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公开课浅议

时间:2022-09-15 01:41:15

新课改下公开课浅议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面临着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与更新、新旧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上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有些变化却是让人担忧、困惑的,因为它脱离了教学常态只单纯的去追求新课程倡导的变化,结果往往是只有“形”而无“神”,有的甚至因为认知的偏差而采取了不当的做法,如,课堂上追求不正当的完美、虚假、“作秀”,上课就像“彩排”,满堂喝彩,没有任何缺陷。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真实”。

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到底怎样才能由作秀走向实效呢?

1.创设情境要有效

数学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形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庸俗的、泛滥的或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如:有的教师在上“加、减混合计算”一课时,用课件创设了两个非常漂亮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动画情境,学生被课件中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动画情境深深吸引,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反而没有在比较中思考、理解和掌握,同时两个不同的情境也不利于学生去比较。而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每天都要乘公共汽车上班,昨天早晨上车后,车上共有9位乘客,途中先下了5位乘客,后又上来了4位乘客,这时车上有多少乘客?在学生列出算式、说出算理后,老师又告诉学生:今天早晨,老师上车时,车上还是共有9位乘客,途中先上了4位乘客,后又下来了5位乘客,这时车上有多少乘客?在学生解答完后,老师又问:两次都是算车上现有多少位乘客,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学生对运算顺序的体验、理解就要容易些,也更深刻些。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1.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找准情境与数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1.2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过程要有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学生在有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后进学生很难获得实践、思考的机会,因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教学的“三维”目标自然很难落实到实处。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推导公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已学过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合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探究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探究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究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怎么想到的?学生不得而知,在他们的认知过程中也就存在了一个空白,我们的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而无实。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已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因此,在探究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与比较中学生也能自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推导的道理,这将使探究过程真实而有效。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合作探究时,应注意:

2.1深入理解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它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

2.2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教材的细节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才会更有效。

3.合作交流要有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受到了冲击。现在我们在课堂越来越“活跃”了,有的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就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将发展成什么样?这并不是课改的初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我行我素”“热闹非凡”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能有多少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合作交流时,应注意:

3.1正确理解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一些新理念,如让学生上课听讲时,腰挺直,手放背后;上课讲话必须经教师同意才可发言等。现在,我们需要一些能适应新理念、新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理性质疑、自主思考、认真倾听、合作交流等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培养适合现在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让学生在“高压”下“乖乖”地学习。

3.2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再是“强制性的”,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一种内在的需要,进而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运用媒体要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我们滥用了多媒体,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件好课,那我们又走进了媒体使用的误区,成为标签式的使用多媒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运用媒体时,应注意:

4.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有“效益感”。有位老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扛着摄像机,请一个学生扮成晓红到商场,购物;回校后,制成导入情境课件。问:刚才同学看到晓红在购买东西时要用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导入,至少要花上半天时间制作。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就在用钱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何必这样劳神费力呢?

4.2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而动态地生成新知识。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其中一个环节是用多媒体演示笔算除法的过程。课件的制作色彩鲜艳,不同的书从四面八方飞来,极富动感,很有欣赏性。但这一演示对学生真正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仅没有教师直接板书的效果好,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在使用多媒体之前,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用,有必要用吗?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这离不开“有效”。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下,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上一篇:浅谈转化后进生 下一篇:三鹿有机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