观,这是由于影片画面与音乐相结合的缘故。这一点也正是电影音乐易被人们接受并迅速传播的原因。

电影音乐也不是孤立的存在,电影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电影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音乐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电影音乐就依附于影片而存在,一旦被人们传播开来,也就相应获得了独立的生存价值。而这种“独立的生存价值”有时往往要比它依附的影片的生命价值要长得多。也许人们早已淡忘了某部影片,但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却一直在人们中间传播。作为社会文艺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影音乐在人类文明的推进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具有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一方面借助其他艺术完成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其他艺术的传播载体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特性,因此而推进了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提升。它不仅加快了艺术传播的速度,开阔了艺术传播的疆域,而且沟通了接受传播的人群,同时还因其大众普及的效能,模糊了施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填平着国域与种族之间的沟壑,促使更多的个体和群体从接受者向传播者转化,加速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电影音乐艺术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

电影音乐的客观存在及其日益显现的对社会、政治、文化、精神缔造等各层面的重大影响,促成了电影音乐艺术作为一门科学的构建和发展。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理论公认,电影音乐是由电影技术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大众文化特性的艺术类学科分支,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几项内容。

我国电影音乐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迟缓,尤其在学科建设上有过一段较长的封闭停滞期。自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改观。应和着电影、电视业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悄然而起,尤其到了2005年前后,伴随着电影百年的庆典之年,也掀起书写电影音乐研究篇幅的热潮。可以说,自2005年前后以来的短短几年,电影音乐研究文献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此前几十年相累加的数量,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可以说迎来了电影音乐研究的春天!研究者们各领,深刻影响着电影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构建。

随着电影产业的大幅发展,电影音乐越来越受到导演、作曲家乃至观众的重视,数量的增加,也开始打破了早期规模小、选题窄、影响弱的特点。21世纪的前后几年,研究电影音乐相关专著的出版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尤其是为迎接“百年电影”的2005年的前后,电影界、音乐界、文艺界纷纷出版书籍以表庆贺。上述诸多论著的加速面世,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电影音乐理论队伍的日趋成熟,在数量上的扩展和质量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顺应“百年电影”庆典的热潮,进入高速扩容阶段的需要。

也许有人认为,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一视听语言中声音的组成部分,不值得花大力气去研究,因为电影音乐永远是从属于电影而存在的。虽然电影音乐在某些方面有它的客观局限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它自身的美学价值以及对其规律性探索的必要性。电影音乐学科,作为一门涵盖电影学和音乐学相关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诚然,一门新兴学科研究有相对广博的基础应视之为好事,但的现象还是带来了些问题。在若干亟须解决的问题中,成熟并系统的专著的缺失尤为突出。诸多前辈、同仁与研究者共同不懈努力,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并进一步构建系统的研究理论。毕竟,这是一门诞生至今方近百年的新兴学科,其建设还只是在方兴未艾之期。

①王云阶《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50年版。

②王云阶《论电影音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③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④贾培源《电影音乐概论》,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⑤何方《中国电影音乐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⑥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⑦孙建京编著《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赏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⑧罗展凤《电影×音乐》,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⑨(法)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⑩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朱天纬编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1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13}瞿希贤、乔羽等4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和词作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王立平、赵季平等8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成就奖”;巩志伟、尹升山、肖完、郭兰英等26位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指挥家、词作家、歌唱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贺绿汀、王云阶、雷振邦等9位已经过世的作曲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荣誉奖”;才旦卓玛、任桂珍、蒋大为等21位歌唱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陶虹等两位青年电影演员荣获“青年电影演员演唱鼓励奖”。作曲家翁清溪、顾嘉辉,歌手苏芮和容祖儿分别荣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电影音乐家特别奖。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英美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我国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十年才有一些论文、论著问世。纵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多年来(文秋芳,刘润清2006),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如朱新秤等认为:1,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2,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鉴别和抵制网络时代各种知识霸权的有力武器;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4,批判性思维对于社会经济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Hunt指出,批判性思维素质“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

英美电影以其书本及其他视听材料所不具备的特点和独特的形式,为学生们打开t望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窗口,因而备受学生们的喜爱。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英美电影赏析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尝试。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英美电影赏析

美国CT运动的倡导者恩尼斯(Robert Ennis)(1962)对CT的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伯林(sharon Bailin)则把CT定义为“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景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就是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美国哲学学会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保罗(Richard w,Paul)博士指出(1995):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交流收集或产生。在其典范的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具有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和相关性等特点。

德格勒珀(Kees De Glopper)(2002)认为CT包括解释能力(批判地阅读、倾听和观察)、交流能力(批判地写作和表达)、批判的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及批判技能(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及综合性地考虑全面评估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批,即评论;判,即区分、评断、剖析。所以,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国专家学者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几个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理智思考,胸襟广阔,极强的适应力,为人公正,能理智地对待个人偏见,谨慎缜密,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能有条不紊、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因此,培养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其他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国外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罗清旭2000:83-84):1,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国外的不少学校和众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心往往遵循这种方法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增加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但它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额外教育资源的支持;在学生方面,因需要新增课程,则可能加大学生的负担。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最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方式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采用此方式的前提是广大教师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其理论与实践又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并且善于找出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本文的第五部分就是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策略。3,通过发展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隐性课程教育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批判精神的成长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步形成批判性精神。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美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电影人物的刻画、描写。人物之间的对白等等。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影像解读的窗口。

英语电影赏析以其系统的教学阐述电影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一些英文电影文本,之后运用研究方法对具体的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影的赏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在初级阶段我们具体运用了‰vey的跨文化意识提高的四个层次理论,即:第一层次是对异族文化难以理解;第二层次是通过文化冲突了解到与本民族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仍是不理解;第三层次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次则是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同感的理解。

由于学生多年的语言学习,加之其他的信息来源,他们 对西方文化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点从第三层次开始,就是在电影文本分析后,教师抓住课本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比较分析、批判性地鉴赏。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品质如:独立性品质、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创新性品质等。

同时由于组织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了微妙的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直至能以对方的角度感受文化,批判性地接受异邦文化。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中的常见活动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安全的语言交际环境。

三、如何在英美电影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师资匮乏,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师资队伍,要系统化地培训师资。培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1)思维与cT理论概述;(2)语言论述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概念;(3)构思、报告、推论和判断能力的养成性训练;(4)进行论证训练和批判性地推理训练等几方面进行。同时开设逻辑课程,学习形式化逻辑、导论性逻辑和论证逻辑等。

2,合适影片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部英美电影都可以用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可选择英美电影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文化学习、鉴赏,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文化现象等进行批判性的赏析,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提问”策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参照布朗和基利提出的14个批判性问题的技巧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具体步骤分为:(1)初步赏析、赏析讨论、赏析综合归纳:(2)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初步赏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都可以从电影主题、电影情节、人物性格刻画、电影人物间的关系、电影音乐、叙述手法、电影拍摄技巧、灯光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同时探讨上述因素对影片主题的烘托、陪衬作用;在学生依照上述因素赏析英美电影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4,国内一些学者朱新秤、刘儒德等认为。可从元认知训练进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

元认知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体系。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它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体验,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通过元认知训练,可以发挥促进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计划、组织和监控的作用。

四、结语

上一篇:电影后期论文范文 下一篇:微电影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