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22:38:10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 渐进决策理论 建议

一、引言

2015年8月,“中国上海”、“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上海”等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相继的新版《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的关注。

由于我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主要运用渐进决策模式,因此本文基于渐进决策理论对上海市出台的一系列居住证管理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其是否遵循了相关原则,是否在吸引和留住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理论模型

渐进决策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教授提出。渐进决策是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决策者作决策时以既有的政策为基础,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逐步实现决策目标。其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新政策方案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原有的政策“添砖加瓦”。渐进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需注重其连续性。

(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渐进决策实质上是一个决策效果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革必须从现状出发,通过变化的逐层累积,最终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

(3)稳中求变原则。快速、频繁的变化会带来诸多不适甚至是抵制,危及社会稳定。渐进决策前进的步子虽不大,却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达到稳中求变的效果。

三、分析论证

(1)以按部就班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渐进决策模式下的政策制定是决策方案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2002年,上海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引进人才暂行规定》),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才,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柔性流动形式,来沪工作或创业。2004年,上海施行《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居住证的种类和功能进行了扩充,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同年9月,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公安局等6部委联合关于印发《〈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对保障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来沪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进行细化。2013年,上海对来沪人才居住证管理进行了区分,分别出台了《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办法》《积分管理试行办法》《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管理办法》于2013年7月1日施行的同时,原有《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和《暂行规定》废止。2015年,为吸引更多人才来沪工作或创业,上海出台了新版《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积分管理办法》及相应实施细则。原2013年版的《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和《海外人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施行的同时废止。上海制定的一系列居住证管理方案是结合现有政策环境,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修改而成,其基本精神和政策目标一脉相承,政策的制定保持了连续性,坚持了按部就班原则。

(2)以积小变为大变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和供给需求等影响因素,政策执行者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逐步对境内外来沪发展人员的居住证管理制度进行了区分、细化和完善。对于海外来沪人才,2015年新修订的《海外人才管理办法》较之2013年的版本有两个变化:一是将海外人才居住证的有效期限从“1~5年”变更为“1~5年”和“10年”。二是将需要申请居留许可的范围从“外籍人士和台湾地区”缩减为“外籍人士”。而针对境内来沪发展的人才群体,2015年施行的《积分管理办法》与2013年的《积分管理试行办法》相比,有四大利好:一是积分总分仍为120分,便于数据统计。二是最短2年就能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三是近3~4年内缴纳的社保可以进行累计。四是该政策的有效期延长至2018年6月30日。这种根据原有政策执行情况,不断对现行政策加以微调,循序渐进的政策制定方式,符合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3)以稳中求变原则分析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在2013年版《管理办法》施行前,市政府曾就《管理办法》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举行新闻会,对《管理办法》《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和申办流程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政策施行前,给目标群体一个明确的、官方的回应和解答,无疑对确保政策顺利执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在保持总体政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2015年新版《积分管理办法》对2013年的《积分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了微调:一是适当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申领门槛,在第六条中增加了“持证人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申请积分的,最近1年内累计6个月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应不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等内容。二是进一步扩大了可获得加分人才的受众面,加分指标中增加了“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对应的加分内容。三是更加严格了对个人申领材料的审核,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全市积分申办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依托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居住证积分申请信息的事中事后监管。可见,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的决策过程确保了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

四、结论对策

总体而言,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政策遵循了渐进决策的三项原则,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这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完善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使居住证管理政策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

(1)建立统一的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库。以公安部门的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全市通用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之间身份证、户籍、居住证等人口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

(2)开发居住证证件的信息修改功能。充分考虑申领者迁移流动的特点,该功能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持证人的暂住地址等动态信息,无须重新制证,提高了行政效率。

(3)畅通来沪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各类通道。在及时召开政策解读会议,邀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的同时,充分运用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媒体宣传新政策,促进境内外来沪发展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顾家齐(1987―),女,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03).

[2] 王阳.居住证制度地方实施现状研究――对上海、成都、郑州三市的考察与思考 [J].人口研究,2014(03).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这得益于上海居住证管理制度的改革。

经2013年5月20日上海市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按照这一办法,取消了原有制度中的居住证分类,而以积分制度取代。达到120分积分标准值的持证人,可享受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张芳,2005年自武汉一所电子类大专院校毕业后,虽然在上海工作结婚生子,但户口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引入积分管理,突出了能力和贡献的导向,为平凡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了一个融入渠道。”在6月19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管理办法》新闻会上,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说。

由此,上海也成为中国首个对外来人口全部采用居住证积分制管理的城市。

“这种操作手法至少看上去更加符合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以往户籍改革政策中浓厚的功利性。上海的政策可以说给了人们一个新的视角,在今后的户籍改革中,更多地考虑人的付出和人的期望值。”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孙常敏如是认为。

积分制的希望

在6月19日的新闻会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称此次上海居住证实施积分制度是“从条件管理向积分管理的进步”,并指出希望为“长期合法稳定就业、居住的来沪人员建立透明而且稳定的预期”。

据记者了解,此前实施的居住证制度按照申请人的不同分为居住证A、B、C证,A证为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审核实行按照要素计分制,C证则是一般居住证,针对普通外来从业人员——包括投靠亲友类、就业类、临时类等。而对于留学人员实行人才引进类居住证为B证。

在此前上海市对引进人才居住证的管理办法中,“条件”十分明确: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在上海工作或创业,而持有上述居住证的人员,其居住证的有效期在一定年限以上的,可以申请子女在本市就读;符合上述规定的境内人员的子女,取得本市高中毕业文凭的,可以参加上海卷统一高考,报考本市部委属高校、在外地有招生计划的市属高校或者民办高校。

正是本科的学历“条件”门槛,令来沪已经多年的大专生张芳一直未能获得上海居住证。

“按照最新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申请居住证解决子女就学和医疗保障等问题,慢慢地还有希望落户上海。”毕业之后一直在张江科技园工作的张芳告诉记者。大专毕业积50分,43岁以下的最高可以达到30分,缴纳社保一年还能积3分,修改后的居住证《管理办法》给了张芳希望。

120分的标准,积分管理可谓是此次上海居住证改革的最大亮点。按照《管理办法》,整个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四部分组成。

“积分构成显示,两类人士受到上海欢迎。一类是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属于城市稀缺专业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获得上限最高的积分。另一类是企业家与投资者,在加分指标中,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指标最高100分。”知名财经分析人士叶檀对记者指出。

除此之外,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人员、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等条件都可以获得相应加分。

按照规定,分值决定子女就学达到积分标准的持证人,同住子女可以按照上海市有关规定,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配偶和同住子女也可以按照上海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拥有居住证的人士与上海本地户籍人士拥有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居住证与户籍含金量相差不大,可以替代户籍使用。拥有居住证者不必放弃老家的田地、社保等等,相当于同时拥有两份保障。”对于改革之后居住证的“含金量”,叶檀分析道。

“从人数上来看,因为这个积分达到标准规定分值的持证人数肯定会比原有的人才居住证人数要增加,那么相应的随迁的子女参加中高考人数也会一定增加。”毛大立的话给了如张芳一样在上海工作的很多人信心。

老龄化下的“刚性需求”

合法稳定居住以及合法稳定就业便具有了申办条件,大大增加了申请的覆盖面。

“尽管居住证和户口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等问题,上海居住证积分管理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数据看,按照新的规定,将会有30万人左右会符合要求,而今后每年申请居住证的人口则由原来的2万左右增加到4万左右。”上海市人口学会的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来沪人员总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发挥居住证制度在保障来沪人员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实行居住证积分管理,明确来沪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上海。”上海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江子浩如此介绍这次《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也对记者指出,户籍政策放宽,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公平,外来流动人口给城市作出了贡献,自然应该更公平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在不少专家看来,城市人口老龄化和社保透支才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

“这次改革一方面呼应了国家推进城镇化,加快户籍改革的战略决策。中国户籍制度最难啃的骨头在直辖市,上海的动作意味着户籍制度整体改革终于开始。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城市日益加剧的人口结构老龄化。”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对记者指出。

据顾骏介绍,201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老年人数量367万,占比高达25.4%,老龄化势头迅猛,高龄化也呼之欲出。

自从2002年4月1日上海停办蓝印户口逐步转为“居住证管理”之后,人口的老龄化给上海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上海社保。据了解,户籍人口长期负增长和人均寿命上升,使得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户籍人口总数的20%。

在2009年上海“两会” 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透露,2008年上海的社保基金严重穿底,超过17%的财政资金被用于补贴社保开支,总数达到170亿元以上。而近三年来,这些情形并未明显好转。

“如果不引入年轻人口以改变年龄结构,上海将长期受困于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将于2030年增加到500万之多。届时上海老龄化程度将超过日本,社保透支的情况也将‘越来越严重’。”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曾撰文说。

按照上海官方数据,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47.46万人,没有上海户籍的900万常住人口中,80%以上年龄不足39岁,这与本地人口老化恰成对比。换言之,他们缴纳的社保费用将大大充实上海的社保基金。

120分门槛仍过高

“这次上海居住证的改革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在叶檀看来,向高学历人才和企业家倾斜的《管理办法》与德国、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和资金移民的手法颇为类似。

毛大立也坦言《管理办法》的形成主要经过了国际国内比较借鉴、系统设计、实测模拟和专家论证听取意见等过程。

“一个正义的、可行的并且稳定的户籍改革,至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叶檀分析道。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作为人口流入大城,马上彻底取消非农户口,肯定不现实。因为户口还是居住证的名称改变容易,提供大量均等的公共服务不是一个城市马上能承受的。”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也对这次改革评价很高。

事实上,正是如此,自从6月19日新闻会之后,人们普遍对上海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就是其中之一。在顾骏看来,120分的标准明显过高。

“普通农民工如果学历不高,那积分就少得可怜。尽管工作年限增加会带来积分,但一年只有2分,而过了40岁后,最高不过30分的年龄积分每年还要倒扣2分,什么时候能积满120分。”顾骏说。

这意味着原来被挡在A证之外的大部分人仍没有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又急需大量的公共服务如环卫等。既然城市日趋老龄化,那么低端服务的需求肯定水涨船高,为什么对从事这些行业的来沪人员还要设置那么高的门槛?”顾骏进一步质疑。

在顾骏看来,如果各地都采用这种自我本位的“准入门槛”,中国的城镇化岂不应该改称为“精英城镇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海居住证施行积分制改革之外,其他一些城市如广州深圳也曾推行过100分制的“积分入户”改革。

对此,叶檀指出,“上海积分制的做法值得鼓励,却没有解决关键的问题”。

“首先,以政府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分,未必能够筛选出市场真正需要的紧缺人才。最终,上海得到高分的是那些拥有高学历的亦步亦趋的高级打工人才。其次,投资移民拉动就业可以获得高分,但真正的企业家早已是国际人士,这座城市应该给予创业者以足够的关注,不然很难拉动当地就业。”叶檀解释。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实施时间北京最早

北京:早在1999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暂行办法》,2003年又出台新规定。

上海:从2002年6月15日取消“蓝印户口”,实施居住证制度。

深圳:从2002年3月1起施行。

珠海: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自己的“绿卡”。

申请条件珠海门槛最低

北京:不能以个人名义申请,除了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也具有申请资格,中央单位暂不能申请。本科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即可申请,北京市进一步降低了学历、技术职称、居住状况等门槛,只要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单位就可为其申请。但北京市对工作居住证实行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在本辖区内吸纳人才。

上海:在颁发(上海市居住证)时,上海市人事局所依据的是“评价计分体系”,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学历、职称等条件,即“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该体系中有14项要素,前10项是个人基本情况、专业能力和导向组成的基本分,后4项为附加分。取得职业资格、拥有发明专利及取得经认定的专业培训证书都能得分,行业协会对特殊人才的评价也在计分之列,导向分根据上海市本年度人才开发目录确定。

深圳:只有具有硕士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技术等级之一,才可申请办理。但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并备齐相关材料,经审核后就可取得人才居住证。没有在深圳居住年限的限制,也没有发放总量的控制。深圳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曾处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申请条件和待遇进行一些调整,逐步从单纯的学历、职称标准向业绩、能力核心转变。

珠海:珠海是首个规定本科学历即可申请居住证的城市,还包括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技师技术等级的人士。在住所问题上,规定也很宽松,单位出具的居住单位宿舍的证明也可作为申请时的住所证明。没有发放总量的限制,只要申请人符合条件,备齐材料,经法定程序,就可获得《珠海市人才居住证》。

待遇各有特色

北京:获得《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后,可享受8项市民待遇。包括子女入托就读,买房,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办理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创办企业、可以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项目资助,并可列入北京市人才培养计划,参加北京市有关人才、专家奖励项目的评选,参加职业资格等考试,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

上海: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可享受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12项市民待遇。包括创办企业、参与科技活动、受聘于行政机关、参加资格评定考试、子女就读、基本养老医疗险、住房公积金、专利、因私出国、外汇兑换、居留签注和签证。上海市还规定,持有人可以为随同来本市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申领居住证。

深圳:持有者除享受(深圳经济特区暂住证)待遇外,还另外享有子女入学、办理医疗保险、申请租用全成本价安居房或社会微利安居房等三项待遇。

珠海:包括了创办企业、申请科技项目认定与资助、受聘于机关事业单位、参加考试、子女就读、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办理出国手续及外汇兑换等方面。其中在受聘于机关事业单位这一条中明确规定,持有者可按规定参与本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活动。

有效期限最短6个月,最长5年

北京:《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只有一种,有效期为3年。持证满三年,符合一定条件后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上海:《上海市居住证》分为6个月、1年、3年、5年四种,根据申请者计分的高低发放不同年限的居住证。持有人若要入户上海,需按照上海市户籍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深圳:居住证有1年和2年两种,没有居住证与入户深圳之间关系的规定,若要入户深圳则需根据相关户籍制度办理手续。

珠海:居住证有效期限与聘用或劳动合同期限相同,但最长不超过5年。若要续签合同,则需再办理换证手续。与深圳一样,取得居住证与入户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要入户珠海,还需要根据相关人才引进、入户的规定办理。

发放情况上海发放数量最多

北京:在新《腚实施前,截至2002年10月,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海内外人才已超过印田人,留学人员达到1600多人。新规定实施后,第一批已发放了104张《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上海:至今,已经有2万多名境内外人士取得了《上海市居住证》,其中海外人才居住证2000多张。学历本科以上的占77%,硕士、博士占11%,近80%的持有人年龄不到35岁。通过居住证制度引进的人才,大多从业于上海的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理工、经济管理两类人才各占44%左右,主要分布在软件、微电子、金融等领域;3/1的人才落户浦东新区,并且集中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

深圳1:从2002年3月开始,截至记者发稿之日,深圳共发放人才居住证7000多张。持有人中,70%为硕士以上学历,75%集中在25-35岁这个年龄段。就行业来说,60%的持有人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15%为金融行业人员,房地产行业也占了一定比例。

珠海: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截至记者发稿之日,珠海共发放人才居住证403张。持有人中,硕士约占8%,本科学历约占67.7%;中级职称占48%,高级职称占16.6%。

办证指南深圳审核最快

北京:凡欲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者,均需先由申请单位将材料报送注册所在地区县人事局,再由其报送市人事局。

重要文件:《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自2003年6月30日起实施。留学人员和来京工作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级人才,另有规定。权威网站:WWW.bjp.省略。

上海:人事局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

重要文件《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权威网站:www.21cnhr.com。

深圳:只要材料齐备,申请者当天就可以拿到审核意见。

重要文件:《深圳市办理人才居住证的若干规定》,对于留学人才另有《深圳市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权威网站.www.rj.sz.gov.cn。

珠海: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

重要文件《珠海市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的暂行规定》,权威网站:www.zh-hr.com。

不少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已经或即将出台类似制度,这其中包括重庆,广东汕头、佛山,浙江杭州、温州、慈溪,江西南昌,湖北武汉,湖南省,山东青岛以及辽宁的沈阳、大连。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但是,新政策并未带来太多的惊喜。最受瞩目的是北京和上海的异地高考方案。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说法,鉴于“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尚未出台,北京市暂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但官方承诺,上述办法通过后,北京市将争取在2013年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这就意味着北京变相推迟了具体方案的推出时间。而现有的由北京教委公布的具体方案则显示,除了要求五证和稳定住所外,符合条件者也只能在2013年参加中职考试和在2014年参加高职考试。

上海则如人们所料,将于2014年起实施与居住证挂钩的异地高考政策。而广东省采取分步方案,从2016年起,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才彻底淡出。

此外,京粤都出台了“借考”政策,旨在为一些无法享受异地高考权利的学生提供“当地考试但需要回原籍录取”的待遇。

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政策上,正在形成中央、地方、高校、新移民、户籍人口等的多方博弈,而京沪两地的每一个政策似乎都会引发本地和外来人之间的冲突升级。

这背后,我国不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酝酿了这个“怪圈”。而要根本改变本地人和外地人对峙的“零和游戏”,打破将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的计划式招生办法,真正实现高校自主招生才能让硝烟散尽。

京沪粤三地新政

2012年年底是教育部所规定的各省市区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最后期限。京、沪、粤三地方案赶在当年12月30日齐齐亮相。

广东异地高考方案明确:从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2013年起,仅已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外来工子女可在粤报名高考,并可与广东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2014年起,不符合异地高考条件的考生,可在广东借考,但需回乡录取;而从2016年起,符合条件考生可在广东参加高考和录取。所谓条件,包括:须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本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粤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本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北京市则采取了“缓兵之计”,其“异地高考”方案提出:根据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确定家长资格条件。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争取2013年出台,将与“管理制度”挂钩。由于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尚未出台,明年起按过渡方案执行。具体内容包括:2013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同日,上海市公布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方案》。根据这一框架性方案,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届时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沪参加相应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

早在去年11月22日至12月2日,上海市政府法制办曾就《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于外来人口的“积分制”管理,该办法被视为上海实施异地高考方案的人口信息管理基础。草案称持《居住证》A证的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本市参加中考、高考。而持《居住证》C证人员,其子女可以参加本市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

而获得《居住证》A证和C证的“门槛”,均为“在上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险”,不同之处在于“积分是否达到规定分值”。

“居住证A证的积分方法,应该会参照上海现有的人才引进居住证的打分方法。”参与了上海相关教育政策研讨的人士分析说,而现有的上海人才引进居住证即“绿卡”的持有者,其子女已经享有在上海参加中高考的资格。而所谓北京“绿卡”的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其子女可以在北京参加中考,但高考除外。“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上海的各项政策都要优于北京。”他说。

据了解,上海市居住证政策的一个讨论方向是,“据相关部门测算,居住证A证持有者的子女到2015年大概会占到非户籍人员子女总数的11%。”

对于居住证C证的办理,按草案“合法稳定住所”的规定,现有的居住在群租房、简易房、农民房等里的外来人口将被排除在外,“根据相关机构对此做过的排查,这部分人口中的学龄儿童大概占了外来学龄儿童总数的20%。”据这位参与了教育政策研讨的人士分析,“这部分人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最底层,他们的子女现在还能享受上海的义务教育,但居住证管理办法的出台,可能会让这部分人的子女失去这个机会。”

这意味着上海未来可能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上面临倒退。

“同城待遇”改革因何收紧

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260.97万人。而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约47.8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同期增长4 .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39.3万人。上海这一人数与北京接近,广东省则达339万人。

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享受和户籍学生“同城待遇”的改革,结果当年和2011年非户籍学生就分别增加2000人和6000人。上海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非上海户籍的孩子已经过半。广东省流入人口最多,但高考招生指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深圳,近七成的小学和初中生是非户籍。

“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60多个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还面临着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饱和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而上海市的教育经费投入已经从2009年的40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00亿元。

2008年到2010年世博会前夕,上海市用了3年的时间关停并转打工子弟学校,500多所经过整治留下157所民办校,政府给予补贴。从2008年开始,上海大量开放公立中小学接收原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入学后享受和本地学生同样的生均经费拨款。2008年,上海市同时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了中专和职校,父母是双农户口的学生学费全免。

在上海市杨浦区,2008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立中小学几乎是“零门槛”,只需要提供暂住证和户口本;但从2011年开始,增加了一年社保记录。“一个教室坐40个学生的标准普遍超标,中心城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普遍开始收紧,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中的政策收紧也并不突然。”参与上海政策研讨人士透露,“到2015年,上海剩下的157所民办校可能会再缩减1/3。”

户籍冲突背后的教育财政分担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流入地政府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和我国较为特殊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说。

1998年到2003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先后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为主负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但中央政府没有规定自身的财政责任,也没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城市公办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区县政府负担。对区县政府来说,农民工带来的税收等利益没有全部得到,但其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却要全部负担。“这是区县政府不愿接纳非户籍学生进入所属公办学校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是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最为薄弱的部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像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那样,财政投入以省级统筹为主。”袁连生建议。

而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高中阶段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本来就偏低,财政责任又处于法律空白,“除了学生家长负担的学杂费外,非户籍高中学生的公共教育成本应该由流入地的哪一级政府负担?”这也是袁连生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如果实行流入地中考,非户籍高中生的财政投入经费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经费一样,应该以流入地省、市为主,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共同分担。”他建议。

在高等教育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向地方大规模转移了高教投入。截至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358所,其中地方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占了94.7%;对于部属院校,属地政府与教育部也搞了“省部共建”。这自然造成了“大学地方化”,招生更倾向当地。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举例,美国的州立大学和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私立大学的招生都会向本地生倾斜,因为这些学校毕竟占用了本地的土地和各种资源。

“关键是中国的高校招生能否改变计划体制,做到分类考试、大学自主招生。”吴霓说。袁连生认为从财政投入的角度来说,异地高考比中考要好做,“因为考虑到非户籍生本地考不一定本地上,部属院校又有中央财政投入,异地高考很大程度上不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

自主招生,路有多远?

京沪两地的异地高考政策之所以最受关注,出台也最难,“关键还在于降低门槛会触及严重的既得利益。”熊丙奇指出,“高考录取分数差异,其本质是录取指标不均衡,根源在于高考高度计划的分省集中录取制度。”他说,“推进异地高考不能变成本地人和外地人的零和游戏,应该打破将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到各省的计划式招生办法,实现自主招生。”

对比不同省份的方案,熊丙奇认为,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之所以对随迁子女参加高考设置高门槛,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协调高考指标上没有权力”,而高考是按招生计划录取。“如果其他省份的学生来高考,必然会抢当地学生的蛋糕。在当前的招考形势下,一分就能够影响孩子的录取,本地家长们不可能不去维护孩子的权益。”“进城务工人员追求平等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熊丙奇认为,无论出现支持或者反对的声音,都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与其让地方政府各自出台方案‘解决’问题,不如从国家层面进行高考改革。”熊丙奇举例,如果能够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按照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三类院校采取不同的招生方式,就不存在“异地高考”的利益之争。

熊丙奇介绍,在国外,没有中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美国为例,没有全国性大学,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类似于中国的重点大学,由校董会授权在全国范围招生。州立大学,由于经费多来自于州内纳税人,所以会偏重录取本州的学生,外州的学生申请的门槛更高或者需要缴纳更多学费。同时,社区学院实行宽进严出的标准,学生想要拿到学位,也并非易事。

“解决异地高考的根本方法就是高考改革,不需要有专门的异地高考方案。”熊丙奇认为,“全国重点大学可以实行类似于研究生考试一样的高考,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分省计划集中录取呢?如果重点大学在全国不分户籍招生,异地高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为各方利益博弈的关键就在重点大学的录取。”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以软管理提升硬设施,持续增强城市防汛排水能力

由于地理区位和气候原因,上海市饱受风(台风)、暴(暴雨)、潮(高潮)、洪(洪水)四大灾害的影响,城市防汛任务艰巨。经过长期的防汛防台工作考验,在思路和措施层面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调研了解,上海市的城市排水标准并不高,“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是城市排水基本达到一般地区1年一遇标准,部分重要地区和特殊地区达到3-5年一遇标准;资金投入与北京相当,“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4亿元建设改造排水系统。在持续增强基础设施排水能力的同时,上海市更加重视提升城市管理软实力,以弥补硬件设施建设的不足,实现特大自然灾害的妥善有序应对。

坚持制度入手,强调依法治灾。上海市把制度建设作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实现有序抗灾救灾的根本。除了及时制定、修订一系列常规的防汛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防汛条例》、《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等,使防汛工作有法可依之外,更加注重与时俱进,发挥一些“小机制”的“大作用”。比如,上海市明确规定所有工程项目在开展可研时,必须听取水务部门的行业审核意见,严格规定新建项目地表径流系数必须控制在0.6以下,重点区域不能超过0.5,从源头控制新增排水量。通过对每个建设项目的逐个把关,实现城市排水能力的整体提升。又比如,针对城市处于建设高峰期的实际情况,抓住建设工地这个影响城市排水的主要因素,制定了建设工地及周边排水保护、养护、维护“三护”管理机制,《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工地及周边排水设施“三护”行动工作手册》,详细指导、监督建设工地加强排水设施管护,消除防汛排水隐患。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顶层设计。早在1998年,上海市就编制了《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专业规划》。2000年,进一步编制了《上海市河网水系规划》、《上海市防洪防潮规划》、《上海市节约雨水规划》。2002年又对《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专业规划》进行了系统修编、更新。目前正着手制定《城市排水规划建设管理办法》。通过系统规划、提前设计,做到排水专项规划与区域总体规划编制接轨、保证排水设施用地控制与区域控详规划相衔接、实现排水管道建设与道路新建工程同步实施,推动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使城市排水能力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坚持多方联动,提升排水能力。在调研座谈中,上海市水务部门的同志反复强调,防汛不是水务一个部门的事,更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紧密结合,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比如,上海市建立环卫“行业联合、协同作业”排水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排水和市容环卫行业以“六比六好”为内容的防汛排水立功竞赛活动,规范环卫职工清扫作业行为,垃圾不入进水口,及时清理进水口,雨天及时到岗并协助清理堵塞雨水进水口的垃圾,扫除道路积水,及时将道路积水、排水设施损坏和污水冒溢的信息反馈给排水管理部门。又比如,上海市建立了排水志愿者服务社区及与房地物业互动机制,排水行业各单位在做好防汛排水主业的基础上,主动跨前一步,成立100支志愿者队伍进社区服务,指导社区的排水养护工作,帮助疏通里弄下水道、检查地下车库排水泵,暴雨期间应急支援小区排水。

坚持快速反应,强化应急能力。一是应急预案细致周密。根据《上海市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规范》,针对风、暴、潮、洪四种主要灾害,规定了相应的响应行动,在响应、标准和环节的制定上细之又细。比如,响应规范明确规定,达到Ⅱ级响应(橙色预警)后,各媒体和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有关预警信息和防汛防台提示,各电信运营商协助做好上述相关信息的短信工作。在迎战“海葵”时,上海市政府发出“七个一律”和“三个可以”防台防汛通知,通过电视、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各类媒体反复播报,达到了有效引导群众出行的良好效果。二是预警联动落实到位。警报一旦触发,各级防汛部门和相关单位不用请示,自觉启动应急程序,落实预案相关内容。城镇排水系统量放水人员坚守岗位,市容环卫清扫人员提前上岗。绿化、房地、市政等管理部门及时处置对市民人身和交通安全等具有较大危害隐患的树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等管理部门及时向媒体通报和客运信息,妥善安置滞留旅客。三是排水抢险力量充足。上海市总结世博会防汛经验,在世博会后特别组建了21支快速反应排水突击队,由市排水管理处负责组织管理,加强日常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抗击“海葵”中参与城市多处主要积水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公众参与,做好全民动员。城市排水不能忽视普通居民群众这支庞大防汛力量的作用。上海市通过组织“万名市民看排水”等活动,让市民了解排水知识,增强安全防范和爱护排水设施的意识,减少垃圾、香烟壳等对雨水口的堵塞。发动居民暴雨期间协助清捞自家门口雨水口垃圾。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灾害性气象信息的知晓率,增强其自我防范和避险自救技能。这些措施看似琐碎,但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市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城市整体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对北京工作的启示:一是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评审和验收工作中,应加入水务部门的会签意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城市排水的影响。二是借鉴上海市的作法,出台工作细则,加强对建筑工地的排水防汛管理。三是对照全市排水规划,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行梳理,对规划中严重影响排水功能、有可能导致积水内涝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调整,重新规划。四是加强排水部门与环卫、城管以及社区物业等单位的工作协同和业务指导,发挥基层组织力量确保防汛设施正常运行。五是进一步细化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部门间的应急联动,突出短信平台和各类宣传媒体的运用,提高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可及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及群众及时根据灾害情况调整工作生活安排。六是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将暴雨、暴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应对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不断丰富《首都市民防灾应急手册》内容,扩大发放范围,让更多的人重视防汛、懂得自救,提高整个城市防灾减灾软实力。

二、着眼城市长远发展,逐步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通过统计数据比较,上海市和北京市在人口问题上有很多相似点:常住人口规模都超过了2000万(上海市:2301万、北京市2018万);年均增长都在60万左右;外来人口都在800万左右,都占全市总人口近40%;人口居住面积大体相当(上海6340平方公里,北京市平原面积6400平方公里)。因此,上海与北京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他们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已经实行了10年的居住证制度,其中实行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北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建立多层次的居住证管理制度。上海市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居住证,形成了人才居住证、就业居住证、投靠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等4类居住证管理制度。在凭证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了梯度化的政策:人才居住证除不能享受低保、购买经济适用房、父母投靠外,其他待遇与户籍相同,子女可参加上海市中考和高考;就业居住证除了子女不能参加中考和高考外,其他待遇与人才居住证相同,但其子女可就读上海市高中阶段的中职学校;投靠居住证一般10年后可以办理上海户籍;临时居住证除不能享受居转常、不能购买公共租赁房外,其他待遇与就业居住证相同,符合一定条件可享受子女义务教育待遇。截至去年5月底,上海市共办理临时居住证640万、投靠居住证29万、就业居住证8万、人才居住证42万。上海居住证推出10年来,特别是人才居住证的实施,人才流入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六普”统计数据,在上海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比“五普”上升15.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13%。

但在调研座谈中,上海市的同志也坦诚交流了居住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提高来沪人员公共服务水平与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之间的矛盾,他们的感觉是进退两难,从国家层面看,正大力推进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待遇,比如计划推行异地高考等措施,这也是解决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外来人口和本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的大趋势,但由于上海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较高,由此带来的非就业人口导入压力日益显现,近年来以家庭为主的非就业人口导入有增加趋势。因此,在居住证附加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上难以权衡,如果附加过高的公共服务,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非就业人口,从而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负担;如果不提升现有附加的公共服务,外来人口不满意,办证的意愿不强,比如现在就业居住证办证人数就很少,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效果就要受影响。

对北京工作的启示:一是整合现有的外来人口服务政策,如外来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免疫和疾病防控、参加社会保险、可以申请公租房等,集中附加在即将推出的居住证上,提高外来人口办证积极性。二是落实好已有政策。与其急于向外来人口承诺一些大政策,口惠而实不至,还不如把现有的服务政策落实到位。比如,北京目前还有近30%的外来人口子女还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无法进入公立学校接受良好教育。通过解决类似的问题同样能增加外来人口的归属感,缩短他们与本地居民的心理距离。三是把握推动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平衡点,做好新出台外来人口服务政策的社会风险评估,谨慎对待异地高考政策,加强与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支持北京市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区从管理向善治跨越

天下善治在社区,社区和谐在民乐。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社区管理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在江苏省,我们重点调研学习了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街道的社区管理模式。在国家鼓励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凤凰街道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荣誉称号,居民幸福感、社会治安满意率、社区公共文明指数分别达到85.6%、97.8%和88.3%。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成立由街道和辖区职能部门(公安、城警、交警、工商、税务、安监、城建、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凤凰街道社区管理委员会。有效整合辖区资源,形成“费随事转、人随事谋、重心下沉、权力下移”,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合力,从体制上解决“管得着的看不到,看得到的管不着”的问题;社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定期交流、协商、研讨、总结,使社区各种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块块为主、条条配合、条块结合”的管理框架,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健全“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对老旧社区,300—500户设一个片区,30—50户设一个楼组,完善“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实行网格化管理。在26个新型封闭小区,推行社区党委委员负责,物管公司党员负责人+业委会党员委员+居民党员代表担任兼职委员“1+3”共建模式,推动党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将辖区所有楼栋、院落、店家、居民住户、驻区单位的基本信息收集建立数据库。选择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居民担任楼院门栋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络。

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效率。凤凰街道社区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改进服务方式,做到符合条件立即办、涉及多科协调办、上级审批协助办、群众有难上门办、百姓无暇预约办、跟踪服务主动办,进一步提高便民利民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强化绩效管理,建立社区管理绩效考核评估办法,每半年召开社区群众代表大会,社区书记、主任围绕履行承诺、为民办事等情况向居民报告工作,随机抽取群众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每季度对社区管理情况进行第三方评议,统计群众满意率和问题整改率,将综合评议结果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以群众满意程度倒逼社区服务管理效率提升。

对北京工作的启示:一是抓住“六型”社区建设的契机,在北京市扩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借鉴凤凰街道社区管理模式,打造一批管理先进、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样板社区。二是加强社区服务创新指导,鼓励社区在便民利民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优抚和贫困救助服务、再就业服务等创造特色和品牌。三是加强社区服务绩效管理,参照政府机构绩效管理办法,引入第三方评议,对社区居民满意度开展随机抽样调查,以满意度为标准制订差别化奖惩机制,督促社区工作者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深度融合发展

上海和江苏是长三角地区的两个核心省市。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展迅速,2011年长三角16城市GDP首次突破8万亿元,其中9个城市GDP总量超过3000亿元,苏州紧追上海步伐迈入GDP“万亿俱乐部”,16城市中有15个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调研中,上海和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等地的同志普遍反映,区域合作是长三角激发各地发展潜力、实现优势互补、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法宝。这些年来,特别是2008年9月长三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各省市合作的劲头更足了、措施更实了、创新成果更多了。

建立多层次的沟通合作机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目前长三角合作已从刚开始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发展成为“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框架。其中三级运作分别是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决策层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主要领导参加,主要任务是决定长三角合作的方向、原则、目标和重点等重大问题。协调层为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11个重点合作专题组,具体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目前,在各省(市)发改委专门设立了长三角办,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11个专题组分别由各省市主要职能部门组成,打破了省市边界,有利于共同推进年度合作项目。专题工作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场地、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在区域合作的组织上,三省一市采取轮值制度,轮流负责各层级座谈会和协调会的组织和年度议题的确定。

积极推动重点城市同城化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城际铁路、跨江大桥、区域高速的发展,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城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发展区域化、区域功能化的特点。上海、南京、苏州、宁波等重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比如,2011年底江苏崇启大桥正式通车后,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同城效应和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去年4月南通市在上海举办“江海之约——2012南通(上海)投资合作恳谈会”,集中签约23个外资和民资重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又比如,江苏省宁波、镇江、扬州三市加快构建同城化高速公路网,共同建设宁镇扬公共信息平台,成立专门工作协调小组推进宁镇扬固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重点城市的连片发展。

加快梯度化合作共建产业园。长三角园区共建成为一种趋势,综合分析长三角共建产业园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股份合作,共建园区由合作双方成立的合资股份公司管理,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比如,2008年1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启东市滨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2亿元,上海、启东各占股本60%和40%,开发建设了启东产业园,规划面积8000亩。二是异地建设生产基地,园区合作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比如,上海相关园区已经与盐城9个县(市、区)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实现共建园区合作。目前上海城投与南通启东市正着手合作共建中国江海产业经济园。三是管理与品牌输出。主要体现在省内城市间的合作,比如苏南与苏北地区在宿迁市合作共建产业园。

对北京工作的启示:一是借鉴长三角的合作沟通机制,建立首都经济圈两市一省合作机制,通过主要领导定期会晤座谈、常务副市(省)长沟通协调、各专项工作小组抓好落实,把首都经济圈的重大规划和决策转化为两市一省实实在在的合作。二是加紧与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周边城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增强首都经济的辐射效应,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三是通过经济开发区、重点国资平台等载体,采取股份合作、异地生产、品牌输出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北京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既能拓展北京产业发展空间,又能为当地带去项目、资金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发展共赢。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2014年起,持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子女有本市学籍且在京连续就读高中3年的,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在北京“借考”高考文化课,然后回原籍参加高校招生录取,但成绩折算等细则仍未出台。

上海:实行积分制与居住证挂钩

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实行积分制。上海自2002年起实施人才引进居住证制度,持有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的随迁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至2012年,可参加高考的非上海户籍考生类型还包括: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支内支边知青的子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2013年,在此基础上推出随迁子女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自主招生,及借考制度。

广东:三步走 2016年随迁子女可异地高考

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省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父母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缴纳社保累计3年以上,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报考高职。2016年起,符合上述条件者,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中考并具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高考。

内蒙:2014年起,考生有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家长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职业且纳税或缴纳社保均满2年,可报考高职,上述条件之外取得内蒙户籍满2年,可报考本专科院校。

云南:有户籍满3年且有相应学籍;家长具有3年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具备《云南居住证》和社保缴费记录,可报考云南省属高校。

海南:考生有初一到高三连续6年学籍、考生及家长连续居住满6年、家长有合法稳定的职业且参加各项社保满6年。

甘肃:家长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前提下,2013年和2014年在甘肃参加高考的考生仍需具有该省的户籍。2015年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3年学籍的,可在该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宁夏:考生须在宁夏初中和高中学校连续就读满6年,具有宁夏高中阶段学籍和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父母一方在宁夏具有连续6年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保,2014年起可报考区内所有普通高校,第二批、第三批录取的区外本科院校和第四批录取的区外高职(专科)院校或专业。

吉林:除了家长合法职业、稳定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完整学习经历,还要求参加社保3年以上,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重庆:家长有合法稳定职业及住所(含租赁),子女有高中3年完整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南:家长一方有合法稳定工作和住所,子女有当地正式学籍,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福建: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山东:仅要求高中三年完整学习经历,2014年起执行。

安徽:考生有高中三年完整学籍并具有相应学习经历,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河北:考生有2年以上高中学籍,家长具备《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居住证,2013年起可报名参加高考。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必然带来经济增速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人力资源、资本和科技进步,每一个要素都对经济有贡献。中国过去经济的高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红利,但这几年来,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

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5年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下降,累计减少了1300多万。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中国经济享受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正迅速消失。另一方面,当前全社会的抚养比达到36.2%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未来35年里,中国的抚养比还将一路攀升,2050年中国抚养比将达到63%。

那么,是不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释放完毕呢?并非如此!广义的人口红利包括数量人口红利、结构人口红利和质量人口红利三个方面。中国未来在人口结构方面有重大红利空间可供发掘。

结构人口红利,是指农业人口转向非农就业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即库茨涅茨效应。2014年中国农村人口比重45.23%,农民工数量大约2.7亿,按照73%的比例来估算劳动力人口,农村能够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上限大约2.5亿。然而,当前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受制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二元福利结构,真实的城市化率仅仅在37%左右。

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加快推动户籍改革。2014年3月中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截至目前,全国25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还有一些城市提出积分落户制度。一方面是明确落户城镇的条件和程序,从制度上有序敲开“农民进城”的大门,另一方面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打破“本地人”“外地人”的权利藩篱。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

2016年1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抓住农民工融入城镇这一关键,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的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国务院已颁布居住证暂行条例,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细则,使有别于以往各类暂住证。含金量更高的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让他们尽早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就业、医疗、法律援助等多项基本公共服务。

综合各地户籍改革的方案来看,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各地“标配”,部分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大城市则普遍提出“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居住证持有者可参加社保、购车、购房,子女可享受义务教育,身份证也可以异地换领补办,就连争议最大的异地高考也正在破冰。同样也要看到,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但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仍不能平等享受诸多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中国的户籍改革正在推进,但这能否洗去人们现有对户籍制度的疑虑?

“居住证”积分落户改革

户籍改革长期以来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它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一字之差,却由此衍生出诸多的差异。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统计,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60多种城乡间的不平等福利。且这种不平等福利涉及就业、住房、医疗、社保、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进城务工人员,这种不平等福利更为明显。同城同工却不同待遇深受诟病。实际上,户口本身并不重要,附着在上面的种种福利,才是人们关注户籍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少人呼吁户籍政策放开大门。然而,一旦户籍大门打开,肯定会吸引大量人口进入“高福利”户籍地;大门关上,又产生不平等,存在“两难”。本轮户籍改革正是要解决这一两难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公共资源如何均衡分配。

试想,如果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放开户籍政策,会有多少人涌入?恐怕是天文数字。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可想而知。上海市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作为借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上海拥有常住人口2415.15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属于需要严格控制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对于诸如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是户籍改革最核心、最难啃的骨头。上海是全国最早尝试积分落户制度的城市之一。上海一向以“对户籍控制最严厉”著称。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有过一些松动和探索。直到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蓝印户口”,这是对传统户籍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从1994年初上海开始实施到2002年4月1日停办,在蓝印户口实施的八年多时间里,全市获得蓝印户口者为4.2万余人。

2000年上海推出了《引进人才工作证》,2002年6月,上海市又正式推出《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两者都成为对外地进沪工作的人才影响较大的政策。2004年,上海开始对非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积分政策。

整套落户积分体系包括个人要素、单位要素、附加要素三块,其中个人要素又分为最高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成绩分级、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诸多小项。比如,博士积分30,硕士27,本科20;通过CET-6级或专业英语八级加8分,通过CET-4级或专业英语四级加7分……

按照规定,申请者各项要素的累计分值必须高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标准分”才能落户,否则只能办理上海市居住证。2004 年10 月开始,上海市开始实施发放居住证的新政策《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将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

2013年,类似的积分体系又被上海运用到居住证管理上。根据2013年7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持证者的个人能力与对沪贡献被转换成一定分值;累计积分达到“标准分”120分者,被允许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最突出的一点是,子女可以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2014年2月23日,上海市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正式,上海的户籍政策将从“指标限定”转为“条件管理”。新政策采取“先入围,再轮候”的做法,对特定人群可优先申办。这是上海人才引进政策和户籍政策的又一重大调整。

2015年,上海市又出台最新政策,细化第四次户籍改革以吸引人才,居住证转户籍也是方案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其中一种方案建议实行打分制,凡满足七大类指标累积得分达到100分者,即可具备入户上海的条件,包括:学历;在沪就职;在沪缴纳社会保险;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外省市(海外)工作资质;特殊成就;在沪创业投资纳税。

这一方案在公平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比以前有所提高。它事实上给了公众对于未来的明确预期,有利于公民通过合理合法的努力,去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比起当前很多地方过于严苛地规定哪一类人才可以入户,上海的综合积分制更科学、更普适、更公平。这样的综合积分,也使户籍人口的增加始终处在有序的、财政和社会都能容纳的范围内,防止入户“井喷”导致可能的公共资源紧张,是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的路径

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未来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淡化户籍,另一种是强化户籍。所谓淡化户籍,就是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只要外来人口在城市里就业、纳税,他就应该享受与户籍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比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按照淡化户籍的路径,可以首先实现农民工在特大城市享受养老保险及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革除他们与户籍的关系。而一些福利性待遇的改革,比如低保、廉租房、大学招生等,可以暂时放缓。当逐步消除户籍制度的福利安排作用,户籍就会逐渐回归人口登记的本来职能。笔者倾向于前一种。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境内来沪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在本市工作、居住,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并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的境内来沪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居住证》积分制度)

《居住证》积分制度是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对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以下简称持证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第四条(职责分工)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居住证》积分管理工作。

各区(县)政府负责本办法在其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公安、教育、卫生计生、科技、工商、税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民政、经济信息化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积分指标及分值

第五条(积分指标体系)

《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第六条(基础指标及分值)

基础指标包含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

(一)年龄

年龄指标最高分值3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持证人年龄为56-60周岁,积5分;年龄每减少1岁,积分增加2分。

(二)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持证人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取得的被国家认可的国内外学历学位,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大专(高职)学历,积50分。

2.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积60分。

3.持证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积90分。

4.持证人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积110分。

(三)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

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持证人在本市工作期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积15分。

2.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积30分。

3.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积60分。

4.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积100分。

5.持证人取得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积140分。

持证人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申请积分的,最近1年内累计6个月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应不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注册的,注册后给予加分。

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目录、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向社会公布。

(四)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

持证人因未正常缴纳本市职工社会保险费而补缴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单位与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单位不一致的,不作为本项的积分依据。

第七条(加分指标及分值)

加分指标包括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等指标。

(一)创业人才

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积120分。

创业人才积分具体条件,由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二)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

符合一定条件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积120分。

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积分具体条件,由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三)紧缺急需专业

持证人所学专业属于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且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的,积30分。

本市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后向社会公布。

(四)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

持证人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照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年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平均每年聘用本市户籍人员在10人及以上,每纳税10万元人民币或每聘用本市户籍人员10人积10分,最高120分。

(五)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

持证人在本市工作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指标最高分值120分。本项具体积分标准如下:

1.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80%低于1倍的,积25分。

2.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1倍低于2倍的,积50分。

3.持证人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在本市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等于以及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2倍低于3倍的,积100分。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2015年5月2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5年以来,上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力图使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这一系列人才新政充分显示了开放、便捷、灵活、优化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有利于海外人才在上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世界知名企业在上海设立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总部多达70多家,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日本东京。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已从早期的“服务中国”,转变为“服务亚太”“服务全球”,将上海作为其全球研发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内一大批新兴“重量级”企业也纷纷来“抢滩”,先后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或研发总部。此外,上海还拥有众多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并已建成了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目前,上海人才总量已超过473万人,在沪两院院士173人,国家“”专家894人,上海“”专家676人,上海领军人才1186人;2787名留学人员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达13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截至2015年6月,上海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6262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9件。上海连续4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关键是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为了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上海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于2015年7月6日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重点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重点环节,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制度化、法治化,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

具体来说,在引进培养上,就是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战略科学家、能驾驭市场的企业家、科技顶尖人才、创业投资家等高层次人才。在使用评价上,就是要坚持在使用中评价、让市场主体去评价,把人才评价权、使用权真正放还市场、放给创新主体,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机制。在分配激励上,就是要把创新成果与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城市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为了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使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上海市公安局又联合印发了《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及可享受的相应待遇。同时又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涉及海外人才的相关文件,如修订并由市政府重新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等。

开放――打通海外人才市场化认定和人才主管部门认定“双通道”

首先,制定了“外籍高层次人才标准”,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知名奖项获得者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等部级对外表彰奖项,以及“上海市荣誉市民”、上海“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项获得者;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包括国家“”“外专”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引进杰出技术人才计划”入选者;上海“”、上海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

第二,知名专家、学者、杰出人才、专业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外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在国际学术技术界享有较高声望,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人、奠基人或对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知名专家;主持过国际大型科研或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才;曾在国(境)外政府机构、著名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中担任领导或重要职务的人才;在上海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单位担任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职务),或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享受同等待遇的专家、学者。

第三,企业杰出人才、专业人才,包括:在上海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上海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上海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或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等担任中高级管理、技术职务人才和科研骨干;注册资金在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和科研骨干;经国家和上海认定的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上海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和科研骨干;掌握特殊专长和高超技能,上海紧缺急需的高级技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拥有重大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来上海创办企业的人员。

第四,其他具有特殊专长并为上海紧缺急需的特殊人才。

其次,建立市场认定人才机制,突出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申请永久居留,取消了对申请人就业单位类别和职务级别限制,对在上海已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工资性年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的外籍人才,目前定为工资性年收入达到60万元人民币,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12万元人民币,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此外,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会同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商务委、公安局制定了“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职业清单”主要包括:高新技术类企业、战略新兴类企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服务科技创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总部型机构等,共6600余家单位。这些单位名录根据上海科创新中心建设需要,会定期进行更新。

对经上海人才主管部门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和“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所属单位聘雇并担保的行业高级人才,可不受60周岁年龄限制,申请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加注“人才”),工作满3年后,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这一政策实现了从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化衔接,降低了永久居留证的申办门槛。

上述两类人才也可根据需要申请R字签证(人才签证),入境后按规定办理居留许可;持其他签证来华的,入境后可申请变更为R字签证或按照规定办理居留许可。

便捷――为海外人才在沪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在办理外国专家证方面,对长期在沪工作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由上海市外国专家局根据其聘用(劳动)合同有效期限、护照有效期限等优先办理2年-5年有效期的《外国专家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提供更大便利。

在办理上海市《上海市居住证》B证方面,主要是通过修订《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上海市居住证》B证申请范围,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倾斜,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办理速度。同时,延长《上海市居住证》B证的有效期限最高至10年,进一步发挥上海地方“绿卡”的引才、留才作用。

在外国留学生就业方面,开展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凡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在上海自贸区、张江高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毕业生,可按规定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并办理相应的工作类居留许可。

在外国留学生创业方面,开展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沪创业试点。凡在国内高校毕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创业,可申请有效期2年以内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其间被有关单位聘雇的,可按照规定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

在居留便利方面,给予外籍人才在沪更加稳定的居留预期。对已连续在上海申办过2次工作类居留许可且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外籍人员,第3次申请工作类居留许可时,可申请有效期5年以内的工作类居留许可。

在生活便利方面,对于已经获得永久居留资格或持有工作类居留许可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允许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签发相应期限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满足外籍高层次人才个人工作、生活需求。

灵活――真正把自交还到市场主体手中

在用人方面,给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经费使用自,提高科研人员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其创新价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探索各类要素参与分配,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高层次科研人才。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并引入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可自主选择评估定价或协议定价方式,通过合同确定具体处置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

在股权激励方面,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对重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期权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的,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人才流动方面,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才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离岗创业,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创业孵化期内(3年-5年)返回原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同时,也鼓励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兼职。

在职称评审方面,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回国工作、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其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

优化――营造更有利于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发展环境的竞争。海外人才愿意长期在上海工作,不仅仅是因为高薪,更可能是因为综合环境。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经纪、投融资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同时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实施集中登记、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采取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三证合一等措施,为创业企业市场准入提供便利。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资本的投贷联动模式,缓解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难题。

四是优化海外人才生活环境。在住房方面,继续推进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同时,鼓励区县、产业园区和企业向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租房补贴。在医疗方面,进一步优化海外人才医疗环境,鼓励上海保险企业开发适应海外人才医疗需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改善海外人才就医环境,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的直付网络系统。在教育方面,将继续扩大国际化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海外人才子女的就读需求。今后,上海不仅将在外籍人员和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还将支持和鼓励外籍人员子女到本市中小学随班就读。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据2013年7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持证人,其同住子女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在本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所谓标准分值,目前为120分。据同步配套下发的《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上海居住证积分体系包括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工作及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等基础指标,并设有加、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

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不少声称可以协助或代办居住证且能帮助不满标准分值的人员达到分值要求的“中介”,做起了居住证的生意。

通俗来说,年纪较轻的申请者均能在年龄一档中拿到30分满分,主要卡在学历和学位上,大专学历50分,本科学历60分,本科学历加学位90分。也就是说,在求助积分中介的人中,不少是持有大专学历、又没有其他加分条件的申请者。

《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以外来人员的身份前往多家号称可协助办理居住证及积分的机构,了解其“代办流程”。暗访发现,他们的客户大多是为子女教育想提升积分分值,中介信誓旦旦保证,只需交钱,就能包你拿到本科学历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资质证明,使你的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

学历真伪有风险

“专科学历只有50分,你要是有本科学历加学位,就直接有90分了。按现在120分的标准,你其他的几项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就没问题了”。记者以一位居住证积分不满120分、持有大专学历、小学学生家长的身份与一家中介公司取得联系,该机构号称可提供居住证代办及积分申请等一系列服务。

中介姚先生向记者建议,可通过他们参加专升本考试,两年就能拿到证书。“我们帮你报名,你自己去考试,全程代办费用只要2.8万元。”

记者表示自己学习能力很弱,估计很难通过。“这个你放心,只要你去考试就行了,答案会提前发给你的,而且我们这里是有学位证书的。” “那是在上海考试吗?是哪个学校的证书?”在记者一再追问下,他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考试在外地,证书哪里的你不用管了,肯定是真的。”

记者在一家中介公司网站上看到,该机构声称,他们和众多“211”、“985”大学有合作,拥有良好的校际关系和资深的考场实战经验,“让你取证无忧,更不耽误学习和工作!签约必过。”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如未毕业则双倍退还学费。

这种借助中介公司进行的自学考试其通过率究竟是多少?另一位中介刘先生表示,“居住证新政”出台之前,没有办不下来的,新政之后因为增加了对学位的要求,所以成功率估计在80%左右,“学位不好申请”。

据了解,这次上海居住证改革实则是从条件管理向积分管理的改进。以前的上海居住证分A、B、C三类,以A类人才引进类居住证为例,要求申请者需有本科学历,现在改为积分制,本科学历占60分,学位占30分,要想达到120分,学位这30分通常是必须的。“这等于增加了一定的门槛。”中介刘先生说。因此,他们的操作难度也相比过去有所增加。

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学历证书或职称是否存在风险呢?长宁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积分申请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对居住证积分申请人的学历审核,会先验证学历真伪。“对于专升本的学历证书,在审核时还要验证学历经历的真实性。如果申请人毕业学校并非其户籍所在地或工作所在地,一般审核时很难通过。”

此外,对于专科与本科学历获得时间十分接近的申请人,在审核时还要核对成绩单,看其是否真的参加了考试。“对申请人来说,如果轻易相信某些机构声称的‘快速取得专升本学历’这类承诺,很可能在审核时无法通过。”该工作人员说。

专业职称门槛高

中介王先生还向记者提供了另一条路,绕开学历、学位,走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的途径。

根据《积分办法》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持证人在本市工作期间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可获得积分”。

“经济师中级职称是上海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及居住证加分的首选,也是最容易通过的职称考试。”在某家培训机构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广告语。随后,记者联系了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这里参加经济师培训的学员,可签约保过。“我们每年的通过率在全市都名列前茅,只要你能保证85%的出勤率就肯定能通过。”

记者向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收集居住证积分申请者的各项材料的工作人员咨询了解到,积分申请必须由申请者所在单位操作,如果走职称申请,除了要出具职称证明外,还要提供所在单位的聘书。

针对单位聘书问题,“单位聘书我们去办,你不用管。” 王先生透露,如果申请者没有工作,还可以自己注册一个公司,“以前申请需要你所在公司的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现在不受这个限制了,花个一两万注册个公司也不难。”

他还告诉记者,如果想要一步到位,公司可以承诺全包服务,“只要交16万元,我们负责找人代考资格证,你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报名、考试、申请职称等一系列环节均由中介负责,你只等最后拿职称资质证明即可。”

是不是真如公司所说,不管学历、工作背景如何,都能参加资格证考试,从而达到加分的目的?“不是所有的职称证书都能符合加分标准,必须得符合上海公布的职业资格类别。”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根据上海市人保局公布的目录,造价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等近50种国家专业技术类资格都在140分加分范围内。

但这些“高端大气”的资格证书考试门槛也是相当高。以一级注册建筑师为例,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且所学专业与建筑类相关,在该领域工作3年以上,并至少要完成700个建筑单元的设计。

根据规定,能被认可的职称或职业技术资格必须是在上海工作期间获得的,在外省市获得的证书须在上海参加复评才能有效。“最重要的是,你获得证书的资格得与你的工种相符合。像有的人拿着一个建造师职称证书来申请,可实际上却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这种情况将不被认可。”该专家说。

此外,目前申请居住证积分需以单位名义。“像有的单位申请时,申请人档案里并没有相关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材料,我们在审核时也不会予以通过。”专家表示,对通过考试取得的职称或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档案里会有报名等一系列材料体现;通过评审取得的职称,档案里则应有评审表的相关材料。这也说明,单纯想通过造假骗取积分是行不通的。

补缴社保不可靠

此外,还有的中介声称代办居住证积分则是以通过补缴社保的方式完成。“积分管理规定上说,缴纳社保1年可以加3分,你要是补缴5年就能加15分,这比花钱读书或考职称容易多了。”中介刘小姐表示,这种方式虽然花钱多一点,但最方便快捷。“按照最新的缴费标准,每个月只要缴1500多元,补缴1年加上服务费也不到2万元。”

“对于社保缴费年限这一积分项目,目前积分申请系统是自动识别的。”一位专家表示,系统会根据联网中的社保缴费数据自动计算,但是对于补缴的这部分社保费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分。“一般补缴社保费不会太长时间,基本上就是几个月,最多1年左右。如果你花了大钱,一下子补缴5年、10年,系统将会认为其中存在问题,不会计算这些年限。”

沪上居住证积分审核官方机构人士提醒称,这些积分中介公司承诺的代办涉嫌违法,申请者被查出造假,会进入黑名单。根据《积分办法》,持证人3年内有提供身份、学历、就业、职称职业资格、婚姻、表彰奖励等方面虚假材料的,每次扣减150分。

上一篇: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