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政治公开课的价值回归

时间:2022-10-28 08:30:03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公开课的价值回归

摘 要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通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优质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但公开课的立足点究竟是“公开”还是“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公开课的价值走向,关系着教学互动中师生地位的正确认识,关系着新课改的务实推进。本文以公开课的“课”为基本立足点,以探讨政治公开课的应有价值为契机,明确当前高中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探讨政治公开课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统一的路径,推动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回归,提高政治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 政治公开课 价值 问题

新课改全面推行以来,公开课作为教学教研的一种常用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以此为契机,“公开课是否拿奖”成了学校考核新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公开课是否拿一等奖”成了新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在此导向下,公开课课堂的师生互动逐渐成了完美表演,课堂的主体由各路评委取代,甚至教学内容的阵地也快被教学手段、形式等占领。公开课“课”的价值正在淡去,“公开”的价值则粉墨登场。

公开课是一种既向学生开放,又向学生之外的其他相关人员开放的特殊课堂,是一种“不加隐蔽的教学”[1]。政治公开课就是这样一堂“不加隐蔽”的政治课。作为课,它理应体现课的价值。

一、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1.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当前各类公开课开展的目的主要有:展示教师形象,提高学校整体声誉;挖掘教坛新秀,为学校持续发展蓄积力量;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防止教师懒散无为,提高学校教学成绩。

综合分析这些课的目的,出发点无非两个,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观之,当前的公开课,基本立足点是学校,目的是维护学校形象,维系学校持续发展,奉行的是学校的绝对主体地位。

站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反观当今风行的公开课,窃以为其课堂价值不在“公开”,而在“课”。既是课,就应该囊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兼顾三方利益,促得三方和谐。以此出发,公开课应体现三大价值。

(1)学生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此为常态课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公开课的终极价值。

(2)教师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

这里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点主要不在师生互动的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而在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评课及其后续研究和改进中。

(3)学校能获得整体实力的提升

实力提升与否,既不在完成了公开课的各项“规定动作”,更不在通过公开课学校收获的几个一等奖,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教师所获得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甚至是暂时没有解决掉的“麻烦”。学校的收获不是静态的、显性的,而是持续变化的和隐性的,以此带来的学校发展,不仅是持续的,更是健康的。

2.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

政治公开课作为众多课程中的一员,理应包括其他课程公开课的课程价值,亦即包括“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教师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但政治公开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课程价值又不仅仅囿于以上三条。

在我国,政治课既分担着高考任务,也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担。综合分析,相对其他课程,政治课对学生而言更具持久性、影响更具潜在性和深远性,政治公开课的课程价值因而格外重要。

第一,对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政治知识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政治知识的学习,为成功应对高考做准备,这是政治课的初级价值,政治公开课理应不能少。政治课与学生的高考科目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高考少了政治,目标的达成将受重大影响。政治知识的讲授具有极大的连续性,缺少其中任意一节课,知识的学习都将不完整。

第二,为政治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渠道,帮助政治教师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政治教师的学科幸福感。教师的学科幸福感首先基于“教师”角色而言。既是教师,就与演员、导演、编剧等其他职业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绝不是其他角色的融合亦或简单相加,而应体现“教师”这一特征,还教师职业一个“真”的本色。

政治教师由于其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尤其不能和演艺界的各种职业角色挂钩。新课改推行以来,很多钻研政治新课改教学的一线教师把政治教师定位为“编剧”“导演”“演员”等角色,本意是想表达“新课改的政治教师需要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却不想这样的定位忽略了政治课“真”的灵魂,给学生及其他同行留下“装”的话柄,留下“假”的印象。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政治课,提到政治教师,就与社会上的假丑恶、虚伪等联系在一起,超额附加给了政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让政治教师生活在学生、同行乃至社会的夹缝中,极大地影响了政治教师的学科幸福感。政治公开课中教师的各种生动形象的“表演”,课程讲授中的各种“完美”都是“装”的生动写照。

第三,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配合班主任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这是学校育人的关键一环。关于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关键部分,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政治公开课,作为政治课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和效果对政治课整体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如若教师在常态课中大肆渲染“真”品质的重要性,而在某一节公开课中却大行“装”之实时,学校整体德育的效果则相当于“99+1=0”,其破坏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永续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和信念教育是高中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题。目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焦点大有集聚之势。政治课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进行,且需得有效,委实是一大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一道不得不迈的坎。

二、当前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

1.“假”

为了使课堂达到一种完美和理想的状态,老师们做足了课前功夫:引人入胜的导入、自然的过渡,精巧的提问,华美的课件,甚至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精心策划。学生在老师一手导演编排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样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课堂还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大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2.公开课在表现形式上过多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的兴起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好帮手,使展示内容更丰富更直观,省了教师不少“手”力。公开课使用多媒体几乎成了一个定例。但是目前公开课使用多媒体多是从音响、画面、文字色彩、图像显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轰炸”,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无形中使教师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富有创意、具有个性的思维根本没有发散的空间。

3.政治公开课教学中,学生被工具化

学生呆板地听课,挺直的脊梁,专注的眼神,一个个如同应声虫般回应着老师,貌似老师在讲台上表演着炉火纯青的技艺,实则是一种走过场的把戏甚至是谋生的手段。更可怕的是,学生、上课的老师、听课评课的领导、教研人员都知道这种公开课在干什么,但都保持沉默。学生的进步并非因公开课而更胜一筹,反而映衬了授课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了所谓的荣誉、奖励和尊敬,也成为了教师晋升加薪的有利条件。这些都是与教学本质相违背的。

4.课堂教学评价形同过场

政治公开课的教学评价中,基本上一片“和谐”,优点是主流,缺点在少数,而且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评价的主体是清一色的各路领导和专家,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面子、关系、荣誉等充斥其中,公开课的主题偏离得太远,务虚的倾向日益严重。

三、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合理回归的路径

1.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异同

“公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而“公开课”就是不加隐蔽的教学,也就是“公开教学”,也即“观摩教学”。它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是对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人公开的课。常态课是按照课表安排每天要上的普通课,常态课与公开课有以下不同。

(1)目的不同。公开课除了和常态课一样,上给自己听、上给学生听(为学生学习服务)外,还要上给其他对象――熟悉的、陌生的、有利害关系的、无利害关系的人听。

(2)内容不同。一般的,从时间长度说,公开课就一个课时;从对象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自己班、自己的学生,这节课没完成的,下节课可以补上,另一种是借班上,上了这节课就走,这就决定了课堂内容一般都截取自认为最精彩、最有“嚼头”的部分,展示自己和学生最可“称道”的东西。

(3)环境不同。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授课场所、听课者等与常态课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场所、对象的不同,讲课者的心态自然不同,心态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质量不同。

2.政治公开课价值回归路径

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基于常态课,理应回归常态课,只有达到了常态课的要求,才有资格谈超越常态课,使政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而且高效。

新课改之下的政治公开课课堂价值的回归,笔者以为,“求真务实”是必经之路,这个“求真务实”基于新课改,服务于政治课程。

首先,新课改之下的高中政治公开课要“求真”,求新课改之真,求政治课堂之真,求教师之真,求学生之真。

求新课改之真,就是要把握新课改的实质,避免课堂形式上的闹哄哄、知识逻辑的乱糟糟。新教材的典型特点是贯穿“生活”这一主线,围绕“三贴近”原则,建构的是生活逻辑。这一方面容易调动学生敏感的神经,让其快速参与课堂;另一方面,如若只停留在课堂的热闹,只停留在生活现象的抓取,不注意现象背后丰富内涵的分析,一切的热闹、“高效”都只能是虚有其表。

求政治课堂之真,就是要把握政治课的内核,不仅关注课堂内容之真,而且关注情感共鸣之真。政治课绝不是谁的传声筒,更不是谁的发言人,政治课分析的是社会现象,透析的是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是社会现象,定然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政治课不能排斥假丑恶,政治课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假丑恶与真善美的对比中推动认识的发展,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积淀。

求教师之真,就是政治课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互动中要展现真实的自己,既包括教学活动组织的真实,也包括教学手段、方式选择的真实,还包括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真实。政治课教师不要把自己打造得那么完美,要允许缺点的暴露;不要把自己打造成“全能王”,政治课教师不是演员,不是编剧,不是导演,政治课堂也不需要这些与表演相关的要素存在。

求学生之真,就是要求政治公开课展现的是真实的学生,不是经过“包装”的“托儿”。课堂要有效,要有生成,必然要求课堂的不足,必然要求课堂要有疑问。如果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的问题对答如流,那么这节课是没有一点价值可言的。

其次,新课改之下的高中政治公开课要“务实”。政治公开课的务实就是要学生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困惑,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不管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都需要过程的真实,都需要正视问题和不足。所以,政治公开课应该突出缺点和不足,肯定缺点和不足,正视缺点和不足,从而改变公开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和策略,改变评价主体和评价导向,并以此推动政治公开课的课堂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笳.高中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 吴海军.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异化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 蓝士成.展示课可以作秀吗[J].四川教育,2007(23).

[4] 陈美兰.例谈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3).

[5] 林跃锋.公开课――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J].学术研究,2012(12).

上一篇:文学体验阅读READ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国外农村学校的“地方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