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3 08:08:36

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把数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诗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然而在考试压力下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与数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数学之间缺乏情感,只是被动地在使用背过的、学过的公式、定理解答出一个答案。而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与数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把数学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处于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一位教师联系学生春游的经历,创设了如下情境。班级春游时找旅行社买票,每个旅行社给出的优惠都是不同的。A旅行社的规定是:10张以下的票都打8折;1O张以上的票,其中10张是全价,剩下的票打5折;B旅行社的规定是:全部打7.5折,问我们班应该选择A旅行社还是B旅行礼去买票?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数字,有些同学没能反应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假设一张票原价是20元,我们班同学(50个人)全部都参加,那么按照A,B旅行社的规定,我们班该各付多少钱?将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问题,同学很快列出式子,并得出答案。A:20×10+0.5×20×(50-10)=600;B:20×0.75×50=750。在有了具体例子后,教师抛出问题“这几个数据中,什么是未知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式子中的20与50替换成未知数和y,列出式子。A:10x+0.5x(Y-10);B:0.75xy。通过这种联系的方式,将抽象的式子变为具体的例子,然后再置换成抽象的式子。此时问题还未结束,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两个式子是针对10以上的团体,那么10人以下呢?此时教师用问句的方式提醒同学是否解答已经结束。在引导下,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哪个大?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三、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使学生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就可以成为长方形。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圆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圆周长乘以高)。又如求圆柱的体积,采用了把圆柱进行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得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音像效果可将抽象的几何图形立体化。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应尽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水根,王延文.中学数学教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涂荣豹,宁连华.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数学教育学报,2002.

上一篇:让创新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下一篇:浅论引导学生数学阅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