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06 08:42:56

情境教学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从理论上作梳理和探讨,认为情境教学可实施于高中化学教学,并通过创设几种基于情境教学的操作模式加以尝试,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59-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 选题的缘由

反思以往应试的化学教学,它虽使学生拥有了所谓“牢固”的知识,但主要方式是灌输,直接目的是应付暂时的考试,学生在化学在学习中缺少应有的过程与情感体验,他们经常抱怨化学繁、难、枯燥且无用,学习兴趣不浓,价值观被歪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原有的化学知识便成为废弃物或很快从头脑中“痛快”地一扫而空!

如何摒弃应试教育,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这需要良方!情境教学理论作为一个卓越的本土理论,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成功解决了基础教育中的许多难题,成为改变落后教育方式,践行素质教育的一项法宝。笔者认为,情境教学理论的诞生与成熟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来说,同样是福音,是值得展开深入研究的。

2 理论梳理与推断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构建上,情境教学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及“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点和“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的五个要素。在实践操作上,概括出了“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六条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

情境教学的整个理论体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切实需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该理论中最核心的字是“情”,而情是人皆有之、人皆需求的,小学生如此,中学生也如此!以情感为纽带,渗透教育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情境教学的绝妙所在。笔者认为,只要运用合理,并适当加以调整或创新,情境教学是能够很好地促进、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

3 主要的几种教学模式

3.1情境环教学模式的构建

3.1.1理论架构

联想奥运五元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特点,笔者产生了构建“情境环教学”模式的想法。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多种相互关联但又富有个性的情境单元,使得情境与情境相互融合、互相支持。这种模式仍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重在把握情境单元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常用模式,也往往与其他具体的情境教学模式相结合。

3.1.2 案例展示

此处以“氨”(人教版)的教学为例:

情境单元1,用生产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图片展示――粮食丰收,体会由此带来的快乐。

情境单元2,联系已有的化学知识,进入回忆知识的情境:畅谈粮食丰收与元素氮之间的关系,进而想到了曾经学习过的某些化肥,由氮肥的来源引出本课的主角――氨。

情境单元3,借助景物美,进想情境:展示生活中美丽壮观的喷泉,联想到,要是实验室中也能模拟出喷泉,那该多么有趣!

情境单元4,实验与探究情境:演示氨的喷泉实验,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促使自主分析喷泉的原理,探究“泉水”为什么“红得那样动人”。

情境单元5,注意转移,进入极力探索真理的学习情境:对氨水产生兴趣,研究其中究竟含有哪些粒子,分析氨水与液氨的区别,开始深入认识氨水的化学性质。

情境单元6,创设新的科学探究情境,挑战学习的新高峰:由神秘的“魔棒生烟”实验引发新的疑惑,推动新一轮探究,学生形象而生动地认识到氨气能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师生共同沉浸在纯厚、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情境单元7,过渡并转移到对其它相关知识的研究情境中:由氨气与酸反应的产物都是铵盐的事实,联想到氮肥,顺利地步入对铵盐性质的研究。

情境单元8,激励情感,让热爱并学习化学的情境持续:展示图片,介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在合成氨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1.3总结与效果

这堂课以情境教学的“四特点”,“五要素”,“六途径”为基础,对“情境环教学”模式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一系列有意义的情境中体验过程和方法,深刻地习得新知。

课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兴奋地说:“听课时有着很强烈的挑战与发现未知的欲望,而且学习效果也确实很好!”听课教师点评:“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情境的存在和对教学产生的巨大作用。更可贵的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自然,形式和内容丰富,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2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

3.2.1理论架构

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将难以表述的对象以更真、更美、更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涉及许多微观世界知识和抽象内容的化学教学而言,这些手段显得更加不可或缺。把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对情境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一个热点的研究视角。这里的研究可包括三个方面:(1)适时使用小课件教学;(2)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支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学习的整合;(3)师生共建网络大课件,实现持续地情境学习。

3.2.2案例展示

此处以“师生共建网络大课件”为例:

其实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家园便是在建立符合学生自身需要、且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大课件。我们尝试在学校网站开辟了“化学家园――我们自己的家园”区域,设立了多个主题。如设立“化学的昨天与今天”主题,促使学生查找资料和阅读学习,大致知晓化学发展的进程,领悟到科学发展的一些规律;设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主题,促使学生自主评判不同时期不同样式周期表的优缺点,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并可能激起他们思维中创新的火花;设立“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主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全面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附有合适的装置图,在装置图表达的情境中,学生或借机复习了已有知识或形象地学到了新知识。

3.2.3 总结与效果

总之,建立主题知识网页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围绕特定情境进行持续自主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一个好的网页的建立还需要不断地补充、调整和完善,因而它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也是长效的。

3.3创设音乐情境

3.3.1理论架构

听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活动,适时、适度地播放与课堂情境相适宜的音乐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是因为音乐可以屏蔽噪音,二是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本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有:怎样的音乐比较适合文化课堂,什么情况下更适宜创设音乐情境,音乐的音量、方位等因素如何确定。

3.3.2案例展示

某次体育课后,学生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回到了教室,下一课恰好是一堂化学新授课。

学生拼命扇着风,大口大口灌着水,一个个心神不宁的样子。我想到了音乐,“班德瑞”的音乐清脆、明快,有旋律也有来自纯自然的幽雅、动听的自然声音,此时播放应该比较合适。预备铃响,我不急于喊“上课”,而是让学生首先静坐或静伏,一起欣赏《初雪》这段音乐。《初雪》确实能带来些“寒意”:以海浪声引入,进而有远处海鸟的鸣叫声,慢慢地,清脆的钢琴弹奏拉开了音乐的主旋律。钢琴声集中在中高音区,避免了低音区的沉闷;旋律轻快而不拖沓,避免了过于柔和带来的“催眠”效应。3分钟音乐过后,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到了舒缓和宁静,这时,他们纷纷端坐好,面前整齐摆放着书本和笔记本,安静地等待上课。“上课!”伴随着音乐的继续播放,正常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一首首动听的曲子在教室里荡漾,包括《巴格达的星星》、《春野》、《寂静山林》等。

3.3.3总结与效果

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基本得到了落实:从学生的反映看,他们表情专注、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命中率”高,体育课带来的倦态逐渐消失;从教学进度看,恰好完成了预期目标;从教学效果看,当堂测试5道习题,班级均分73.7,仅有3人不及格,符合该班正常水平。

3.4创设活跃的言语情境

3.4.1理论架构

语言智能是人的重要智能领域,情境教学五要素之一的“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明确表现出对创设言语情境的重视。因为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是传递与掌握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在化学课堂内外积极创设得当的言语情境,应该可以实现:使学生从不能开口或不敢开口转变为能够开口、勇于开口、乐于开口;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快地由知少到知多,由知浅到知深,由生疏到熟练。

3.4.2案例展示

以《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人教版)教学片段为例,训练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

教师看到学生CJF正在“窃笑”,立即走近,用眼神和手势悄悄加以制止。待WF回答完毕,教师问:“WF同学回答的意思对了,但是在表述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啊?… CJF同学,请你试着说说。”

学生CJF迅速答道:“应该把‘加’说成‘和’,把‘等于’说成‘得到’,完整的说,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铁和铜。”

此时,教师看到学生ZJ转过头去与同座讨论,于是问:“ZJ同学,你还有补充吗?”

学生ZJ答道:“二价铁应读作‘亚铁’,即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教师:“ZJ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了。是的,刚才所出现的表述问题其实都是很常见的问题,并非个例,可是同学们往往不在乎,一讲出来就‘露馅’,像个外行。虽然这样对解题的影响不是太大,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应该具有各个方面的素养,包括在语言上能正确表达,要知道,我们的学习决不仅仅是为了应试!”

(再反复练习和纠正)

3.4.3总结与效果

课堂是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主阵地,而这其中,情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否则学生会感觉化学用语枯燥、无意义。以上教学实例,教师走在学生中,与学生保持着融洽关系,同时敏锐观察到学生的举止和表情,并适时、适度加以引导或激励,这相当重要。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创建起活跃的言语情境。目前,笔者所任教学生已普遍意识到掌握化学用语的重要性,并在时常创设的言语情境中做到准确正确,实现了从生疏到熟练,表达化学问题基本能够准确而迅速。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张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三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导师评语

情境教学理论作为为数不多的本土教学理论之一,因为其契合于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在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张弛选择“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研究”为研究课题,选题密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目前中学教育领域中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以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大脑功能方面的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对情境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情境的类型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构建了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创设富有变化且环环相扣的情境单元的“情境环教学”模式;摸索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境的教学策略;尝试了创设音乐情境的教学模式和创设活跃的语言情境的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说明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此论文选题有意义,研究方法合理,研究思路清晰,实证研究内容丰富,工作量饱满,资料充实,结论有说服力,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教育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马宏佳

上一篇:利用“叠加反应”进行的化学计算题 下一篇:牛奶漫谈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