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07:58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大致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交流讨论等几个重要过程。其中“交流讨论”,严格地说就是:总结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文字材料,即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科研工作,怎样完成这项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撰写教学论文,与广大同行交流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粗浅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选择题目

撰写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而且选题要力求鲜明,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正是初写教学论文的人,感到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往往为找不到题目而发愁。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充实、又那么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选不尽的题材。

1.1从教材中选取

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体会编者的意图。用审视的目光研究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看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每一个实验是否体现了科学性、直观性、安全性原则。这样既为搞好教学打好了基础,又为发现题目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现教材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便可写一篇论文提出质疑。几年来笔者认真研读初中物理教材,先后撰写了“建议修改几幅插图”、“控制电路应该用安全电压”、“修理一台显微镜”、“对新教材的几点质疑”等文章,其中有三篇文章分别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有几篇投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建议修改教材,责任编辑孙新同志曾回信表示感谢。

1.2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演示实验失败、学生突然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等等,事实上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比如演示实验失败,找出原因,总结经验,加以拓展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笔者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演示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学生提出:“既然与玻璃棒摩擦的丝绸带负电,丝绸也应吸引轻小物体”,当我把丝绸靠近纸屑时,丝绸并不吸引纸屑,实验失败了。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是手握丝绸,人体将电荷导入大地的缘故。于是我写了一篇“丝绸带负电的演示”刊登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又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人可以把小石子扔得好远,而不能把铅球扔那么远,为什么?”我仔细揣摩他提出问题的含义,以及上课时同学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反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写了一篇教学札记“纸团、石子引起的争论”,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

1.3从教学难点中选取

教学中总有一些章节、概念、类型题学生难以掌握,即教学难点,把这些难点归类、分析、比较、研究,找出规律,便是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教学中笔者发现:画光路图时,大部份学生都犯同一错误:认为看物体是眼睛发光;溶化、熔化分不清――结合其它难点,我撰写了“几个易混的概念”,被《中学物理》杂志刊用。

1.4从大家都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中选取

关于长度测量,物理教材中介绍了较为详细的测量方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而对其他带刻度仪器的读数方法却没有介绍,电流表、电压表、秒表为什么不估读?其它仪表分度值不是“0.1”的怎样估读?这些问题给好多教师带来困惑,甚至出现同一问题,不同教师讲法不同的现象。江苏泰兴市潮湖中学的吴子群老师,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的“初中物理实验测量中的估读问题”一文,很全面地做出了解答,阅后受益匪浅。

1.5从生活中选取

茶壶等各种壶具,是生活中常见器具,壶口、壶嘴的形状、高低不尽相同,而大部分物理教辅用书中,也经常有讨论壶口、壶嘴高低的考题。笔者经过广泛搜集材料,分析研究,发现教辅用书中,机械地根据“连通器原理”给出的答案有误,撰写了一篇“对一道选择题的探究”,发表在《理科试题研究》上;生活处处皆物理,生活中的物理题材相当丰富,笔者撰写的“小厨房不亚于物理实验室”,“手机上的物理知识”,“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均被《中学物理》刊用。

总之,论文题目的选择途径,是非常广泛的。然而“灵感”往往钟情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只要让头脑经常保持“问题”意识,“写作论文”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获得论文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

2搜集材料

在选定了题目之后,就要多方搜集材料,进行研究,丰富的材料有助于文章的撰写,当然也不必“大而全”,尽可能寻找与题目联系紧密的材料,要注意材料的详实性、可靠性、科学性。获得材料的途径有: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教辅用书等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实验数据,统计表格等,也可上网查询。

3撰写初稿

首先根据所选的题目,确定论文标题。标题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不可太大,一定要贴切。标题一般不超20字,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文章内涵,可加副标题。其次要列出写作提纲,事实上,在选取题目、搜集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纲的刍型已基本浮现出来,用小标题依次列出即可,例如本文的撰写提纲:1引言、2选题、3材料、4初稿、5修改、6投稿。然后让材料按提纲一一就位,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之链接起来,就基本完成了论文初稿。初稿的写作不要求尽善尽美,有时可以是意识流的记录,贵在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当然也可分块撰写,先写已深思熟虑的部分、重要部分、好写部分。如本文就可先写“投稿”,后写其他部分。

4修改初稿

人们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不厌改。怎么改?改什么?笔者认为,修改文章一般可采取“三轮修改法”:第一轮修改:逐字逐句阅读,看有无漏字、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无口语;公式、物理量所用字母、专业术语是否规范。第二轮修改:看对问题的论述是否严谨,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科学。第三轮修改:看篇幅是否冗长,删除多余部分,使文章精炼。总之,初稿修改是撰写论文的重要工作,要一丝不苟。正所谓: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钢。要力求使文章达到完美。

5投递稿件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课前创设情境以导入教学

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复习《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为例,教师教学前可向学生提问: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若电池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停止的位置有何突出特点?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平时大多没有注意或者思考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会停在“6”的位置.这时教师可先告诉学生,时钟停止时秒针会停在“9”的位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践予以验证结论,同时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因为“9”的位置时重力的力臂最大,从而为导入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教师列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后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以便顺利实施物理导学.

2.课中鼓励合作以深入教学

应用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基于上述目标并结合初中学生认知的成长历程,初中物理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指导的模式,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即初中学生的身心处在迅速发展阶段,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同时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日益强烈.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得不到正确结论的情况,若多次发生则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顺利应用.例如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时(凸透镜的焦距已知),可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各小组分别使用凸透镜观察蜡烛烛焰成像的特点.各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接着学生在小组内部将观察到的结果汇总后共同交流讨论.通过联系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发现烛焰离凸透镜在不同的距离范围内所成像的性质(正立还是倒立、放大还是缩小以及实像还是虚像)不同.当然,反复的实验探究可能会影响教学授课计划,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选择误差较小且操作简便的实验,以保证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3.课外拓展延伸以强化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导学案虽然具有开放性,但是仍然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但由于课时计划、课程标准或者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难以及时解决.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训练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充实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结构.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课后小实验: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后打气筒的外壁变热了,这主要是以活塞压缩气筒内空气做功为主还是以活塞与气筒壁摩擦生热为主呢?制作水果电池并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实验,学生可先自主实验探究,然后与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并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引导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结语

初中物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必修科目,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导学案,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并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同时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行的要求.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导学案,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注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并遵循编写导学案的原则,具体应用导学案时,可通过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以引导学生应用学习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拓展课外实验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情景创设是情景教学法的核心,这种思想源于情景教学法,通过一定场景或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或能力的构建。不可置否,初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但从物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它以研究生活中常见的声、光、电等自然现象为主,进行教学场景创设有天然优势。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从情景的创设、体验到学习、评价,每个环节都可以为学社提供更真实客观的环境,实现物理教学的生动形象化,对学生创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中的问题

教学情景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和知识认知的成效。从教学实际来看,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理教学情景创设的无意性和偶然性。一方面,一些物理教师并未认识到情景创设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是物理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灌输式的讲授成为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最佳方式,与费心、费力的情境创设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普遍;另一方面,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缺乏科学的指导,只是出于教学行为的本能而进行了知识转化,即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只能算是为了完成知识讲授而做出本能行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二是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趋势。一般来说,情境创设在物理公开课或优质课中最为常见,这种带有极强功利色彩的情境创设并没有抓住教学的本质,进行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观念,确保他们发现、创新能力的养成。尽管情境创设可以为花样繁多的讲课比赛带来荣誉,但抛开学生需求的情境创设本末倒置,背离了情境创设的设计初衷;三是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形式化。受到新课改理念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目标,逐渐向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扩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对情境创设理解不深刻的今天,往往将情境创设等同于场景创设,使得情境创设“徒有其表”,形式化现象严重,比如多媒体或信息技术的滥用;课堂活动异常丰富却与教学毫无联系;频频提出一些不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来考查学生,收效甚小等;四是进行情境创设的能力不足。情境创设与教师的教学选择与规划能力有密切关系,目前绝大多数的物理教学情境设计还停留在“拿来主义”阶段,选取与应用素材的能力较差,特别是缺乏将素材与物理教学相融合的能力,对情景设计的加工肤浅单调,常常是过于重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而失去物理教学的知识性。

3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创设问题的对策

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情境设计问题的原因众多,既有教学观念与思路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能力和修养方面的欠缺,鉴于此,要以情景设计为纽带,从多个角度精心设计物理教学情境,实现情境创设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

3.1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情境创设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可以为物理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既可以更好地达成物理教学目标,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因此,在这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通过情境创设来摆脱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带领学生可以探索丰富的物理世界,为他们获取物理知识和形成探究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2以学生的需求为基准,创设多元化的物理教学情境

物理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大而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这就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所以,情景创设还要从学生的认知和需求角度入手,根据不同的物理知识来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唤起学生参与物理教学的热情。

3.3抓住情境创设本质,保证情境创设的“形神兼备”

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物理服务,绝非是胡乱拼凑或僵化的教学活动,在认清情境创设本质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从物理知识的还原到实现教学多维目标再到开放式情境的创设,在不断地摸索中使其变得“有血有肉”,真正发挥情境创设的教育功能。

3.4提高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能力

教师是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者,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让他们可以对情境创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情境创设的高效性。一方面,物理教师可以借鉴和反思优秀教学案例,学习他人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可取之处,并融入到自身教学中;另一方面,改变公开课或优质课华而不实的状况,将其当作一种提升教师素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准,为情境创设奠定良好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是教学智慧和艺术的高度浓缩,是现代教学广泛推广和应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物理教学不再乏味与枯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和谐。不可置否,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只要科学合理的搜集情境素材,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和技巧,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情境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徜徉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提高他们的物理综合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利于问题生成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并精心设计探究情境。首先,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还应该有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望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考探究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如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以及一些热门科技话题来创设;利用实验来展示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来构建动态情境,等等。

2.提出质疑与猜想

通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并进行一系列的猜想和假设,最终确定探究任务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前提。面对课堂所生成的新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过程,教师应尽量不立即做出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在众多的问题和猜想中提炼出富有挑战性、具有可验证性的猜想,进而确定学生的探究任务。

3.对猜想进行论证

探究活动的关键部分就是学生利用实验等方式验证猜想。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组间讨论的方式来分析探究任务,设计探究活动,实验方案的确定要考虑到实验探究任务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对于组内成员的分工也要事先明确,在探究活动进行中,教师也应该及时跟进,进行参与指导,不要强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

4.对探究活动成果进行讨论交流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直观的实验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相互讨论、激辩的平台,使学生们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逐步走近真理。在得出了相关结论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新知识来解释客观现象,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价值所在。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本文主要以“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为学习内容来探讨探究式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

1.教学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观察与实验猜想等探究活动,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使他们掌握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经历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设计过程,进而逐步建立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暗箱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说明电路的连接情况,(部分电路放在暗盒里)闭合电键。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什么实验中电灯的亮度不同(电流不同)以及造成电流不同的主要原因(电阻不同)。

(2)猜想假设。教师提问:这些导体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猜想和假设,结果,学生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包括导体材料、长度、导线粗细、空气湿度、电路中的电流等有关。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猜测写在黑板上,再进行逐个验证,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3)实验论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至少完成电阻大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学生可根据实验方案选出所需的器材,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在学生设计方案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控制变量法。如在论证电阻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时,应该控制电阻的自身属性不变,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发现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变化,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因而得出电阻的大小与电路中的电流无关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的实验方案,并请小组成员讲解实验思路,由此得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

(4)首先让学生巩固自己本节课的实验成果,进一步消化所学内容。让学生探讨电线的线芯为什么用铜而不用铁做的,学生可进行自由讨论与回答。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亮度可以调节的台灯。

三、初中物理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体验

在物理课堂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符合初中学生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通过探究环节的层层深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素养。同时,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在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可能由于备课不够周密,对教学内容认识不够深入或对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课堂中感到时间比较紧张,对学生的某些猜想和提问缺乏应对措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精心备课,尽量吃透教材,合理分配时间,找准课堂焦点,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探究课题难度和实际探究时间之间的关系。此外,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虚荣心,探究活动容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课堂节奏和课堂氛围容易失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时,要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对于声音较响、动作较大的学生或小组要及时提醒,以保证探究的效果。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切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应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找准方法,进一步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由于物理教学是自然型科学,它涉及的概念与知识非常有趣,在以前课堂里从来没有接触到,受到学生的喜爱;它是自然型科学,所以物理方面的知识均揭示了日常的生活里的事物原理与现象,均是缘自于实际生活,学习物理类知识要培养他们观察的能力与创新的思维,学生有着自主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使用物理类知识,而且形成深入地思考与理解。

二、新时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十分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类循序慢慢进行的教学的过程;在初中阶段教学的过程里,使用情景教学能够把平常生活里一些常见的问题课堂化,比如说讲述凝华与升华等知识时,能够通过夏季冰棒遇热融化等常见的现象当做实例使学生可以较快地联想与理解,将所有学生都带入实际情景里,再加上鼓励他们仔细思考平常生活里相似实例与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将学生引入一样的情景里,老师能够利用在课堂上实验的方法,比如说水浮力就是一个抽象概念,能够在现场利用一些小型实验来使学生真实地观察浮力,了解浮力;另外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的生活里哪些现象利用浮力作用;这种方法注重创造相同的情景,使用联想方法,将无形转化成有形;初次之外,对于一些其他的物理知识同样也能够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与理解。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

培养这种能力首先需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感情即将使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授课,更愿意与老师一起提升课堂的效率。培养质疑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良好指导可以让学生动脑筋;而且也是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的一种表现的形式。在课堂的学习过程里,良好感情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去表达与放松,提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合理地质疑表明学生正在认真地观察与思考,而且还能表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初次之外,还能够使老师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通过多加鼓励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动脑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观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是自然性学科,缘自于生活中的智慧;需要学生有着细致的观察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物理方面的知识都诠释的是自然类现象,原理与知识均存在实际生活里,只有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在生活里存在的蕴含着物理知识的现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物理原理与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创新水平使学生可以把学习的知识使用到实际生活里,使学生可以将学习的知识以一种创新性思维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思考可以让学生对于旧知识反复地进行学习与理解;创新水平使学生可以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真正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有了新的目标与思想,为了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升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里,能够更多地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与观察能力,而且提升学生在课程中主体的意识,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全面提升新时期的初中阶段物理的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与初中物理教材紧密相连,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应超出教材范围,应严格根据物理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均较高的客观情况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组成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应是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结构,不可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智力水平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因此也要注重教学情境设立的普遍适用性。通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思考能力与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2.教学情境创设需要具有真实感与直观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抽象性与模糊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应当具有直观性。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物理研究成果都是通过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观察得出的结论,因此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实验环节占有较大比重。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情境的直观感与真实感,易于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让真实直观的物理实验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与引导之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3.教学情境的创设尽量追求生动性与趣味性

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没有牵涉到比较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同时初中生年龄尚小,在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中可以适当追求其生动性与趣味性,构建起快乐学习的氛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相对愉悦的环境中接收教育,会使受教育者精神高度集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老师可以在充满生动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向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实践创新,保证学生将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当作一种快乐学习的场合,减少课程学习的负担与压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1.结合生活情趣创建教学情境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境创设应当有具体的联系实际生活的构思。以对生活的贴近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在讲述大气压力时可以拿水杯与纸片进行课堂实验,在讲述超重与失重现象时启发学生回忆坐电梯的感受,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让学生用激光灯斜面照射黑板,观察光线特点。

2.在猜想与体验环节中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践体验与猜想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情境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可以尝试公式定理证伪的方式,利用实验情境的创设在班级内展开实验活动,老师在旁发挥指导监督的作用,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纠错,保证学生亲力亲为、锻炼观察与思考能力,并通过实验过程锤炼自身科学严谨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以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

3.在物理实验阶段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科学带有极其明显的实验特性,实验过程既是物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初中物理科学教学情境设立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实验研究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应当把实验操作权转交给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讲好各项注意事项的操作流程,保证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并收获实验学习乐趣。老师在课堂实验结束时积极对课上实验情况作总结评论,以巩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4.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情境创建的技术性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将这些辅助教具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与教学情境会极大地帮助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老师可以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通过各类软件播放音频及视频教学文件,丰富课堂教学的层次与教学情境创设的技术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与形象化。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坚持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识能力、具有真实感与直观感和尽量追求生动性与趣味性三项基本原则。初中物理教师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的穿创新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可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1.1利用物理学史、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课堂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同时借助讲故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学“简单的运动”时,可以讲这样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一个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玩意儿在游动,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一抓竟抓到一颗德国子弹,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能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想进一步弄清问题的愿望,把积极学习的潜力调动起来。经过学习和探索,知道原因,弄清了道理,学到了新知识,更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奥秘。

1.2结合现实生活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用现实生活创设的物理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为什么能看到火星闪烁?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能通过物理知识来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导入时设疑问,诱发主动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它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关健的作用。例如,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节的教学处理,我采用了边演示边设疑的方法。情境:将一块木头放入水中,则木块浮在水面上;将一只铁钉放在水中,则铁钉立即沉入水底。一边请学生口头描述刚才看到的现象,一边要求学生思考:这是什么道理?学生答:这是因为铁重、木块轻。紧接着创设情境: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水中,则它沉入水底。接着将同样的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中,则鼓的牙膏浮在水面。设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瘪的下沉鼓的上浮?这一问把学生先前提出的“因铁重下沉、木块轻上浮”的结论做出了否认。这样,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设置问题情境,设下疑点,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问题”所拦住,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知冲突,造成心理上的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积极开动脑子,主动寻求答案,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教学环节铺平了道路。

3创设实验情境教学以便形象生动直观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主体(即学生)和认识客体(物理规律、现象)的纽带。物理概念、规律首先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而后通过科学的抽象使学生形成的。例如,在讲授“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变化的关系”时,在做实验前,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出观察目的,接着教师出色地完成实验,使原来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后重新沸腾,再让同学观察,对比想象的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思考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教师再逐步解剖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原来沸腾的水离开酒精灯后停止沸腾是因为不再吸热且温度低于原来沸点,浇冷水后,烧瓶内热水温度会略降低一些,瓶内密封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实际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是让学生自己的观察水沸腾的过程。又如,在上电路课时。我让学生用2个电键与6个灯泡进行随意连接,同时还让学生画出相相应的连接线路图,结果学生们无拘无束的一共画出了十几种线路图。然后我再结合学们画出的电路图,针对其各种连接方式一一进行讲解并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同时对电路连接实验有生动而直观的感受,并且还能更好地掌握并联和串连的物理学知识。因此,做好物理实验,这是学好物理的根本保证。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针对某一内容设置一连串层次性的问题,通过追问,巧设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热学中的液体沸点与压强关系时,演示将烧瓶中的水加热沸腾,然后移开酒精灯,水就停止沸腾。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1)水为什么会停止沸腾?(2)如果水沸腾以后并不取去酒清灯,能否使水停止沸腾?(3)取走酒精灯后水停止沸腾,能否不通过加热,短时间内使水重新沸腾?待上面的问题解决了,接着提出(4),问:如果瓶中的水刚刚沸腾,用塞子将瓶口塞好,倒过来而在瓶底上浇上冷水,水会不会又重新沸腾呢?这样,结合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再思考、再探索这一现象的内部规律。如此设置“追问问题”情境,犹如剥一只竹笋,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随着问题的逐个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也逐层地得到充分自由、主动的提高与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再如,在进行《热传递》课堂教学时,可向学生演示“纸中烧水纸不焦”的实验;在上《汽化》一课时,用酒精在黑板上写“液体”,用水写“气体”,很快“液体”两字不见了,一会儿“气体”也不见了。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问:“液体”到哪儿去了?在这饶有趣味的事

实面前,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思维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调动。

4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情境中的作用

多媒体的使用,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实验课堂无法演示的过程(例如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而且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能够进行逼真的模拟,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抽象转化为形象,不仅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还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观察、理解、分析、思考物理现象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课堂。

4.1多媒体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结合物理学科的内容与特点,借助多媒体将声、像、字等结合一体呈现在学生眼前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让们在课堂上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于引导他们主动的思考、探索、学习。

4.2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

例如在讲解实验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一课时,不仅要做大量的实验,还要画出和填写四五个表格,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则这些画表格的时间就节省给了学生。多媒体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有机的结合一体,突出重难点,化解重难点,如此的形象、直观、生动,同时容量很大,教师只需要轻轻的点击鼠标,就能打开想要的知识,不仅节约时间,还是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4.3视觉上的体验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事物、情境转移到屏幕上,让学生体验视觉美感,从而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效果。如电流、电磁场的传播、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若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将这些“无形”的动态物理现象变为“有形现象”呈现出来。又如讲解万有引力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动画技术表现太阳系行星的运动情况;讲解核外电子运动时,利用flas来演示电子绕原子核的高速运转等,都可以跨越空间的束缚,一展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风采。

4.4逐渐改善教学的方法

针对初中学生来讲,他们总是习惯于静态的分析,但是对物理现象中,多数呈“瞬间”变化的状态,这就需要抽象的思维进行分析理解。因此,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它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不足。例如:在教学“抛体运动轨迹”瞬间变化的过程时,由于实物演示速度太快,一闪而过,所以学生往往看不清运动的详细情况,实验就结束了。而采用录像快拍、计算机控制慢放手段或计算机模拟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地看出每一时间段的运动情况和整个运动轨迹的变化。

4.5借助多媒体课件,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多种媒体的使用,可以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例如,在初中物理《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动画程序设计问题:“猴子能否逃脱与猴子等高的汽枪子弹击中的厄运?”先让学生思考、想象,然后再演示子弹平抛运动的活动画面。通过观看动画的过程,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置轰炸机投弹轰炸地面目标的动画情境,从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5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作用

5.1激发求知欲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及情境。例如:在讲到初中(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神奇有哪些?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通过电视中自拍摄的“浩瀚的天空,群星闪烁;夕阳西下、天边一片彩霞;黄河咆哮;雪山崩塌;龙卷风的威力无比”等图片,再配上相对应的音乐,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一边观察,一边分析理解,看到一幅幅动静交替的色彩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中神奇无所不在、无奇不有,加上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完全陶醉在美丽的自然界情景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当老师提出自然界中神奇除上述外,还有那些神奇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触景生情,纷纷举手发言,举出了如冰雹,时而像汤圆,时而是小豆粒;雨,时而又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云,有时似鱼鳞,有时像城堡……等等例子。这样,建造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5.2把握情境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相互讨论、讲评等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中,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钢笔在干净的头发上摩擦、靠近接触轻小纸屑,让学生观察归纳出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并同时结合书本知识,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两种电荷(即正、负电荷)。从而进一步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最后,再引导学生观察验电器的构造及其应用。其次,详细的理解分析教材,利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诱导,以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光源定义的教学中,我将点燃一支蜡烛和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同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书本知识,理解什么是光源?学生们齐声回答: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接着我让学生指出桌上点燃和未点燃的蜡烛哪一个是光源的时候,学生们沉寂在了一篇寂寞中。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结合实验和书上的定义,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光源下定义,我再结合电灯的亮和灭来扩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在情景教学中,要不断的让学生感到惊奇,产生怀疑,以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主动的思考和解决。当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经过教师的点拨,使他们茅塞顿开,从而提升他们对物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喜悦。

6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并完善外,更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阶段性培养,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具体转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技能素质.要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然后把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化,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解消化,提高思路的转换效率,强化知识的掌握度,加强对知识的关联认知,并提高学生的具体解题能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在以下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提高.

1.基础认知阶段,培养学生的记忆认知,理解能力及简单的应用能力.

2.运用提升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阶段的培养后,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将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定理及公式运算法则等进行大量实践运用,应用的方向以解题为主,同时加强学生对题目的审阅能力,能够及时寻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并熟练的应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运算并解答.

3.综合完善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认知阶段以及运用提升阶段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以及解题应用方面的能力后,再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以及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完善.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认知,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所学和掌握的知识进行阶段性复习,在训练的题材上以组合优化为主,通过高质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顾,以及学习能力上的积极补充来完善学生对于物理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

二、物理综合整体的优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以及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阶段性培养外,还应该注重物理学科综合整体的优化,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树立起学生对于物理学科进行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及学生自主驱动力.教师需要根据物理学科中的有序性、矛盾性、目的性以及多样性等学科上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单元上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期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功能进行总结概括并分阶段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特点,对教学的知识进行层次递进的更新,精心地备好每一堂课,注重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信息反馈,根据学习的思维活跃程度,以及兴趣点随时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及掌握度.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性规划的同时,制定出与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让学生在对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完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计算、实验等方式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在系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的同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结语

总之,要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帮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从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出发,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对物理的应用能力.只有做到让学生的系统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巩固教学的实际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物理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的方法,经历必要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过程.比如,教师经常会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设探究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学习第一章《声现象》的过程中,教师一开始就创设了很多的实验情景,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的产生,并通过观察和归纳的方法获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课堂中,教材已经有意识的渗透体验、观察、归纳的物理思维方法.而在教材设置的WWW作业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课外活动题让学生来完成,题目:试设计多种方法使一个气球发出声音,并解释其发声的原因.在这道题目中,学生需要完成的活动有(1)采用多种方法让气球发声.(2)分析其发声的原因.(3)采用分析、观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发声体的不同,听到声音的特性上的差异,为后面声音的特性的学习做好服务工作.这三个活动的参与从学生学习物理能力本身上得到了科学的引领,即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升了学习的效率.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在《声音的特性》的学习过程中安排如图1所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后活动感受产生声音特性的改变.

二、生活社会的初步应用.

苏科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每一课时中都安排了一个“生活、物理、社会”的环节,这个环节中有意识的渗透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从物理学习中获取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生活.这一内容的创设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深层兴趣激发,而且教材在设置的过程中,在WWW的作业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在《光的色彩颜色》中的WWW中就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向摄影师或照相机器材营业员请教,常用的滤色镜有哪几种?使用后又什么特殊效果,试用有色玻璃纸遮在照相机镜头前拍摄一张照片.就这道题分析,题目要求考查学生对透明物体颜色的感受,初二学生对于照相机并不陌生,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相机的过程中却很少使用滤色镜来拍摄.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堂的调查后,获知了相关原理和相应的应用以后,学生再去了解一下,现在数码相机或者智能手机中的相机都有一种图片滤镜功能,其中就包括纯真、重彩、维也纳、淡雅、回忆等等,这些功能其本质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学生参与这道题目不仅掌握了透明物体的颜色,还涉及了照相机的相关应用,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进一步调查研究获知现实生活中照相机的特殊功能的本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在平时生活、社会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

三、物理思维的再度激发.

初中物理教学的起点相对较低,课程标准所设置的目标也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和提升的机会,通过作业的形式就可以提供一个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教材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比如在《磁体与磁场》的WWW中,教材设置了这么一道题目: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巡天之后,华夏儿女的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关于月球上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和猜想.若要月球周围有磁场,你打算研究哪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这道题目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首先是学生根据已学的磁体和磁场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考虑磁场的有和无,并考虑磁场的方向.其次,学生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筛选,考虑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到如何通过转换法来显示磁场的有无,还有考虑到偶然性现象的产生.第三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神州号对于学生是一个神秘的高科技,月球古时又称玄兔、玉壶,华夏儿女寄予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为此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好奇心,这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对神舟号、月球的进一步了解.会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更多和神州号、月球相关的知识,比如神舟号所消耗的能量和能量使用的效率,神舟号升空时的速度变化,进入规定轨道后的运动特征,等等,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无限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借助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本文对苏科版教材的WWW中的课后习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初步体会到苏派物理和物理学习本质的精髓所在,物理实验的充分开发和研究,让学生从课堂实验活动中找到物理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自主开发和研究相应的知识与规律,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通过多元化活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最终服务于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