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5:52:16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篇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2篇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3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认为高中的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的,在初中的地理学科中,区域的位置,河流和气候等的环境要素,是高中人文地理地基础。所以,在老师再教高中的地理时,要对初中的地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涉及提示,主要是重新讲地球方面地图方面的知识、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分布、一些重要国家与地区的本土情况,以深化这些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同时要老师注意与高中知识间的重要联系,把系统的地理学知识具体落实到相关区域之中去,来解决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先融会后贯通。小结:在地理这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引导其学生去了解知识,更要使他们明白原因,揭示、掌握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度发展,并可以将知识做一定程度上的引伸与变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初中 数学

为了使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度,必须抓好初中开始的教学,从中找到与小学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相通之处,初中第一册的内容主要是有理数及其运算 字母表示数 一元一次方程 生活中的数据 三角形的认识 与小学数学相比,在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教学要求上都有了一个突变。小学一般研究的是简单的数与形,没有进行详尽的概念化。如在小学中,尽管也引进三角形的概念,但主要研究的是三角形初步的直观认识,没有理论化。而在初中课本中内容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毫无疑问,这种由简单的数形到概念化、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转变会给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要顺利完成这一册的教学,关键是要明确教学要求,处理好小学初中教学,特别是教学内容、思维能力以及心理上的衔接。为了使学生具有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能力,在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研究小学初中知识的衔接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通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在小学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生活中的数据、三角形的认识等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候已学到了一些零星的知识,它们恰好是本册知识的“连接点”。我们应从这些“连接点”延伸出去,使本册内容成为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自然拓广。如:有关数的基本概念是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然而在小学数学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数的分类。这样通过比较把原来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接受,通过这样的教学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把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教法,促成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

数学学科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体系,而且往往一个新的知识是由若干个旧知识构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促成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并深刻理解。

三、认真总结,培养学生贯穿知识,探索新知的能力

要想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章节小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刚学的新知识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把前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时还可以为以后要学的知识埋下一个伏笔。且做习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条件引申命题,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并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研究学生,寻找学生易接受的教法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还不太习惯接受抽象的知识,他们对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接受较快;对间接的、抽象的、理性的东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小学初中知识衔接中存在断层,学生在学新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在教学中适当地放慢速度,注重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等方法来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不但涉及教师,也涉及学生;不但涉及到教法,也涉及到学法。作为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让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教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

五、填补知识上的“间断点”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缘故,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许多和学生已有认识相脱节的“间断点”。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中填补好学生知识上的“间断点”。有些知识学生虽在小学已经学习了,但作为后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宽。

六、处理好思维能力上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上还处于经验型、机械学习、直观学习的阶段,刚进校门的初一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应尽量地给出一些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从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过渡。具体要求如下几点:(1)概念教学加强具体到直观的概括(2)定理证明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的推理(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能力(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要注意思维能力的衔接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含意,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七、处理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心理衔接

内因决定外因,任何一种教育,无不在学生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一个较大的跨跃。面对新学校、新环境、新教材,学生无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新的追求、新的动机和新的情感。能否把握好这种心理衔接,是高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学、教材、学法等衔接的基础。为提高高中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初高中的心理衔接问题。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高中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41-01

1地理课上,地理老师要多讲学生们喜欢的地理知识

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当今热点,学生们也一定关注。老师要多和结合实际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如一年四季的交替更换,地球上陆地和海域变迁,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震等)突如其来的发生等。在学习知识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积极性。高中的地理学习,能为我们将来在参与经济方面的建设和其它多方面工作中获取大量的、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高中这门地理学课中,因地差异合理利用环境自然、改造环境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护和改造环境方面的许多知识,是从事于资源行业、农业中的生产、工业上的布局、城乡一体的规划、交通运输建设、商业市场活动等多项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高中的地理学习,有助于正确的观念与意识的塑造。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关与生态的失衡、资源的逐渐枯竭、粮资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等关乎全球战略性问题中的实质,有助于塑造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强化和培养全球性意识、忧患性意识、未来性意识、开放性意识、开发性意识与创新创造意识。地理学中学习的内容既丰富又生动。地理上的知识、技能用途又如此之广、价值如此之高,这些都成为要在新的世纪中大展宏图的每一个高中生形成深厚的学习积极性的巨大吸引力。学生们兴趣来了,上课的时效性还会低吗?

2地理老师要穿插丰富的知识点,吸引学生们去主动探索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3 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4 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认为高中的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的,在初中的地理学科中,区域的位置,河流和气候等的环境要素,是高中人文地理地基础。所以,在老师再教高中的地理时,要对初中的地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涉及提示,主要是重新讲地球方面地图方面的知识、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分布、一些重要国家与地区的本土情况,以深化这些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同时要老师注意与高中知识间的重要联系,把系统的地理学知识具体落实到相关区域之中去,来解决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先融会后贯通。

小结:在地理这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引导其学生去了解知识,更要使他们明白原因,揭示、掌握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度发展,并可以将知识做一定程度上的引伸与变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忠浩,谭著名《高中地理课程》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

[2]袁熙光,李绍先《国家地理杂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5篇

一、高一历史教学难度大的成因分析

1.初中教学中形成的落后认识与态度的影响,即认为历史课不重要。如:课时不足、课务兼职、平时不练考、中考开卷、教法单一、教具短缺等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根深蒂固。

2.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本身存在很大不同。以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为例来看:在知识方面,初中从宏观入手,兼顾历史知识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如:计算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分析、判断能力。高中除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并阐述历史的能力;

3.平时练考乃至中高考考查侧重点的不同。初中内容少、难度小、平时练考很少,中考又是开卷。高中重基础更重能力,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生活化素材;考试选拔性更强。

4.史学研究新观念对高中历史教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得教师学生都感到难度增大。如:“大教学观”下的人文教育功能;公民教育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国际理解合作教育功能(即面对WTO 的挑战、经融危机、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如何适应全球化等);“大历史观”下提出的“全球历史观”、“世界历史体系理论”、“现代化进程史观”,改革开放后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史、文明史等的勃兴;“大文科观”(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下跨学科综合。

以上因素,使得高一历史难教、难学,考试怕考的尴尬。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应对这个问题呢?

二、高一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层要大有作为,在宏观上统筹规划:宣传引导、督查评估、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经费支出等保障性工作。其次大量具体工作应由一线教师来完成:

1.通过导言课渗透差异,做好学科理念的平稳过渡和衔接。开学第一节导言课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从知识看,初中重历史事件过程,而高中重事件起因和影响;从学习方法看,初中偏重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而高中偏重分析、理解。只有明确这些区别,才能为学习高中历史做准备。

2.激发兴趣,缩短高一新生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其学习欲望。

3.整合教材,帮助构建学科知识框架体系。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高中历史专题体例割裂了历史客观时序性,学生往往有混乱之感,这就要教师能按照时间纵向梳理知识点,同时也要横向联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表现。当然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形成知识点要清、覆盖面要广、历史线索要通,这样便于形成知识框架和体系。

4.转变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既着眼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着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建立和谐融洽的互动关系,创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否定,而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勇气树立信心,从而使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另外,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能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平台,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更要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5.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法上尽快入门。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6.指导掌握基本技巧和步骤,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第一堂导言课最好包含学法指导与基本技巧,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问题是怎样引入,规律是怎样得出。笔记要在理解基础上记重点、难点及相关说明、会简记、抓线索,笔记不拘泥于形式但必须有;对于预习,针对高一科目多、时间紧、学生忽视预习的实际,可采用“指导预习,检查预习,疑难点拨,巩固提高”四环节法,督促学生自己动起来;此外,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阶段复习和总结,例如:专题小结自画知识结构图或线索,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这样的话迁移、应用能力自然会得到加强。

7.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高一历史教学中,容量大,课时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有限,要讲求课堂效益,就必须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大胆取舍,才能较好地实现课标要求。另外,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如何借助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图文声像直观信息,以弥补学生课堂只从教材获取信息的不足。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 教学策略

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探究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指点迷津,包括改变实验探究点、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器材等。为了让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更高效,我有已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但难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科学性的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W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点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进行“探究电力”一课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变量和应变量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的测量与控制方法,然后再对各类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点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突破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且结合实际实验的现象和教材知识理论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引导和帮助,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点拨”让学生在获得基本解题能力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中,并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过程

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究某一知识点和概念的。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探究过程的优势,并且对于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进行规范化的调整,提高实验过程的可控性。在进行教学实验时,教师要对验证内容进行划分的,并且避免验证内容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并要立足于教材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升华。通过在探究试验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自主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培养,并且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中,通过共同思考的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地发散,拓展学生思维宽度。例如,在对力学这一节内容进行探究时刻,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并且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常识,让学生了解实际现象背后所蕴含生物的科学规律。在进行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的状况进行跟踪,并且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探索,再进行问题的假设与验证。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分析,并且做好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对实验就行总结与思考

在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善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将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指出来,并且为提高后续教学效果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例如,在进行物理摩擦力实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摩擦力不够的问题,导致摩擦力现象受到阻碍。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行准确分析,并且通过保证合理的解离时间和提高制片压片的效果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自我总结与反思中,认清自己的生物知识的薄弱环节,以便于调整后续的学习重点,提高整个生物课程学习成效。

四、让初中物理实验知识接轨

新课改后,虽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加强了实验探究教学内容,但由于初中生物八年级会考后,九年级不再学习,使学生有关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学习出现了断层,在学生头脑中,初中实验教学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脱节。物理学第一个实验的难度并不大,在原先基础上要求掌握使用天秤的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天秤的操作并不如预期般的顺畅,有的学生不知道用砝码对重量。这种情况下,要求初中教师上课前帮助学生回忆相关实验步骤和要领,以及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避免学生做实验时会出现错误,为以后实验教学打下了扎实基础。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完全依赖初中生物实验基础。初中教师在讲授该部分的内容时,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努力做到与高中知识的接轨。

小结: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7篇

一、同课异版教材研读

简算教学中“运算定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更好地深入研究,笔者以“交换律”一课内容为例展开研究。“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安排是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分开来的,但由于对交换律形式的思考,很多教师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教学,具体如下:

【传统案例】

1. 新课导入:对“朝三暮四”的理解

2. 探究新知

(1)3+4=4+3,通过对算式的观察,探究加法交换律,练习巩固。

(2)在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继续猜想验证,探究乘法交换律,练习巩固。

3. 课堂小结

整个过程切入点足够新颖,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也是频频出彩――“我发现3+4的和与4+3的和是一样的,所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觉得乘法和加法一样,比如说3×4=4×3。”“我也同意,不过0不可以……”“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其实是一样的。”

确实,在该案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既变换了情境,也整合了教学内容,调整呈现方式。教学后的课堂评价也不错,但是仔细思考会发现,虽然教师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整合在一起教学,可是在实际课堂中展开还是有先后顺序的,先学加法交换律,后学乘法交换律,某种程度还是将这两个内容割裂开来,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沟通。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已经有所体会,觉得是可以“相通”的。

对于学生“出乎意料”的表现与“热闹非凡”的课堂氛围,就能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吗?其实这样的设计只是知识表面的联结,并没有触及运算定律本质的教学,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再次从教材入手展开研究。

笔者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关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知识编排整理如下:

人教版 北师大版

编排位置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已有知识基础 笔算多位数加减法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多位数除以两位数 笔算多位数加减法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呈现方式 独立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单元内

知识编排顺序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简便计算(运算定律的应用及算法多样化)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是否有问题情境的呈现 全部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1.两个版本教材都把“运算律”的内容放在了四年级,知识点的内容都包含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五大定律及运算定律的应用。从知识点编排的紧凑程度上看,两个版本的编排都非常紧凑,尤其是人教版,知识点编排非常密集。

2.两个版本明显的不同表现在五大定律呈现的顺序上。人教版是先学加法运算律后学乘法运算律;北师大版是先学习乘法结合律,然后在其巩固练习中直接呈现乘法交换律,接着过渡到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上,最后出现乘法分配律。虽然说这样安排可能是出于顺应某些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考虑,比如说,虽然我们没有进行系统的交换律的学习,但是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学生已经对这两个规律有所体验,甚至还有所应用,像解决“有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5×3和3×5都是对的,这说明他们已经在利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问题了,但是这不代表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交换律了。“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经验就等同于学会了某个知识的话,那么教学就进入了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误区。因此,笔者还是认为先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比较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如果能够抓住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又能缓解学生学习节奏过于紧密的情况,显然是两全其美的。因此,笔者尝试将这个单元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

将单元内容重新整理后,不再是按照运算来分,而是按照“运算律”的共同点来划分,这样更可以挖掘运算律的本质内涵,也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知识点过于紧凑的弊端。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重新设计了“交换律”这一课。

【改进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

生:加、减、乘、除。

师:这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式子,我们一起看:ab=ba(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可能是哪些运算符号呢?

学生猜测:+、-、×、÷……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到底表示什么运算符号呢,你能不能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在想办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1)你认为可能代表哪种运算符号?或者不可能是哪种运算符号?

(2)自己想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

(3)把你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静静地在课堂上思考着,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

整节课学生都围绕着“表示什么运算符号,自己想办法验证”来展开。讨论到“+”时就有了加法交换律,讨论到“×”时就有了乘法交换律,讨论到“-”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交换律的内在含义,并学会运用加法意义和乘法意义来解释验证交换律的正确性。让学生不断地在思维上突破并融合,相信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交换律的本质属性应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同一节课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体系中的地位和结构,可以将单独的知识点放入单元体系中去观察和对比,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方法来分析教材,让自身对教材中知识点前后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点的本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这样研读不同的教材所收获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二、基于小、中学教材衔接的思考

同一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不同版本教材中虽然编排顺序和体系会有所不同,但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需掌握的要求是差不多的,课标里明确了第一、二学段简算内容的掌握要求。但许多教师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有些简算内容时,对于算理无法给出恰当的解释,或者能够给出的解释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就是回避这些问题,如以下这个案例。

【传统案例】

五年级上册,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25-1.64+8.75-9.36

(2)0.9+9.9+99.9+999.9

习题(1)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习题,引导发现数据特征,学生很快发现有两组数据能凑整,分别是4.25和8.75,1.64和9.36。于是解答此题为:(4.25+8.75)-(1.64+9.36)。随后教师反问学生,这道题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会说用到加法结合律还有减法的性质,教师听到学生这样的答案也挺满意,觉得学生掌握得还不错了。

习题(2)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征,学生快速发现这里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看到9会想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会说出再加1就能凑整,于是解答此题为:(0.9+0.1)+(9.9+0.1)+(99.9+0.1)+(999.9+0.1)-0.4。随后教师反问学生,为什么要减去0.4,学生有了之前的引导思考,也能顺利回答出之前加了4个0.1,所以后面要减去0.4,多加了要减去。

仔细思考教师对于这两题的教学,从表面来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在做了这两题后,笔者曾经进行过一次学生的课后访谈:

(1)4.25-1.64+8.75-9.36 (2)0.9+9.9+99.9+999.9

师:这题中,为什么1.64和8.75交换位置后加减符号也变了呢?(即变成4.25+8.75-1.64-9.36)

生1:这个……我也不知道,老师这么说的。(犹豫不确定)

生2:我知道,这是在用加法交换律,后面的使用减法交换律……(笃定的语气)

生3:不对!这里使用减法的性质,没有减法交换律。(马上反驳) 师:那这题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去做?

生4:因为末尾有个0.9啊。(自信的口吻)

生5:因为它要凑整,加上0.1最方便。(思辨过后的语气)

生6:因为这样简便呀。(笼统的回答)

从学生的访谈结合之前教师通常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两题为何这样简便来计算并没有真正掌握,只是看到外表数的形式的变化,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何这样变化的本质。其实这两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算出正确的结果并不是很困难,只要教师进行专项训练加以巩固就能达到要求。可是我们的简算教学并不只是停留在会生搬硬套上就可以了,更要挖掘简算的本质。

要深入挖掘知识本质,作为教师不妨把视角放宽一些,来看看第三学段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及初中阶段的教材,或许能有一些帮助。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数的运算(简算相关内容要求)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来看,可以看出小学阶段重在掌握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简便运算;初中阶段重在简便计算的灵活运用,随着数的范围的扩大,将小学阶段所运用的运算律全部纳入到有理数的计算中。

此时,我们来研读初中教材中有理数简便计算的内容可以知道,简便计算的灵活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加。

(2)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可以先加。

(3)几个数相加得整数可以先加。

(4)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加。

(5)能凑整时可以加括号先分组求和。

习题(1)如果按照初中的运算思路就是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可以先加,而且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算式就是4.25+(-1.64)+8.75+(-9.36),这样一来就很清楚,这里用到的就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习题(2)就是体现初中“分组求和”凑整的思想。有了这些衔接的思考,可以进行重新设计。

【改进案例】

(1)4.25-1.64+8.75-9.36

师:大家知道在加法中我们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其实在计算中,只要是同一级运算,改变运算顺序,它的结果也是不变的。加、减是同级运算,乘、除也是同级运算,比如说这里减1.64加8.75交换位置后就是加8.75减1.64,结果是不变的,再利用加法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巧妙解答这题。

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加法交换律拓展到了同级运算的交换律,学生在中年级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学生也不难理解。同时又化解了学生对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带着符号搬家的理解,注重了中小学衔接的关注,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交换律在运算中的本质。

(2)0.9+9.9+99.9+999.9

师:观察算式当中每个数的尾数都是9,这时候我们通常会想到与9凑整的方法,在凑整时也要考虑凑成最方便计算的整数,还要注意“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的规则。像这样特征的算式,我们可以考虑用凑整分组求和的方法来算,可以使计算得到简便,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简便技巧。

在学生基本掌握运算律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适当小结,在小结过程中还要渗透中小学衔接的要求,其实这种凑整分组的方法也就是以后初中有理数分组求和的基本技巧,这里提前渗透。如果教师能及时点拨、抓住要领,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掌握灵活运用运算律的方法的。

要提高简算教学的有效性,读懂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横向的不同版本教材对本课的编排进行解读,也可以通过纵向中小学教材掌握目标的衔接进行解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理解算理、培养学生计算品质、评价简算教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相信也会对简算教学有所帮助。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生物;学习困难

一位中学教师说:“过去的高考试题比较古板,农村孩子只要肯吃苦,多花时间搞搞题海战术,还是有机会考赢城里的孩子的。但现在高考方案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知识点的命题越来越灵活,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所以,现在农村孩子考大学、尤其是考好大学,比以前更难了。”教育的不公平已经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农村学生在很多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而生物学科就是其中之一。

本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薄弱,初中生物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欠缺,而且不开设实验课,学生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深入理解,所以,他们在学习生物上存在许多困难。笔者曾对学校高一新生进行过初中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如下:

高一生物是继初中生物后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不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素质。

一、高一生物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性不高。与这相比,高中教材在深度、广度上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蛋白质的结构及相关数量计算”“核酸的分子结构”“有丝分裂的特点”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生物课开设时间短、内容多,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几乎不开设实验课,具体情况见下表:

初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修部分没有讲,造成知识缺陷;有的教师把教材过度拓展,对生物知识讲得面面俱到,造成课堂欠活跃,这些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加上思想松懈,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预习情况调查如下:

听课时,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理解不透彻。有的知识点印象不够深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这样长此以往,则出现竹节现象,导致其生物成绩每况愈下,越来越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的学生抵御不住不良学习氛围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造成生物成绩下降。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及怎样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解决生物学习困难的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教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内容前,重点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进行一次摸底测验,着重考查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及其应用。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教材设有“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相关信息”“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外小实验”“思维拓展”等栏目,体现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特色。这意味着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让教师牵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会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把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而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生物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生物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生物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生物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而观之,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教学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地利用它们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工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等等。

综上所述,克服高一学生学习生物困难的策略是:教师要不断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加强师德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衔接,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生物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赵卫胜.农村课堂教学诊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裴娣娜.现代教育原理丛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9篇

1跨段知识,增补衔接内容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将开始系统学习代数学和几何学知识,逐渐与高中教材实现衔接.因此,初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学习.义务教育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新教材中体现得比较好,基本实现了知识的平稳过渡,但仔细揣摩教材,有些地方还有“缺失”或“脱节”现象.代数方面,初中代数比小学所学知识有所拓展与提高,在小学一般只接触到非负数方向的内容,到中学后,逐步引入了实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进而涉及整式、分式的加减,以及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这些概念的学习,都是由字母代替数进行引入的,学生在认识上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具体变为抽象,如何使学生迅速适应过来,并把问题的本质真正搞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增补些“代数初步知识”, 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方法,并具体阐明字母代替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把握中、小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后续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自然衔接.几何方面,小学中已经学过“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简单性质,其目的是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熟练数的运算技能,而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要从数的学习转入到形的研究,要从几何的本质属性方面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概念,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握图形的性质,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前,可增补在中学几何课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将要研究的图形的性质、位置、大小、计算等内容和要求与小学学过的相关内容有哪些是相同或不同的,帮助学生厘清认识,形成大致的认识方向,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目标明确,得心应手.

2新授课程,增补情境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所以,对数学情境的设计应成为教师增补教学内容的常态.

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含有以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或背景信息.新授课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带有一定的“陌生感”,特别是对于一些知识难点,学生更是一时感到难以理解.其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增补一定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中来,通过主动、自由地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化活动的开展,透彻理解学习内容,轻松愉快的获得数学知识.当然,教师增补的情境设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有效载体,是为学生攀登知识高峰架设的“扶梯”,要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情绪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主动唤起,从而使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们增补的情境设计只能起到“外套”的作用,即仅仅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感官兴趣,瞬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已,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此时教师把情境设计理解成最底层次的教学,为铺垫而铺垫,学生兴奋过后又被生硬的逼回原始的轨道.因此,教师在增补情境设计时,从创设到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都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好的情境设计可以作为多个知识点的素材,贯穿于整个课堂,它不仅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应是学生在一节课中迁升知识的生命线,让多个知识点在情境的联系下使所选的内容与所学的内容融于一体,有机结合,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有生命和有价值.

3例题教学,增补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例题、习题都反映了相关的数学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解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分析几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大部分试题甚至是压轴题,其构建模型好多都源于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或习题,但学生解答的效果甚微.平时也总能听到我们老师发出这种感慨的声音:“这个题目我讲过的啊,错误率仍然很高,这批学生基础真差、学习态度一点也不端正”等等.其实,作为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一道题目当作一杯白开水让学生喝下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让绝大多数学生以积极的思维参与进去,说到底这种“照本宣科”式的例题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解题告白”,学生收获的结果是“举一不能反三,触类没有旁通”,也就难怪我们的老师有上述的感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在原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和设计,从而产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情形、多背景的变式,使问题的本质特征逐渐显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揭示,这样讲解时就能够增补到形式新颖、综合性较强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让学生在例题的有序变化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规律,感悟出变与不变的道理,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另外,通过对例题的增补挖掘,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使之思维品质不断成熟,从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在以后的练习中处变不惊,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时效率.

4复习研讨,增补知识积累

复习阶段的讲课内容,不仅仅是纯粹的评讲试卷和练习,它往往以归类、研讨、小结的形式呈现.无论是一个章节结束的复习,还是期末阶段的复习,甚或是中考复习,教师要善于将一些同类的似是而非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甄别、讨论,系统地加以思考;或将同一章、同一大块各节散落的知识点用一线索串联起来,一方面给学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网络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整理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坐怀不乱”,达到知识的不断积累.对于特殊知识点部分,结合练习题的处理可适当增补一些拓宽或加深的内容.以中考复习为例,此时的初三非常接近高中,要复习的概念多,要建构的知识体系多,要解决的题型多,要培养的能力多,而中考中的好多题型,如:新定义题、找规律题、阅读理解题、探索开放题等大都以高中的内容下放而来的,具体问题中所涉及的内容虽说带点“新面孔”,但又与初中知识点不完全脱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复习时有必要增补一些高起点的同类型的新知识,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根式的有理化、韦达定理、射影定理、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切割线定理等内容,复习时可提前教会学生运用,以期在遇到相关知识的问题时,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解题时才能有条不紊,从容以对.当然,教师在渗透这部分内容时,要做到不盲从增补,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能理解、应用即可,切不可花多少精力进行拔高,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增补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将既定课程内容随意的增加或补充,也不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拓展或延伸,更不是将教材中已被删除的知识点一一索回,而是要做到“内外”兼修,“内”要有实际的收获,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外”要有实用的价值,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的动态、生长的建构过程,教学活动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学生需要的不是简单“教材内容的拷贝”,只有经过缜密思考、科学加工和处理过的“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知识与智慧的养分和光泽,才能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祁斌.活化教材资源,演绎个性化课堂教学——“探索菱形的条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5):9-11.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0篇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即分解知识点教学;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①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②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③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上一篇: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 下一篇: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