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真实性 提高实效性

时间:2022-10-04 08:13:29

摘 要:小学德育严重缺乏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缺少真实的体验,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德育目标不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把握德育真实性,充分认识德育的真实性是德育实效性的基础,不断探索一个“真”。选择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材料,让学生走上真实的小岗位,组织开展一个个鲜活的体验活动,展示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师生有效沟通,关注学生的真实收获,真正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德育真实性;德育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家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育人为本”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育人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问题就是实效性的落实。从《小学德育纲要》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提出了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长期以来,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德育的真实性与实效性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要取得德育的实效性,先要还德育的真实性,要探究真实性就必须先理性地分析我们德育的现状。

1.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

我们的学生大多出生在1994~2000年之间。他们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生活环境优越,获取信息快速多样。这一切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开放性、多样性的个性发展。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在学习、选择,在选择中生活,在选择中学习,在选择中成长。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远远跟不上学生的生活。在我们教育学生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时,学生已学会玩游戏机;在我们教育学生不沉迷于打游戏机时,学生已迷上了网络。网络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喜闻乐见,当然也是内容复杂的信息时,我们一味地制止学生上网,使教师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主导地位也因此受到冲击。

2.德育活动缺少学生的真实体验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主体。我们德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生。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个主体的在其中的参与作用。我们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有配合节日教育的,有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的,有配合时事需要的,但却很少问一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说教式的活动。说教式的活动来源于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直处于把道德规范、社会要求等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的权威地位。只要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听就实现了目标,不追求学生喜欢不喜欢听。

(2)模式化的活动。模式化的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工作应接不暇,学校没有精力去完成各种渠道布置的任务而造成的。如革命传统教育――老干部讲座,禁毒教育――观看录像片,法制教育――图片展等,内容繁多,上级只求发过文件,学校只求形式上搞过,学生看过就行了。

(3)功利式活动。在竞争的社会里,学校也同样面临着竞争,德育活动往往由于为体现其社会意义而功利化。每年的三月份都能看到成群的小学生到社会上去做好事,在迎接文明城镇的验收活动前,街道上的“你丢我捡”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且还要留影、记录,以备督查。

3.教师不知学生真实的想法

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是落实德育主渠道的关键。而我们往往满足于知识目标的落实,德育点到就可以了,至于学生是怎样想的,就不细究了。

4.要求不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

德育目标不只是认知目标,掌握了不一定就能做到。而我们的德育往往也像教知识一样,追求知识的掌握。现在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注重“诚信”教育,我想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败,而让社会教育在补课。“诚信”是《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更是中学、大学的道德目标,家庭教育更是从出生就开始的。为什么到社会上,做了社会人还发现是教育的重点呢,这与小学德育要求不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关注学生实际的可接受能力,要求太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德育目标高、大、空,成人化、概念化、抽象化的教育要求,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难内化。

二、探究德育真实性、落实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让德育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德育的要求又对生活具有指导性。我们要从生活中引入德育内容,让学生有亲切感,有话可说,并能指导今后的生活。如帮助比我们困难的人,我校有一个从二年级下学期就患白血病的同学――吴寅啸,他经常因病中断学习而四处就医,但他非常爱学习,每天就医间歇就捧出书本学习,每当身体允许就坚持来校上课。我们让红领巾摄影组拍摄了专题《吴寅啸的一天》,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患病同学遇到的困难以及所表现出的坚强,同时也再现了他的同学、教师对他热心的帮助和照顾。播放后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讨论自己能帮助他什么?学习他的什么精神,使学生从内心强烈地感到要帮助比自己困难的人。

2.创设真实的体验岗位

德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体现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实现角色转变,创设真实的岗位。如此,学生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收获。

(1)设立红领巾服务社。红领巾服务社是我校新设立的体验教育岗位,主要工作是在中午11:30~12:30为广大同学提供红领巾、学生证以及失物招领、登记好人好事等服务工作。服务社每学期聘用15名成员,他们工作时3人一组,一周一换。以往同学们丢失了东西,不知该找谁好,如今只要到服务社一问就能领回自己的东西。

(2)建立红领巾医疗站。我们学校中午有1200名左右的学生在校吃午饭,午间自由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常有出鼻血、活动时擦破皮等情况发生。为此,我们又建立了红领巾医疗站这个小岗位。经过大队部的招聘,医务室的培训,红领巾广播站的介绍,全校师生都知道有小伤小痛,只要找红领巾医疗站的小医生就可以了。

(3)聘用儿童团小辅导员。儿童团员是还没入队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识字不多,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独立活动能力较弱,特别是每次儿童团主题活动,都必须由班主任全权负责。而在少先队的主题活动中,无论是内容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策划、主持都可以让少先队员自己来进行,中队辅导员只起一个参谋角色。

(4)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拯救我们的地球,我校长期开展环保小卫士的活动。首先通过广播节目、校报让全体学生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然后向全体队员提出号召,一起回收废旧电池,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3.暴露真实的内心世界

德育必须像教学知识一样找准学习的起点。学生在学习上对原有知识的了解往往是可测的,而德育起点却难找,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或让学生暴露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开展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才能让学生从服从到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悄悄话信箱

在各班级设立一个“老师我对您说”的信箱,由班主任负责回信;大队部设立了一个“悄悄话信箱”,由辅导员负责;校门口设立一个“校长信箱”,由校长负责。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把想说的话投给不同的信箱,一般老师都是三天内回信。三种悄悄话信箱成为三个师生绿色通道,老师通过它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需要辅导的心理问题,并很好地与同学沟通。

(2)情景假设

作文是学生用我笔写我心、我的生活的语言训练,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往往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情。如在“孝敬长辈”教学前,出示一幅画,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桌上放着一盘鱼。让学生写一写吃饭的情景。这时,学生不知道要讲“孝敬”,就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的是“我吃鱼肉,妈妈吃鱼头,爸爸吃鱼尾,而爷爷奶奶喝剩下的鱼汤”,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考虑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应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只是说教了,学生也不会只是听听而已。

4.注重学生真实的收获

德育目标的落实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德育的效果是难以用考卷来检测的,也是很难用实践考试来评定的,只有通过日常行为折射出来的才是真实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能追求高标准和显性的成果,而是要注重学生真实的收获,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只要是很真实的收获就应该为学生高兴。我们把要落实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小、近、实”。“小”就是小步子的具体目标,如:把助人为乐分成几个阶段:1~2年级以下影响他人为主,如走路的要求:“教室里轻轻走,楼梯上靠右走,放学时排队走”。3~4年级注重自我教育:在校吃饭的同学,饭菜盆子自己带,洗洗刷刷自己来,剩菜剩饭轮流倒,饭桌擦得亮光光。5~6年级提倡为人服务、助人为乐。

总之,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工作。需要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一个“真”字,充分认识德育的真实性是德育实效性的基础,花大力气研究和关注德育的“真”,在不断探索中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下一篇: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