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解放你的双手

时间:2022-09-21 01:37:17

数学课堂,解放你的双手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的现实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思想,要敢于、善于、乐于、巧于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对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验证自己所学的东西。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师放手 学生自主

课堂教学是什么?是谁的?怎么教?怎么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个比喻:课堂教学好比是哄小孩吃饭,任凭父母把饭食夸得多么香,多么甜,但孩子就是不吃,那再好的饭又有什么用?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早已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 “基本理念”中也明确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讲解、演示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一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乃当前课堂教学之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善于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对学生大胆放手。下面我结合平日的教学实践,就课堂上“如何解放教师的双手,还主动学习权给学生”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收放结合,相得益彰

要放手,首先就要把握好“收”与“放”的有机联系,犹如“文武之道,张弛有度” 。课堂教学不能只收不放,更不可以只放不收。“放手”不等于“放任”,更不像“瞎子放驴――随它去吧”似的一股脑儿全推给学生”,“放手”缺不了必要的“收手”,即教师出手指导、点拨。问题的探讨研究要提示方法、提出要求,每个公式、法则的推导,每一种解题方法的确立,教师都应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绝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设置框框,要放手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二、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相信学生,敢于放手

在我们做到收放结合的同时,还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在进行某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时要敢于放手。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事情,怕课堂纪律不好,怕学生不会做,不放心。而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已慢慢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果意识不到学生的这种能力,课堂中是无法恰当放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只是一句空话,根本无法从实践中落实。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信赖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这个“舞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而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在关键之处点拨迷津,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推波助澜!

三、万变不离其宗――立足学生,善于放手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指的是我们的教学不能无的放矢,教师在备课时要立足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着想,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意识。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是最容易产生兴趣的,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放手,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力的情况下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

四、凡事预则立――精心组织,巧于放手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取得高效的、有效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探索创造的空间,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分析、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善于抓住适当的环节,找准切入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少出手,多放手,放手,再放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铺就一条灿烂的星光大道。

当然,“放手”之初,可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要从老圈子中走出,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并积累新的学习经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碰头”的现象,但也会伴随火花的出现,我们不能因为会“碰头”就牺牲火花,不敢放手。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不能解放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要有耐心,在教学中要沉住气、不急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上一篇:巧用“错误”来学习初中数学 下一篇:教学设计精细化 课堂效益最大化