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10-27 04:22:31

上海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内容提要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在国际上,很多城市因会展业的发展而更加繁荣,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对上海市的会展业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本文用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了上海会展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就提高上海市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上海 会展业 国际化 国际竞争力

中国入世过渡期已基本结束,经济发展处在新的起点。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中国会展业,也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上海的会展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上海市会展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迎接挑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

一、 上海市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之后得出结论:一国经济环境对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下面就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上海市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成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影响上海会展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要素。

1. 基础设施

会展场馆设施是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基础硬件。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开发区为核心,辐射至漕河泾开发区、浦东新区一线的会展黄金走廊,拥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高档会展场所。其中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位于浦东开发区,一期工程投资8.2亿元。目前拥有9个无柱展厅,面积10.3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SNIEC的全面扩建将于2010年完成,届时室内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室外面积13万平方米。SNIEC的扩建将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并确保上海作为东亚地区会展中心的领导地位。

到2010年,上海的大型展览中心的室内场馆面积将超过30万平方米,室外展馆面积将超过16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了世界头号会展城市――德国的汉诺威。

2. 人力资源

会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人才。如: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工程管理、会展设计、会展财务管理、展馆的营销和服务、展馆器材的标准化管理、展品运输操作管理等。

据调查,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也表明,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考虑到会展公司和饭店增量、世博会自身需求以及对会展业的推动等因素,人才缺口会更大。另外,上海市会展从业人员中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但是,目前已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等11所高校和中专、职业学校开设了与会展业相关的专业。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内德斯堡大学等正与上海的大学考虑合作开展会展专业学科;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已打算2007年在上海设立一所培训会展专业人才的培训中心,这些人才将挑起会展发展的大梁。

(二) 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据ICCA统计,全世界国际会议的年消费总额高达70多亿美元,而全世界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多达4000多个,全球展览业的经济收入高达2800亿美元。据国际会展业的权威人员估算,国际会展业的产值约占生产总值的1%,如加上相关产业从会展中获得的效益,则约占8%,中国的会展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来,上海的会展数量在逐年增加,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上海会展业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

(三)相关产业

会展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能带动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贸易展览会的组织者年收入约为45亿马克,拉动参展商和参观商的消费为170亿马克,综合评估每年展览业为经济发展创造的价值为410亿马克。

1. 工业

上海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金融保险业

200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上海将认真实施“一个聚焦、四个重点”举措,即: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做深金融市场,做强金融机构,做优金融环境,集聚金融人才,不断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上海发达的金融保险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旅游业

2006年上海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超过51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955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04.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 %。旅游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比重的6.4%。发展国际会展旅游必须依托在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方便的城市背景,目前上海正在全面整合都市旅游资源,提升和拓展都市旅游产品。

4. 广告设计业

展会的主要功能既有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它还兼具有商业展示功能。因此,参展商特别关注展览的宣传效果如何。上海广告设计业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上海的广告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的设计竞争。

5. 交通运输业

上海拥有两大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2010年上海将建成11条线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达到400公里,相当于发达城市如纽约、伦敦的轨道交通水平。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竞争

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中,第四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这包括该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上海会展业的经营主体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主承办单位和场馆单位为主体单位,以搭建公司、设计公司、工程公司、运输公司等为配套服务单位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五) 政府

一方面,政府的补贴、教育和资金市场等政策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上海市政府给予会展业极大的关注,将其列入“十一五”期间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不仅在市政,交通等设施上大量投入,而且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措施。2006年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85.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同时,为支持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对上海市展览业有关营业税征收问题给予优惠政策。

(六)机会

机会会打破原来的竞争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

1. 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必然对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CEPA协议中18个将会受惠的服务行业中,会议展览名列第二。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发挥大都市的集聚功能,推进包括会展业在内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2. 经济发展

据统计,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该地区得以强势增长。如今的上海已经具备了让会展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条件。“十一五”期间上海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左右,上海将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发达水平的经济体。这将为上海会展业在“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

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影响深远,世博会带来的机遇表现在:首先,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将会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规划,整个世博园区可以提供将近二百个展览场馆,世博会举办前、举办中以及举办后都将为上海的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世博会需要大量人才的加快培养,将为上海会展行业储备和积聚人才。最后,依托世博会,可以推进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世博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材料的应用、展会的规划和管理都将为展览品牌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标准,使中国的会展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同时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也将促进会展管理体制创新。

二、 提高上海会展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扩建会展场馆

没有好的会展设施就没有好的会展。目前上海主要场馆有八个,总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但单体面积偏小,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10.35万平方米外,其余均很小,且均是多层建筑,很不规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场馆好的档期预订到三年以后,造成了场馆租订的紧张,规模大的展会难以落户上海。因此应加快对上海场馆面积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展览商入驻上海。

(二)注重上海会展业的品牌建设

实施会展业品牌战略是提高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应借鉴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会展的认证与推广,形成定位准确、概念清晰、形象鲜明的会展业梯次发展格局。促进整个行业向国际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人才培训与人才引进

应加快对上海市专业会展人才的培训,配合国外知名会展机构在上海开办会展人才培训中心。会展企业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外会展机构、学校以及会展公司学习,并适当引进国外会展人才。

(四)规范市场

为了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注意会展工作的配套工程,避免会展主题、规模和人才使用上低水平重复,关注展会产业链条的匹配,避免盲目恶性竞争。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本文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基金项目(T11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际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

郑建榆:上海会展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8月。

张水清、李慎亭:会展经济特性与都市功能的提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9月。

吴昌富、赵亮:细剖“材”质― 上海会展业人才问题初探,《中国会展》,2004年1月。

上一篇:利用外资推动我国自主创新 下一篇:保证项目成功的合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