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6 10:06:54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1篇

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创新驱动之“魂”

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影响着创新驱动的程度,制约着科学发展的脚步。思想不解放,创新驱动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一要勇于与时俱进。要以观念更新为牵引,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解除思想束缚,引领机制创新,转变思维模式,推动能力跃升。航空企业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推进企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唯有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破解难题、抢占先机。同时,它客观要求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及全体员工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风格,要把贯彻落实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峰会精神迅速转化为立身做人的精神支柱,内化为指导思想的“魂”、统领工作的“纲”,广泛涉猎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激发活力。二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始终保持“亮剑”品格,冲破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敢于怀疑,敢于说不,用新举措跨越新障碍。要始终保持“吃螃蟹”勇气,在工作中敢闯新领域、敢试新方法、敢趟新路子、敢做第一人,不断开创企业各项工作新局面。要始终保持“无止境”意识,解放思想无止境,探索创新无止境,要以不僵化、不停滞、不懈怠昂扬斗志驱动企业创新发展。三要精心谋事用心干事。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精心谋事是前提和基础,用心干事是过程和关键,专心成事是目的和落脚点。要紧紧抓住武器装备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围绕“两融、三新、五化、万亿”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分析形势、把握大局。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旺盛斗志和航空报国伟大志向,对航空事业充满激情,对国防武器装备事业包含热情,把矢志航空报国作为最高追求,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重使命,聚精会神干工作,心无旁骛抓落实,专心致志推进航空企业快速科学发展。四要贵于实事求是。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恪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到“脱鞋下田”搞调查,在基层一线“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使谋划部署、指导工作紧扣目标使命、紧贴经营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五要破解难题。要着眼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深化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坚持把科学管理作为创新驱动之“基”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创新驱动的根本保证。一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不动摇。教育引导干部员工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是成就事业的“指路明灯”,将其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素质能力来提高、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意识科学谋划发展,创新优化进程,抓紧推动落实;始终坚持对事业发展负责,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理念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求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建设与应用、硬件与软件等关系,确保企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二要完善制度机制,筑牢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机制体制,是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平台及科技氛围、推动航空企业科学发展、做好武器装备创新工作的根本保障。要着眼长远和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管理机制、薪酬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事关企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机制创新,强化集约观念,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要深化技术创新,以重点课题和重大任务为牵引,破解科研技术瓶颈。三要完善创新培养制度。要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决破除阻碍人才流动、抑制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航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四要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认真梳理企业发展的内外、上下和远近关系,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和长远目标的创新管理体系,科学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定位清晰、方向精准、分工明确、专业集中的力量配置,为完成科研生产经营任务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五要提升管理效能。始终用争创一流、争当第一的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坚持用装备保障神圣使命实现、用先进集团文化和军工文化熏陶,更加有效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六要以管理改革为动力。克服既得利益的羁绊、惯性思维的影响、瞻前顾后的行为,推进资源整合和运行模式、科研管理、评价激励机制等改革实践,努力构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坚持把履行使命作为创新驱动之“要”

对航空企业而言,圆满完成航空武器装备交付既是神圣使命,也是创新驱动的聚焦点。一要抓重点克难点。紧紧围绕重点型号、高新工程项目,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切实把“创新因子”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二要强化成功是硬道理的责任担当。对航空企业来讲,全面深化质量管理,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完成航空武器装备任务就是“打胜仗”。确保重点型号、高新工程成功、万无一失,这既是对各级领导能力和班子建设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学习贯彻十精神是否见成效最实际的检验。三要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全新自主发展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支撑,更是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石。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瞄准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需求,注重原始创新,通过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课题开展攻关,力争在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新原理、新材料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要突出集成创新,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成果引入企业科研领域,实现航空武器装备技术跨越式发展。四要紧盯国防战略需求。深刻洞察全球军事斗争特点和形势,围绕航空武器装备需求短板搞创新,突出关键搞创新,着眼长远搞创新,着力满足军事斗争保障需求。要主动跟进,通过瞄准跟踪国内外同行最新动态、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更新创新理念。要扭住关键,敢入前沿关键领域,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孵育人才作为创新驱动之“本”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2篇

展览会面积5.5万平方米,共设14个专题展区,集中展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果,示范一批自主研发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聚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发展,舒展智慧生活的全新图景,开掘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消费金矿,引领产业和消费升级。大数据、智能技术、移动互联、3D打印,我们仿佛看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的朵朵浪花,正在中华大地萌动生发。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宏大主题下,本届科博会还花大力气关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把帮助青年创新创业放在重要位置。

科技是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引擎。在积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本届科博会展览着力体现了五大引领作用。

引领升级:集中展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果

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第十六届科博会展览突出展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粮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电等中央企业列阵参展,构成科博会展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央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三成。在本届科博会上,中央企业集中展出了其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航天工程、航天技术应用、核电技术、绿色煤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及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行业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首次在第十六届科博会集中亮相的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展区,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20多个高校院所一起参展。120多个项目囊括了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科技成果,以及高校和中科院完成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及成果。

中关村作为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本届科博会,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展突出其引领示范作用,推出了150余家企业,其中列入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金种子工程以及天使投资的企业60余家;70%以上的产品或企业是首次在科博会亮相。展览生动展示中关村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

省区市科技创新与成果交易展、科技园区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全国18个省区市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三者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成果。科技北京专题展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主题,展示了北京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果。重点展示了14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和前沿科技成果,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工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十大疾病科技攻关等六大产业工程。这批产业工程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特色明显。比如北京G20工程,泰德制药靶向药物“氟比洛芬注射剂”成功打入日本市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注射剂高端剂型出口国际主流市场的制剂产品;以泰德制药、纳通医疗、双鹭药业、义翘神州为代表的G20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合作开发、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引领创新:示范自主研发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

如果说,集中展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本届科博会的第一大亮点,那么,突出展示国家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则是本届科博会的第二大亮点。

2006年,国家颁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全面启动实施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这些重大专项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有效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首次亮相科博会的航天科技专题展区,展示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方面的50余项顶尖航天科技成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方位、多角度地生动演示了航天科技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宇航展区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为主,展示集团公司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全球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航天技术应用展区围绕卫星应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空间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突破。

在中央企业创新科技展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展出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该示范工程装机容量20万千瓦,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备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核电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系统简单、发电效率高、用途广泛等优点。

在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方面,科技北京专题展展出了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的成果。截至2012年,北京已经投入3.9亿元科技经费,启动重大项目34项,搭建十个疾病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制定103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十大疾病”科技成果61项,在8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17个中药品种已获得“十病十药”专项经费支持。

除国家重大专项,科博会展览还集中展示了一批前沿性的重要科技成果。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交易及科技奖励成果展区重点展示了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五个领域的94项成果。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成果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其中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力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领发展:展示科技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新追求

中国经济的升级发展正在受到资源、环境的重重压力。关注现实,关怀民生,追随时展的重大命题,是历届科博会的责任与使命。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从2008年第十一届起,科博会就把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为重要内容。本届科博会以空前的热情与力度全面而深刻地关注生态文明,关注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在中央企业创新科技展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展出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低碳环保技术。包括:中国首座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这种新型的燃煤发电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发电效率,实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每年可捕集12万吨二氧化碳;中国首个超400℃太阳能热发电科技示范项目——华能南山光热电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所有装备100%国产,整个发电过程可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零排放,对推动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展展出了一大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云南桑夏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工业级太阳能蒸汽专利技术,以传统太阳能真空管为载体,把太阳能由民用热水级提升为工业蒸汽级,为治理雾霾,转变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填补了太阳能工业化应用的市场空白,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创造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北京中科宇杰节电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稳定的智能节电系统,节能效果达到了15%-65%,其中智能路灯节电技术和智能电机节电技术,领先国际水平。而珠海格林赛威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智能路灯节电器节电率更高达35%~50%。山东一升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拥有8项国家专利、世界领先的超节水的“一升卫浴”产品,让人们真正享受前所未有的节水省钱、绿色健康、轻松愉悦的卫浴新生活。

新能源汽车举世瞩目。本届科博会展出了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立足纯电动汽车,以整车为龙头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积极探索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建设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实践。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提出了人文科技的理念,在科博会唱响科技创新好声音,展出自主开发的多款纯电动汽车产品,包括纯电动迷迪出租车、纯电动环卫车、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为改善大气环境,降低PM2.5作贡献。

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展“生态家园”展区则聚焦高新技术产品在民生领域的应用,通过高效节能、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等板块,展示中关村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

引领消费:智慧技术描绘消费生活新境界

在本届科博会展览上智慧技术比比皆是。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将活生生地呈现梦幻般的生活图景,这些梦幻般的生活图景又将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激发消费潜力,挖掘消费金矿,助力内生增长,这无疑是本届科博会的又一重要目标。

在中央企业创新科技展区,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产品加工和管理,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产品,确保品质和安全。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3篇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特征将保持较长时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结构调整期,期望通过创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而重塑国际竞争秩序。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动力转换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把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从动力转换的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只有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跟跑到领跑

第一,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特别是智能社会演进的重要关头,科技和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中。新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转化成的新业态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数据产业、空间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迅速成长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这些新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创新为基础,知识人才密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一体化。在这些领域,我国科研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

第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推动现有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应紧紧围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装备工艺主要依赖进口、制造业“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约,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产业升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特别是围绕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清洁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突破种业、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制约,创新农业技术转化和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为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应坚持源头严防,为生产方式清洁化、绿色化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围绕大气、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实现蓝天净水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促进问题解决和民生改善。

第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努力形成更多领跑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一个国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从基础性研究到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是与价值链有机联系、紧凑衔接的高效创新链。应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力争实现从跟跑向并行乃至领跑转变。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应当看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第一,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第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第三,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着眼于区域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比如,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先进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生态安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开放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打通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创新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拓宽人才、成果、资金顺畅流动的通道,促进科研与产业有机衔接、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4篇

常州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常州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当前,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瞄准国际科技创新的趋势,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致力做到“五个突出”。

突出重点方向,即明确常州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坚持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突出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形成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径。突出重点环节,即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突出重点领域,即结合常州自身实际,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敏锐把握战略前沿,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创新主体,即着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创新效率,即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集中、合理、高效使用有限资金,考核评价投入产出效果,切实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

具体来讲,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还需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协同创新

建立各类创新主体有效互动、各类创新资源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是常州加快提升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顺应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是释放科技资源优势、激发各方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常州经科教联动的产学研模式,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各方资源围绕产业高度集聚,支持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面向市场,加快形成合作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尽快实现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对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只有金融发达,才有科技创新的活跃。大力推动科技元素与资本要素的对接,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展并放大科技支行效应,努力壮大天使资金,广泛吸引各类创投资本,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技术交易方式,探索技术成果资本化、股份化路子,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新渠道。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继续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积极发挥企业在引才、用才上的主体作用,以更广的视野、更宽的渠道、更大的力度,大力引进一大批我市产业发展急需、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新优势。

强化技术创新

紧密结合常州制造业基础较为雄厚的特点,把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虽然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不小,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必须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重大先进技术成果,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开发一批核心器件、成套设备和整机终端产品,努力实现技术层次和产业规模的双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针对常州传统产业居多、产业结构偏重,经济发展面临附加值偏低、节能降耗压力大的双重挑战,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传统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选择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

充分激发企业这一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一批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支持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科技合作,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当前并购国外企业的有利时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境外研发机构、高新企业,努力获取国际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衔接融合,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培育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誉集团研究院、瑞声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常州特色的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已爆发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必须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企业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赢得新一轮发展优势。

强化平台创新

各类园区和创新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快培育产业的技术源头,发挥并放大园区、平台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促进作用。

结合常州地方特色、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各类创新载体,重点加强“一城两区三同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积极把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激发并放大“创新之核”效应;全力推动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拓展空间、提升产业、完善功能,加快做强“创新两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尽快做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高地”;积极提升13个省级以上科技产业园的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水平,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集群”。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5篇

我非常荣幸在此代表匈牙利的国家和人民来参加此次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高交会邀请我来参加这次的论坛,我也非常荣幸参加这次盛大的活动。

过去3年,匈牙利也派出了一些代表来参加往年的展览,我们有7家匈牙利的公司在这里设立过自己的展台。匈牙利是一个不大的国家,它是欧洲的中心地带,但是它的人口比深圳市的还少。虽然人口少,但在历史上却诞生了许多位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电子科学家,并且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发明:像直升机的飞行原理,还有福特T型汽车建造技术等等都是来自匈牙利的科学家与发明者,他们也证明了如果没有创新的话,对一个国家来说也就没有创新和发展。

我们再来说一下深圳的发展。深圳从1979年以来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实践的一个试验田,很好地诠释了市场经济的理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深圳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举世闻名,深圳现在被认为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催生了很多中国和匈牙利两国的合资企业,并促进了两国的经贸合作。我们也知道现在非常清晰的一个趋势就是如果没有竞争力,没有一些以绩效和结果为导向的研发活动,经济的增长就很难实现,正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欧盟将全力支持欧洲各国的科技研发。

匈牙利是欧盟的门户,亚洲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门户进入一个5亿人口的广袤市场。我们参加高交会并且注意增强与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联系,是因为这可以锻造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带来共赢的机会。中国和匈牙利两国最早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是65年前,我们不断地签订双边的贸易协议,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发展和研发。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已经意识到了匈牙利也充满了市场的机遇, 我们欢迎有更多新公司加入,能够更好的去享有双方的发展未来。

在几个星期之前中国银行在我们的首都布达佩斯开设了中欧、东欧的办公室以及金融中心,中国银行与匈牙利的办公室――我们非常著名的一家国有银行,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到现在我们支持了跟中国公司的一个合作项目,里面涉及到了7000万欧元的一个信贷,我们也跟华为公司有一个大型的ICT通信网络技术的合作项目。

进入欧洲的门户已经打开,我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互惠互赢的关系,我们也会真诚地为大家提供税收优惠,打造更好地进入欧盟市场的一个机会,打造更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投资环境来为大家开启欧洲的投资之道。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架构;创新经营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5-0016-07

一、引言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未来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实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且也需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不仅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而且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由此看出,管理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如何管理创新驱动,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认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管理应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微观主体即创新驱动型公司,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基础在于创新架构的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制定。为此本文首先介绍创新架构理念及其构建程序,其次介绍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制定程序,最后是本文的简要结论。

二、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创新架构

1. 创新架构的理念

创新(Innovation)是组织中产生新的增长或财富来源的过程。架构(Architecture)是通过整合、配置、转换和调整,将不同要素创造、设计或建成为有用的和持久的某些东西的学科。因此,创新架构(Innovation Architecture, IA)是整合、配置、转换和调整不同要素,导致组织的增长或财富新来源的创造、设计或建立的系统性学科。[1]

按照Tschirky和Trauffler[2]的观点,IA代表系统性的知识地图。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的趋势和可利用的科学知识,IA涵盖了支撑现有业务和产品以及新业务和产品的所有主要知识(图1)。另一方面,IA展示了作为现有业务和产品以及新业务和产品基础的这类知识的可能的组合。IA包含六个结构层:(新)创新趋势、(新)业务、(新)产品-系统-服务、(新)产品功能、(新)技术平台、(新)科学知识领域。

图1创新架构(IA)的理念

“(新)创新趋势”层包含所有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市场趋势,比如老龄化社会、全球化、知识社会、技术市场、风险资本等。在“(新)业务”层上,补充或替代当前业务的未来业务的想法被详细列举。“(新)产品-系统-服务”层包含可能是当前或新业务一部分的现有的和未来的产品。在“(新)产品功能”层上,我们发现被一个以上产品共有的条目或产品特征。产品功能描述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效果,在没有获得技术解决方案情况下,产品功能成为客户需求的“翻译”。找到最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识别当前和新的主要产品功能之后,并将其分配给特定的“技术平台”。技术平台列举将要被掌握的一组产品和加工技术,以便为被确定的产品功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技术平台的概念有战略意义,在创新驱动型和技术驱动型公司中,将要被R&D、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掌握的技术数量达数百甚至数千个。尽管每项技术代表相当大的财务价值,但是为这些技术中的每一项都带来商业价值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技术平台创造一批有意义的技术,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估计战略性技术的价值。IA最后一层是“(新)科学知识领域”,该层实际上表明公司技术基础的起源。这一层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表明“战略能力规划”是现代战略规划一个不可或缺的规划。在相应的基本知识基础被规划和确立之前,基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雄心勃勃的营销计划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2. 创新架构的构建程序

Tschirky和Trauffler[2]认为,构建IA不必遵循严格的规则。然而,经过多次实践之后,当前的业务状况首先被展示。为此,创新架构的构建步骤1中,当前的业务被捕捉到 (图2)。在步骤2中,对当前业务有影响的那些趋势被确定。步骤3涉及当前主要的产品及其与不同业务的联系。步骤4包含引入当前产品和服务共有的产品功能,并将其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相联系。在步骤5中,当前的技术平台被展示,并与技术平台主要关注的产品功能相联系。当前业务状况的表现与引入的基本科学知识领域有关,后者对过去的产品开发产生主要的影响(步骤6)。

利用IA的创造性部分始于步骤7和8。由于源于早期的研究或专题研讨会,所以可能影响未来的客户行为和产生新的客户需求的新的重要趋势被引入。相应地,必须带来新的知识领域,以便促进新思想的形成。在下一步中,不一定要仿效传统的IA结构和对未来业务或产品进行头脑风暴。相反,可以形成步骤9,深入讨论新趋势和需求的可能结果,并将这些假设的新趋势和需求“转化”成新的产品功能。由于不是对未来产品和业务下结论,所以说明拥有可能新的产品功能的未来具有更少的不确定性。只有在现在,召开新产品或业务的创意会议是有意义的,然而步骤10和11可能反复地进行。当决定包括新功能后,讨论必需的技术支持是步骤12。这一步可能会提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或新功能与现有平台一起联合发展。在第12步中,新的知识领域的问题重新被讨论。

图2创新架构的构建

三、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创新经营路线图

1. 创新经营路线图的理念

创新驱动战略管理中利用的路线图反映的理念的灵感来自于地理路线图。当旅行者外出旅行时,地理路线图充当旅行者的工具。与此类似,创新驱动战略管理中的路线图作为一种规划工具,能够指引创新驱动型公司不断创新,增强其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作为一个规划工具,路线图本质上是图形化的示意图,展示规划目标、目标间的关系以及目标间关系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创新经营路线图(IBR)可以采取各种特定的形式,取决于类型(机会、能力、产品、技术等)、特定环境(产业、科学、企业)和时间范围(短期、中期、长期)。本文侧重于技术路线图,对于给定企业而言,创新经营路线图突出中长期的三个目标层:创新驱动器、业务和技术(图3)。

创新驱动器层包括公司外部和内部驱动器。外部创新驱动器是来源于公司外部环境的因素,可以表述为市场或客户要求(需求)。那些要求和需求由法律法规的变化、技术变化、竞争、社会趋势等引起。内部驱动器常常产生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或者公司的内部约束因素,比如产品策略、公司的优势或劣势、成本降低目标、利润目标、重组计划等。

业务层包括公司的战略业务及其子层中那些交付的业务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除了产品和服务外,该层可能也包括别的子层实际规划的产品或服务的特征。第三层致力于技术。这一层进一步分为技术平台和实际技术子层。

创新经营路线图所有的层次及其相应的子层,比如实际创新驱动器、技术、产品、产品特征以及那些层次的内容和层次本身,不能被认为是孤立的,只有当它们的配置代表一个整体性的、相容的战略规划时才是有意义的。这种配置是通过对所有三个层次及其相应的内容以某种方式进行时序安排和相互关联产生的,以满足设定时限内的创新战略目标。

图3创新驱动发展管理工具:创新经营路线图(IBR)

需要强调的是,IBR不能取代创新战略分析和创新战略目标设定。在开始制定创新经营路线图之前,创新战略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否则就会出现创新经营路线图与创新战略规划无关的问题。事实上,创新战略目标需要包含在IBR中,作为公司内部的创新驱动器。

此外,需要对创新项目和创新经营路线图加以区别。创新项目是高度具体化的活动,在时间上是界定好的,通常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具有低水平的不确定性。当与其他创新项目分开考虑时,某个创新项目的内容可能是有意义的。项目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并遵循项目管理和控制的规则。然而,IBR被当作是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战略层次的进步。当IBR符合自身及整个战略环境时,它的内容才有意义。因此,IBR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创新时序安排工具;相反,它根据大量的战略选择支持创新战略评估和决策。这些选项在制定IBR过程中可能是组合式的。

如上所述,IBR的三个主要层次及其子层与IA中描述的层次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事实上,IBR可以看作是动态的IA。然而,两者的目的不同。IA主要集中在现在和未来状况的简单印象,以便增强创造者搜寻创新时的创造性。IA提高公司的创新资产的透明度,并展示两者间的关系。IBR的目标是,通过展示其目标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关系,提高创造者的规划和决策能力。这种展示目标的动态方式使得规划目标如何能实现以及需要做出什么决策的战略选择形象化。[2][4]

2.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制定

IBR的制定实际上需要以IA为基础。下面以旨在获得具有个体机动性的经济适用型飞行器的公司的IA(图4)为例,说明制定IBR的具体程序。[2][3]

第1步:决定IBR的时间范围。该时间范围通常是指有效的技术和创新战略必需的时间范围。一个有意义的战略性IBR的规划周期是中到长期,而不是短期。由于依赖产业,所以这种规划周期的年数变化相当大。

第2步:客户细分和创新驱动器。这里需要界定公司所希望拟定的IBR的客户群。清楚的界定客户群是重要的,因为这为搜寻创新驱动器提供基础。讨论谁是这种客户群的关键客户以及为什么也至关重要。如果某个IA包括选定的市场客户群,那么来自“创新趋势”水平的数据可以作为外部创新驱动器的来源。一般来说,当我们搜寻外部创新驱动器时,还要包括以下方面:市场变化、技术变化、竞争对手的行动、产业合作和联盟、能力和财务、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环境要求。竞争对手通常代表非常强大的外部创新驱动器。因此,请识别竞争对手并讨论他们的竞争状况。当这样做时,集中在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和选定的细分市场是重要的。请考虑那些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并讨论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的行动的战略含义是什么。

进行SWOT分析或者短的头脑风暴会议,能够进一步识别外部和内部创新驱动器。内部创新驱动器可能源于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公司的战略目标。请将全部的那些创新驱动器列举出来,并将它们分组,最后再区分它们的优先次序。请将对公司和客户群中的关键客户均有重要影响的那些创新驱动器包含在IBR中,并按照预期出现的时间对其进行时序安排。在如图5中,我们改变图4中IA的两个外部创新驱动器:“零排放倡议”驱动器源于“环境保护”趋势,“不受约束的移动性”驱动器源于“日益增加的全球旅行”。

第3步:界定产品特点。产品特点需要做出选择,以便它们能够响应内部和外部创新驱动器,我们建议界定三到四个关键特征。例如,图5中选择导航、再利用和样式,然后在那些类型中沿着IBR的时间表进一步寻找具体的规范要求。这种时间安排应当被设定以便与创新驱动器的产品特征规范要求相匹配。对于那些关键特征的界定来说,寻找来自于IA的“功能层次”的灵感通常是有益的。如前所述,在没有先行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之前,功能成为客户需求的“翻译”。在图4和图5的例子中,来自IA 的“创造形象”、“识别方向”和“再利用原料”的功能,已经被转化为IBR中的“导航”、“再利用”和“样式”的关键特性。

在这一步中,我们建议彻底讨论实现选择的产品特征必需的风险、可行性和成本。这需要评价各个驱动器相应的规范要求的每个产品特征的增加值和效果,以及驱动器背后最初的客户需求。成本-收益分析可能是这种评价的正确工具,因为这种分析能够识别哪些关键特征对驱动器有最大影响,以及对多个驱动器有哪些影响。在IBR业务级别的产品特征层需要包括哪些关键特征。

第4步: 根据时间表将业务添加到IBR中。在进行第4步之前,集中讨论公司业务的战略目标以及怎样/何时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已经得出结论。当将业务包含到IBR中时,它们应当以某种方式选择业务并将其列入计划,以同时响应之前讨论的战略业务目标和创新驱动器。在这里,IA再次作为提供未来业务的灵感的来源。例如,三种业务“长途飞行”、“绿色流动性”和“大规模定制”已经照原来的样子从IA被改编到IBR。

第5步:对产品战略排队。这一步包括讨论所有可能的产品战略,它们同时满足之前确定的产品特点和业务。讨论的其他方面可能包括:基本的产品战略决策的选择,比如“高端”或“低端”产品类型、产品族的概念、平台战略、样品的截止日期、市场推广和新一代产品的时间表等。例如,三个产品“绿色飞行”、“轻松飞行”和“定制飞行”按照现状从IA改编到IBR。

第6步:对技术解决方案制定时间表。这一步包含两个主要的任务:第一,识别技术解决方案,第二,根据它们对实现步骤3决定的所有的产品特点的贡献,评估这些解决方案。这一步的最终目标是,对IBR中做出的决定有关的潜在的技术发展或收购活动增加透明度。因此,潜在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确认与对它们的评估密切相关。在评估中要澄清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潜在的技术如何适合给定产品特点的实现,公司自身对产品特征的知识水平怎样,有关产品特征的一般知识水平如何。

第7步:成形技术平台。技术平台的形成表明,再次分析前一步选择的技术,以便将这些技术划分成有意义的战略实体。技术平台的指定应当符合前一步的战略讨论。从根本上讲,根据公司在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发展独特能力的雄心,以及能够利用平台在多个业务单位的协同效应,技术平台应当集群发展。在IBR中的技术平台形成过程中,需要对IA中的平台进行细化。经验表明,在这一步中可能的技术平台的内容应当包括想要建立的新技术(前一步中进已经讨论的),以及现有和已掌握了的技术。这一步会给出有关可能的平台及其影响的最完整的图像。然而,这一步仍不建议在IBR中包括现有技术。一般而言,第6步进行的技术的识别和评估,以及这一步中有关技术平台的决策,是一个耗费时间的反复进行的过程。

第8步:资源的规划含义。IBR中长期规划活动在执行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因此,我们也建议在IBR中包括公司的单位资源的含意。要讨论的主题通常是:增加资本或更高的预算、R&D或物流的战略联盟、建立新的项目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必要性等。

最后一步:只有在IBR的所有层次被正确地精心设计后,我们才建议通过连接器开始每个层次的条目的联系,并用箭头表示它们随着时间推移的直接关系。这样做意味着明确地设置和排列与时间表相关的转折点和发展。链接项目的最后一步突出给IBR的规划活动的总体准确性带来巨大的价值,因为所有条目在整体规划环境比如所有目标、活动、时间表和层次间的交接方面通常严密地被审查和考虑。

图4公司当前的创新架构状况

图5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形成

四、简要结论

在技术变化迅猛发展和竞争性创新日益加强的今天,技术和创新不再是特定个人或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个公司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技术和创新表现出良好的开放心态,公司管理者和员工需要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承担风险的意愿,公司内部和外部均具有较低的沟通障碍,就成为公司文化的新特征。沟通障碍是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事实,这主要源于由于公司的各个部门“说”的不同“语言”。例如,在R&D部门中,以自然规律、工程原理、数学规则进行的思考和演讲居于支配地位,其语言可以称之为“研发语言”。生产部门则是由具体的生产技术、生产量计量标准和质量观念构成的“生产语言”。在市场营销中,人们说“客户语”,被客户利益、销售价格和独特的销售主张之类的表达所支配。公司的财务部门的思想和行动以盈利能力、流动性和利润率等“财务语”为基本语言。这种巴比伦式的语言混乱已经成为公司达成共识以及适时做出决策的主要障碍,公司的创新驱动发展管理也因此受到挑战。

创新驱动发展管理过程一方面需要考虑可能影响主要决策的大量所有因素,另一方面需要不同专业岗位的相互了解,接受这些岗位的变化,并根据做出的恰当的单个决策最终达成共识。多样性和单一性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反映出处理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当开始某个决策过程时,故意地考虑到所有基本的决策因素,反映出有意增加复杂性。相比之下,随后对要做出的最适合的决策达成一致的过程,相当于有意降低复杂性。成功地管理复杂性是对创新驱动型公司一个特有的挑战。个人或公司创新的雄心本身意味着征服客户需求的新领域,以及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因此,创新性特别依赖收集想法阶段最初增加的复杂性的能力,以及随后再将复杂性降低到合理数量的、有前途的创新项目的能力。

对创新驱动发展管理日益重要的、更大的挑战是更加开阔的创新意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服务方面。然而,“卓越创新”已经远远超出普遍被接受的创新的范畴,还包括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这表明创新需要具有整个行业或全球视角的管理创造性。创新的另一个主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和“分布式创新”,这种结构模式创新的特征是,跨越并超出组织边界或区域边界的共享R&D资源,这表明创新需要具有结构化或系统化视角的管理创造性。

针对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对象应针对创新驱动型公司,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基础在于创新架构的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制定。在此基础上,本文用图解法阐释了创新架构的构建和创新经营路线图的制定,以便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Lynch, R. P.(2006). Architecture of innovation: Creating a “School of Thought”[EB/OL]. http:///Architecture_of_Innovation_V1.1.doc.

[2]Tschirky, H. and G. Trauffler. Develop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 how to start? - a systemic approach using the innovation architecture[Z]. in H. Tschirky et al.(eds), Managing innovation driven compani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3-36.

[3]Osterwalder, A. 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Commerciales de l’Universite de Lausanne,2004.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7篇

中国经济的大势,正在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在经济学中,对应着从凯恩斯式增长,转向熊彼特式增长。在这种转变中,由于认识上存在盲区,信息化的客观顶层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这个问题应在制订信息化战略时加以解决。

本文想针对妨碍创新驱动发展,妨碍以信息化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的三大盲区,提出不同以往的想法。

针对的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总体上存在三个问题和认识盲区:

一是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根据长官意志驱动创新(如光伏),代替需求引导创新的现象。

二是现有发展战略以低风险低收益为特征,而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需要有面向高风险的政策设计。

三是创新要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现有创新体系偏重自上而下,而根据互联网经验,要充分重视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

以信息化和网络经济为主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解决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在互联网产业化发展中,克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中的政府盲目性;

二是以互联网产业为突破口,破除不适合高风险的体制障碍;

三是借助互联网创新,解决自上而下创新存在的系统性动力不足问题。

总的要求:

一是变创新驱动中的政府意志主导为市场化主导。

二是变革不适应为创新化解风险的体制和机制,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有效化解风险,为此进行制度创新。

三是变单纯自上而下驱动创新,为大力支持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为民众创造低门槛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解决问题的大思路

1、推进服务化、信息化与创新的一体化。

将经济服务化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以提高服务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并且推动服务业支撑平台化、服务业现代化),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农业服务化(电子商务化)为切入点,提高对创新的产业化市场需求,以替代脱离市场需求的对创新的政府主导,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动力、生产力动力问题。

经济学家布鲁克(Brooke)在分析美国1950-1990年的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差异化与生产率的统计关联时,发现服务化是经济差异化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发展是降低差异化成本的过程。这启示我们找出创新驱动发展在宏观经济水平上与信息化、服务化的内在关联。

如果在国家层面(而非具体产业部门或微观商业层面)考虑信息化,首先应把信息经济视为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主导思路不是以产业化的方式(即工业化的方式,如农业“产业化”)搞信息化,而是以服务化的方式搞信息化。

其次,应把服务化视为信息化的本体(中间的逻辑是:服务化是三大产业的差异化,而信息产业是降低经济整体差异化成本的产业)。

第三,充分认识创新与差异化需求的内在联系。创新是对差异化能力的供给,只有当市场上产生对差异化的足够需求时,创新才能成为人们自觉自愿而非政府驱赶下的行为。

以往创新驱动难以得到市场支持的关键在于,过度强调投资驱动的产业化,强化的是经济同质化的过程(传统中国制造是其表象),从根本上抑制了以差异化为本的服务化进程,从而在市场源头上抑制了对创新的需求,也抑制了信息化意义上的现代化进程。政府主导造成了创新的供给与需求的两张皮。

解套的关键在于认清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本质上提供的是降低差异化成本的能力,它使服务的报酬递增,从而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只有在经济全局和产业全局上,推动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向,把信息化当作这个转向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

2、建立与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一是在中国风险投资体制没有建立之前,将现有的VIE(协议控制)合法化,保证中国创新企业能借助美国风险投资体制获得资本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二是不断完善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制度,降低中小板上市门槛。

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和鼓励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高风险高收益创新企业实行特殊政策,以市场手段分散其创新风险。可考虑先试点建立上市前风险投资(如天使投资)市场以分散第一轮融资风险。

四是引入高科技产业的全产业链管理制度(印度经验),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健康发育的政策,防止以创新为名搞房地产投机。

3、支持鼓励大众创新

1)以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段为大众创新创造制度条件、平台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是推广海尔经验,在企业中建立全员创新机制(海尔“人人都是CEO”)。

二是鼓励服务支撑企业为开发者免费提供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百度和腾讯),推动草根应用开发创新。

三是广泛为劳动者在家办公创造条件和机会。

四是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开放的公共支撑平台,鼓励新农人借助互联网参与应用创新与开发性扶贫。

五是通过以云服务为代表的分享型经济模式创新,提高服务创新水平。

2)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智慧政府建立与大众创新联系起来,以提供“超越常规的服务”(联合国)。将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市场上的自我服务机制通过平台对接起来,调动大众创新在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3)改善大众创新的公共条件。

一是进一步重视国家宽带战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降低资费,改善大众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推进与深化电信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扩大竞争以降低全社会信息化应用与创新的门槛。

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一是加快对内开放支付清算体系,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创造基础条件。

二是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村地区和个人服务,造福草根创新。

三是鼓励金融业与信息业混业经营的创新,通过信息业(如征信业)的发展,提高金融业以信息对称化方式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预期达到的效果

1)使创新内生化。在产业发展水平,在政府产业政策之外,内在生成对创新的市场化需求和市场化动力。由经济的服务化转型,产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需求,有效带动创新支撑产业(如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我国资本市场内生支撑创新的能力。解决国内互联网企业国内上市需求(同时鼓励其境外上市),为驱动其创新发展创造分散风险的制度条件。

3)通过鼓励大众创新实现“大繁荣”。

一是可以为企业家、专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提供更广泛的金字塔底的基础,形成大繁荣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是发挥微创新所具有的多样性优势,提高企业服务附加值。

三是大众创新因云服务而无须自己投资生产资料,通过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微创新,在第一次分配中就使弱势群体公平实现个人梦想。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8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满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梦想。我们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正挺直脊梁,憋足一股劲,胼手胝足,顽强奋斗。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内涵的中国梦,正闪耀中国,闪耀世界。

实现中国梦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时刻,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不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次是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第四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五是要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各类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蛟龙号”完成7 000米深潜试验及科考作业,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使用并成功完成国产舰载机起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电脑软硬件、智能手机、彩电等企业,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深陷“缺芯少魂”的困境,本土企业沦为国际产业链的打工者。

当今世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大多企业正处在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谋划、超前部署前沿科技,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充实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行动。十报告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同时,各部委也在迅速行动,正在酝酿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等,进一步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企业应自觉行动,不断深化自身改革,构筑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市场、要素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新一代专业技术的研究、工程和管理人才。要提供舞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创新,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超越。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要有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的勇气,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人要直面责任承担起领舞的重任。创新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要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续关注,瞄准未来发展和企业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创新突破一批战略性新技术,提升和完善一批核心技术,深化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研发平台的建设,包括重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在内的服务平台和研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人才、成果转化等体制保障系统,为创新提供孕育和发展的土壤,激发全体员工创造活力。再次,要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范文第10篇

一、当前我省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工作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忙着写论文,不注重对市场技术需求的调研,不愿意走向生产第一线,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成两张皮。“一些具有先进性、尖端性和前沿性技术成果缺乏经济性和实用性,成本太高,没有工业生产价值。”科研项目立项搞闭门作业,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以至于一些科技成果没有市场,即使应用于生产实践,也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缺少竞争能力,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无实际开发应用价值。有的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甚至认为搞科技服务就是不务正业、浪费办学资源。有的高校也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搞形式,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秀凭据,既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和“对接”的平台,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三大部分构成,分属不同部门、区域和企业,长期处于半封闭半竞争状态,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互脱节,研究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脱节,“难以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难以带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难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科技投入层层掌控,立项者各自为政,研究者多头申请,重复立项、低水平立项现象严重。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资源分散、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科研规划与重点项目的整合程度不高,一些重大、前沿科技问题往往出现恶性竞争,集体合作攻关少、单兵散兵作战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建立有效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科技人员、科技团队无法充分共享资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十分普遍。

(三)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影响合作进程。产学研联合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看法不同,产生利益分配问题,给联合带来困难和障碍。在利益面前,合作各方不想共赢而想独赢,信用缺失问题比较普遍。二是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校注重学术价值和评奖评职称,单纯以获得经费多少、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科研机构认为研发出技术、做出样品或样机就算成功。企业关注的是科研成果的市场效益或市场前景,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再次,产学研合作层次比较低。单项、短期、一次性的合作较多,像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科技经营实体等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还比较少,特别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技术水平提升的战略联盟更少。四是融资不畅通,政策不配套且落实不到位。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不发达,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融资能力差。笼统性、原则性的政策比较多,缺乏在税收、信贷、利益分配、产权归属、风险承担、纠纷处理等方面系统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层次推进。

二、加强创新驱动机制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一)建立创新驱动的需求导向机制,对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关键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我省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创新驱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社会最需要”的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容,地方遇到的技术难题就是攻关的堡垒。要扭转关门搞科研、闭门造车、与地方经济相脱节的被动局面,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运行,不断增强以创新来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展开科研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等科研支持。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参与区域科技创新规划,承担地方科技攻关项目。

(二)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统筹和整合河南创新驱动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的创新驱动协调机构,专司创新驱动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创新驱动工作的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做好创新驱动的信息提供、协调组织、管理和评价等工作,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和集成作用。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供各种有效的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形成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经常关注、研究、讨论创新驱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创新驱动不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要突破科技部门的界限,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为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了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建立创新驱动机制。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改进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提高使用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益,扩大受益面。

(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合力推动创新河南建设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之间“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新模式,促进创新驱动主体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利益分配机制、整合机制、评价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断激发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建立协同创新的风险互担机制。参与各方应在合作前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各方责任与义务,制定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在衡量风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的投入强度与实际创新贡献,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的延迟性,要大胆承认学者的个人贡献。协同创新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问题主要依靠参与各方协商和订立协议解决,但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也应积极为各方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和政策支持。再次,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有序竞争,实行协同创新中的优胜劣汰,建立与利益相呼应、与责任相关联的动力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整合机制。整合机制通过合理的分工、有效的沟通协调、适时的约束规范来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打破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人才队伍、基地平台、项目、经费等资源的协调与共享,增强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构建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的单位依附和专有,构建弹性的人才管理体制,实行人才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开放的平台共享机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中心,鼓励共享仪器设备,做到平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既是对协同创新进程的检查与督促,也是对协同创新成果的评判。当前的科技创新评价侧重于学术评价,忽视市场经济评价;侧重于制定普遍性的评价标准,忽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科研的定量化评价,忽视科研的定性化评价。构建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要突破过去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评价机制,实行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注重学术价值的同时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突出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原始创新和解决社会重大需求的结合,增强评价的科学性,用评价激发创新活力。

(四)健全人才、知识产权和金融财政制度,支撑创新驱动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氛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人才的培养、凝聚、使用、保护方面狠下功夫。注重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平等待人,真诚地对待人才,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型人才自主思考,启发创新型思维。用事业留人,为人才搭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让创新型人才有机会建功立业,为事业献身。用待遇留人,制定合理的分配原则,给予相应的报酬,让创新型人才能够安心工作。用感情留人,使创新型人才自觉自愿为中原崛起献智出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对创新人才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物质上优待,使创新人才觉得生活上幸福、做人上有尊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科技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依靠知识产权优势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转移应用、专利技术产业化、企业商标应用和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市场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创新财政金融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平台和知识产权抵押登记系统,为科技企业抵押品提供标准、规范、有效的基础服务。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围绕科技发展的融资需求,积极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强信贷服务功能。

(五)加强创新驱动主体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在创新驱动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校生力军功能。高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优化对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学科布局,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深系,构建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发挥科研机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改革,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上一篇:数学发展史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系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