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0:52:03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4] 侯开琼.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6(Z2).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2篇

(一)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据粗略统计,“地理1”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50多幅;“地理2”的六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90多幅;“地理3”的五章内容中,各种图片达160多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文新颖,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以图为本,学生易学,教师易教。

(二)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

“地理1”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思考有6次;“地理2”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思考有16次;“地理3”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思考有26次。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与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能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

地理1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1篇,案例有12篇;地理2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案例有23篇;地理3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案例有0篇,但地理3提供的阅读材料基本上具有案例功能,例如地理3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一一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例”中的阅读材料“澜沧江——湄公河的综合开发”就对课题作了进一步拓展说明和例证作用。

二、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实施多年来,我们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课改精神,围绕实验的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分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宣传和校本研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推进课改实验的进行。

(一)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三、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一)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地理1”,在学时上要求用36课时完成。其依据是: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既不参加统考(即使参加也较易蒙混过关),更不属中考科目,家长和学生基本不重视。这种情况对于课改和非课改区均存在,而尤其对于非课改区,由于师资缺乏和办学条件较差,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普遍较差,加之初三地理学习又中断了一整年,因此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二)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三)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四)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延伸

新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式地学,加之我们班生数多,要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照顾每个学生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我们每周只有两节课,两节课间时间相隔长,知识学过容易淡忘。为此我们针对必修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特点确定以新教法为教学主基调并在学生中推行“课前小组自学讨论式”学习作为辅助将教学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前,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座位位置每四个或三个做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长轮流当,老师每节课布置好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讨论教材相关问题形成小组结论、初步完成相应练习,这样课堂上教师即可组织让学生整理知识、发表见解。经过两周的尝试,我们认为这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学和课堂师生互动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数多的问题。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仅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象征。通过将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予以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而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并进行自我监督和激励。创新能力是在当今社会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它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及时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地理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了解基础地理知识、自然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知识跨度大、知识点细、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等学科特点,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加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论讲述时间比重大,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地里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授知识,往往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就会导致部分地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而基础很好的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和满足。但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究,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不同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自身状况出发,更能满足自己对地理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3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保持自身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注重将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而初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中不仅收获了乐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地理知识。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若想提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落实:第一,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中的“国家篇”时,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安排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不同国家的情境,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不同国家的地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第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地理知识和水平的差异,实行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教师可以加强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逐步培养其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2.2对地理教材进行系统化改进:教材是课堂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求。主要是在前内容设置上,往往进行知识描述和讲解的模块比较多,设置的探究性课题比较少,也就使得学生进行自学时缺乏资源。因此,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应该增加探究性学习模块,比如在学习各个国家的地理状况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表述等,并且可以在每一章节设置探索专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更加重视。教师可以首先将地理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注重引入新颖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开阔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认识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还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对于提升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作用,因此,及时采取措施以巩固和提升这种效用十分必要。这样最终将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伟超.浅谈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1-201,202.

[2]何淑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4,(17):141-141.

[3]庄细红.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5,(31):154-154.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4篇

一.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校学案教学以及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并按照《莱城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探索出自主、合作、探究下的“目标导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这一有效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情景导入、认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1.情景导入、认定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发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问题,以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难一些的问题由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教师精讲作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 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

4.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可由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也可由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小结完了之后,要进行当堂训练测试,以便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以上教学模式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成,这一模式既得到了 我校师生认可,更得到了我区教研室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加强地理知识记忆,及时归纳、总结,建构知识板块,实现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因为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整理,将所教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成有机的地理知识板块,从而让学生在归纳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

在上完一节课时,教师不再是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一节到一章、从一章到一个单元等,这样到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学生就能拿出一张地理知识结构图,从而能够较好的掌握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

四、举出生活例子,使地理融入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地理化。生活中到处充满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地理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地理课堂,使地理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地理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地理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兴趣,让课堂更高效

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源泉、是动力的来源,让学生喜欢地理课,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去喜欢你,学生一旦喜欢你,他就喜欢去上你教的课,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其进行爱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激励。从而促地理教学为有效。

六、备课时授好课的前提

授好课的前提是备课,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是决定下一个环节有效授课的基础。俗话说教无定法,所以我认为备课应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只要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那就是一堂好课。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47-01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地理教学作为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效果而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它的综合性很浅,所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也很广泛。在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等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就会大大增强其空间性、推理性以及实践性。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地理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会主动的预习和复习,上课也不会集中注意力,不能够积极思考,在考试前总是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的比重很大。学生不能够理解掌握地理的概念以及特点,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学习地理很吃力。究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没时间也没有经历去关注地理的学习。

地理学科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学校不关注,教师不重视,学生不爱学,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让学生轻视对于地理的学习,从而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

许多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讲解考试部分枯燥的知识点,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这些问题,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学习没有动力,无法正确的掌握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吸收。

二、建立乐学善学知识课堂

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使命的最重要途径便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想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堂课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就应该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即要具体明确,同时也要全面恰当,明确哪些需要学生理解,哪些需要学生具体掌握。

1、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地理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教育结构,引导和组织学生实践、观察并思考,使学生能够全面运用眼、耳、口、手、脑,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1)在教学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使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一致。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围绕主干知识的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基础性,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充实感。

(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清课堂各项活动的主次之分,避免枯燥单调或者凌乱琐碎,应张弛有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上,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重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意从地理知识点本身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巧妙运用学习情境来将学生带入学习知识的气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并注意学生的教学知识落实情况、教学成果是否高效以及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尽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减少无效的课堂时间,提高有效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以及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初中地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构建知情交融有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18):88-89.

[2] 张自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及方法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2(9):219-220.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目录教学 教学应用

利用教材目录对学生展开学习方法指导,是一种“参透式”的教学形式。地理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教材目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构建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目录进行自学和复习,将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

一、目录教学的优势

目录是一本书的编排顺序,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与意图。教材目录及其下的内容是依课程标准制定的,反映的是新课标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忽视目录的作用和意义,致使地理教学成为“条块分割”,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系统。笔者认为教师讲目录有利于师生把握教材重点,有利于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帮助学生贯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讲目录使地理教学凸显出科学性、逻辑性和高效性。

1.感知性强。目录反映的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直观性,教师讲目录一是让学生直观感知教材和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对教材或章节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带着这一知识框架听课、学习。二是让学生感知地理学习方法,教师每一章节都讲一讲目录,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2.串联性强。教师讲教材目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如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解释地球上五带的形成,运用每个温度带获取太阳热量不同理解地球上各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这种知识内在联系可以形成“逻辑链”,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串联起来,使学生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新颖性、兴趣性强。教师通过教目录、读目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首先目录章节标题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性,其次目录具有指向性、具体性,这样教师的教学活泼、扼要,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把教材抽象、繁杂的知识简明化,学生采取这种学法学习地理会感受到有趣。例如: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上一新章节教材时,可以让全体学生朗读将教学的章节目录,从朗读中刺激学生,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师讲目录;运用目录教学;运用目录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录展现在我们面前,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以从教学目录中进一步感受和吃透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目录掌握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教目录如同“向导”,与学生的学法指导相融合,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讲目录该讲些什么

1.讲主干目录。新学期始,地理教师在教新课之前要介绍全册新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目录;总览教材学习内容、教材章节数,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本学期学习的“地理知识框架”,进行“知识骨干”思维反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讲主干中的分细节目录。在每章节教学之初,教师要对教材目录结构进行分析:每章中分几个细节单元、逐章逐节讲解目录,结合地理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要求,说明地理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安排,教师要熟悉教材的教学思路,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班级实际学情,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思路,或形成学习地理模式化思路。

3.讲学习目录计划。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内容,同时提醒学生回忆上学期教材目录与章节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提高成绩的措施、改进地理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困难等,同时做好学习地理新课准备(如教辅材料、地理资料、地理模型、挂图等)。

4.讲目录讨论和消化。在实际教学与复习小结中,组织学生对目录进行讨论和消化,因为目录体现了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骨干,所以教师依目录指导学生学习,引导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经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课程标准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地理信息传播和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三、地理教师如何讲好目录

1.通读教材目录。大致了解“知识框架”(即教材的章节与内容)。任何一册教材课本或其他任何一本新书(所谓的“新书”指未读过的书),首先是将目录通读浏览一遍,在脑海中留存、反馈记忆信息:书中“大致写什么”“多少章节的内容”总体上有“框架”印象,了解书本知识的“框架”之后,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

2.细读教材目录组成部分。教材目录中章节与内容是“部件”,能体现作者的编书意图、思路、过程、内容、容量或知识体系。

3.研读目录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从目录中制定与标记自己的学习内容与重点,实际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求知欲望、兴趣、接受与学习地理知识能力存在差异,针对这个实情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用科学办法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两步骤:教师起引导作用,首先,开学之初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点出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学重难点。其次,期末与总复习阶段,在学生学完本学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总领指导学生针对本册教材目录与所有本学科教材目录,特别是中考与高考必考的目录下知识点更要反复强调。如筛子起过滤作用,选取出重难点、主次,各个击破,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与方法,同时学生地理知识的提升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之一。

4.读目录常态化。目录是书本框架、是主干知识归纳、是“向导”。目录就如“纽带与线索”,它联结了我们在读书与学习教材初期、中期、末期各个分阶段,读书与教材都是按章节来阅读与教学,各大章中分小节、大章节中有大块知识结构也分散零星知识,知识点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熟读目录与教材之后,就能将知识系统化、“链条化”,将感知印象转化为理智。期中与期末复习时读目录,使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上有清晰的方向,归纳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有线索、有条理,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目录分类归纳。引导学生对中学地理教材目录分类归纳。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世界地理,八年级地理目录安排是中国地理,此外各地区学校还学习乡土地理。地理教材版本多样,教学内容不同,目录上有差异,如果将不同版本教材目录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特色。这方面而言,老教师一生教过不同版本教材,因此对教材目录安排有深厚的体会与见解。通读教材所有目录并分类归纳,会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线索与条理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能与方法,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因此意义重大。

6.有机整合自编“目录”。有机整合目录可以将教材中相关、相联系、延伸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复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中考总复习阶段。知识之间有相互联系。整合与自编目录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教材目录打乱次序,根据知识关联度进行串联,重新整编;二是将教材的地理知识按大块分类整合目录(也就是常用的专题复习)。如:“人口”复习目录:

1.世界人口

(1)人口几个概念、

(2)人口大洲分布状况、

2.人口分布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3.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与过少带来的问题(举例)

(2)人口问题措施(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4.印度人口、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巴西人口分布(受地开、气候、经济等因素影响)

5.中国的人口

(1)中国人口增长变化图与因素

(2)中国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

(3)人口分布不均(读图总结:东多西少,复习初一人口稀疏区和稠密区影响因素)

(4)人口问题

(5)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上述自编目录是将整个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人口”的内容进行整合、分类、罗列,对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课题内容“自编”,教师教学复习时,如能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同类问题串联起来复习,对比异同,使教材有机整合,化繁杂为简单扼要,提升效率。

综合上述,前三点着重对目录的“读”,也就是通常说的步骤,解决读目录基本程序问题;后三点着重对目录的“用”,也就是通常说的方法,学法正确使用是“读”目录来理解消化和运用。

总而言之,教师利用好课本目录,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使我们记忆地理知识,说出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默写目录内容,再用书面形式整理知识梗概,辨析易混知识,叙述学习方法和体会,在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提升学习能力。把握教材各章节与各单元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最终使教材目录成为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相融合的“结晶”。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目录。

参考文献:

[1]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第1版).

[2]当代教法学法词典.一书,1993.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参考文献:

[1] 庞志远;在初中地理课堂融入情境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03).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8篇

教师,提出了“地理教学回归自然”、“加强学生参与”、“地理想象力培养”、“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巧用地图教学”等创新

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 新课标 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考地理考核的弱化和中学生升级压力的影响,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对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状态,更有甚者中学的地理课成为了“识字课”,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标初中地理课要求

(一)学以致用

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课后题涉及到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

(二)以人为本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填鸭式的不良恶果,注重师生互动的亲切导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的活动部分占据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以及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二)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四、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是以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地理想象力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四)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多媒体以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得快的学生在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起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五)巧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准确理解所观察的地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六)小技巧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2]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2).

[3]崔峰.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0(9).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9篇

宋保平(1955.8-)男 .籍贯:陕西西安.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5]张国成.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6]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1-92.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0篇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因此,依据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附图{图}"中亚概述"知识结构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二)综合(概括)能力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五)评估与预测观念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上一篇: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