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 互动生成

时间:2022-10-19 03:09:43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设计“免疫调节”这节课的教学时,在贯彻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以当代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所以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和病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学生也已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本节课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更注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采用了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微观的细胞免疫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注重生生互动学习环节的设计,突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让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新闻快递,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新闻和图片“中新社巴黎8月10日电日内瓦消息: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由此提出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你当时接种甲流疫苗了吗?普通流感疫苗能预防甲流吗?在同一场疾病面前,为什么有的人能一直健康地学习、生活,有的人却不能幸免?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尝试作答。

[评析]以“甲流”为切入点,在学生的现身说法中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且在后面的每一个环节,也都用甲流病例贯穿起来,学生一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觉得兴趣盎然。

片断二:生活实例,分析探究。

师:你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来说明我们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生1:皮肤烧伤病人很容易感染。

生2:小伤口不用治疗,有时流脓后可自愈。

生3: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的疙瘩或小伤口用唾液涂抹能减轻症状。

生4:眼睛进了小飞虫,马上流出眼泪等。

生5:打疫苗能预防疾病。

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举出的实例资料进行甄别和分类,初步了解免疫系统防卫功能及三道防线的存在,师生共同分类,初步生成:第一道防线的组成――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评析]借鉴“头脑风暴”理论,提出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自由思考,给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既培养了发散思维,又突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

片断三:角色扮演,互动生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带着如下2个问题观看兴趣小组同学课前预习并排演的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哪些免疫细胞参与了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些细胞依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兴趣小组学生进行细胞免疫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质疑,初步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实录:

病毒扮演者集体出场:(台词)我们就是那些随着唾液被喷出的甲流病毒。

病毒甲:我落到了小男孩脸上,无奈他的皮肤完好无损,我是没法进入他体内了,一会儿太阳的紫外线就能让我死翘翘吧!(病毒甲下台)

病毒乙:我钻进了小男孩的鼻孔,可他的鼻粘膜和鼻毛阻挡着我,看来我要想继续深入也难啊!找不到“下家”――我的宿主细胞,我也将命不久矣!(病毒乙下台)

病毒丙:我和这剩下的兄弟挺走运,我们已经穿越小男孩的鼻腔和上呼吸道,躲过了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伺机进入了肺部毛细血管。

病毒丁:可是我和另外几个哥们儿一进入血液就马上被吞噬细胞发现了……

吞噬细胞出场:对,虽然我不认识他们到底是哪种病毒,但我知道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想让我的小主人生病可没那么容易,于是,我和我的战友们毫不留情地把这些病毒吞噬到肚子里。

(吞噬细胞将病毒丁抱住,表示将病毒丁吞噬,将预先藏在病毒丁口袋里的帽子戴在吞噬细胞的头上,表示将抗原暴露出来)

病毒丙:我是最幸运的了,还没等吞噬细胞发现我,我就钻进了能让我繁衍生息的宿主细胞里,(宿主细胞,也就是靶细胞,上场)就是他!(走向刚上场的宿主细胞,并藏在宿主细胞的双臂之间,此后病毒丙一直与宿主细胞在一起)

靶细胞:我就是这可恶的抗原――甲流病毒的藏身、繁衍之地――一个可怜的肺泡细胞,哎,这猖狂的病毒繁殖那么快,我还活得了吗?

吞噬细胞:(走过来安慰宿主细胞)

别怕,别怕,你看,虽然我不能把这厉害的病毒一下消灭掉,可我已经把它“处理”了一下,让它的抗原暴露出来了(指一下自己头顶的帽子),这样T细胞,就能认出这抗原来啦!

T细胞出场:没错!没错!(扮演吞噬细胞的同学把代表抗原的帽子递过来,T细胞接过来,仔细看看) 我认识这些抗原物质!(将代表抗原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吞噬细胞:那接下来的战斗,可就交给你了!(病毒丁和吞噬细胞下台)

T细胞:没问题,可是,我孤军奋战兵力不足!(大喊)“增殖!”看,很快我就有了这么多战友(指指台下的同学);我还得经过“变身”才能有招儿对付那些甲流病毒,(再喊)“分化!”(把胸前的T细胞标志反过来变成效应T细胞的标志用别针别好),其实我还有少数兄弟分化成了记忆细胞;现在我效应T细胞就可以去找靶细胞了!这么多细胞,哪个是靶细胞呢?哦,你在这儿呢!(先做出寻找的样子,然后说着走向靶细胞)

靶细胞:是啊,我在这里!(声音微弱的)

效应T细胞:你情况怎么样?

靶细胞: 情况不太妙,甲流病毒在我这儿繁殖了好多子孙后代了,足有上百个!

效应T细胞:我来处理,可你也得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一旦和你亲密接触……

靶细胞:(无奈地接过话来)我知道了,咱俩一密切接触上我很快就会裂解死亡了,可为了让那些可恶的甲流病毒断子绝孙,不能再去危害其他正常细胞,我也只好自我牺牲了!

效应T细胞、靶细胞:(两人的手十指相扣在一起,齐声喊)“密切接触!”

画外音:就这样效应T细胞激活了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靶细胞裂解死亡了。(靶细胞张开双臂,做出无奈死亡的动作下台) 病毒丙被释放出来有些恐惧地说:“啊,我的家崩溃了。”效应T细胞去继续寻找其他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做出寻找的样子,走下台)。没了靶细胞这个避难所,很多甲流病毒无处躲藏,到达细胞外液,无法逍遥自在,因为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已等候多时了,(2名扮演抗体的同学上场,把病毒丙押下台) 抗体很快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再加上吞噬细胞的共同努力最终把抗原消灭了。

教师活动: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给出激励性评价。接着引导观看的学生针对表演过程中看不懂或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向表演的同学提出问题和质疑,引发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自主生成的知识适时地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然后引导解决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最后布置学生完成细胞免疫过程建构概念图。

学生活动:生生互动,相互提问,解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细胞免疫过程的概念图的建构。

[评析] 本环节的课前准备:1.脚本编写:学生初稿、教师定稿,既保证了科学性又体现了趣味性。2.角色分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角色。3.课前排练:学生排演,教师指导。

细胞免疫的过程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身又比较枯燥,教师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角色扮演、问题互动、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深刻理解了细胞免疫的过程,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了想象、评判和创造等思维品质,形成了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如兴趣小组中的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例,注重了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好问题引导,有目的地搭建探究平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创新点。兴趣小组学生的角色扮演不仅使自己深刻理解了细胞免疫,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们的质疑、探究的学习热情,引发了良好而有序的生生互动,在提问与解答的互动探究中理解了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又凸显了“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生成知识”的教学思想。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教学理念,更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案例最大的亮点是角色扮演互动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组织好每一项教学活动,要使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并设法鼓励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角色扮演是师生互动教学形式之一,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全体学生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益。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段红)

上一篇:威望外交:寻求权力与承认的政治 下一篇: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