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思考·探索访上海文慧沪剧团艺术总监杨音

时间:2022-05-12 09:11:16

尝试·思考·探索访上海文慧沪剧团艺术总监杨音

他从艺至今已逾二十年,在一个新创办的民营剧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他身上,折射出在沪剧整体滑坡、沪剧院团生存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一个沪剧演员的尝试思考探索。他就是上海文慧沪剧团的艺术总监——杨音。

逆境中寻找平台

杨音考入徐汇沪剧团学馆时,正是“”后那段沪剧最红火的时期,同辈演员强手如林、人才济济。不料进团仅仅五年,剧团就解散了。那时杨音不过三十岁,随后辗转于川沙、长宁、宝山几个区县沪剧团,飘荡了几年,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演员下海、出国的风潮,他也去了美国。一圈转好回到上海,发现依旧有一份沪剧的情缘不能割舍。其后他曾参与创办过“孙徐春沪剧团”,担任团长兼主演,终因种种原因而难以为继。

直到遇到出身沪剧世家、对沪剧有同样深厚感情的企业家王慧莉,两人的办团理念、想法取得一致,这才有了文慧沪剧团。“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到了‘文慧’才真正实现了自我,主要是平台好。演员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平台,能展示你的想法、你的构想。”杨音说。

年轻的“文慧”表现抢眼,不到三年便推出七台大戏,其中有两出原创作品,五出复排大戏。建团之初的磨合期,选择剧目时,倾向于复排一些比较卖座,又多年不演的传统老戏如《幽兰夫人》、《花女泪》等等。从《叛逆的女性》、《断线风筝》开始,“文慧”的舞台面貌有了质的飞跃——这两出戏是为团里两个青年主演度身打造,因为女主演黄晓莉与男主演程文俊的年龄差距,杨音特意挑选了男女主人公是叔嫂、姐弟关系的剧目,以求舞台形象和气质阅历与演员自身相接近,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而“文慧”的两个原创作品:《黎明前的歌声》是为建党九十周年而创作的;《倾城之恋》则是一出反映都市文化、老上海风情的西装旗袍戏。这是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编成沪剧,也是《倾城之恋》第一次被搬上戏曲舞台。主创人员在服装、舞美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令全剧呈现一种如同陈逸飞油画般的风格。今年3月底,“文慧”带两出原创大戏赴香港、澳门演出,这又是民营沪剧团少见的手笔。

“演员这行很怪,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阅历、经验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成熟。越到老,演员的味道越好。”杨音认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有过两个飞跃,一出《深秋的泪痕》让自己在沪剧舞台上站稳脚跟,而现在,在《叛逆的女性》、《断线风筝》两出戏中他都改唱老生,两个角色差距也很大。在“文慧”他演过各种类型的角色,戏路更宽了:“能成功塑造角色很欣慰,这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阶段。”

搭建班底 培养人才

除了演员,杨音更是一个“经营者”。缺人是大多数民营剧团的短板,大部分民营剧团只有一两个领衔的演员,缺乏固定的配套班底,过于松散的组织形式无法形成制约,人员流动太大。每逢演出临时凑人,而且演员的平均年龄偏大,演出效果可想而知。“文慧”情况比较乐观,有三十多位带薪演职员作为基础。领衔的两个青年主演都是下海的优秀票友,此前曾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佳绩,人气颇高;聘请专业院团中虽已退休却还有实力和精力的演员;还吸纳几个原区县剧团的演员,其中就有杨音曾经的同事。乐队、舞美、灯光、服装各行当颇具专业水准,近十人的民乐小乐队足够应对日常的演出,只有排演大型剧目需要交响乐时,再根据需要外借。这个剧团虽小,各部门构架却非常完整,甚至还有工会。目前,“文慧”的用人方式是:主要演员——如程文俊、黄晓莉是签订合同,剧团为他们承担社会保障。聘用专业院团已退休的演职员,则签订协议。这种相对灵活的合作方式,方便人才的流动,大家可以双向选择。事实上“文慧”成立三年来,没有一个专业人才流失过。班底的固定,使演出质量得以保证。

同时,“文慧”不遗余力为青年演员搭建平台。“一个团如果没有新生力量,三五年后就会被淘汰。”“文慧”重点培养的“当家小生”程文俊,此前也曾加盟过专业院团,受体制的局限,两年还没轮上主演一台大戏。而民营剧团则有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进了“文慧”的程文俊可谓如鱼得水,不断登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在两出复排大戏中挑起大梁,取得了非常好的舞台效果和社会效果。为让两位青年在演技上更进一步,“文慧”还出资送他们到戏校培训。“在自身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更多实践机会,更快地积累演出经验,必然成长更快。”

“文慧”的另一个重要办团理念是,剧团的行当必须齐整。为此,杨音在挑选和聘用演员之初,就充分考虑这一点:“不能只有小生花旦,老生、老旦、丑角也都有戏才好看。而且要拉开年龄层次。当程文俊演小生的时候,我可以演老生,演他父亲。当需要我演小生时,要借刘银发一辈的演员演我的父亲。”

然而人才仍旧是制约民营沪剧团的瓶颈:“我们有两个出色的青年演员,是其他民营剧团所没有的。但还是觉得太少,没有挑选的余地。”“文慧”也想过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在专业院团的戏校招生尚且艰难的情况下,民营剧团收入固然不比在专业院团低,但无法解决编制,很难给青年人才以依靠和安全感。目前“文慧”所能想到的办法是,通过区文化馆或下属单位吸纳人才、剧团再借用的方法,解决演员的组织关系,而为此又面临必须解决演员职称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黄晓莉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此前“文慧”策划黄晓莉拜茅善玉为师、排演大戏,做足了铺垫。

自己出一点,政府投一点,

票房卖一点

创办“文慧”之初,团长王慧莉希望首先打品牌,赢利放在其次。在基层演出市场的竞争中,因为质量好。“文慧”开出的演出费比其他民营剧团高,但赚的却更少。“人家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因为我们的戏水准高,投入也大。”依靠企业家的无形资源——小南国分店分布在全市的70多个街道,使“文慧”更容易达成演出意向。目前的沪剧演出市场中,民营剧团占有七成的演出市场。其中,“文慧”以一年一百多场有质量的演出占四成份额。目前“文慧”的工资三分之二靠演出市场和资金支持,三分之一的工资和排演大戏的成本需要自己投入。三年来,剧团运营得越来越好:第一年全靠投资,第二年投资就降到七成,第三年只需投入四分之一。因此“文慧”更有底气尽可能多地依靠市场:“今天的戏卖掉七成,剩下的就让它空着。不送票,来看戏就要买票,因为我们在付出。2013年希望我们的演出是‘自己出一点,政府投一点,票房卖一点’。市场要占到一半以上,才是一个健康良性的经营模式。相信再有两年时间,‘文慧’可以走上正轨,依靠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收支平衡,不需要再额外注资。”

演出市场方面,杨音认为,专业院团有天然的优势,国家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经济上有财政拨款作为支撑,风险较小。而对民营剧团来说完全要靠自己,又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市场风险太大。如果今后政府在提供演出机会时适当倾斜,民营剧团完全可以靠自身的质量和特色,与专业剧团去公平竞争。

杨音还有一个民营企业办民营剧团的设想:如果能对支持文化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由民营企业提供编制,演员退出舞台后可以进入企业继续从事一些合适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模式。“这样我们就活了。这才叫真正的民营剧团。如果能解决编制等后顾之忧,我们可以自己养自己,靠艺术质量、靠市场来养。”

上一篇:论赖声川即兴创作戏剧的艺术本质 下一篇:末路相逢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