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 19期

时间:2022-10-23 05:24:02

公共空间 19期

摘要:住区公共空间通常被定义为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入口广场和小游园等;实际上,住区公共空间更是一种交往空间,广泛存在于住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甚至是街道两侧等居民活动密集的场所,是为住区全体居民所共享,提供多元化、模糊化公共活动的复合空间。本文通过浅析城市规划中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认为住区规划设计在当今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浪潮下,规划师应肩负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责任,更关注住区的非物质层面规划。而创造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是重塑社区紧密邻里关系的重要物质抓手,是促进城市住区向宜居社区转型的纽带。

关键词:住区;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服务;街道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of residential quarter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outdoor space for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ocial life of public use, such as entrance plaza and small garden; in fact, residential public space is a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widely exists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center and even places crowded street on both sides of the residents, is shared by all the residents living area, with a diversified, complex spatial fuzzy publ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ity planning area and community living concept, tha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today's market development as the leading wave, planner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moting city livable level, enhance the resi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non-material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residential area. Create ubiquitous public space is the important material gripper remodel community close neighbourhood relations, is to promote the city's residential area to livabl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link.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community; public space; public service; the street

中图分类号:TL94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迷失了的中国“社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与单位两级构造所形成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逐渐松动,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并存,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称为“后单位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住区承担了单位功能弱化后外溢给社会的部分功能。然而,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的推动下,住区作为人们在城市中居住的基本单元,已完全向单家独户、异国风情的“商品房”转型,试图通过各种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手段来塑造优美的居住环境,用物质空间的好坏来衡量环境质量的优劣。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较少从如何促进居民交往、邻里关系构建和社会群体的自我组织等方面来考虑居住环境,采用了一种机械化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对空间以外的领域缺乏认识。

2 住区与社区——城市规划学科的概念辨析

2.1 居住区的城市规划学科概念与不足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以及在城市规划法律中的定义,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有特定规模的概念——如3-5万人口、50-100公顷用地面积。城市规划中的住区规划,虽然在原则上应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但物质规划一直是住区规划的核心,“见物不见人”,关注点是人的被普遍行为及其活动的场所,而非人群间的互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规划过程。

2.2 社区的缘起及其主要特征

社区发展作为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法林顿1915年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概念。一般认为,“社区”一词是对应于英文“community”,而“community”所描述的社会群体的幅度很大,通常指一个地方社会单元(local community)。中文“社区”一词所转译的主要是“地方社会单元”的含义。尽管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对“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都少不了“社会群体”和“空间”角度的描述。城市社区的主要特征如下:

2.2.1 高密度、异质性的生活单元

迈入“后单位社会”,人口的高密度和异质性是城市人口聚居的显著特点,由于不同人群的教育程度、经济能力、职业、行业等方面的差异,社区内部的互动随社区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2.2 理性化、功利化的社会关系

异质性、人口的流动性和社会“信任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社区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与所有人都相识或有更深的交往,但每个个体又对他人有各种需要和依赖,使得个体或团体间的关系呈现理性化、功利化的特征。

3 加强住区公共空间与社会交际网络的结合,重塑社区邻里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商品经济、信息技术的多重作用下,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或场所依附感逐渐减弱,同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阶段,对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功能网络结构的“关节和枢纽”,在促进邻里交往和场所文化展示、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和居住生态环境品质等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城市整体宜居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

3.3.1 突破道路通行功能,利用街道构建住区线性公共空间

以上海苏家屯路旧住区改造为例,区内缺乏集中的公共开敞绿地,但苏家屯路的红线宽度远远大于周边其它道路,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其形成了集行人过往、工作出入、健身活动、交往聊天和娱乐嬉戏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社区公共交往场所。(1)补充行道树、栽植乔木灌木,营造绿化景致。强调乔木、灌木和草地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2)增设街头环境景观小品,美化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3)平整车行道路,加铺人行道地砖。增设小区入口的无障碍设计。(4)增添体育建设器材和街道家具,主要包括庭院灯、行道灯和休闲椅等。该路段的改造,使苏家屯路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景观道路之一,提升了周边居住区的环境品质,促进了地方社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3.3.2 城市新住区,促进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公交站点复合布局

国外社区公共中心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和空间集约化的特点,这些社区中心往往既是社区商业及社会服务中心,也是社区开展各种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还是社区公共交通站点的所在地,功能的多元复合为社区公共中心带来了大量的人气,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同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1)社区公共中心应更加注重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可达性和社会公平享有的权利,为社区公共中心带来人气和社会活动的集聚,最重要的是让低收入阶层公平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其主要布局原则有:1)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进行布局,提高周边土地使用效率;2)结合社区级绿地进行布局,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3)围绕社区公共中心安排社区服务、老年公寓和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功能。新加坡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设施设计,内部设有巴刹(餐饮中心)、购物街道、影院、游乐场等,同时与广场、有盖步行系统(Linkway)和绿化联系起来,成为比单纯的商业中心更具生活色彩的社区公共空间。

3.3.3 建设串联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绿道系统

社区绿道系统是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不仅对区域自然环境保护,而且对建立社区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功能为:1)具备自然或人工的排水和雨洪控制功能。2)为社区公共中心和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资源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联系;3)兼顾多种活动、多种交通方式的,充满生机与灵性的街道空间功能。美国新泽西州Woodbridge社区通过设置联系社区公共中心、公园、娱乐设施、公共艺术品和宅间小路的绿道系统,增加居民相互交流与徒步出行的机会。

3.3.4 见缝插针,由小见大,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基于对增加社区可识别性、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考虑,国外社区往往通过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推动社区个性化发展。其主要措施有:1)从小型公共空间的营造入手,建设大量的“袖珍公园”;2)建立个性化的社区“迎宾路(gateway)”,设置本土化的行道树、统一的识别系统和街道家具;3)结合社区公共中心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巴塞罗那采用从小型公共空间入手的“针灸法”,政府无需全面改造,只需扎入一个“针头”,将普通社区的废弃地、停车场改建为社区公园,大量的公共空间品质就得到了提升。美国俄克拉荷马州Stillwater市以建立富有“视觉感染力”的社区为目标,建立社区“迎宾路”,使社区具有明显的“进入”的感受。

4 结语

公共空间作为住区规划中城市政府可控可管的公共利益地区,应成为推动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承载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宜居社区”的时代责任。随着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和逐步推广,将为居民营造一个经济繁荣、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以及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幸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

[2] 曹晟,杜宁.上海苏家屯旧住区改造研究[J],理想空间,2008(27)

[3]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Z].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2

[4] 徐慧琼,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上一篇:基于节能措施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分析 下一篇:探讨某公路骨架密实型基层级配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