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05 13:33:13

城镇规划

城镇规划范文第1篇

我介入此项工作时,正好芜湖县城―――湾址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毕,进入评审阶段,县政府出面从省、市两级请来了10多位城市规划及水利、交通等方面专家,各位专家在评审会上基本上说的都是肯定的语言,有的其后略带几条小的修改建议。但是,没过几个月,我就发现这个县城的总体规划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较大冲突。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发展,大大突破了原有规划的框架。芜湖机械工业园在县城的总体规划中原计划5年发展占地2.5平方公里。但是,2002年在省、市招商引资下达的任务指标指导下,招商形势喜人,江浙的厂商踊跃来投资,一年下来,工业园区就达到了4平方公里。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集聚相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原县城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已经不适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原县城总体规划全部安排在芜宣高速公路一侧布局,但工业的发展已经迫使县城跨越高速公路,向东发展。出于无奈,我们只能等待在县城总体规划作出“重大修改”中去补救了。

除县城规划尴尬外,县内多数建制镇的规划与实施的矛盾与冲突时常发生。芜湖县两个重要的建制镇:一个为清水镇,另一个火龙岗镇,都靠近芜湖市。这两个建制镇的整体规划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就显得严重脱离经济建设的实际。2002年和2003年间,芜湖县境内新修高速路较多,原来被审批的城镇总体规划被调整得面目全非。新修的沿江高速、芜宣高速等国道把清水镇、火龙岗镇的原有规划格局完全打破,要求功能分区必须作出重新安排。另外,各个城镇的违章建筑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规划控制和执行作用变得尤为突出。为此,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一个城镇用地规划管理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担任主任,县长和我任副主任,县里四大领导班子都有成员参加了这个委员会,重点加强对全县城镇规划和用地的管理。这个委员会几乎每个月都开几次会议,对全县各个城镇的规划和用地情况通报和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将全县各个城镇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研究。对严重的违章建筑布置各个乡镇组织拆除。这个临时性组织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全县城镇规划和用地中出现的问题,但缓解了城镇规划与现实发展的矛盾与冲突。

挂职两年结束后,对于我国现阶段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问题,我产生了几点感触和思考:其一,城镇规划在新时期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把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规划好。要想规划好,必须对本城镇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时期,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在加速发展。既然,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那么它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加速、人口集聚加速的客观要求。科学地预测是编制城镇规划的关键点。如果规划不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有可能出现刚编制好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就与实际相脱节,就可能出现城镇的建筑“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

其三,我国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需要把周边农村包括进去,城乡需要一体化规划,要尽可能避免大中城市规划与周边小城镇规划的冲突,需要城乡统筹考虑交通、水利、绿化、垃圾处理等诸多问题。

其四,城镇规划必须更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编制和审批两个环节之前,都需要增加广泛征求所在地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城镇规划不应该是少数专家和领导的事情,民主与公开是避免领导决策失误的法宝。

城镇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城镇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规划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高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其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部分小城镇编制了小城镇消防规划,但是也应该看到,小城镇随着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逐年扩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发生频率增高,火灾的经济损失不断加剧,小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贡市小城镇消防规划,浅要提出小城镇消防规划中的几点意见。

一、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没有制定消防规划,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通讯落后;消防装备差,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等问题。

自贡市小城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小,人口少,发展不平衡,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基础欠帐较大。全市共有小城镇(乡镇96个,镇区人口2万人以上的只有两县县城驻地镇,即富顺富世镇和荣县旭阳镇)。除此之外,镇区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O忠驯嘀朴谐钦蜃芴骞婊?0余个乡镇,已完成消防规划编制的只有大安区大山铺镇,仅有46个小城镇安装有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乡镇达10个。

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小城镇建设实际,自贡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具体目标任务,从两县驻地镇、国家省级试点镇,分别确定了时间表、以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全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目标任务,逐年增设安装城镇消火栓,购置消防手抬机动泵等,保障到2005年,全市通自来水的小城镇普及安装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全部配置消防手抬机动泵,切实提高小城镇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对消防规划的领导,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为更好地编制出高质量的消防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消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赢得政府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应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较快,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大幅增长,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少年一贯制的局面,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消防态势已不能满足防火、灭火的需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当采取并制定相应比例的办法,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和消防市政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人口等具体实际,切实按照《消防法》、《四川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文件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实施,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消防内容要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四)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提高灭火救灾利用率。

(五)加强小城镇消防基本装备的配备。加强小城镇防灾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手抬泵等基本消防装备配备,并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使火灾时能因地制宜,自防自救。

城镇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区;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开发山地小城镇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许多便利和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的规划。

1 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

山地小城镇生态性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小城镇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小城镇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小城镇结构形成以后,它要能根据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担其结构功能,使小城镇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特性,得以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对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山地小城镇结构布局要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小城镇的住区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2 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

山地地形复杂、特征明显,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并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街”“爬山街”等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有机的道路网络结构。山地小城镇曲折婉蜒的道路既是交通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婉蜒的街道空间以建筑体块为媒介,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连续渗透,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避免一览无余创造出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

步行交通规划是山地小城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规划中应对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凸现山地特色,可以步行商业服务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中心,小区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步行交通环境。在细部处理上应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因地形多变带来的疲劳感。

3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良好,但因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土地利用率普遍比平地小城镇低,其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非常突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道路、坡度、坡向、地质、植被、沟谷,以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积极探索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山地小城镇土地的升值。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小城镇特色,尽可能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且注意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4 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

山地建筑是形成山地小城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中应依山就势,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层数较低的建筑布置在山坡地带,如此既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且可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

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邻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手法设计建筑单体,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筑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形式的私家花园。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宛如“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5 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

如何正确处理小城镇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山地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与平原地形有极大区别,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可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很有特色。这一切有利于创造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为未来的小区建设储备了良好的宅址,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地小城镇所处区域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将它们有机的组织到小城镇景观中去,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展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使山地小城镇既有浓郁的乡村自然景观,又充分体现城镇的现代生活气息。

镇区内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将其规划为专业化的观光农业带,遵循多样统一、适地适树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并考虑季节性因素,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快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使田园风光、园林绿化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形成独特的“镇中园”式的农业生态景观,开辟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内部既进行平常的农业生产,果树开花和果子成熟时节时则成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时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营造出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映成辉、集城市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园林化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物种利用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降低小城镇的环境和绿化工程成本,促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使其生态环境走上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使山地小城镇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威龙.山区小城镇规划特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774-8775.

城镇规划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镇规划编制的管理,规范城镇规划编制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城镇规划是指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各项城市配套设施的专项规划。

城市设计应贯穿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战略规划、概念性规划等其它各类规划均可作为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前期分析或内容补充。

第四条市规划局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

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规划工作。

第五条承担城镇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和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城镇规划编制资质和职业资格。

第六条城镇规划的编制应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应用。

第七条承担编制城镇规划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应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实地踏勘、深入调查研究。

第八条编制城镇规划时,有关单位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提供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城镇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第十条编制城镇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十一条承担编制城镇规划任务的单位必须根据有关保密法规和合同条文,对收集的基础资料承担安全、保密责任。

第十二条各类城镇规划由市、镇两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生效。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生效的规划不能作为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依据。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应把城镇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章市、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十六条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先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公示中征集的专家意见和公众合理意见应作为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十八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须报省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九条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后,应组织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

第二十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须由省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修改完善后,须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经**市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二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二节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四条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负责组织编制。镇人民政府应当同步组织编制镇域规划并纳入镇的总体规划。

第二十五条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前应组织前期研究并提出编制工作报告,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第二十六条镇的总体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二十七条镇人民政府在规划设计单位提交镇的总体规划方案后,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八条规划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向社会征集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修改,修改完善后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的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镇的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三十条各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征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对镇的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须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三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十二条近期建设规划应委托具有编制市、镇总体规划相同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三十三条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市、镇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十四条市、镇近期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天。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规划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向社会征集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方案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五条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予以公布。

第三十六条市、镇人民政府可以调整近期建设规划,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须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至三十四条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报批。

调整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重新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

第三十七条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进一步的安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

城市分区规划的分区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公里。

第三十八条城市分区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十九条城市分区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四十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设计单位提交分区规划方案后,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

第四十一条规划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向社会征集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方案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二条城市分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四十三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分区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须按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至四十一条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报批。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四十四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四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四十七条在编制、论证、审查和报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同步编制、论证、审查和报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独立成册。

第四十八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专家意见。

第四十九条单独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方案论证,由市人民政府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第五十条经审查同意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十一条批准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局部调整,须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一)涉及影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调整;

(二)改变原规划确定的原则、整体风貌以及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

第六章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五十三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十四条详细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第五十五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为目的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面积一般以1--10平方公里为宜。

第五十六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分区规划为依据。

第五十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各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五十八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组织部门在规划设计单位提交规划方案后,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

规划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向社会征集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方案修改完善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十九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城市分区规划为依据。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第六十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建设单位依据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组织编制。

城市重要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六十一条城市重要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多方案比较,方案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规划设计单位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向社会征集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方案修改完善后,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余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十二条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六十三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须按本办法第五十六条至六十一条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报批。

第七章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

第六十四条编制城市专项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指标和空间布局,是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六十五条城市专项规划由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六十六条城市专项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

第六十七条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设计单位提交城市专项规划方案后,应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

城市专项规划应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第六十八条城市专项规划方案修改完善后,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十九条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七十条城市专项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按本办法第六十六条至六十八条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报批。

第八章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七十一条村庄建设规划是村庄各项建设的依据。

第七十二条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必须以镇总体规划为依据。

第七十三条村庄建设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七十四条村庄建设规划应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

第七十五条镇人民政府在设计单位提交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后,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审查。方案审查通过后,应当予以公示。

第七十六条在方案修改完善后,村庄建设规划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由镇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十七条村庄建设规划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布。

第七十八条镇人民政府根据发展的需要,可以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调整,须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重大变更,须按本办法第七十四条至七十六条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报批。

第九章附则

第七十九条本办法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城镇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1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形成成熟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尚末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没有形成成熟的规划理论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30年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小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庄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小城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但往往内容及技术标准相互不衔接,不协调,造成工作的被动。小城镇规划理论急需创新。

1.2 缺乏资金,规划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规范,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对东部及沿海地区落后,突出表现在财政困难,是吃饭财政,基本上就是保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政府基本运行,加上按照现行“乡(镇)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很多小城镇没有财力将规划编制、实施及监督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据统计,全国60%的小城镇没有规划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规划管理混乱,管理缺位,不按规划,无证违法及无序建设的状况非常严重。规划管理要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小城镇的行政领导往往没有按照上述规划和程序进行规划的实施及管理,误认为只要按照总体规划平面图和文字说明或凭经验及长官意志,去确定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即可,且往往无原则的迁就法律意识淡薄的建设业主。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行政长官对《城乡规划法》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不熟悉,对专业了解甚少,对建设业主放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单位缺乏职业精神,为了利益,迁就现状、迁就长官意志和业主不合理要求。

1.3 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可操作性差。

很多小城镇只编制了总体规划,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等,还有,小城镇规划的一个规划期限大多为15~20年,,很多小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却没有修改等,这些造成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很多编制规划的单位没有认真研究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内容达不到规定深度,从而导致可操作性差,且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其现实引导控制作用大打折扣,规划难以落地。

1.4,没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很多小城镇,表面上是科学编制规划,而实际上对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大多缺项且缺乏论证说明,更没有仔细研究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没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造成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没有凸显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1. 5 没有统筹协调发展

由于城镇体系规划缺位,加之规划意识不足,没有进行小城镇的职能性质定位,没有对其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区域协调,一些小城镇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分散无序的投资方式既形不成规模,又造成同类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经济效益低下,造成比较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 宏观指导的原则

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本主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狱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2. 2 规划技术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理性。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

完整性原则: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

灵活性原则: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

独特性原则: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

集约性原则:节约资源,通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

连续性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当前开展小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3.1 进行规划理论创新,建立统筹规划的观念。

(1)制定和实施小城镇规划,必须以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2)必须具备区域全局观念,制订综合性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实施由政府组织、部门协调、专家领衔及公众参入的规划编制体制。要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统筹协调,避免三个规划内容打架,实现三规合一。

(3)在改革实践中,把一些做的好的,先进的小城镇规划经验理论进行总结,上升到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高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用于指导小城镇规划实践。

3.2 保障经费、建立健全规划机构,引进技术人才,规范管理

小城镇要保障规划经费,要建立健全相应规划管理机构。每个小城镇都要设立规划管理站所,至少要引进2―3名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将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充足的规划经费,做的有机构、有技术人员、有经费,改变规划缺机构,缺技术人才,缺资金的穷迫状况,真正使规划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发挥其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执法,不管是建设业主,是单位或行政领导,只要违反规划规定,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及时编制和修改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想详细规划及必须的专项规划。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科学编制各项规划,要达到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要求,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4 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是小城镇的灵魂。因此,小城镇规划设汁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地方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调查、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5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要把小城镇放到小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等大区域的视野中来审视,来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要编制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贯彻城乡统筹的规划要求,协调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布局和发展。确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2)明确区域内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政策。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3.6 强化生态理念,进行生态规划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种粗放污染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到了应该进行检讨,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了。决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必须切实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市政建设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城镇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就近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规划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生态理念、注重生态规划设计是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 结语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46.6%,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70%--9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还将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近十年中,中国将有大约2-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农民就近城镇化,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们要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规划要有前瞻性。

城镇规划范文第6篇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省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依据。制定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加强区域发展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和国务院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以下简称204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的要求,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职能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13号文件的精神,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工作。要把制定规划与综合调控区域城乡发展的具体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作为规划的重点。目前尚未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省、自治区,必须在20*年6月30日以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年9月30日以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未经批准的省、自治区,不得进行省、自治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不得新上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度假园区。

二、规划要从全局出发,按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标准和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要按照204号文件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的要求,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要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工作。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批准或编制工作已完成的省、自治区要抓紧开展跨市(县)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发展和布局规划,划定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和控制开发的区域及控制指标,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各项内容,综合安排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垃圾处理场、天然气门站和管网、电网、城市之间综合交通网、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编制区域绿地规划、区域供水规划、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规划、城市间轨道交通规划等具体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的专项规划。

四、要进一步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各类专门性规划,各市、县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必须服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一要求。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园区的设立和扩大,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内行政区划调整要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认真审查省、自治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如确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不一致的,要按13号文件规定修改和调整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五、要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推进依法行政。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的省、自治区要抓紧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明确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和责任,明确规划实施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规范管理程序。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分级审查制度。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确定的需要严格保护限制开发的区域,以及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园区的设立,由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上述项目,未取得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地方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如因特殊情况,项目选址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不一致的,要按13号文件规定修改或调整规划。

六、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制定各层次的深化规划和实施办法。要建立由省政府直接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规划协调机构,负责审议省、自治区内各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开发区设立和扩大等关系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重大事项,加强省政府各部门在实施规划方面的协同和配合。

七、要建立规划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制度。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向省人大、省政府汇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的情况,并报建设部备案。建设部将把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作为城乡规划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违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行政行为,要追究行政责任。

城镇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建设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cit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of city planning, analyz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发展城镇的重要性

我国要进入现代化,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需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让现有的城市全部接纳这些农村人口,显然不可能。城镇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而且与农村有密切地缘联系,方便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大量发展城镇,就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城镇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分流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2、通过城镇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拉动建材、建筑、家具、电力、家电、交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3、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前提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总而言之,如果不发展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而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保障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提高对城镇建设认识,形成共同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农业人口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能否成功的重要问题。只有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全国人民才能共同迈向小康,只有农民实现现代化,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真正达到现代化。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把规划建设好城镇作为小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增强决心和信心。

三、综合考虑,合理规划

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关键。编制的原则是坚持自身特色,适当超前。规划能为城镇建设指明发展的方向,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布局要合理。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技术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有超前意识,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根据不同时期本地的经济水平,建设可分阶段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发展意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并纳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使农村产业链向城镇延伸;大力发展为城市经济配套和服务的产业,使城市产业链向乡镇扩张。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和混合制经济,发展中、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经济的主体,中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城镇经济的骨干和支柱。规划编制出来后,要递交给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最后要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使其成为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四、当前城镇建设现状与不足

我国城镇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冒进态势。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对经济和人口的吸引力比较弱。

1、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城镇发展带有极大的自发性和人为行政性,造成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例如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众多中心镇区的繁荣;而在内地省市,很多地方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撤乡建镇,大部分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原始集市的状态,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镇与镇之间、镇与县城之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区域功能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

2、规划滞后,功能定位不清。城镇规划意识亟待加强。在目前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而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3、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一般理论认为城镇人口规模小于3万时,则吸纳能力非常弱,不利于产业、人口的集聚,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镇人口不足万人。城镇建设必须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发挥集聚效应,而我国的城镇多数是一条街道,几个门面,仅有流通、消费功能,基本的供水、供电、排污、防洪、交通、道路功能都不具备,有的甚至有供水无下水,有供电无供暖,教育,医疗、污水、垃圾处理、金融等等服务就更不上层次了。

五、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在本文只是针对主要的下面几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及提出对策。

1、建设资金缺乏是大多数城镇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这一点,在经济相对后进的地区尤其突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直接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应该一方面适当提高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税和土地出让纯收入的留成返还比例,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另一方面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融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参与城镇的建设开发。

2、发展人才匮乏是城镇发展的瓶颈。目前基层的条件差、待遇低、工作忙、升迁难,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投身城镇建设,城镇人口素质堪忧。人才的极度匮乏必然制约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吸引城镇人才的同时,大量培养使用有能力、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本土人才”,应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佳选择。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劳动力流动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城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适有利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等制度。如:进镇落户农民的就业培训,户籍、子女上学、医疗、就业、 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镇经商办企业镇建房居住。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主体产业。城镇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没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人口就业。因此,在建设城镇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六、结语

城镇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优化;措施

0.前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深入,城镇规划工作日益重要。新时期,该项工作更突显了自身显著特征,即城镇应用土地资源体现出明显更新变化特征,并对农村领域形成了规模化影响。随着建设用土地资源量的持续提升,其内部体系也形成了不断变更。另外小城镇规划建设阶段中土地资源涵盖多样复杂的生态能源,倘若不做好规划建设,必定会对绿色基础、生态体系形成不良影响,淡化生态支撑、调控与传承历史职能。因此规划实践阶段中应做好动态观察与生态管控,优化城镇规划建设效果,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1.城镇规划应引入动态发展理念,优化实践效果

1.1基于动态环境状况实施规模规划

新时期,城镇规划工作对美化社会环境、实现生态环保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城镇规划建设中工程规模的持续扩充与用地特征的变化更新,加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波动因素会日益凸显,并对城镇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投资方队伍更加丰富,基于不同利益目标会对规划用地限定标准有所触及甚至是突破。虽然有偿应用土地体制不断更新,然而开发商过分注重利润效益,会令规划管理效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地方财政管控分权模式,过分注重财政收入扩充,也会对城镇规划相关工作形成负面影响。再加上城市化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乡镇产业的持续扩充,也会对城镇规划形成激励效应。该类综合影响因素对传统城镇规划模式形成了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全面改革。为此城镇规划应有效更新时限模式,基于人口规模与城镇规划时限具有显著差异、用地需求超出时限目标的状况,应逐步引入规模规划管理理念,即新时期城镇规划应避免受到期限约束,应基于经济发展特征状况、需求为根本目标。城镇体系生态属性决定,其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扩充动态模式中,因此其各个连续阶段均与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建设形态、结构布局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树立规模规划理念,明确对应协调,关注城镇规划建设的良好规范性、滚动发展性,进而立足长远,做好弹性优化与动态管理部署。

1.2引入弹性规划理念,提升城镇规划水平

城镇规划应逐步摒弃传统刚性规划模式,关注市场动态因素影响,更新静态管理理念,避免规划期限中指标要求被不良突破现象,并引发较大差异状况以及规划调整问题,这样将令规划方案、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科学引入弹性理念,更新城镇规划理念,全面掌握活性用地原理与混合用地弹性管理手段,进而充分适应新时期市场动态变化特征与城镇发展规模全面扩充需求。应依据城镇发展规模、状况,在遵循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将部分体现良好兼容性的场地划分出来,令其成为混合用地,并可依据具体要求将用地标准、功能关系做好优化调整、全面更新。另外我们不应将局部用地做定量规定,应做好用地属性范畴明确,并基于局部用地实施待定管控。对于城镇建设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用地,应基于该类用地灵活属性,引入非定论以及相对分区管理模式,提升规划方案执行效果、增强其实践应用性,并全面提升应用统一集成水平,符合开发方多样化发展建设需求。

1.3提升主动意识,强化分期规划

城镇规划工作应提升主动操作意识,基于市场丰富需求,杜绝规划同现实用地量及总体布局存在显著偏差现象。应基于分期布局主动规划理念,针对城镇发展建设状况,明确其合理建设与规划规模范畴,创建契合布局模型体系,并积极探寻建设工程。吸进经济实体激发集约效应,有效降低生态环境压力,并促进土地资源应用效益提升。当完成分阶段规划后,应依据城镇状况水平做好后续阶段规划优化更新,树立弹性管理思维,令城镇规划真正贴近实际,提升执行管理效能。

2.针对土地资源状况,优化生态规划管理

基于我国国情特征,人均耕地有限状况以及显著的人地矛盾问题,应基于动态发展眼光,转变粗放管理模式,满足规划建设标准相关要求。应针对城镇发展规划建设阶段中造成的能源利用率有限、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平衡等不良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优化更新规划策略,杜绝资源缺乏状况,提升城镇综合规划水平。

基于传统城镇规划中,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进而进行规划用地的传统方式缺陷,即忽视环境抑制发展作用,生态体系具备资源量限定特征,仅能满足相应标准生物生存发展需求状况,会对整体生态平衡体系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在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城镇规划应基于经济特征、自然环境、符合生态体系,遵循环境容量特点,不违背生态原则,树立生态规划理念,促进有限资源的科学开发与有效利用,做好生态物种保护、抑制环境污染,并基于城镇规模、人口数量有效调控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应了解建设用地规模标准,明确用地配置,确保生态安全。还应综合考量我国耕地保有量状况、弹性管理与生态调控综合因素做好科学规划。同时,应基于供给用地状况标准,参照新增用地规划、当前土地应用总量与实践状况创设良好的土地资源规划方案。当城镇规划用地零需求状况时,应利用集约现有土地方式制定相关实践方案。而当城镇有新增用地规划建设相关需要时,同时体现出低水平的容积率与应用资源时,则可基于极限建设用地相关控制供给标准进行新增用地集约操作。相反,当容积率水平较高且应用资源水平良好时,则可采用外购与内挖方式,将征购土地进行城镇优化发展规划,提升综合建设水平。

城镇规划阶段中非建设用地为主要组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的主体承担方,在城镇优质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继续推进城镇规划发展空间的拓宽,并为城镇生活、生产物资的持续供给提供优质保障。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镇规模数量日益提升,呈现出逐步蔓延扩充趋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则会逐步受到不良破坏。因此实践规划阶段中,应对非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控管理。应有效杜绝传统规划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良弊端,引入创新反规划方案,对未建设开发地区实施前期管控,优化城镇空间管理规划,进而科学实现优先生态管理目标。同时城镇规划应实施全面统筹考量,不仅应关注环境因素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综合发展需求以及对生态资源造成的作用影响。同时应基于资源环境构成的各类具体因素,例如生物种群、水源状况、空气标准、地质状况、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等,明确他们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形成的抑制作用。应基于生态基因环境做好流域管控防护与生态体系调控,注重土地资源优质规划、全面预防管控。再者应符合人类生活、生存目标,将生态自然体系视为建设良好的人类生态环境基础核心,并注重体系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应促进上述规划环节的有效辅助、和谐共进。因此应整合土地资源规划应用及分类管理,促进分区标准与分类操作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调控保护,促进城镇规划建设的优化持续发展。

3.结语

总之,针对城镇规划建设科学重要性,我们只有全面更新传统规划模式,创新规划管理理念,引入动态规划、生态规划模式,提升弹性规划效能,才能真正优化城镇规划管理效果,促进城镇建设规划规模的持续、良好扩充,并契合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发展建设综合需求,实现良好的效益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07(5):6.

[2]许达,李清宇.苏南小城镇建设中“反规划”理论的实践探索[J].小城镇建设, 2010,(01).

[3]谢红梅,李荣.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吐鲁番科技,2007,(01).

城镇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城镇;绿地规划

1 我国小城镇绿地规划现状

1.1 总体概况

近年来,全国各地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城镇,未能认清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片面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盲目拆建,结果导致小城镇的生态廊道断裂,森林草原被高楼烟囱取代,城镇中污水垃圾随处可见,环境严重破坏。此外,城镇文化脉络被切断,城镇中到处流露出凌乱的景象,造成了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文化的落后。

1.2 具体存在问题

1.2.1 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城镇绿地结构。现有小城镇绿地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和庭院绿地这两部分,在人流量比较大的位置没有形成功能和结构合理的公共绿地,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休闲绿地。道路两旁的种植结构过于单一,不讲究植物结构配置,而庭院绿地由于位于各自家小院里,在管理上好坏不一,没有形成实在的庭院景观,整体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绿地系统。绿地面积严重不足,这些远远达不到小城镇建设的要求,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2.2 居民的绿化意识不强,管理不够完善。小城镇的居民,对绿化和保护绿地意识不强,即便是自家庭院也无暇问津;政府部门也疏于管理。在这种综合作用下,必将制约小城镇环境的改善。

2 国外小城镇绿化情况

美国区域性城市化、城镇化的环境规划已经通过并制定环境规划的法规,美国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生活在小城镇。英国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小城镇的数量大幅上升。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但是,德国仍然给小城镇建设以高度重视,联邦规划法还特定制定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在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保证城乡的社会平衡和生态平衡,提出了综合开发规划设想,进行从区域到城镇的系统规划。这些国家在小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视绿地规划,我国与之相比,有很大差距。

3 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等六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95年,国家环保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促进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2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并对如何建设好小城镇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这些政策都要求推进小城镇化建设,其中的绿地规划也很重要。

4 总论

为了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最佳人居环境的中国艺术城市空间”这一目标,有必要通过对小城镇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来强化其景观建设,引导城镇建设走保护生态、珍爱生态的道路,进而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城镇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乡镇规划;问题;思考;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hitherto unknown results. However, due to the defects of the system and the lack of funding and other reasons, led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has a lot of problems.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nd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facing governmen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planning.

Key words: town planning; problem; think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

1、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规划建设标准过低。

规划中由于资金投入欠缺,观念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过低,雷同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独特的文化特色及风貌。规划时,过多考虑商业用途,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少对公厕、垃圾处理、排污、供电及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及科学规划,导致管理混乱。

1.2 小城镇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

很多乡镇进行盲目的沿路建设,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夹公路轴向发展,这种模式无论在环境整治还是在未来的提升、搬迁及整合过程中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给来来城镇建设布局设立了诸多障碍。另外.各种服务业及商业集中位置在公路沿线.导致城镇纵深力度不够,加大了城镇基础建设设施的成本和难度,各项市政工程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1.3 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许多乡、镇政府区域的土地被开发,乡、镇财政收人的一大部分来源为土地出让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被挪作它用,只有少部分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乡镇在土地被开发完全后,基础设施仍无法建立齐全。由于资金来源的短缺,排水等设施甚至为零。乡镇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房子被建起,但相应的缺乏高质量的施工队伍及正规的设计图纸,导致房屋建设质量低下,房屋安全不能保证。

1.4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杂乱无章。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工程人员不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对规划进行随意更改,降低设计标准,很多商业设施都按照先建后批的原则进行。很多地方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只办理一个国土审批手续即可在自已承包的土地上建房.导致耕地良田被侵占,房建选址毫无规律。房址布局的分散,不仅破坏了乡村和谐的自然景观。还浪费了大量的可用耕地。

2、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增强规划意识,共绘城镇长远发展蓝图。

小城镇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历史现状和经济人口发展趋势等因素,用规划来表示城镇的性质、功能、规模、特色和发展方向,使规划上与政策法规相符,下同群众愿望吻合;前和历史现状相承,后与发展趋势一致。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排除行政干扰,把规划编制的既科学又民主。乡镇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龙头,对城镇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新的发展形势、新的社会需要对城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严肃性以及管理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2.2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小城镇规划功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发挥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平台,以项目为支撑,才能使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大,对完善城镇功能有关键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才能加快城镇改造步伐。

2.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2.4.明确定位,适度开发。

将居住与旅游结合,进行多功能混合开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镇,在提高镇域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发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使食住行购娱等要素配套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2.5.产业联动,拉动周边贸易。

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摆脱以往零散产业独立开发的狭隘模式,强调三产协调发展,重点打造生态型农业,绿色食品种植业、绿色水产业、绿色畜牧养殖业、花卉苗木业的一产,以精密制造业、金属品加工制造业、绿色食品业、精细化工业、制药业、建材、水电及竹木加工业为二产。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房地产业为三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高品质特色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其向生态型、高附加值方向进行结构调整。

2.6.合理规划土地,多渠道筹备资金。

城镇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要破解资金瓶颈的制约,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渠道。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向上争资;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严控土地,以地生资;产权拍卖,社会聚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互惠互利,银行贷资;扩宽渠道,启动民资。

3、我国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 可以结合一些成功的城镇发展模式,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范例和模式。具体来说, 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3.1.以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城镇经济是中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发达的城镇经济不仅能推动居住、消费等功能的建设, 而且可带动城镇就业和城镇环境建设, 增强中小城镇对中心城的反磁力和对农村的磁力。城镇经济发展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 一是中心城扩散的部分二、三产业; 二是乡村中向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的部分三产项目; 三是小城镇自己努力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

32.构建中心镇一集镇的新农村城镇体系。

建设小城镇的中心地带, 使其成为该地区的“ 片区中心” , 逐步把片区内的工业集中到镇工业园区内, 并加强中心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公共项目的建设,

3.3.建设生态型和人文型小城镇。

中国小城镇的生态节制行为不是以单一资源的持续利用为主要目的的, 而是以整体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小城镇规划应以整体的思维在自然生态环境、社区居住环境和房屋建设三个层面上综合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

3.4.“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

由于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影响较大, 所以应“ 先试先行” , 加快若干配套改革。一是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 除国家财政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小城镇建设予以支持外, 应鼓励中小城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投资体制, 实行“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效益(如土地升值) 返还投资者。二是组建投资开发总公司, 负责城镇建设投资事务。三是建立城镇发展基金,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四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支持城镇居民、工业的搬迁和拆并。五是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利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4、结语:

上一篇:逆城镇化范文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