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时间:2022-10-28 03:00:09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深化学习、拓宽视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全面素质的集中培养和检验,更是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而对于地方高校,毕业设计更是学生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机会。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

一个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做毕业论文,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可以做毕业设计或专题试验,使学生获得解决某个工程的锻炼;也可以做一些模拟性的工程设计、试验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独立工作的机会和初步练习。合理地选择设计题目,并指导和督促实施,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机械类专业乃至工科各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如下:

1.既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又要因材施教

毕业设计内容必须符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尽量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或专业研究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教师在符合专业培养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适当考虑学生的意愿,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教师分给的题目。

2.结合生产、科研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经济意识

这样的课题能使导师和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更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3.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学生工作,也是衡量大学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通过双向选择、签订了协议以及就业有意向的同学,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时,要求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要积极支持,并提供一定的条件。

4.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要求课题不能太窄,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综合性课题,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5.难度适宜,保证完成

太大的课题不能使学生得到从确定方案、绘制总图、画零件图到编写说明书等一系列的全面锻炼;太难的课题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题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应把握在能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在给定的时间内能完成的程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分析

为适应新时期对毕业生的要求,落实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针,近年来我们从选题类型、设计任务和内容、学生分类、设计工作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归纳起来,毕业设计可分为四种模式,而学生可分为三类,现分述如下:

1.软件应用类

这种类型以开发工程应用软件为主。其任务主要是针对某专业题目,通过采用不断涌现的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以及计算机高级语言,开发出在某些方面实用功能强的工程应用软件。

2.产品设计或模具设计类

这种类型以设计工业产品或其模具为主。学生运用各种先进的设计和建模软件,进行产品或模具的三维及平面设计。一般既要求立体造型,也要求绘制工程图。与传统的产品设计比起来,增加了对计算机及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的要求。

3.工艺改进或设备改装类

这种类型以完成企业设备或实验室设备的改进、消化或新设计为主。此类题目类似于传统的毕业设计,但明显的改进在于对增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应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计算部分力能参数。

4.研究类

这种类型以做论文为主,在理论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包括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应用)对实际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求解或验证。此类题目主要是提高部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应用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从目前本专业的情况看,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这类学生多从事第二和第三种模式的毕业设计,有的学生可结合就业实习,在用人单位或校外其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第二类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类学生多进行第四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培养和挖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第三类学生将在学校进行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类学生四种毕业设计的模式均有进行。

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考

软件应用类题目极大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使这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学生对于课题中涉及到的工程实际情况和生产实践经验则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作为未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

产品设计或模具设计类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完整的设计过程训练,同时对先进应用软件的熟悉也增强了他们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但这类设计涉及加工工艺性、标准规范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就会影响设计的准确性。

工艺改进或设备改装类题目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机械专业必需的工程设计训练。但学生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消化和绘制设备总装图,且对设备复杂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透彻,故这类题目完成起来工作量较大,时间偏紧,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太高。

研究类题目培养和挖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对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可尽早的完成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渡。这类题目的缺点是缺少工程技术人员必要的基本训练。

综上所述,四种毕业设计模式各有特色,但又各有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跨专业组织毕业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因此选题不能太窄,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跨专业组织毕业设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互补组合,这些组合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保证了设计有较高的总体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充分利用前一学期的综合课程设计

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后,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进入课题,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基础薄弱。为弥补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除提高平时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要求外,本专业在第七学期最后四周时间为综合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可与毕业设计衔接起来。这样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能缩短毕业设计的适应期,更快地投入实质性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有效的工作时间,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和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及其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把好毕业设计选题关

在第七学期末,各指导教师均要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申报表,将课题名称、宏观思路、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拟带学生数写清楚。尽早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毕业去向等情况,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另外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补充相关课程知识。

4.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随着科技革命的步伐加快,企业在解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问题时,还需要大力依靠高等学校的支持。而高校正好具有人才集中,学生乐于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等优势,可以广泛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身所学的学术理论知识。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而且利用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开发,提高研发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创造性地应用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完成后,学生已基本适应工作岗位,可以较快进入角色,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

5.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应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正确、客观、公正的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以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杜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目前各院校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较多模糊因素,主观随意性较大,其结论有时难免带来争议。以往较多的研究集中于定性分析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量化的评价方法,但如果没有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公正地评估其质量,从而阻碍毕业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满意度,大大减少教师的“印象分”,避免对指导教师之间的名额分配进行“平衡”,增强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毕业设计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才能找出适合地方高校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纪多多,李磊.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教书育人,2008(30):37-39.

[2]李海志,谭海鸥,董超俊.产学合作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58-68.

[3]赵海燕,芮延年.模糊理论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38-40.

[4]阳霞,周文峰.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3):123-125.

上一篇: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探析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改之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