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思考

时间:2022-06-12 02:44:45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思考

[摘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正经历着学风现状明显滑坡、纪律诚信观念淡漠、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急功近利状况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等诸方面的冲击,文章就此提出了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89?03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下,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1]高校学生工作要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厘清“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践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为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研究解决。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变化

第一,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999年以前,我国实行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10%,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1999年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教育改革拉开序幕,高校开始扩招,招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长。1999年招生数量只有106万,截至2011年大学生的招生数量达到675万,增长了6倍多,入学率达到了72.3%,高等教育真正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促进了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严重落后,学生管理队伍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显著的压力。

第二,国家就业政策的根本性改革。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就业主要是统包统分,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表现为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分配制度的矛盾日益明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末就业政策正式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实用性人才,面对国家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挑战。

第三,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产生了短信、微博、飞信、校内BBS论坛等新媒体,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现在高校基本都覆盖了互联网,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浏览最新的科技资讯和时事政策。网络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积极和负面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剧烈对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新的冲击。地方高校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接受新文化成果,自觉摒弃低级落后思想,如何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制高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新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管理是新的挑战。

第四,大学生个性特点显著变化。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家长百般宠爱和呵护下成长,是一群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关注自身利益,但是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追求多元;他们在顺境中成长,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差,做事眼高手低;他们自主意识强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协作交流意识较差,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而且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时尚,但是自控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应该来说这批90后大学生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差异明显,给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学风现状明显滑坡

学风现状是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当前,地方高校在大众化教育的扩招背景下,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学生质量却在不断下滑,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都较差,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越来越不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无用论观点日益泛滥;晨读、晚自习现状堪忧,课余时间教室里主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谈恋爱、上网吧、搞聚会等现象风靡,班级的不及格率、不及格门次等指标显著增加,有的学生几个学期下来不及格门次竟然达到20学分以上,面临降级退学的危险。高校学生工作如何紧密结合学风建设任务,已经凸显紧迫性。

(二)纪律诚信观念淡漠

纪律观念和道德素养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内容。按照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学生文明守则、课堂考勤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例、贫困生资助条例、宿舍管理规定、纪律处分条例等,应该说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价值观取向模糊,地方高校学生对是非判断不清,学生违纪现象日趋增多,经常看到学生不经请假擅自旷课,学生拿着早餐进教室上课,有恋爱学生在公开场合过分亲昵,甚至还有学生打架事件等,明显违反学生管理规定的现象。在诚信缺失方面,有家庭条件尚好的学生领取贫困资助,有贫困学生贷款还款违约,有学生不好好准备复习而作弊。地方高校学生纪律诚信观念淡漠,有必要加强教育管理。

(三)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在做好教育管理的同时,越来越突出服务引导的理念,钢性管理逐步向柔性管理服务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特点。但是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还难于摆脱行政管理的属性,工作中主要体现以行政管理来约束学生。当今90后大学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他们认为高校求学是享受教育消费,倾向于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校园内,宿舍后勤条件不好他们要维权,食堂质量不好他们要维权,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碰到一些不人性化的条款他们要维权,发生突发事件要维权。高校学生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法律意识重要性,学生工作要按照教育法规来处理,要正视学生的诉求,这也强化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

(四)急功近利状况明显

当前,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也不断地影响着高校。90后学生非常注重自身发展,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为了达到目的会想尽办法,尤其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更倾向于抓住重点去充实自己。学生急功近利突出表现在入党方面:有些大学生为了入党,积极争取担任职务,为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做好各项工作。但是一旦入党以后,有的同学就会放弃所有工作,而关注自身发展。另外,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不关注集体,徘徊在集体之外,只追求个人发展。还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老师划重点,只为通过考试,而不是真知求学,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全面素质大学生培养。

(五)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有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超过15%[3,4],其比例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水平。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在不断增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90后大学生”有其特殊心理品质,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受到很大的关爱,但是他们依赖心理严重、耐挫折能力弱、自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大学生管理中,笔者发现有较多同学滥用网络而成瘾,学习难于为继;有学生恋爱受挫,一蹶不振;有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差,人际交流有障碍。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求助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帮助,同时他们也是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隐患。这些情况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考

(一)以机制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生工作体系建设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工作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给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辅导员,严格公开选拔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全面考核任用的机制,保障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建设,要制定高校学生工作条例,明确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职责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待遇报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第三,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注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有计划有层次选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学历、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此外,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心理健康关爱工程、创业就业扶持工程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拓展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各项平台建设,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

(二)以校园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培育

学风状况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学风清正,学术纯粹”的高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方高校学风状况堪忧,面临的学风建设任务非常紧迫。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教师要精心组织策划,如学风竞赛月、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专家科技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推进学风建设上水平。此外,要加大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把加强实践育人作为学风建设新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体现地方高校特色与实践、展现大学生风采与风貌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三)以典型示范引领为突破,加强校园宣传舆论导向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抓住重点积极引导才是关键。地方高校不乏有各类优秀人才和各种典型事迹,学生工作部门要重视对优秀群体和优秀事迹的关注和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素材加以宣传。要运用新科技成果,建立高校学生工作网站、学生工作杂志、学生工作微博等新媒体,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把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典型通过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要加大学生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力度,全面公平公开公正地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学干部等学生优秀荣誉的评选,组织优秀学生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示范作用。地方高校还应该关注科技创新的学术进展、励志成才创业队伍推进以及精神文明典型事迹等,要通过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和文化育人的作用,有效把控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育人舆论导向。

(四)以管理理念转变为契机,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理念的转变。要在强化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不断提高“以人为本,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学校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遵循“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提高服务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善育人方法,发挥服务育人的新功能。地方高校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大力实施大学生关爱工程,要深入大学生的教学课堂和日常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困难,在贫困助学、创业就业、心理健康指导等各个方面主动出击,建设好高校大学生服务体系,寻找服务学生的切入点,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充分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宪玲,吴海涛,黄宏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0(8):39-40.

[2] 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269(15):115-118.

[3] 张超,秦皓.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107-109.

[4] 马小红.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世纪桥,2012,244(5):130-131.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高校外籍管理人员的聘用 下一篇:应对城市社区阶层化的社会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