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

时间:2022-09-24 08:35:54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

【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出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努力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探究

新课程在江西省实施已经快一年了,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参与者--教师,应该牢牢占据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改革的机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中不适当的思想,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新课改的指导方向很明确,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感到困惑,首先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必修模块几乎囊括了以往高中三年的内容,内容多、知识面宽,虽然在设计中明确要"螺旋式上升"〔1〕,不要"一竿子到底",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很难把握适度,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在一年内只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行,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不够的;其次是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在进行模块化设计中,特别注重学生活动设计,如"问题解决" 、"交流与讨论" 、"整理与归纳"等,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开展探究教学。要想解决这些矛盾,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什么是课堂实效性呢?课堂实效性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的观点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2〕。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得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上入手。以下是我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肤浅认识和思考,抛砖引玉,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首先,教学设计要具体化

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3〕-即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

1 准确切入 有效的教学必须找准切入点。而准确切入首先是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以便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的放矢",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次需要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教学互动的目标与主题,从而引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展开。以《二氧化硫》教学为例:可以选择①SO2的溶解性;②SO2的氧化、还原性;③SO2的漂白性;④大气污染与防治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2 维持兴奋 要维持教学互动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就要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上,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如上述③SO2的漂白性的探究可以采用趣味实验设疑:将盛有某无色溶液(过量SO2通入品红试液后的溶液)管口系有气囊的试管加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气囊膨胀;将试管浸入冷水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气囊瘪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在兴奋中完成SO2的漂白性知识的生成、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3 不断发散 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当然,要想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探究完SO2的漂白性后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物质有哪些?其原理分别是怎样的?通过互动和分散思维,达到前后知识系列化的目的。

4 形成整合 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不仅要放的开,也要收的拢。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始终清醒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种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强烈意识和能力。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了SO2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检别出盛有SO2 、CO2的两瓶气体中哪瓶是SO2?通过师生互动得出八种合理方法,并指导学生按物理性质、氧化还原性、特殊性进行检别的有序思维方法。这样,即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机整合,又使思维得到合理的收敛,学生还领悟到了学有所得的成功喜悦和有序思维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学内容要问题化

教学内容问题化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学习行为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找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的科学方法。教学内容问题化还可以改变教师教学"一言谈"的陋习,促使教师努力实践"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设疑之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疑时机的把握和所提问题的质量。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即都必须强调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的一般形式有:

内容上有: ①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问;②针对知识间的联系提问。

手段上有: ①根据化学实验提问;②根据热点话题提问;

③根据STS问题提问;④根据知识应用提问。

提出者有: ①学生提问;②教师提问。

时机上有: ①在上课开始时提问;②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提问;

③在快下课时留有"空白"性的提问。

有效提问第一要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开放性问题,或适当变动情景将封闭性问题转化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第二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提问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提出需经过思考又能回答的问题。第三在于提问时机、动机的把握,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及时回应,并且这种回应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当教师的提问既无一定的开放性,又没有一定的难度时,反而会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即挤占了学习、思考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没有领会、倾听学生的表现;当教师的提问的难度或时机把握不好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或中断,就无法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如《硫酸》教学片段的提问设计:

〔问题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下却反应,其原因是什么?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根据重点提问)

〔问题2〕浓硫酸中溶质是什么?起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元素?(根据难点提问)

〔问题3〕实验观察到铜片先变黑,溶液逐渐变蓝,如何解释?(根据实验现象提问)

〔问题4〕锌与浓硫酸反应开始时的化学方程式怎样?相同条件下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速率哪个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提问)

〔问题5〕为什么浓硫酸能用铝制或铁制的槽车装运? (根据STS提问)

〔问题6〕什么实验能证明铝遇冷的浓硫酸发生了钝化?(根据知识应用提问)

〔问题7〕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45 mol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提问)

第三,教学过程要探究化

教学过程探究化要求:①选择富有吸引力、挑战性和实效性的问题;②注重对结论获得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索;③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力求全体参与;教师是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探究使学生满怀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探究化实质上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如《硫酸》教学片段的科学探究设计:

〔提出问题〕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碳?

〔形成假设〕(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氧化除金、铂外的所有金属(如铜),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而单质碳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因此,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应该能氧化单质碳。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SO2和CO2。

〔设计方案〕在试管加入浓硫酸与碳,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品红试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试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和NaOH溶液中。

〔收集证据〕第一个品红试液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假设〕生成S2和C2。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碳具有较强还原性,+6价硫被还原为S2,碳被氧化为C2。

〔交流〕C+H2SO4(浓)=2SO2+CO2+2H2O

由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观念,创设出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既感受到了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并亲身体会到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广大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摸清学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尽可能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庆林、扬东主编,《高效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3〕宋心琦.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化学教育〔J〕,2004,8:17.

上一篇: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倾向化之我见 下一篇:“马尾巴的功能”之意义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