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歌“风”的美学含义

时间:2022-09-24 05:20:54

浅析民歌“风”的美学含义

ふ 要:中国民歌自然观的重点并不在民歌的自然性,而在歌谣的神秘性,民歌犹如风云雨一样神圣和玄妙,它具有的深邃文化底蕴和形而上的哲学性质,使它与一般西方民歌概念相区别,闪耀着东方民间文化才具有的特殊色彩,这是中国民歌独具魅力之所在。

す丶词:民歌;风;美学

ぶ型挤掷嗪牛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4-0042-02おオ

今人把收集民歌称之为采风,但民歌为什么称“风”,而不叫别的什么?蔡仲德在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晋语八》中是这样解释的:“乐以开山川之风”即《左传・隐公五年》所说:‘舞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韦昭注此句云‘故八音以通八风’,杜预注《左传》则云‘八风,八方之风也。以八音之器,播八方之风。’……”蔡先生还由此进一步推断认为“音乐是模拟自然之风,这也是就是称乐曲为‘风’,称民歌为‘风’的由来。” ①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权威的诠释。很多人都认同这种观点,但在有关史料的查阅中,笔者认为,民歌被称之为“风”的时间,恐怕应往上推。被孔子视为“思无邪”的《诗经》中,民歌称为十五国“风”,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计收周初至春秋中叶合乐歌词305篇,它的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121年―公元前481年,而隐公五年,仅相当于公元前718年,比十五国风晚数百年。《墨子・非乐篇》:“汤之官刑有曰:‘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书经・伊训》载官刑原文,说:“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②。商汤时就称过度的音乐(民歌)为“风”了,追溯起来年代更久远。

其二,笔者认为民歌之所以称为“风”,主要并非模拟自然音乐,而应该从古人对风的信仰去考察,似乎更接近事物的本源。关于风,在《论语・颜渊篇》中有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庄子・齐物论篇》则云:“(风)作则万窍怒。”风的存生,要视众草倒伏状况,听到所有空穴中鸣响的声音才能得知的。作为变异的先兆,就是作用于他物,而自身却又看不见,听不见的风,它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玄妙神奇的力量。所以在中国最早文字――甲骨文载有“贞、羽(翌)癸卯,帝令其风?”(《殷墟文字丙编》一 一 七)这条卜辞中说明,殷人把刮风视为上帝的权力和能力。另一条卜辞“于帝使风,二犬?”(《殷契遗珠》九三五)就是对上帝之史(使者)――风,可用二犬作供品祭祀的意思。风在这里甚至被认为是传告上帝意旨的使者了。除引用的卜辞外,我们还可从古代文论:“风不鸣条,雨不破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语出王充《论衡・是应篇》)以及《六韬》的:“武王伐纣…… 克殷,风调雨顺。”还有唐代诗人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名句中均可窥见,风和云雨是同类之物,或者至少也可视为有紧密关联之物。雨是从密云中降下来的,而乌云是风送来的,这是一般常识,但在殷人的眼里,风、雨、云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与信仰相联,属于上帝之物。关于云雨的卜辞有:“今自庚子至甲辰,帝令雨?”“乙丑卜,争贞,亦,雀云燎豕?”“贞燎帝云”等,用猪狗作供物进行燎祭乞云乞雨的意思。在后来的五行说中,以东为春,以南为夏,以西为秋,以北为冬,风不仅是神,而且与方位相联。“八方之风”就是古人的方位观,是:“和五声,以通八风”一词的出处。

其实“风”和“气”也是同类之物。《庄子》说:“夫大块噫气,其名曰风。”风是大自然的吐气。现代日本学者平冈祯吉在他的《淮南子中出现的气之研究》一书中,也明确讲到:“风是气的异名。”③风本指自然界的一种气流结果,称民歌为风,意思是说,人类在歌唱时也需要吐气,就像天地流风发出的声响一样,是一种宇宙的自然现象。正如嵇康所云:“凡阴阳愤激,然后成风。”④风是阴阳二气相激而成,人类歌谣也是阴阳相激成风的产物。此外,我们还可从嵇中散的:“口激之气成声,何异籁( )纳气而鸣耶?”⑤的说法中,本身就含有民歌自然天成,古人天然擅长歌唱和唱歌是人的天性的观点,同时也包含了民歌是天地间最好音乐的思想。庄周把天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天然声音,称作天籁,且认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人籁”处最低等级。然称民歌为风,把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山民“出口成章,自然合韵”的歌谣与宇宙自然之歌相类比,民歌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了“天籁”。把人类随意的自然之歌提升到宇宙高度肯定了民歌的自然特征,它是古代宇宙本体论和生存论视野下的音乐观,这也是歌谣又称风的语源学意义。

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还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民歌自然观的重点并不在民歌的自然性,重点在歌谣的神秘性,民歌犹如风云雨一样神圣和玄妙,因此在古人看来,民歌不仅可以用来娱人,用来“审风”治天下,还可以娱神。它具有深邃文化底蕴和形而上的哲学性质,使它与一般西方民歌概念相区别,闪耀着东方民间文化才具有的特殊色彩,是中国民歌独具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参见该书第六页。

②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印行。29页引。

③转引自日本学者小野精泽一等人著、李庆的《气的思想》。

④引自嵇康《声无哀乐论》。

⑤引自嵇康《声无哀乐论》。

Brief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of Folk Song――“Feng”

Ma Li

Abstract:

The key points ofthe view on naturalism of Chinese folk song not lay on its natural feactures but its mystery.Just its mystery and its phylosophy feafures,which are differ from the western folk songs.

Key words:

folk song;Feng;aesthetics

上一篇:海盗的文艺范 下一篇:声乐情感表现的历史演进与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