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功能对等研究

时间:2022-10-21 07:55:01

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功能对等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英译;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270-02

引言: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对等翻译理论成为翻译界许多名家争论或探讨的亮点。例如,雅克布逊(Jakobson)的“差异中的等值”、卡特福德(Catford)的“篇章等值”及奈达(Nida)的“动态对等”等以不同的语言模式为基础,从语言、交际或翻译等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作了详尽的论述。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的核心翻译理论概念。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翻译过程中不要求字面上一一死板的对应,而是要在双语表达间形成功能上的对等。到了80年代,纽马克(Newmark)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收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或者说“接受者语言中的信息接受者应能产生与源语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动态对等是“最接近原文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language)(Nida,2001:91)他指出动态是与恒定相对的,对等主要是内容和功能上的对等,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作用、范围、感彩方面的对等。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着眼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原文的语言结构,动态对等不要求原文信息与译文信息绝对对等,而注重其动态关系,即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关系和原文与原文读者关系保持一致,以达到同等阅读效果。

在动态对等的基础上,奈达又提出“功能对等”并将其分为“最低层次(minimal equivalence)”和“最高层次(maximal equivalence)”奈达认为,最低层次对等是指“目的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最高层次对等是指“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功能对等”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对等的程度取决于源语和译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对等程度越低。这些对等都受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限制。读者反映论和接受理论都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参与作用。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文接受者是一个重要因素。读者理解一篇译文时,他们因受的“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制约会不可避免的对应其母语的用法或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知识。因此,译文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在于对其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负载词

负载词指的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词组或习语,这些词语承载着大量的“民族文化积淀”。这类词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了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生活,其涵义可延伸到普通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层面,如习语、谚语、成语等。由于,这类词传递着一定的民族的特殊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两种语言符号和两种文化的部分或完全不对等。

翻译的实质是传递信息,就是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表达,使不懂此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史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欲翻译文化负载词,译者必须能够了解源语国家与译语国家文化差异,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做王佐良先生所言的“翻译者必须是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把词的意义分为七类,即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sense),认知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 mantic meaning)除了概念意义,后而的六个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而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社会文化意义。理解词汇的意义既要理解其概念意义,还必须理解其联想意义。因为同样一个词,尽管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却可能有着不联想意义。例如,狗在英语中有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有,lucky dog(幸运儿)的说法,而在中国,狗使人联想到“狗东西”、“的”、“狗改不了吃屎”。当然,西方人喜欢狗的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品质,中国人也喜欢。但是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而不是用来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翻泽时一般采取归化(domeaticatior}和异化(alienatior}的方法。归化是指格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归化常用来翻泽成语与典故,I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live a dog's life(过牛马一样的生活)等。异化则与归化相对,指在翻泽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例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从美国政治学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所写的论文《致青年商人》中的一句话“Time is money”异化而来的。笔者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可以灵活地采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使翻译真正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玩赏和做伴的。因此在翻泽负载词时要兼顾其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作用

(一)能确定译文读者地位

功能语法在研究人在一定语境中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以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此种研究法借鉴。翻译行为中,翻译行为就必然涉及到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面的关系,把译文读者正式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便给翻译活动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论是“信、达、雅”,还是“可译性”,亦或是“直译、意译”,都重视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较少顾及译文读者,虽偶尔顾及,也只是将其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对译文中语言行为毫无思辨能力的读者。其实,翻译的目的在于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文的目的在于给人看,抛开译文读者的需求和反应,交流的过程不可能完整。译文读者是积极、主动的,他们读译文的目的在于了解异族文化,寻求一种异国情调。他们并不期待译文中通篇都是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或是从原语归化过来的自己所熟知的文化意象。他们有思维,能推测,可从本族文化的各种差异中举一反三地理解异族文化可能存在的异己之处。在具体的语境中,读者也能理解原文的部分内容,体会原文的特色。有些译者‘唯恐读者不明白,一味寻求原文和译文的读者要有相同的感受,殊不知这本身就有悖译文读者的初衷。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最难得的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不求同,反求异,同时又做到意义准确、风格相同。

(二)有利于把握文化负载词的确切意义

文化负载词作为某一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其基本意义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文化语境涉及整个社会文化,与变化多样的情景语境相比,其变化要缓慢得多,而且不十分明显。只有无数个相同的情景语境多次出现同一变化,才可能引起文化语境的细微变化。由于语言本身不稳定,形式多变,任何一个脱离了具体情景语境的单独的词或表达形式,其所指意义都不确定。从这层意义上看,文化负载词虽有稳定的基本意义,却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意义。它所在的情景语境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变化时,其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对译者,还是对译文读者,他们都必须在社会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借助情景语境,才能把握文化负载词的确切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董宇(1983.05.25―),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r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A Source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1.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建设二级教工之家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做好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