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高校生命教育分析

时间:2022-10-23 04:59:23

美学视域下高校生命教育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频发,与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具体表现在对生命之美的追求。生命教育有机融入美学精神,将生命价值、精神追求与精神家园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生命之美,建立一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从而使生命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美学;生命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115-03

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基础,对生命的敬仰与珍视更是人类及社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的增多,以及生命意识的凸显,引发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及价值,追求生命的创造和发展,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认识与接受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在生命美学的观照下,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生命教育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基础,以充分重视和开启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为根本出发点,以张扬大学生独特个性生命活力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具有积极、健康、正确生命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终极目标。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生命教育,在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并深化大学生对生命存在形式和价值的深层体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社会物质与精神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吸毒成瘾,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跳楼或以其他方式自杀的现象越来越频繁;由于缺乏健康的性教育和性引导,大学生婚前同居导致人流等随意处置生命的现象频频出现。高校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使他们能够珍惜、尊重并热爱生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波折,完善人格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凸显并实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社会存在和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

2.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生命观念淡薄,生命价值迷失,导致校园不稳定因素扩大,引发大学生意外事故频发,令人担忧。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80%;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甚至践踏生命,一系列校园伤害等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接连不断,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河北传媒学院“李启铭案”和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事件等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暴力事件究其根源就在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与敬重,不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生命,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采取了轻视的态度。所有这些,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背道而驰。

3.生命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是日益富足的物质享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盲目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攀比,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充实与快乐,漠视了生命本身的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大学生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空前增大。当前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受“功利化”和“工具化”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生活乏味,以至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责任意识的缺失和情感的麻木,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由于竞争而造成的沉重压力时不知道该如何摆脱困境,有的甚至是无法承受,进而会采取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试图通过这种途径找回他们想要的平等与尊严,然而最终却导致了生命的幻灭和生命价值的缺损。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挑战面前,尤其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关于生命的引导与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压力与挫折,最大程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美学观照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美学观照下的生命教育以获得生命之美为终极目标,倡导建立一种自由处世的审美化人生态度。生命之美并非是生活的审美化,而是生活的艺术化。在高校针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给予定位:

1.教育大学生要张扬生命理想

人的理想追求是人性高贵追求的表现。生命美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最为根本的就在于无限性、超越性和未来性。让理想进驻生命,就成为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如果丧失对于理想的追求,生存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各种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都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甚至出现了理想危机状况。面对此种情况,高校生命教育应立足生命理想的重树,积极引导他们追求生命理想,让理想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成为他们生命不断向前、向上的助推器,铸造生命的无限辉煌。

2.教育大学生要履行生命责任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承担责任。道德责任本质上是对外在的道德义务的内心认同,它是人主动意识到的义务,具有良心的成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生命社会价值的高度体现。树立生命的责任感要培养平等的生命观,要让大学生懂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命,生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要心存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认识和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学会去关爱生命,不能随意贬低或放弃自已的生命,也不能任意侵犯或损伤他人的生命,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

3.教育大学生要珍爱生命价值

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确定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凸显生命的美感,不能只重视生命存在中的理性认识,还必须在人能动的社会化的创造过程中来体会和把握,对理性进行反思和超越。要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历史、文化等生命活动的现实表征来体察和感悟。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追求,必须要重视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生命诉求,强调大学生对生命创造的自由体验。因此,高校生命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在生命之外认识生活,重要的是置身在生活实践之中加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通过以认识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标导向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超越,在不断地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心智的发展,更有对周遭一切生命个体的欣赏与敬畏,从而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提升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追求。[2]

三、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

美学观照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对生命之美的诉求,注重追求生命的自由创造与发展,讲究生命之美的体验感受,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

1.求美本性:真善美的自由追求

美是自由,是对人格自由的唤醒。美可以使人暂时地忘却现实的功利、欲望,而积极地追寻自我的本真,去塑造一种精神的自我。美学关照下的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在双向互动与自由交流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追求真善美的局面。大学生对真的追求,在于生命个体真实的存在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首要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活着,只有活着才能感受生活的苦乐,才能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由的精神,追求生命的超越,实现真正的自我。高校生命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使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在当下,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并有所选择地追求自我的超越。善是对所有生命的保护和促进,它可以实现大学生之间“真爱”的沟通与交融,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彼此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摈弃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和唯理性,引导大学生自由地追求平等与博爱,赋予生命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人便有了对自由和审美的更高追求,这也促进了生命个体的不断提升和完善。美是真实的,它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感、智慧和实践能力中,可以实实在在地把大学生引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审美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越,作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和激情的大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活着,更应不断追寻为什么而活和如何去活。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要通过心理辅导、校园文化等载体引导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过度的物质欲望所带来的现实危害的基础上,不断涤除玄鉴,追求超越功利性的自由快乐。从而使行为从盲目冲动,走向理性自觉;变理性说教的刻板,为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贯通;从对忧惧死亡的困扰与恐惧中,聆听和感受关怀的愉悦与平和。进而在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去实践人生,促进大学生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3]

2.立美目标:生命个性的唯美诉求

生命个体是具体的、独立的,体现着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在高校,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都具有自己的特质,独一无二,具有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因此,高校的生命教育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受教育者追求个性美的诉求得以满足,帮助其张扬个性美。首先,满足大学生主体的个性需要。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个体价值取向的生命诉求,高校生命教育要着眼个体差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手段选取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尊重大学生独特人格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中,选择多样化并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通过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生命需要。其次,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便是对生命意识的敬畏与欣赏。高校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加入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使高校的课堂教育直面生命,帮助大学生提升对个体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探寻生命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相互联系,通过生命意识的唤醒,发现生命的独特性和多彩性,使大学生不断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推行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理念,充分肯定自我,爱护自我,欣赏自我,关注生活的质量与生命的价值。自觉挖掘自身生命潜能,唤起对生活的信心与责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差异性。[4]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砥砺博爱的品质,增强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包容的眼光对待他人、欣赏他人;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发现美好;用欣赏的眼光赞美世界,塑造心灵,从而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3.探美途径:生命体验的丰富充实

审美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体验。高校生命教育要不断丰富充实审美体验,引导审美主体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促进审美主体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从社会、自然、教材等方面获得的生命之美的素材呈现给学生,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本身的生活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教学素材的选取,可以直面死亡教育,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磨练生命的韧性,进而懂得珍惜和尊重自已与他人的生命。可以通过生命历程教育,强化学生失意和挫折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增强生命的耐力。第二,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高校生命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努力建设平等民主的课堂,建设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彼此交流,让生命个体在交流中获得价值肯定和人格的尊重。第三,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教师要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教材、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而用审美化的表达方式与学生交流、碰撞。同时,教师本身要增强示范效能,通过自身乐观的生命态度、积极的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对生命之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第四,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本关怀”,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感受生命、体验生命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提炼精品的同时,注重活动的普及性和大众化,避免校园里每天都是“莺歌燕舞”、大部分学生却置身事外的现象发生。第五,积极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参观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影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体验生命的意义,锤炼生命意志,实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03).

[2]路晓军.生命之美:生命教育的美学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3,(06).

[3]林建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4]唐海涛.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作者:王玮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上一篇:土家族傩戏音乐特征及美学价值 下一篇:某区统计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